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春风化雨》观后感心得体会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观看了美国电影《春风化雨》,这部影片的内容就像他的片名一样,如春风化雨般的感染了我们这的每一个人。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春风化雨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春风化雨观后心得1
电影的内容是: 一群新生来到美国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开始了新生活。在第一堂英语课上,教师基廷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耳目一新。基廷大胆挑战狭隘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爱,受到学生们的拥戴。从学校的一本旧年鉴上,学生们发现了基廷在学生时代主持过的一个诗歌团体??死亡诗社,决心重建,恢复它的活动,经常在山洞里举行诗歌朗诵活动。学生尼尔不顾父亲反对,偷偷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演出虽然十分成功,但父亲强迫他转学,尼尔愤而自杀。为掩盖丑闻,校方把基廷当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辞职。在他离去之前,学生们用特殊的方式向基廷表示对他的热爱和“死亡诗社”的团结。
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在他们之间究竟什么有是值得我们去深思?
电影中基廷老师的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老师为学生上第一诗歌课时,他就告诉学生“我们读诗和写诗并不是玩,我们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只有在梦中,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这位充满激情的教师把他对诗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简单的话告诉学生。其二,当校长用很不满意的口气问基廷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走来走去,而不是在课室里上课。基廷老师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基廷老师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老师的愿望总是美好的,总是希望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有时却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产生了惰性,把自己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我觉得能培养出“会自我思考的学生”才会是成功的教师。
电影中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个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却隐含了激情。基廷老师要每个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并在课堂里读出来,托特却没有勇气读出来,他谎称自己没有写,基廷老师这时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认为你想法是没有价值的么?” ……然后让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终于能如实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在剧终,基廷老师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 是什么使性格怯懦的托特变的如此勇敢,是爱,是基廷老师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学会欣赏学生,其实鼓励是学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时课堂上一句:“你说得很有道理。”“你的发现很重要。”……可能给学生带来了他举行努力的动力,继续学习的勇气,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这些鼓励孩子的话。
一、开展情感教育
“留守学生”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爱护,感受不到温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和自卑。为此,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些关心、关爱,多些指导,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拉近同学生的距离,用真诚动其心。教师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给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感情。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学校注重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班级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讲生活自理的小常识、自强自律的小故事,开展“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帮助“留守学生”养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二、运用赏识教育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位同学的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特别是“留守学生”,通过多接触,多了解,多发现,不管是体育活动、书法、绘画,还是唱歌、跳舞,只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就要及时肯定表扬,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信心。“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平时夸一句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让他们坚信自己是最棒的,不管是成绩、纪律还是生活上,让他们坚信自己不比别人差,通过努力一样能行!
三、要有耐心
对于一部分“留守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只经受得起成功的喜悦,却承受不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感觉自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缺乏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时候,老师不能罢手不管,这样做往往会前功尽弃。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要有乐观的态度和反复激励的思想准备,既要看到他们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他们的反复现象。只要我们树立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念,就会认识到学生是生理、心理充满矛盾的个体。只要我们有爱心和耐心,认真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关心他们,因人施教,他们一定会天天进步。
春风化雨观后心得2
看到底下的评论当中,有些人从老师的立场上讲,认为老师并不应该传道,我觉得难以理解,totaly反对。
教育是老师的教育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我想教育是为了学生,所以学生在此问题上应该更有发言权,尤其是经历了中国的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之后的学生。
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我想就应该是影片中的John keating那样的。
前几天和一个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读了两个硕士,本科是北大的朋友聊过,我问她: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她说中国的教育只强调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美国的教育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交际等等综合能力,从很早的时候就强调学生要有一个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应该往哪方面努力。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美国的大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毕业之后大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中国的学生呢?大学的专业都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毕业之后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是怎样的,职业计划是怎样的。等找了一些工作,跳过几次槽,碰过若干次壁之后,才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已经快30了。
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中国的教育使得学生从小就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的权利,或者已经养成了大事都由老师或者家长做主的可悲习惯。而老师真正应该教授的,正是此道:培养一个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剧中的John keating叫学生们勇于尝试,勇于突破,有自己的想法,发展自己的爱好。这些正是学生所缺的,谁能说这是错误的人生观?难道平庸,人云亦云才是正确的?
