电影《天下无贼》有句脍炙人口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缺?人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而近年来,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到网络自媒体,都在重点宣传报道“人才争夺战”的这个话题,无论是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等大中城市,还是商丘、栾川等中小城市,都在以各种方式宣传推介“招才引智”的各项利好政策,从购房补贴、租房补贴、落户条件、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与便利,以便在这次“人才争夺战”中抢得先机。
几乎一夜之间,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才争夺战,在全国各地全面爆发,人才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力”。“不但有一二线城市的角逐,更有三四线城市的涌入。可见,人才争夺的难度有多高。”
第一部分 “抢人大战”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2018年春天颇不宁静——
先是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长沙等二线城市放出“送户口”、“送房补”、“免费租借办公区”等大招来吸引人才,再是力求控制人口规模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分别出台针对高端和相关产业的人才引进办法。不经意间,这场人才争夺“大战”已经在全国打响,战火蔓延至20多个城市。
人才争夺战的实况
“人才争夺战”打得是如火如荼,我们首先看下从去年到现在部分城市的各项人才引进基本政策与方案:
南京,1月7日,南京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018年南京人才购房政策,高层次人才在南京买首套房,不再受户籍限制,且公积金最多可贷120万元,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年限可延长至5年等。
广州,2月27日,广州市政府审核通过了《广州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暂行办法》,明确了,广州将对新引进的总部企业,最高连续3年每年给予5000万元的高额奖励,其中无住房的总部企业人才,还将每个人每月补助1000元房贴等一系列政策。
西安,3月1日,首次推出“三放四降”政策,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集体户口的条件等一系列政策;从3月22日到24日的短短3天内,西安就共迁入落户人口1555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32人、本科学历6107人、大专学历2443人;今年前3个月,西安迁入户口就已经到达21万,直接逼近了去年全年的迁入户口总量。
上海,3月26日,在此前发布的人才政策“30”条的基础上,又出台了《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
武汉,4月11日,在武汉招才引资专题大会上,再次推动大学生留汉工程,推动各项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快建设“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确保今年留汉大学生达到25万人以上。
北京,4月16日,起接受最新积分落户政策,包括就业、住所、教育背景、职住区域、创新创业、纳税、年龄等9项积分标准。
海口,5月13日,海南就发布了“百万人才进海南”的人才新政,并指示“简化办,马上办”!
天津,5月16日,推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彻底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特别是对全日制的高校毕业生,本科不超过40周岁,就可直接落户,被称为直辖市“史上最宽松落户政策”,一夜之间就引来了30多万的申请数量,也是人才引进最火爆的城市之一。
西安,5月17日,在去年原有的基础之上,再次发布《人才引进新十三条》,大学生创业贷款额度提高至百万。
呼市,5月21日,呼和浩特市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放宽户籍准入条件,从国外留学生到全日制高校、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都可以在呼和浩特市落户,创造了“最低的落户学历条件”。
郑州,11月23日郑州是市委、政府主办了“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大型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出了“招贤令”,正式公布了“1+N”系列政策,也是郑州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
2019年伊始,新一轮“抢人大战”再次升级,据统计全国已有16市升级人才政策,从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贴、配套保障等方面激励更多人才前往本地就业。山东省作为人才大省,人才流动情况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齐鲁人才网利用平台大数据优势,发布了《2019年一季度山东省人才流动报告》,(本报告样本数据包含正在发生流动的16地市人才数据)对山东省人才流动做出详细分析,为广大求职者及企业HR提供参考。
2019年一季度人才流动报告》,报告显示,上海企业平均支付月薪是9723元,排名全国第一,北上广深依旧是求职需求最旺盛的城市。与此同时,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求职热度上升迅速、薪资涨幅也较快,其中,杭州企业支付薪资为8684元,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成为热门求职城市。
新一线城市招聘需求涨幅旺盛,深圳是最热门求职城市。
