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想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国家公祭日是指一个国家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的民族灾难所创立的国家祭日,这是为了激励起国人的发奋努力,勿忘国耻,将羞耻感转换为前进的动力,积极努力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贡献。同时也缅怀国人,纪念死去的革命烈士和同胞,缅怀逝者。又提醒了我们广大青少年们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提升民族精神,更加爱国!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国家公祭日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国家公祭日心得1
翻开日历,异常普通的12月13日,这一天却应该是每个中国人不该忘记的历史,这一天是血的事实,这一天,300000的中国人在机枪的扫射下,在刺刀的刀口下,倒在血泊之中。空气中满是弥漫着炮火味和血腥味,废墟上沾满了碎肉片和血迹。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只有一个共有的名字:日本鬼子。
这件惨绝人寰的事至今已过去73年,早已成为历史,但这段历史不该被人遗忘,更不该被敢做却不敢承担的人所篡改,历史不容有一点污垢,不容本身便双手沾满善良人血液的肮脏之人所篡改。
这一天,日本鬼子们对手无寸铁的中国进行了长达6周之久惨不忍睹的大屠杀。“鬼子”,呵,应该用屠夫,用禽兽来称呼吧。这些禽兽用铅丝将难民及其俘虏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他们进入南京的短暂一个月内,城内发起2万多起强奸,轮奸之类的事件,无论妇女,老妇还是少女都无法逃脱被玷污的局面。为了掩盖自己抢劫和强奸的罪恶,许多女子在被强奸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并且他们见道房屋便点火焚烧。似乎,这些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有趣且理所当然的事。
事后的南京一片凄凉。
一列列的数字,震撼着太多的人,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无辜生命。
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但是日本武藤章却似服了兴奋剂般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时任关东军参谋部第二课课长的河边大佐说:“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时至今日,日本任无悔意,连一句简简单单的对不起都没有,甚至试图通过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的罪行。仅凭个人情感和信念曲解事实,掩盖丑陋的真相,甚至还声称南京大屠杀是
人该忘记过去,但不该忘记历史。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清楚的了解曾经的中国,并且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
73年来,中国人的仇恨没有增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
1937年的12月13日,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不该忘却的日子,这段记忆不能遗忘,这是一个让人的心会流血的日子。
国家公祭日心得2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77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举世震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这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也是人类文明最惨烈的悲剧之一。
77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使一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
公祭日,展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浸透热血的土地是每个民族的朝圣之地。当波兰人为奥斯维辛纪念馆献上鲜花,当德国人在大屠杀纪念碑林中默哀,也让我们重回77年前那座血与火的城市,阅读写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种紧紧挽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深情与民族精神。
公祭日,让我们学会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正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已过去77年,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70年,我们用肃穆的国家公祭仪式提醒着自己,保持历史的痛感,但不煽动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视历史、反思战争、检省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余孽,但不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应怀着宽阔的历史眼光,更应懂得珍惜和捍卫人类的核心价值。
公祭日,也让每个普通中国人找到带着历史感的活法。它让史书上的文字变得意象丰沛,让每个人的生活获得了历史的重量,也让一个民族的几代人之间,有了心传和默契。正是在这个低头默哀的瞬间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异,仅仅成为十三亿中国人中的一个。
有象征意义的是,半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抗战纪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周年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领导人参与国家公祭,是国际惯例,也是规格和意义的象征,更与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互相呼应,表达了整个社会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12月13日,为同胞默哀,为中华祈福,在灾难的创伤中培育人道态度与和平精神,在屈辱的历史中学会自立自强。今天,我们这样缅怀历史,正是要历练出迎接美好未来的气度与力量。
国家公祭日心得3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全世界人民也不会忘记,法西斯暴行早已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南京大屠杀中的惨绝人寰,爱好和平的人们记忆犹新、永生难忘。历史记载: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残忍地进行杀人比赛——两人从无锡的横林镇,杀到常州的火车站、镇江的句容城、南京的紫金山下,一个杀了106人,另一个杀了105人;由于分不清谁先杀到100人,于是两人以杀150人为新的比赛目标……听到这样的故事,回忆惨痛的历史,每个人都会强烈谴责侵略者对人权野蛮的践踏。
国家档案局公布的最新资料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中,有几位普通人面对大屠杀的表现令人敬佩,也令人深思:南京一家照相馆的小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拷贝日军军官送来冲洗的罪行照片,秘藏在寺庙当中,辗转同学吴旋之手,终于保存到抗战胜利,成为南京军事法庭审判的一号证据;金陵女大收容所的程瑞芳,白天不停工作,为难民撑起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含泪记录侵略者暴行,挣扎写下心路历程,成为中国版“安妮日记”……这些珍贵资料片,记录了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创伤,更让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无可辩驳。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就会在灵魂上生病。然而,确有人得了健忘症,确有人的灵魂已经生病:比如,日本右翼分子始终在遇难者“30万”这一数字上大做文章,以此为突破口否认南京大屠杀;又如,日本篡改教科书,声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谎言”……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绝不容许否认历史和任意篡改!
