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安德烈心得体会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安德烈心得体会篇1
待细细品读了龙应台经典之作——《亲爱的安德烈》后。
我有为之颤动和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我觉得无比新奇、见解独到。既有偏激、天真烂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丰富多彩,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书中,只要满十四岁了,就要用“您”来称呼。但是,中国的家长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在书中,龙应台会叫这样的家长去对安德烈说,而不是对自己说,这对安德烈,无疑是一种尊重和鼓舞。中国的家长们也应当向龙应台这样的妈妈多多借鉴和学习。如果所有人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点点的叛逆,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新式独特的教育方法。学习书中的好方法,给孩子们一点应有的尊重,和自由。这样能使像安德烈这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少走弯路。也能告诉家长,在面对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时,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引导。
安德烈心得体会篇2
在上一个学期,郝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这使我深深爱上了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尤其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安德烈心得体会篇3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安德烈心得体会篇4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愿意看这本书,因为里面只是一封封枯燥无味的信。比不上小说的奇异有趣,漫画的绚丽多彩,笑话的夸张搞怪。总之,自从它被买回来,我甚至压根儿没正眼瞧过它,直到爸爸要求。课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几段话,心中的兴趣不由得浓了一分,那类似独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来。于是我翻开了它。
然后,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母亲。
七个月时,她将我抱在怀里,看着婴儿熟睡的脸庞,有轻微的笑意。
七岁时,她小心翼翼地牵着好动的孩子的手,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
十七岁时,她细心地帮我整理好脏乱的房间,让我舒适地学习。
我像吞温开水一样静静地享受所有的关心与温暖。母亲的爱,这首细腻温婉的诗犹如水莲在时光中绽放。
一首牵挂思念的诗。当我们携着梦想在风中行走的时候,你在背后欣慰地微笑。轻狂的青春里一直把自己当成北冥的鱼,等待着化为鲲鹏的时刻。而后,背着行李一路寻找。一直喧闹着,期待着。走走停停,累了,才发现自己恍若丢失了一样东西,难以适应。然后,才想起那是因为没有母亲在身边了。那些唠叨和关怀,在离开了家以后就开始少了。
转身,看见母亲其实一直在后面默默看着自己。这样的母爱没有太多鲜艳的色泽,更没有多华美瑰丽,只是很温润的牵挂。她手中牵着的线,另一头永远是孩子。就算她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你,就算我做得多么失败,她都会支持我,会告诉我尽力了就好。每次和母亲的通话都不会很长,但是声音的熟悉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读了这本书,我看到母爱的伟大,也看到了一个母亲努力去走进孩子的世界,母爱是伟大的,它可以经得起岁月的蹉跎,也经得起时光的荏苒。母亲是伟大的,她为我们倾注一生的心血,给予我们生命的全部,不再姣好的容颜,夹杂在青丝中的银发,还有,为我们操碎的心。我们的妈妈,她也年轻过,她也美丽过,她也有自己原本的梦想,但是这些她本应拥有的东西,都用来换取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幸福。所以,当你看到镜子里自己,想到那张和自己如此相似的脸,就在心里对那个日益苍老的女人说一句,爱你。
安德烈心得体会篇5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年复一年中,儿子己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平日里倒不觉得,偶尔在他熟睡时,看见床上躺着的宛如成人的身体,心里不禁一惊,噢,儿子长大了!就这么长大了!声音变了,长青春痘了,毛茸茸的胡须己清晰可见,脚上得穿四十二码的鞋子了……莫说心理,单是外形上的变化己是足够大了,这一切变化似乎太快了,我极不适应,这正如龙应台见到十八岁的安德烈的感觉一样,是啊,那可爱的,让我拥抱让我亲吻,整天黏着我叫”妈妈”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一边读《亲爱的安德烈》,我一边想我的儿子,我和他现在的沟通方式、相处方式有没有问题?他会不会把心理话都说给我听?我的反复叮嘱他会不会厌烦?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学校发生的事会不会愿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里是个怎样的人?龙应台和安德烈母子以书信的形式谈艺术,谈文化,谈生活,谈国家,谈政治,谈道德,谈烦恼,甚至谈爱情,他们通过沟通这种方式,重新认识彼此,更加理解和深爱对方,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处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过龙应台说给孩子的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把这些话也说给儿子听,希望他能明白,现在的用功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心中有意义的工作,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尊严,乐在其中。
