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长恨歌观后感
电影长恨歌观后感
今天看了05年由导演关锦鹏执导的《长恨歌》电影。女主角王琦瑶为主线叙述了她的一生。
以当今的社会观点来看,她是一个重视感情比其他都重的一个女性。
她只爱她所爱的那个男人。即使在动荡的上海滩,她知道那个掌握军政大权的男人---李主任,生命最后一刻命运不保的情况下,她依然痴痴地等待着这个她心爱的男人。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之后,她毅然捐给国家那个曾经她深爱的李主任留给她的大房子。
这是不是意味着她放下了这段感情。与此同时,她不同于风华雪月时代的女子,她很轻视自己的物质生活,她更追求的是精神生活------一个永远对她一心一意的男人。
第二感情,是在她在护士的时候,一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张少爷。他们很快就投入爱河,甚至在她从小长大的好朋友,张莉莉面前都纷纷介绍她的这位男友。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从一开始就默默爱着的他的摄影师,只能把这份感情深深埋在心底。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当王琦瑶得知自己有了身孕,而张少爷的父亲要求他去香港发展事业冲突的时候,琦瑶很勇敢地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他离开,自己为了保住这个孩子,不希望由闲言碎语,就和一个病秧子的老头领证了,拍照的仍旧是那个默默深爱着的摄影师。
文革的时候,摄影师老周一直给他们母女俩弄新鲜的鸡蛋。到了80、90年代,王琦瑶已经从一个小姑娘成为了一个40多岁的中年女子,但是她和别人不一样,无论生活给她多大的磨难,她依旧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快乐,教别人跳舞。在此时,一个比他小好多岁的男孩子和她发生了关系。这也是她最后命运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对王琦瑶印象深,是她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对她真正好的男人,但是感情生活中,男人当面对事业和感情冲突的时候,基本上都选择了前者。
命运很作弄人的,假如一开始摄影师老周就表露自己的感情,那么王琦瑶的命运是不是会不同呢?至少实现她的梦想。真的是应证一句话: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
第二篇:影片《长恨歌》观后感
《长恨歌》
人有时需要静一静,让自己静下来的方式,或看看电影,或听听歌,或拿一本书读上一读,倒是一种惬意。
但是这一次的选择却是错的,她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只因看了这一部关锦鹏导演的《长恨歌》。在这宁静的深夜我看了脑海里一遍又一遍上演着。
在自己的城市看不见城市,然而在错误的年代总是碰到自以为对的人。 看得让人的心一阵陈楸痛,王琦瑶多么美好的一个名字啊,却有的仅是那么悲惨的一个命运。她的容貌也如名字一样迷人,她的一生至少出现了四个深爱着她的男人。 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陪她走到了最后。这是她人生的悲哀更是那个变态社会下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一个生命中一直默默守候着她的程先生,他是把她推向坎坷人生路的人,却同时又是最爱她的人。他了解她,他发掘了她的美丽潜力,他成为了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为她送米送鸡蛋的人,他默默的为她付出着一直为她付出着,但却是唯一一个深爱她却没有和她发生过任何交易的男人。他们之间的爱时那种很纯净,很淡薄的爱,像水像空气,喝着呼吸着都没有特殊感觉但却融入在生活中不能离开。
深爱她的第二个人,当然这个人可以说也是她最爱的一个人,起码那时她还年轻太年轻所以错误的将一份最纯真的爱交付给了一个自以为值得的人。李先生是国民党的高官在最初的那个时段风光十足的一个人,他给予她的爱可以说是更接近于一种炫耀,一种像极古代帝王选美为妃一样。他们的爱太权益舍不得却也拥有不了。
她生命中第三个男人——康先生,这个男人帅气而多金,年纪比她略小,但他是我看到的着四个男人当中最应该和她走到最后的一个人。或许琦瑶也是那么认为的吧所以她愿意为这个男人生下他的女儿。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最终也是离她而去。命运总是挣扎不过时间的考验。直到他最后客死异乡。她最后是很伤心的但是,悲哀不能维持太久,她还要继续生活下去,她是畏惧死亡的。
所以当她生命中最后男人出现的时候,她明知她和他走在一起会出事但她还是把自己陷进去了。老克可能是真心爱她的但她不是爱他的,她只是想要始终有个人陪在她身边吧,所以当她听到老克要离开的时候。她是那么卑微的乞求他为她留下来,哪怕只是短暂的几年也好。但是,正是由于她那颗不爱他的心自己最后把性命也搭进去了,当老克出事时她不愿收留老克,老克失望了,发狂了,他把他爱着的人用枕头捂死了。
琦瑶死了。是必然吧。
剧终了的时候还记得蒋丽莉和王琦瑶说的那段话让我不禁感慨。
“丽莉,我们那么多同学你想的最多的是谁?”
