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留学生心得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留学生心得篇1
总之,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感觉无论在思想上、观念上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上都有很大收获,对西方社会的制度、文化、习惯等方面也加深了了解,这一年的经历将会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非常感谢院里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感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及林国辉博士给我提供的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还要感谢院人教局的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这个项目已接近尾声,回家的喜悦如潮水般涌来。这项目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不论从最初理念到后来实施阶段都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由于这是第一期,我们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困难面前,我们第一批出国全体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智慧及经验都将这些困难化解了。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证明这个项目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先进的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对这个项目进行总结,通过这个总结,希望能给其他的同志以帮助。
一、学习时间
我们从20_年10月15日出发开始算,算上路上的时间,到20_年2月1日回国,这个项目的总时长是16周5天。总共学习了15周。
中方学习:15周,105天的中方学习时间里,去掉15个周日,第一周7天的寄宿家庭生活,万圣节1天,感恩节4天,圣诞节11天,共去掉38天,总共学习了67天,周六70小时+周一到周五106个小时+早放学日12个小时+晚自习180小时=共计学习368个小时,陈伟负责了80个小时的理科学习,共计:90个小时,马威负责了108个小时的文科学习及180个小时的晚自习学习,共计278个小时。周日外出及最后一周大学游均由中方教师主要负责。
美方学习:15周,105天里,节假日共去掉15天,周六日去掉32天,下雪不能上学及外出4天,共计学习54天,学习334个小时。
总结:所以从时间上看,我们中美方的课程总时数基本相当,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方课程只上了80个小时的理科,所以,学生在这里的英语学习时间达到了,278+334=612个小时。相当于在这15周的学习时间里我们平均每天学习6个小时的英语。
最后一周,我们参观大学,其实也是学习。加上平常听讲座,购物,帮厨,旅游,参观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所以,我们参加这个项目的孩子们每天是相当的充实,而且,时间按排的也很合理。
二、学习成果:
中方学习:在我的278个小时里,从数量上分析,得到如下成果(以下数字均不算美方课业量):
1、原阅读目标:8万到10万字;实际结果(到截稿):平均阅读量是13万3以上。最多22万字的阅读,最少8万。超额完成任务。
2、原写作目标:1万5千字;实际结果(到截稿):平均2万6千多字,最多39000字,最少13000字。超额完成任务。
3、原词汇目标:认知达到8000,三会达到600至1000。实际结果(到截稿):认知8000左右,三会500-600,基本完成任务。
4、在中期总结中提出了词汇计划难以完成之后,后期想了很多办法来调高词汇学习效率和量,采用方法:(1)句子背诵;100个托福句子背诵后,考试平均得分88分。(2)文章背诵(三周的时间里);背诵量平均每人达到6千8百多字。最多背了1万字,最少背了6千字。
5、英语完成了托福初级写作的教学,并进一步提高写作教学难度及讲解难度。由于大量的写作练习,孩子们的写作进步速度飞快。同时由于阅读量的加大,阅读水平也突飞猛进。
6、理科学习(由陈伟附上)
7、根据这段时间的了解,我提出“挑大旗”理论,就是,我们班上有特长的学生,要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挑大旗,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我同时给每个孩子制定了成长路线,把近期目标先制定出来,有的孩子远期目标也有了。例如,我们班上的理科高手张逸帆,现在正在自修ap微积分,准备5月份考一次,动力很大,在没提出这个计划之前时,这个孩子晚自习看视频,闲的没事干,之后,天天学到11点。文科高手杨丹,写日记跟写小说似的,因此我就要求她近期要出本书。口语高手王婉晨,准备拿口语比赛大奖。电脑高手王赫,正在自修电脑科技,背诵高手周成龙,正在准备汇报表演的背诵类,读书高手侯润青,王悦琪等等这些人,现在在班里都是领军人物,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呢,这个班好就好在大家都愿意追随身边的榜样。大家攀比的是谁读的书多,而不是谁花的钱多。
几点感受:1、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高,观点新颖,论据充分,逻辑清晰,运用的词汇难度明显提高。自认为,受益于多写,多读,多背。横向比较的话,现在孩子们的写作水平要高出同龄人2-3年的英语学习水平。
2、学生的口语水平不仅是在发音上,还有内容上都有所丰富。不是简单的回答yes,no,而是更多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在交流上占尽主动。
