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
第一篇:体会温总理“我有难处啊”有感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都是大实话,我今天也想跟您说说大实话,说说咱农民的喜事和烦心事。”10日上午,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来自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一个普通小村庄——保安村的农民代表顾双燕一段朴实的开场白,拉开了与总理之间的对话。(3月11日新华网)
在顾双燕谈到农民最担心的是养老问题时说“您在报告当中提到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0%的指标。”,总理接过话题说“不是指标,这个你还没全读懂”。并解释道:“这是今年报告的一大突破,不在于10%的数字,而是开始给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这在过去是城里人,工人和干部才能享受到的。有了制度,农民才有根本保证。”当顾双燕大胆地说“总理,我咋想呢,假如不是10%试点而是50%会更好。”时,温**说:“你有3台拖拉机,我有9亿农民。我有难处啊,政府今年拿不出那么多钱。”。
总理一句“我有难处啊”,毫不掩饰,说得那么自然,那么实在,这自然和实在中透着真诚。正是因为总理的真诚,才使顾双燕敢大胆地提出“假如不是10%试点而是50%会更好”的想法,也正是因为总理能听到顾双燕“我讲出来供您参考,不是要求您。”真话中带着羞涩,才有了总理“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的理性回应。
把“我有难处啊”的回应还原成官话,可能引出一大堆达不到50%的借口,或者绕个弯子不正面回答,而大谈目前“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让农民在接受大道理教育中去体谅政府的难处。即使心里承认,也得掂量着如何体面地说出去。所以要这样处理,根本原因在于怕承认困难和问题丢面子,是虚伪的表现。这种处理方式平时并不少见。
而温总理用的是群众语言,直接面对问题讲“我有难处啊”,这种方式是在用心交流。用心交流,体现的是地位平等,无话不说,说对说错都无所谓。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农民代表来说,更容易敞开思想,把真话实话说给总理,反过来,总理用心去听烦心事,也不会忌讳暴露工作上的难处,这一来一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良性互动。
一句“我有难处啊”,把政府“今年拿不出那么多钱”的底交了出来,不仅让人听个明白,而且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虽然50%的愿望暂时没能实现,但同样会赢得农民的理解和尊重。正是总理的爱民真诚、务实作风,感染了每一位老百姓,让老百姓敢说话、说真话、说实话。彼此在用心交流,才能在解决问题上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是政府工作的落脚点。所以,我觉得,“我有难处啊”不光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调研方式。但愿各级政府官员学会这种方式。
第二篇:2014年两会心得体会:有感温总理的人民观
每年两会前,温总理总会邀请一些最基层和各个行业的人民群众进行座谈,征求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今年两会前,总理作客网上,以网民的身份,与数以万计的网民直接交流,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回答网民的问题,令广大网民为之振奋。
总理有这么几句话,笔者原本记录在下:
我曾经多次引用过这样一句话,“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是也是群众。群众信任你,你才能坐在这里,你坐在这里就要为群众服务,我将本着这个信念为群众服务到底。
我和我的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且我们的政策也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证明是否正确。
想和网友交流是我期盼已久的,我觉得这种交流能使我看到网友的意见和要求,网友也知道政府的政策。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还是这句话:我愿意把这样的在线交流继续进行下去,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处于困难的时期。
品读总理以上的话语,感人肺腑,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人民公仆的伟大胸怀,看到了一届中央政府务实为民的决心。是的,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人民是主人,各级政府及领导都是人民的公仆,就是要为人民做事情和服务的,必须心中有人民,时刻想着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只有这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了解民情,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加强与人民群众心与心的沟通和联系,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履行好公仆的职责。温总理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爱戴,就是因为他有着平民情结、平民心态,善于接近群众,知道群众的疾苦,关心群众的温暖,热诚为群众服务。