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2019年一季度人才流动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企业招聘需求前十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深圳、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武汉、郑州、东莞,与去年同期相比,招聘需求前十城市未变,一线城市仍是招聘需求最大的市场。其中,企业招聘需求最大的城市为广州,同比2018年一季度增长24.95%,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政策影响,广州城市建设加快,企业招聘需求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增幅明显,这与国家深化结构性改革和区域发展政策关系较大。就在一季度,成都市政府确立2019年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大力激励了企业招聘,成都成为一季度招聘需求第二旺盛的城市。郑州招聘需求较2018年一季度增长29.05%,同比增幅最高。2018年郑州上榜“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首次进入“世界城市100强”、“亚洲城市50强”、荣登潜在国家重要中心七项榜单,这些城市荣誉显示,郑州已经进入城市发展快车道,招聘就业的蓄水池不断扩容,人才需求自然快速增长。
2019年一季度,各城市求职活跃度均有所上升,在求职热门城市中,北上广深依然是求职首选,其中,深圳成为求职者最关注的城市,北京排名第二。新一线城市的求职热度增幅显著,近年来,新一线城市大力推进人才战略,给出了落户、就业支持、安家优惠等系列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扩大。报告显示,杭州求职者人数同比增幅达到35.1%,成为2019年第一季度求职热度增幅排名第一的城市。长沙求职数同比增长34.25%,跻身最热门求职城市前十,增幅排名第二。
上海企业薪资最高,杭州薪资涨幅最快。
《2019年一季度人才流动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上海企业支付薪资依然稳居第一,平均支付薪资9723元/月。相比2018年,新一线城市杭州2019年一季度企业支付薪资同比增长25.77%,增长率最高,企业平均支付薪资8684元/月,排名第二,较去年上升一位。从付薪能力来看,不少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已经没有显著差距,同时,由于新一线城市生活成本相对更低,就业政策更好,也吸引了大量人才关注和选择。
新一线城市的“受宠”也体现在求职者期望薪资上,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求职者期望薪资整体上涨,上海成为支付薪资、期望薪资双第一城市,北京排名第二。其中,杭州超越深圳和广州,成为求职者期望薪资水平第三位,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城市也均上榜。而在一季度报告中,西安的求职期望薪资同比增长最高,达8.91%,备受瞩目。
作为国家西部重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西安近年来大力发展双创产业,2018年,西安推出多项措施引进、培养高端科研人才、稀缺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全年共引进培养各类人才38.6万人,大量优秀人才拉高了全市平均期望薪资。同时,报告数据还显示,西安企业平均支付薪资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升,2019年一季度西安企业平均支付薪资同比增长10.58%,超过求职者期望薪资涨幅,达到6615元/月,这也侧面印证了西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9年一季度人才流动报告》不仅反映了市场人才需求走向,也反映出各城市产业景气程度和发展趋势,为企业招聘和人才就业提供了有效指导,可以帮助供需双方更精准地满足自身需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有更多的城市,从购房优惠、租房补贴、落户条件、创业补贴、创业贷款等方法与手段,以便在这次“人才争夺战”中抢得先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二线城市求才若渴呢?
一、抢人大战的背景。
各个城市展开抢人大战的大背景,是人口增长的放缓和青壮劳动力的减少。改革开放之初,人口红利的释放使得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计划生育一代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以后,人口年龄构成出现倒挂,能够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年人因计划生育而数量减少,原来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进入老龄。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大量资源集中到一二线发达城市,而普通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吸引人口流入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各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开启了抢人大战。
二、抢人大战的利弊。
抢人大战的出现,说明各个地方开始意识到人口、人才的重要性,客观上对于毕业生就业、农村人口融入城市、解决一线城市大城市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有的城市推出的抢人政策,都是与购买房产挂钩的,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抢人到底是重视人才,还是仅仅为了招徕“接盘侠”,为房地产去库存???
如果是抢人的城市真正重视人才,致力于为人才创造就业创业机会,并且能够解决好人的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问题,那么抢人大战无疑是城市之幸、人才之幸!
如果抢人的城市仅仅是为了拯救自己那面临绝境的房地产经济、土地财政,把抢来的人才当做去库存的接盘侠,那对于城市和人才来说,都是灾难!城市前途无望、人才前景黯淡!
