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20 12:57:4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编辑】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新版多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一

一、《道德经》本体论是人类本体论思想的高峰

本体论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狭义形而上学专指本体论。我概括的哲学定义:哲学是研究和阐释宇宙绝对本体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制高点,本体论是哲学的制高点,而现在世界主流哲学距离本体越来越远,这意味着基本环节或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识本身[理性思维是意识活动]。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只该用于制作指向本体的“路牌”,而那路牌应标明:实证本体须泯灭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以及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手段。

二、《道德经》本体论思想

《道德经》文句偏政治哲学,历代学者也只能将研究与注释的重点偏向政治哲学,这妨碍了对本体论思想的展开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经》卓绝的本体论思想被权术、权谋的叙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标题的“现代阐释”首先要做的是只关注其本体论思想而忽略其他。

2-1、《道德经》明确的本体论意识

《道德经》第一章就告诉人们离开素常意识才能实证本体、哲学上最在意最希望捕获的本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体。开篇就清楚地指向本体论,同时也隐约提示出意识[语言是意识思维所依凭的符号]与本体相排斥。后句句式与前句同,义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称谓的便不是恒常本体。“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着对事物的感知、区别、把握和命名,名即人类智慧的标志。名的心理机制基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这一分离使得人类能够将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对象化,当然也是屏蔽人们认知本体之障。老子注意到本体不可言说的特质,表明由俗常对二元对象思考,改换为对“知性[知的能力]”进行考查。

2-2、本体与人和人类智慧的关系

哲学史主流意见说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表明老子的本体论是“心物同一”[至少与心无隔]的命题。《道德经》说本体除了使用“道”,还出现“一”、“玄”等字词。请读下边章节的“一”既指代本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道德经》三十九章)本体融彻一切时一切域,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的精神世界)与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体知识]。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灵”,这里老子指出人类知性本体为根据、或说来源于本体,也是《道德经》本体论的形而上领域的定位。寂静本体不仅直接吸引人类集体潜意识去求索自己的,似乎还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两个方向实现闭合。既要求自然创造力的极至作品:人类,以本体为根据的智慧,亲证本体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类有资格完成本体的闭合运动。本体与人类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内同外通”。

哲学基本问题有二,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认识论,这章看作是《道德经》认识论思想:本体是人类知性的根据和来源。知性来源是个谜,比较重要的看法是说知性来自以劳动和进化。但这看法忽略了人类对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绘、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儿童也能用树枝,刻画日月花鸟;而猴子等别的动物怎样进化甚至专门训练也做不到。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核心的区别只能在于一点:人类大脑与本体同一、同构、为相同密码系统。而本体融彻一切物象,所以人类观察任何物象,本质上应看作是本体从观察者人与被观察对象两端自映自。所以从本体意义说,人类知识为先验,本体意义先验、内核同构,非指具体门类知识先验。人无论面对面对任何物象,也无论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终能够建立对该对象的系统知识,盖因内质都被本体融彻、内质同构。

2-3、本体与原始物质的分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界线]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为本体,二为阴阳两仪,三为原始物质[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体论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论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号系统直观描绘本题模型,并将上节说到的本体与人类知性的关系也反映在卦图当中。试将“三”实数化,因阴阳两仪不对称的最小排列组合必须是三个要素[对等中和],共得八组三爻卦象,但因纯阴纯阳不成物,将乾坤两卦看作与两仪同而取消。所余为六卦,故《道德经》本体论的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这是可验证的模型,原始物质[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种,这模型都被证伪;同时若理性及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质[基本粒子]级层实证形而上之本体,这个本体论模型也被证伪。这验证条件足够苛刻。

重复:以阴阳两仪全排列、去掉纯阴阳卦象余得六组卦象,视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既无论取一粒沙、一片叶、一根毛发或金属元素一路分解,最终得到的都是六种原始物质[基本粒子],这也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界处。

2-4、具体自然人证悟本体的路径

本体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那么人们怎样去实证本体?“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古代没有意识与潜意识理论,老子这里朦胧地指示要离开素常意识、进入特殊的超意识态去证悟本体。再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道德经》第十章)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使心灵成为没有瑕疵的玄镜。那“玄镜”态能映射本体与心体同一之境。我们以现代心理学提供的新知见去领会和补充老子的思想,既人类原本统一、与本体直接同一的心体在降生分裂为为意识与潜意识两截,屏蔽了本体之境,需要经过必要的训练和修行消弭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才能回归本体与心体同一的境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四十八章)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这里也理解为本体对意识及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所依凭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排斥。意思是试图以思维去琢磨本体便不可得。在探究本体的努力中不可能废弃文字和理性,但它们是用来制作“路牌”,路牌上写着:本体不在东西南北中,去意识思维归附统一心体即显现。

2-5、本体之德

老子《道德经》的修身指教,后来成为道教修身修命为要旨的依据,可惜丢大得小,敬奉老子却遮盖了他最有价值的本体论思想。这样说并非否定修行的意义,人类自身与宇宙有呼应,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诸身。所以修行有积极意义,对健康也有利,但最该体会和实践的是本体示现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应该对道与德关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经》考察道与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两者内在联系:道[本体]为宇宙根,也为德之根,但这里的“德”指人类社会伦理基本规则。老子的称为“上德”、“玄德”以区别以一般道德规范。寂静无为的本体无碍万物万象衍生,所以无为本体示现之德为生、为仁、为善。与本体直接对应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这层面的道德律。