居高位,而通平民,温总理心中只有“人民”二字。看看总理的群众观,比比总理对群众的感情,瞧瞧总理为群众办的一件件实事,再看看我们一些基层的党政领导,离人民群众最近,最应该了解人民群众,最应该把关爱人民群众的具体事情做好。相反,他们却是心中与群众的距离无比遥远,对群众的疾苦冷暖漠不关心。更不可思议的是,把公权当私权,变公仆为老爷,不惜浪费人民的钱财,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热衷于吃喝玩乐,奢侈享受,工作无为,生活糜烂,甚至依靠人民赋予的职权谋取私利,大肆贪污,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了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影响了党执政的形象。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所以奢侈腐败,不为民办事,反损害于人民,根本上就是因为忘记了自己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忘记意味着背叛,位置的颠倒,必然忘记自己的职责。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问问自己,自己的衣食住行是谁所供?经常问问自己,自己的官职是谁给给予的?经常问问自己,自己当官是为了什么、为了谁?经常问问自己,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自己的衣食父母吗?以此获取良心的觉醒,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同时,各级组织,必须严格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管理监督,严格规章制度,对那些不为民做事、有害于民的领导干部,坚决清理出局,违反党纪政绩和国家法律的,给予严肃的教育惩处。只有这样,才能纯洁干部队伍,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让我们永远记住温总理经常说的那句老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篇:我学习温总理的讲话有感
学习温总理的讲话有感
这两天,我一直在网上浏览温总理在第26个教师节上的讲话和众多学员的跟帖,感触颇多。在温总理的讲话中,他提到:“农村教育尤为重要。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这段话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关注。除此之外,温总理还指出了一些农村教育的突出性问题,如“城乡差距,师资问题,师范生就业问题等”。我觉得这些总结的十分透彻,切合实际,的确是社会的现状!结合我在农村的生活和工作体验,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温总理指出“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简陋、教学条件较差、教育经费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农村教师待遇不高,生活条件艰苦,本地教师不安心,外地教师不愿来,学习深造机会少,存在知识老化现象等。”
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愿呆在农村工作呢?首先是交通不便,生活不便,有时候连看病和购物都需要长途跋涉,而且城乡交流的不畅导致信息的缺失。不仅如此,农村教师提干难,评职称难,婚姻难。许多农村教师的收入还抵不上初中毕业的农民工的工资高。农村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对老师的漠视,留守儿童的难教化让很多老师压力过大,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缺失幸福感!试问:谁还愿意呆在农村?
其次,温总理还指出“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到农村、到艰苦的地方去当中小学教师,从而培养大批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这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在我们农村小学里任教的大多是爷爷奶奶辈的老师,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继续新鲜的血液注入。新的老师,新的理念必将促进新的转变!
然后,温总理还指出“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差很大,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差距。如果不把农村的学校办得好一些,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城市孩子相比差距就更大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我们学校来说,没有音体美器材和专职的老师,没有像样的操场,只有破旧的图书馆,常年没有热水供应,这样的环境如何能留得住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如何做到真正的
素质教育!难怪有那么多的农村子弟在外读书!
既然农村教育中存在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温总理说:“办好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形成激励机制,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优秀农村教师队伍。”
作为80后的青年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鼓起勇气,扎根农村,立志做一番大事业。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是种子总会发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大有作为,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第四篇:从温总理身上想到的体会
前几日在网上有两条关于温总理的新闻,一个是总理致信《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里一处地质知识的错误并对广大读者致歉;另外一个是总理为送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亲自撑伞。
当这两条新闻被报道后,社会上的公众反应十分强烈,大家纷纷表示对总理的钦佩,表达出各种赞美之词。通过这两件小事,让大家感到了做为一个大国总理所具
有的平易近人的风范,这种行为让我们钦佩不已。
可是我突想到,为什么这样的小事发生在总理身上,会让我们感动不已?我们因总理而生发出的种种感动,大都缘起于一些细小之事,十年穿一件棉衣、写信更正错误、亲手撑伞送客,这些事情,于常人身上,可谓再正常不过之事,亦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品格,何以到了总理那里,就能屡次“感动中国”?