《人民日报》今天(12月12日)刊发的《重温历史记忆,不忘砥砺前行》一文指出: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确实如此,国家公祭日警示世人别在灵魂上生病,已经生病的必须赶紧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一条黑路走到底。
国家公祭日心得4
今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年初以专门决定形式设立的,从而为国家公祭日提供了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此次设立国家公祭日,来自民间的长期呼吁、政协的连续提案、中日关系的曲折反复以及国家重建历史与政治认同的明确意向。今年的12月13日作为国家首个公祭日,其系列祭奠活动更是凸显出国家重建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意志。此次关于公祭的国家实践,将南京大屠杀祭奠活动从民间与地方政府层次提升至国家层次,对于塑造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公祭日是二战后各国反思和转化战争遗产的普遍国家实践,已构成国际惯例。公祭形式上,各国政要及民众开展大规模的集体敬献花圈、公开演讲等活动,在共同仪式中强化“想象共同体”(民族)的命运意象和实在性。我国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念活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长期处于民间和地方层次,比如---市的纪念活动从1994年开始坚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国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规模与影响力上颇有不足。与之对照的是,作为侵略国与战败国的日本,每年在国内以原子弹事件展开战争祭奠。
现代的国家认同已发展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族文化层面,以历史命运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二是政治法律层面,以宪法与公民权利为内核。各国基于民族国家利益与历史理性,均交叠运用这两种层次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如此,则今年12月的首个宪法日和国家公祭日,当可共同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现代化的新思维与新进路。
关于国家公祭日的具体活动形式,各国具有大致相近的实践与安排,比如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并发表演讲,群众自发集会开展纪念活动。---市将继续以往的“集体默哀一分钟”的安排,但国家层面的祭奠活动显然会因为公祭日的国家化而升格,形成公祭日新的祭奠传统。同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交往特征,网络公祭亦成为国家公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同主题的国家公祭只是国家的一种特别倡议行为,对历史的纪念与承受仍应寄托于民间层次和日常实践。近年来围绕抗战史的民间纪念活动有所进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国家战争公祭的素材、土壤和民意基础,较为突出的是四川“建川博物馆”中的抗战史主题馆。
实际上,以抗战为主题的国家纪念活动历来受到中日关系变迁的影响。在此次公祭日之前,国家与民间对抗战史与抗战影视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一直颇为强劲。中日关系在友好主题与历史反思主题之间存在较大张力,近年来更是因为钓鱼岛事件和日本政治右翼化引发两国关系紧张,从而在背景与动力上助推了国内抗战叙事的强化以及公祭活动的国家化。日本的战争公祭,除了原子弹主题外,靖国神社参拜亦是年度化重镇。此次国家公祭,当可视为对日本历史态度及战争公祭行为的回 击。
不过,此次公祭的意义除了既有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历史认同之外,还应该有超出事件本身的宏阔意义。战争公祭在国际关系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民族主义对抗,这作为外交斗争和政治博弈的对等手段是必要的,而在内政意义上亦可起到强化爱国主义的政治认同效果。这些正面精神有其效度,亦有其限度,不可漠视,亦不可失当。
在中国和平崛起与依宪治国的当代,国际层面仍奉行和平与发展主题,内政层面则应坚持依法治国和有序民主的基调,赋予整体国家精神以一种必要的结构均衡感、宽和威严气质和现代价值取向。同时,着眼东亚和平建构大局,中日和解仍然是两国乃至于东亚和世界和平发展的规范愿景,是中国承担负责任大国角色和真正崛起的地缘政治基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负责的方式就是对当下国家与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负责。国家公祭被编织进历史与现实、外交与内政、民族与个体、国家与社会、区域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和张力之中,其意义纷繁,价值流变,激情与悲情互生。然个中不变者,乃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苦难奋斗精神,亦有矢志和平与追求历史正义的正当意志,更有内修文德法度、外协近邻万邦的复兴之志。如此,则亡灵可慰,外敌可遏,和平可期,大国气象可成。
国家公祭日心得5
设立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内对外的意义是多重的。
