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管理学课程学习收获与体会
“生动、丰富、有内涵”是我对《高级管理学》这门课程的评价。X老师通过让大家阅读文献、分析案例、课堂讨论、浸入式实验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递了管理学的逻辑框架、重要思想以及一些前沿的管理理念。短短八节课,信息量却远远超乎想象。从整体上看,课程是按照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一、课程回顾与过程启示
(1)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课相当于导论课,主题是“学习模式与管理范式”。这节课主要讲述了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方法与模式的差异,旨在让大家快速进入状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研究,以及研究生需要从心理和行为上做出哪些改变以适应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模式,最后与“管理”层面的问题相对应,引出经典的管理范式,以及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从个人的亲身体验来看也确实如此,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习模式存在极大的差异,需要我们快速适应。首先是学习主动性方面的差异。在以往的十多年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也是这些内容,自己主动搜索知识,发现新知识的机会比较少。而研究生则算是半自主地做学术的学者了,那么研究能力中自然而然也就包括了主动学习和钻研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学习的主动性必须提高。其次是对创造性的要求方面的差异。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对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结果也是。因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有可视化的成果能够得以体现,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产出一些新的东西。创新是研究价值的一种体现。
学习与管理有什么联系呢?正如X老师在最后一节课里再次强调的管理范式,他推崇的是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可以弥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不足。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既可以保证决策是有逻辑、有依据的,又可以通过建立反馈修正机制,为纠错指明方向。反过来思考,我们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正是这种批判性思维。通过在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这个过程正是管理中的“决策”过程。在决策中,我们需要注意减少四个系统偏差,分别是锚定效应,代表性启示,易获得性启示和框架效应。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已有框架,仅仅关注表层的、容易获得的知识,过分关注代表性事物而忽视先验概率,而是要勇于创新,勇于反锚定。
与此同时,无论是学习还是决策,我们都要积极听取多方意见,在交流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就像X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让大家多提问。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方案是完美的,找到反对意见后反而有利于发现现有方案的问题,从而能够提高方案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同时明确方案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最终使方案起到好结果的概率提高。这一点在群体决策时十分重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群体决策不一定会优于个人决策。因此决策者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确保决策不出现整体上的偏差,并具有拆解问题的系统性分析逻辑;二是要有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并说服其他成员,以确保好的决策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2)领导
关于管理中的“领导”问题,X老师带着大家在第五节课进行了讨论,主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以费德勒模型作为引入。费德勒模型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而这种有效性取决于是否与所处环境相适应,这种“环境”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就需要时刻谨记这种“权变”的思想,在不同环境中采取不同的管理举措,这有一点类似于“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同时与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范式结合起来就是要始终保留对“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批判和怀疑态度,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溯因推理”,找到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领导风格和管理范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费德勒模型中所提到的关于“环境”只有三个维度,但在具体实践中,值得引起关注的环境变量可能远没有这么简单。例如,下属的个性特征可能也是“环境”中的一个维度,面对不同性格的下属,领导者可能也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因材施教”就是一个佐证的思想。但是,这个维度是否隶属于已有的三个维度,又或者这个维度和其它三个维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就需要实证研究加以证明。还有,即使是在相同环境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导或管理范式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发生改变,因此,时间是否也是一个变量,从而能够把领导风格看成一个动态模型?这些也是我个人在回顾本节课程时产生的一些思考。
(3)控制
最后,关于管理的第四项基本职能——控制,X老师用两节课的时间,分别以“制度”和“文化”两个主题对其进行了剖析。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管理者往往需要通过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管理过程加以控制。其中,制度是硬性的,文化是软性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确保了管理的秩序性。但是由于“文化是慢变量”,在管理实践中,是否还是需要以制度作为主导呢?本科期间,曾经在一位教授的课堂上听到过“不要用人管人,而是要用制度管人”的思想,至今仍然十分认同。在好的制度下,管理可以实现自动化高效运转,同时也能让管理者自身节省很多不必要的精力。例如从课堂上的案例“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经历重重困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满足了原本并不聚合的各大州公民关于自由和民主的需求,同时通过三权分立、最高法院法官终身任职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立法、司法、行政的有效性。这些都是制度带来的优势,即使在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境下,好的制度仍然能够促成有效的管理控制。
二、总结
八节《高级管理学》课程结束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管理”的认识又增进了许多,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逻辑”与“框架”对思维的重要性,这将对我以后不仅是学术研究,还有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帮助。除了课程的内容,更让我钦佩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活力,从老师活力满满的状态以及精心设计地课程结构与形式中,不难看出X老师对于讲台的热爱,对知识分享与创造的激情和对学生想法与意见的尊重。“Any idea is valuable”是X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可见老师对于思考能力的看重,这种兼容并蓄的教学与研究态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始终保持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热情,通过多方交流,汲取多样化的知识,并乐于创造、乐于分享。同时,对于课堂上由知识碰撞产生的火花也需要我们在日后慢慢消化,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