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安全生产总结 >

“十五”产业建设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4-12-04 09:06:3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十五”全国花卉产业建设工作总结

对于花卉业者来说,2014年至2014年,是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5年,是让人欣喜兴奋的5年。其间,我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花卉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从而确立了我国花卉生产大国的地位。自今天起,本报将用数字说话、以事实为例,全面展现“十五”期间我国花卉业取得的成就。

“十五”是我国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5年,与“九五”相比,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基地栽培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花卉流通领域发展迅速,扩大了内需和出口,初步形成由批发、零售和拍卖市场组成的专业化流通体系。

花卉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WWW.hAOWorD.cOM)

1、生产规模、产值快速增长。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4万公顷,比“九五”期末的15万公顷增长326.7%。其中,种植面积5万公顷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万公顷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南、甘肃等省。我国花卉面积已占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十五”期间,我国花卉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规模效益明显,到2014年底,年销售额431亿元,比“九五”期末的160亿元增长169%。年出口额稳步增长,达1.4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5倍。

2、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高。

一是花卉经营实体数量大幅增加,全国花卉企业由2014年的2.2万个增加到2014年的5.3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达6700多个(生产规模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五省拥有的花卉企业都在1000家以上。辽宁、甘肃两省是“十五”期间花卉产业迅速崛起的典型省份,“九五”期末,辽宁有花卉企业47家,甘肃有30家,到2014年分别发展到792家和500家,均增长约17倍。山东省从“九五”期末的483家增加到2680家,增长5.5倍。

二是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十五”期间,北京、山东、广东、福建、云南等省区涌现出一批千亩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使花卉生产经营由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如云南玉溪明珠百合集团,是由三家百合生产企业组建的集团公司,2014年出口百合鲜切花占全国出口日本总量的80%。

三是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重点花卉省区以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花卉业,出现国有、民营、个人、外资都在涉足花卉生产经营,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元化投资的良好局面。

3、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特色名牌产品日益增多。

一是区域化布局渐趋合理。“十五”期末全国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产业形成了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二是区域特色主导产品突出。全国特色名牌产品逐渐增多,形成了以云南为重点的鲜切花基地,以河南、江苏、浙江为重点的观赏苗木基地,广东、海南的观叶植物基地,广州、上海、北京、河北的盆花基地等。

三是优势名牌产品基本形成。如辽宁君子兰、永福杜鹃、漳州水仙、昆明杨月季、庆成兰花、洛阳牡丹以及年产500万盆的河北仙客来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

四是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14年,“中国花木之乡”(59个)、“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71个)、“全国重点花卉市场”(41个)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使我国花卉产业逐渐趋向合理布局,配套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由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上海切花菊插穗生产基地,年产插穗3000万株,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切花菊插穗生产基地,其中80%以上插穗出口日本,并通过对农民提供菊花插穗和回收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国家林业局 王桂芝

4.信息网络和市场流通体系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我国花卉业的显著特点是由生产者主导型向消费者主导型转变,需求和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和流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大约拥有花卉信息网站300多个,网上信息量很大,许多交易都是在网上进行的。

我国的花卉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到2014年,全国有各类花卉市场2354个,花店2万个。目前,国内批发、拍卖、连锁超市、零售、鲜花速递、网上交易等互联的销售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重点花卉产区依托基地办市场,形成一批以基地为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发市场,如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北京莱太花卉市场、广东陈村花卉大世界、大连鲜花总汇等。

5.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兴花取得成效。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效益是我国发展花卉产业的长期战略。

随着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的规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买方市场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花农更加重视生产经营中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经营者追求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花卉产品,必然重视提高科技水平。在科研创新体系上采取多种形式,一些重点省区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采取企业立题、政府支持、专家研发的方式开展科技研发。花卉科研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一是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自主创新培育新品种。二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实现进口花卉国产化。三是提高实用技术水平。在病虫害防治、切花生产保鲜、转基因生物快繁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6.国际合作交流十分活跃,出口创汇快速增长。