虽然当父母没有“上岗证”,但是现在想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沟通,我还真要学习当父母。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关于这种感受,我有深刻的体会。儿子现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看着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伤。欣喜他能很快适应初中学校的生活,又悲伤于它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了。真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实,当父母的责任非常大,既要让孩子吃好穿暖学习好,更要身体好,心理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更重要的是拥有抗挫折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大的,听得了赞扬,受不得批评和挫折。时不时就能听到某个孩子被老师当众批评跳楼了,某个孩子父母不让玩手机游戏自杀了。这是多么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少不了的,没有健康的心智,强大的心理素质,在这个社会上,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更别说享受生活了。
和儿子一起看《亲爱的安德烈》,我们讨论对文中某些事情的观点,又讨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交换看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和儿子之间的话题多了,我试着尊重并重视他的看法,他也认真听我的意见和观点。相信“沟通”能使我们母子的关系良性发展,让我们享受亲情,乐在其中!
安德烈心得体会篇6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经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时候,我们期望能够拥有自我的空间,不被束缚。其中有一段对话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
是的,这是一个儿子与母亲之间乏味的对话。我们长大了,总认为自我是个独立的“人”了!
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父母,他们很爱我们,很期望我们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并经过有效地沟通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也期望走进我们的内心,能够更加了解我们。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明白他爱我,可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能够不必了。”是啊,安德烈已经十八岁了,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黏着妈妈了,他长大了,也变的独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沟通问题上,天下的妈妈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为离家较远,所以我不得不住校。离开了温暖的家,不能每一天和父母朝夕相处,所以每一天晚上的电话成了我和妈妈的必修课。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如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今日怎样样?”“挺好的。”“学校生活还适应吗?”“十分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了这种对话的苍白无力。本来我与妈妈之间的沟通就是为了了解彼此,可是此刻这样的简短对话,既还原不了我们的真实生活,也供给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帮忙,对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犹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饭后的闲聊时间,恰巧妈妈和我谈及了相同的问题。原先,我们两个心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妈妈因为捕捉不到我真实的生活信息,而感到无助和不安;我也因为逃避问题,而过于敷衍,流于套路,没有真实勇敢地表达自我。
经过这次谈话,我也认识到我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下次和妈妈电话沟通时,我会如实说明我在学校的真实情景,即便妈妈跟我谈些我不想说的事,我也会端正态度,耐心回答!妈妈也说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提高。经过这次谈话,我们改变了沟通的策略。妈妈每次打电话会更加关注我的感受,开场白变成了:“今日感觉怎样样?”这样的问话,让我感觉很简便,没有被逼迫,被随意评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妈妈讲一些我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大多数时候妈妈只是默默倾听,偶尔有一些问题,妈妈也会供给一些自我的观点和角度。每当这个时候,妈妈虽然没有给我供给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总会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通话时间也比以往长了许多。妈妈也会把自我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诉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对话资料不再苍白无力,逐渐变得充实起来。我们也开始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孩子?我们在长大,他们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再年轻。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齐的时光,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就是这样,龙应台母子俩敞开心扉!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
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谈话,我和妈妈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妈妈也会重新认识她人生里第一个十三岁的我,我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妈妈!这更会增进我们的感情和相互欣赏。因为爱就是沟通的理由!
