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生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心理学习心得 篇一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篇二
这学期我选修了心理学概论这门课。上了8周的选修课后,我感觉受益匪浅。心理学是一门听上去很深奥的学科,但是通过王慧琳老师的讲解,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我们每一个上过心理学概论的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因而学习心理学之后,让我对人的思想、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时觉得自己学得真的很有限,自己的分析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可是它总算是给了我一种解释吧。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当时的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心理学选修课,学校内也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帮助我们。那时,我就曾寄希望于心理学,希望能学心理学来帮助他们。而到了大学,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于是选了心理学概论这一门课。
学习心理学概论,可以让我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有点自卑心理。这带给我许多困扰。可是也因为自卑,让我想在另一方面来弥补。如果没有来源于内心的自卑,我不会埋头学习,很可能被许多事情分心。因为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动,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强,浪费时光。这就是我在心理学概论上课之前的想法。也许也正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可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通过这几节课上课和课下独立思考,我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改变看事物的角度”——克服自己的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这些都需要心理学概论课上所讲解的道理来调节自身的悲观情绪。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调节,很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弥补的结果。
因而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在王老师让我们写墓志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出了一点点自卑情绪外,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时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较弱,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成人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在某些场合和特定的问题上,我常常文饰、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我活泼生动,
热情积极,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佳,容易感动,很少发脾气,但感情不易流露。善于克制忍让,心胸较宽,不计较小事,能够容忍委屈。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能形成强烈稳固而深刻的体验,持久力强,三思而后行,稳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工作效率较高,认真严谨,能够承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始终如一。如果想干的事情未完成,会不吃饭不睡觉。办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遵守组织纪律,开会学习不打扰别人,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生活制度。当厌倦时,只要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状态投入。本人敢于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希望挑战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事情,但缺乏细心。当讨论和研究复杂问题时,喜欢摄取不同观点,希望别人能重复几遍。有时会有骄傲情绪,觉得自己要比被人机智和灵敏。做某一项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不会转移注意力至其他事。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这就使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不完善,但是这也是在未来调整自己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的认识自己,这就是上心里学概论给我的最大收益。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学校的确应该开设这门课,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某些学习压力较大的院系设置这个课的必选课,以调整我们学生的心理。这就是我对这个课的一点小建议。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概论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学习心理学之后,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更多的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让自己的生活过的与他人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有了对自己合理而正确的认识,有了从多方面看事物的思想,有了站在他人立场考虑的心,怎么会有不开心的事呢?
学习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三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是我到邢台学院第一天上的课,而这天恰巧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很有幸得听到了国家二级咨询师,韩雪荣老师的报告会。
韩老师引用了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各种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分析和讲解。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的是心理健康。
给我印象深的是讲到针对教师压力,她做了详细地讲解:因为我深有感触,现时工作中,我做为一名教师确实有压力,尤其,讲道了我们做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并且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内容,教师更要无条件的尊重学生的人格。
我们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父母和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里会有许多的坏习惯显露出来,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批评教育,尽量不动手打,有时打了学生反而起反作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有过这样的错误。
我们的学生生性好动,他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当他们在成绩上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时,也无法取得自我表现和成功,就可能寻找其他的途径来完成自我的心理需要。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我们要经常想到学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应该享受到老师给他带来的,慈母般的爱,必要时给某个学生要有身体的接触,比如说学生扭扣掉了,在教室里帮他缝上,他会感到很幸福,在其他学生面前感到很骄傲。别看我学习不好,看老师多喜欢我。
老师大部分,都有偏向心,这是韩老师问我们的话,确实有,当然也包括我,尤其是排座位,学习好的总是在前排,不管他的个子高矮,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永远在后排。
听了韩老师的课,回来以后我把班里的座位马上调整,当然不按成绩的好坏,根据个子的大小,有的学上他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听了韩老师的课,使我明白了许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掉这些错误的做法。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四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因为在上师范时就已经接触过这门学科,而且感觉在工作中也一直用着它。说它陌生,虽然一直在用,但又觉得掌握的不透彻。这个学期再次重温了《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让我再次体会到特级教师张兴华的教学魅力。张兴华,著名特级教师。他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流派。
很多人认为,小学的数学嘛,应该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可依,真正进行了数学教学之后我才发现,数学教学并不如他人想象中那么简单,而真正要教好数学更是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阅读了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现在我进一步感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钻研,有时觉得很简单的事物越是值得我们去研究!
