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史来贺心得体会
学习史来贺心得体会
史来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应当同学习史来贺同志先进事迹结合起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以史来贺同志为榜样,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模范。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核心和强大动力。史来贺同志坚定地认为,信仰信念是个大问题,信仰信念搞不清楚,就像人走路没有目标和方向。他从入党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他始终对党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为人民谋利益上。史来贺同志认为,共产主义不是空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把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几十年来,他带领干部群众把刘庄建设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像史来贺那样,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以史来贺同志为榜样,成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模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史来贺同志一生坚持实事求是,他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刘庄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带领全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级要求并大社,但他认为并大社脱离实际,不如一村一社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就自己组织成立了高级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棉花产量创全国最高纪录。在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年代,他坚持认为,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这一条不能变。他顶着压力,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使刘庄经济快速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认真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从实际出发,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实行了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发挥了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进入21世纪,史来贺同志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制定了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规划。我们一定要像史来贺同志那样,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以史来贺同志为榜样,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史来贺同志始终把群众利益装在心里,以自己的崇高追求和模范行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50多年来,史来贺同志把为群众造福作为最大的追求,把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和群众共忧愁、同欢乐、心连心。党员干部说:“他对群众非常痴情,他眼里全是集体和群众。”“形势变,任务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原则不能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不能变。”这是史来贺常常挂在嘴上的名言。几十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像史来贺同志那样,任何时候都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融入到群众当中,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以史来贺同志为榜样,成为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模范。无私奉献、清正廉洁,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的必备品格。如何自觉地拒腐防变,保持清正廉洁,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史来贺同志交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普通共产党员的本色,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带头吃亏、带头奉献、带头严格要求自己。他说,如果自己吃点亏,能把集体事情搞好了,让群众都富了,那么个人也就富在其中了。他常说:“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奉献,当干部就要带头吃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像史来贺同志那样,甘于吃亏做奉献,模范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以史来贺同志为榜样,成为牢记“两个务必”的模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史来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史来贺同志常说:“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刘庄富裕起来之后,史来贺同志及时提醒人们保持创业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求党员干部思想上刻苦磨炼,工作上积极进取,生活上不贪图安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像史来贺同志那样,牢记“两个务必”,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长期奋斗的思想,常思做官之责,常寻改革之策,常除懒惰之心,以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为群众谋利益,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锤炼坚强的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二篇:学习史来贺有感
史来贺——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史来贺,这个在上世纪中期就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齐名,曾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民兵英雄、全军英模等荣誉称号,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岗位上5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执著坚守与追求,把一个昔日穷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铮铮誓言。如今,史来贺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10个年头,但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给人启发,催人奋进。在全党全国全军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之时。 3月26日,我们在东干道办事处的组织下重温史来贺精神,再学其先进事迹,以此缅怀史来贺同志,我们参观了史来贺纪念馆,观看了史来贺精神电教片,最后进行了座谈,我再一次为史来贺的精神所感动。我要学习史来贺精神,学习他的优良作风,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要像史来贺那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谋幸福放在第一位。史来贺同志带领下,刘庄由一个“长工村”变成了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年均实际收入上万元,并享受集体提供的住房、上学、看病等多项福利。家家有空调、电脑、冰箱、洗衣机、彩电、摩托,全村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
史来贺是一本厚重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科书,让我深思“我是谁、想着谁、为了谁”,教我如何干事做人。向史来贺学习,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
精神家园不动摇,一辈子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懈怠,一辈子践行党的宗旨不褪色。
我当社区干部已经11年了,在双岗东社区当主任也有近5年了,从我当社区干部的第一天起,就把史来贺当成我终身学习的偶像。史来贺曾经说过,我这几十年来,只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让刘庄人跟共产党走。这是史来贺精神的精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听党的话,跟党走。他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让刘庄人富起来。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时刻想着怎样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的坚定信念。他目光长远,有超前的发展意识。他不畏艰苦,敢于创新,最终把一个贫穷的刘庄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史来贺身上的闪光点很多,作为社区主任,我最应该学习他什么?我个人认为最应该学习三点:一是立足社区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想方设法、持之以恒带领群众走共同和谐富裕道路;二是把社区群众当做自己的家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关心他们的冷暖和疾苦,尽一切可能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带领群众走好路,必须深入群众,先得民心。史来贺书记说得好:“啥最难受,离开群众最难受。”作为社区主任,我要贴近群众了解群众,走访党员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紧紧团结全体党员,和群众打成一片,有力促进工作开展。三是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不占集体的便宜,不收礼送礼,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史来贺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我们做清廉干部的好表率。从1965年起,他一连12年向村里交工
资,按劳力平均水平拿工分。从1977年起,劳力收入远远超过他的工资,他又退出工分拿工资,连回村的退休干部和教师都享受的公共福利也不要。
下一步,我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弘扬史来贺精神:一是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融入群众当中,查找发展问题,总结经验,成效由群众评判,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继续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任、功成不须归于我”的胸怀,多办利民之事,多做涉及民生、群众利益的打基础、利长远之事,时刻关注群众需求,时刻不忘群众利益,作出无愧于后来者的好政绩,以实际行动和实在的成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三是带头到群众去,多同群众交朋友,同群众打成一片,以实际行动回报人民群众,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达到工作在群众中完成、问题在群众中解决、矛盾在群众中化解、经验在群众总结。