“抢人大战”背后是人口红利的衰减
之所以要“抢人”,正是因为“人”变得稀缺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全国范围内人口红利的衰减。
按照经济发展的逻辑,一个国家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便是人口经济学家口中的“人口红利”。
对我国来说,之所以会发生改革开放至今的经济增长奇迹,人口红利的作用可谓居功至伟。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模式特征显著,其中以投资居首。按照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的有关理论,在劳动力供给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投资,一定程度之后,资本的边际报酬就会呈现出递减趋势——即投入等量的资本,从中获得的回报却越来越少。事实上,我国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的强劲势头,关键原因之一便是人口红利的存在延缓了资本回报率的降低速度。
《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16-64岁)的数量始终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1982年的6.25亿人增至2013年的10.06亿人,从而确保了国民经济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1200万,由此也形成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
这不仅帮助资本维持了长期的高回报率,还让更多的劳动力从老人小孩的赡养等非生产性活动中脱离出来,将多的时间和精力配置于生产性活动中,间接成就了我国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据世界银行估计,人口红利因素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33%,其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2014年我国16-64周岁的适龄劳动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较2013年减少了113万人,此后更是连年下降。倘若缩小年龄范围,我国16-59周岁的人口规模早在2012年便出现了减少,由前一年的92543万人减至92198万人,减少了345万,此后更是每年都有减少——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2015年减少487万,2016年减少349万。这也标志着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与人口红利的衰减。
与此同时,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呈现出日渐严重的老龄化态势。2016年,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0.8%。而当前参与“人才争夺战”的一二线城市的不少地方均已呈现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人口老龄化特征:2016年,北京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24%,上海为20.6%,广州为11.9%,南京为11%,武汉为13.7%,成都为14.5%。
因而,适龄劳动力便成了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珍贵资源,对全国来说如此,对城市来说亦如此。
三、破解人口红利消失的关键是什么?
可是,适龄劳动力的补充却不容易。2018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份生育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上年的1786万人下降了63万人,且远低于国家卫计委的预测数值。这预示着,即便国家二胎政策已经全面放开,但老百姓生育的意愿仍在不可避免地走低。
当生育率走低、适龄劳动人口数量趋于下降与老年人占比逐渐提高同时出现时,人口年龄的结构性变动已经迫在眉睫。
此时,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加剧,企业用工成本显著提高;而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也会导致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这些变化意味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少会受到制约。
与我国一水之隔的日本就是受人口结构变动所累的典型案例。“少子高龄”是当前日本社会的重要特征,该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年间整整减少了1000万,而全国人口总数为1.27亿人。目前日本的建筑、运输以及护理等行业所需人员与求职人数之比已经达到了3:1,劳动人口告急,再配上不健康的的人口结构,令日本人口红利几乎丧失殆尽,经济发展陷入泥潭。
四、破解人口红利消失的良方是什么呢?
当前人口结构的变化已是不可避免,但仍然可以挖掘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随着劳动人口的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水平的提升,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效弥补,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对此,人口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人力资本红利”,这在简单的劳动人口统计数据中是无法体现的。
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的观点,人力资本红利的根源在于教育的大发展。2010年以后,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较2000-2010年期间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学与高中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速度更快且幅度更大了。到2016年,我国拥有高中与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规模超过4亿人,较2000年增加了近3亿人。
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快速提升,至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助力我国人力资本红利的增长,并延缓人口红利衰减的负面影响:
第一,带来“就业总量红利”。劳动力素质的持续上升,会让劳动者的就业参与率增加,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会提高。而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劳动力退休年龄的延迟以及对自主创业的支持与鼓励,未来我国就业人口的比重还会继续攀升。
