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还是高中的时候看过《霸王别姬》,那时候总觉得没怎么看懂,后来又简单的看了一遍。
程蝶衣,少时,他的母亲为了把六指的他送去梨园,不惜切去了他的手指。这与小豆子在一举一动中所表现出的对母亲的迷恋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不合群的他在一直在寻求那一束温暖自己的光。终于,在师哥那得到了,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于是,他把自己的迷恋,渐渐转到师哥身上。逃跑前不忘提醒师哥取那几个铜板,重情义而又天真。他在唱戏时,坚决说:“我本是男儿郎,不是女娇娥。”这是他对他自己性别的忠贞,绝不背叛。这或许有些偏执,却也率真。
段小楼他少年时侠肝义胆,是个很仗义的人。可是在现实的车轮下,渐渐的化为了平淡。他的角色是西楚霸王,何等骁勇?可是他说是和师弟唱一辈子戏,却娶了青楼妓女菊仙。说是爱国,却是在蝶衣给日本人唱戏把他救出来后鄙视蝶衣。他背叛了自己,背叛了自己的戏剧理想,说是:“演戏得疯魔,没错。但如果活着也疯魔,咱在这凡人堆里怎么活?”可是,不疯魔,不成活啊!若是心里没有一点执念,若是没有一点底线,一昧的虚假,奉承,背叛,人生的意义何在?
段小楼是个看起来坚强的人,远比程蝶衣健壮的多,可靠得多。他在文革的牛鬼蛇神中,却是比谁都懦弱。问:那你爱不爱菊仙?答:不爱!这是对妻子的背叛。之后的对程蝶衣的揭发,那句“汉奸”更是对师弟的背叛。为了自己的苟活,迎合。他的“霸王”气概难道只是在“拍砖”这种自残行为中才能体现么?是的,他是假霸王,蝶衣才是真虞姬。他只是个懦夫。
这部电影是大气的,悲凉的,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思维的结晶。纯净的美,不带世俗气息的浮华。是一部戏,也是一个人生。人生中也是充满了迷恋与背叛的。忠诚难寻,真相隐匿。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做着偷鸡摸狗的猥琐的事。只能带着怀疑,于是,“相信”这个词也只会在梦里浮现了。其实,背叛最可怕的是,最后背叛了自己。抛弃了自己曾经的理想,离开了自己曾经赤(来自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诚的心,丢失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灵魂。如此可悲,可叹,可怜。如果把灵魂卖给了魔鬼,尽得千金,抱得美人,风流快活一世又如何?没了灵魂,你还能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么?电影里的程蝶衣看起来是悲情的,但他作为戏痴,能把一生献给戏剧,他何尝不是快乐的?段小楼看起来是快乐的,但他背叛了灵魂,纵然每天可以灯红酒绿,他亦只是醉生梦死,只为活着而活着。霸王不死,总可能会东山再起,但他还是霸王么?
戏剧学家马丁艾思林曾说:“如果你在一个刚去的市镇上,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步行,到一个一里两里之外的地方去,那么这个旅程在第一次显得是无止境的,但是在第二次,当你记住了道路上那些成为次要目标并把旅途连接在一起的路标时,厌烦就会减轻,时间也就过得快多了。”因为一件事物,如果没有形式上的,缺乏表示其内在联系的标志,它就会显得是无止境的。一旦我们了解到这个距离,那么朝着一个明确的,遥远的目标前进时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因此,结构的清晰和演出过程中设置明确的“路标”是戏剧中极为重要的形式。一部史诗性电影往往具有“史”实的一面,展示宏大的社会场景,历史进程,众多的人物画像,也具备“诗”的特点,饱含高度的主观情感,诗化处理,在叙事线索上分支更多,包容更广。
《霸王别姬》人物性格的符号化取向与脸谱化的戏曲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在叙事方法上,明显带有传统戏曲的史诗性叙事的特点,偏向于故事有头有尾,情景戏剧化,人物命运传奇化等等。
或许这就是电影民族化的象征。《霸王别姬》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第二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楼宇深深,静观蝶变
观《霸王别姬》有感
0920141117 杨静娜
中国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美好的电影作品了。时隔十几年以后再看《霸王别姬》,没有一丝一毫觉得它是老电影,从来没有觉得它过时。也许,好的电影,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