这本书张老师从知识的形成和习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能的发展、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一章节张老师都结合了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细致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对如何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后收获良多。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里面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有问题往往拿去问同学,却不去问老师,因为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幼稚,惹得同学笑话;又怕问的东西简单,显得自己浅薄;还怕问得太多,让人觉得爱表现”。想想说得还很有道理,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发问他思考”。在高年级,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别人发问,别人思考,别人回答,我听听”的情况。那这些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喜欢被别人牵着走。在《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张老师说“发现问题更重要”。因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实施实施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问题的提出是求知者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蓄,主动地、新颖的、独特的、个性感知的展示。美国衡量教育标准之一: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若把老师问住就算成功。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会发现问题到发现有质量的问题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是需要进行长期指导,反复训练的。
1、提供发现问题的示范。
学生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发现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发现问题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发现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发现得有价值。
问题的发现要“准”、要“精”。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多提问。在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及时的表扬,还要让学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其他同学分享,让更多是学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起到好的指导作用。
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在表述上不够准确,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够精准。此时,教师要进行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在学生闪烁思维火花,却是“雾里看花”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书好似读完、看完,但我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谈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再次思考。惟有反复不断的阅读,细细体会,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多地理解儿童,走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理。
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20xx年7月13日至7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学课的培训。本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却敲开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心灵之门。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完善自我,提升幸福指数的平台。
一、首先,改变了认识上的误区:
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培养出高素质,健全健康的人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评价。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不能划上等于。
二、其次,几点新的认识:
1、学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师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学会放松:如聆听音乐,赤脚散步,运动,朋友聚会等;恰当地宣泄不良情绪:体力劳动,走进大自然等。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教知来改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一些情绪,并努力采取正面的方法来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2、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3、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待学生,要以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说话、表达、倾听他们的心声。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你说的话会让学生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幸福了,学生也就幸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就幸福了。为了幸福,我们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的方向发展!
学习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六
20xx年8月26日,我们在艺术中心听取了陈纪英老师关于“心理健康”的精彩讲座,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陈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陈教授对“教师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专题讲座。主要讲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实施的做法、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她指出:“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感受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若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班主任、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是:累并快乐着;教师班主任的工作是科学,又是艺术。
班级是一个小团体,班主任是核心、领导者,做班主任工作要用心、动情。班级气氛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影响每一个人,班级气氛会塑造人格;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每个教师都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人人要争做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信任、同事佩服、自我欣赏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生存、成长、发展最重要;德育与心育的关系是:德育解决“方向、灵魂”问题,心理解决“成长、需要”问题。教育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成长客观规律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学校全面快速发展的需要和保障。