xxx
2014年3月26日
第三篇:史来贺、吴金印、李连成精神的学习心得
史来贺、吴金印、李连成精神的学习心得
史来贺,在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军营长)岗位上5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执著坚守与寻求,把一个昔日穷村建成了远近著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铮铮誓言。如今,史来贺同道固然离开我们已10个年头,但他留给众人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给人启发,催人奋进。
宏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史来贺同道常说,“不管情势任务如何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相信和依托群众的原则不能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不能变。”他坚持以为,经济、物资弄不上往,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得不到利益,就体现不出党的先进性,体现不出我党员的价值。
宏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我党员的称号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史来贺同道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50多年来,史来贺始终遵守一个原则:既不刮风,也不跟风,而是把党的线路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级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合适当地实际快速发展的新门路。
李连成的先进事迹使广大党员干部非常震撼,大家为党的队伍里有这么一位大公无私,踏实肯干的党员干部而骄傲。李连成身上有四项精神值得党员干部们学习:
一、勇于吃亏的精神。“农村工作千难万难,当干部的能公平就
不难!怎样才能公平?当干部的肯吃亏、带头吃亏,就能公平!”,李连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二、勇于创新的精神。李连成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农民,虽然他没有读过书,但却有着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并能瞅准时机,成为第一位敢吃螃蟹的人。80年代末,李连成看到濮阳市刚成立、市场蔬菜紧缺的情况,高薪聘请专家高起了蔬菜大棚,几年后净利润17万,在当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他勇于创新,把握机遇,担任村支书后带领全村群众搞蔬菜大棚,使全村年人均增收500多元,一举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带领西辛庄村迈向创新致富的康庄大道。
三、科学管理的精神。李连成也许不懂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但却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财务节约、善于识人。还有一点更加感人至深的是科学的用人管理手段。李连成认为当面说好话者大都是在哄人,而那些对他当面提的意见很值得细细品嚼,受益良多。他大胆使用了一批敢说真话、有见解、有能力的真正的人才。
四、科学发展的精神。李连成带领的西辛庄村,从搞蔬菜大棚到兴办企业,每一步都迈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他说“人干啥都有?瘾?,吸烟有?烟瘾?,喝酒有?酒瘾?,跳舞有?舞瘾?,我李连成就是有?发展瘾?!”可以说,李连成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成功道路。
吴金印书记四十七年前,他选择扎根最艰苦的基层,在最贫穷的农家驻村;四十七年间,他以辛勤的汗水和心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群众干实事谋发展。吴金印书记的先进事迹,正是我们党
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一面明镜。
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吴金印书记谨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把握贯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穿百姓鞋、走百姓路,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与群众建立深厚的鱼水情。
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吴金印书记团结带领全镇上下,按照“整体工作上水平、单项工作争第一”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涵养税源,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奋斗。
吴金印书记改变了狮豹头乡贫穷面貌,为唐庄人带来小康,他却清贫如故。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我会牢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十二字箴言,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强化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服务思想,狠刹“四风”,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四篇:读史来贺事迹有感
文章标题:读史来贺事迹有感
**省**县**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老典型。在史来贺同志带领下,**由一个“长工村”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截止史来贺逝世的前一年2014年底,**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4500多万元,农民年均实际收入上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并享受集体提供的住房、
上学、看病等20多项福利。家家有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摩托,全村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
总结史来贺成功的原因,从不同视角看,人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辩证法的视角看,我认为,史来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照辩证法办事。辩证法在史来贺心里很重。在他逝世的前几天,还建议孙子史跃东“除多读专业方面的书外,要多读点历史和哲学书,特别是《孙子兵法》,那里有许多辩证法的东西”。
从史来贺的实践来看,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处理好如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哲学层面看主要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来贺谈得最多的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既要走富路,又要走正路”。这是史来贺关于两个文明辩证关系的通俗概括。读罢史来贺事迹,我感受最深的是致富还得走正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照辩证法办事。许多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现实情况是只有走歪路,才能快速致富。我说是关键看你如何理解富裕,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理解。一是要全面看。我说的富裕,既包括物质上富,也包括精神上富。史来贺说:“富裕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经济上去了,人们的思想境界也要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富裕。”又说:“如果是富了口袋,坏了脑袋,那就失去了致富的意义。”物质上富相比于精神上富,前者富只能算作低级的富,后者富才是高级的富。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人,永远享受不到精神上富有的人所能享受的东西。正如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助人为乐的乐趣一样。物质上富是有限的,精神上富才是无限的。受人尊敬是高级的精神享受,一个不走正道的人能受人尊敬吗?一个只知道自己富的人能像史来贺一样受人尊敬吗?史来贺从物质上讲也许并不是最富有的人,但是他把那么多人带富了,党和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村民十分尊敬他,他得到的精神享受是其他人没有的。二是要长远看。大家都不正道致富,或者说社会舆论对不择手段致富默不作声甚至纵容,长期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黑恶当道,贿赂横行,盗窃成风的社会,最后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天下大乱。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原因之一即在于此。所以,大家要想永远富下去,还是走正道。再者,走歪路致富,钱来得容易就不知道珍惜,骄奢淫逸,坐吃山空,必定误导子女,这样的富正如俗语所说“富不过三代”。走正道致富,富得扎实,富得长久,富得舒心。史来贺说:“凡事都得有个主心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走邪路、贪便宜、发横财。搞歪门邪道,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只是富了这家穷那家,肥了自家坑公家。”史来贺的正道,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致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相互替代。改革开放伊始,许多人认为,只要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也就上去了。实践证明,这个想法并不对。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也可能上去,也可能下降,就看我们抓不抓精神文明,以及怎么抓。史来贺说:“精神生活不丰富不行,经济上不去也不行。这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但是,单纯金钱刺激,越抓问题越多,抓来抓去,就没有积极性了,还得物质加精神。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一切工作也就好做了。”这是因为,正如史来贺所说:“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事是人做的,人是脑袋瓜指挥的,只有抓住人,抓住思想,一切都好办了。世界观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要干好一项事业,大伙必须齐心协力,靠什么齐心协力?靠共同的理想,靠革命的热忱,靠严格的纪律。信仰是目标,信仰是动力,没有信仰,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归根结底,只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性因素”。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腐败问题、盗劫问题,实践证明,单靠法律和监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靠教育,真正把人们的思想教育好。史来贺说:“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这就是说,建设物质文明需要精神文明作支撑。这是一方面的道理,反过来说,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为深刻的基础。史来贺说:“经济物质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得不到利益,你咋能体现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好呢?社会主义老是穷的,就站不住脚。你穷得叮当响,经济上不能帮助群众,再讲道理也是空的。经济搞上去,说起话来,办起事来