安德烈心得体会篇7
清纯静美,白衣白裙别上一朵粉红的蝴蝶结--谁抵挡得住"美"的袭击?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我只能让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到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读书心得:受办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师的影响,到图书馆把龙应台出版的系列书借来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师写了读书笔记的《亲爱的安德烈》。当看到以上这段话时,勾起了我一个回忆:曾经的初恋时光,曾经的花前月下的美好岁月,曾经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个感慨:"我只能让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到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对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应该这样,明智的家长一定要放权,要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尝试,去摸爬滚打,即使伤痕累累也不要后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是以不占有为目的,是一种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爱,而不应该娇生惯养,甚至溺爱孩子。
如果媒体不维持一种高度的批判精神,一个社会是可以集体变"笨"的是不是?
--读书心得:这绝对是至理名言,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没有杰出人才出现?"这大概是一种最主要的原因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体制,允许批判吗?有几个当官的敢讲真话?有几个学生不是变得越来越大世故甚至越来越虚伪?我们的教师那一个在真正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追求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现在那里还有这种豪迈的革命精神?
我推荐《亲爱的安德烈》中第34封信《独立宣言》给正在读初二的女儿看,他看完无语,我问她有什么收获,她只能以"嗯"含糊地应答我。这声音里可能有佩服和感悟,但也许更多的无法回答:我们可以使用、有权使用"独立宣言"并能成为社会风气吗?
正如我后来又追问她的反映她终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西方文化呗。"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1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的刘晓波,我们的整个网络,整个媒体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杀有关报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谴责西方的别有用心,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国当回事,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至少有中国人的声音和身影;刘晓波也好,喇嘛也好,个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们值得敬佩的地方。
亲爱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离开,亲爱的安德烈。
这句是台湾的龙应台说的。她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和她一贯凌厉大气的文风不一样,满怀细腻,静静絮语。
在这本母子互动的家信里,我看到她作为母亲的天性,娓娓道来的细心耐性,细节点滴映射的母爱,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镜头,只是家常,和世上所有的母子一样,沟通了解,赞美批评,当她有一天惊讶地发现,儿子已经不是呀呀学语的稚儿,也不是青葱少年。离开德国回到台湾任职4年之后,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站在面前。刹那间,作为搀护者的母亲忽然失落,儿子不再是她的儿子,而是一个青年,一个“别人”。
三十六封信不疾不徐地道出这份浓浓母子情。犀利如此,曾以一把野火烧遍台湾,在台湾大陆欧洲有不小影响的著名作家,骨子里是纯粹的母亲。对儿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诱的,允许个性张扬,她把自己和儿子放在同级的对话台,面对面,没有高低,没有表现家长的凌厉作风。
相信只要是看过这本书的女人,都能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母亲的力量,我也有个亲爱的安德烈儿子,你也在渐渐成长中,我有时候都在犹疑----当年那个胖墩墩的小小男孩儿这么快就变成少年了?呀呀学语变得伶牙俐齿,有些语言你还真不能瞬间回应,哦,我老了,代沟是很自然的。过几年就是青春期和更年期的pk,但是这种pk不会激进,看了这本书会给我支持的。
你两岁半前,我们可以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分离,看着你酣睡,吃喝拉撒,抱着亲着。幼儿园起,开始看着你依依不舍地迈进幼儿园大门---妈妈早点接我。
好的!