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我国不仅加入了许多国际花卉组织,还积极组织参加国际花事活动。自1999年成功举办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以来,又多次举办国际性的花事活动,招商引资和花卉国际贸易比以往更加活跃,更多的企业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从“十五”以来的出口形势和统计数据看,我国花卉对外贸易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14年达1.4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了5倍,尤其在“十五”后期增幅较大,2014年比2014年出口额增加4800多万美元,增幅为49.6%。据海关统计,目前我国对8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花卉,出口额较大的国家(地区)主要有日本、荷兰、美国、韩国,出口额居前五位的省市是云南、广东、福建、上海、浙江,五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70%以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我国花卉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我国花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将越来越大。

7.拓展花卉产业功能,延伸高效产业链。

“十五”期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空间的扩大,传统的花卉品种和消费形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各地利用花卉资源,多种形式开发花卉产品。一是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发天然干花产品。如天津三达干燥花有限公司,拥有产品120余种,主要出口到欧洲和日本、韩国。二是利用纯天然花卉植物制作手工艺品。如云南呈贡绿之光公司,用手工技艺制作艺术压花。三是开发药用、食用、美容保健等多用途花卉。各地除大力发展传统的菊花、玫瑰等药用茶饮花卉外,还开发研制以花卉为原料的深加工保健品,如广西以金花茶为原料加工口服液及保健品。四是建设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生态休闲观赏旅游园区。中国花卉报:王桂芝

促进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1.科学规划布局、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国家“十五”花卉发展规划和建设重点,把花卉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气候、资源优势,制定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北京、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甘肃、云南、广西等省市制定省(市)级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重点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一是扶持重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上扶持重点花卉产区,培育知名龙头企业。二是为经营者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在工商、税收、土地承包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三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大花卉产业。

3.组织科技攻关创品牌,引导产业升级。

“九五”以来,每年都有一些花卉科研项目列入林业科研攻关课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建立了全国花卉专家库,及时组织专家为花卉科研生产提供咨询服务。重点省区各级政府、协会积极组织专业生产和技术人员赴花卉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花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花卉从业者进行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举办各类花事活动,搭建展示销售平台,促进花卉流通。

“十五”期间,由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花卉专题研讨会、博览会、展销会、花艺赛事活动十分活跃,宣传花卉文化,普及花卉知识,沟通产销信息。这些花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花卉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为花卉经营者传递最新的品种、技术、市场信息,助推着花卉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日益增多的国际花事活动,为我国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我国与国际花卉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近年在探索花卉产业发展上,云南、河南等省出现了由花农自发组织的生产合作社、花木经纪人,是壮大花卉产业,完善流通体系的一种新形式。

5.加强花卉标准建设,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为加强花卉产业标准化建设,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筹建的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负责组织全国花卉标准的编制工作。在编委会成立之前,国家林业局先后组织起草了1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已陆续颁布实施,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花卉生产和流通无标准可依的现状,对规范花卉生产、整顿流通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篇:“十五”全国花卉产业建设工作总结

编者按:对于花卉业者来说,2014年至2014年,是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5年,是让人欣喜兴奋的5年。其间,我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花卉生产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从而确立了我国花卉生产大国的地位。自今天起,本报将用数字说话、以事实为例,全面展现“十五”期间我国花卉业取得的成就。

“十五”是我国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5年,与“九五”相比,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基地栽培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花卉流通领域发展迅速,扩大了内需和出口,初步形成由批发、零售和拍卖市场组成的专业化流通体系。

花卉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1、生产规模、产值快速增长。

2、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高。

二是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十五”期间,北京、山东、广东、福建、云南等省区涌现出一批千亩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使花卉生产经营由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如云南玉溪明珠百合集团,是由三家百合生产企业组建的集团公司,2014年出口百合鲜切花占全国出口日本总量的80%。

三是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重点花卉省区以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花卉业,出现国有、民营、个人、外资都在涉足花卉生产经营,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元化投资的良好局面。

www.haoword.com【好范文网范文网】

3、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特色名牌产品日益增多。

一是区域化布局渐趋合理。“十五”期末全国重点花卉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产业形成了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二是区域特色主导产品突出。全国特色名牌产品逐渐增多,形成了以云南为重点的鲜切花基地,以河南、江苏、浙江为重点的观赏苗木基地,广东、海南的观叶植物基地,广州、上海、北京、河北的盆花基地等。

