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家长、同学们:
下午好!
谈“阅读”之前,我们多数人的脑海里还是会一直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呢?答案自然会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阅读,它属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冷静的想想,在生命面前,我们之所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任何人的复制和黏贴,不正是出于我们每个人精神的差异性吗?然而,在如今忙碌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精神上逐渐安于现状,人生模式也慢慢趋于雷同。仿佛我们每天越是高速运转,就越是停不下来,身体和心理上也就越是疲乏,以致于我们很少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可能有人会说了,要精神有什么用?如果真没有了精神,那我们和智能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的存在岂不是太物质、太廉价了吗?在精神性慢慢缺乏的过程中,我们一些人抛弃了道德,跨越了底线。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今天的我们不但不信神,而且不信神圣,即某种决不可侵犯的东西,一旦侵犯,人就不再是人,人的生命就丧失了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意义。试问:一个缺少灵魂的生命个体,又怎么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同情之感、对家庭和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最终需要回归“阅读”。那么,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或者说是两个问题,即阅读什么,如何阅读。
对于中学生而言,当然是首推名著。一提“名著”,学生们往往会“色变”。为什么?又是名著,没意思呗!那老师要问你,路边小摊上的东西很好吃吧!可它健康吗?你能天天吃吗?何况现在书籍泛滥,鱼龙混杂,未经过时间沉淀,我们真的很难去评定一本书的价值。名著是历史的选择,既然前人替我们进行了挑选,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拿来呢?之所以你不愿读名著,难懂是一个原因,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你进不去,做不到“入乎其内”。不能“入乎其内”,就如同不能登上山顶,自然就享受不到美景。再者,阅读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一读就懂,岂不失掉了乐趣?所以同学们,你们还是要静下心来,就像一个小和尚在佛像前虔诚的参禅打坐一般,如此才能有所顿悟。至于说时间问题,每个人都心里清楚,它永远是海绵里的水。
关于中学生如何阅读,这个问题早已被学者们探讨了诸多次。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作批注。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作批注的习惯。直到建国后,百忙当中,还是会每天抽出时间进行阅读,并认真的写下读书体会。著名作家钱钟书也是如此,一本全英文大辞典上的批注可谓密密麻麻,以至英国某出版社竟不惜大价钱索购。名人们尚且如此,我们哪怕邯郸学步,想必也定会有所收获。我们在书页上写下批注,就像在人生里留下足迹。多年后回头看看,岂能没有充实之感?
现在部分班级里已经有了图书柜,书籍也进入了教室和课堂。真心希望我们每一名同学都能够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不辜负正是阅读之际的大好时光。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希望你们能主动带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之中,感受智慧的魅力。同时,提升阅读的能力,也为未来的高考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对于各位家长来说,阅读则是对孩子一种最好的陪伴。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先生曾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父亲喜欢读书的习惯,深深的影响到了杨绛。忙碌之余,如果我们能把手机、电视、电脑推到一边,让自己的心脑血管歇一歇,享受一点阅读的安逸时光,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呢?而且书籍是最温柔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它像是一座桥,一端是前人的智慧,一端是我们自己。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帮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正是交给了他们获取智慧的途径了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为教师,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都会义不容辞的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一方面,我们会通过阅读,扎实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我们也愿与全体家长和同学共同参与到课外阅读当中,充当好引路人的身份。我们会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阅读成为学校的一个潮流,真正的陪伴同学们健康的成长。
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这就是我们召开本次“亲子阅读活动”的宗旨。让我们携起手来,与阅读同行,让思想的花朵永远绽放在我们的校园之中。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