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篇1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5月27日,由8名队员组成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消息传来,振奋人心。旗帜引领方向,榜样引领力量。测量队员们以实际行动书写的至诚报国、勇担使命、敢闯敢试、勇攀高峰、无畏前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
生命不息,攀登不止。建国以来,我国测量队先后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三次测量。每一次测量,都是新的起点,都有新的突破,都标记着新高。一代代测绘人,用无畏前行的姿态,以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刷新着中国人在世界之巅的印记。每一次测量,都是一次挑战,是一种超越,是一种新高度,标注着敢于挑战、勇攀高峰、无私无畏、一往无前的攀登精神。时代需要“攀登者”,需要“攀登精神”引导和激励更多人一往无前、奋斗不止。广大党员干部就应传承和弘扬“攀登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迎难而上、无畏向前、勇攀高峰,争当新时代“攀登者”。
传扬“攀登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坚定信仰信念。家国情怀,是测量队员们的精神支柱。登顶珠峰,不仅需要两三年时间的准备,也不仅仅是登顶的征服感和欢愉,更为重要的是代表着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水平,代表着中国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登顶珠峰,意味着需要克服缺氧、严寒带来的考验,更需要面临雪崩等危险。测量队员们以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矢志报效祖国和捍卫“国家荣誉”的情怀与信念,一次次出色完成了登顶测量任务,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召,是激励我们践行报国之志的强大动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昂首迈向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须要我们涵养爱国之情、树牢强国之志、激发报国之行,把“个人梦”自觉融入到“中国梦”中,以实际行动建功立业新时代、再创佳绩攀高峰。要始终做到坚定信仰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在各种风险、各种考验中立场不动、信念不改,不忘初心、笃定向前。
传扬“攀登精神”,永葆奋斗姿态、厚植担当精神。“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次次测量珠峰高度,靠的是奋斗。翻越崇山峻岭、穿行大漠戈壁,复测珠峰、南下极地……测量队员们不仅完成了一次次珠峰的测量,也为国家完成了许许多多的重大工程测量任务,他们付出的不仅是汗水,有的测量队员还付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勇于担当、矢志奋斗的乐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前,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也给推动改革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涵养攻坚克难的勇气,涵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气,面对危险不退缩、面对困难不畏惧、面临问题不逃避,立足本职岗位,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专心致志谋发展、凝神聚魂干事业,为决战决胜凝聚力量、贡献才智。
传扬“攀登精神”,积极求实创新、乐于无私奉献。“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测量队员们攀登珠峰再次开展珠峰高度的测量,不仅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攀登精神体现,也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体现,更是坚守初心、无私奉的价值精神体现。在国测一大队队史室的墙壁上有一份名单,显示出从1954年到1989年的35年时间里,有46名测绘队员牺牲在测量的征途中,而他们大多永远留在了荒野的测区,用生命诠释了攀登者的无畏、无私,诠释了何为攀登者的使命与担当、敬业与奉献。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需要我们在干事创业中,践行和发扬测量队员身上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定力,根除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精神,爱岗敬业、实干苦干,甘于吃苦、甘于奉献,勇闯新路、创造高峰,在为民服务路上不负韶华、不辱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昂首进入新时代、信步踏上新征程、盯紧瞄准新目标,有许多“高峰”需要征服,有许多“险滩”需要跋涉,有许多“关隘”需要我们攻克。唯有拿出“攀登者”的胆气、定力,拿出“攀登者”的无畏、无私,拿出“攀登者”的求实、担当,才能在新时代壮丽征程中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勇创佳绩、再攀高峰,书写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佳绩。
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篇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用详实的时间线、丰富的数据图表、生动的故事案例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
这份长达3.7万字的厚重文献中,一组组数据引人注目。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2万余人;截至5月31日,全国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国共调集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截至5月31日24时,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累计治愈率94.3%;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截至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14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高度信任,是14亿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英勇奉献。
