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查报告 >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呵护孩子身心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21 09:53:4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的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肩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然而,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尽管对子女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却往往适得其反,使家庭教育陷入误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积极深入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当中,通过召开家长会、模拟实验活动、问卷普查、查阅资料等多种调研形式,深入了解事实真相,解析原因及发展方向。具体情况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及属性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和误区

(一)过度的关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做一切,过分照顾,过度保护,却不知恰恰是这种过度的关爱使家庭教育蜕化成了一种“抱着走”、“嚼碎喂”的“包揽”行为。过度的关爱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忽视了孩子们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挫折的能力训练。家长总在替自己的孩子设计一切,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将来干什么等无所不包。孩子没想到的,父母替他们想到了;孩子不能做的,父母替他们做了;孩子遇到困难,背后有父母,这样孩子根本就用不着费心费神去寻求解决问题和困难的途径,慢慢地孩子的问题意识弱化了,创造的灵性泯灭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被窒息了,孩子失掉了能动性,像木偶一样,很难再有探索、解决问题、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

(二)望子成龙心切挫伤了孩子的自信。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一些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以孩子尚未意识到的生存危机支配着孩子,把家庭教育狭隘的理解为仅仅是智育,片面的追求功利价值,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逼进了无休止的学海。一些家长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心理要求孩子,一方面过早的给孩子强化灌输各种书本知识,把孩子当神童;另一方面又常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或是出于盲目攀比心理,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参加各种名目的特长班,弄得孩子是苦不堪言;甚至有些家长期望孩子达到自己设计的目标,常常给孩子许愿:考上多少分就奖励什么东西。其结果是,孩子可能会为这些东西用功一阵子,但并没有真正对你要求他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更没有激发他愿意做这些事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学习不能靠贿赂。孩子的兴趣特长是各不相同的,因而适合学习的项目和领域也各不相同,如果顺其天性,精心培养,则可大有作为,如果逆其天性,进行强制教育,就会像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的愚蠢做法那样,其结果只能令人失望。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甚至不顾孩子心智发育的规律,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违背儿童天性的教育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孩子的自信。

(三)父母角色的不良运作造成孩子不良人格的形成。一现代社会向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多数父母的教育行为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的缺乏指导的状态。比如父母的性格所造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在人生价值观上对“成功”与“幸福”的诠释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使孩子养成了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爱护,而不知道如何主动地去关心爱护他人;怕自己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吃亏,有意无意的教给孩子一些自私的观念和方法,使孩子不能感到谦让、体谅、宽容他人也是一种责任;对孩子的爱中暗含着太强的功利性,一旦孩子不能达到自己设计的目标时,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态度等等。一些孩子在家任性、霸道、依赖,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在外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主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被动、消极、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都跟这种过度关爱有关。此外,现代社会的发展,婚姻观念的转变,单亲家庭的增加,使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心理状态在教育行为中反应出来,导致一些新问题的出现:比如孩子封闭、孤僻、忧郁、敏感、多疑、逆反心理重、合作意识差等。因此,父母角色的不良运作是导致孩子不良人格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四)家长的教育没有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我们在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时做过一个实验,老师一边说请大家把手放在你的眼睛上,一边将自己的手放到了鼻子上,结果现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把手放在了鼻子上,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孩子不会听你在说什么,只会关注模仿你在做什么。而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喜欢玩手机,打休息,不喜欢看书学习,那试问能有几个家长下班之后不再专注于手机,而是主动拿起书本和报纸?所以,当家长一边翘着二郎腿玩着手机,一边告诉孩子该看书了,此时的孩子一定是一边用眼睛斜视家长,一边看着电视或玩着手机。还有一部分家长经常一边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关心亲人,一边漠视自己的老人。而完全没有意识警惕到,你现在的样子就是孩子将来的样子。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以行动规范行动,生命影响生命。

(五)家长太过纠结于孩子的缺点,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分别采访了十位家长和十位孩子。让他们分别为彼此打分,满分十分,十位孩子中九位为妈妈打了满分10分,只有一位孩子沉思了一会,打了9.9分。而另外一边,家长当中为孩子打的最高分是6分,其余都是2分、3分、4分。甚至有一位家长为孩子打了0分。这个实验充分揭露了一个现象,家长在孩子心中是完美无缺的,而孩子在家长心中的闪光点却少之又少。是家长们都很优秀,而孩子们不够优秀有么?——不!只是孩子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单纯的一面,而家长的眼里只纠结于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大大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放大了不足,限制了成长,导致了我们所谓的恨铁不成钢!

