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别样精彩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017年5月10日,我有幸走进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参加了由广东名思教育集团主办的“全国小学语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正本清源创新课堂观摩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活动。活动的内容精彩纷呈,各位名师尽展风采,为我们送上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大师们的课堂各具特色,或幽默风趣,或严谨朴实、或精雕细琢、或诗意盎然.....一节节富有内涵、深入人心的语文课,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在名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
一、“假”老师,真语文,脚步蹒跚,信念坚定
一位79岁高齡,有着将近20年糖尿病史、身患肝癌,经历过12次大型手术却依然活跃在课堂上的真语文大师——贾志敏老师。他用颤抖的声音说:“我还活着,为孩子们活着,为教育活着,为语文教育活着,我希望我的生命是在课堂上结束的!”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像一股激流冲击着我的心灵,他对语文教育深入骨髓的挚爱,视教育为生命的情怀,不禁让我热泪盈眶。当他拄着拐杖站在讲台上时,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疲惫,有的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专注与执着。贾老师执教的是《推敲》一文,在学习“斟酌”这个词语时,贾老师拿出酒壶演示了斟酒的动作,然后端起酒杯酌了一小口,一脸陶醉,俨然成了一个品味着美酒佳酿的老顽童,那动作那神态惟妙惟俏,不禁让人拍手叫绝。演示结束他还不忘让孩子们比较“斟酌”的古今用法和意义的不同之处,真正做到了规范、科学、准确。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在读通,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进行感悟,得到启发。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二、 用今言,说古语,褪去晦涩,融入经典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文言文是一种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的文体,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更别说理解能力浅白的小学生了。当我在课程安排中看到“世说新语”课程:《文言文三则》这个课例时,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课上起来一定很沉闷,很无趣。但是罗才军老师的课,却颠覆了我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看法。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学习文言文可以如此轻松,如此快乐。罗才军老师以《杨氏之子》为例,从日常的口语交际入手“请问您贵姓啊?”“免贵姓......”学生们在这一问一答中非常自然地走进了课堂。紧接着他又让学生找出文言文中描写人物特点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然后逐字逐词分析理解最后再加以整合,句子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大大降低了文言文的阅读难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节课最吸引我的要数模仿演示环节,仿照“——国——氏子——岁,甚——。”的句式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再描摹身边人物的特点。在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中,孩子们都有了不一样的收获,这种有趣的学习方式让文言文的表达贴近地面,鲜活生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朗读、解说、复述、表演等方式去感知,理解和联想那些相隔千百年的人物形象,领略或酣畅洒脱或倨傲奇崛的文人风骨,在模仿与笑谈中融入文言文的世界。
三、携童心,写童话,叙述生活,回归本真
法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触的新鲜事物包罗万象,但是写出来的作文却不尽人意。纵观学生的作文要么干瘪无味,要么空话连篇,要么拼接乱凑……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我们的孩子真的不会写还是我们老师教的方法不对呢?听了吴勇老师的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不是我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而是我们总是以成人姿态来评判学生的习作,用我们的经验去绑架学生的思想,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固定的指导模式,以致写作在孩子的眼里,成了一份没有情趣的作业,一项不堪承载的重负。即使作文写出来了,也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童真。吴勇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节习作教学课例《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像,纯真,质朴。他不会刻意地纠正孩子的叙述语言,更多的以孩子的角度引导他们把话说清楚。不局限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提取切合习作要求的内容,配合具体的情境加以“活化”。他在教学中注入了儿童鲜活的“即时性”生活,引入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激活教材,使之变得新鲜,有动感,从而召唤儿童,使其跃跃欲试,真正实现了写作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习作中刻上自己的烙印,有了自己的个性特点,促使孩子做到用真心说真话。
四、巧设计,细研磨,精心酝酿,成就精彩
正如崔峦老师说的“每一节课例的精彩呈现,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细致研磨,相同的一节课,每上一次,你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总能发现不足的地方,就这样不断的发现,不断的修改,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上出了自己的特色。”窦桂梅老师和王崧州老师的课就是最好的证明。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例,她的课堂紧紧抓住品析语言和关注写法这两条脉络,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字背后鲁迅对长阿妈的善良、诚实的赞美,同时也在学生的自学自悟中揭示了文章详略得当、繁简有度、隐显相生的叙事方式。在教学中她带领学生通过“预学——共学——延学”三个板块对课文进行学习,让学生站课堂的中央,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自然融合。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她的语言热情四溢,感染着每一位听课者。当听到她带领孩子们深情的朗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句话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虔诚祈祷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对长阿妈的深深怀念之情,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潸然泪下。而“诗意语文”的王崧舟老师,深情款款地在我们面前展开了那一幅柔情似水的画面《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我们的心花却在王崧舟老师的配乐朗读中绽放了。在王老师富有磁性的话语中,文本变成了一帧帧忧伤的动画,如清风吹起的涟漪,如挚友促膝长谈,娓娓道来。点点滴滴落入学生和台下老师的心中。即便是“插叙”的写作方法,也似乎被王老师赋予了诗意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三天的学习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感恩大师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指引了航向!每一个名师的成长都是一部书,需要我们用心灵细细品味,用智慧慢慢领悟。我愿沿着大师的足迹,带着信念行走在教育路上,在思考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做一名教育路上有幸福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