三是优势名牌产品基本形成。如辽宁君子兰、永福杜鹃、漳州水仙、昆明杨月季、庆成兰花、洛阳牡丹以及年产500万盆的河北仙客来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

4.信息网络和市场流通体系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我国花卉业的显著特点是由生产者主导型向消费者主导型转变,需求和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和流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国大约拥有花卉信息网站300多个,网上信息量很大,许多交易都是在网上进行的。

我国的花卉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到2014年,全国有各类花卉市场2354个,花店2万个。目前,国内批发、拍卖、连锁超市、零售、鲜花速递、网上交易等互联的销售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重点花卉产区依托基地办市场,形成一批以基地为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发市场,如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北京莱太花卉市场、广东陈村花卉大世界、大连鲜花总汇等。

5.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兴花取得成效。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效益是我国发展花卉产业的长期战略。

随着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的规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买方市场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花农更加重视生产经营中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经营者追求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花卉产品,必然重视提高科技水平。在科研创新体系上采取多种形式,一些重点省区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采取企业立题、政府支持、专家研发的方式开展科技研发。花卉科研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一是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自主创新培育新品种。二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实现进口花卉国产化。三是提高实用技术水平。在病虫害防治、切花生产保鲜、转基因生物快繁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6.国际合作交流十分活跃,出口创汇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我国花卉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我国花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将越来越大。

7.拓展花卉产业功能,延伸高效产业链。

“十五”期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空间的扩大,传统的花卉品种和消费形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各地利用花卉资源,多种形式开发花卉产品。一是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发天然干花产品。如天津三达干燥花有限公司,拥有产品120余种,主要出口到欧洲和日本、韩国。二是利用纯天然花卉植物制作手工艺品。如云南呈贡绿之光公司,用手工技艺制作艺术压花。三是开发药用、食用、美容保健等多用途花卉。各地除大力发展传统的菊花、玫瑰等药用茶饮花卉外,还开发研制以花卉为原料的深加工保健品,如广西以金花茶为原料加工口服液及保健品。四是建设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生态休闲观赏旅游园区。中国花卉报:王桂芝促进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1.科学规划布局、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国家“十五”花卉发展规划和建设重点,把花卉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气候、资源优势,制定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北京、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甘肃、云南、广西等省市制定省(市)级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重点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一是扶持重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上扶持重点花卉产区,培育知名龙头企业。二是为经营者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在工商、税收、土地承包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三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大花卉产业。

3.组织科技攻关创品牌,引导产业升级。

“九五”以来,每年都有一些花卉科研项目列入林业科研攻关课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建立了全国花卉专家库,及时组织专家为花卉科研生产提供咨询服务。重点省区各级政府、协会积极组织专业生产和技术人员赴花卉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花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花卉从业者进行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举办各类花事活动,搭建展示销售平台,促进花卉流通。

“十五”期间,由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花卉专题研讨会、博览会、展销会、花艺赛事活动十分活跃,宣传花卉文化,普及花卉知识,沟通产销信息。这些花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花卉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为花卉经营者传递最新的品种、技术、市场信息,助推着花卉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日益增多的国际花事活动,为我国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我国与国际花卉行业的合作与交流。

近年在探索花卉产业发展上,云南、河南等省出现了由花农自发组织的生产合作社、花木经纪人,是壮大花卉产业,完善流通体系的一种新形式。

5.加强花卉标准建设,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为加强花卉产业标准化建设,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筹建的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成立,负责组织全国花卉标准的编制工作。在编委会成立之前,国家林业局先后组织起草了1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已陆续颁布实施,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花卉生产和流通无标准可依的现状,对规范花卉生产、整顿流通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篇:十五时期绿化美化建设工作总结

