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
第一篇:县城镇人居环境改善情况的调查报告
编者按: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克东县近年来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我们选取人居环境这个专题,深入到我县交通、建设、城市管理、供排水公司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走访调查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此篇调查报告。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近几年来,我县在抓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了以城市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改善为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我县人居环境取得可喜变化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xx年,全县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5.11平方米。到xx年末,全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33平方米,增加了14.7%。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47平方米,已经超过小康社会标准。楼房居住面积扩大。xx年住宅楼面积仅为276102平方米,到xx年末,住宅楼面积累计达到478670平方米,人均楼房居住面积由xx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xx年的8平方米。其中有39万平方米实现了集中供热,占住宅楼面积的81.5%。
----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城镇道路建设步伐加快。我县相继完成了克东镇、宝泉镇主次干道硬化改造项目13项,新增白色、黑色街路面积14万平方米,硬化面积为24万平方米,铺装人行步道板6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5.5%。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完成通乡公路107.8公里,实现了全线通车。
----绿化、亮化工程同步推进。绿地面积由xx年的75公顷增加到xx年的135公顷,增幅达到80%;新安装路灯810盏,做到了路铺到哪里,亮化和绿化工作就做到哪里。同时,根据“依山建城,围山发展”的城镇发展战略,将二克山融入了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赋予了“生态县、园林城”建设目标的新内涵。
----城镇供水能力得到提高。xx年以来,克东镇内新建水厂2处,新打机电井4眼,更新供水管线 米,持续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环境保洁取得实效。xx年以来,克东镇更新改造公厕 座,污水井 个,垃圾清运设施 个,清运车辆 台,镇内道路保洁力度加大,环卫工人年均增加工资 元。城内居民(包括住宅楼)垃圾清运和公厕及污水井的管理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居民保洁意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二、人居环境发生可喜变化的原因
(一)领导重视到位。县领导非常重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现场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通村公路建设上,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实际提出了“五年任务三年完工”的目标,实行了县、乡(镇)、村、屯“四长”负责制;在城镇环卫保洁和文明城镇建设上,专门召开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深入综合整治一线检查督促,确保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资金投入到位。在资金投放上,县委、县政府克服财政拮据这一县情实际,勒紧腰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跑省进京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外埠资金进入我县房地产开发、城镇管理等领域,弥补了我县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xx年以来,我县用于人居环境改善资金近万元。
(三)部门管理到位。在城镇环卫保洁上,城管、克东镇及社区强化宣传,加大管理力度,对造脏现象坚决制止和处罚。公安、交警加大执法力度,对镇内车辆乱停、乱放、违章行车等现象严格管理和规范;在居民拆迁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规划、拆迁、新闻宣传等部门也都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城镇的人居环境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城镇建设东西发展不均衡。由于城内中小学分布和建设规划等原因,随着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克东镇内形成以202国道为界线,东西两侧发展不平衡,人居环境改善不同步的格局。主要表现为202国道东侧房价大幅度上扬,每年楼房开发面积都在 万平方米以上,而国道西侧很少有开发商问津,房屋价格持续低靡。
(二)物业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由于集中供热方式的转变,一些单位对所管辖住宅楼的物业实行了市场化运作。由于热、水、电与卫生管理、楼房设施维修的分离,承包物业效益低下,无人愿意参与物业管理,部分居民楼因物业问题而引发大面积上访。
(三)个别部门配合缺失。由于职责交叉、部门利益等原因,致使一些部门在城区管理,环卫保洁,占道经营,噪音处理等方面出现了些推诱扯皮等现象,滞约了人居环境改善的进程。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强化宣传,努力提升居民参与改善人居环境意识。要发动宣传、广电等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人居环境改善重大意义的宣传,引导广大居民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如何不仅仅是政府行为,更是全民参与和爱护的结果。要深入到学校、社区,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倡导保护人居环境光荣、损毁人居环境可耻的道德风尚,树立关注人文环境就是关注生命的理念,从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和改善人居环境。
(二)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和前提。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建设投入,解决基础设施的欠账问题。在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的同时,加快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要把绿化和垃圾、污水处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切入点来推进。要大力解决上下水、垃圾和城市绿化问题,使城镇因“水”获得灵性,由“绿”增添生机,努力为居民营造布局合理、尺度宜人、环境亲民的生活空间。
(三)放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改善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立足长远,建立一整套的机制来推进。一要制定规划。要根据我县人居环境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制定详细的建设和改善规划,并制定改进措施,确保人居环境均衡有序推进。二是依法管理。要把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特别要在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重点工作中探索更好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三是完善配套机制。重点围绕新形势下的楼房开发,根据国家物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符合县情实际的物业管理办法,通过机制规范,推动我县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逐步向人性化、法制法迈进。