从30后到00后,中国人民“疫”无反顾、众志成城。30后钟南山,17年前是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17年后,84岁高龄的他再次冲到抗疫一线;40后李兰娟,73岁依然深入icu查房,脱掉防护装备后,面部压痕让人心疼;50后郑杨,作为吉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长的一位,63岁仍然驻守在重症疗区;60后张定宇,在身患渐冻症的情况下,自疫情暴发就开始连轴救治工作;70后刘森波,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主动请缨承担雷神山医院样本物流收取和运送;80后汪勇,从独自一人接送金银潭医院医务人员上下班开始,一步步搞定金银潭医护的出行、就餐问题;90后赵闯,作为一名民警,20余天转送59名确诊患者、疑似感染者、发热病患等;00后刘家怡,随广东省医疗队增援湖北,投身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战疫现场……他们的表现是每一代中国人民的战疫缩影。危难面前,每一代中国人都在用行动书写使命和担当,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从医护人员到普通群众,中国人民齐心战疫、全力以赴。疫情发生后,广大医务工作者舍小家顾大爱,夜以继日、舍生忘死,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诊断、转运、救治等各方面默默地作着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以实际行动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广大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不辞辛劳,勇担疫情防控“先锋队”“突击队”重任,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抗疫一线为党旗、军旗增添光彩;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坚守社区一线,既当“宣传员”“服务员”,又当“疏导员”“守门员”,不辞辛劳、默默付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严格执行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不聚集、少出门的倡导,努力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科学防治、理性应对的社会氛围……疫情发生后,正是因为14亿中国人民英勇奋战、逆行出征,闻令即动、勇挑重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众志成城、踊跃参与,我们战胜“疫魔”的信心才更加坚定。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而是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经历疫情的考验,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拥护和信赖,对中国制度更加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只要14亿中国人民团结协作、万众一心,定能化危为机,战胜一切困难。
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篇3
(一)最不“灾难”的灾难
疫情来得悄无声息。
仿佛在一夜之间,窗外的世界变得陌生了。昨日还在院中嬉笑打闹的顽童转眼便不见了踪影。厚重的云层将阳光遮蔽,只留下一片让人抑郁不已的灰白。
或许很多人内心仍然不愿意承认,但是,这就是一场灾难。
它不同于地震、海啸那般猛烈,但,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夺走了我们生活中的安宁与欢乐。
商场停业、交通关闭、学校停课......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是健康、精神与经济的三重打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灾难”似乎与“死”、“亡”等词汇一样,是一个十分忌讳而不能被随意提起的词语。
然而,正是这些忌讳,充当了人们逃避现实的借口。于是小部分人开始自我麻痹,他们仍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美好新年、出游计划亦或是日常生活被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扰乱的现实。
殊不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灾难正是如此,你越是不愿正视它,它来得越是气势汹汹。
我们,只有先面对灾难,才有机会战胜灾难。
(二)我与别人
湖北红十会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捐赠物质承载着温暖与善意从四面八方被送到了红十会。那些大都是医院所缺的防护物资,是无数医生与病人的希望。而这些物资被收了,却在仓库堆积如山,因为人手不够;医生们排队来领物资了,却几个小时都领不到,因为现场混乱、手续繁琐。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这样低下的工作效率,当然会引发大家的口诛笔伐。
可真正应该引人深思的,是接下来工作人员的这句辩解:
“我们只负责收,不负责发。”
两个“负责”,将责任理得清清楚楚,却又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这将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小学----那个我们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年幼时期。我仍然忘不了班长回绝我时那冷冰冰的语气:“我只负责登记迟到,不负责帮你解释原因。”
听啊!多么的如出一辙。
可那时的我们终究只是一群只会想着还有多少糖果的孩子,而孩子的言行并不能代表什么。然而,可悲的是,在有些人身上,这种“独善其身”的思想那怕过了五年、十年甚至终其一生也仍然无法改变。更可悲的是,在几乎每个人的身上----包括我自己,这样的想法都或多或少若隐若现地存在着。
我不愿意将其简单地定义为“善恶”。
诚想,若是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躺在他们面前,那么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物资送出。可问题在于,哪怕仅仅只有一墙之隔, 只要他有一丝机会对医务人员的奔波视而不见、对病患的呻吟充耳不闻时,他首先想到的便会是“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麻烦”,而不是“我这样做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帮助”。
这便是“利己主义”。
“利己”,并不是谁的罪过,因为它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也正是由于这种本能,我们的祖先才能在自然界残酷的生存斗争中胜出。
而这种本能在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容易被放大。的确,众多的人口给予我们无穷的推动力,可它同样会淡化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它给了很多人一个逃避的借口,那便是:我不去,还有那么多人可以去呢。
当一个团队足够庞大,每一个队员与团队的奋斗目标之间的距离便会无形中被拉大。
然而,这个时代需要我们跳出那个“小我”的世界。“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世界就是千千万万个体组成,我们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它不需要每个人都兼济天下,但它要求每个人都不只满足于独善其身。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年代早已过去,如今的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的是,在那个属于“我”的世界里,添上一个“别人”。
添上一个“别人”,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不问得失;添上一个“别人”,我们就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怕麻烦;添上一个“别人”,就是更大的善意,更多的担当。