关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我想大家都很明白,但是究竟如何解决,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但是不管怎样,我坚信John keating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
春风化雨观后心得3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 captain, my 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春风化雨观后心得4
今天下午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观看了一部有关留守儿童的电影,影片的名字是《春风化雨》。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一个古老的祠堂里,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的教师收下了一批留守儿童。在这些儿童里,有一个小女孩非常孤独,却又恨她的妈妈离她出去打工,后来她的同学安慰她、鼓励她。不久这个小女孩妈妈突然回来了,可小女孩不肯原谅妈妈,但是,在老人和同学们的劝说下最终和妈妈抱在了一起,她妈妈准备把她的女儿带到城里去读书,可这个女孩舍不得这些朝夕相处的同伴。
在这个小镇上有两个专门偷鸡摸狗的坏人,他们把学校的一个小男孩经常拉去干坏事,可这个小孩不怕他们。一天晚上,这个小男孩被拉去当人质偷了一辆摩托车,小男孩乘他们俩不备,告诉了别人,最终,这两个坏人被民警抓住了。可好景不长,这个祠堂被旅游局开发成景点,所有的孩子又没有了教室和课堂了。最后这所学校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建了教室,来添置了许多新的`教学设备,他们又能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对这些留守儿童,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快乐的学习、生活、娱乐。
春风化雨观后心得5
观看了《春风化雨》这部电影,深受感动。能把拍老师的电影拍的那么精彩,真是不容易!一个老师能用自己的智慧教育学生真的不容易!
下面摘自网友的一段话:
给老师……
当学生认为你讲的全是狗屁,你该怎么办?
当学生在课堂上大打出手,你该怎么办?
当学生觉得你偏心,你该怎么办?
当学生公然质疑你的性向,你该怎么办?
当学生家长要求你放弃烂学生,你该怎么办?
当学期结束时,学生对你说他什么也没学到,你该怎么办?
给同学……
当老师骂你‘贱’,你该怎么办?
当老师上课的内容古板到了极点,你该怎么办?
当你觉得老师有种族歧视时,你该怎么办?
当老师说的话,你总是听不懂,你该怎么办?
当你说的话,老师也听不懂时,你该怎么办?
当你发现即使你再努力念书,依旧只能上次等高职,你该怎么办?
做一个老师谈何容易,但是做一个学生也不容易!
遇到基丁老师到底是他们的幸运还是不幸?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诗歌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他们对一切看得如此清楚,虽然他们还只是孩子。然而,太清楚,太明白往往会有他的镇痛。认识到了失去的,便会抗争,便会反判。成长之路如此现实。没有真正的自由,即便是妥协的平衡也没有。成长带给他们的伤是一样的伤,却是不一样的疼痛。
查理说,叫我纽旺达。一想到他,那兴奋而充满激情的笑脸就出现在我眼前。他一智个战士。激情永远是他生命的花蕾,但我们不能奢望这能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保护他不用面对严酷的现实。光靠勇气谁也无法生存,这种浅层的力量终是有限的。也许,在这种成长中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可恰是这自由让他的命运成了一个未知数。是他太天真,还是成长太过残酷?
然而,尼尔呢?在《死亡诗社》里,尼尔是最鲜活的。但他的生命和成长就这样定格与那个《仲夏夜之梦》了,这是一个异数。演出很成功,但他却是永远谢幕了。来不及的祝贺吞噎在唇齿里,精灵花冠也遗失在窗台上,他就这样赤脚走进雪地,再也唤不会来…….这是他最后的抗争。用死亡来拒绝这种无意义的成长吗? 又如何呢,没有谁因此得到自由,也没有谁得到了拯救。
有些人注定是耀眼的闪着光芒的,他们的故事太悲状,太激烈,犹如烟火只在乎刹那的灿烂。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当烟火的,更多的是普通人,他们是沉默苍白的,比如托德。他也曾胆怯地行走,唯唯诺诺,羞涩不安,可谁又能阻止他的成长,谁又能阻止那场燃烧在心灵的大火呢?他闭眼激发的诗情,他冒犯权威的告别姿势,我们终能体会到那由心里发出的最真切的呼喊,一种歇斯底里的挣扎……我在内心应该更欣赏这后一种的勇气吧,或许,这样的成长才最有力量。
更多更多的人是卡梅隆们,他们可以忍受成长为生活的奴隶,可以忍受失去青春而没有怨言,反为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奴隶而感到骄傲。他们以后会顺顺当当的成为银行家,医生,律师…一切都将是理所当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他们会是好学生,好儿子。也许,向生活妥协不失为一个好选择。至少,没有冲突,矛盾,叛逆;至少,活着。心灵,梦想,诗歌又有何用?它可以轻易撕碎,面无表情。也许,看到这些,你会感到他们的天性薄凉。然而,生活为这种成长提供那么多养分,你又如何苛责?