,腰板才硬,群众才能跟你,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就说,要人们信社会主义,还得把物质搞上去。现在信社会主义,信共产主义的人少了,但是史来贺信。说实在话,我也信。我的理由是,富比穷好,这没有错,但是共同富比两极分化好,更没有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要大家还认为共同富裕总比两极分化好,社会和谐总比社会动乱好,那么我坚信,
不管道路多么曲折,也不管现在看起来多么遥远,人们终将会寻找到通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贫富分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战争和暴力,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破坏,不可避免地带来旱灾、涝灾和疾病流行,人们不可能甘心情愿地永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只要人们认为追求美好是人的天性,那么,人类就决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追求。
“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这是史来贺总结出的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真知灼见。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对,甚至说是更深刻: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实际上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先说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现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生产责任制,这个制度对于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曾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这个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就是群众两极分化、一盘散沙。如何克服呢?我们能想出的办法之一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实际上,家庭责任制有家庭责任制的优势和弊端,集体经济有集体经济的优势和弊端。但是,发展集体经济我们遇到很大困难,根本症结是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思想作支撑,而这恰恰是农村农民普遍缺乏的。史来贺说,**集体经济是建立在全体村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公有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把全村资源集聚起来加快发展,最大难点是要求全体村民去关心、关爱它,甚至牺牲个人去维护它。**人把集体财产看得很重很重,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为了集体财产,危险时刻,**人都是不要命的往前冲。**人说:“在我们这里,要是给报酬,有的人不一定参加,若是说赶任务、尽义务,只要通知一声,人们都会争先恐后。”**集体经济历经风雨之所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在其中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要向农民讲清楚,农村穷、农民弱势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各顾各,一盘散沙,摆脱贫穷,摆脱弱势的唯一出路是农民要有集体主义思想,并在集体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否则,农村没有出路,农民没有出路。要把这样的道理向农民经常讲、反复讲,通过各种形式讲。史来贺说,几十年来,他从未忘记“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含义。教育农民啥呢?我认为,主要的就是教育农民要认识这个道理。史来贺说,要让这些“大道理”在农民头脑里扎根。
再说“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集体主义这么重要,如何才能培养出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呢?我们说,除了教育,根本的还是要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空的,集体经济不能帮助群众,要人们有集体主义思想,将是非常困难的。农民是从“单干”中得到的实惠,农民只能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史来贺说:“社员进了集体的门,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集体上,集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吃、穿、用、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群众看到了集体的优越性,集体主义也就漫漫形成了。必须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集体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能不发展集体经济。史来贺说:“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一是要发展集体经济,二是要艰苦奋斗。”集体经济要有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要有集体经济,这似乎是个鸡与蛋的矛盾。这的确是个矛盾。这个矛盾只有在农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在农民经受成功和失败的反复比较中逐步解决。其中,加强学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办法。
“农村现代化,要有农民知识化”。加强学习和教育,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所必需,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因此,它是将两个文明统一起来的重要手段。史来贺说:“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民知识化,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不牢靠。”在**,全村性的读书求知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五六十年代学毛著,七八十年代学哲学,九十年代学“中特”。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使村里的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科技报纸杂志,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在**,还有几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不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每年都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设置了农业、工业、畜牧业三个研究室,先后成立了20多个科研攻关小组,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仪器设备。**有200多人被评为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技师和一级、二级技术员,一大批土生土长、具有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才能的优秀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从计划生育、婚丧嫁娶到养老扶幼,**的干部、群众都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村里14个姓氏、300多户、1600多口人,没有宗族矛盾及派别之争,没有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不断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史来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比物质文明建设更艰苦、更复杂的系统工程。他说:“经济发展上个项目,有时候贷点款就建起来了,但要建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个加工厂就难。要耐心地、长期地、反反复复做工作,这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说物质文明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决不是说要等到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抓精神文明;我们说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也决不是说单靠学习教育就能发展出物质文明,而是说两者要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点成绩,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出精神文明的内容,并用得出的结论指导下一步的物质文明建设。这样两个文明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才能建起两个文明都上去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厦。史来贺还说:“搞好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注意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根本性的思想经常抓,规律性的思想提前抓,苗头思想及时抓,通过开会,谈心等各种形式,因人制宜,对症下药,耐心细致,疏导沟通,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又说:“要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这些都是史来贺总结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的关系
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如何搞好两个文明呢?**给我们的经验是,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正确处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史来贺曾告诉前去**视察的李先念主席说:“**的发展,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济大大地发展了,村里一无内债,二无外债。”又说:“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一是要发展集体经济,二是要艰苦奋斗。”由此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何等重要。在史来贺心中它们可以说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读史来贺事迹,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建设物质文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农业时,**人硬是靠铁锨、推车、箩筐、人抬、肩挑、车推,把700多块凸凹不平的“耷拉头”、“侧椤坡”、“蛤蟆洼”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耐病高产的“**1号”、“**2号”、“**3号”棉花新品种,也都是**人在实践中自己培育出来的。建设新村,当时**经济还不富裕,他们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靠外部支援,三不向群众摊派,主要是依靠集体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县里领导、当地驻军提出要进行支援,他们一概谢绝。史来贺说,艰苦奋斗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自力更生干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气实,经得起历史检验。发展畜牧业,史来贺他们由3头小奶牛和27匹马起步,自繁自育,最后发展成拥有上千头牲口的大畜牧场,成为**经济上新台阶的一个突破口。建造纸厂时,没有车床,他们就土法上马。没有技术,他们从本县请来一名技术员教造纸技术,边训练,边建厂。