其一,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翻案”企图。
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甚至犯罪,但最怕无视历史、歪曲历史、亵渎历史。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此作出了庄严的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日本官兵的记录为证,有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为证,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为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国内政界学界媒体各种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却甚嚣尘上。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人们铭记这段血凝的历史,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与加害史实的言行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
30多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中国人的生命。这些死难者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温暖的家庭。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体现的是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向往。日本右翼分子打着“尊重死者”的幌子,托词“死者为大”“死者即神”,不顾国际社会的一再谴责,一意孤行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既然“死者即神”,那么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的南京30万生灵,应该不应该得到稍有良心的日本人的最起码的忏悔和尊重?日本号称已经进入现代民主社会,动不动就打出“尊重人权”的口号,要尊重人权,就应从尊重别国国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做起,就该老老实实地到侵华日军实施屠杀的地方去谢罪。
其三,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
残忍、嗜血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纪念日的形式,提醒人们勿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与上述纪念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将使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的重要历史资源。
其四,反思历史教训,激扬民族精神。
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国民政府指挥无方,一些国民党部队临阵脱逃,而民众则毫无组织,散沙一盘。更有甚者,充当“带路党”,引领日本侵略者指认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3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付出,非但没有换来日本人的同情,反而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耻笑、羞辱。公祭死难者,也是在警示当代国人,追求和平不能放弃武备,面对外敌的侵略,我们只能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硝烟已经散尽,警钟仍需长鸣。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绝不让历史重演,这就是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所在
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丈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金陵永生——美国人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不平凡事迹
这几天,众多南京人走进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参观正在那里举办的“魏特琳与金女大难民所”图片展,追忆这位国际友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勇敢救助中国妇孺的义举。
六十二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当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职的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以无畏的气概收容保护了数万中国妇孺。