第二篇:卢玥行城镇人居环境改善情况的调查报告
城镇人居环境改善情况的调查报告
10年秋 行政管理专业 卢玥行
调查目的:全面客观地了解清涧县近年来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14年3月2日至4月12日
调查对象:交通、建设、城市管理、供排水公司等部门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整理分析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近几年来,我县在抓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了以城市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改善为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通过调查走访,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人居环境取得可喜变化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度增加。2014年,全县人均居住面积仅为25.11平方米。到2014年年末,全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33平方米,增加了15.7%。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47平方米,楼房居住面积扩大。2014年住宅楼面积仅为276102平方米,到2014年末,住宅楼面积累计达到478670平方米,人均楼房居住面积由2014年的4.7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8平方米,占住宅楼面积的81.5%。
----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城镇道路建设步伐加快。我县相继完成了主次干道硬化改造项目13项,硬化面积为24万平方米,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完成通乡公路107.8公里,实现了全线通车。
----绿化、亮化工程同步推进。绿地面积由2014年的25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175公顷;新安装路灯210盏,做到了路铺到哪里,亮化和绿化工作就做到哪里。同时,根据“依山建城,围山发展”的城镇发展战略。
----城镇供水能力得到提高。2014年以来,新建水厂1处,新打机电井4眼,持续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环境保洁取得实效。2014年以来,克东镇更新改造公厕4座,垃圾清运设施8个,清运车辆4台,镇内道路保洁力度加大。城内居民(包括住宅楼)垃圾清运和公厕及污水井的管理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居民保洁意识得到大幅度提升,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二、人居环境发生可喜变化的原因
(一)领导重视到位。县领导非常重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现场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通村公路建设上,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实际提出了“五年任务三年完工”的目标,实行了县、乡(镇)、村、组“四长”负责制;在城镇环卫保洁和文明城镇建设上,专门召开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深入综合整治一线检查督促,确保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资金投入到位。在资金投放上,县委、县政府克服财政拮据这一县情实际,勒紧腰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跑省进京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外埠资金
进入我县房地产开发、城镇管理等领域,弥补了我县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三)部门管理到位。在城镇环卫保洁上,城管、秀延镇及社区强化宣传,加大管理力度,对造脏现象坚决制止和处罚。公安、交警加大执法力度,对镇内车辆乱停、乱放、违章行车等现象严格管理和规范;在居民拆迁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规划、拆迁、新闻宣传等部门也都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城镇的人居环境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城镇建设南北发展不均衡。由于城内中小学分布和建设规划等原因,随着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南北两侧发展不平衡,人居环境改善不同步的格局。主要表现为210国道两侧房价大幅度上扬。
(二)物业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由于集中供热方式的转变,一些单位对所管辖住宅楼的物业实行了市场化运作。由于热、水、电与卫生管理、楼房设施维修的分离,承包物业效益低下,无人愿意参与物业管理,部分居民楼因物业问题而引发大的争议。
(三)个别部门配合缺失。由于职责交叉、部门利益等原因,致使一些部门在城区管理,环卫保洁,占道经营,噪音处理等方面出现了些推诱扯皮等现象,滞约了人居环境改善的进程。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强化宣传,努力提升居民参与改善人居环境意识。要发动宣传、广电等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人居环境改善重大
意义的宣传,引导广大居民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如何不仅仅是政府行为,更是全民参与和爱护的结果。要深入到学校、社区,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倡导保护人居环境光荣、损毁人居环境可耻的道德风尚,树立关注人文环境就是关注生命的理念,从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和改善人居环境。
(二)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和前提。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建设投入,解决基础设施的欠账问题。在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的同时,加快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要把绿化和垃圾、污水处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切入点来推进。要大力解决上下水、垃圾和城市绿化问题,使城镇因“水”获得灵性,由“绿”增添生机,努力为居民营造布局合理、尺度宜人、环境亲民的生活空间。
(三)放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改善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立足长远,建立一整套的机制来推进。一要制定规划。要根据我县人居环境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制定详细的建设和改善规划,并制定改进措施,确保人居环境均衡有序推进。二是依法管理。要把管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特别要在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重点工作中探索更好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三是完善配套机制。重点围绕新形势下的楼房开发,根据国家物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符合县情实际的物业管理办法,通过机制规范,推动我县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逐步向人性化、法制法迈进。