厂房自己盖,机器自己装,除了锅炉、烘缸、电器外,其它设备都是自己制造。就连华星制药厂这样的高技术生物工程,史来贺他们仍然是靠自力更生,多方筹集资金,自己设计,自己动手造设备。建业余剧团,他们也是自力更生、勤俭办事,剧团里的家伙是旧社会的迷信组织的一些东西,戏是自己学、自己练习,能者为师。几乎没花啥钱,娱乐就搞起来了。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人取得成功的主要法宝。史来贺说:“社会主义天上掉不下来,地上冒不出来,别人也不会送来,只有大伙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干出来。我们**的工厂、学校、楼房、**的巨大变化,都是**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创出来的。史来贺总结当好一个村支书的秘决,首要的一条就是不怕吃苦。当支书的不怕吃苦,群众就会跟上来,大家都不怕吃苦,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过时。有人认为,过去条件差,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条件好了,又发展市场经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样认为。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辩证法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一个连续性发展过程,其中的发展阶段不可逾越。比如说发展市场经济,原始资本积累就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就是说,经济要想大发展,快发展,必须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如何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呢?从国际经验看,主要是三条路:一是靠对外掠夺,二是靠外部援助,三是靠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有国内一些黑恶势力走的是第一条路。这条路不用说我们不想走,就是想走如今也走不通。非洲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走的是第二条路,实践证明,也不是一条好路。相对来说,第三条路慢一些,但是,我认为才是正路,才是好路。没有人替**算过这样一笔账,他们靠铁锨、推车、箩筐、人抬、肩挑整治土地,不知节省了多少资金。当然,那时还没有挖掘机、推土机一类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说,就是现在有了这些东西,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也要尽最大可能用人力,这样虽然建设慢些,但能节省大量资金。有人替**建设新村算过一笔帐:按当时物价水平,如果全部外采料并让外边的建筑队施工,没有五六百万元不行,而**当时仅耗资50万元就建起了新式住宅楼。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400万元左右。建华星制药厂,由于史来贺他们从厂房、设备、工艺设计,主要都是自己动手,国有企业2014万元拿不下来的项目,**人仅用三分之一的投资就完成了。**人坚持义务劳动,每年节省资金150万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迎来了后来**的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学习**,有的地方看到**建高科技药厂后迅速大发展,于是也想通过发展高科技项目快速发展,结果总是走不通,为什么呢?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现象,本质是**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累了大量人才和资金,积累了技术和人心。这个积累才是**大发展、快发展的秘密。没有积累,想通过发展一个类似项目,就获得同样效果,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农村农民普遍缺钱的情况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更具有重要意义。“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我们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认为,《国际歌》告诉我们的这个真理至今没有过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还得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得到的富裕才会长久。这是史来贺的一个重要思想。史来贺说:“富,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依靠外援的富是长不了的。”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个极具风险的社会,要想富得稳、富得长久,就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而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落风险,就要最大限度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办的企业主要是靠贷款搞起来的,银行利息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不说,外面有个金融动荡,经济危机什么的,你的企业也必然跟着动荡、跟着危机。别人感冒,自己就得跟着打喷嚏。**的企业主要是靠村民筹资建起来的,在市场竞争中很有竞争力,企业无一亏损。史来贺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滚动式发展经济,才能把事业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集体积累不断扩大,集体积累的不断扩大又进一步激发着人们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是**经济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依赖外援越多,就越容易受制于人,关键时候就越难于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苏联解体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跟着解体和动乱,唯独中国红旗不倒,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主要就是得益于毛泽东为我们制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李先念主席视察**后对史来贺说:“就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果你们是靠贷款发展起来的,我就要把你的红旗收走,发个黑旗。”李先念主席是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建设精神文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当然要靠教育,要靠发展集体经济,更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贷款、靠外援,也许能很快建起一座工厂、一个新村,但决建不起精神文明的大厦。精神文明的大厦只有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建起来。比如说集体主义,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如何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呢?我们说只有在集体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培养。大家如果能看到,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成了单家独户干不成的事,闯过了单家独户闯不过的坎,并且生活越来越好,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也就漫漫形成了。史来贺为什么在集体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新村?原因就在于,千百年来,房子问题始终是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包袱,是农民单家独户终其一生方能解决的问题。史来贺想,如果能够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艰苦奋斗,使全村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大家看到集体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看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大家才会从心眼里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才会形成艰苦奋斗的思想。1956年夏天,**遭到了一场大水灾,解放前遇到这种情况,**人只有逃荒要饭一路。但是,**依靠集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水灾,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慢慢也就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特别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决不是说不要外援。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不要外援,是一种片面的做法。既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要积极争取外援,才是辩证法要求的。特别是在现阶段,积极争取外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积极争取外援,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特别是市场经济已经把部分农民和农村边缘化,没有外援,这部分农民要发展起来将是非常困难的。那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呢?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并且认为,凡事知道先本后末,才是照规律办事。如果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本,那么,争取外援就是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放在第一位,就是照规律办事。照规律办事才能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很好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有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然能得到很好外援。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区别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并且认为,凡事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样才会在复杂的事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并争取主动。如果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那么,争取外援就是次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来抓,而把争取外援作为次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来抓。而现在许多地方刚好相反,只抓招商引资,不抓或很少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我认为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针。辩证法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自己运动”;毛泽东同志也强调,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理解了这个道理,也就能正确处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的关系了。
