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影片讲述的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那段历史佳话,没有宏大的叙述,而是以上海小女孩杜思珩当年从江南海滨到内蒙古大草原,与牧民萨仁娜一家相融与伴的感人故事为切入点,以杜思珩的孪生哥哥杜思瀚“寻亲”为主线,一步一步展开了杜思珩在内蒙古的生活状况,情感起伏,同时以穿插叙述的形式深度展现了淳朴的蒙古族牧民抚育当年那些孤儿的过程。
影片有太多感人的场面,当思珩和小朋友们来到草原保育院,经过一段时间身体的调养,保育院开始为他们寻找新的家庭。牧民们争着要领养,但为了保证孩子们今后的生活不受影响,政府限定了严格的条件,并且以孩子喜欢为主,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孩子”,那个大家积极、争先恐后的场面,让人从心底升起一股暖流。
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也滋养了牧民淳厚宽广的品质。思珩被妈妈送到上海福利院,交给她一条绣着“杜思珩”的毛巾,并告诉她会来找她,小思珩心底坚信妈妈不会抛弃她,因此一直表现的特别执拗和叛逆,她总想逃跑。当思珩被萨仁娜额吉领养后,吃不惯膻味的牛羊肉、奶食品,把萨仁娜额吉放满奶豆腐的奶茶泼了一桌;夜间到蒙古包外撒尿看到了偷羊的草原狼,吓得跑回到蒙古包内后尿了床。第二天,额吉和发烧烧坏嗓子的哥哥那木汗用树根为杜思珩修了厕所;为了寻找被风吹跑的毛巾,她又遭遇了狼,那木汗和他的草原兄弟们及时出现,一起赶走了狼……
一个一个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带你走进额吉一家对思珩的包容与爱的感动中。萨仁娜额吉对思珩的爱,博大宽容,无论思珩怎么叛逆,她都不会不耐烦,她总是用草原上的语言来呼喊“女儿,女儿……”;那木汗哥哥因嗓子烧坏,不能正常讲话,却用心来守护这个外来的妹妹;阿爸伊德尔休假归来,对这个女儿也是视若己出。
就是这样的爱,让思珩终于放下戒备,她开口叫那木汗“哥哥”,送给哥哥一朵马兰花;阿爸回来,她像公主一样跟随着阿爸,当得知伊德尔阿爸回部队,思珩骑马去追,途中遭遇沙尘暴摔下马,在沙尘中呼喊着阿爸,阿爸穿越沙尘而来,告诉她“我不会抛弃你的。”
十年后,杜思珩已经长成一个大姑娘,她已习惯了在草原上的生活。然而,在参加一场草原婚礼时遇到了和她当年在福利院的玩伴马正元,她再次萌发了回上海寻亲的念头,她始终不明白,当年妈妈说好的,为什么不来找她,这个心结,她想打开,她说:“否则无法在草原上安心生活。”思珩和马正元偷偷策划逃回上海,寻找答案。途中误陷流沙,那木汗哥哥为救妹妹和马正元,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生命最后,那木汗用尽全身力气从喉咙里发出声音,留给妹妹一句嘶哑的“好好活着,照顾阿爸额吉。”
失去爱子的萨仁娜额吉失声痛哭,悲伤笼罩了这个昔日温暖的家,年少的杜思珩面对这一切,无从表达,只有低着头远远的啜泣,像深深忏悔的教徒。伊德尔和萨仁娜一时难以接受失去那木汗的事实,他们赶着马车离开蒙古包,离开令他们伤心的地方,也准备离开杜思珩。杜思珩执拗的跟在马车后面,一步一行,她要追随阿爸额吉,无论天涯海角。最终额吉说服阿爸,他们重新接纳了这个女儿,伊德尔阿爸拥思珩入怀,“我不会抛弃你的”,他终究信守了这句诺言,这份跨越地域、民族和血脉的爱得以升华,这段强烈的感情冲击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影片结尾,杜思珩的孪生哥哥杜思瀚与她终于见面,此时,杜思珩已改名为那木汗,那是那木汗哥哥生命的延续,几十年来,她已完全融入草原,成了真正的牧民。而她与亲生哥哥跨越半个世纪的拥抱,也让她明白了海的那边,有亲人也一直牵挂着她。
大爱无疆。从碧波荡漾的海边,到壮美辽阔的草原,从风景秀美的江南,到广袤无垠的塞北,祖国辽阔的疆域,生活着56个不同民族的同胞,“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这句歌词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最好诠释。
未来,各民族依旧荣辱与共、守望相助,始终相伴前行,共同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
各民族同胞永远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