第三篇:尊重规划 合理布局 着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尊重规划 合理布局 着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城镇化是人口聚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城镇化,在我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盟紧紧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条主线,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加强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建设,重点实施了一批涉及长远发展的供水、供热、垃圾处理、道路改造、街景改造、绿化、亮化、美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及住宅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等建设项目,全盟城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盟城镇化率达到74.9%,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扩容提质的新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虽然城镇化率较高,但城镇人口少、分散,通过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搬迁转移了部分农牧民,但还有大量农牧民生活在偏远落后的苏木镇,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落后,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由于财力有限,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不足,城镇道路、小街小巷改造、城市给排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城市功能较弱。
(三)城镇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由于受人口、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我盟第三产业发展较滞后,特别是服务业规模小、数量少,导致服务能力弱、服务水平低。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规模小、基础设施滞后、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带动作用未能发挥起来。
(四)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由于受观念、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镇规划水平较低,缺乏超前性,特别是缺少特色规划。在城镇经营理念上缺乏创新,城镇管理水平还较低。
三、发展思路和对策
当前,我盟城镇化已处于加速推进的重要机遇期,特别是随着中央、自治区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为我们扩大投资规模、加强城镇建设、改善城镇宜居环境提供了难得机遇。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规划、经营、建设、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推进城市建设迈上新的水平。
(一)完善城镇规划。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也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本依据。加快推进城镇化,增加城镇多样性,首先要搞好城镇规划。否则,我们的城镇建设就会缺乏特色。因此,我们要坚持高起点、特色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城镇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城镇承载人口转移、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进一步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功能分区,着力在城镇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引入高水平规划设计机构和专家,提高城镇规划水平,使规划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是执行规划的关键。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变更规划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防止规划因人而异、因人而变。对主要规划地段,在建设条件不具备时,也要按照“保护就是政绩”的观念,宁可空留下来,也不能降低标准,造成遗憾。
(二)提升城镇经营能力。城镇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也是重要的资产,不仅
可以经营,还可以增值。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发挥市场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同时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和规范。”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比如:对城镇道路、绿化、亮化等纯公益性的基础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对城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半公益性项目,采取政府和市场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对于供水、供热、供气等盈利性的城建项目,通过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直接投资建设和经营。要加强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充分发挥土地融资的重要作用,促进土地资源向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城建项目配置。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盘活城镇存量资产,多方筹集城镇建设资金。总之,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拓宽思路,学会用改革开放和市场运作的办法经营城镇,善于将城镇的各类要素进行资本运作,形成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
(三)全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规划要高起点、特色化,城镇建设则要高标准、精品化。城镇建设能不能出精品,是关系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大问题。各地在城镇建设中,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城镇道路、建筑、绿化、亮化等项目建设,都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充分吸收国内外建筑精华,注重造型、色彩、风格的协调,精心设计和建设富有地区特色的精品,提高城镇的品位和层次,着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
要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基础先行,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加快完善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镇道路建设中,各种管网要依据规划,统筹布局,配套建设,争取一步到位。难以一步到位的,也要预留建设的位置和空间,杜绝“今天建、明天挖”的现象。要大力加强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进一步加大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建设,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地要合理把握城镇建设的规模、速度和节奏,坚持扩容和提质并重,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集中力量建好重点项目。