此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很多人的身影:
那些伟大的医护人员,穿着笨重的不透气的防护服,不能上厕所穿着纸尿裤,为了省一套防护服而多上几个小时班,一个多月轮轴转没有一天休息;
那个郊区的菜农,在寒冬里踩着装有24箱蔬菜的三轮车,不会用导航,一路问路,一天奔波,终于将自家的新鲜蔬菜送到武汉一医疗队入住的酒店,只因他心疼医护人员日夜操劳吃不好睡不好;
那些守在各个交通要口的交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给来来往往的车辆上人员查体温;而在一个高速收费站,一名男子跳下车,给交警递过来一箱从尼泊尔人肉背回来的口罩,丢下一句“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匆匆离去。
看,当“我”的世界里多了一个“别人”,似乎也不是那么坏。
(三)你以为的你以为
疫情至今,有一个现象让人印象深刻。
当得知有500万人离开了武汉,一些微信群里开始出现了对武汉人甚至是湖北人围追堵截的行为,甚者是公开他们的身份信息,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仿佛这场疫情传播是武汉人蓄意制造的一样,仿佛他们是罪人,而不是受害者。
这一幕像极了小时候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见到动画片里的大灰狼便觉得狼是这个世界最丑恶的生物,而看到机智可爱的绵羊便认为羊是最可爱的天使。
那时的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
记得柴静在《看见》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2007年陕西发生的“野生华南虎照”事件中,声称自己拍到了虎照的农民周正农在面对质疑时回应:“如果虎照是假的,我愿意把我的脑袋砍下来”。而“打虎先锋”,中科院植物学家傅得志则直言:“用我的头作担保,虎照是假的,当地绝对没有超过十公分的树叶”。这个植物学家判断虎照是假的依据是照片中的树叶超过了十公分。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虎照当然是假的,而人们却也在当地找到了不少接近二十公分的叶子。
不仅仅是他们,这起事件中的人物在面对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我认为”,或是“我觉得”。而在被问及他们是否曾尝试去弄清真相时,却都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这不仅使我想到了今年十分流行的一句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可“我觉得”的便一定是对的吗?
正如柴静在文中所总结的那样:中国人思维最大的特点便是缺乏精确性。当我们的内心开始认定一种观点时,便会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这种观点或结论的来源往往是极其随意的,就如因为灰太狼而讨厌狼,或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一次出言不逊而将前定义为“坏人”,亦或是因为一次不太理想的成绩而将某位同学定义为“学渣”。然而,这一个又一个的定义无不带着个人的主观偏见,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新冠病毒”不是所谓的“__病毒”,而需要为此承担责任的是“一些人”而不是“武汉人”。
在疫情的浪潮下,舆论变成了一种极易传染的情绪。这时的我们无疑需要保持冷静,理性地看待与分析一切事情,不要被“你以为的你以为”所蒙住了双眼。
(四)结语
或许,不可避免的,这社会仍存在着利益之间的尔虞我诈。但是,当灾难真正降临时,人们却空前地团结在一起。
截至2020年2月13日,全国各地已派出两万多医护人员支援湖北,来自四面八方的180多支医疗队奔赴武汉和湖北其它地区,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有序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这就是让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疫情带给我们灾难。可疫情的发展却也将我们的问题暴露出来,给予了我们一个反思与纠错的机会。而人们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纠正中,创造了一个个更美好的明天。
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篇4
这个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再平常的春节,爆发的疫情席卷了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给千千万万的家庭的节日涂满了黑色。在这个危及祖国的时刻,全国人民化身抗击疫情的战士,从自身做起,坚守阵地;可是,疫情不会只因为我们的坚守而退散,总归有一批人需要奔赴前线,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全国人民的幸福安康。她们,就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逆行出征者”。
是你们,在祖国最危机的时刻,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假期,义不容辞地奔赴一线战场,为拯救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你们的孩子也许还年幼待哺。也许还蹒跚学步,可你宁愿把自己对他们的万千思念都融化在一次又一次的视频通话中,也不愿放下手中的重任回到家中;你们也许在外工作,你们的家人这一年都未曾和你吃过一顿团圆饭,可你宁愿放下除夕的碗筷,也不愿前线的人民多等待你一分,一秒。
是你们,在祖国最危急的时刻,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容颜,奉献了自己的光阴年华。也许你们之中有许多抖音、街拍的爱好者,总是喜欢把自己最美好的样子分享给大家。为了抗击疫情,尽管你们的脸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压痕,你们也会微笑着说“为了国家,值得!“。也许在生活中,你们也拥有过太多太多的美食、甜品,可如今即使吃着泡面、盒饭,你们仍然可以坚强地对其他人说一句”加油!“。
如果世界真的有天使,那她们一定是你们这般模样。日夜奋战在一线的你们,不管再怎么不想停下来,不管多么想一刻不停歇地为人民服务,也一定要留出时间让自己放松一下,和家人通个电话报一声平安。因为,你的安全,是我们心中之重。愿祖国安康,愿你们凯旋而归。
