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三十讲第25讲心得体会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三十讲第25讲心得体会篇1
最近两部电视剧《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火了,剧中主要表达了人们对于二十岁、三十岁的态度,一边充满恐惧和担忧,一边又充满期待和憧憬,而作为即将四十岁的我也陷入了沉思。二十岁是青春的代名词,有的只是不惑;三十岁刚迈入人生鼎盛时期,充满了希望;那马上快40岁的我们这群人,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试问还有机会吗?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看到身边40+,甚至50+的前辈,比年轻人还拼,不服老,不服输,把单位当作自己的家,默默沉浸工作,热心服务群众,主动提高自己,我便从中找到了答案。我们大可不必被年龄禁锢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的行为,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甚至五十岁、六十岁,都只是一个数字,只要自己愿意拼搏,永远都是最好的时候,谁也无法阻碍你前进的步伐。现在以及以后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每次机会,主动成长。
抓住工作机会,主动提高业务能力。作为一名40岁的组工干部,一路过来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我时刻提醒自己,不可仗着有点经验就懈怠了工作,轻视了成长,提早过上了退休生活。而要时刻警钟长鸣,学会“没事儿找事儿”,做到眼中有事、手中有活。只有抓住每次工作机会,用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最新的人才政策、前沿的人才制度,才能推动自己从事的人才工作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和新政策,越做越好、越做越有收获。
抓住服务机会,主动服务人民群众。大部分组工干部都身兼数职,我也不例外,除了组工干部这个身份,我同时担任了东坡区富牛镇荷花村第一书记一职。在单位,要时刻留意解决各类人才的所想、所需,让他们在东坡区安心扎根、在东坡区建功立业。到了村上,我总是提醒自己,脱贫攻坚是当前首要任务,更要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在柑橘贩卖的季节,主动为贫困户找寻收购方;面对家庭矛盾冲突的贫困户,主动为其化解纠纷;面对基本生活难以支撑的贫困户,主动为其找寻工作机会。这些琐碎之事,不惊天动地,但温暖人心。
抓住学习机会,主动提升个人素质。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学习没有终点,任何年龄都是起点。新时代新要求,时代在变,思想也在变,如果不想“落伍”,只有抓住各种学习机会,积极学省、市、区重要会议精神,紧跟中心工作步伐,时刻保持与党同心同向同行;积极参加各类大大小小的学习交流会,时刻紧跟年轻人的思想潮流与工作步伐;积极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慢慢沉淀自己拥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0岁的我们,年龄不是问题,心态才更重要,只要我们打破年龄的桎梏,保持思想上的青春,不气馁、不妥协、不放弃,我们永远都有机会。
学三十讲第25讲心得体会篇2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最近,有关年龄的电视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热播荧屏,引起年轻群体广泛共鸣。其实,人的一生很短暂,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有憧憬、有担当、有责任。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年轻干部在“20+”的时候,要憧憬未来,保持初心,在“30+”的时候,要英姿飒爽、有所担当,在“40+”的时候,要积累沉淀、轻装上阵。从前种.种,犹如积累一笔无价的财富和宝藏,为无悔的青春留下了幸福的回忆。
“20+”的年轻干部:要憧憬未来,保持初心。20岁的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20岁的我们横冲直撞却也精彩万分。电视剧《二十不惑》中,紧贴当代大学生生活现状,展现了“20+”的“红楼四子”在各自青春岁月里选择的不同的人生轨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梁爽为姐妹撑腰霸气违约,无奈之下只能在商场当地推小妹还债。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姐妹尊严,她们每个人都是带着独特标签,昂首阔步融入社会大群体,在奋斗中守护着不变的初心。如今,我们年轻干部何尝不是为了当好时代的“后浪”,憧憬未来,保持初心。犹记得,温暖的声音传遍方舱医院的最美志愿者华雨辰,她说“我年轻,要永远做最快乐的螺丝钉,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因此,“20+”的年轻干部不妨憧憬未来,始终保持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苦练基本功、严格要求自己,大胆突破规则,不断思考人生,踏上无所畏惧的青春旅途。
“30+”的年轻干部:要英姿飒爽,品尝担当。所谓三十而立,就是人在三十岁前后形成了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就如电视剧《三十而已》聚焦“30+”都市女性群体,揭露最真实“30+”现状,展现“30+”的强大能量。其中,最讨喜的王漫妮是一名资深销售,多年打拼让她深知城市生存法则:只有英姿飒爽,用主动与担当将自己武装到最佳,才能获得成功。如今,我们年轻干部何尝不是“30+”才露尖尖角,把主动与担当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安全法则。如一线扶贫干部黄文秀,她用微笑与热情书写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因此,“30+”的年轻干部不妨饮水思源,英姿飒爽。用青春与热情不断品尝奋斗与担当,用真情践行心系群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释放洪荒之力、不断书写青春之路的使命担当。
“40+”的年轻干部:要积累沉淀、轻装上阵。古人说,四十不惑。生活的苦辣酸甜,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已经经历和品尝。当前,“70后”“80后”“90后”的年轻干部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特别近些年,全国各地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基层生活越来越活跃。其中,“40+”的年轻干部是被关注、有独特魅力的群体。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年代的“苦日子”,穿衣是难题,吃饭也是难题。他们每天只做“领头羊”,一心想着快点带动农民走出脱贫之路。他们的阅历是最丰富的。他们很清楚“不惑”的年龄里,自己该走怎样一条路,跌倒再爬起,积累再沉淀,规划再调整,轻装才上阵。就如习近平讲到,“只有回看自己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虽然,他们的身体开始衰老显现,记忆的能力开始降低。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越发深厚,洞察生活的感悟更加深邃……失去与拥有、激情与平静、创新与发展,勇往向前、绝不退缩都生动地发生在这个年龄。
学三十讲第25讲心得体会篇3
九月十是专属于老师的节日,在这里先祝福全天下的老师:教师节快乐,永远英俊挺拔、青春美丽!