(四)合理布局城镇产业。发展城镇产业,是增加城镇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我盟不断加大城建投入,着力改变城镇面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城镇不“活”、人气不旺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转变,一些城镇不仅没有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地,甚至出现了人、钱外流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基础的城镇,农牧民转移进城后就会无事可干、无业可就,就可能影响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这样的城镇不但没有吸引力,也必然发展不起来。因此,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要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根据城镇的区位、交通和资源等条件,结合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壮大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增强城镇承载能力。
从我盟的现实条件来看,关键是要在两个方面加大力度、实现突破。一方面,要突出做好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这篇文章,充分利用好资源比较优势,在大力引进对经济发展拉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坚持产业集群化、园区特色化发展
方向,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工业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中,新上项目一律进入工业园区,使园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地,带动城镇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服务业发展滞后这块“短板”,把发展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进一步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以旅游、物流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一些上档次、有规模的商贸、餐饮、娱乐等企业,使服务业尽快成为扩大就业容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后续力量。
(五)加强城镇管理。城镇形象是建设出来的,也是严格管理出来的。当前,我盟在城镇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了城镇的形象。加强城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就要从基础管理工作抓起,从解决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抓起。要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理念,在加快城镇建设的同时,把城镇管理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改进城镇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城镇精细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坚持依法管理城镇,加强城镇管理法制和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大力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以良好的市容和环境取信于民。广泛开展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街道等创建活动,提高居民素质,规范居民行为,促进城镇文明水平的提高。
(六)着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城镇,目标是一致的,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一切从维护和发展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编规划、做决策、搞建设时,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吸纳
群众参与,多听群众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城镇的每一处设计、每一个建筑、每一项设施,出台每一项城镇管理制度,都应从方便居民生活、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角度,充分论证,慎重决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为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就要加强城镇道路尤其是街巷提质改造工程建设,加大城镇住房特别是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城镇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建设;为满足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等消费需求,就要大力发展餐饮、商贸、物业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为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城镇经济,优化创业就业环境,让更多的居民实现就业,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工资性和保障性收入水平,特别是在城中村、城边村和平房区改造过程中,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妥善解决好拆迁补偿和安置等问题,注重住房保障、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制度向拆迁户的延伸覆盖,切实保障每一户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居民户口相衔接、相统一的就业、社保等制度,帮助转移进城农牧民在城镇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真正融入城镇的生活和建设,提高生活水平。
第四篇:y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报告
y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和山东省自2014年提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旧房改造的工作部署,y市分别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农村镇区环境改造等农村人居环境为主题,进行了开展较大规模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全面拉开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序幕。
发挥规划调控,科学建设特色农村
y市先后制定一系列有关规划和落实规划的法规政策,构建了一整套较完善的规划体系。2014-2014年对全市所有的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评审和批复实施。2014年,编制完成了y市农房建设与危旧房改造规划和y市村镇体系规划,优化了y市的城乡空间布局,合理配置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首次对农村范围内的排水规划、消防规划、燃气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提出规划,明显地提高了农村的规划水平。 实施农居工程,快速改善住房条件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4年来,y市不断农村住房建设力度,按照“提升驻地村、扩大中心村、撤并弱小村”的思路,采取强村带动、强企带动、园区带动、产业带动等方式,深入推进农居工程建设,三年来已累计完成新建农房29524户,成功地实施了七里河、五里顶后、八里张家、金岭山庄等一大批农村新型社区,使60多个村的居民享受到花园楼房的待遇。农民由低矮、潮湿、 1
