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于丹《在路上》有感
学习于丹《在路上》有感---之与人与事融合的不容易
大学毕业后,一心扎在工作堆里埋头苦干,认为终于摆脱那些讨厌的书本了,总觉得只要把工作干好比什么都强。起初,凭着那种实足的工作干劲、那种强烈的工作热情和那种踏实的工作态度,确实也做出了一些工作成绩,由乡镇办公室调入县直单位,再由县直单位调入市直单位,并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感到工作的一帆风顺。正当我还沉浸在跳出“农门”的沾沾自喜之中时,我发现与城里的同龄人相比,别人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却恰恰相反什么也不会,依然决然保持着原有的那种工作干劲、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心想拥有这些此生足矣!
一直以来我忽略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的真理性,忽略了知识更新、观点更新和方法更新的重要性,忽略了人生的复杂性。很少看书学习,即使偶尔学习一下业务知识也是零碎的、杂乱的,从来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就是12年,渐渐地我感到了知识的匮乏和本领的恐慌,但想到又不去当什么领导,也没有什么宏图大志,踏踏实实在这个岗位上认真履职过好小老百姓生活就行了,并觉得一天上班很忙很累,回到家后只想看看电视、上上网放松放松,没有拿起书来学习的动力,这也许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完美的托词吧。
现在想想真的觉得荒废了很多宝贵时间,要知道生活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来到北京挂职后,我强烈感到了与人与事融合的不容易,犹如于丹老师在《在路上》谈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她从小由于父母下放不在自己身边,是其姥姥带着她长大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堆里打发着童年的孤单与无奈,缺乏与人与事融合的经历。自己没有上过幼儿园,因此上小学时,经常被同学欺负,她的那种孤独、那种自卑、那种跟人之间的胆怯和不融合,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感叹人在这种磕磕碰碰中摸索着成长,学习去融合是何等的不容易,这也正是我当下面临的困窘。但因为她的好学,渊博的知识和善于把古典文化中有用的元素融入现实生活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也因她从小受到了俞振飞先生演的柳梦梅、梅兰芳先生唱的杜丽娘的精神熏陶;还因她受到李铁梅和刘胡兰那种以信念为支撑的忘我精神的教育,深层次从骨子里受到了他(她)们的诸多影响。她的生命就是柳梦梅、杜丽娘、李铁梅、刘胡兰等人物刻画灵魂的升华,使她长大后与现实如此和谐的融合并成为时下一个成功的人士。
而我,一个为知识产权事业倾注了近十年心血勤奋忙碌工作而忽略了学习的人,在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走的情况下,在来不及与家人尤其是未满9岁女儿作过多解释的情况下,在没有与单位交换任何意见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简单作了工作移交,带着无比的牵挂与忧虑,匆匆忙忙背着沉甸的行囊、迈着沉重的步伐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而且还要在这里工作生活一年。按理说,挂职学习应当是一个锤炼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大好机会,应当庆幸才是,但是挂职学习更多的是招商引资。大家说招商工作难,我认为对于不熟悉招商工作业务、没有招商工作经历或招商技能、招商资源短缺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面临着要去与招商工作的融合、与挂职单位的融合、与周围人情关系的融合,两手空空仅凭一张嘴而且还不具有三寸不烂之舌厚着脸皮去企业招商,实现这些与人与事的融合更是难于上青天。
不是说工作难就退缩不干了,而是要迎难而上,面临招商工作巨大的考验和空前的挑战,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学习是首当其冲的任务,要深入学习当前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对全市的总体规划或设想、产业发展方向和关于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要大量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北京有关企业的信息;要善于与身边的同事或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人沟通交流、结交朋友掌握获取一切信息的源头。整天在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的都市中穿梭不断寻求锁定新的目标,力争促成项目的落地。想到这一切,要在北京吃、喝、拉、撒、睡一年,谈何容易?除了要强化自身修炼外,最起码还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作保障才是,哪有“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道理呢,连古人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重要性,何况现代人否?还真是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当然,在这里我没有任何埋怨之意,只是为了消除某些人对挂职干部的一点误会罢了。奢望其或多或少理解一下挂职干部抛家弃子来到北京不是为享受待遇,而是为响应号召;不是来享乐,而是来干事(不一定干成大事,但至少努力了);不是一己之私,而是顾全大局。
不管怎么样,我会因工作而快乐,也会为快乐而工作,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将坚定我的理想信念继续走下去,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我,活出自己,学会包容、学会接纳、学会与人与事的和谐融合!