3、记忆力明显提高,有的学生1600字的背诵,可以在1个小时内完成,而且还不止一个学生能够做到。最差的也能在40分钟之内,背完400字以上的文章。所背内容的难度均是托福文章难度,有的学生甚至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还有的背《哈利,珀特》等名著。所以,孩子们的文学素养或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4、词汇的背诵也达到了高效、高质。受益于背诵的手段和方法,我把单词放到了句子中去背,效果显著。加之班中的领头羊的作用。每当我留了背诵作业,都会有人超额完成任务,别人看见了也效仿之,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5、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输出能力有明显提高。
6、作为管理者,这群孩子们现在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都可堪称一流,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速度继续提高。
留学生心得篇2
首先感谢集团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机会赴俄罗斯交流学习。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拥有如此不同于别人的如此美妙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哪怕只是短短一学年,转瞬即逝。从我知道集团公司有派石油工作人员到俄罗斯学习的那天开始,就期待着能够成为其中一员,去体验异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体系。在申报、等待、准备、学习等一系列紧张的准备过程结束之后,我的梦想得以实现了。
2009年3月集团公司选拔了一批各个石油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北京石油大学培训6个月后到莫斯科和独联体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一学年。由于新疆培训中心急需俄语方面的师资力量,尽管本人年龄不符合出国培训人员的要求,可还是有幸被选中,并顺利完成了为期半年出国前培训,于09年10月14号抵达莫斯科古博金大学,接受了为期两个学期的俄语培训。现将本人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方面
1. 教材
a. 《石油专业俄语》教科书共二十课(从10月中旬上到4月)
b. 节选网上最新有关石油、天然气文章(从4月中旬上到结束)
c. 《伟大的俄罗斯》共十八课(从4月中旬上到结束) 此书主要介绍俄罗斯18世纪至今的杰出人物。
d. 听力
没有教材,主要是在语音室看和听对俄罗斯石油公司领导人的采访、看电影、做语法练习题等。
e. 读报纸写感受
2.教师配备
古博金校方高度重视。入学时,我们“两眼一麻黑”,外办主任嘎琳娜以其干脆利索的方式将我们入学的各道手续一并办完,如学生证、借书证、医疗保险等。第二天就正式上课,由俄语系主任奥利伽和副主任阿拉授课,学习内容是与集团商定的《石油专业俄语》,奥利伽老师身为主任,政务繁忙,但还是兢兢业业地为我们耐心授课,精神着实可嘉;阿拉副主任虽然脾气急,但其幽默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倍感轻松;代课老师伊琳娜毕业于著名学府莫大,性情随和,学识广泛,用词清晰易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听到下课的铃声。任课老师层次之高,可管窥学校的重视程度。
学习体会:
1、我认为极有必要在国内学习和打好俄语基础。由于出国前我的俄语基础就很好,而且又在北京培训半年,所以在国外的课程对我来说进展的很顺利,和老师的沟通也很顺畅。
2、通过这二个学期的集中俄语培训,我的俄语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不仅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来龙去脉有了相当的了解,这为我本人对石油工作人员出国前的俄语培训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期间本人的俄语词汇量又向前迈出一大步,尤其
是填补了我的石油专业俄语方面的词汇量、提高了理解能力以及流利程度。
3、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在上课时,老师的观点有时对中国不太了解或者是误解,这时我会主动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说中国有太多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中国政府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在中国政策贯彻起来也非常艰难等等。之后又经过课下的讨论,我与老师达成了共识,获得了老师的赞许。
4、课文要提早预习。我们所学的石油专业文章里的专业新词汇很多,而且对我来说又是新的领域,所以我每次在上课前认真地查词典,把所有新单词及用法写在笔记本上,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此外我们的《伟大的俄罗斯》这本教材是借来的,大多数同学为了能在上面做笔记,都复印了一份,而我呢,即为了练习打字又为了备份电子教学资料,把整个一本书打了出来并把生词进行标注,这使我既练就了比较快的俄语打字,又学习了课文上的知识,一举两得,这既免去了像有些同学那样临时抱佛脚的苦恼,又省出了时间去理解石油、天然气方面的知识。
5、杀鸡要用牛刀。我们在学习期间,有过几次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每次这种活动我都是穿戴整齐漂亮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并且常常用流利的俄文和汉文充当临时翻译。因为我们在国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着整个国家和集团公司,所以千万不能邋里邋遢、我行我素。这种活动不仅给我提供了锻炼自己的平台,也为老师、导游和学生们解了难。我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那就是——我没有辜负集
团公司破格让我在异国学习的期望并珍惜了这样难得的机会。感觉为祖国和集团公司争得了荣誉!