明妮.魏特琳(中文名华群)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大学毕业后,加入联合---传教士公会,一九一二年来华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一九一九年调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一九三七年中国抗战爆发后,日军进犯南京,金陵女子学院奉命迁往成都,而魏特琳女士却毅然留守并担任代理校长。十二月十三日,日寇攻陷南京,对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奸杀烧抢。目睹日军兽行,魏特琳女士义愤填膺,她把校园腾出改为收容妇孺的难民所,仅十五日晚就收容了一万多无助的妇女儿童。这期间,日军曾多次进入金陵女大搜捕妇女,魏特琳挺身而出将日军撵走,为此她还被怀恨在心的日本兵打了耳光。
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主持的金陵女大收容了数万名中国妇孺。她也是最初提出设置安全区建议的外国人士之一。今年八十二岁的丁荣声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她们一行十几个姑娘逃到金陵女大,是华大姐帮助她们幸免于难;而八十六岁的赵珍莲老太太一提起敬爱的华大姐就眼含热泪。她说,要不是华大姐的保护,当年她很可能就命丧日寇之手。
魏特琳长期暴露在日寇的暴力中,为救助中国妇孺耗尽心力,在那段可怕的日子里,她经历了太多的恐怖和冲击,致使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损害,精神极度衰弱。一九四0年五月,在友人的劝说下,魏特琳女士返美治疗。一年之后,为摆脱病痛折磨,她在美国家中开煤气自杀。
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无畏义举赢得了人们的称颂和敬重。一九三八年七月,当时的中国政府为答谢魏特琳保护中华妇孺,秘密授予她采玉勋章;一九四一年六月,又发布了褒扬她的政府令。她的同事在发布其死讯时评价说:“像在战场中倒下的士兵一样,明妮.魏特琳也是在战争中牺牲的。”
位于美国密西根州雪柏德镇郊的魏特琳女士墓地,墓碑上镌刻着四个醒目的中文大字:金陵永生。
为纪念这位魏特琳女士,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正在组织翻译《魏特琳日记》(一九三七年八月——一九四0年),计划于明年出版,这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珍贵目击式史料。该中心秘书长张连红博士的传记著作《明妮.魏特琳传》,也在加紧撰写之中。
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John H.D.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西门子洋行代理人、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人、南京安全区主席。在二十年代就已经加入了纳粹党的前身德国社会工人党,在纳粹分子中属于元老级的人物。他追随希特勒,但又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曾经多次写信给希特勒。南京大屠杀过后,拉贝在战时的德国发表了多次演说,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向希特勒递交了记录暴行的胶片。他被人们称呼为“洋菩萨”。约翰·拉贝被称作“中国的辛德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3]。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1950年拉贝逝世。《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并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它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先生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小粉桥1号南京大学内,同时建有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南京大学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为了纪念拉贝,其在德国柏林的墓碑也于1997年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拉贝并不仇视犹太人,他有犹太朋友,甚至还协助过一家犹太人逃往英国。
纳粹
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约翰·拉贝,在纳粹中属于元老,很受尊敬。他1908年就来到了中国,1919年甚至还数次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驱逐,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也对德宣战,而他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商务代表的身份则异常尴尬,才被迫回国休整。被遣返回国的第二年,拉贝回到中国,打着某中国外资公司高级顾问的名义做着掩护,直至西门子洋行中国总部在上海获准正式开张。这段时间他受到重点监视,怀疑他多次来访中国有着其他的隐藏目的,到国民政府在南京扎根并认可了西门子公司在华的权益之后,他才告别了“黑名单”,不再是“行迹特殊的人”。
拉贝与大多从事情报工作的机构以及要员们都有着极为特别的关系,除了军界人员之外,还经常接洽德国驻南京的军事顾问团要员,以及以纳粹党徒身份镶入日本军界的远东第一间谍佐尔格。日本人在历史书上给他扣了个纳粹间谍的帽子。
也正是这些复杂的身份与经历,才使得拉贝的日记以及保护下来的大量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被莫名质疑,很多文字资料都没有得到更高的重视。原因在于,日本人在国际法庭辩称”一个纳粹党徒的话,毫无说服力,不该被公信……。“
活菩萨
1937年的冬天,日军侵占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败退并撤离,南京宣告沦陷。一时间,大量的日本军队蜂拥至南京城内,开始了疯狂的烧杀抢掠,顷刻间,南京城尸横遍野。