最后想指出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争取外援既有统一的一面,还有对立的一面。它们的对立是:由于人们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又由于一个单位的财力也总是有限的,你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在了争取外援上,也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争取外援也就在其中了。**不存在贷不来款的问题,银行都是争着往**放款;**也不存在引不来资,许多企业争着往**建,**还不叫呢?
三、连续性发展与跳跃的关系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然而,事物又是怎么发展的呢?发展的本义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性发展过程,我把它称之为连续性发展规律。照此规律办事,事情可自然而成;违背此规律,轻者,难免出现矛盾和问题,重者,超越规律的极限,就会彻底失败。始终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是史来贺取得成功的又一个秘密。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发展经济,必须分三步走。
第一步,首先把农业搞好。史来贺说,**的发展是“先从平地改土抓起,靠铁锨、推车、箩筐、人抬、肩挑、车推,全村人整整干了20年才算把土地平整成四大方良田。接着我们又修桥建闸、打井架电、硬化渠道,实现低产变高产”。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兴、百业兴,这是中央反复强调的道理。农业又是派生其它产业的“母”产业,农业干好了,农业干足干够了,自然会生出畜牧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农业就是老子说的“一”。农民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对于他们来说,农业是相对比较容易干好的产业。老子讲,“为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这就告诉我们要干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工程、难工程,最好从首先容易干好的农业做起。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难,这项工程再浩大,我们只要从比较容易干好的农业入手,难事就不再难,大事也不再大。农业至今是大多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把农业搞好是大多数农民恒久的心愿。因此,农业搞好了,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凝聚民心,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史来贺说:“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只要抓住人心,抓住思想,一切都好办了。”把农业搞好了,就能抓住农民的心,就能抓住农民的思想。农民会认为你是办实事、办好事,农民就会跟你走。只要农民凝成一股绳跟你走,那一切就好办了。现在我们还认识到,发展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和政治意义,而且还有保护环境的意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一定要首先把农业搞好。可惜,现在还有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总认为搞农业没有出息,出不了大政绩。他们哪里知道,想有大出息,想出大政绩,必须先干看起来没有出息的事,必须先出小政绩,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史来贺说:“有人认为干农业没有出息,我偏干这个没出息的事。我就包这1.5平方公里的地球,非把它修理好不可。”
第二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不好农业不行,作为农民,搞不好农业可以说是失职。但是,这只是一个层次的道理,还有另一个层次的道理:只搞好农业也不行,农村要大发展、快发展,还要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做到了粮食亩产超千斤,皮棉亩产过百斤,人均分配达130元左右,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由于主要是从事种植业,生产单一,所以七十年代后期一直徘徊不前。史来贺他们从实践中开始悟出一条道理:“单靠刮地皮,一百年也富不了。”于是,他们决定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个轮子”一起转。很快,**经济就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个极具风险的社会,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稳定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多种经营,让进钱的门路多一些,这边欠了那边丰,东方不亮西方亮。多种经营是由农业到工业连续发展不可逾越的一步,是由农业到工业的“中介”,事物的连续性正是通过“中介”体现出来的。发展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主要就是靠发展多种经营积累。如果说搞好农业是为了积累人心,那么发展多种经营就是为了积累资金;如果说搞好农业是为了解决温饱,那么发展多种经营就是为了实现小康。
第三步,发展工业。这是**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又一关键一步。**的标志性工业是建华星制药厂。1986年,**的经济不断壮大,先后建起了机械厂、化工厂等十几个企业,但年总产值始终在1500万元左右徘徊,人均分配也停留在1500元。下一步该怎么走?史来贺决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建华星制药厂。药厂的建成使**经济很快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1988年,集体经济收入即达到2700万元,比1986年多了1200万元。**人说,看着建成的华星制药厂,觉得以前的发展都成了小打小闹。
对**50年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三步的辩证关系,史来贺是这样总结的。他说:“五十年代是低产变高产,改变了穷面貌;六十年代高产再高产,粮棉双丰收、双贡献;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给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发展了,以工促农,以工建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提供了资金,又为**农业、工业注入了发展后劲。”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就是**发展经济的三步曲。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性发展过程,前一步为后一步打基础,为后一步积累资金和技术,积累人才和人心,后一步又反过来促进前一步的提高。这样连续发展,循环往复,不断升高,就是事物的辩证发展路线。
史来贺的总结好像是四步,其实,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发展都是围绕农业,都属于农业的范畴,只是高低之别罢了。从长的过程说,连续性发展体现在农业——多种经营——工业这个过程上,如果我们再对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分别作进一步分析的话,它们也都有一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先搞平整土地,在此基础上又打井配套,实行科学种田,这是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发展农业,叫由低级到高级。推广棉花种植新技术,他们先在试验田里搞实验,搞不准的事情,有争议的事情,就先试。密植、配药、整枝都是干部们先在试验田里作出路子,然后再组织社员具体学习,再到大田里工作。这叫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也是连续性发展。再难的事情,只要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去做,就没有做不来的事情。
发展农业要遵循连续性发展规律,发展多种经营和工业也要遵循连续性发展规律。比如说发展畜牧业,当时史来贺带着人用90块钱买回了3头小奶牛。牛一牵回来,大伙儿看了直摇头。史来贺却说:“有苗不愁长,咱们走着瞧吧!”他们充分利用黄河滩丰富的饲草资源,自繁自养,逐步扩大,三年后,这三头小牛变成了一群牛。不久,**建成了拥有200多头奶牛,骡马成群,年收入20多万元的畜牧场。畜牧业的发展,给**积累了办工业所需的资金,奠定了**经济第二次飞跃的基础。再比如说发展工业,他们先搞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搞资金密集型企业,就是由低级到高级。再具体点说,无论是建机械厂,还是建造纸厂,史来贺他们都是因陋就简起步,从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滚动发展。就连1985年建华星制药厂,他们仍是沿袭过去的老传统,一期工程几百万元投资,村里自筹,从厂房、设备、工艺设计,全部是自己动手。史来贺说:“发展经济,得从实际出发,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发展。我村的企业就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滚动发展起来的。相反,如果你脑子发热,一哄而起上项目,铺摊子,东挪西借塌窟窿,图了一时痛快,受了上级表扬,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
对比**的做法,一些地方发展工业只所以失败,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即发展工业以前没有把工作重点先放在农业和多种经营上,没有把农业和多种经营干足干够。这直接导致两个不可克服的困难:一是办企业没有资金;二是老百姓没钱消费。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是办好工业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既有了办工业的资金,老百姓手里又有钱消费了,这样工业才容易发展起来。农业和多种经营还没有干好,还没有干足干够,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办工业上,而且办工业总是贪大求洋,从连续性发展规律看,这是上世纪90年代大办乡镇工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展经济是照连续性规律办事,他们培养干部也是如此,即干部都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不搞火箭式,经过层层考验,层层筛选,便于选好选准。具体说;第一个台阶是预备干部,即临时干部,也可称为干部苗子,这是从1959年开始设置的,最多时,全村达80多人。第二个台阶是代理干部,或代理生产队长,或代理车间主任。第三个台阶是正式上岗,由群众选举,任期一年,也可连选连任。第四个台阶,群众选举村党总支委员,或村干部。对比史来贺和**的做法,一些地方选拔干部却不是这样,而是强调“选拔干部的力度,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实践证明,不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选拔干部的力度太大了,促进的不是经济发展,而是“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是形式主义,进而是买官卖官。
这里特别强调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决不是一概否认跳跃,有了机会,跳跃一下也是可以的,但跳跃过后,一定要扎扎实实补上跳过的步骤,补上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也就是要赶快回过头来打基础。辩证法强调的道理是,没有量的积累,也就不会有事物的质变。质变、跳跃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自然发生的事情,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跳跃,是违背辩证法规律的,最终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逼使你不得不回过头来做积累工作。本来是想快,结果反而慢了。这叫“欲速,则不达。”连续性发展,才是好发展,好字当头,快也就是在其中。因此,只有好发展,才会快发展。中央把“又快又好”发展,改为“又好又快”,就是遵循了辩证法的这个规律。照连续性发展规律办事,才能把“好”与“快”辩证统一起来。
四、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