6、积极地与当地的朋友交流。出国学习,我认为仅靠课堂上那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和当地的朋友常常交流能获得新的看法。比如,我和我们宿舍周围的邻居们相处的就特别好,在做饭时和他们聊天,还和她们上街购物,一起吃饭等等。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上了级台阶。
7、充分利用电视节目。每天看俄文电视节目对学习俄语的人来说是必须要做的一项课程。自从来到莫斯科,我坚持每晚做完作业临睡前看2--3小时的电视节目,以前我只能看懂电影,现在我不仅能看懂电影、电视剧,还能看懂新闻报道,笑话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二:异国生活
1、住宿。我们被安排在古博金大学宿舍区的三号楼,我和四川来的女同学住在一起,条件简陋,因生活区与教学区相距较远,每天上下课需要2个多小时。
2、饮食。没有中餐食堂,只能自己做饭吃,每层楼有一个供学生做饭的厨房。俄罗斯的食品价钱普遍比中国贵很多,蔬菜水果就更贵了,在超市,最便宜的香蕉平均下来也要一根两三块人民币。
3、交通。莫斯科的交通还算是方便,建议办理月票卡会比较省事、省钱,但是交通费比国内基本上贵两到三倍。我们中国学生为了安全期间基本上是坐无规电车上课,很少坐地铁。
三、学校特色及可供中国官方借鉴之处
1、俄罗斯的大学是以教学为主,后勤部门是分开的。学生上课是五分制,听俄罗斯朋友说,对本国学生要求很严。对外国学生入系后相对较松。
2、预科系只有一学年,大部分中国学生预科毕业后几乎什么都不懂,教师们也叫苦连天,要求中国能否派些爱学习的学生过来,多来些中石油老部长王涛似的学生。
3、为了赚钱,只要交钱,学校现在什么样的学生都接受,这使得我们中国学生的质量大打折扣。
以上就是我在莫斯科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最后,再次感谢集团公司为我们提供的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
留学生心得篇3
在国外生活两年有余,回望留学路,虽然艰辛但我并没有后悔!