阴暗的平房,搬迁到了宽敞、卫生的楼房,不仅可以避免了以前鼠虫之害,还享受到了水、电、暖、气、闭路到户的便利。户外的健身广场、小区里的花园、超市等让农民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同时,部分开发企业为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安排了一些公益性劳动岗位,实行了年节分福利的制度,极大地改善了搬迁居民的居住条件和收入水平。
加快基础配套,实现乡村碧水蓝天
y市积极推动镇区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建设镇污水处理厂,实现生物无害化处理。2014年建成了6个小型污水处理厂,2014年又开工建设了3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和3处污水泵站以及6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到2014年底,可实现80%的镇级污水得到稳定处理。推动镇区管道天然气对接,首批推进南海、泽头、宋村、泽库、大水泊、高村、张家产、埠口等8个镇区,逐步向周边镇、村延伸覆盖。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投资925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12座,配备了垃圾桶(箱)8260个,垃圾运输车辆20辆,保洁员队伍达1378人,实现了“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镇村垃圾一体化处理。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向农村延伸,在宋村镇、南海新区实现镇区集中供热的基础上,泽库镇、埠口港、界石镇等正在开工建设镇区供热设施。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村庄面貌
从2014年开始,y市深入开展了以硬化亮化街道、绿化美化村庄、清理“三大堆“和乱搭乱建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活动,按照“环境+社区+产业+文化”的模式,在抓好“三清三化”的基础上,将整治与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结合,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农村自来水改造、沼气建设、改厕结合,避免道路硬化又被破挖现象的发生;与农村的产业发展结合,增强农民增收的“造血”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等创建活动结合,提高农村文明建设水平,健全了巩固整治效果的长效机制。先后对182个村庄进行了整治,建成了村庄社区服务中心、特色文化长廊、健身小广场、老年活动室、科普示范点等一系列的村庄服务设施,使农民出行、就医、购物等变得更加方便,健身、娱乐、养生都有了去处。
实施农村公共项目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y市加快在教育、医疗、超市等方面对农村的投入,先后实施了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壮有所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闲有所乐的“十有民生工程”。
为彻底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y从2014年就启动了农村中小学“食暖住行”工程,已经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新建了20处学校食堂、餐厅,改善9处学校住宿条件,为8处学校楼房校舍安装了取暖设施。2014y又实施了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用三年时间对全市25.3万平方米校舍进行改造加固和拆除重建,总投资达3.06亿元。80%的学校达到地级以上规范化学校和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标准,配备了104辆农村学生班车,提前一年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3周岁儿童入园率
97%,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90%以上,杜绝了因贫失学的现象。
近年来,为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y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在卫生室与医院之间建立了技术、专业指导和双向转诊制度,使农村患者基本能够病有所医。y市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处所改造和扩建列为重点民生项目,不断加大对镇卫生院、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的升级改造力度,同时还筹建一批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了全国一流的骨科医院和相当于地级综合水平的y中心医院,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在农村新建60个中心卫生室和460个规范化卫生室,方便了群众就医。
y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以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为目标,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主要方式,大力实施超市下乡工程,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切实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有力保障了广大农民朋友方便消费、放心消费。目前,y共有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配套农家店669家,其中日用品店346家,农资产品店323家,已覆盖全市100%乡镇、近70%自然村。
第五篇:加快棚户区改造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关于棚户区改造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中作用的调查
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关于棚户区改造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中作用的调查
武绍平
为了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两年内基本完成105.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共将惠及3.21万户,9.62万人。纳入今年棚户区改造计划的61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52万户,3.5万人。拆迁过程中,市区3000干部下到棚户区包户拆迁,于7月下旬完成了拆迁工作。为了使广大动迁户早日住上新居,回迁楼建设者夜以继日工作,短短3个月时间完成了10万平方米回迁楼的建设,棚户区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省率先实现今年棚户区改造回迁,也在铁岭的城市建设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
我市有史以来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实施的大规模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拳拳之心,同时是在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一个巨大贡献。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一、棚户区现状及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