“当!当!当!”下课钟声一响,全班同学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我和几位同学留下来和老师聊聊天。东说说、西讲讲,说得、手舞足蹈,让老师您笑得合不拢嘴。不知不觉中,上课钟已经响起,同学们匆匆忙忙,洗把脸、沖个手、擦个汗,害怕迟到被老师骂。
在台上的您,使出浑身解数,不管三七二十一,滔滔不绝,说得我们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师随机一问,全班鸦雀无声,回答的同学支支吾吾才说出一句话,全班才松了一口气。上了高年级,您总是在我们的学业上紧迫盯人,让我们都快喘不气了!
老师您每天盯着我们,有时候上课,为了要求我们专注,一句话都不能说,一出声音,老师就把我们训得狗血淋头,害我低着头,一句话也不敢说。下课钟声响,“全班站着不准动!”,就因为我们上课太躁动,害得老师火冒三丈。全班“皮皮挫”,动都不敢动。看着其他班都快快乐乐、自由自在的奔跑、聊天,既羡慕又嫉妒,恨不得快快夺门而出。
上课钟响,老师您悄悄的走进来,“坐下!”老师轻轻的说:“下次一定不要再吵啰!”我悄悄的、羞愧的说:“谢谢!”
老师,我非常荣幸被您这个美丽的老师教到,虽然您常常骂人,但是我知道您是求好心切、恨铁不成钢,为我们好。老师!我会争气的!在此真心的谢谢您,祝您:教师节快乐!
学三十讲第25讲心得体会篇4
在这篇文章落笔之前,我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因为我不想承认自己已经是“30+”的年龄,也没有“20+”的特殊回忆,更不敢想象自己“40+”的样子。电视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热播时,我本来只想做一个不听、不闻、不看、不问的“第n者”,因为我怕看了之后会勾起我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扰乱我平静的心。但它们确实太“热”了,最终我还是没有“熬”住,被卷入了这股“热流”。也没有“忍”住,想要谈一谈“20+”“30+”“40+”这三个人生年龄的“黄金段”,何以“生”?何以“活”?