十五时期绿化美化建设工作总结“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朝阳区绿化美化工作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机制创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4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光荣称号。2014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全面完成计划任务,进一步促进朝阳区绿化美化事业向前发展,现将近五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十五”期间绿化美化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目前完成情况: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根据当前朝阳区绿化美化的发展情况,截至2014年底“十五”计划完成时,朝阳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能够比预期40%的目标超过3个百分点,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只能达到13平方米,不能完成15平方米的目标。主要原因:(一)城区人口增加较快,如 1999年底,朝阳区统计人口为140万人,到2014年底就达220万人。(二)规划绿地拆迁量大,拆迁进展慢,部分项目没能如期实施。目前,我区存在大量的代征公共绿地,由于拆迁和建设资金不到位,无法实现绿化。(三)公共绿地概念较为严格。根据市园林局关于园林绿化的指标解释规定,公共绿地只包括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花园及国家已征地的城市片林,因此公共绿地范围过于狭隘。对于像四惠桥区、十八里店桥区及四方桥区等面积都在17万平方米左右的集中大绿地,都只能作为道路绿地的一部分,而无法计入公共绿地中,而这些绿地与公共绿地都在发挥着同样的生态效益,因此由于指标过于严格,虽然我区每年都新增大量绿地,但无法计入公共绿地范围内,因此造成人均公共绿地增长缓慢。建议市园林主管部门修改公共绿地指标解释,将万米以上集中大绿地(包括桥区绿地及宽度在5米以上的道路绿地)全部纳入到公共绿地范围中。因此,在城市绿化覆盖率超额完成的同时,人均公共绿地并未达到预期完成指标。二、“十五”期间主要取得的成绩和任务完成情况:(一)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区域形象全面提升以隔离地区、五河十路为重点,农村绿化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完成绿化隔离地区59.7平方公里绿化任务,形成了四个超万亩绿色板块,绿化隔离效果进一步显现。完成了五河十路1.1平方公里建设任务,形成道路、水系绿荫环抱的绿色通道景观。太阳宫公园、将府花园等一批亮点工程,朝来足球活动中心、东坝观光果园、金盏郁金香花园等一批绿色产业项目相继建立,来广营来春园、南磨房紫南家园等旧村改造和农民新村绿化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提升了环境质量,推动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朝阳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先进区”。以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城区绿化美化再添新亮点。完成了二环、三环、四环路等40多条城市主干道路的绿化改造。建成以园林景观为主的亮丽街道130多条,精品小区近100个,万米以上大绿地12处,小绿地近200块。全区已有18个街道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街道办事处,557个单位庭院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东四环路新迎宾线景观建设、三环路、朝阳北路、西坝河南路等一批重点道路,采用公园绿化手法,突出景观效果,形成了花园式道路的绿化美化新格局。八里庄金台路竹文化大街、亚运村北医路等道路实施特色立体绿化,把园林与文化有机结合,体现了显著的人文景观效果。亚运村中轴路万米绿地、和平街樱花园、六里屯星月园等大小绿地的相继建成,为我区绿地建设增添了新亮点。麦子店亮马名居、三里屯盈科中心、望京西园等项目屋顶绿化,形成了一批空中花园,丰富了我区的绿化景观,展示了城市现代化的良好风貌,提升了我区的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实力。(二)绿化建设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多年来,我区的绿化美化建设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把绿化美化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居民楼院,深入到群众到生活的各个环节,努力创造和谐自然、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园建设致力于“四优一满意”标准,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空间。我们在公园建设中充分贯穿以人为本理念,通过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和优秀文化,使到公园游玩的百姓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目前,全区共有公园28个。北京城区面积最大的朝阳公园已经实现全园开放,奥运森林公园正在建设中,元大都公园优美的景观中融入了城市防灾避险功能,还有其他散落在全区的大小社区公园绿地,都将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了百姓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风貌。居住区绿化建设与解决居民绿化难、停车难相结合,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呼家楼联馨园、左家庄新源里生态小区、团结湖北三条、四条小区、香河园柳芳南里小区、建外世贸国际公寓等新旧小区绿化,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加强绿地规划、设计和改造,减少草坪,增加大树,既改善了绿化景观效果,提高了绿化面积,也拓宽了社区道路,增加了居民的休闲娱乐空间,并腾出大量绿化停车位,有效解决了居民停车难问题,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空间。(三)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整合资源效果显著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以林地、绿地认建认养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美化工作机制。仅去年就有140多家知名企业和400多位普通市民,先后认养绿地256万平方米、树木2200株。建立了巩固绿化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了适合朝阳区的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生态林占地补偿和养护补助政策,既维护了农民利益,又为绿化美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强化资源管理,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绿化资源调查,摸清资源底数,高标准开展了全区“十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基础工作,为林地、绿地实现动态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加强绿化资源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了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工作,严格征占用林地、绿地和伐移树木审核、审批的程序化管理。充分发挥我区绿色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了绿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开发郎家园枣资源,为农民增收致富摸索了一条新路,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全民绿化蔚然成风,义务植树蓬勃开展自1981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9次亲临朝阳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我区广大群众绿化朝阳、美化家园的热情。市有关部门领导也多次深入实际,指导检查我区绿化工作,区四套班子领导每年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有力推动了全区绿化美化工作开展。各街乡、各部门积极组织社会各界群众,加入到朝阳区的绿化美化建设行列,全区林木和绿地认建认养、创建花园式单位、门前三包、绿化宣传等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涌现。据统计,自义务植树活动开展以来,我区每年都有近百万名干部群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累计植树600多万株,为建设生态朝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的经验:一是领导重视、街乡委办局大力支持。区委区政府每年都专题研究绿化美化工作,提出“多栽树,多品种,多色彩,少栽草,不搞喷泉水景”、“三个转变一个提高”等一系列指示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各委办局、街乡、绿委成员单位都能够从大局出发,克服不利条件,积极配合绿化工作。二是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为服务百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通过加强宣传等,让百姓意识到绿化建设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发展空间的重要作用,使大家自觉的参与到其中来,做到政民互动,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找准切入点,勇于创新。绿化美化工作面很广,点很多,必须找准切入点,勇于创新,才能做到以点代面,全面发展。四是高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要做到上级满意、百姓满意就必须坚持高标准,认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才能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落实问题:主要交通干道及其他交通要道绿线管理要加强。现有规划中对道路两侧绿地范围有详细的界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刚性”不足的问题,应通过加大拆迁整治力度,对新建道路形成过程中同步实施绿化等措施有效落实规划。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城市中心区绿化水平比较高,但农村和绿化隔离地区水平相对较弱。三是养护管理及经费问题:绿地产权单位的养护经费投入不平衡,导致绿地养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此外,部分街、乡没有专业养护队伍及专门的养护经费,养护标准低,无法保持工程的绿化效果。四、开发建设项目绿化管理问题:对于开发建设项目,如房地产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绿化管理,实现从前期审批到验收的全过程监管,使绿化美化与主体能够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今后工作中,将在机制、管理和养护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绿化美化工作,同时在重点工程上有所突破,全面提高,为完成“十五”计划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区绿化局