《霸王别姬》的故事让人心生感伤。样貌如女孩般清秀的小豆子被妓女母亲剁掉了第六个手指后丢到了戏班子,随即受到同学京剧的孩子们的孤立和嘲弄,只有大师兄小石头关心他,在他训练压腿的时候帮助他,从而受到关师傅的惩罚。小豆子在一次逃跑的过程中看到京剧名家的排场,并感叹于京剧的魅力,从而决定苦练基本功。只是豆子在唱“思凡”的时候总是唱“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被师兄拿烟斗捅嘴,之后再也没有唱错。童年的遭遇,以及清朝遗老张公公的摧残,加上师兄小石头的百般相护,小豆子对师兄产生了一种莫名朦胧的情愫。长大后的小豆子和小石头成了京剧名角,改名程蝶衣和段小楼,二人合演的《霸王别姬》名震京师。后来师兄邂逅花满楼妓女菊仙,并与之结婚。蝶衣的心灵受到重创,并与一直捧他的袁四爷走到了一起。后来日军入侵,段小楼音不满其嚣张跋扈被抓走,程蝶衣前去营救,给日本人唱了《牡丹亭》“游园”一折。日军投降以后,程蝶衣以汉奸罪被国民党抓进监狱。袁四爷、段小楼、剧院经理那坤出庭为其作证,没有帮到蝶衣,但是蝶衣终无罪释放。文化大革命到来,他们都被打倒,段小楼为了自己,揭发妻子菊仙的妓女身
份,最终导致菊仙上吊。十年动乱以后,程蝶衣和段小楼,以衰老之躯,重登舞台。在最后的《霸王别姬》中,蝶衣拔出了真剑,在爱慕了一生的师兄面前自刎身亡。
不得不说,这是个悲壮、凄凉的故事,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两位戏子的大半生演绎得缠绵缱绻。程蝶衣是我很喜欢的角色,他的心里只有“从一而终”,对师兄段小楼的爱慕一直未变,最终死于绝望。他的那句“说好的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让人心生震撼。他是戏里戏外的真虞姬,他不疯魔不成活,他单纯而执着的活着,充满诗意的活着。他拥有女子所有美好的特质,温婉,美丽,爱得深刻,恨得疯狂,却生为男儿身,一生哀怨。他对师兄说,你忘了咱们是怎么唱红了的,不就凭了师傅一句话,从一而终!师哥,我要让你跟我,不对,就让我跟你,好好唱一辈子戏,不行吗?他的热烈的表白换来的是师兄结婚的消息。剧院经理那坤说,这虞姬再怎么演,也得有一死。这也是程蝶衣的真实写照。他出神入化的将虞姬演绎到了极致,在那个苍白动乱的年代,是一抹鲜艳的明黄,如同虞姬的披风,熠熠生辉。程蝶衣最终自己一剑结束了生命,留下师兄独自彷徨。
师兄段小楼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鲁莽,神经大条,豪放,也在社会的动荡中变得自私,为了一己私利揭发爱他的妻子。那一句“她是妓女,我跟她划清界限”,让人听得心里生疼,使妻子菊仙更加绝望。他是戏里的霸王,戏外的另一个人。他说,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唱戏得疯魔,不假,可要是活着也疯魔,在这人世
上,在这凡人堆里,咱们可怎么活呦!可见他是一个将演戏和生活分得很清楚的一个人,也注定了程蝶衣的心空有一番激情,却得不到哪怕一丁点的回应。
花满楼头牌菊仙,是一个让人不知道怎么评说的人物。想声讨她,为了自己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不让丈夫段小楼唱戏,不让他斗蛐蛐。把爱人绑得太紧。后来又一想,她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所需要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家庭,丈夫,孩子,太太平平的心。她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有什么错呢。虽然她不喜欢师弟程蝶衣,但是在帮助他戒毒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母性光辉。这是一个很立体很真实的人物,巩俐的演出让这个坚强女子变得生动鲜活。
人物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着各种不同的变化,他们的心境也会改变,唯有程蝶衣,从一而终,一直将唱戏作为生活的唯一,将师兄作为生命中唯一的那个人。从清末到文化大革命以后,他一直都是温婉的女子心境,坚韧如丝,却也总得不到那无转移的磐石。他坚持着京剧的精髓,坚持着自己对于京剧的纯粹的观点,坚持不向现实妥协。观影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蝶衣有那么一丁点的改变,就不会受伤之深,不会在那个黑暗的黑白年代成为最后的虞姬,含笑而逝。
另一方面,我也恨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程蝶衣给国民党唱戏的时候,那些人用手电筒晃人,掀蝶衣的裙子,而给日本人唱戏,是台下恭恭敬敬的坐着听戏的,程蝶衣一个人在台上唱。这样的反差让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有那么多优秀的东西却总被忽视。文化大革命同样是那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黑色记忆。人们的无知和