“不是你。”
“那是谁?”
“本来是你的,但是你老是对人不诚心诚意的,心里黑幽幽的像装着一个洞。” “蒋丽莉,你这样看我,但有一天你老的时候想起我,你是会后悔的。” “我才不要老呢。”
但有谁有能不想起和自己一路走来一起痛过一起笑过一起奔跑过的人呢?即使相隔再远即使时间再久,有一种叫做回忆的东西总是会和我们纠缠不清的。
影片结束了,王安忆给我们最后的一句话却让我们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一座城市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第三篇:长恨歌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歌“长恨”。虽是“欲惩尤物”之立意,却成了一首爱情颂歌。长久不绝的遗憾,诗人“恨”的是什么?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极度之乐,活脱脱一出喜剧。然而正是这样的“爱情喜剧”导致了唐明皇李隆基的荒淫误国,沉迷于倾国倾城。如此看来,贵妃杨玉环似是妲己之流。然而唐明皇原本就“重色思倾国”,自古君王无真情,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爱情是奢侈。直到李隆基遇到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七夕长生殿上李杨共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出爱情神话。然而此般爱情却是导致君王误国乃至“渔阳鼙鼓动地来”之因。此为恨之所在。因“美人”失“江山”,岂不痛哉!
安史之乱起,“六军不发”,“婉转峨眉马前死”。此亦为恨之所在。可怜李隆基“回看血泪相和流”。旧地重经,勾起伤心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夜思不得,转而寄予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长恨”之“恨”如此动人心魄。至此,乃是凄美遗憾的爱情故事。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借助想象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李杨二人重逢,“天上人间会相见”。然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无绝期。
第四篇:长恨歌
《长恨歌——围炉夜话》导学案【新课】
成功学校白汉华12月13日
学习目标
1.了解《长恨歌》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王琦瑶)和语言特色。
2.理解节选中所描述“日常与历史”,感受这种超越历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课时一课时
预习学案
助读知识
一、王安忆与《长恨歌》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 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尾声》,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14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好范 文站推荐:wWw.HaOworD.cOm)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长恨歌》这部小说以委婉从容细致的笔调,虚构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我们可以从她虚荣而又务实、精致而又凄凉的生活中窥见很多人类共通的无奈,人活着就是一种艰辛,无处可逃,别无选择。同时,在更深层面上,小说可以说是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在娓娓叙述的笔调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思考,是一种对于所谓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这种上海所特有的“弄堂文化”,是由历史和传统所造就的,同时也是每一个上海的平民所参与形成的。作者在思考“弄堂文化”与“城市命运”的同时,对于那些远离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们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二、故事与主角
1.一个好故事
小说分三部,每部章节若干。第一部第一章有5个小节,分别是“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这时,我们还完全看不到故事的影子,因为它全部都是描写性的语言,完全与叙事无关。可以说第一章是对于“上海弄堂”的一个鸟瞰,没有人物出场,只是在不厌其烦地勾画弄堂、流言、闺阁、鸽子??这些日常图景,即使在“王琦瑶”这一节里,作者也回避了具体人物的出场,而是把“王琦瑶”作为一个“群像”来描画──因为“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作者不吝笔墨用很大篇幅来为故事做一个细密而周到的铺垫,营造主人公出场的氛围。几段文字下来,读者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上海滩的典型情境,情绪也深浸其中。