第四篇:市残联“十五”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市残联“十五”工作总结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的残疾人工作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体、法制、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推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进步,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我市残

联八次被沧州市残联表彰;两次被沧州市人民政府表彰;两次受到河北省残联的表彰;先后被中国残联评为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两刊”争订工作先进单位。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回首过去五年,为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巩固和加强基层残联的组织建设十分必要,按照国务院残工委《关于加强基层残联建设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市残联坚持“一体化的机构、一专多能的队伍、有机结合的业务、统筹安排的经费、综合利用的场所”的原则,自身建设有了显著提高。全市19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全部建立“三位一体”的残联组织,逐步做到了“四有”,即: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市乡两级残联组织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初步形成了残疾人工作的网络化建设。

2、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我们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广开门路多方做工作,多渠道、多层次拓展了就业空间。福利企业免税,个体开业送工具,资助文体人才培训,市残联通过开通三条残疾人就业“绿色通道”,壮大集中就业阵地,鼓励残疾人个体开业,激励文体人才成长。拓深了服务领域。市残联推出了残疾人就业跟踪问效服务,建立了就业人才库,在推荐上岗后,继续定期与残疾人、残疾人监护人和用人单位三方见面,掌握残疾人的工作情况、福利保障、思想动态,及时解决问题。5年来,市残联共出资100多万元,培训各类残疾人1300余名,城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5,大大提高了残疾人的社会竞争力,达到了“扶助一人、幸福一家、温暖一片、稳定一方”的效果。同比增长了10个百分点。