最后,陈教授语重心长地鼓励我们:忙是营养,不忙是营养不良;要有平常心,更要有上进心;我们来到世界上是争气的,不是生气的;有事做、认真做、赶快做;用心说话、用心做事、用心做人;幸福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能力;基本底线是做一个会上课的教师;教师,永远的学习者;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从来是现场直播,从来无彩排,要自我定位:在为谁工作、为什么要努力工作、究竟怎样努力工作;对每一个人来说,做不愿做的事叫改变,做不敢做的事叫突破,做不能做的事叫成长;工作是用生命去做的事情,教育工作是要用良心、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和能力去做的事业;教师的勤奋、关爱、信任、鼓励,学生都会用心中的天平给予衡量。
陈教授一天的讲座让我们丝毫没感到疲倦与懈怠,她的讲演风趣而不是严肃,还时常与全场互动,通过这一天的学习是我明白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心态心得体会 篇七
星期五下午,我们全实验小学五年级家长在大会议室听取了花婉丽老师的《让孩子拥有阳光心态》的讲座,细细地回味,令我感触至深,收获甚丰,心情也异常舒畅,豁然开朗。
我体会到的是心态决定心情好与坏,好的心态带来好心情,有了好心态就会有好的心情面对每一天。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就应该给孩子塑立一个好的心态。让他能够自信满满的去对待每一件事。让孩子拥有一种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心态,因为具备阳光心态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这正是引导孩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营造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心理。
花老师说,阳光心态的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心态决定能力。拥有阳关心态的人,往往在工作、学习、能力上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心态决定生理。人们常说“知足”常乐,其实说的就是良好心态对于人生理健康的积极效能。
第三,心态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拥有阳光心态的人,会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因此,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学习、工作生活时,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要保持一颗阳光、平常的心态来指导生活。
阳光心态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够让人感受到阳光心态是一种让人积极融入环境的积极心态能够让人学会知足和感恩、豁达与宽容的心态。具备了这种心态,就指导了怎样在知足和进取之间的权衡,学会在追求与放弃之间抉择。懂得在得意于失意之间的取舍。
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为你唱歌,小草为你起舞;如果你心情糟糕,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留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这叫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因为快乐的心态会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心里的阴云,阳光会铺满每个角落。心态是我们调控人生的控制塔。心态的不同导致人生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会有天壤之别。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心态是后天修炼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修炼我们的心态来成就我们的事业,改变我们的人生。
让阳关照进心灵,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让光辉照射我们的孩子,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优秀。
心理学学习心得 篇八
“情绪感受是由情绪的和感觉的两种心理特征结合而成的”这一新的发现,提示了对情绪和情绪感受的传统概念要重新看待。
人们一直认为如恐惧、愤怒、喜爱、妒忌等等各种情感体验,都是对各种整体性的具体情绪的感受或体验,它们“不是特异神经通路的感觉(sensa-tions),而是非特异神经通路的感受(feelings)。” 任何一种具体情绪都可以归结为某种基本情绪或由多种基本情绪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情绪,对这种具体情绪的感受就是对产生它的情绪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比如恐惧感受,通常认为恐惧是一种基本情绪,恐惧感受就是对恐惧情绪的感受,是我们对恐惧情绪的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虽然人们早已知道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但认为这种不同神经通路之间的影响所影响的只是产生某种具体情绪的过程,并不认为某些认知性感觉会不可分辨地融入到情绪感受之中。而在主观感受是由非特异的情绪和特异性感觉结合而形成的整体感受的认识下,传统概念下的情绪感受就不再只是对具体情绪的感知,而只能说对情绪的感知只是具体情绪感受中的一种成分。那么严格地说,恐惧、害羞等等感受就不能再看做是对情绪的感知或意识中的情绪,而只能说这些感受中含有情绪。如恐惧感受,它实际上是由对某种非特异的情绪的感知,和对特异的肌肉紧张的感觉,以及对刺激对象的形象的特异感觉三者结合而成的主观感受。那么,恐惧感受中这后两个感觉的神经通路,也就不该再作为情绪通路来看待。虽然包括肌肉紧张等任何明显的身体变化也都会再产生新的情绪,但情绪反馈和感觉反馈的通路和原因本质上也都是不同的。
在新的对情绪感受心理结构的认识下,也许可以这样去区分某些概念:一、情绪或情绪意识,是对脑内非特异神经通路兴奋的感知,它是构成并存在于人们各种具体的情绪性感受(含有情绪的感受,即通常意义下的情绪感受)如一般身体快感或痛感、饥饿、解渴、恐惧、喜悦、悲伤、热爱等等身体感受和情感中的一种感情性成分;二、情绪感受(严格地说应该称为情绪性感受,包括身体感受和情感),是由大脑内同时发生的情绪体验和认知性感知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心理特征结合而成的心理意识。三、当由某种刺激产生了情绪通路的反应,如果此时与之在第二级神经映象区中结合在一起的,是反映身体部位和机械性特征的身体感觉,它所形成的就是如疼痛、快感、饥饿等等身体感受;四、当与情绪结合在一起的不只是来自身体上的感觉,并且含有对非身体对象如外界对象和自我意识等内容的感知,就形成我们的恐惧、喜爱、害羞等等情感。
个人认为,对“情绪”和“情绪感受”传统概念的重新看待和区分,将有助于对它们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释。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九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 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 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 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 要的促进作用。 这几年因为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紧,班主任工作忙,让我无暇且忽视了去 继续学习教育心理学, 所以每当学校发下写论文的通知,我都不能按照要求去完 成比较优质的论文,对于自己的发展也非常不利。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网络学习, 我学习到了很多的理论性的知识,对于我的理论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我的思维空 间一下子就拓宽了,完成论文的质量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如在教育学生问题上, 我有很多事例,但是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出来对于 我来说就是个大难题。