史来贺从195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到2014年去世,整整51年。他说,他当党支部书记感受最深的是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与本村实际的关系;二是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三是有主心骨与不断创新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其中前两个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两者就是一个关系。对上级负责,最大的责就是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上而下贯彻下去的,上级常常是以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面目出现的。本村的最大实际是群众的所思所想,是群众的觉悟水平和愿望要求,从这个实际出发,作决策办事情,才是最大的对群众负责。正确处理这两个关系,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把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与本村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辩证统一起来。下面我们看看史来贺是如何处理这两个关系的。
1956年建立高级社时,一些同志认为高级社规模越大越好,越大越社会主义,上级要求史来贺把7个自然村的一二十个初级社合并在一起。史来贺与**群众商量,认为办社并非越大越好,大社不好管理,决定将**村三个社合并成一个高级社,当时上级不予承认。经过实践大社没法走下去,又分成小社。由于**避免了折腾,保住了集体刚刚积攒的一点家底,为以后的发展开好了头,起了了步。
60年代,全国开展农业学大赛运动。史来贺率领**的干部八上虎头山学习。然而,参观回来,他们没有机械地照搬大寨经验,而是结合本村实际组织群众打井办电、养猪积肥、发展副业。从1964年冬到1968年,共打机井7眼,架设高低压线路5500米,兴修桥涵闸71座,改明渠为暗渠37条,总长13000米,铺设地下管道1000米,实现井渠双保险,旱涝保丰收。从此,**甩掉了产棉队吃国家统销粮的帽子,达到了粮食自给有余。
1966年,“文革”开始。**被扣上“生产党”,史来贺被扣上“黑老模”的罪名。一些“造反派”到**来搞串联,煽阴风,点鬼火,想把**搞乱。史来贺顶住了这股逆流。他说:“农民的本质就是要种好田,多打粮食多收棉,多为国家做贡献。如果光在上层建筑领域里搞运动,不在地上好好劳动,只能是一害国家、二坑群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按照上面要求照搬照套别地的做法,而是根据中央“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的精神,从**的实际出发,建立了6个专业、12个生产单位,实行“统一经营、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奖罚联产”的生产责任制。事实证明,这种责任制形式,适合**的实际情况,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不得
史来贺说,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啥时候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坚持实事求是,不坚持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思想就会动摇,事情就可能办歪。“即使是贯彻中央、省、市的决策也必须实事求是,因为中央、省、市不可能针对一个村的具体情况来讲,上级讲的是宏观指导,如何把上级的精神贯彻好,关键是靠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结合”。这是史来贺半个世纪人生体验的概括和总结。建国50年来,中国农村几经风雨,**却常盛不衰,究其原因,就在于史来贺和**党组织能够带领全村群众时时处处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辩证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不照搬,遇事有主心骨,从不听风就是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史来贺和**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必须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是与本本主义、经验主义相对立的,它最反对的是照抄照搬:照抄照搬别地的经验,照抄照搬上面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是说不要理论,实际上,我们的行动总是受理论的支配,总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受这种理论指导,就受那种理论指导。不受理论指导的行动是不可想象的。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东西,是明摆着的事实。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法则是支配宇宙的根本法则。据此法则,一种理论成立,与之相反的理论或与之相近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一定成立。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众多理论中选一种与实际相符的理论指导实践。这要求你必须加强学习,知道或弄懂更多的理论。否则,你怎么选择呢?又上哪选择呢?比如说“大包干”,可以认为是“分理论”,与之相反的理论可以认为是“合”理论,与之相近的理论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这些理论在一定条件下都成立,选择哪一种理论作指导,就看是什么实际。**实行的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认为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史来贺认为这种理论最符合**实际。再比如说农业学大寨,史来贺他们如果不知道暗渠和地下管道这些知识,怎么会结合**实际学大寨搞出这些东西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来贺带领村干部把上面红头文件读了一遍又一遍,知道中央的精神是“允许多种经营形式”存在,于是才根据**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包产到户时,有几个村像史来贺那样领着村干部认真学习中央文件?认真分析村情?可以说这样的村不多,大多数是上面叫咋着就咋着,别人咋着自己也跟着咋着。这些都不叫事实求是。
学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是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辩证统一起来的前提和基础。在史来贺的住室里,枕头边常放着三样东西:一是各种政治、经济、业务书;二是收音机;三是笔记本。在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史来贺利用一切间隙,走东访西,取“经”若渴。史来贺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多学多开窍,思想就充实,工作就主动。”史来贺不仅自己学,而且要求所有村干部都要学,都要成为知识里手和内行。他说:“内行,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起带头作用,领路作用;外行,会让人牵着鼻子走,只能搞瞎指挥,起绊脚石作用。”**的党员干部有一套严格的学习制度:1、支部委员轮流到大队科研组学习一至二年,边学边干,结业时进行考试;2、每月集中学习一次;3、送出去,请进来;4、按照专业分工,实行“推磨制”,培养多面手;5、发动群众不定期进行评比和业务、技术知识考核,并把评比和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提干的重要依据。
二是必须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学习只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进一步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由于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并不容易,所以,理论联系实际也不容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没有照抄照搬别地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并取得了三年生产翻一番的好成绩。外边的同志见到史来贺,就对他说:“老史呀,这次你们又顶住了。”史来贺说:“怎么说是顶住了呢?党中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的地方实行‘大包干’,适应那里的情况,发展了生产,是执行了三中全会的路线;根据我们队的情况,实行统一经营,专业承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是贯彻执行了三中全会的路线!”这就是说,实行什么样的责任制只是形式,三中全会精神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实行什么样的责任制都可以。正是因为史来贺把握了中央精神的实质,所以,才会因地制宜地实行适合**实际的责任制形式。再往前说,1956年建立高级社,史来贺只所以没有按照上边的要求合并成一个大社,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即大社不好管理,不利于发展生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史来贺和**给我们的启示是:1、动乱建不成社会主义。“文革”时,**不仅没有乱,而且生产发展,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后来大发展争取了时间。“六四”事件时,大学生来**想寻求史来贺的支持,史来贺批评了他们。关健时刻,史来贺又一次站对了立场。我认为,史来贺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源于他的这样一个认识:动乱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搞动乱,都不支持动乱。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动乱是建不成新农村的。许多村的反面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史来贺说:“经济、物质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得不到利益,你咋能体现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好呢?社会主义老是穷,就站不住脚,就没有人跟你走。”不管社会上刮什么风,行什么潮,史来贺始终有一个主心骨,就是不利于发展生产的事不干。这是**始终能做到理论联系本村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3、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真社会主义。史来贺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是让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人对**选择的路产生质疑,但史来贺和**始终不为所动。他们认为,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避免两级分化,只有避免两极分化,社会才会和谐,社会和谐。才是社会主义。史来贺说,他今天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自顾自己发家致富,却已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的党员干部。他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把为民造福作为自己最大乐趣,否则,光顾自己发家致富,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三是淡薄名利,无私奉献。这一点最难做到,这是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难以统一起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上面安排的事符合不符合下面的实际,下面的人最清楚。明知道不符合自己实际还要干,明知道干了一定失败还要干,主要原因就是考虑群众利益考虑得少,考虑自己的名利考虑得多。不干怕挨批评,怕影响升迁,怕得不到奖励和表彰。史来贺所以能始终坚持从**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熟悉他的人都说,这是因为老史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嘛!小社并大社时史来贺能实事求是地并,“文革”时他能始终不放松抓生产,“大包干”时他又能从**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全在于他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即为了群众利益,不怕牺牲个人利益。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深奥,只要能做到淡薄名利,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就能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实际就看是什么样的实际,是什么样的实际,就选择什么样的理论,这就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叫实事求是。史来贺说,他读马列的书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在实践中运用最多的也是这一点。又说,毛主席讲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总书记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对马列主义精髓的继承和发展,都是要叫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死搬硬套。
