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人口城镇化水平虽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新疆农村教育城镇化趋势却紧随全国的步伐。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呈现幼儿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的基本格局。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双语教育快速发展、免费教育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等趋势。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师人数短缺和双语教学资源匮乏是等主要问题,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实施以提供优质双语教学资源为主要形式的双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把农村中小学建设成为党的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沿阵地和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疆基础教育较之以往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6年9月,全区中小学在校生329.3万名(南疆四地州169.62万名,以下简称:南疆),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245.28万名、占74.49%(南疆156.58万名、占92.31%);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接受国语教育的191.38万名、普及率78.03%(南疆107.96万名、普及率68.95%),比2012年121.88万名(南疆59.37万名)增长了57.02%(南疆81.84%),普及率提高18个百分点(南疆22个百分点)。2016年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作出教育惠民政策“四个优先”重要批示以来,全区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举措着力解决制约国语教育发展的众多瓶颈性问题,在2017年秋季开学前率先实现了幼儿园“应建尽建”和学前三年幼儿“应入尽入”的目标。同时,通过抓按需补充、抓源头培养、抓顶岗支教、抓转岗培训、抓改善待遇、抓地方主体责任落实等措施,力促师资问题加速缓解。
但是,对照2017年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新党办发〔2017〕36号)提出的“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对比全区少数民族群众对接受国语教育的迫切需求,我区国语教育显然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国语教育发展不均衡、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尤其在南疆和农村地区,依然还是教育惠民、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短板”。
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国语教育的现状亟待改观。全疆县(镇)及以下农村中小学204万名少数民族学生中仍有127万人除国语课之外还在接受母语教学。另一方面,合格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即:“一缺两低”(师资数量缺,国语能力低,教学水平低),仍然存在。2017年全区短缺国语教师8万名,其中南疆6万名,且多在农村地区。此外,从义务教育阶段“问题教材”能在全疆正常使用十余年而没有被举报、被发现这一严重事件来看,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政治敏锐性不高、政治鉴别力不强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针对我区国语教育在均衡与公平、质量和效率、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从教育供给侧改革入手推动国语教育均衡普及、质量整体提升的对策建议。
1.改革设想
供给侧结构改革,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狭义上讲,是相对于需求侧管理而言的,其基本原理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侧要素结构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将其借鉴到国语教育领域,就是要调整供给侧的教育理念、师资配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要素在课堂组织中的结构关系,减少国语教育供给侧的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给,使其更加贴近和满足需求一侧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领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众所周知,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性工程,受人才培养周期、人才发展趋势等多种规律的影响,有其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特征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刚性特点。从“补短板”“保基本”到实现国语教育均衡覆盖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还有大量的根本性工作要做,不以创新性思维和超常规举措加以推进,很难如期实现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发展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国语教育。
课题组认为,运用互联网+思维,采用“电视+教师”的双师教学模式,以电视中的教师主导教学,课堂中的教师辅助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就可以改善供给侧结构,扩大师资的有效和高端供给,打破“一缺两低”的制约,牢牢掌握我区国语教育的政治方向。
“电视+教师”模式,主要由电视中的主讲教师和课堂中的辅助教师构成。主讲教师按照新审定教材的课程标准讲授学科知识、主导教学,辅助教师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维持课堂纪律,解答学生疑问,辅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与电视主讲教师互动,将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及时反馈主讲教师。在一节课中,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学生,电视主讲教师的授课时间应占30分钟,课堂辅助教师的答疑辅导等时间占15分钟。其它学段的授课时长分配,由教育部门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确定。
关于“电视+教师”模式的互动问题,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屏幕内的互动,电视主讲教师和本班学生的互动以及与不同班级、学校学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屏幕内外师生的互动;三是辅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辅助教师和主讲教师之间的互动;四是针对师生的专题答疑辅导互动。
2 可行性分析
2.1.区内外已有的经验
