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一场艰苦卓绝的长津湖战役,生动诠释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71年后,一部《长津湖》电影,讲述着这段历史的震撼和悲壮,致敬着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国庆假期以来,电影《长津湖》的热映让国人在重温那段残酷而感人的历史的同时,深深激发着国人心中那份持久而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近几年,此类题材电影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很多共鸣。许多家长也会带自己的孩子去感受一下那艰苦卓绝的年代的时代背景。不仅仅是长津湖,此前还有《攀登者》,《中国机长》,《战狼》等等。多地甚至将此类电影列为全国红军小学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指定影片。
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仅仅从电影中去获取。主要获取方式有学校的集中授课和渗透灌输,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宣传,组织座谈、讲座、知识竞赛、纪念活动和文艺、体育、娱乐活动,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等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的历史遗迹、风景名胜、重大建设项目和成就展览等。但是实际情况是,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也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成绩,学校的爱国主义活动也无从谈起。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国庆节的本质是“国民节”,它以深化国民情感、强化国家认同、巩固政治合法性为宗旨,倾力打造国民身份,全力激发国民爱国热情。这两个特殊的节日,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载体,然而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变成了学生放假娱乐的狂欢节,要么举家出游,疯狂购物;要么电子游戏、通宵达旦。发展经济的目的虽然达到了,强化国家的认同,激发爱国情感的宗旨却大打折扣了。
由此看来,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这一情况。
一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授课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老师应该结合学科实际,给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知识。比如语文课历史课,不能是单纯而枯燥的知识传授,教师可以进行课外材料的补充,让学生以史为鉴,不忘国耻。
二是要利用好社会上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诗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感,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博物馆、纪念馆完整的记录了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突破口和基点。
三是利用传统民俗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就是民族认同感,我国有很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合家团圆的春节,赛龙舟的端午节,团圆丰收的中秋节等。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从生活实际中,从民风民俗中领悟中华民族的特征,通过旅游寻根,祭祀祖先,解读家谱等活动,可以使青少年一代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进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学生时期的品格教育是健全人格,奠定人生基础的最佳开端,更是提高国家全民族素质的需要。爱父母、关心同学、尊重老师都是爱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让孩子们由小到大的对国家进行认知,先是认识自己和家庭,认知社区和家乡,最终理解国家的概念。从感观上领悟祖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和悠久的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抓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认同感,铸造青少年“国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