3、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帮助残疾人改善功能、提高能力”的要求,努力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五年来,建立康复服务指导站1个,基层社区康复站3个,各类康复医疗点6个,有3500多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和康复服务,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其中,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843例,儿麻矫治及肢体康复训练110例,聋儿语训26人,发放各类用品用具157件。

4、残疾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得到应有保障。

让残疾儿童走进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是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五年来,我们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认真贯彻《残疾人教育条例》,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将残疾儿童入学教育纳入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规划。从小学到初中全市在校残疾人学生210名,占应入学残疾人学生的95以上,高中至大学的残疾人学生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特教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次被河北省、沧州市评为特教工作先进单位。与此同时,为鼓励残疾人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我们与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对残疾学生资助和奖励的实施办法》,每年拿出八万元资金用于残疾中小学生的救助。从2014年开始,我市又拿出十万元,对570名中小学残疾人子女进行了救助。广泛开展“扶残助学春雨行动”,使无条件上学的残疾儿童走进学校,有46名大专以上院校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得到了资助。

5、残疾人的职业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广泛开展。

为了广开就业渠道,提高残疾人的自身素质,使他们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有一技之长,早日解决温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根据残疾人不同需求,千方百计开展各类职业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先后出台了《任丘市残联关于残疾人培训的实施意见》等优惠政策。拓宽了培训范围,市残联推出了“六免费、双自愿”服务,残疾人可享受免费求职登记、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政策咨询、免费提供信息、免费择业指导、免费技能培训,并可以自愿选择培训学校和培训专业。

6、残疾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

5年来,市残联先后与体委、文化局、广播电视局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残疾人文体人才。组织参加了省、沧州市文艺调演3次,举办了残疾人王有舵的个人书画展,组织了“油田情”和“快乐无限”文艺晚会;积极参加沧州市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并荣获各类奖牌17枚,2014年5月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8岁肢残游泳小将刘策,多次在全国及世界

残疾人游泳比赛中获奖;16岁的肢残少女郝丽千,在2014年和2014年的全国残疾人自行车锦标赛中,共计获得8枚金牌,并打破一项全国记录。

7、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成绩突出。

按照“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残疾人解难”的要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动做好本职工作,多方位、多层次帮助残疾人解困脱贫,走共

同富裕之路。市残联紧紧围绕任丘市委中心工作,抓住“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残疾人为本,顺残疾人之意,谋残疾人之利,得残疾人之心,大力实施“10个100工程”,包括资助100名贫困残疾人从事手工业生产;资助100名贫困残疾人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免费培训贫困残疾人100名;免费培训初级文体人才100名;免费培训贫困残疾人家庭健全成员100名;资助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等,使残疾人感受到了贴身又贴心的关爱。

在全市开展了“捐资扶贫助残献爱心”活动,收到捐款20多万元;建立了残疾人“爱心超市”,免费为残疾人发放衣物2200余件;对全市2.6万多残疾人进行了普查登记,进一步全面掌握了我市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热情接待残疾人的来信来访,实行理事长接待日制度,无论是求职、来电访、学习培训都有专人接待,并一一记录在案。每年接待来信来访150多件次,特别是2014年农村税费改革,残疾人上访呈上升势头,为确保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一次性划拨给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扶贫助残款10多万元。有利地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稳定。

8、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环境更加优化。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残疾人事业”,他还讲:“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深入开展,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已在全市逐渐形成,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强化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取得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工作的强有力支持,激发残疾人自强自立、奋发拼搏的精神,市残联创建“三先”、“三高”宣传模式,用先进的宣传手段和方式,对各类残疾人先进典型,进行了高密度、高强度、高档位宣传,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讲述》等栏目,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直播生活》等栏目作专题报道,并多次在《中国残疾人》、新华网、《河北日报》、《沧州日报》头版倒头条、《沧州晚报》头版头条等全国各大媒体发表稿件160多篇,全面展示了残疾人的风采,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助残氛围,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扶残合力。同时,广泛开展了“扶残助学春雨行动”、“帮包带扶”、“结对子”等扶残助残活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盲人节”、“聋人节”及其他重大节日期间,全社会都会形成一个扶残助残活动高潮。残联每年用于扶残助残资金投放达5万多元,各单位和有关部门也热情支持、积极参与,为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9、干部队伍自身素质明显提高。