我市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按地域划分为十趟房、啤酒厂北、铜钟、铁西百货西(精工)、龙翔、橡胶厂6块,占地159.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4万平方米,居民3.21万户,人口9.62万人。
我市棚户区历史久远,上述区域的棚户房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的建于解放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陆续在这些区域的空地上建房。后来人口密度不断加大,住房日见紧张,为缓解住房压力,几乎各家各房都在建房,大房接小房,小房再接窝棚。久而久之棚户区就形成了规模。棚户区建筑密度大,多数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成为棚户区绝大部分人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棚户区内巷道狭窄,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棚户区没有排水设施,棚户房又普遍低矮、下窖,有的屋内地面比巷道路面竟低半米左右。下雨天和开春雪化时,水流倒灌,屋内长年阴暗潮湿。这里垃圾点少,公厕又都是旱厕,环境卫生状况极差,春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肆虐,冬天积雪成山。居住在这里的人无奈地自嘲:"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爬冰山,雨季把水掏。"棚户区内居住人员成份复杂,生活水平较低。这里出租房屋比比皆是,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都把落脚点选择在了棚户区,使得这里的社会治安管理和房产部门房屋管理十分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棚户区的居民却始终多年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下,与绝大多数市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居住水平反差极大。同时棚户区的存在,与城市整体形象、文明档次极不协调,使大的城市人居环境大打折扣,并且也不利于发展城市经济和招商引资。所以棚户区改造势在必行。
二、棚户区改造对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和成果
(一)棚户区改造的决策
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的问题,在全国全省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产生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受地方财政、就业压力等现实条件制约的原因,但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问题。我市棚户区问题尤其如此。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用2-3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把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作为全省人民群众最迫切、最期盼解决的大事之一,市委、市政府更把改造棚户区这件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当做头等大事,承诺"改造连片棚户区,让老百姓告别低矮、简陋、潮湿的平房,住上了楼房。"棚户区改造对居民而言,意味着他们将告别恶劣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城市村庄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更意味着在一幅和谐美好的城市画卷上留下明丽的一笔。
棚户区改造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之广、政策性之强、人口之多、工程量之大,在我市都是史无前例的。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市政府制定了此次棚户区改造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统一拆迁安置,净地招标出让,对有条件的地块可以毛地出让。二是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动迁安置,统一政策标准。三是依法运作,严格依照土地、规划、房产、建筑、拆迁、税务等法律法规。四是坚持好事办好的原则。
(二)棚户区改造的规划设计
大规模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首页:www.HaOWOrd.com),在铁岭城市建设史上是第一次。这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大工程,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又是政府开发利用土地、经营城市的极好机会。市委、市政府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力争达到规划标准高、小区配套齐全、环境和谐优美,使棚户区居民花最少的钱住较好的房。同时,要完善棚户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对医疗、教育、商贸、交通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力争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生活。
规划部门十分重视回迁规划设计工作,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多次研究了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的规划,科学的确定了回迁楼建设区域和小区位置,包括原址回迁和部分异地回迁新址。在回迁楼户型设计上,建筑设计单位充分考虑棚户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经济条件,涉及了35、45、55、65、75平方米的五种户型。35平方米户型的确定,充分体现了决策者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的思想。按照省里的指导性意见,当初确定回迁安置房的设计最小户型是45平方米。后来通过调查发现,棚户区居民中有一部分居民仍承担不起。考虑这部分居民的利益,最后确定设计35平方米的最小户型,受到了居民的欢迎和省领导的肯定。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小区规划设计和户型设计都向市民公示,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棚户区改造回迁楼的规划和设计中,坚持了环境优良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原则,每个小区都设有物业管理办公室、社区办公室,有的小区甚至还有街道办公场所、幼儿园。小区内还建有公厕、自行车棚及车库。住户的电话线配有铁通和网通的两套供选用。小区的中心广场设计成葵花型,暗含"阳光园"的主题,周围配有休闲、健身场地。小区的绿地覆盖率在35%以上,高于一般开发商建的商品住宅小区。小区四周的围墙采用绿化先进城市应用的比较普遍的树墙,美观、现代,在银州区为首次应用。
(三)棚户区的拆迁
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实现1.52万户、近5万人的拆迁工作,同时又要遵循"以人为本、以情拆迁"的理念,时间紧、任务重。为切实抓好、抓实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在确定市级领导包片后,又采取了市直各单位包户拆迁的措施。举全市之力,打胜拆迁攻坚战。市区各单位抽调三千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到棚户区当中,做动迁户的拆迁工作。广大动迁户通过包户干部的实际行动,看到了政府做好这项民心工程的决心,理解和支持拆迁工作,主动搬迁,同时,还与广大干部结下深厚的友谊。终于在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一、二期拆迁任务。
机关干部包户拆迁是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拆迁工作的一个创举。承担包户任务的领导和机关干部,认真负责,动真情、使真劲、办实事,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不仅圆满完成了拆迁任务,而且实现了"和谐拆迁",收到了"百姓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双重效果。省领导对铁岭的干部包户拆迁作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批转各市学习借鉴。