第二,带来“就业结构红利”。按照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产业结构高端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也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依赖劳动力驱动转变为依托人力资本驱动,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而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从低生产效率部门向高生产效率部门转移,由此重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就此,当前已进入白热化的城市抢人大战也便不难理解了:表面上看大家是在抢人,实质上却是剑指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毕竟,依托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只是城镇短暂的繁荣,而人力资本与生俱来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才是带来更多可能并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不仅要“抢人”,更要“留人”
有句老话说得好:“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对城市来说,人才更是其发展的核心资源。
特别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下,许多城市的建设突飞猛进,硬实力早已颇为雄厚,此时更加需要来自人口质量提高的“软实力”补充。只有软硬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丰富城市原有的阶层结构,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相比于“抢人”,“留人”的难度可能更大。
近年来,尽管许多二线城市拿出极其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入驻,效果也确实立竿见影,但仍有不少年轻人正在向一线城市“回流”。如此一来,非但没有帮助二线城市形成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本红利,到头来,城市的未来发展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种反差不得不引人深思。
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户口等优惠政策确实能够吸引人才,但是人才更加看重的,是有没有才华用武之地与足够的成长空间,而绝非区区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
相比大城市来说,小城市里人际关系的盘根错节、竞争环境的不公平以及筑梦空间的缺失,都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只有让人才真正拥有实现梦想的舞台、发挥价值的空间和公平公正的环境,才能形成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红利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因此,在抢人之余,或许各个城市的决策者更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促使人才将自身成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获得足以施展身手的舞台。比如,有针对性地依据人才的专业特性及擅长方向,及时合理地安排工作岗位,确保人才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不断优化城市社会的软环境,增强产业基础,等等。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投资人才,就是投资城市的未来!人才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与转型升级的第一要素,并且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统一认可。从去年到今年,随着“人口争夺战”的白热化,让我们也看到了全国从一线、准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渴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有了人才,有了高质量的人才,才是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根本。而现在仍有近2亿的流动人口,哪个城市能够瓜分这块蛋糕,谁就能在这场“人才争夺战”抢得先机,所以,每个城市才会上演着不同的“抢人大战”。
依靠人才的抢夺,直接带动房产投资
从这次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中,我们发现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只要是在近期“人才争夺战”比较成功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楼市火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指数显示,西安的房价暴涨11.2%,由于城市人口的激增,拉动了楼市的需求,房价大涨,在西安一开发区楼盘,曾经上演了千人“抢房的火爆”,出现了“房慌”。所以,在这次“人才争夺战”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对各地的“存量盘”的消化,直接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了海南,由于海南2019年4月22日楼市调控,因为符合新政的购房者数量减少,一度重创了海南的楼市;但是随着海南“人才新政”的发布,不断涌入的人才,成为楼市新的半边天,取代了以前的投资客,逐渐成为了楼市的支撑力量。
五、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各类高端人才。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都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为了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人工智能、国际金融等;每一个城市既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的各类高端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金融、贸易、文化、教育等专业人才;更需要各类专业技工人才与各类社会服务人才。
提振消费,避免城市发展的“空心化”与“老龄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人口、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大量流入。由于人口的红利,我国富裕的劳动力不仅为各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各类人才;同时,每个城市的各类年轻人才也是城市消费大军的中坚力量。但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及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我国的北部、西部部分城市逐渐呈现了“空心化”,城市的优秀人才逐渐在向发达区域转移,城市的核心消费力量,也在逐渐向发达区域转移。带来的结果就是,部分城市逐渐“空心化”,城市的发展也随之而来的就是“边缘化”!
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每个城市在争夺人才的时候,都特别钟情于大学毕业生,或者像武汉的政策,是5年内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如果不是大学生的话,基本上都规定在40岁以内,简单来讲,每个城市最欢迎的人才,除了学历之外,最看重的就是年龄,要的就是年轻人。
因为,我国现阶段,处于转型阶段,经济的增长,已经从依靠投资、出口的拉动,逐渐向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随着美国与欧洲保守主义的抬头,全球贸易是纷争不断,剩下一条路就是靠消费来拉动。而我国各个城市的现状是,不知不觉已经开始“老龄化”,那城市要发展,就要有消费,而消费能力的整体提升,还得靠年轻人。既然出生率短期内无法大幅度的提高,而国内的富裕劳动力就这么多,蛋糕就这么大,谁早放到自己盘里,谁就拥有了城市发展的“优先权”!