记得当年申请学校也没有什么中介可以咨询,完全凭自己一手之力,找资料、递材料……飞赴加拿大的时候,还好有一个同伴,是父母好友的女儿,两个人去同一所学校。说起学校来,当时我还是有些心理波动,虽然是去国外读书,刚开始读的却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在人们眼里就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大学。她心想自己怎么着也好歹是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考个重本没啥问题,甚至有希望去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而且当时人们的收入没有现在这么高,家里虽然条件不错,但还是一笔蛮大的支出。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落地才知要租房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的签证实际上已经下来了,但是负责的签证官休假了还没有寄出,而到四月份我就必须要出去了,弄得我很着急。还好,我赶得巧,在出发前拿到了签证。因为当时申请加拿大留学虽然比美国容易,但是拒签率仍然接近一半。
回忆当初的懵懂无知,我并不觉得害怕,反而有些新奇。当我们两个人下了飞机,负责接我们的华人朋友问她要住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两个都傻眼了。原来她们以为申请好了学校,来到学校就会有人给安排宿舍,殊不知在加拿大都是自己租房子。不过事情比想象中的简单,我很快找到了一家华人家庭并住了两个月,后来搬到学校附近跟人合租房子。
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不怕的原因是,在那边其实什么事情都挺简单的,只要你肯问,总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一套办事的程序就在那里。这是加拿大给我印象里的好处之一。学校的名字叫做senecacollege,现在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社区学院,而我所读的专业是会计。我们四月份到了加拿大,等到九月份才正式开学,我们便多学习了一些语言课程。
在加拿大没有受过歧视
来到加国,在生活方面我适应得还算比较快,租房、买菜做饭等等,没有难倒这个从小就独立自主的小姑娘,而且有一个好朋友形影不离。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感觉一个贵字,比如坐公交车虽然一块多加币,但换算成人民币也要十来块,在国内是打的的价钱。而且,那个时候国内往加拿大打个电话一分钟就要20多元,感觉很奢侈,通常一周才打一次电话。
那时大陆的留学生不像现在这么多,所以也很少聚成一个小圈子,与当地人和其他国家来的学生交朋友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在加拿大,不像在一些欧洲国家,当地人会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感。加拿大是一个移民的国度,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都有,所以文化上比较多元,大家会互相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因为你来自哪里而歧视你。反倒是当时的港台生面对大陆来的学生会有少少的优越感。那个时候香港刚刚回归不久,大陆的经济也没有像现在一样崛起,许多香港人对前途都感觉比较迷茫,所以留学生之间的看法也会有少少的不自然,不管怎样,在加国的生活已经开始了———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都与这个国家密不可分了。
留学生心得篇4
我得到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资助,于20_年2月-20_年2月作为普通访问学者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并于20_年2月22日按期回国。我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国外计算机在数学、管理及科研方面的应用,考察和学习国外在管理及科研方面的优点和先进的经验,感受东、西方社会在思想、文化、生活上的差异。
我在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访问期间,进修了生物信息及计算生物学、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现代数据库管理系统等3门研究生课程,并参加了林国辉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主要从事建立适当的算法模型应用于生物领域并解决问题,或者改进已有的用于解决生物问题的算法,并完成应用化的算法软件包。小组成员包括6位博士,2位硕士,1位本科生。小组工作很有特色,完全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先是由导师提出工作目标,结合各人专业分配小组成员的研究课题,各组员独立或协作完成各自工作,其间每周导师都会安排与各个组员的单独会面时间,并每周由导师召集一次集体讨论班,每次由一名成员作自己阶段性工作的汇报,然后是导师点评及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样的形式既强调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又保证了学生对不同专业的了解及全盘进度的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整体思路。