三、结语

本体至简,没人能列举出比本体更为简单的东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叶也要比本体复杂千万倍。各主要哲学流派和宗教多承认本体的存在,只是称谓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实相、上帝、绝对理念、绝对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个东西:宇宙绝对本体。本体非物质也非精神,似混沌态、氤氲态、信息态、逻辑态、规则态的纯存在,是显示为“空”的“在”。本体质为“中和”,不对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滞碍,也不与任何元素发生化合,更象是一种“语句”或“指令”,这语句的基本含义是静极而动,其形而上心体应称“无极”,其形而下作用起点称“太极”,两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体意义同一,无条件直接重合。意识虽然屏蔽了那同一状态,但仅是屏蔽,潜意识与本体秒秒契合,这性态通过人类集体潜意识吸引人类向同一态回归,图腾、巫术、宗教、哲学、科学都包含这努力。可惜,主流哲学以理性为尺度,将宗教等统统视为迷信而排斥。人类有文字文明史仅仅几千年,人类对理性如此执著和信赖本身才是迷信,将理性树立为唯一尺度等于将盲目信赖提升为信仰堵塞了通往终极真理的唯一路径。

从《道德经》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该阐释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从使用时起就是天帝、自然的总称,而“人”的含义则是人用以感知的心体、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当代阐释即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减了命题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经》本体论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着需要做出“合”的动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题则确指两者原本一如。事实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来自庄子对老子思想的体悟,庄子:“天与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确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质的倒退。今人应通过对《道德经》的现代阐释,由“天人合一”朦胧本体观到“心物同一”本体论模型的回归。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二

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在神话里面,人称太上老君。老子名下有一本书,以前叫《周书》,后来叫《道德经》,这本书从产生出来,就被视为奇书。然而人们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到后来就众说纷纭,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到现在,各种译文已经称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读后感也许更恰当。

我接受到的那些观点,有许多非议《道德经》的地方,把老先生评议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亲自体会一下老先生的话。以下是我通读经-文后的一点感悟。

老子说: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的那些理论不一样。

我这些理论叫个啥名呢?也确实有个名字,但不是一般的名字。

我用‘无’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开始,我用‘有’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来源。

所以,我经常提到‘无’,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本来没有,为啥却又产生?

我经常提起‘有’,那是想观察万物为啥这么不一样,本来存在的东西,为啥却又消失?

‘有’和‘无’,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变化’,变化又变化,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转换。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音和声互相配合,前与后总是相随。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

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实在在把最仁义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

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一份。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勤勤恳恳地辅助万物的生长,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收获的时候,更不据为己有。

他不据为己有,但谁能把他的功劳给忘了呢?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劳最大,因此他的收获也最多

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君王不爱珍宝物,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偷窃。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只希望把身体养好,多活几年。

因为经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望,即使有几个狡诈的人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采用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不争的表现,无处不在,但使用的时候并不显得多余。它蕴藏深厚呀,好像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十分隐蔽,没有

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辉,如同微尘。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它从哪里来,应该是比天帝产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义,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随便折腾,天下一片萧条。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编的狗,任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

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虽然空虚,却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越是合理的使用,产出的效益也越多。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议,国家还是这么穷,为什么不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让民众好好生产呢?天地之间,养育五谷的元气是不会灭的,元气是变化产粮的源泉。元气产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里能连续不断的产生,好像储存了许多许多,永远也用不完。

只要用来生产粮食,粮食那里会能用完呢。粮多则国富。

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久?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

所以,圣人总是先想着别人,收获反而比别人多,总是不顾自己,反而身无损伤。不是因为他无私吗,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样:水能让万物都得到好处,却啥也不争,反而处在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品行和‘道’很接近。

住处,选在大家都不争的地方;心胸,象深渊一样有涵养;和人来往,处处友爱宽厚;说过的话,必定保持信誉;品行端正,善于治理;做事情,能发挥大家的长处;

准备行动时,能看准时机。

只因为从来不和谁争,所以没有怨恨。

想把财物聚敛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适可而止。

财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来,就不可以长久保持着。金玉堆满屋子,没有谁能守祝富贵了又骄傲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灾祸。

一件功业成功了,赶快从功名里面脱身,默默做下一件事,这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让迷惑的本性回归到真理上来,能不再离开真理吗?一身正气,能达到婴儿那样的至柔程度吗?清除内心的杂念,能做到一尘不染吗?爱民治国,能不和民众争利益吗?制定的各项措施,能温和一点吗?明白许多道理,能不用来欺诈民众吗?

有所生就要有所养,生出来的东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报,长成了也不去参与分配。这是具备了明白事物变化奥秘的品行。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篇三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这位走运的老先生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习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读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经世致用之学。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新版多篇)范文,共有724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新版多篇)下载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