第二篇:于丹讲座有感
听于丹教授讲座有感
随着屏幕的展开,于丹教授铿锵有力的声音掷入双耳。那精辟的见解,智慧诙谐的语言,很快吸引了我们这些涉世不深而对未来充满着憧憬的懵懂的眼神。她平和的语气,就像谆谆教诲的长者,感觉里大众特别近。其中,有好几个篇章,于丹教授带领着我们重温经典,从孔夫子那里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以及人生之道。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于丹教授讲孔夫子一生经历时,引用了一个小南瓜的故事。某国科学家为了研究一个小南瓜在生长过程中,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一开始压上几十克的砝码,接着几百克的,但是小南瓜却仍是顽强的生长着,等到最后,南瓜成熟的时候,科学家用刀很快地把其他南瓜切开了,但是当切到这个被重砝码压过的南瓜时,南瓜没切开,而刀却弹了回来。科学家没办法,只好用电锯把它锯开了。此时,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南瓜果肉的强度已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于丹教授说,我们要借鉴前人的经验以及多经历一些事情,尽早把自己的内心价值系统建立起来,形成强大的生命反张力。
此刻,我突然联想到自己。自己所经历的是如此之少,错过许多年龄段应有的东西。初中时,不许玩电脑,因为容易入歧途,于是没敢接触,于是也缺少与最新事物接触的机会;高中时,不许谈恋爱,因为容易荒废学业后悔一辈子,于是没敢恋爱,于是也没有了青春中那点青涩的回忆;大学里,时间有了很多,也相对宽松了许多,却总也不敢安排一些想做的事情,真怕荒废了时间。责任牵着理性,理性压制感性。
一直以来,外界不提倡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不是外界的阻力面目狰狞吓人,也不是自己没有主见,而是我们发现一些前辈们因做过这些事而失败,再结合自己能力的实际大小来衡量。于是真不敢玩电脑、谈恋爱了。有时候感觉自己特别笨,没有多余的力量去享受生活,也不敢有一丝松懈去浪费时间。当学生当了这么多年,思维早已形成习惯。当我想做一件有意义却要花老多时间的事情时,头脑里第一个站出来的反抗思想就是学习会下滑,学习的荒废比不做这件事要糟糕一千倍。但是,又陷入两个矛盾之间,如果青春中没有了花样的年华,那青春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听完于丹教授讲完南瓜的故事,我认同了生命反张力这个词语,生命里的确需要有历练;当听完于丹教授讲完了孔夫子的自我回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明白了每个年龄段,都要有应该经历的事情,应承担的责任。一味地规避,一味地怕,这更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作为生命的载体,应当让生命绚烂多姿。我想,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对生命负责,是在享受生命,用心去做,把握好每一件事,不至于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则个人能力大小的不是障碍,就像楚霸王所说,“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当然,心灵的修养又与做事些许不同,心灵的修养是自己做的问心无愧了,剩下的一切就有上天来决定吧!可做事只尽心尽力还是不够的,还得想出一些必胜的方法。
有担当,敢担当,是神圣的字眼。担当起成长路上应有的难题,不妥协,不逃脱,不盲目,有力量,用一个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去面对一切!
第三篇:《感恩路上》关于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
感恩路上
乘着晴朗的天气,安然认真地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关于感恩的讲座。
让我最深刻的是于丹教授说到的大树与孩子的故事。孩子在小的时候,因家里穷没法完成学业,然后像大树求助,大树献出了果子助孩子完成学业。青少年时结婚大树给树枝他起房。中年时想环游世界大树给树子他做独木舟。老年时,什么地方都去过了,回到只剩年轮的昔日大树前陪着它晒太阳。
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人需要感恩。可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需要的是更早地学会感恩,而不是待你老时,你的长辈还接受得到你的感恩吗?有。可寥寥无几。待你老时,你又是否还有能力去感恩呢?因此,我觉得感恩应当从小做起。
于丹教授针对感恩这个问题,还列举了古时候的孔融让梨和当代的田世国为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偷偷地捐肾给母亲。从而体现了“正为本孝为先”和“孝为德之本”的道理。
海到尽头天作案,山登绝顶我为峰。是于丹教授的一次炼历。她以身说法,以前上登上泰山后,在小伙伴们收拾行装的时候,他又从充满荆棘的后山再一次登上泰山顶,得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道家作赋。并向广大家长与学生阐述比课堂更辽阔的是千山万水。她还说:“这个世界上只是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
一个人在社会的煎熬历炼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能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于丹教授举了一个小例——一壶滚开的水,放入鸡蛋后,鸡蛋会被煮熟,整个都凝固起来,就像人心一样,被社会磨练得整颗心都铁实起来;放入胡萝卜后变成了胡萝卜泥,就像现实中的老好人;放入干茶叶后,干茶叶会绽放出美丽的一面,伸展出最美的姿态。这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沉浸在了于丹教授的干茶叶中。
一个人要想写下无悔的青春,要想写出人生瑰丽的诗篇,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听完于丹教授的讲座我对感恩与青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高二 9班
张颖珊
第四篇:放松心境,感悟生活——学习于丹生活的艺术有感
放松心境,感悟生活
——看于丹老师评《生活的艺术》有感
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已人到中年,回想自己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总是在忙忙碌碌,追寻着所谓的人生价值,可是事实上,却早已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中迷失了自我。每天想的总是怎样努力赚钱改善生活,想的总是怎样培养孩子使他不输在起跑线上,生活不知何时已变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家里发的脾气越来越多,工作中懒散思想越来越强,快乐早已荡然无存。午夜梦回常常扪心自问:我的一生究竟为了什么?