暑假期间我还走访了卡尔加里大学数学系的陈戈麦教授和约克大学统计系的王晓刚博士,就科研思路和方式进行了探讨,感触很深,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加拿大大学科研最大的特点和与国内不同之处就是他们非常重视科研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几乎他们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是来自于实际的需求,无论从国家基金还是从公司的研发计划获得的课题,都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而且课题的完成不只是得出理论结果,而是必须要形成终端的可以马上投入使用的产品。另外,加拿大大学里的计算机网络普及和管理都非常好,无论是老师、学生,每人一个校园网的`帐户,在学校里需要的一切信息几乎都可以从校园网上查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包括研究方向,发表的论文,正在进行的课题,教授的课程信息,包括给学生留下的作业、参考资料、课件等全部都放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老师探讨问题。学校的管理也非常值得称道,计算机化程度非常高,系里的日常管理都通过计算机实行,相关信息会发到每个人的信箱里,每个系只有一名秘书,却管理得井井有条。加拿大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国家,人民生性淳朴,乐于助人,绝大多数人都很谦让有礼,很容易相处。他们对于不同人种,不同文化采取包容、接受和融合的态度。近些年随着华人移民的增加,中国及中华文化在加拿大也有着越来越深的影响力。这种对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很值得我们借鉴。
留学生心得篇5
莫斯科国立大学作为俄罗斯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声誉,在国内两年的学习中,我对此已有了一定了解。_年9月1日,我们在莫大国际交流中心办理了报到手续,那里的老师都很热心,感觉很亲切,一切都很顺利。随后老师帮我们安排宿舍,我们住在预科楼6楼,2人一个房间,一个套间由2个房间组成,共用一个浴室和厕所,并且有独立的厨房供学生做饭使用。第二天开始正式上课,代课的是莫大俄语语言文学系的经验丰富的老师,莫大的确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这是我初步感受到的。我们开设的课程不是很多,但都集中在口语实践写作实践等科目,实用性很强,由于俄罗斯人的上班时间不是很长,我们的课时也相对较少。在预科中心的餐厅我算是第一次尝到了俄餐,对于很多刚到俄罗斯的中国人来说,俄餐的确是难以适应,过我倒觉得无所谓,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就应该让自己尽快适应环境,包括饮食。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将所学内容积极应用于实践,充分利用这样有利的语言环境,通过与俄罗斯朋友的交流,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的确很有帮助。除此之外,我还结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学习俄语,日本韩国美国等等,对我而言,这的确是很有意思的经历!
初到莫斯科,难免会有好奇和欣喜之情,这座城市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你可以看到现代化都市风貌,也随处可见历史沧桑的痕迹,当我第一次踏上红场,这个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地方,以及庄严肃穆的教堂,博物馆,充满古典主义气息的建筑,你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莫斯科的城市环境很好,没有太多的高建筑,没有拥挤的街道,空气正如莫斯科河一般纯净,这在国内大城市是很难感受到的。9月6日,我们赶上了莫斯科城市日,这一天是是为了庆祝莫斯科建城日,到处都是盛大的庆祝活动,市中心人流密集,这样的节日场景的确是很难忘的。学习了俄语,通过俄语去了解莫斯科这座城市,感受她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结合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学习的快乐和趣味。
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有很大不同,在莫斯科的一学期我们基本上都是自己做饭,当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莫斯科的物价很高,自己做饭也是省钱的一种好方式。其实作为一个男生,我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宿舍旁边有大型超市,所以每周末我们都得去超市购买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每天自己做饭,后来便慢慢适应了在国外的生活。莫斯科的气候很寒冷,尤是冬天,天气多变,这点我倒是不太喜欢。和大多数大城市一样,莫斯科人口很多,消费很高,这座城市兼容了其历史的古朴印记和现代化发展的面貌,我经常接触到的俄罗斯人,或许与欧美国家的开放热情不同,这个民族尤其自身的民族性格,坚毅勇敢,不易屈服,对自我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但他们办事很认真,尽责,这点我从接待我们的当地人和宿舍管理大妈都能感觉得到。在俄罗斯我也接触到了不少中国人,又在莫斯科留学的,有常年在莫斯科做生意的,有政府工作人员的等等,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不同的人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感受对我来说获益匪浅。当我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国立大学时,我看见了曾经在教科书图片上的莫大主楼,这是一座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整体给人一种恢宏庄严的感觉,主楼坐落于列宁山上,从那儿可以俯瞰整个莫斯科,山下宁静清澈的莫斯科河蜿蜒而过,某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漫步在河畔,与河边散步的当地人闲谈随聊,确实一种惬意的享受。