2013年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对云南、贵州部分学校开展教育扶贫时,利用网络把一流中学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试点推广学校。在主讲教师远程讲授结束后,由当地老师根据本地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依托人大附中开展的“双师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绩十分喜人。据统计,在第一年试验过程中,第一学期选择相关试点校的12个班级进行观测,结果9个班级平均分均高于所在学校年级平均分,最高差值达36.1分;第二学期试点校12个班级中,11个班级的平均分高于所在学校年级平均分,最高差值达46.41分。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于2015年初从上述各地区项目实验学校中随机选取了10所学校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发放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与51名主讲教师及接近3000名的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经过半年多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双师教学”项目可以有效提升该地区教育质量,帮助该地区的青少年通过受教育的方式实现脱贫,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以教育消除贫困的目标。”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决定在74个县(市)的148所农村学校开展“城市+乡村”“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试点工作,支持这些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缓解农村学校教师不足的状况,精准提高一批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
其实,“双师教学”模式在我区也早有应用。自治区教育厅开展的“光盘教学”试验、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电子化双语教材、昌吉市回民小学通过播放内地学校的教学视频,再由本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书法学习教育、自治区电教馆和中国电信联合推广的“IPTV教学”应用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
实践证明,“双师教学”不仅使得学生的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帮助乡村教师从教学视频中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更新了教育理念。2015年8月,“双师教学”项目得到了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的批示,要求教育部“结合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培训计划,对‘双师教学’模式予以支持,并研究制定具体操作规范,加以推广,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水平的提升。”
综合分析广西、云南、贵州和我区的探索,不难看出,其优势在于:一是易于普及推广、便于操作使用。只要有电视这一普及率极高的传播载体,就能随时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推送到任何一间课堂,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教育均衡发展中公平与可及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二是固化课程标准、保证教学质量。既坚持了一个高水平主讲教师统一授课的“规定动作”,又考虑了本地教师针对性辅助讲解的“自选动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三是节约投入资金、降低管理风险。可以大幅度减少师资补充、师资培训、不胜任教学要求教师转岗分流带来的资金压力和稳定风险,这对于新疆这样一个财力并不富余的省区而言,尤其显得至关重要。
2.2我区具备的条件
(1)硬件方面
过去十几年来,我区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治区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国家和自治区建设项目,极大改善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实现,农村中小学已具备43643套“班班通”设备、平均10M互联网接入带宽。2016年,自治区教育厅与中国电信新疆公司“新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承诺为超过4000所学校进行光纤免费提速,为2.5万个班级开展光纤进班业务,保障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20M,并为以上班级提供教育IPTV服务。网络接入条件和班班通设备已为“电视+教师”教学模式的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2)资源方面
新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于2014年9月1日在新疆电化教育馆正式建成上线,通过翻译制作、购买引进、合作开发和争取援疆等多种形式多条渠道,汇集了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科课程的汉语、双语、民语类课程资源及精品教辅资源,另有各类视频资源5000小时以上,资源总量达到7TB。中国电信新疆公司的IPTV教育专属频道能够通过电视的方式,将新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所有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各地州、县市及农村学校。同时,还能将电视屏幕、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进行功能打通,实现三屏之间的课件直播、点播、视频通话、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大量课程课件资源已为“电视+教师”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充足保障。
(3)师资方面
近几年,教育系统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培计划”和“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培训项目,完成了各年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与此同时,各种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教师培训和教学观摩课远程直播活动的举办,加强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2014-2017年间,仅通过新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成注册的学校达4000余所,注册教师10万人以上。多数教师都已具备基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2.3 效益分析
(1)外部效益
政治效益。教育系统始终是“三股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主阵地。“电视+教师”教学模式可以避免某些教师对教材的蓄意歪曲和肆意发挥,有利于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守主动权。它在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五个认同”教育,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效益。“电视+教师”模式的推广,一方面可以使城乡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教师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培训经费。特别是投入少(一名教师一年的财政经费支出即可基本配齐一所中型学校的电视)、见效快、易普及,加之随着光纤宽带的快速普及以及4G网络的发展,电视可以保障流畅、清晰的回放、点播、互动等功能,补齐现有远程教育模式中的一些“短板”,凸显覆盖广、成本低、周期短、效果好等优势,对于新疆这样一个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财政困难的边疆省区来说,有着更为积极、更为现实的意义。
社会效益。据了解,中国电信新疆公司目前已经拥有超过500万的IPTV电视用户。“电视+教师”模式下,学生除在学校学习外,在校外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家里的电视机实现学习及模拟考试等,尽可能拓展学习空间。还可以向幼儿和学生家长为主的社会人群辐射,也为他们学习和掌握国语创造一个很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除此之外,“电视+教师”模式,通过增加低成本的视频摄像头,可实现网络视频通话,方便家校沟通,解决一些离学校较远的家庭或寄宿制家庭与学校、学生的沟通。这些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内部效益