至第一部第二章,小说才开启了对故事的讲述。在一片波涛汹涌的弄堂景观中,王琦瑶的故事缓缓展开:这位上海弄堂的普通女儿,靠着美貌与内秀,在1946年“上海小姐”的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人瞩目的“三小姐”。骨子里的不安分,让她拒绝了对她一往情深的程先生而跟了一个有权势的国民党官僚,做了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1949年,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经历短暂的外乡避难后重回上海,在一条名为“平安里”的弄堂里隐藏身份,过着她的平凡日子。在对日常生活的精致而琐碎的维系中,王琦瑶与几个怀着与她同样心情的人一起,平静地度过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造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中间经历了与几个男子不成功的恋爱,并有了一个私生女儿。“文革”结束后,已近中年的王琦瑶,成为女儿薇薇的时代里人们追慕和怀想旧时上海的依凭,旧时光好像要回来了,但她却成了旁观者。王琦瑶试图用大员留给她的金条换得怀旧的“老克腊”的陪伴,但这盒金条使她死于女儿同学的男友(一个名叫“长脚”的流氓)以抢劫为动机的凶杀。故事就此结束。
2.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探究文本
一.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
1949年,上海解放,“三小姐”和“旧时代”都被抛进了历史。王琦瑶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安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柴米油盐的普通人。政权的更迭改变了她的命运,但并没有改造她的生活。她的“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
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时代在翻天覆地,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着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还有打情骂俏??节选的部分就描述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二.问题探究
在《长恨歌》中,实际上是蕴含着王安忆个人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她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她的“日常历史观”。也就是说,“历史”在《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里,并不是由时间构成的,而是被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所搭建的,这种日常的平凡琐细构成了历史的底子。请结合课文所节选的这一段王琦瑶在平安里的生活,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阅读“扩展阅读”中的节选文字,与课文所节选的文字相比较,体会时代的变迁,以及王琦瑶面对平安里居所“物是人非”的心理变化。并结合作者谈自己创作时的一句话──“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一间屋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渐渐换成外币黄牛、长脚等人,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历史”──谈谈对“历史”的理解。
【《长恨歌》扩展阅读】
风穿街过巷,窸窸窣窣地响,将落叶扫成一小撮一小撮,光也是一小撮一小撮,在这些曲长弄堂里流连。夏天过完了,秋天也过到头。后弄里的那些门扇关严了,窗也关严了。夹竹桃谢了,一些将说未说的故事都收回肚里去了。这是上海弄堂表情比较肃穆的时刻,这肃穆是有些分量了,从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压力。这弄堂也已经积累起历史了,历史总是有严正的面目,不由使它的轻佻有所收敛。原先它是多么不规矩呀,角角落落都是风情的媚眼,你一进去就要上它的圈套。如今,又好像是故事到了收尾部分,再嬉皮笑脸的都须正色以待,再含糊不过去,终要水落石出了。扳着指头算算,上海弄堂的年头可真不短了,再耐久的日子也是在往梢上走了。再登上高处看那城市的风貌,纵横交错的弄堂已透出些苍凉了。倘若它是高大宏伟的,这苍凉还说得过去,称得起是壮观。而它却是些低墙窄院,凡人小事,能配得起这苍凉吗?难免是滑稽的表情,就更加叫人黯然神伤。说得不好听,它真有些近似瓦砾堆了,又是在绿叶凋谢的初冬,我们只看见一些碎砖烂瓦的。那个窈窕的轮廓还在,却是美人迟暮,不堪细想了。风里还有些往昔的余韵吗?总不该会是一无所存?那曲里拐弯就是。它左绕右绕的,就像是左顾右盼,它顾盼的目光也有岁数了,散了神的,什么也抓不住。再接着,雨夹雪来了,是比较寒冽的往事,也已积起三五代的,落到地就化成了水。
现在,让我们透过窗口,看一看平安里的内景。先是弄口过街楼上,住的是扫弄堂老人的一家,籍贯山东,老人已在年前去世,墙上挂着他炭笔画的遗像,遗像下的方桌上有孙儿在写作业,要将一个字写上二十遍,早已瞌睡得睁不开眼。楼下披屋的一家,晚宴还未结束,酒喝的并不多,总共那么一斤竹叶青,却喝得很缠绵,一点点滴滴全入心的。再往里去,灶间的后窗里,两个女人窃窃私语,眼睛瞟起一下,又瞟起一下,是母女俩在说媳妇和嫂嫂的坏
话。沿着门牌号码过去,那下一户的前房间里正在打麻将,听得见哗哗的洗牌声,还有“一筒”“二索”的叫牌声,看得出是一家人,却也是亲兄弟明算账的架势。隔壁的夫妇正反目,一句去一句来,都是伤筋动骨的诅咒,今宵今夜都过不去了,又像是拉锯战,没个了断。再隔壁的窗是黑着,不知是睡下了,还是没回来。十八号里退休自己干的裁缝,正忙着裁剪,老婆埋着头锁洞眼,面前开着电视机,谁也没工夫看。对了,虽然各家各事,可有一点却是一条心,那就是电视。无论打牌,喝酒,吵架,读书,看或是不看,听或是不听,那电视总开着,连开的频道都差不离,多是些有头没尾的连续剧,是夜晚的统领。我们终于看到了王琦瑶的窗口,原以为那里是寂寞的,不料全是人,沙发上,椅子上,甚至地板上,有坐着,有靠着,也有站着,还飘出小壶咖啡的香味。这里正开派推,你看有多热闹!
