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卫生健康局深入实施医疗“接沪融杭”战略,多层级、精准化开展“三名行动”,与沪杭名院、名科、名医同频共振,实现合作层次、模式、平台“三位一体”,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医疗示范地。截至目前,我市接轨沪杭知名医院近30家、学科(专科)合作达93个。今年1-9月,沪杭专家来桐坐诊2000余人次,诊治患者近3万人次。
一、全面托管,“三个层次”力求融为一体
以全面托管为战略支撑,省级托管、市级托管、学科托管多层级开展,大力度、全方位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
一是省级托管打造新标杆。借“双下沉、两提升”东风,引进省级医院开展全面托管合作。2016年引进浙江省人民医院医疗托管市第一人民医院并成立省人民医院桐乡院区管理委员会,该院成为嘉兴地区唯一一家拥有4个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的医院。今年以来,省人民医院在前期合作基础上全面托管市第一人民医院,常驻院长、副院长各1名,每周派驻管理技术专家48人次,重点建设神经外科等10个学科,以及卒中、胸痛等5大医疗中心。今年以来,该院出院、手术人次同比增长9.6%、10.1%,7月创下日手术68例的院史记录,1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全市医疗空白。
二是市级托管开创新实践。积极争取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促进和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改革。2013年,嘉兴市第二医院全面托管市第四人民医院,开创市级三甲医院托管基层医院先河。首轮托管期间,该院业务总收入、医疗总收入比托管前增长93 %、89%,门诊、出院人次增长30.45%、90.11%。今年以来,第二轮全面托管以专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抓手,派遣9人专家团队常驻指导,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三是学科托管实现新提升。根据群众医疗需求和疾病谱变化,积极开展以学科托管的“点对点”合作。如嘉兴市第二医院托管市中医院外科一病区、心血管科,派驻专家担任科室主任和执行主任。今年以来,该院外科一病区三类以上手术同比增长达17.3%;心血管科建成基层网络胸痛中心,基层胸痛救治协作网更加完善,住院人次同比增长5.4%。
二、精准协作,“三种模式”力求张弛有度
以个性化需求为工作导向,设立分院、学科共建、技术指导精准化协作,最大程度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设分院多管齐下。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等近10家沪杭名院在我市设立分院。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桐乡分院,市中医院在前期合作的风湿免疫、心血管等5大专科基础上,于2017年设立肛肠、不孕不育分中心。2013年合作以来累计诊治患者达到63.9万人次。市皮肤病防治院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共建皮肤病专科诊疗中心和医疗美容医院,在嘉兴市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医联体互联共建。为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构建新型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2017年1月起,第二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与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分别建立医联体,落实专科建设联动、人员管理培训、双向转诊等“五个一体化机制”。市中医院作为省中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双方建立双向转诊通道,重点扶持肾病、乳腺、消化、血液等学科。
三是技术指导机动灵活。近年来,我市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相关学科建立机动灵活的技术指导关系。2016年,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建立技术指导关系,在新医院建设涉及的科室设置、资源整合、规章制定、骨干培训等指导基础上,帮扶建设产科、中西医结合妇科等6个重点学科,对该院顺利搬迁和科学运营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育载体,“三类平台”力求事半功倍
以培育载体为创新手段,相继打造医疗服务团、专家工作站、远程医疗等多重服务平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一是医疗服务团开展“定期下沉”。自2017年起,连续举办3届桐乡籍沪杭专家回乡义诊活动,上海长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医一院等10余家近80名专家参加,诊治患者达千余人次。与浙江省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建立长达21年的友好合作关系,每月10个专科的18名专家定期来桐坐诊。民革浙江省委“博爱·牵手”医疗服务基地落地我市,定期集中医疗领域党派专家“下沉”服务。
二是专家工作站力推“以点带面”。近年来,我市先后成立浙北地区首个县级医院博士工作站、浙大妇产科医院生殖名医工作站,以及市域医疗领域首个院士(郑树森)专家工作站,聘请10余名专家入驻指导。两年内发表SCI论文8篇,获省部级、厅市级科研项目达到9项、13项,海外访学医生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远程医疗实现“无缝链接”。建成省、市(县)、镇、村四级远程诊疗体系,“云诊室”实现全覆盖,与省人民医院等5家沪杭知名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点。推出全省首个医疗集团“互联网+护理”平台,100余名护士入驻接受个性化网上预约。作为省级电子健康档案传输、质控试点,健康大数据平台对接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与浙医一院等16家省级医院医技检查报告互查,为全省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