提高教学水平。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国培项目、学历提升等培训方式相比,“电视+教师”教学模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影响是长期的,泛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随之学习,达成师生共学,教学相长。“电视+教师”是教师培训中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最切合实际的方式。
提升教学质量。全区优质教学资源与师资的充分共享,能够极大提高课程教学和师资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水平。优秀师资的标准发音、现场授课和答疑解惑对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国语水平、掌握学科知识至关重要,而奠定了国语基础的学生,学习数、理、化学科的语言障碍将不复存在。
推进教改进程。“电视+教师”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函授和电视教学,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信息点播式学习,可实现主讲教师、辅助教师和学生的跨时空沟通,具有教育开放性、内容优越性、时间灵活性、手段先进性等特点,能够使师生拥有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互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新模式,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与学的“双重革命”,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由单一课堂学习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满足了师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总而言之,在优质教师资源严重短缺的新疆尤其是南疆和农村地区,通过“电视+教师”模式,实现跨越时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实现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确定的国语教育发展目标、支撑新疆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实施建议
3.1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推进、分级负责、整合资源、义教先行”的原则,确保电视+教师”的模式顺利实施。
3.2管理模式
(1)自治区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宏观管理“电视+教师”模式的国语教育。
(2)由自治区统一制作或采购、播出和审查“电视+教师”模式课程,为各地州、县市,特别是南疆县镇、乡村学校和北疆牧区学校提供基本的、均衡的、兜底的但也是优质的国语教学服务与保障。
(3)各地州市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以县为主组织实施“电视+教师”模式的国语教育。原则上除南疆少数国语教育条件好、成效显著的学校、北疆国语教育基础好的区域(县及县以下)和学校,可以按既有模式进行国语教育外,其他区域、学校的国语教育均实行“电视+教师”模式。
(4)自治区电化教育馆(新疆教育电视台、自治区中小学远程教育中心)、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电视+教师”模式为工作重心,按照电视节目生产规律、电子教材生产规范,根据职责分工,互相配合做好“电视+教师”模式的主讲教师遴选、教案编制、课程录制与播出安排、答疑互动、教学方法和规律研究,以及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重视资源的有效存储与及时更新。课程播出要坚持先审后播、重播重审、三审终审的基本原则。
(5)“电视+教师”模式的核心是平台,可依托现有IPTV平台和双向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平台进行各类教学资源在电视、PAD和手机上的分发。具体由教育行政部门商电信运营商确定,需保至少10M带宽到班,播出清晰、流畅,网络租赁费用由自治区解决。
(6)“电视+教师”模式的主讲教师由自治区所有在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方面走在前列、拥有录播设备、且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校推荐,这些学校和主讲教师同时可承担教案编写、课程录制等任务。辅助教师由新增教师和在岗教师担任。“电视+教师”模式实施后,一要提高增量教师准入门槛,宁缺毋滥;二要优化存量教师管理模式,通过跟班听课、校本培训,使其能够胜任辅助教师工作要求。
(7)充分利用以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不另起炉灶,也不搞重复建设,把学校现有的电视机、投影仪、白板、计算机等终端设备都充分利用起来,不足部分,以县为主予以填平补齐,所需费用可从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严格控制新增学校教职工人数而减少的经费支出中解决,也可以商网络运营商解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机构对各学校开展“电视+教师”模式所需的电视机以及相关经费到位情况、应用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和问责。
3.3推广方式
分步实施“电视+教师”教学模式,可考虑采用引导、指导、督导三个阶段推进。引导阶段:在专业技术队伍的引导下选择学校进行试点工作;指导阶段:在试点学校取得成功后,指导各地州学校进行推广扩大;督导阶段:根据前两个阶段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各地州进行督导,全面推广“电视+教师”教学模式。
3.4评价机制
一要建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依托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实施“电视+教师”教学模式的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形成统计数据,从而对“电视+教师”模式进行有效指导和及时调整。二要建立安全运营风控机制。“电视+教师”教学模式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和资源安全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做好应急预案,以保证教学正常运行。
4.结语
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在这种“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下,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学生和内地高校新疆籍毕业生中愿意在新疆就业的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不增反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需求是未来几十年内新疆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现存少数民族母语教师的转化培训及质量提升与新增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推动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两个车轮,把握不好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偏离前进的方向,导致新问题和新的不稳定因素的形成。现实情况要求新疆现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政策必须在未来二十年左右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培养和培训的模式与质量上去。
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以及新疆特殊的区情,共同决定了以“电视+教师”教学模式必将推进“国语教育”课堂革命,必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将成为新疆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