(六)家长所谓的给孩子的爱更多的是物质,而孩子需要的爱更多是陪伴。很多家长抱怨每天朝九晚五的忙碌,一刻不得停,所有的付出就是为孩子创造更好地生活条件。而我们在调研中作了这样一个实验。让正在加班的几位家长现场给孩子打电话告诉孩子“孩子,爸爸/妈妈爱你”,重复对孩子说三遍,而无一例外的是,所有孩子重复三遍的回答是“爸爸/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的道理只有一句话“孩子最需要的爱是陪伴!”。我们还对是个家庭条件很好的留守儿童做过一个采访,询问他们吃得好喝的好住的好,内心觉得幸福么?所有的孩子都是默默摇头,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流着泪说了一句话“因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是的,当一些家长以爱孩子为理由不分昼夜忙碌奔波的时候,其实您的孩子已经缺失陪伴和爱了。

三、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人既可受惠于教育,也可以受制于教育。因此,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关爱孩子成长,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正确引导,理性施爱。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教育态度与方式又决定了教育效果。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理性施爱。父母爱子女天经地义,但是当这种爱失去了理智,毫无节制的扩展时,便会扭曲,便是溺爱。爱孩子,更需要了解孩子。孩子是否成才,不能只关注他学了多少门知识,考了多少分,成绩只是成才的一个方面。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智慧的启迪。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不掌握某些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人们也可能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没有智慧。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自己却不善思考,不思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从中悟出智慧。真正的智慧之人,是自愿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在做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活跃的思维,从做的过程中能体验到生活的愉快和乐趣。“兴趣是专注和领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被迫去做的东西,总离不开功利,自愿做的东西,才使人振奋和聪明。当一种教育只看到功利的泛滥,却看不到兴趣的踪影,这种教育就不能算是有智慧的教育。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自由并非随心所欲,必须遵守相关的纪律。在教育中对孩子学习自由的超强控制,必然使他的大脑变得麻木不仁,使获得知识本身不再是一种充满理性愉悦的活动,而成为无尽的智力或心智的负担。倘若孩子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便有利于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体验学习的内在价值,从而保持比较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相反,缺乏学习的自由或压制学生的学习自由,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得不到尊重和激发,学习行为就成为一种条件性行为,受制于外在的强迫或诱惑,学习的价值也被理解为达到外在的社会的目的,那么,本该具有的求知欲与探究精神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公务员之家

(二)因材施教,赏识激励。赏识激励是家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力,都能够在不同的方面取得突出表现。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最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以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潜能,那就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当孩子能够取得一点成绩时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天下所有人都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的欣赏他(她)、拥抱他(她)、赞美他(她),让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家长对他(她)的赏识。赏识是孩子的一种人格需要,任何一个家长都不能对孩子吝啬,父母要培养孩子一千次被打倒,也相信自己第一千零一次能够站起来的胆量和气魄,使他们始终能够勇敢地面对失败和挫折。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而激励就是开发潜能的最好的催化剂,激励有一种正向的引导作用,可以促进孩子自我内在机制的完善。但日常生活中,激励往往只被运用到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真正的激励还应包括:家长要善于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个性以及现有的发展水平,预见孩子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种激励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和发现成就的动机,增强自信;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自身存在的弱点,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激励孩子勇敢地面对自身的弱点并敢于超越自我。有效的赏识和激励能使孩子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

(三)榜样示范,交流沟通。孩子在幼儿时期,由于可塑性很强,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时绝不能溺爱、放任;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了,他们要求与成人平等,家长就应该更多的给予孩子民主、宽松的环境。“最能影响他言行举止的,还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人的行为”。美国学者鲍姆林德曾对不同类型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影响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在民主、宽容性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谦虚、有礼貌、待人诚恳、亲切、自立、乐观、自信的;在权威、专制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畏缩、怯懦、说谎、不信任、内向、孤僻、性情暴躁的;在放纵、溺爱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自理能力差、好吃懒做、自私蛮横、不负责任、任性、没礼貌的。因此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培养了孩子的人格特征,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有不良表现时,应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与其让他们记住规则,不如给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家长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子坦诚地进行交流,要放得下做家长的面子,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并纠错,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如何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这一点对于教育有不良人格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所做的事更大,其最终目的是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觉。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不断的反思教育行为及其结果,总结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才有可能使孩子成龙成凤,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word该篇DOC格式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呵护孩子身心发展范文,共有621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呵护孩子身心发展下载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呵护孩子身心发展.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