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篇5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个哲理,在医护人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陷阵的英雄,是他们用坚毅无畏的力量阻挡住了病毒的侵袭;回到生活,他们是邻居家的孩子,是幼童的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丈夫、妻子。但正因为普通,在紧急关头的挺身而出,于危难时刻的无私奉献,更显得弥足珍贵。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冒风险到抗疫一线工作时,很多医护人员的回答是,“这就是我的工作”。此时此刻,这句话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奔赴武汉与前期驰援医护人员汇合的路上,一位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生微笑着比出胜利手势;甘肃民乐县,一位“全副武装”的医生充满信心地打出“ok”手势;首批6家医院的121名医护人员组成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同事们目送他们出征……一幕幕动人瞬间、一个个真切的表情,记录下医护人员迎难而上的勇毅担当,他们是这场战役中的英雄。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身患疾病时,医护人员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往往就能缓解心中的不安和压力。反过来,患者的一句感谢,也足以拭去医护人员一天的疲累。医护人员与患者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就能筑起抵御疫情的坚固的钢铁长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要靠精湛的医术、严密的防控、扎实的保障,更要依靠众志成城的精神、团结一致的劲头。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没有什么比支持和信任更能带来安慰;对于患者和普通民众来说,也没有什么比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的付出更能带来安全感。
一名护士在采访中被问及名字时,她回答,“名字就别播了,因为怕妈妈看见会担心”。担心的又何止是家人,在这场与病毒的搏斗中,医护人员的安危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关切。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安全了,我们距离战胜疫情,就更近了。
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篇6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在全国范围内扩散,甚至传播至其它国家。截至2月1日,全国已确症病例逾1.1万人,死亡259例。想不到此次疫情发展如此迅猛,在1个月的时间里,就由几例发展到一万例。每天急剧增加的数据,令全国人民都痛心不已。
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却与17年前重大疫情“非典”惊人相似,源头便是人类贪吃野生动物。人类的欲望导致此次疫情。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疫情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负重前行的“逆行者”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全国各个地方,广大医学科研人员、医护工作者、防控医院的建设者、公安干警,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每天奔波巡查的基层干部以及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其他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抗疫前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已经84岁,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的当下,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却第一时间乘坐高铁冲往武汉防疫第一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能够灭灾度难、历经坎坷而愈加兴旺发达的力量所在、根本所在。我们应该对这些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但是,在如此危急的疫情之下,疫情期间盐水漱口防病毒、抽烟喝酒防毒、双黄莲抗病毒等各种谣言乱飞,个别地方出现了歧视武汉人等事件,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和思考。同时,由于医疗物资需求量较大,许多商家趁机坐地起价,哄抬医疗物资价格,引起市场混乱……这都是令人愤恨的行为,我们应坚决抵制。这次“战疫”,是全民“战疫”,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可能贡献自己的为量,在家隔离自己,不走亲访友,不给国家添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的。
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一起肩并肩,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坚信在春暖花开时,我们依然能够繁华与共!
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篇7
在新冠肺炎肆虐时期,为抗击疫情,金屯镇中心幼儿园老师们站好教育岗,为孩子们开启了生动有趣的网络教学课。
一部手机,自家梳妆台前、一节酝酿好的课程,按下自拍键,近日金屯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格外忙碌,各自在家,录制教学视频。内容有智能运动篇、亲子手工游戏篇、绘本阅读篇、口才练习篇等等。每日早晨9点,老师们便准时将视频上传到幼儿园三年前创建的“爱上学”平台上。孩子可自由根据自己的时间进入平台。又可以看着老师们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容在家学习,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互动,孩子们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延期开学公告一出,该园园长邓文芳、副园长余心和及教研主任余蕾立即通过微信群开会,既要减轻疫情危害保障师生和家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又要让幼儿教育一并跟上,探讨出疫情期间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创园时为利用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而创办的“爱上学”平台,由老师们自录或是上传些网上好的视频到平台,进行视频教学。很快便于6日正式开启了“停课不停教“的网络视频教学打卡模式。
正在家录视频的余蕾老师说,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家园一致,保证视频质量,常常为了拍一段视频花上一两个小时,不好就坚决重拍。目前已开通了4期网络教学打卡,很快就调动起园内各班级近100位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还有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孩子前段时间总是在问我,妈妈,我什么时候开学?我回答他因为特殊时期,假期要延长,不能出门,只能在家里。他说很想老师,想小朋友们,现在园里在疫情期间进行网络教学,孩子很高兴,不无聊了。大人与孩子之间也有更多互动,亲子之间关系更好了。” 符奇立学生家长高兴地说。
金屯镇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虽然不能出去玩,但每天能收到老师的教学视频、小朋友间的互动消息,都非常开心。停课不停学,金屯镇中心幼儿园积极面对,相信孩子们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也相信多年以后,回想这个特殊的假期,孩子们的记忆里不仅有肆虐的病毒,还会有无私奉献的英雄、温暖呵护的父母,更会有心怀大爱,一直默默陪伴他们的幼儿园老师!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九零后抗击疫情心得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