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致良知心得体会(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一
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二
学习致良知到现在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爱上朗诵;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感恩师傅给予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会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人友善、不说谎、不抱怨,用自己的良知去感化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做到知行合一,不空想,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他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对我们的心灵、灵魂深处是一种触动。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存本领。提高我们分店的菜品结构:真正做到真材料、放心吃。让全体广大师生满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蜕变可能是暂时的痛苦,改变好了,生活和工作回馈给我们的又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王阳明先生说,“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即使有伟大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学习圣贤的心性修养,则迟早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成功。”
“良知”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只有认知自己的不足,方能成大器,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知行合一:
1、做一个有良知的人,立好志,树立一个目标。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2、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勤奋学习,满足现状只会让脚步停留在原点,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定也。
3、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不搬弄是非,不听信谣言,不以个人感情去决定任何事情,忠言逆耳,都是良药。
4、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在错误中成长,只要有改过之心,心中能容事,能为他人着想。不以自己的喜好,去决定、判断事情。理性和感性兼顾,就能成为圣人。
致良知、致青春、致幸福,我深信不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要更加精进,用更精彩的生命去唤醒和号召更多的生命走上致良知的阳光大道,让他们一起去绽放生命。我深信这是人生积累福报的捷径,这也是让自己更青春,更幸福的大道。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三
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紧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实现真正明了,获得圆满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将和更多人一起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四
一、修行
胡季强在演讲中说:修行就是修复自己跟世界的关系。企业家,经营就是修复和员工、客户、社会的关系。
那么我对修行的认识是什么?我该如何修行?
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是持续不断、长期的、为其一生行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一开始看起来很大、很空,感觉没有落脚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当中,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修行表现。借助圣贤语录从下修己:
善思谦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从私欲上做减法。
善言不恶语相向,不欺骗、不妄说大话。
善行不触犯法律,勤奋务实,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二、动机之纯,了无私心
78岁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长,和员工的心连在一起,同频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经营管理变成了所有员工的自觉行动,用心去换心。只有没有私欲,动机纯良时人的能量才能无限大,才能影响、感染到别人,才能和你同频共振、思想统一。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五
今天的课主要说了知行合一和中国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简单的统一,从最初的认识错知错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处最终的高度的用词没记住不够准确,大意就是大众公认的认可的一个好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逐步攀登的过程,刘老师的解释知和行原本就是统一的,我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没有对错之分,后来想想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去有些事不会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说的“不过脑子”看见产生的结果了才知道“哦!原来这样。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两种行为,我们需要通过参照”过来人或是公认“的标准来修正他们统一的一个过程。中国文化讲的不多,对于传统文化我个人除了书法其他不是很喜欢,我的认知里人类文明的演变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蜕变过程,所有不合时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满足需求的东西都会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实现穿越我想绝大数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这也说明潜意识里大家已公认现在或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金一南教授的《心胜》视频我看了好几遍,每一次看完都热血澎湃。尤其听到杨靖宇那句,“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朱德在南昌起义南下队伍全军覆没后,依靠心胜,保留住中国革命的火种,激励仅存的八百多人继续前进。最后百万雄狮渡江去,解放全中国。心胜不是唯心主义,心胜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我们由内而外焕发的生命力。
1、战胜对手有两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3、历史因少数人的坚持而改变,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成为中流砥柱。
4、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就能从困苦中走向胜利。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六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致良知心得体会 篇七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从错知错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错知错行,恶知恶行,浅知浅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为,思想,习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心的呈现,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华文化,真心对别人好,仁者无敌,自能无敌无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体现在智慧上。
谦虚,胸怀,包容别人,谦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长力。
真诚 老实不说谎,厚重成事,能托妻寄子,虽千万人吾往也。
学习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难。学与行遇到瓶颈。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致良知心得体会(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