为更好地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抓好残疾人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十分重要。几年来,我们为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首先从抓理论学习入手,丰富干部队伍的知识知晓面,坚持每周五下午的机关学习制度,提高理论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有关专业知识,鼓励年青同志自修深造。其次是抓好党风党纪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残疾人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观念。再次严格机关制度管理,领导以身作则,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确保各项制度严肃性和落实中的有效性,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0、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

实行了首接首问全程服务。在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制度、公文阅办、行文制度、财务制度、卫生制度、招待就餐制度的同时,根据残疾人工作的特点,实行了首接首问责任制度,对外单位或个人到残联办理公务或咨询的对象,直接或被电话问询的残联的第一位工作人员为首接首问责任人,为残疾人办事提供全程服务。

实行了一体化服务。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沧州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40多万元,建成1900多平米,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培训用品用具供应、文体活动和残联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大大强化了残疾人工作的服务功能。

实行了“一站式”服务。针对残疾人大都行走不方便的特点,市残联实行电话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的同时,在一楼大厅内,把就业、培训、康复、办证等所有工作程序和各项优惠政策编成了一套电脑控制、电子大屏幕显示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机关干部在办公室外为残疾人办公,残疾人无须进办公室就可以办事。

实行了网络化服务。市残联在强化市级残联队伍的同时,不断巩固乡镇残联组织,大力选配村级联络员,健全各类协会组织,并开展经常化的助残活动,使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能够随时随地倾听到残疾人的心声,残疾人能够随时随地够得着残联的服务。

过去的五年是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是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五年,是全市2.7万残疾人充分参与的五年。五年中,广大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潮中,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模范人物。广大的残疾人工作者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把残联这个弱势群体建成强势机构赢得强势社会地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五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体会有以下四个方面:

——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关键。

残疾,是人类繁衍和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而又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残疾人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如何让这一弱势群体转变为有势阶层,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共同迈入小康社会,是残疾人工作者思考的主题。工作运行中,坚持紧密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残疾人的工作融入全市整体工作中去。坚持经常主动向党政领导请示、建议、汇报工作,争取有利的社会地位,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市委、市政府把残疾人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写入每年的市委年度工作纲要,并把残疾人特困户列入市领导每年的春节慰问对象。市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亲自过问残疾人工作开展情况,多次指示“要加大扶贫助残力度”,多次到残联指导工作,并深入残疾人家中慰问调研,真正做到了“真联系、真服务、真解决、真见效”,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惠及全市27000名残疾人的多项优惠政策,全市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全社会的支持、理解,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根本。

残疾人这个社会中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关心与帮助。5年来,围绕这一主题,发挥各新闻媒体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积极协调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为残疾人办实事、好事。5年来,华北石油管理局、市直各有关单位及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

——广大残疾人参与、拥护,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基础。

社会的关注、重视固然很重要,但关键问题是残疾人要自立自强,成为生活的强者。5年来,我们注意引导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为残疾人的康复、就业、学习、培训提供服务,尽量为他们多做点事。广大残疾人的参与意识普遍提高,把残联当成他们的“家”,获得了残疾人的真正拥护,也为残疾人争取了较好的社会地位。

——全体残疾人工作者敬业、奋斗,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保障。

残疾人事业是多彩的事业,做好残疾人工作,不只是有一份“热心”,更需要的是有一份“爱心“和“耐心”,要具有奉献精神,恪守“人道、廉洁”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高尚品德。我们每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热爱本职岗位,对残疾人充满爱心,对工作满腔热情,人人都具有较高文化、理论政策水平和现代理念,为做好残疾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残疾人工作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就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形势而言,目前,存在的突出困难和主要问题是:

(1)有法不依,执法困难,个别单位和部门对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理解、不执行,有些案件久拖不决。

(2)残疾人事业发展滞后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残疾人与社会收入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还较大。

(3)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还较艰巨,共同步入小康社会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4)基层残联的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十一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快“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和实践人道主义精神,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坚持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配合,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动员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推进。