(三)棚户区改造回迁工程建设
"回迁将会住上什么样的新楼?"这是每一位棚户区居民关心的问题,在回迁楼建设工作中,为真正让市民满意,采取了一系列公开透明措施,建设这项"阳光工程"。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更好的实事。在棚户区改造建设过程的实施过程中,依照严格的法律程序,通过项目招投标和竞争性谈判采购,选用优秀施工企业、优质建筑材料,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回迁建设工程开工前,委托中介机构组织召开了建筑工程招标会。会议还特别邀请了10位动迁户代表到会监督,这在全省尚属首次。建设工程开工后,全部建筑工程及市政基础设置工程均实行了公开招标。由于整个投招标过程运行规范严谨,保证了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施工队伍确定后,为了确保及时向其提供优质价廉的建设用料,对工程所需主要材料全部实行政府采购,仅水泥、空心砖、电子对讲门等18个主要项目就节省资金800万元。
为了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针对回迁楼建设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施工材料、施工技术,创建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办法,邀请回迁户代表介入监督。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要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高标准建设,决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为此,首先建立了严密的管理制度,改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由承建单位、监理单位、质检人员、甲方代表、回迁户代表、规划设计单位共同组成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其中,对承建单位要求设专人负责工程质量管理,做好自检工作;对监理单位,要求监理人员实行全程监理,严格执行监理制度,对作业程序及时跟踪到位;对质检人员,要求严格检查、巡查,对工程质量有问题的,要曝光、处罚;工程建设还特别聘请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作为甲方代表,实施质量监管,这一作法得到了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查组的肯定,并建议在全省推广。
为了尽早完成回迁楼的建设工作,减少回迁户生活上的不便,市委、市政府组建了强有力的建设指挥系统,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高效务实的工作方法,实现了超常规的建设速度。今年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36万平方米回迁楼,分为8片,统称为阳光园一至八区,以保证第一批动迁的棚户区居民在明年的7月1日前全部入住新楼。8月初,就有7片共22.5万平方米回迁楼开始施工建设,此后,其余的也陆续开工。可以用"一天一个样"来形容回迁楼的建设速度。常规的六层住宅楼建设,一般需要5-6个月时间,小区的外网建设需要一个半月时间,而在回迁楼建设过程中,两项工程加一起仅用三个半月时间,工期差不多缩短了一半。棚户区首期回迁楼原计划交付使用时间是2014年6月,后来提前到2014年10月25日,提前了至少8个月,创造了铁岭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棚户区改造对改善人居环境作用的几点启示
棚户区改造对我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是棚户区改造的基本保证
铁岭城区有近三分之一的居民居住在棚户区,对如此大规模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在我市历史上是空前的。不言而喻,做出这个重大决策,市委、市政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此举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不仅是城市改造工程,更是扶贫帮困工程;不仅是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的实际举措,更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市委明确要求"不求政绩求民心,不图形式图满意",把棚户区改造办成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的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任重而道远,市委、市政府坚持"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尽快实现优美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保证和希望所在。
(二)科学规划、阳光操作是棚户区改造的重要保证
面对浩大的为民造福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棚户区改造回迁工作上,市委、市政府以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眼光谋划回迁安置小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兼顾回迁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确保其住得起、住得上。小区配套设施齐全,除户型外与商品住宅小区没有标准上的差异。同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到房间的功能,小到灯具的采买,力求经济合理、环境优化,让动迁户住得舒心、称心,传递着对回迁户的深切关爱。此外,棚户区改造整个过程的阳光操作,也使这个全市瞩目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动迁补偿标准在阳光下公开,拆迁程序在阳光下操作,建筑工程在阳光下施工,回迁安置在阳光下进行,被拆迁居民在阳光下受益。动迁者与被拆迁者的和谐互动,证明一个道理:办事透明,才能有服力;决策公正,才能民心畅通。这对于今后创造优美和谐人居环境的实践无疑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全社会关注、建设者奉献是棚户区改造的根本保证
棚户区改造全市关注,也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参与。为了改尽快完成拆迁任务,市委、市政府在确定市级领导包片的决策后,又采取了"市直各单位包户拆迁"的措施,举全市之力打胜拆迁攻坚战。在广大干部共同努力下,包户拆迁创造了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奇迹。给予我们的启示,一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高度重视新时期群众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二是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是破解复杂问题,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创新工作思路,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四是面对大事难事,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五是必须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关于回迁楼从建设到回迁的速度,可以说是铁岭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样的奇迹,来自包括决策者、指挥者和施工人员在内无数建设者的无私奉献。一方面是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一方面是指挥系统的科学高效指挥,再有就是施工人员夜以继日的顽强奋战。这一切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保证了回迁工程建设优质快速完成。
在学临沂、找差距、明方向、促发展活动中,在创造良好城市人居环境的实践中,我们迫切需要发扬棚户区改造的精神,实现铁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铁岭市房产局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