王琦瑶家,如今又聚集起人了,并且,大都是年轻的朋友,漂亮,潇洒,聪敏,时髦,看起来就叫人高兴。他们走进平安里,就好像草窝里飞来了金凤凰。人们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王琦瑶家的后门里,想着王琦瑶是多么了不起,竟召集起上海滩上的精英。人们已经忘记了王琦瑶的年纪,就像他们忘记了平安里的年纪。人们还忘记了她的女儿,以为她是一个没生过孩子的女人。要说常青树,她才是常青树,无日无月,岁岁年年。现在,又有那么些年轻洒脱的朋友,进出她家就好像进出自己家,真成了个青春乐园。有时,连王琦瑶自己也会怀疑,时间停止了脚步,依稀还是四十年前。这样的时候,确实有些叫人昏了头,只顾着高兴,就不去追究事实。其实,王琦瑶家的这些客人,就在我们身边,朝夕相遇的,我们却没有联系起来。比如,你要是到十六铺去,就能从进螃蟹的朋友中,认出其中一个两个。你要是再到某个小市场去,也会发现那卖蟋蟀的看上去很面熟。电影院前卖高价票,证券交易所里抢购股票认购证??那可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他们的人,到处能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在王琦瑶家度过他们闲暇的时间,喝着小壶咖啡,吃着王琦瑶给做的精致点心,觉得这真是个好地方。他们一带十,十带百地来到王琦瑶家,有一些王琦瑶完全说不上名字,还有一些王琦瑶只叫得上绰号,甚至有一些王琦瑶都来不及看清面目。人是太多了,就有些杂,但也顾不上了。王琦瑶的沙龙,在上海这地方也可算得上一个著名了,人们慕名而来,再将名声传播出去。
不过,常客还是那几个,一个老克腊,再加张永红和长脚一对。如今,他们更加稔熟,经常约好了一起行动,到哪里吃饭饮茶,又到哪里看电影跳舞。冬天来到的时候,王琦瑶便在自己家烧一个火锅,一个坐一边,边吃边说话,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天色渐暗,那火锅却越烧越暖。王琦瑶忽觉得这情景似曾相识,哪一年哪一日有过,只是换了人的,不觉有些感伤。锅下的炭火一爆,发出红光,从下向上照耀了王琦瑶的脸,这张脸陡然间现出皱褶,一道道的,虽只一霎间,坐在对面的老克腊却全看见,心里先是一惊,后又是一痛,想:她是一个老夫人了。火锅吃到这个火候上,便是默然了。张永红和长脚也安静下来,各想各的心思,心情一下子旷远了。
(节选自《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五篇:长恨歌
? 《长恨歌》从王琦瑶这一人物切入,通过描写她一生的生活情感经历,描述了生活
在上海弄堂中女性的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上海女人的生活与爱情,表现了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上海都市生活的变迁,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全书讲述了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旧上海,一个生活在弄堂的家境普通的女孩王琦瑶,在程先生的帮助下拍了一组照片而成为“沪上淑媛”,之后又在上海小姐的选举中夺得第三,从此进入了上流社会的交际圈。她在一次剪彩活动中偶遇了当时手握重权的李主任,并成了他豢养的情人。
然而随着内战的爆发,李主任飞机失事身亡,王琦瑶失去依靠避难邬桥。上海解放后,王琦瑶重回上海,并先后与康明逊、萨拉、程先生、老克蜡等人发生感情纠葛,最后在意外中逝去,结束了一生。
《长恨歌》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14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 心得体会:
弄堂
《长恨歌》是在上海的弄堂中开始的,仿佛老旧的黑白胶片,在泛黄的银幕上描画出当年的旧时光。细腻甚至有些冗长的笔触描述了旧上海的弄堂文化。“上海的弄堂??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那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弄堂是上海的芯子,那里有着最普通人民的琐碎生活,有上海最本质的风情:无论是那院子里的夹竹桃,还是那带着神秘的闺阁,都透露着女性化的感性。
弄堂的流言也是弄堂的一道风景,这流言“总是带着阴沉