小学了,也是依依看着你迈进校门,背着书包,生涩演进为熟稔,你可以走在路上发现一个同学而欢呼跟进,把妈妈掠在一边去。
明年你小学就要毕业。初中起,我仍然可以看见你的背影消失在校门。直到高中,大学。还有以后的人生,已经渐渐铺开。还能让我目送你多少次离开?人生其实就是孤单的行进,这句话不仅仅对我,也对你,也对更多人,要学会接受和适应,要学会自得其乐。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作者是真正的母亲,她表达的是天下所有母亲的心声,谁能看出来,外表纤细的她有这么大的力量?野火集这本书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掀起龙卷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激扬华人价值判断,针砭时弊,不与流俗,傲岸大气的龙应台,内心的另一面是关怀温情的母亲。文字缓缓流淌的是一曲动情的诉说。她的安德烈长大了。失落中,她发现失去了,却得到了全新的认识,儿子,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头脑思维和认识,我们坐下来面对面吧,不以家长的权威要求你。你是满了18岁的小伙子,你有权利和面前这个老女人谈天论地。这个老女人不仅仅是生养你的母亲,更是你的朋友,可以平起平坐,你的不同意见,都可以拿出来探讨,不要求一致。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信条,值得每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以及将要为人母的女人学习和体会。包括父亲和即将为父的男人,这本书也是值得品味的。即便这本书里极少提及安德烈的德国父亲,只一笔带过,她从德国回到台湾任职四年期间,婚姻开始与她陌路,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命里更重要的东西远比爱情多,她的安德烈就诠释得很好。大多数婚姻都是千疮百孔的,尤其是优秀女人,经过如许彻骨,还能绵润温和,这是极致女人,活得这样圆润从容,引人尊敬,向她学习。平淡,平和,平常不平庸。这个把桀骜柔情两个极端糅合得这样盎然的著名作家,她的价值理念里,有我最欣赏的两种。于强权的,她敢于挑战,于弱势的,她默默怜惜,为之呼号。她对文化的解读引人思索,这位来自台湾小渔村的女性,成长轨迹可以感受,经历过才有怜悯。
安德烈和龙应台的母子互问的十个问题,真是极有情趣的一章。儿子对母亲的提问回答得一如他的风格,三分玩世不恭,两分随意,五分率性,却十分真实的表达。
而安德烈给她的十个问题,有几个值得一提。包括了人生,价值,时光,尊卑和信仰。
你怎样面对你的老?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已经接近60岁,你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她的回答大出安德烈意外,老就是老,他以为母亲会说她会优雅地老。没想到龙应台很残酷地道出了“老”的现象和实质。“老”就是一个败坏的过程,但是绝不要气急。最后还有一句轻松-----我以后陷入昏迷,考虑抢救与否,还有以后的事情,要麻烦你了,亲爱的安德烈。
你死后希望谁会记得你?读者,国人,我。
读者,不在乎。国人,不在乎。怎么被你和菲利普(龙应台的次子),记得?
这个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有名的,一个没名的。
没名的,我尊敬扶贫济困的人,实验室默默工作的科学家,抵抗强权记载历史的人,尊敬贫病交迫仍然坚定吧孩子培养成人的人,尊敬在呱噪中仍然保持独立思考的人,尊敬愿意把最后一根蜡烛和别人分享的人,尊敬在谎言时代仍然寻求真实的人,尊敬有了权力仍然能跪下亲吻贫民脚趾头的人····
有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最近一次,什么事情叫你恨不得狠狠揍我一顿?
你每一次抽烟,我都想。
看过这些,你还能有什么不明白这样一个母亲?我明白,却表达不出那般的情愫,也无须再表达。她和安德烈的家书早就流淌得很充分。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离开,龙应台说的,有酸楚,有落寞,有不甘,有欣慰,有感伤,但是也有希望。就像夕阳西下,依依不舍目送着晚霞。朝阳升起,依依不舍目送昨晚叮咛她的露珠,我们还会重逢的。生命就是怒放和衰败的交替行进,你我都会走过这舞台,都是跑不掉的角色。
人生是一次次的目送,也是一次次的重逢。这句是我说的,不管你认不认可,玩笑一句----相信有来生,这世的梦没有实现,挪到来生也不错。
龙应台和安德烈的历经3年的36封邮件,一个三分玩世不恭,两分黑色幽默和五分认真的儿子。一个八分认真,两分知性怀疑的博学母亲。有血缘天性,有两代时光不同,有中西文化差异,有不同价值理念撞击,但更多平心静气的交流,对未来的构建,对害怕儿子成为“提摩”(文中一个荒废光阴的人)的恐惧,却表达得没有架子没有权威。这比什么教条说教的东西都好,龙应台不仅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纯粹的母亲。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安德烈心得体会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