通过网络学习,我很快就写出了一篇教育叙事,这篇文章 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学习的文章。我班有个学生总是不融入集 体,作业也总是不完成,每次找他谈完话,也总是默默无语,任务一样还是不完 成,这就是一个大难题。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学生有所转变,我使用的方法是给学 生及时表扬与奖励,通过正面的积极的鼓励,这名学生开始有所转变,他逐渐的 开始关注我对他的评价,愿意听到我对他的表扬,尤其在我的课中,表现非常积 极,从原来的默默不语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质量也非常高,老师和同学们 都看到了他的转变。 以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能具体的叙述出这么孩子的变化, 也能够讲出我的教育方法, 但是就是不能形成真正的一篇文章,总觉得缺少一些 理论的支撑。通过网络学习,我终于把这篇文章完成了,这个案例中的理论其实 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观点是,人的某种行 为倾向是由先前刺激与反应练习决定的,利用强化刺激可以改变行为倾向。如果 学生因学习得到强化,得到好成绩、参加比赛获奖或被家长、教师赞扬,学习动 机就会趋强。 通过这一理论的阐述, 结合我的教育案例, 使得这篇文章得以完成, 而且我相信这篇文章可以得到好成绩,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同时, 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前人的经验可以指 导我现在的工作生活, 效果也非常明显。我们班有一个像课程案例中提到的贺舒
婷同学一样, 他之所以不认真学习,是因为他具有典型能力实体观,他认为自 己是聪明的,学习成绩不好只是没努力而已,通过网络学习,我知道了他和贺舒 婷有同样的观点,于是根据这个学生的特点,结合网络课程所学,我用技巧刺激 了一下他,让他意识到别人会用成绩来衡量自己的聪明程度,而他不希望别人认 为自己不够聪明,他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聪明的,因为我一努力就可以。这段 时间以来,我发现这个学生真的有一些变化,我相信,只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 并结合理论性知识指导,就一定能让他朝光明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假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 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心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我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从很早以前就比较喜欢研究心理学,只要与心理学学习有关的培训我都非常愿意参加。尽管我是个对概念接受比较慢的人,但从各种培训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与策略。并能学以致用,在平时的工作中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影响周围的老师、家长和学生,而且也有些许成效。
今年,我以辅修学员身份参加的“xxxx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是由xxx学院的xxx老师主讲的。伍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虽然我大都学习过,但仍旧听得津津有味,再一次的学习,使我对发展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也联系到现在所教的孩子们,想到了许多。
一、人一生所犯的错误大多是相同的
小的时候多犯错,长大了就会少犯错。当然,这是在我们及时成功干预的基础上的。怀着这种信念教育孩子,至少对我们教育者或家长来说,是好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犯错时,他自身也是很懊悔的,如果此时,对他报以理解,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他会容易接受并改正;相反,如果是急躁地批评、指责或抱怨,他会更加泄气,甚至产生逆反,最后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应该乐观地对待孩子们的错误:他们这是在学习、成长。心平气和地引导他们,往往事半功倍。再者,这也给许多认为“我的孩子小时候很省心。”的家长敲响警钟:小的时候省心,长大了必定费心!况且许多事实也的确证明如此。有的孩子小时候“不用”大人陪伴、沟通,自己玩得很好,但是上学后才发现同样不能与同学和老师沟通;有的孩子小时候很“听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不再“听话”,反而闹得家长们不得不“听话”了。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细节:幼儿时期,不要总对孩子说:“你要听话!”而是要说:“你要懂事!”是啊,懂事的孩子是有主见的,自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也只有这样的孩子才会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二、了解、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抓住关键期
我们老师和家长往往会为孩子着急:这个字怎么总是写颠倒呢?你怎么总是坐不住呢?你为什么表达不清楚自己想说的话呢?你学英语怎么这么费劲呢?……似乎这些都是孩子的错。其实不然,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比如说小孩子有时分不清方向,写出来的字位置颠倒等,那是因为物体通过眼睛呈现在视网膜上的是倒像,从通过传入神经输送到大脑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干扰、自身衰减等因素,在大脑中呈现的图像出错。或者大脑处理正确,但传出神经在作用到效应器上时,出现了倒转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在经过训练后,反射弧各个环节协调了,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单纯指责孩子不用功,是会起到反作用的。学习语言也一样,它是有关键期的,比如,第二语言的习得关键期是在三岁之前,3-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期等。作为家长,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发展特点,即使抓住关键期,进行适当的培养与引导,是我们的责任!此时,我又想起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讲过,要给孩子适度的自主权,即使是幼儿,他们也有选择权。所以,在你认为他们“无理取闹”时,告诉他们,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正确的做法,有好的结果,另一个则是错误的做法,结果将得到惩罚。即使是小孩子,他们也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当然,这要求我们必须说到做到,不能空许诺。也算是给孩子树立讲诚信的榜样吧。另外,我能想到的,就是在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也要适度放手,在关键期内给予信任和尊重。比如孩子小的时候都很愿意帮家长干活,端个碗啦,擦擦桌子、扫扫地啦,有时甚至会以“大力士”自居,帮你搬桌子、搬椅子,提很沉的菜篮子,或者拿着剪刀、菜刀想要帮你做针线活、做饭……此时,你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是鼓励他并适当指导、帮助他,那么恭喜你,你尊重了孩子!可是如果此时他们把事情搞砸了呢?你又会如何处理?如果你先安慰他,表示你的理解和谅解,指导他再做一次,那你就是合格的父母了!
我更要祝贺你培养了孩子的自信与能力,你将会拥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小帮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都会要求孩子在学校里多帮老师干点儿活,多跑点儿腿,也请求老师在学校里让孩子多干点儿的原因啊。
总之,孩子要到14-15岁才会让我们觉得突然“懂事”了。因为那时候,他们的大脑发育完成了,已经接近成人的大脑。也因此,他们有了一定的调控能力,对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会做出自己的决定,会让你有种他们突然长大了的感觉。但是在这之前,充分理解他们,并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帮助他们吧!现在的辛苦忙碌,是为了今后不再辛苦啊!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学生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