史来贺还形象地把来自上边的精神同自己的实际结合比做“接口”。他说:“要把一个村子的工作扎实搞好,既要吃透上边的精神,又要吃透下面的情况。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实际结合好,特别注意要在‘接口’上下功夫。”又说:“事业的成败,就看你在‘接口’上的功夫硬不硬,精不精。”史来贺在“接口”上的硬功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办事有主见,敢决断,不轻信,不盲从,一切从**的实际出发。
有时来自上边的精神与实际会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为减少损失,史来贺的做法是先搞试验应付上边,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利益。“大跃进”时,“浮夸风”盛行,公社开会布置并派人坐镇指挥各村放小麦高产“卫星”,要求深翻土地,挖地三尺,每亩上粪100车、下种300斤、亩产小麦15万斤。当时工作组就住在**天天催办。没办法,史来贺只同意搞3亩地进行试验,大田仍按原种植办法种植。结果,大田小麦夺得了丰收,而试验田里的麦苗长得像马鬃一样稠,每亩收成仅260斤,还没有打够种子。由于**坚持只种3亩,既没有完全得罪上边,又没有给群众造成大的损失。
五、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农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它关系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农村工作也就彻底活了。史来贺是如何处理干群关系的呢?。
史来贺说:“当干部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大家熟悉的党的宗旨。我认为,史来贺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是他能始终按照党的宗旨去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再谈党的宗旨早已经过时了。我的看法相反,党的宗旨不但不过时,而且还非常先进。现在不是讲党的先进性吗?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党的先进性,党与其它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党是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反复证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受社会财富的有限性所制约,当干部的如果只为个人谋利益,或者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后只能是天下大乱。正是总结了这个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才提出,执政者要始终把广大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才会又好又快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没有人系统提出这个理论,因此,我们说这个理论是最先进的理论。
史来贺有个著名的“四个怕”,可以认为是史来贺实践党的宗旨的具体化。这“四不怕”是:“当干部要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作难,不怕得罪人。”史来贺说,没有这“四不怕”,没有这个执著态度,就不可能为群众服好务,就不可能当好干部。“四不怕”,不怕吃亏是排在第一位的,史来贺认为,当好农村干部,关键是这个。对于“吃亏”问题,史来贺有自己辩证的理解。他说:“当干部要有不怕吃亏的精神,才能干好,但是总的来说,当干部又没吃亏。你看,你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当大家都富裕了,干部不也就富裕起来了吗?”党要求我们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并不是要干部永远都当穷光蛋,而是这样一套理论:当干部的先吃点亏,先让群众富起来,当群众都富起来了,干部也就富在其中了。反之,当干部如果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谋私利,首先富裕起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钱就那么多,干部多得,群众只能少得,干部与群众势必产生对立情绪,发展到极端就是天下大乱,最后吃亏的是所有人,是整个国家。因此我们说,群众先富,干部也就富在其中;干部先富,则走上邪路。如果总结经验教训的话,我认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失误是,在开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没有规定干部不能先富起来。辩证法哲学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否定哲学,没有否定,没有限定,也就没有辩证法。
早在大集体时,史来贺就坚持:大队干部的劳动报酬,不能超过一般社员的中等水平。史来贺的道理是:“领导,是我们的责任;劳动是我们的本份。社员同意多给我们一点,我们也可以拿这个补助。可是,反过来想想,社员的眼睛都看着分配问题,我们多拿一点,社员会怎么想呢?”当干部不能多拿,史来贺还有一个想法:“有一天咱们不当干部啦,可是要在**留下一条根,谁来搞特殊,他在群众面前就走不过去。”
史来贺本人更是以身作则。他从当干部起,一直按群众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他一分也不要。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收入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上的补贴。1976年,**建新村时,他家中的树木已长大成材,人家给3000元,他不卖,集体要建新村,他却以1500元的低价卖给了集体。新楼盖好后,干部群众首先动员他第一批搬进新居,被他婉言谢绝。6年后,**住宅楼房全部盖齐,史来贺才和最后一批群众搬进了新居。1953年,上级党委多次调他到区上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从我个人的角度讲,到区里当国家干部不吃啥亏,可**还很穷,这里更需要我。”1977年,组织上任命史来贺为**地委副书记,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天大的喜事了,可史来贺还是坚持原来的老主意。他对地委领导说:“**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工副业刚刚起步,新村建设才开了个头,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我一走,群众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再说,农业劳模离开土地还算啥劳模?”这样的事很多很多,说都说不完。正是因为**的干部们吃亏在前,享受在后,严格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干群同心,才创造了**奇迹。史来贺说:“不吃亏,干不成事,想不吃亏,别当干部。”当干部要“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吃苦在前,吃亏在前,享受在后。”这些话在今天许多人看来是大话、空话,其实,它们才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道道。当干部的,个人想先富起来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叫大家都富起来。个人能先富,只是小本事,叫大家都富起来,才是大本事。
当干部不怕吃亏,严格按照党的宗旨去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最后干部不仅不吃亏,不仅物质上富,而且还能享受到一般群众享受不到的幸福,而且精神上富。史来贺把群众带富了,把**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同时,党和国家也给予了他很高荣誉。他是第三、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连续四届的全国劳动模范,曾任中共**地委书记、中共**县委副书记。逝世前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还先后十六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共中央组织部把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誉为解放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其他干部虽没有得到这么高这么多荣誉,但也都受到村民的普遍尊敬和拥戴。当干部,物质上富起来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象史来贺那样得到那么高的荣誉,象**的干部那样受到村民的尊敬,精神上也富起来。精神上富,才是更高的富,才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富。
现在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把好放在了快前面,我认为这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才是照辩证法办事。“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是,“好”字当前,“快”也就在其中。“好”是本,“快”是末,先本后末,才是照辩证法办事。那么,到底什么是好发展呢?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等,都是好发展,前面我说的连续发展也是好发展。但是,好发展还有另一个含议,也许是更深层次的含议,即群众先富,干部后富是好发展。我认为,这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这样的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很慢,其实是最快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干部先富起来的发展,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最后只能是天下大乱。谁富裕谁光荣,谁受穷谁无能;今天你称王,明天我又打倒你称霸,人类社会这样发展几千年了,也没有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因此我们说,它是一条非常慢的路。史来贺坚持走群众先富,干部后富的道路,坚持走发展集体经济的共同富裕的道路,用不到5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几千年人们无法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说,史来贺走的路才是快路。
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求干部必须积极参加劳动。怎么才能使干部不脱离群众?使干部不致于成为凌架于群众的治上者?这是毛泽东晚年日夜思虑的问题。毛泽东给出的办法之一是干部必须参加劳动。对劳动抱什么态度,这是共产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一个根本分界线。忘记了劳动,就容易忘记过去;忘记了劳动,就容易忘记人民群众。50多年来,史来贺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搞农业,他与群众一起平地改土,起早贪黑,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建新村,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同群众一样参加劳动,累倒在工地上。办企业,他与技术人员一道进行市场调查,搞试验,攻难关,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筑黄河堤,他带领民工吃住在工地,一干就是三个月,回来瘦了10斤肉。他还曾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中。**每个干部都有两个本,一个是出勤本,和群众一样,参加集体分配。另一个是为人民服务本,记录着全村放假时他们开会、加夜班等情况,不算出勤,算尽义务,不参加分配。