国内各城市“抢人大战”、“人才争夺战”火爆的背后,让我们思考更多的是,每个城市在“抢人”之后,如何的“留人”?是否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是否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第二部分 经开区如何在“人才争夺战”中抢得先机?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国对人才政策始终持开放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院士让座”“躬身为科学家颁奖”等爱才之举,不仅获无数网友点赞,更令各行各业创新人才竞相涌现。
当前,人才范围不断扩大,工人、农民的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新社会阶层的职业化、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党要长期执政,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必须最大限度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贏得优势的战略选择。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为了抢占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新机遇。人才争夺战特别是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必须以更大力度吸引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需要优化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人才素质提高、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智慧和创新潜能,也都要通过集聚和发挥人才优势来实现。
一是要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赢得国际人才竞争,要有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全面落实人才签证、居留、户籍、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使用人才资源的能力。要坚持不懈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为人才松绑。
二是要坚持以事业发展凝聚人才。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将人才规划、政策、投入置于最前端。要针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等需要,将人才发展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将人才改革嵌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以优秀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进程。
三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团结引领服务,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要注重在政治导向上下功夫,着眼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为执政兴国提供人才支撑把好政治方向。要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着眼最大限度聚才用才,加强人才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使各类人才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在组织协调上下功夫,着力汇聚人才工作强大合力,抓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大胆开展工作和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好,优秀人才就会近悦远来、纷至沓来。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强烈人才意识,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自觉做好人才工作,在尊重、爱护、服务、成就人才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人才要与产业深度融合
人才工作要与产业、项目、资本、资源禀赋对接,与区域战略布局对接,才能显现其工作价值和意义。硅谷的企业与大学人才互动机制,以色列遍布全国的创新服务中介、技术转移公司等,均有力推动了产业与人才的无缝对接。
人才工作不进则退,不改革就落后,不创新就落伍。尽管此次抢人大战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但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争夺素来是最为激烈的。
面对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面对人才政策和投入比拼的白热化,必须重视和把握人才竞争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规律,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竞争策略。
高质量竞争的核心
人才生态环境竞争是高质量竞争的核心。健全完善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才是真正能够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强调高科技前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更强调创新创意社区、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新型专业孵化器、专业协会与中介组织、休闲场所等建设,同时,要在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才工作、生活、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需要树立生态竞争意识,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治本之策。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高地的人才竞争,已从单靠优惠政策比拼,靠打“价格战”“政策战”,逐步演变为“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
城市发展不仅要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现在很多城市只是关注到了前期的吸引阶段,但究竟人才能不能用得好、留得住,得有后面的配套措施。城市对人才的争夺需要理性,并不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要积极争抢,也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去吸引人才,而是要提供相应匹配条件去吸引人才。抢到人才并不是关键,留住人才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抢”人并无更多良策,真正可持续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人才可持续成长与增值的环境,以及各类人才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好了,“花香蜂自来”,何需“强抢”?再就是,人才关键还不是‘抢’来就算数了,而是需要使用好、‘保养’好,天下英才既需要‘聚’之,更需要‘用’之。在抢人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抢而抢,否则会造成人才浪费,既耽误个人发展,也耽误城市转型。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理性’,也需要‘理才’。
高层次人才是流动的,除了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营商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建设适合高层次人才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为人才提供可施展才华的舞台。因为人才不仅需要“票子”,也看中“台子”。最重要的是围绕事业平台、环境文化、制度尊重这三个基础,通过市场拉动和政策带动把人才留下来。
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创新依托的就是人才。全国各地大量的高校每年产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从前的人口红利渐演变成人才红利,抓住这一轮的人才机遇对城市谋篇布局、积蓄后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火眼金睛“识才”。有位企业家曾说过:“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可见评判人才是否可用,德是第一位的,德就是爱国、责任和担当,无德之人不可用。同时,也应综合考虑人岗相适,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发挥最佳效果”,让各类人才“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不拘一格“用才”。常格不破,人才难得。不拘一格用英才,各类优秀人才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作为“伯乐”,要敢于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破除“惟学历、惟职称、惟资历、惟身份”的用人思想和意识,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年龄看本领、不看文凭看水平,创新选人、育人理念,拓宽视野,广开纳贤之路,形成科学用人观,才能广纳多纳有用之才。
大张旗鼓“聚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推进人才对外开放,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从大局考虑,把人才工作当作千秋大业,研究制定落实人才培养、引进、推荐、使用、评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人才发展评价工作完备体系,大张旗鼓地对各类人才进行培育挖掘、招才引智、选树典型、表彰奖励,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维护人才切身利益,让各类人才思想无忧、创新无虑、发展无阻。
感情牌来“留才”。需用奇招,人才需要事业平台来支撑的,需要环境来保护,需要制度来尊重。西部城市活力普遍不足,尤其是新兴经济、互联网发展较慢,无法为从事计算机、互联网产业、新媒体等专业工作的在籍大学生提供合适和足够的岗位。经济欠发达省市的财政实力不能和发达省市相比,只能通过打“感情牌”来留人。
主政者不要局限于政策本身,应该围绕事业平台、环境、制度三个支柱,用市场和政策两种力量来解决人才问题。
优势产业越做越强,品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后,自然有能力吸引到优质的人才。产业就像栽树一样,它需要土,而土就是它的氛围,它的文化。要在一个行业或一个突破点上整群移植,进而优化改变大环境,以此吸引整个产业链上的高、中、低端人才。
人才活力在开放中迸发,人才激情因开放而活力四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经开区已经进入了飞跃期,各类人才更应把握机遇、珍惜机会,勇做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