我们到莫斯科后,好天气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约在十月中旬天气便是断断续续的阴雨,雨雪,气温也降得厉害,正如卢布的汇率一样变化太大,呵呵…….说起汇率,有段时间卢布的汇率的确是大起大落,不过这并未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人们依旧像往常一样,上班下班,超市供应充足,井然有序,或许从这之中也能看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特点。俄罗斯也是艺术的国度,芭蕾便是俄罗斯的国粹,提起芭蕾舞不能不说说大剧院,它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俄罗斯最大最古老的演出剧院。莫斯科的大剧院里面是金色和红色为主调,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尤其是它的水晶大吊灯更显的雍容华贵。在舞台正对面有一个非常豪华的包厢,那是过去给沙皇的专用包厢,过去芭蕾舞只有贵族和少数有钱人才能欣赏的节目,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但能到大剧院看演出的必竟还是少数,在这里看演出不仅对观众而言是一种享受,对于能在大剧院表演的芭蕾舞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对她们艺术上的肯定,换句话说能在这里表演的演员都是俄罗斯最高水平的芭蕾舞演员。芭蕾舞是俄罗斯的国宝,所以慕名而来的观众就特别多。全世界的观众都想能在莫斯科大剧院欣赏一场表演,因而这的芭蕾票就特别紧张,往往提前数月就被抢购一空。没点关系根本买不上票。莫斯科除了大剧院,小剧院,克里姆林宫剧院,讽刺剧院等等许多有名剧院,只要是芭蕾舞团水平够高,在一般的剧院里一样可以看的很好。
留学生心得篇6
曼哈顿、华尔街、时代广场、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与之相媲美的,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曼哈顿驱车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纽约长岛纳苏郡和苏福克郡的交界处,风景秀丽的海岸边,散落着十几栋小楼,路口不起眼的牌子,告诉人们这里便是世界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spring harborlaboratory)。正是这样一个至今仍称自己为实验室的研究机构,却被人们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曾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先后有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有多项荣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是在冷泉港实验室完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现转座子元件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詹姆斯•沃森曾是实验室的主任。
始建于1890年,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冷泉港实验室为何能够始终站在浪尖上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潮流?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冷泉港实验室拥有充裕的科研基金,同时具有独特的科研策略和领先的研究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将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一些体会和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籍此抛砖引玉。
开放精神下的学术交流
冷泉港实验室是国际生命科学的会议中心,平均每两周就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每次学术会议往往2-3天,大型的学术会议可能持续5-6天。邀请到这些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都是当今最活跃的一流科学家,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半年期间,就先后听到philipsharp,david baltimore, craig mello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其中craigmello因rnai研究成果获2006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获奖消息一周后,mello博士便应邀在冷泉港实验室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上午为学术报告,下午为学术展板(poster),中间往往有促进交流的酒会。学术报告通常网络直播,研而在学术展板和酒会期间,可以和感兴趣的同行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正是依托于频繁的、涉及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和关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动态,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有意思的是,我在冷泉港工作时需要用到法国giacomocavalli博士研究小组的实验方案,在几次email邮件交流后,我在冷泉港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见到了cavalli博士本人,得以当面讨论和交流一些具体的细节。
冷泉港实验室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内部的学术交流。 为了促进实验室内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冷泉港实验室推行in-houseseminar的机制,每个研究小组除了自身组内的讨论会外,还必须定期面向整个实验室公开举办讨论会,实验室内所有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均可参加。
通过国际会议、in-houseseminar、研究小组内的讨论会,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实现与外界同行、实验室内同行以及研究小组内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开放的学术精神,他们非常艺术地处理了同行之间学术竞争和学术交流的矛盾,让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发挥到了极致。