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求干部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史来贺始终把为群众服务作为最大乐趣。冬天,他提前派人把煤拉来,分到各家各户;春节,他及早备好肉、油、面、菜和糕点送到群众手中。全村人,谁有病了,他去看望;谁家有了事,都找他商量。每到年三十晚上,他都带领干部到饲养室替饲养员喂牲口,让饲养员回家过团圆年。史来贺说:“群众的事没小事。要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工作上细心再细心,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一个人的本事有大小,但有了这种境界,怪没有本事的人,也能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求干部要特别关心穷人和困难户。对待穷人的态度如何,是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史来贺出生于赤贫之家,从小饱受地主的欺凌、土匪的劫掠。因此,他一辈子情有独钟,就是怜惜穷苦百姓。1948年**解放时,工作队长告诉史来贺:共产党是为穷人办好事的,是领导人民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史来贺把这句话铭记在心。他之所以对共产党忠诚不渝,是因为共产党是为穷苦大众谋利益;他之所以为穷苦大众彻底献身,是为了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有一年看电视剧《巍巍昆仑》,当剧中出现毛主席挥毫写下“永远站在劳苦大众一边”时,他霍地站了起来,满眼热泪的道:“毛主席啊,最了解中国国情,最了解农民!”他七里营的大姐家富裕一点,毛滩三姐家穷,大姐对三姐言语不屑,他只经常去毛滩,几乎从不去七里营。
按照党的宗旨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还要不怕得罪个别人。不怕得罪个别人与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农村工作很复杂,当干部的仅仅有一颗菩萨心肠还不行。你不多吃多占公家的,不多吃多占别人的,但总有人想这样,当干部的怕得罪这样的人,最后可能是啥事也干不成。史来贺多次讲,当干部一方面要为群众着想,不怕吃亏,带头奉献;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还要不怕得罪人。没有这个执著态度,就不可能为群众服好务,就不可能当好村干部。
六、变与不变的关系
更抽象的总结,史来贺取得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处理好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一般认为,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辩证法是承认事物的变,否认事物的不变。其实,这是对辩证法的误解。辩证法是既承认事物的变,又承认事物的不变,它是承认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照辩证法办事,还要善于把变与不变统一起来。史来贺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他成功地将变与不变统一了起来。
先说史来贺的变。首先,史来贺的工作重点不断变。工作重点是关系工作全局的大问题,工作重点放对了,全局皆活,工作就顺当;工作重点放错了,工作就会矛盾百出,甚至走进死胡同。发展经济,史来贺首先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农业,然后是放在多种经营,再后是放在工业,遵循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知道,这是史来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史来贺的办法不断变。1983年中央一另文件下达后,他认真向社员宣讲。根据文件精神,他组织社员向大队入股,实现资金联合,**由原来的“大锅饭”变成了按股分红。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不同,史来贺的办法也不一样。他说,对于干部、党员,主要是解决工作多怕吃亏的思想;对于青年人,主要是解决农村没有前途的思想;对于老年人,主要是要求他们胸怀宽广,过好晚年,搞好传帮带;对于家庭妇女,主要是引导她们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培养好下一代;对于儿童,主要是启发他们从小立大志,为国家多学本领。客观情况变了,工作重点也跟着变,办法也跟着变,这就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使**由一个“长工村”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再说史来贺的不变。史来贺的最大不变是“发展经济,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不论形势多么复杂,不论道路多么曲折,史来贺就认定一个理:“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一条什么时候也不能变。”正是抱定这样一个半世纪不变的信念,史来贺带领**人民拔掉了穷根子,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史来贺说:“要让乡亲们从内心感到社会主义好,就是要让群众感到能过上好日子。我是铁了心的,要豁出命来改变贫穷面貌。”史来贺并不神,也没有超人的智慧,他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心中始终有这么一个不变的信念。
不变与变的关系,史来贺叫做“有主心骨与不断创新”的关系。他说:“俺**也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办法是: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只有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无论是合作社时期搞“小社并大社”,还是“文革”时搞动乱,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承包制,史来贺都没有随风走,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不变的信念: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不变与变的关系,还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坚持不变,又坚持变,就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创新。史来贺上任党支部书记伊始,为什么决定把发展棉花作为发展生产的突破口呢?原因即在于植棉在**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棉花,群众有一定基础,容易接受,推广起来难度小。推广种棉新技术时,史来贺特别注意向老农请教。他说:“和‘老天爷’打交道,必须尊重继承老农的实践经验;但为了不断地发展生产,又必须掌握新的技术。”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才是照辩证法办事,丢掉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做法。”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解放思想成为当今社会最响亮的口号的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尤其显得重要。一定要既坚持变,又坚持不变;既坚持创新,又要继承传统。千变万变,有一些东西千万不能变,变了,这个事物也就变成另外一个事物了。什么东西不能变呢?就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不能变,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不能变。史来贺说:“形势变,任务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原则不能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不能变。”啥都变了,其中没有不变的东西,事物也就没有规律可循了。
凡是认真阅读史来贺事迹的人都能感觉到,在史来贺身上的确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他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一条什么时候也不能变。”这叫变中有不变。然而,史来贺心中的所谓“好日子”,又是不断升高的。一是“吃饱肚子,有房住”,是好日子,叫做温饱。二是“有钱花,住上双层小楼房”,每人每星期还分到半斤肉,是好日子,叫做小康。三是“家家有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摩托车等全套家用电器,还享受住房、上学、医疗等10多项福利”是好日子,叫做现代化。这叫不变中有变。
从史来贺的实践,我们还不难领悟到,相对于事物的变,不变才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才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寻找和发现事物的规律,就是寻找和发现事物不变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以不变应万变”之说。不变何以能应万变?奥秘即在于,不变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是隐藏在事物内部,因此,坚持不变要比坚持变困难得多、艰险得多,非认识事物的本质之人难以为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重要的是要帮助群众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史来贺用的办法是“对比法”,即从新旧社会对比中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就是让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仅物质上富,而且精神上富。
(写作时间:2014年9月—2014年2月)
主要参考文献:
1、《一面不褪色的旗贴—记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史来贺》。
主编,许唐生,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史来贺纪念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读史来贺事迹有感》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读史来贺事迹有感。
第五篇:史来贺同志事迹简介
史来贺同志事迹简介
20世纪50年代,史来贺的名字就响遍全国。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使穷了几辈子的乡亲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奔头!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由3头小奶牛起家的小畜牧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上千头牲畜的大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
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机械厂生产的小喇叭曾响遍全国各地;小型奶粉机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机械厂从仅有三个半人的铁木业组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几十台机床的大厂。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史来贺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他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向机械化要速度。现在,刘庄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等大型机械近千台,还有农用飞机一架,新式喷雾器100多部。使耕地、播种、脱粒、运输、治虫、浇水、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史来贺曾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几十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共产党人的职责,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