(二)总体目标

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在全面解决残疾人温饱问题的基本上,部分经济发展快的乡镇残疾人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努力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入学率在“十五”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城镇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社会生活参与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文明。全社会弘扬人道主义,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和权利,激励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普遍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扶残助残更加广泛深入;健全法律体系,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逐步推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发展信息和交流无障碍。

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增强。社会公众服务业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扶持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实力,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形成一支“人道、廉洁、服务”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团结、教育广大残疾人做遵纪守法的公民,表彰自强模范,激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提高广大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三)各项任务和主要措施

1、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恢复、补偿残疾人的功能,并作好残疾预防工作。

2、大力推进特教事业,尽快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

3、强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努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4、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尽快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走上小康生活。

5、切实将城镇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6、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生活。

7、逐步在全社会营造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8、积极推行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9、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

10、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援助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11、加强残联组织建设,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

《市残联“十五”工作总结》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市残联“十五”工作总结。

第五篇: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十五”时期(2014年至2014年),是东兰改革与发展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拓前进和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

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一个目标、三个提升、四个带动”的工作思路和实现富民兴县奔小康的目标,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机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励精图治,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切实抓好社会稳定,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2014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014万元,比“九五”期末的2014年增长51.4,年均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100万元,比2014年增长4.8,年均增长0.9;第二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3880万元,比2014年增长163.2,年均增长21.4;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020万元,比2014年增长64.1,年均增长10.4;财政收入预计实现9700万元,比2014年增长134.9,年均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9000万元,比2014年增长201.3,年均增长24.7;城镇居民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元,比2014年增长46.1,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预计纯收入1545元,比2014年增长50.6,年均增长8.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9‰。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突出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预计实现总产值46800万元,比2014年增长8.6,年均增长1.7。

1、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来抓,在退耕还林的全面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使粮食播面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稳定总量,稳定人均有粮。“十五”期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稳定在27万亩左右,同时通过良种推广和开展各类高效农业示范建设,不断提高粮食亩产量,确保粮食稳产。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预计达5500万吨,比2014年减少700万公斤,人均预计有粮195.7公斤。

2、特色优势农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以退耕还林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产,共完成人工造林11955.7公顷,与“九五”期间相比增长9.8。2014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5.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40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4.9(含灌木林),比2014年高十五个百分点。具有东兰特色的优质板栗、八角面积由2014年的12.5万亩、1.6万亩增加到2014年的21.5万亩、5.66万亩,“百里板栗”长廊带已形成规模,板栗年产量达8000多吨,2014年国家林业局命名东兰县为“中国板栗之乡”,引进了安徽华泰集团到东兰投资兴建板栗加工企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兰板栗产业创造了条件。围绕河丰药业公司实施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已建成猫豆生产基地2.5万亩、喜树7.4万亩、肿节风100亩、萝芙木人工栽培200亩,同时与广东中山大学联合投资1800万元进行岩黄连、猫豆、喜树、肿节风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全面实施,东兰正向桂西北中药材生产基地县的目标迈进。抓住“东桑西移”和浙江花神丝绸集团落户东兰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公司 农户”桑蚕生产联营机制,全县桑园面积达6550亩,养蚕户达4000多户,预计2014年鲜茧产量达150吨以上,产值达270万元以上。

3、水产畜牧业持续稳步增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增收为目标,突出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全县水产畜牧业持续稳步增长。2014年全县预计畜禽出栏为猪16.21万头、牛1.47万头、羊12.82万只、家禽105.7万只,肉类总产量16300吨,分别比2014年增长9.67、30.1、40.26、72和20.6;全县预计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891吨,分别比2014年增长151、64.43。2014年全县牧渔业产值预计达21539万元,人均收入650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72.9、240。地方特色养殖量和水产名特优产品比重逐年增长,2014年预计全县乌鸡出笼37.5万只,2014年中国特产之乡推荐组委会命名东兰县为“中国三乌鸡之乡”;全县已建成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个,

好范文网推荐访问其他精彩文章:

工会“十五”工作总结

乡镇十五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林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总结报告

十五期间林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总结报告

十五期间林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的总结报告

word该篇DOC格式“十五”产业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共有1921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十五”产业建设工作总结下载
“十五”产业建设工作总结.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