实质性的学科交叉
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会催生大量的源头创新,并可能实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科交叉在冷泉港实验室有悠久的历史,曾长期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沃森博士正是与物理学背景的弗朗西斯·克利克合作,发现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在以生命科学著称的冷泉港实验室,却有很多具有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有些甚至是教授级的重要pi。比如,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的交叉,为基因与基因组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我校在2005年开始具有生物信息学博士点,这在国内高校中应属领先水平。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pi岗位,主要从事基因组序列分析为主的计算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冷泉港实验室的绝大多数生物学研究小组都与1-2个生物信息学小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长期的合作经验使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之间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学科交叉催生的许多“利器”,冷泉港实验室都将其应用得恰如其分。
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
虽然“当一名科学家”是许多人小时候的理想,但优秀的科研素质和科学素养需要系统的培训,而且有些是在专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比如,如何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如何很快地熟悉某一研究领域?怎样做好一个学术报告?冷泉港实验室非常重视对博士后和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每年实验室都有大量的夏季和秋季培训课程(summer course和autumncourse),这些课程都是针对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博士后和研究生能够免费参加这些培训的授课内容。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冷泉港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训的重视。一是研究生具有专门的讨论会,研究生轮值担任讨论会主持人,如同学术会议一样正式地介绍报告人,协调整个讨论会的提问和讨论等。第二个例子更有意思,如果实验室的pi邀请了一流的科学家到冷泉港做学术报告,博士后和研究生可以注册申请与这位科学家免费共进午餐。因此,在享受丰盛午餐的同时,博士后和研究生还可以和一流科学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其中不乏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一流大学的教授等。
积极的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这实际上是早被大家熟知的话题,冷泉港实验室将其做得最好,从而确保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在繁华的纽约,冷泉港实验室是一片宁静的科学天地,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海边酒吧,每次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酒吧里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实验室有些pi也会把自己领导的小组成员带到酒吧,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品尝美酒,享受海风的吹扶,或许某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就在这海边酒吧某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诞生。
留学生心得篇7
我之所以会有现在的想法,和两年的学习,和两年来的生活经验,都密不可分,所有的这一切改变着我,最主要的是改变着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从而影响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个人而言,留学生活最宝贵的部分是人与人的沟通,不论是和老师,同学还是合租的人们,每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每一次感受到文化的不同,理念的不同,这些都是最让我享受的部分。
先说能不能出国。在我之前写的《没钱还想出国》里,其实已经写了当时的感受。我出生在那种连出国游都是做梦想想的家庭。从小到大都知道出国是别人的事,我羡慕羡慕就好。只盼着工作了,能够攒着钱去周边的小国家逛逛就好。就连当初本科选了英文专业,想的也是学好英语,以后闲暇时光,能够读读原著,而不是不得不看磕磕巴巴的翻译就满足了。就连我教的学生一个个都送出国了,我身边找我帮忙准备出国留学申请材料的同学朋友都一个个出国了,我也没有一点我会有一天走出国门去上学的想法。虽说是抱着申请了玩玩的想法申请了学校,但是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当真的动了心认真的想要出国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前方不管是几年,我是要尽全力努力去的。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要去,哪怕一个学期也可以。前后折腾了两三年,总之是迈出国门了。当然要是学习好的,本科本来就在名校的,可以去找交换生的机会,可以申请奖学金,只要想办法只要努力,和我一样迈出国门走进学校还是可以实现的。出来以后才知道,世界各地和我一样带着一小笔资金就敢跑出来上学的人,大有人在,是件挺普通挺正常的事情。家里亲戚家的孩子,也可以工作了借着工作机会去美国学习了好几趟。后来很多其他国家的合租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受宗教的影响吧,都会告诉我很多事情只要自己想要去实现,不放弃,自会有天佑。