愚昧,将所有先进的、美好的文化毁于一旦。我无意批评什么,对历史也不想评判,只是在欣赏这部优秀的影片之时,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到深深的悲哀。如果这是一个程蝶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有那么多纯粹而坚持的文化人,我们的民族,甚至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另一种模样。
楼宇深深,静观蝶变。那一抹明黄,优雅了所有的年华。
第三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岁月·回首
尽管距离那天观看霸王别姬已经过去了几天,可是我却不能阻止自己不去想到它,而我,也终于明白了何为经典。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对梨园兄弟的悲欢离合。电影以两人走戏为由拉开大幕,转瞬时间倒退,记忆涌现······
1924年,北洋军政府时代,在北京的天桥儿聚集着无数民间艺人,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当那一群画着京剧脸谱的毛头小子出现在眼前时,相信每一个看到的人的内心都是喜悦的,轻松的。
可是我们永远都想不到也猜不到接下来发生的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小小年纪的小石头似乎深谙人世,说话行事远远不是我们现在的同龄小孩子所表现的那样,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生活所迫,不论怎样,他只是为了活的更好。面对叫嚷着砸场子挑衅的人,他豁出去自己的生命,只为保住他的兄弟和师傅;面对责罚自己的师傅,他高声叫嚷着”打得好”;面对同在戏班的小兄弟们,他悉心照料,甚至擅做主张放走了小赖子和小豆子······这样一个为了讨生活而不得不坚强乐观的孩子,怎能不让人疼惜。
同是年少踏入梨园行的小豆子似乎有着别人无法触摸到的内心世界。沉默,源于他不幸的童年。不管他的母亲出于什么原因,结果终究是将他送进了梨园行,而陪上的便是他那截与生俱来的第六指以及起伏的一生。年少的他被迫去接受、适应一个陌生且近乎残酷的环
境,每天练功、吊嗓、听那些戏中的传奇,陷入“男儿郎”与“女娇娥”的纠结当中挣脱不了,以及那些少不了的责罚······这样一个孤独却善良的孩子,怎能不叫人怜惜。
当小豆子在王府唱戏出来捡到一个弃婴时,班主说:“个人有个人的命”。在当时的情况下,班主只能如此安慰那受伤的心灵。可是一个人却能改变自己的命,前提是成角儿。我想,这大概是那句话的另一层深意吧。
《霸王别姬》,让小豆子回心转意,让他们成长,让小石头成了段小楼,让小豆子成了程蝶衣。
当贫穷、困苦渐行渐远时,生活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蝶衣对小楼的依赖近乎偏执,他坚持要同小楼唱一辈子的戏,就像虞姬与霸王一样,成就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愿景。只可惜,小楼是世俗的,除了戏曲,他对一切俗世的东西都可以轻松享受。所以,就算没有菊仙,小楼身边还是会出现其他女人,只可惜,蝶衣不明白。这样看来,菊仙似乎是最好的选择,至少她对小楼是真心实意的,无论发生什么,就算与全世界为敌,她也会拼尽全力护着小楼。
蝶衣不顾一切深入敌营唱堂会,只为救出最令他挂念的师哥;小楼放下骄傲请求袁四爷出手马,只为救出最令他放心不下的师弟。他们之间的情谊不言而喻,只是时代的变革令他们不得不接受近乎歪曲的一切。
小楼说蝶衣是“戏痴、戏迷、戏疯子”,毫无疑问,这是对蝶衣一生最精准的评价,却也同时判了蝶衣的死刑。蝶衣气急,脱口而出
对小楼和菊仙的指责。只有菊仙,什么都没说。可是,她又能说什么呢?她爱了一生、护了一生的男人就这样丢下了她,她明白,这次她掉进的是万劫不复而非段小楼的怀抱。
起初,我恨极了段小楼。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又有谁在那样一个时间点受的住再多一点的煎熬,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即将承受的是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有人选择自保,有人选择自尽,那是一个悲伤的年代,我们没有严格的定义说谁对谁错,只是可惜了那一个十年。 当一切归于平静,当他们历经艰辛后还好好地活着,当他们重归舞台演绎《霸王别姬》时,蝶衣却选择了同虞姬一样的归途······
回首那段岁月,有笑容、有眼泪,投在心上的是斑驳的记忆。
第四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霸王别姬
尹巧 04110502 教科院小学教育 15201492691