之气”,却是女性化的柔婉的;这流言真真假假,朦胧而暧昧,粗鄙而低俗。然而在作者看来,这流言确是带着真心的,是这城市的浪漫。
还有那宁静的闺阁,充满了少女的心事,含蓄而不知从何
言说。“闺阁是上海弄堂的天真,一夜之间,从嫩走到熟,却是生生灭灭,永远不息,一代换一代的。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
在这弄堂里,还有一群无所不知的生物,它们就是翱翔在
天空的鸽群。在那琐碎的,沉闷的弄堂,是鸽群带来了生气与精神。它们自由自在,它们洞悉一切,它们给昏暗的弄堂带来了亮色。
弄堂是本文的背景,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弄堂以及弄
堂中的流言,闺阁和鸽群,弄堂这一意像为本文奠定了基础,故事由此拉开。
王琦瑶
从弄堂里缓缓走来了一个身影,婀娜娉婷,这种美不露锋
芒,不让人感到疏离;这种美是温柔的,可亲可爱,这个身影就是王琦瑶。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女儿,爱漂亮,会装扮,有点小幻想,小虚荣。王琦瑶聪慧,却不是什么大智慧,而是小聪明。她对人生的认识很透彻,但努力确是有限度的,总是留着三分,为她筑起保护自己的壳子。王琦瑶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一举一动都是想好了后路的,总是用矜持武装自己,“越是在乎越是不表现出来“。
王琦瑶的爱情是悲剧的,真心爱她的程先生被她当做最后
的退路,”退上一万步,最后还有个程先生;万事无成,最后也还有个程先生。总之,程先生是个垫底的”,这种态度也让她失去了原本的幸福。当选为上海三小姐后,在一次剪彩活动中王琦瑶遇到了李主任,一个手握军政大权的男人,李主任对王琦瑶的感情并不是爱,但是他拥有权力,在权力面前,王琦瑶无法说不,于是她成为了李主任的情妇,对于一个有着妻子和其他两个情妇的男人来说,爱情是一种奢侈,然而李主任却也成了王琦瑶以后四十年生活的保障。
内战时李主任飞机失事身亡,王琦瑶避难邬桥,在这个民
风淳朴的地方,她遇到了阿二,阿二喜欢王琦瑶,却是带着崇敬的,王琦瑶把阿二当做弟弟一般,这段感情也无疾而终。
解放后,王琦瑶回到上海,做了一名打针护士。期间她遇
到了康明逊,我相信这时的王琦瑶遇到了真爱。然而这份爱是没有未来的。因为王琦瑶曾被包养过,这成了她一生的污点,
康明逊迫于家庭与社会压力,最终放弃了王琦瑶,王琦瑶只好带着孩子独自生活。
之后遇到比她小二十岁的老克蜡,但是老克蜡更多的是贪
恋旧上海的繁华与风情,向往昔日优雅的情调而喜欢王琦瑶,当王琦瑶想用自己的全部依靠——那些金条——留住老克蜡时,却被觊觎她金条已久的长脚杀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王琦瑶终其一生在找寻自己的依靠,可是却留不住爱情,
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吧。
长恨歌
日中则移,月盈则亏,繁华散尽,空留余恨。《长恨歌》
的基调就是低沉的,阴暗的,沉郁的,压抑的,即使快乐也是一瞬,总蕴含着伤悲。繁荣过后烟云散尽,过去的荣耀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王琦瑶获得上海三小姐时,那辉煌“是有着伤逝之痛,能见明日的落花流水??有隐隐的钟声,更是命运感的,良宵有尽的含义“。
王安忆的笔触是女性化的,视角是女性化的,她笔下的上
海变多了女性的气息。但是她的叙事过于琐碎甚至冗长,虽然文笔优美但过于关注那些平凡生活中的小事,以至于缺乏了大气,没有点耐心不容易读下去。对于时代的变迁,作者似乎认
为现代上海过于粗俗,对于生活过于急躁,缺乏旧上海曾经的精致和优雅。
作者简介,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本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在安徽插队落户。王安忆的文学作品摒弃现实功利性杂质,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意蕴。
写作背景,
著名作家王安忆和母亲著名作家茹志鹃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入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全文概要,优秀片段赏析,推荐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