“20+”的年龄,代表着青春、梦想与活力,要“不惑”。
“20+”的我们,有的还享受着校园的时光,“青涩”却又“年少轻狂”;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激情”却又“心有不甘”;有的在享受着爱情的味道,“甜蜜”却又“若即若离”;有的已初为父母,“幸福”却又“无可奈何”。“20+”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无限可能的年龄,人生有许多重要的选择需要在这个年龄段完成,所以“20+”要“不惑”,才能为今后的人生铺好路。回想我的“20+”,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静悄悄”就完成了,毕业、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就像“一条龙服务”一样,过程虽有些许坎坷,也算是“一气呵成”,因为“不惑”才能明确“目标”,因为“不惑”才能实现“梦想”。
“30+”的年龄,代表着奋斗、机遇与压力,要“有为”。
有人说“30+”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年龄段,介于青年与中年之间,活泼点说你“装嫩”,稳重点又说你“老成”。其实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就是最好的。“30+”的我们,正直奋斗期,要“有为”。人生走向怎么样,全看三十怎么闯。“30+”的年龄,多少也有了些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和来自生活的压力,“富二代”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都是普通家庭出生,想要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有品质的生活,就必须靠自身去奋斗和努力。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化“压力”为“动力”,为抓住每一次机遇时刻做好准备,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要不怕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让“30+”的我们内心变得更充实,才能实现“有为”。
“40+”的年龄,代表着稳定、坚持与动力,要“无悔”。
到了“40+”的年龄,很多人已读懂了“取舍”,读懂了“生命”,读懂了“人生”。凡事都变得简单了、清晰了、通透了,“40+”要“无悔”,因为“40+”的人基本也就“定性”和“定型”了,更多的是追求一份稳定,用养家的动力坚持着当前的一切,不敢再有年少时说闯就闯的勇气。“40+”的我们只能努力在工作上再提升一点,生活上再改善一点,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和培育好下一代的责任。“40+”的年龄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自身的优势,不和年轻人比“活力”,不和老年人比“经历”,而要和同龄人比“动力”,希望到了“40+”的我们还能不断丰富自己,把生活过成五彩缤纷的样子。
无论是“20+”“30+”还是“40+”的年龄,生活都没有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只要我们能把好自己的口、明了心中的事、干好手里的活、走好自己的路,便是“不惑”的人生、“有为”的人生、“无悔”的人生。
学三十讲第25讲心得体会篇5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些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本,它就是根据中国古代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又是中外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最为重视的智慧宝典《三十六计》。全书分为六块,分别为:胜战计、强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弱战计、退战计,每一块都充分展现了“三十六计”中所蕴含的智慧结晶。
?三十六计》是一部堪称“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完全可以概括我这篇读后感,因为《三十六计》的的确确是一部耐人寻味、值得钻研的好书。其中共有整整三十六个计谋,可谓之计计精彩。我这里就择要述之: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等等,这些都是很著名的计策,但最著名的要数最后一计,也就是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总之,由三十六计引出的故事很多,说不完,数不尽。
我看了《三十六计》之后,只想说一句话:它是一部使大家能在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美形象的图片中领会“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精彩的好书!“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我常从电影、相声听到的一句话。
?三十六计》里面的故事有难有易,我有些词不是很懂,但觉得这些词读起来琅琅上口:金蝉脱壳、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打草惊蛇、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指桑骂槐。细细。读来,还真爱不释手呢!特别是里面的《空城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阳平,军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有少数老弱残兵留在城内,司马懿率兵15万前来攻城,此时急令蜀兵救援已经来不及了,诸葛亮临危不乱,传令大开城门,自己登上城楼顶端坐弹琴,吓走了曹兵。这虚张声势,刚柔相济的计谋因此被传为美谈,我真为诸葛亮的沉着冷静和足智多谋叫好!当然书中还有许多回味的故事,它收集了我国许多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可谓计计精彩。打战、经商需要三十六计,我们教师学习、工作、生活也离不开它。平时你可千万别“瞒天过海”“混水摸鱼”。看到“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的事情别“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学校的发展,年级的建设需要你献计献策,我在这“反客为主”“抛砖引玉”了!
学三十讲第25讲心得体会篇6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父母所工作的县城开始上学,通过学习逐渐接触和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一些信息和知识,但认识和理解十分有限,主要的信息渠道和话题仍然来源于家庭,对改革开放的感受也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变化,这是反映那个时代国家政策最好的缩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都跳动着国家政策的脉搏。父亲1958年在北京当兵,复员后在县法院当法庭警察,“”时期公检法系统遭到破坏,他调到粮食部门工作,后来成为保皇派,挨过红卫兵的批斗,至今脑后还留有一道很深的鞭痕,父亲在那个反复折腾的年代中几度落魄,从此心灰意冷,“”结束后他在县粮食局机关上班,除了对我们三个子女严格管教外,工作上再无建树。这些我都是后来听母亲所说,其实父亲很少跟我们谈及他的过去,这些历史对我们而言讳莫如深。我的母亲70年代在国营化工厂上班,是一名化验员,八十年代初调到县委招待所当会计,母亲是一个很好强的人,不管在哪个单位上班每年都能评上先进工作者,但她始终对工作单位不是很满意,她的梦想是进入事业机关上班,但由于没有社会关系,而且又不是干部身份,虽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但这个梦想很难实现。
