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行合一作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知行合一作文 篇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讲——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样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别说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行,我也是不会做的。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熏陶的缺失,天天讲、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坏了嗓子,几人能识,几人能知呢?知行合一,这个理念的种子,千万千万要从小就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不种下这个种子,到大了,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网络里流行一些公知。说两个例子:一个是前不久的毒胶囊事件,居然有专家出来讲,一天吃六个这样的胶囊对人体无害。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丧失了做知识分子的良知,从理论上讲,兴许是不要紧的,但是,从“行”上来讲,那是在挑战公众的生活常识。第二个例子,湖南有一个地方,因为洪水桥塌了,死了五六个人,而这座塌掉的桥,从内部结构看几乎看不到什么钢筋。但居然,会有专家出来讲,塌桥很正常,公众不必大惊小怪。
他们玩弄的是学识,玩弄的是数字,玩弄的是概念,玩弄的是科学,是属于听其言的“言”。而对于行而言,对于民众的心理承受,对于民众的心理关注——“行”而言,他们简直就是白痴。这些人从根子上讲,受到的都是“知”的教育,对于“行”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就如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说起来头头是道、彬彬有“理”,实则来讲,他们没有一点社会常识,没有一点道德常识,没有一点伦理常识。这些光知道数据,知道科学,知道概念的人,就是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我们要从根子上,真正地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意识。这个意识的树立,要从我们在座的家长做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我知道了,但我就是不做。学作文的道理也是,不能简单地说:听了课,老师讲的道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了,但就是不亲身实践一下。知识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只存留在大脑的记忆里,而知“道”是经过实践转化的一种能力。只知不行,是谓知识;知而行之,是谓知“道”。知而不行,天下道理千千万,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这是作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工作、生活的得“道”方式。工作中要讲执行力,而学习作文如果没有执行力,没有行动力,也是万万不可的。
知行合一作文 篇二
儒固心,心即人之本,既然是本,那我们就不能随便改变,就像我们用圆规画一个圆,首先要把一个规脚固定一点,然后我们把另一个规脚绕固定的那一点旋转,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圆。固定的点即是心,此心如人心,人心也必要固定一点,圆心用一个规脚就可以固定,而人心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要固定人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要一个什么样的心?关于这一点,毫无疑问,当然是一颗善良、勇敢、坚强、仁慈的心,好,那么既然那么多人想要这么一颗心,那为什么后来有许多人放弃了这么一颗美好的心呢!有人说这么一颗心固然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生存,我们还要吃饭啊!多么伤感的话,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拥有这样一颗心只有冻死的份。没错,说的对,我也这么认为,那就)www.haoword.com(奇怪了,那你还说好!也没错。那哪错了,错就错在我们忽略了圆规的另一个规脚,另一个规脚可是运动着的!不动的只有死路一条,而动却有千千万万条活路,所以我们的出路就在另一个规脚上,动则变、变则通说的就是这个理,那我们应该如何变?变成什么样?变了能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回到圆规身上,圆规的另一只规脚是如何动的?当它运动一周后所形成是什么图形?从这个图形中我们看出了什么?
道塑形,道即自然,自然即无为,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塑造一个看似无为的人,记住是看似,至于最后假戏真做了,也不错,但我这不是叫你做隐士,外表要给人一种对世事漠不关心的样子,前提是心里要有底子,要对世事有一个大致、整体的把握,有人说了,这不是让我做一个伪君子吗?伪君子不至于,我并不是让你去害人,只是好好保护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能算是利己不损人的人,记住除非遇上你特别信任的人,否则不要将你内心那颗儒者之心表现出来,永远要以无为的外表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有人问了,无为即不争,不争何来前进,不急,这个后面再说。
法做事,法即规则,这个好理解,就是依法办事,这个当然不是所以的事都要依法来办,大事、关于原则与底线的事就依法来办,小事中的不反原则与抵触底线的就按人情来办,切忌大事一定不要掺假人情、免得落他人口实,自己的把柄落入他人之手,以后你便不是你了,我们要看事不看人,在人面前你可以不顾他面子的批评、纠正他,但在他人背后不要说他人坏话,人是知面不知心的,要么你不说,要说你就说好话,自己要是恶心那就闭口不言。
兵交际,这点一反常态,几千年来不都是以儒家的思想來处理人际关系吗?兵不是战争的产物?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但兵不是为了起战而创,止战、息战才是兵的灵魂,处理人际关系第一,将听吾计,留之,将不听吾计,去之,这是对自己的朋友,把你的想法与对他的建议对他最多说三遍,三遍无用,即便你说百遍、千遍也无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现实说话,这个去之,不是和他断交,就是让你别说了,留之就是这次说他听了,下次你有好的想法还告诉他,如果你另有所图,看你的目的可以选择不说和说n遍(n0);第二,对非朋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和他友好相处,井水不犯河水,对于为难你的人,不要正面冲突,所谓上兵伐谋,要用你的智慧来处理,处理的结果最好是别人包括他本人都以为你吃亏了,其实只有你自己和真正的智者知道自己输了面子、赚了里子,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就吃点亏,不要为了一时之愤,就不顾一切护卫面子,面子是累赘,记住面子不可以当饭吃、不可以当钱花、不可以当权力用。面对你的敌对方,在自己没实力时要忍,并且冒着吐得风险和他交朋友,其目的当然是为了知己知彼,当你有实力打倒他的时候,先不要反击,好好想想他是不是该死,这是要教你一招,要么以后你们和好或互不相犯,要打击他,那就往死里打,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想想你自己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我个人建议当你实力强过他的时候就不要为难他了,实在想报复他,就在你的实力和他实力相当的时候)。第三,面对自己的亲人,我不想碰这个话题,我毕竟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下的一员,这个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以上所说都是如何变,也就说只有自己知道,还是那句话除非遇到可以以命相托的人,不可以表露给任何人,画圆时,只有自己看到自己是如何画的。
下面我们讲讲变成什么样,这个是给别人看的。
外墨家,墨家主张什么,对,没错,兼爱,那什么是兼爱呢?就是对每个人都爱(头疼,太乱了)。本来以为人与人之间相处很简单,无非好、坏与不相干,殊不知,好中有坏、怀中有好,而这如同太极中的阴阳、旋转不止、变化不息,这种事情我是不管的,历史上那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没搞明白的事情,我可没自恋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但人与人之间如此复杂,就是单拿出来一个人亦是如此,一个人可能会实诚、可能会狡诈,一个人实诚我们最喜欢,狡诈我们也不怕,怕就怕他会变化,要想战胜他,要以变化对变化,周星驰一部电影的台词说得好、好人要对付坏人、你是要比坏人奸的,你不比坏人更奸,你当然斗不过奸人,现实也是如此。
内枞横,纵横不是游说,捭阖、经权之变方是纵横。
知行合一作文 篇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未来的路虽总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
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求得真知的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高举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脚踏实地,忠贞不渝,锲而不舍地去穿过并征服所有坎坷泥泞寒冷坚硬的大地,方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知行合一作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