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程蝶衣光影下一晃而过的十一年,是一场索然无味的苦等。时光匆匆,聚下因,结下果。他的十一年,只是在携着时光移向他必然的结果。一出京戏,一场死亡。一辈子,从一而终。 程蝶衣太执着,太较真。他外表举止阴柔似水,实际上却少有人像他那样坚定、矢志不渝;段小楼很机灵、有胆气。但看似豪迈的堂堂七尺男儿、英雄盖世的霸王,却也有低头认输的时刻。人的本性往往经不起考验。程蝶衣,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
女生看电影、小说,常常纠结于谁爱上谁、谁不爱谁。我对这部电影的思考,也是从段小楼爱不爱程蝶衣开始的。我相信段小楼对程蝶衣的关怀不只是出于义气。首先,在文化大革命中,在里三层外三层人体堆砌的巨大压力下,他揭发了程蝶衣,他与菊仙划清界限,他并不是真的那么重情义的人。他对程蝶衣,除了情义,我想,也有其他的一些感情。其次,他在揭发程蝶衣的时候,先说程蝶衣是汉奸,再用唱戏的花腔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地列数程蝶衣的“累累罪行”。在最后红卫兵对他拳脚相加之后,逼他揭实质问题之时,背景音乐变得伤感,他结结巴巴欲言又止,“他为了讨好大戏霸袁世卿??他??你有没有?他给袁世卿当??当??你有没有???你当了???”在断断续续的质问声中,在程蝶衣惊愕痛楚的眼神中,他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情愫也在一层一层地撕裂,露出不堪回首的过往。有些事,他并不是不在意,只是不愿意提起;有些感情,他并不是不理解,只是不愿意去触及。其实,当与不当,真的重要吗?他与他在那纷乱的世俗中,保全自身已是万幸,朦胧的爱在历数一条条的“罪行”时,终究楚河汉界,镜花水月。
人的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两种。从社会性别上来说,没有纯粹的男人,也没有纯粹的女人,男女在截然不同的同时,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共性。而且,性别根本不可能是爱情的阻碍,社会压力才是。同性之间,没有不能相爱,只有不敢相爱。在同性恋备受歧视的时代,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霸王也失了胆气。他永远不敢与整个社会为敌。还是那句话,人是社会人。
“文化大革命”实在是一个证明“人是社会人”的绝佳契机。最能击垮一个人的,不是肉体上的苦楚,而是精神上的压迫。当所有人都高喊着要打倒你的时候,内心的恐慌将轻易地将你淹没。因此,我崇敬程蝶衣,却也理解段小楼。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段小楼不愿意在别人的反对打压下踽踽独行。做一个愚昧的群众,也比坚持正义却不为人理解要好。却也
有人,不疯魔不成活,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颓垣,不愿跪下求饶,那就是程蝶衣。
就像程蝶衣问的,虞姬为什么要死?
就像程蝶衣答的,从一而终。
第五篇:《霸王别姬》观后感
看完《霸王别姬》一部独具匠心之作,排除表演艺术不说,单就题材给人两大思考——阶级、个人命运。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向来都是谁占领了地域就依谁的规格算,至于占领的手段和过程不用追究。再怎么时代转换,舆论总能主导思想里残留的“污渍”,也不清楚明主跟自主能否扯上关系,千人所指的单个人不一定都是过街老鼠,还可能是前朝代遗留的王子皇孙,才子佳人;至于个人命运,痛苦与折磨是骄傲的开端,很多人都忘了关注成功人士没被人看透的多数时光。不过可喜的是,无论在怎样的背景下降落尘世,个人命运还是或多或少可调节的,当然说不上控制,每个人的精神承受力终归是有限的,霸王又如何,戏里的霸王又如何,在看似最明主的解放时期,却被逼着唾弃最亲最亲的师弟最后的尊严,是时代的悲哀还是他们戏子的悲哀?可怜的蝶衣,从小师兄口中亲切的小豆子,又小又弱又带几分女儿气的小豆子,师兄为了他冲撞师父的小豆子,被徒弟误解的蝶衣,应该是剧中最悲情、最催人泪下的的人物“元素”了,从小受到师兄的庇护,到底该不该喜?然而为什么最后的悲剧又偏偏源于此呢?不过就戏里角色的心理考虑,无论如何都是心甘情愿的,这就够了,有的事不讲结果,也不讲理由。可怜最后一幕:“我本是男儿郎”咋一惊,可怜的蝶衣才蓦然醒悟,自己竟迷迷糊糊过一生,为迟晚矣,只能应了戏中的情节,以死了解所有“情愫”与“恩怨悲哀”,留一个永未完结的画面。英雄小人,孰能无悲无喜,无怨无恨!捉弄人的缠绵随着时光延续,思想不断,遗憾就不断。
至于譬如京剧这样的文化精粹,费解蝶衣的“要是谁谁(日本人名)还在,京剧早就带到日本了”,可能真是无奈之下的信口雌黄罢了?但是再想,战乱纷纷,灾难重重,又有谁能将它们“宝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