说到这一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gwy101.com点,就必须提及一个问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公众面前呈现了一副什么样的面孔?相信很多人都能勾勒出一副官员面孔,其中有为民请命的面孔、有敢于担当的面孔、有克己奉公的面孔,亦有贪赃枉法、高高在上、好大喜功的面孔。但是无论官员在公众心底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有一点却无可辩驳,即:尽管这几年来个性官员愈来愈多,但更多存在的,依然还是说话中规中矩、少在公众面前敞开心扉的官员。
当官员以不出错、不逾规为至上法则的时候,就必然导致一个后果———官员不会或者不善于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舒展情怀。而这种不会与不善于,又进而导致官员在公众面前刻板、缺乏情怀印记的加深。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大多都无从了解官员的生活,亦不了解官员到底在做什么、如何在做,所形成的印象,基本上都源自于具有浓郁宣传稿意味的新闻报道中。而温总理则不同,在他的身上,公众可以看见他的潸然泪下,可以看见他为苍生而怒的面孔,可以看见他穿了十年的旧棉衣———对大多数公众来说,总理在现实中是距离他们很遥远的,但这些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个个细节,却让公众似乎看到总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总理的身上,公众找不到惯常印象中的刻板官员的印记,找不到将不出错奉为天条的烙印———通过这一个细节,公众能清晰地感觉到,总理和我们惯常接触的很多(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wWw.hAoWORD.COm)官员,着实不一样。
说不一样,是因为,在公众的心目中,温家宝总理是一个清晰的形象,而大多数距离我们很近的官员,却让我们怎么也看不清他到底有着一副什么样的面孔。能够看清楚的,公众自然会去亲近他,自然会因他的一些深具人文情怀及朴素道德的行为而感动不已;而那些看不清楚面孔的,公众自是不知他在以何样的心思对待公众,了解尚且谈不上,更遑论亲近与感动了!
公众之所以不断地因温家宝总理而感动、钦佩不已,说到底,一方面是因为总理身上所显现的巨大的道德力量与人文情怀,让每一个个体无法不感动;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更多的官员,无法为我们呈现出一副清晰而又亲近的面孔。公众无法从身边的官员身上获得感动与认同,便只能将所有的对官员的美好期许,寄托于总理身上。
第五篇:阅温总理《温文尔雅》有感
仰望星空,苟利国家生死以
——阅温总理《温文尔雅》有感
1942年秋,有一个婴儿出生,他父母希望他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取名家饱——也希望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解决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因“家饱”——后改名“家宝”,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让中国人过上了小康,这便是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深入乡间,谈起温家宝总理的《温文尔雅》,一位退休安享晚年的小学老师给出了他的解读。我知道,他想说的是温家宝心系民生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虽九死其犹未悔”。
《温文尔雅》,封面上有一行副标题,很抢眼:“读古典诗文,悟政治智慧”。何谓政治智慧?是很多人热衷的升迁之道?是官场的明规则潜规则?我想那是少数腐化分子南辕北辙死钻的牛角尖。其实,《温文尔雅》所传递的政治智慧,很简单,所谓大道至简只有八个字:“忠心为国,一心为民”。“温文尔雅”是一位伟大平民总理亲民爱民的儒雅政治风范,也是在外交场合对大国崛起的一种自信。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以民为本,为民立命,为民着想,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温总理的身影。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当天晚上温总理就赶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陕西铜川矿难,温总理赶赴现场慰问煤矿工人看望矿难职工家属,流下了悲痛的泪水……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温总理在黑板上写了“多难兴邦”四个字,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产。从1998年抗洪到2014年抗击非典,从2014年抗击冰雪灾害到2014年玉树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降临,都一次又一次的强化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每次灾难过后,人民更加团结,党和政府更有威信,伟大的中国更加强大,更加成熟。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体现了一个大国总理对改革、变革和创新意识的重视,不断改革、变革和创新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改革”到“变革”,一字之差,意义重大。“改革”更多的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集中力量克难攻坚,还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子,离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定的距离。“变革”,更多的是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下的自下而上的社会革新,是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自发性力量的对接,而这种自发性力量更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规律,更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是我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又一大进步。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面对经济危机,温总理回到记者提问时说“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是党的伟大领导,是全国人民的自信让我们度过了那段危机,我们相信我们有信息有勇气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在全体国人的努力下,中国会更美好,世界会更美好,明天会更美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我辈当“仰望星空”,“苟利国家生死以”,“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