你是谁?你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看完这部影片,或许,你将从新思考生活、青春,还有那疼痛的成长。
威尔顿预备学院,一个充满了严格制度的传统学习,口号是" 传统,荣誉,纪律,卓越" .虽然他们嘴上反驳着说"模仿,恐怖,颓废,污秽"但表面似乎也欣然接受这样的管制,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其他的学习方式.在新老师的到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改变了学习方式,甚至改变了性格和命运.第一堂课他就带来了新鲜的教学方式,并且希望孩子们叫他"船长".在一首诗中"花开堪折直需折,时光易逝,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明日便将凋零",从此诗中他让学生们明白了"及时享乐"让生命超越凡俗.片中的学生之一尼尔,长期受到父亲的压制,一次次的妥协父亲对自己的安排,放弃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父亲的形象是很典型的,有很多父母都在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或者让孩子还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便强制灌输, 而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就会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总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大人都是对的,在这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强烈的对抗.尼尔在受到" 船长" 的启发后面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当他实现自己的希望时那一刻是充满了成就感的,而他的父亲又极力的反对.最终在这种压抑中他爆发了,只是方式太极端,让人心里有些惋惜,也许是因为太年少吧.我知道,中学时期的我们是最迷茫的,在大人眼中我们是孩子,在孩子眼中我们又是大人,这种状况下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家长经常会用叛逆来形容我们的那个时期,叛逆的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有大多数乖孩子还是习惯了逆来顺受.另一个男孩安德鲁的转变让人有些欣慰,起初他是一个不敢在同学面前念诗,甚至连话都很少说的人,在经过"船长"对他用新奇而又特殊的方式解放天性后,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敢与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且学会了勇敢和承担,在影片结尾时谁也不会想到既然是他第一个对船长说出了实情,同学们被他的勇敢带动后,集体站在桌子上的那一场面,让我为之动容.
此片强烈的反映出旧式教育制度和新方式的对抗.而我们需要的正是"船长"那样充满激情的教学,他是教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怎样认识自己,教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怎样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死啃书本,把表面化的把那些内容记住而已,全被压制成同样的模具,拥有同样的思想.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让一个孩子人格发展完善的过程.
大人想把孩子们打造成自己,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可谁来为我们的激情负责?谁来为我们的青春买单?如果青春只有所谓的成绩好那是和年龄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个性、奋发,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校园才成其为校园!
“死亡诗社”也许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通过死亡来提醒人们生命的珍贵,时间的珍贵,在死亡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在诗歌中颤栗,体验死亡,体验生命。
诗歌因死亡而深刻,而死亡也终将在诗歌中变为对生命的呼唤,变为新的生命的诞生。
是否曾有一首诗从你的灵魂深处唱出?人的一生,有多少觉醒才能服从自由的意志发出声音?
人群中的大多数,都曾有过同样的经历。当我们年少的时候,整日碌碌不知所终,只因年轻的人们还没有心中的理想与人生的目标。我们都需要一个人生的导师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给我们引导一个前进的方向,教给我们面对人生时至关重要的一课。
影片中非常多优美的语言,字字玑珠,就像那首“死亡诗社”的开篇诗一样,每当在心中默念都会从心中徜徉出生命的鲜活与可贵。
当我步入丛林 ,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
我希望活得深刻 ,
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 ,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
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梭罗]
其实基丁老师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去哪里,他只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告诉我们除了那条人潮汹涌的路以外,还有其他的路途可以走,而只是有很多人都放弃了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