还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终于出现了考干的制度,1988年,县里第一次举行面向社会考干(通过考试从职工中选拔国家干部),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政治和英语,母亲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报名参加了考试,虽然已经丢弃课本多年,而且中学是学俄语,但凭借多年坚持勤奋好学打下的底子,加上考前的突击复习,母亲以总分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国家干部,并调到社保局上班,这是被称为当时最好的事业单位,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也是我们全家当年的一大喜事,母亲的奋斗经历又给我们作出了好的榜样。此后,国家推行公务员制度,父亲也正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公务员。父母工作岗位的变化,为这个家庭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90年代初父亲单位搞房改,我们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住房,家用电器基本齐全,同时父母还要供养我们三个子女读书,虽然生活品质不能和现在相比,但物资充足,手头宽余,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
进入中学以后,学习和阅读的面更宽了,报刊、课外书、电视、电影等信息渠道也多了,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头脑中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当时读得最多的刊物就是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南方珠三角地区,所谓的广东四小虎(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它们要学习和追赶的是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读初二的时候,我曾经在校门口的公告栏看过一张劳动局张贴的招工启事,大意是东莞某厂欲聘生产线工人,计划在本地招聘初中毕业的男女学生若干名,包吃包住每月400多元,由劳动局统一组织劳务输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我第一次对改革开放最直观的感受,但当时无论如何我觉得这种招工对我而言实在太遥远了,虽然国有企业已经走下坡路,效益不好,大批工人买断工龄下岗待业,但那时中国内地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认为最好的职业是进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或者银行、电信、邮政等国家垄断部门,捧铁饭碗,旱涝保收。如果你在私营企业单位上班都不太好意思说,至于到沿海城市去打工那更是惹人耻笑。而事实上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南方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海南建省以及深圳特区的建设,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家乡涌向广东打工,打工潮后来还席卷包括大学生、知识分子、干部,甚至官员也流向南方这片创业热土,这股浪潮当时被人称为孔雀东南飞,尽管这句话带有一些戏谑的口吻,但却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
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还借助了几部影视文学作品,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读了两本改革开放题材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一本是江西籍作家南翔的《南方的风》,作者通过一段短暂的下海经历,生动记录了海南建省后第一批创业者艰难的创业经历和酸甜苦辣的生活百态。另一本是东莞作家姚柱林的《商界》,后来改编成电视剧,生动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私营企业在商场上生存竞争的残酷现实。阅读这些作品,进一步加深了对南方沿海城市的向往,同时也在心里埋下了奋斗的种子。1990年的夏天,内地播放了一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讲述的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广州白天鹅宾馆公关部一群现代白领的工作与生活,这恐怕是中国最早反映沿海开放城市的电视剧,对于大多数从未真正了解沿海城市,了解外资企业,了解白领阶层的我们而言,简直是太有吸引力,记得每晚我们一家人都要聚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的看,每个人心中对沿海开放城市都有自己的态度和理解,也似乎有一个梦。
随后反映南方打工群体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代表作当然是电视连续剧《外来妹》,《情满珠江》等,其中《外来妹》的主要场景就是在今天东莞虎门镇某工业区某工厂拍摄的,著名演员陈小艺扮演的外来妹小云从一个流水线工人奋斗为公司经理,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打工一族,那一首淡淡忧伤的主题曲《我不想说》曾经在很长时间流行在中国乐坛,也在很多个夜晚回荡在中国人的睡梦中。除此之外,后期还有张良导演的电影《特区打工妹》、体操冠军刘旋主演的《我的美丽乡愁》等等,透过这些影视作品,我们对改革开放有了更深的认识。
93年读高中的时候,在南方打工的堂哥来家里玩,听堂哥说他在汕头一家五金厂打工,月收入近千元,这比当时都在事业单位上班的父母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还要高,堂哥初中毕业成绩很好,可惜因为家里太穷而辍学,现在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还可以供弟妹读书,而且我感觉其为人处事,谈吐举止,思维和视野,明显比那些长期蜗居在家、坐井观天的人强,爸妈着实夸奖了堂哥一番,也很让我钦佩。我想,这或多或少坚定了爸妈鼓励我今后要敢于出外闯天下的决心。
1998年我大学毕业,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了,我面临就业的现实难题。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我起初也想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端铁饭碗,父母也为此到处求人拉关系,甚至请客送礼,但最终仍未如愿,当时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过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想端铁饭碗真是比登天还难,朝我敞开的就业大门只能是企业,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我别无选择。恰好有一个同学在东莞某台资企业做厂长助理,他希望我过去。考虑再三,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去南方寻找自己的广阔天地,已经疲惫不堪的父母也非常支持我的决定。于是1999年1月13日,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东莞,在这家台企的研发部上班,职位是工程秘书。8个月后,我转战深圳谋职,2个月后又杀回东莞,在现在的公司工作将近10年至今,从一名市场部的基层职员做起,做到主管、副经理、经理、总监、集团总监,我在为公司贡献才智的同时,也得到了公司很多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提携,不仅让我获得了充分的事业发展平台,而且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收获了我的爱情,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我一直认为当年南下广东的抉择是无比正确的,也是非常光荣的,我在心底真诚的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我这样的机会。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学三十讲第25讲心得体会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