再说说出来了怎么混下去吧。先说学校学习怎么混。不知道有多少人初来乍到和我一样,听读写都没问题,就是活成了个哑巴,一肚子想说,说不出口。紧张到一说话就磕磕巴巴不成句。记得第一学期同组有个曾经在国内某大型英语培训机构当口语老师的同学,两次小组讨论过后,赤裸裸的当众说:“你说不出来回家练好了再来,少在这里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一刻尴尬到希望自己是透明的。后来找了很多人请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说。于是几年下来合租的都是外国人,去当地的各种志愿者组织混,和老人聊天,给移民教英语,去二手店卖东西,去学校的口语组织交朋友,逼着自己每次上课一定要坐在祖国同胞最少的那一桌。有效。最开始非常痛苦,但很快就觉得值,特别值。
生活上又怎么混?可能工作过几年,所以能够再次回到校园里对我来说都是幸福的。从来也是个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追求简单的生活,本科租过清水房一个学期,所以当地的大部分房子的条件对我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和那个清水房比,都要好太多。我的专业课去学校不是很多,加上英语问题不大,所以其实空闲时间比较多,一日三餐都在家搞定。唯一的失误是几乎快要花光带来的积蓄的时候,才开始有危机感,才去找工作,不然还可以多挣点抵点学费,爸妈压力也能小一点。中餐馆打工苦是公认的,运气好去了一家很小的日餐馆,老板一家非常好,对打工的学生抱着半做慈善的心态。但是对人对做事要求比较高,能留下来的都是干了很久的。一天4个小时,一小时10刀,后来涨到12刀,管一顿饭,算下来生活费房租话费水电费都付了,还能有一点点结余。因为老板人好,店的氛围好,还可以和日本老阿姨学很多,偶尔还能认识几个日本留学生或者其他国家来的华裔学生练练口语,就很懒惰的没有想过要换工作,一直在这里干到快毕业。毕业前收到一家华人英语培训机构的聘用,才知道工资翻倍,所以要是以挣多点钱为目的,好好找找还是会有比较富裕的工作的。很多学生做代购,或者在做代购的店打工,也可以挣不少,甚至活的比较潇洒。当然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人比,我们算是弱爆了,比如很多印度学生吧,来了都是生活费学费都自己挣,一天打两三分工,睡四五个小时都是正常的。曾经一起住的泰国姐姐,除了第一年,后来学习生活都再也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每年还会给家里钱。对于能吃苦的人来说,发达国家的钱还是好挣的。最惨的时候,落地墨尔本卡里只有2刀,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把上学的这两年混完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没有问家里要生活费。当然爸爸妈妈也很努力工作攒学费,坚持让我读完了。
最后说说让我觉得值得的人与人的沟通吧。从落地开始,合租的几乎全部都是外国人。多元文化涉及的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实践地就是我家。庆幸自己本来就对多元文化,各国文化传统十分感兴趣,也曾了解过一些,心态也是包容开放积极学习的,所以应该是减少了矛盾的产生,同时也避免了不少潜在的冲突。难也肯定的,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国家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做事方法,思考方式,习惯都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又都是在这个全新的国家生活,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做不到足够的尊重包容,没有很好的个人修养,不敢想会发生多少事情。运气不错,遇到的都是好人。当然要吐槽的话,也可以写好几篇。好就好在每天和这些人生活在一起,短的也得一个学期,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学到很多东西。几年下来,和来自非洲裔加拿大法学生,秘鲁博士,塔斯马尼亚法学生,法国交换生,印尼姐姐,泰国护士姐姐,印度夫妻一起住过。仅有的三个国内的女孩,一个是拿着旅游工作签来挑战自我的,一个月后去了农场开始新的体验;一个早就拿了pr现在已经在这边安了家;还有个也是拼命工作的非常有目标的女孩。不是这样内心强大的女孩,也接受不了和外国人住一起。做志愿者,打工以及学校的生活,有幸走进当地老奶奶的家里和她们聊天;有幸走进印度移民的家里,和他们成为朋友;有幸听韩国大叔讲他儿时的故事;有幸和不丹的富商聊聊他们的国王;有幸和日本妹子成为朋友,念念不忘。故事的结尾,我们拥抱,流泪,依依不舍,相机里留下了日本妹子,泰国姐姐,台湾妹子真诚的笑容。参加了传统的婚礼,送走过年迈的导盲犬,现在和德里的夫妻称兄道弟,给南印度来的阿姨教中文,每节课结束,听她给我讲一段印度的神话传说。每一个人,都带着他们的一段故事而来,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彻夜畅谈,聊文学,聊宗教,聊全球化,聊彼此对对方国家的认识,聊自己对自己国家的认识,聊我们对这个新的国家的认识。通过交流,他们重新认识中国,我重新认识世界。然后每个人都感慨,世界太大太大,自己是那么渺小,对这世界知道的少的可怜。
听到那么多的故事,遇见这些人,跟着他们学习做人做事,更深刻的去在每天的生活中感受真诚,体会尊重,民主和平等,然后分别,把自己的好留给对方,给对方好的影响,流泪为彼此祝福。因为这些,我觉得这段留学的经历无可替代,无与伦比。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留学生心得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