拉贝是在南京沦陷前匆匆从秦皇岛结束休假赶回南京,很多人认为跑都来不及呢,回去趟这个浑水干什么,但拉贝认为,自己在中国生存了几十年,这个国家的命运与自己已经无法再分割,没理由在这种时候充当一个外籍身份的懦夫,所以,他坚持留下。在日本飞机整天疯狂轰炸南京城内每一处目标时,大量平民丧失了庇护,拉贝偶然间发现,西门子公司一直所悬挂着的纳粹党旗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他当即打开公司大门让街上的上千百姓涌入,在纳粹旗下保全了性命。
在拉贝以德国纳粹党员以及多重政治身份的威慑下,他逼原本对安全区实行运输封锁的日军开闸放行,让粮食与药品能成功运抵,拯救数十万人的性命。而且,他自己带头捐出存款,与众人一起凑钱去向军队套购高价军粮,以保证更多的人不被饿死、冻死。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拉贝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糖尿病每天都发作,几乎打光了所有的胰岛素。他说,如果上帝非要结束他的生命的话,那务必先拯救下这难民营中仍在苦苦挣扎的二十多万无辜百姓。
拉贝家避难者名单,有签名有手印
拉贝在南京的家中,密密麻麻地收容了600多中国难民,而他则自己掏钱奉养起了他们。他的行为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活菩萨”。
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那段血腥恐怖的日子里,拉贝为了救护中国难民而日夜奔忙,竭尽心力,二次累得昏倒。他的一些事迹并没有在日记中记载,如他带着助手冒着生命的危险跑遍南京街头,用照相机拍摄下大量日军屠杀的照片,也搜集到了大量的屠城血证,并在1937年12月26日时,将这些重要的资料交到了德国驻日大使馆情报分析员佐尔格的手上,希望能够通过他的关系将这些文件交到德国政府高层以及日本朝野,以求得重视,对这种残酷的暴行予以制止。虽然,他的目的并没有达成,无论是德国政府还是日本政府都对此不屑一顾,但是身为前苏联秘密特工的佐尔格还是将这些资料复制了几份,交给了德国战时统帅机构,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政府那里才得以保存。
凄惨晚年
1938年二月份,拉贝的糖尿病已经开始恶化,而且,由于拉贝对日军的不断施压,以及他对日本暴行的不断指责与控诉,激怒了日本军界的要员们,强行要把他驱逐出南京,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后,决定对拉贝召回,接受质讯。拉贝最终在将难民营托付给马洛、魏特琳等十几位外国人士,安排妥当后便回了国。
在回国之后的不久,拉贝被党部的人调查,并封锁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而拉贝没有接受警告,陆续在德国汉堡、墓尼黑、汉诺威等市多次发表演讲作了数场关于日本人残酷非人的战争行径的报告,在遭到军警驱逐后仍旧坚持抗争,因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并被限制人身自由,在确认无太多罪名可立之后,他又在家中被软禁,被特工监视。后来,在拉贝被捕的事件影响逐渐扩大化之后,纳粹分子将他列到了黑名单之上,随时可能被秘密处决,拉贝没有屈服,反而是一再执拗地抗争着,不断地喊着要回中国,回南京。
在纳粹政府被-之后,拉贝也没有因此而重获自由,居然又因自己的纳粹党元老的身份被逮捕,重新投入到了监狱。借助来自中国方面的担保信件以及大量的证据后,拉贝被暂时性释放,但仍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但却没有想到,在英国方面拘禁并审查他了之后,前苏联方面又再度把他丢进监狱,在最后一次离开监狱之前,拉贝的糖尿病已经严重到了极为危机的地步,随时会终结他的生命,也正是因此他才会被释放。但他入狱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还是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捐款热潮,人们倾囊相助凑齐了几千美元,才将他赎出监狱,恢复了半自由的身份。
拉贝的晚年十分之凄凉,在1950年,也就是抗战胜利的第五个年头他就逝世了,当时无人知晓,没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国家公祭鼎
国家公祭鼎是一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而设立,现矗立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
160字铭文是指镌刻在鼎正面的160个字。
具体内容见下: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译文:气魄恢弘我华夏,千年文明灿如花。 苦难始,积贫积弱陷沼泽。 天下九州具动荡,光阴百年土沦丧。 日寇侵华滔天罪,毁我南京金陵城。普通黎民遭洗劫,无辜百姓被屠杀。 三十万死者含冤,四十天江城抱恨。 日月悲光华惨淡,全世界为之震惊。 侵略者残暴如兽,诸罪行闻所未闻。同胞们何罪之有,只在于国家多难。 军与民奋起抵抗,拿起枪战鼓擂响。 兄弟们同心协力,共御敌义无反顾。 甘洒热血献生命,浩然正气冲云霄。八年硝烟终清扫,天地改变换新颜。 一九四五胜利后,建立共和更制度。 历史清晰且真切,警醒后人以为戒。 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就这一楚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 永不忘记此誓言,全球和平是祈愿。 实现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慰英灵。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国家公祭日心得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