闲暇时间,认真观看了于丹老师评论的《生活的艺术》,感慨良多。于丹老师说,当今社会的人,每天都在忙,却殊不知“忙=心+亡”,我们只关注了手头的工作,却迷失了内心,所以要“且停停”。把心放得宽松一点,没事的时候潇潇洒洒,事来的时候全力以赴,事完了,事情就完了,就放下了。用比较超脱的心情,去享受生活,感悟生活,才能领略到人生路途上的无限风景。
想起自己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三只毛毛虫在河边的草丛里商量事情。它们从遥远的地方爬来,为的是河对岸那片著名的花园。那里的花千姿百态,因此花蜜种类奇多,各有风味。它们也想去饱尝一番。一个说,我们必须先找到桥,然后从桥上爬过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抢在别人的前 1
头,占领含蜜最多的花朵。一个说,在这荒郊野外,哪里有桥?我们还是各造一条船,从水上漂过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到达对岸,喝到更多的蜜。一个却说,我们走了那么多的路,已经疲惫不堪了,现在应该静下来休息两天。另外两个很诧异。休息?简直是笑话! 没看见对岸花丛中的蜜都快被人喝光了吗?我们一路风风火火,马不停蹄,难道是来这儿睡觉的?话未说完,一个已开始爬树,它准备折一片树叶,作为船,让它把自己带过河去。另一个则爬上河堤的一条小路,它要去寻找一座过河的桥。剩下的一只躺在树荫下没有动。它想,喝蜜当然舒服,但这儿的习习凉风也该享受一番。于是就爬上最高的一棵树,找了片叶子躺下来。河里的流水声如音乐一般动听,树叶在微风吹拂下如婴儿的摇篮,很快它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少时辰,也不知自己在睡梦中到底做了些什么,总之,一觉醒来,它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翅膀是那样美丽,那样轻盈,仅扇动了几下,就飞过了河。此时,这儿的花开得正艳,每个花苞里都是香甜的蜜,它在花里面自由自在地飞翔品尝。它很想找到原来的两个伙伴,可是飞遍所有的花丛都没有找到,因为它的伙伴一个累死在了路上,另一个被河水送进了大海。
一条橡皮筋拉得太紧也会有断的危险,那我们为何还要将自己逼得太紧呢?在繁忙之余,尝试享受大自然的凉风,欣赏美丽的风景,再投入到刚才所做的事情,说不定有
意想不到的效果。强烈地追求成功,到头来反而落空。顺其自然,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事情吧,请相信,你拥有什么样的心,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累了吗?我们都应问一下自己,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人生难得偷来半日闲,在周日的午后小憩一会儿,醒来后你的心情会像午后的阳光那样灿烂。阳光般的心情,快乐的学习,愉快的工作,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摆脱痛苦,在轻松的环境下,每一个人的才干才能够很容易地显现出来。毛毛虫可以变成蝴蝶,丑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那我们也可以成为厉害的人物,放松心情,顺其自然,将是最好的妙方。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有感
读于丹《论语》有感
早就听说的于丹老师的大名,也经常从电视上看到她的一些精彩片段,终于有一天,手捧着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怀着里面精彩的只字片语,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自己的心仿佛豁然开朗了很多。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更多请你搜索:WWW.hAoword.COm)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
不够。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还是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用恒心来面对所有的困难,才能跨越失败,收获成功。
我是一个启英幼儿园的语训教师,工作中也曾不断地接受挑战,遭遇困难和挫折。但是,当生活的困难来到面前的时候,我选择的是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恒心来解决一切的难题。作为语训教师,也曾经有过很多困惑,为课堂教学的不如意而苦恼,为家长的不理解而难受,为教研组的深入研究而焦躁,为幼儿园的工作而忙碌顾不上家庭。但是,当你用另一种视野去关注身边人的时候,你发现,只要你不懈地追求,你就会获得周围的支持和鼓励,你就会收获另一种心情。所以,不要气馁,不要烦躁,收获一种心情,就会收获一种成功。 于丹和她的《论语》,将千万颗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现于观众读者,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