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19 11:18:2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多篇】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是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的细节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体会到了孩子们有趣、纯真的一面。入托第一天哭闹的小男生、第一顿饭时泼饭的小女孩、睡觉时千奇百怪的睡姿,都尽显小朋友们的天真无邪。同时,导演还捕捉到了穿衣服、系鞋带和摆凳子等一些细节。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孩子们内心的执着,也反映了大人们对于事业或生活的执着追求。

在这部片子中,采访占据了很大的戏份。心算高才生熊经纬、参加了四个补习班的冯梦然都是被采访的对象。他们小小年纪便被父母施以重压,借他们批判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同时,当记者问及孩子们对“爱”的理解时,孩子们有的觉得“爱”是恶心的象征,有的认为“爱”是种难以启齿的东西。其实,孩子们的内心并非完全纯真洁净,他们有时会存在邪恶的歪念,他们扭曲了“爱”美好的含义。记者也问了孩子们一些关于政治事件的看法,孩子们各抒己见,有些孩子很有智慧,但立场却极易改变。这一点也与大人们极为相似,编导通过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话语来反映大社会中的种种,从一个孩子的眼里观察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光线的刻意安排和追求,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最好的光线效果,将孩子们的世界展现得柔美、动人。如教室里上课从窗外透射进室内的柔和光线洒在孩子们身上、空空的教室下单独一个小孩子坐在那里的光线安排、一个小女孩站在门缝边上向外看,光线从外洒满孩子的脸颊、一个小女孩扒着百叶窗的光线安排、夜晚月光洒向熟睡的孩子们的身上。.。.。.这些细节上的光线追求使得画面变得柔和曼妙,容易触动观众的神经,描绘给大家的是一个美好的孩子们的小小世界。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二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片头的话似乎在引导我们对这部片子反思些什么。

在我的定性思维里,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模样。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可以开心很久,一只虫子可以围着看一下午;他们的烦恼也很简单,系不上鞋带、穿不好衬衫,简直整个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负后情绪低落,小女孩赶紧把自己碗里的肉夹给他,哄他开心。问“爱是什么?”,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我以为这些就是幼儿园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这部片子,我恍然发现,原来幼儿园里已经可以看见众生相……

记录片的好处是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我们看到本以为是后天形成的如今的种种行为念头其实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突显了,照样是有欺凌、瞒骗、暴力、虚荣。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看着都烦,是吧?”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他们会有这样的一些思维无疑是被成年人灌输进去的。

该片背景环境是武汉一所全托住宿制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们即便是在夜间也难以安心睡觉,惦记着唤醒孩子们起床小解、给孩子们盖好被踢开的被子,老师们的辛勤工作看在眼里,对于在这一点我是给予认可的。但依然无法抹灭的一个事实是:教师们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片中有一段老师不停点名批评一个名叫马玉兰的小朋友,甚至说出“马玉兰你又在害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却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解;有小男孩无缘无故打人,欺负别人,老师脱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经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幼儿园就给小朋友们男女混浴?我认为,孩子们的言行都是受家长老师的耳濡目染,幼儿园教师理应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每一句说出口的话都应该慎重考虑;孩子的性别意识也从小就要树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负女孩子”、“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些也都应该从娃娃时代就要抓起,给予正确的引导,切不可大意。

其实说到底,我们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总之最后,我还是希望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会气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欢乐和美好。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三

20xx年5月24日星期五,很荣幸被邀请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我是第一次参加家长开放日,说心里话,但是我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各位家长也想知道孩子们每天在园里的情况吧,我把我看到的孩子们半天的生活记录在这里。

跟往常一样,7点40我和鹿鹿就到了教室,教室里只有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刘钰,因为他很喜欢跟我聊天,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小男孩。老师开始给孩子们发早点,孩子们能安静的吃早点,并且也和老师沟通。吃完饭的孩子们洗手、刷牙,然后去看书了,等待其他小朋友吃完早点。接着,大家把自己选的图书放回书架上,喻老师带领大家到楼道里站成一排温习学过的小歌谣。然后小朋友按组回到了教室。 9点左右教育活动时间,喻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和老师一起来看书。每一页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听的很认真,观察的也很仔细,还能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棒!9点多加餐,喝奶并喝水,每两个小朋友一袋。喝完了每人要再喝1-2杯白水。一边喝水孩子们互相聊天。9 :30左右,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大家排队到了操场,先围圈做操,再分开男女两队各自活动。器械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比如隔物跳、钻障碍等等,大概40分钟,孩子们都很配合。差不多10:100回到班里,孩子们洗手、喝水 、上厕所,自由活动。

我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结束了,看到了可爱的孩子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上厕所、洗手。并且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也增加了,也知道互相学习并讲道理。短短的几个小时,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辛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神圣的职业,她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做到了。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四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五

《幼儿园》是张以庆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获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的纪录片大奖。通过记录一所幼儿园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为我们真实展现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从一堆堆生活的碎片中,以微观的角度审视世界,诠释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无邪。

本片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续的情节,是一个毫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但也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只是用孩子们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和动作,向我们诠释了孩子对这个世界初步认识的懵懂不安,也带我们回忆了孩童时不加修饰的天真美好。但孩子们逐渐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也令人始料不及、思绪沉重,小小生命的深沉诉说,又展现了世界让人不得不接受的另一面。

片中的对白朴实而富有情感。影片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幼儿园与家长分开。对一个新环境的陌生不安,家长和老师强制性的动作,令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此刻心中的惶恐,不停的哭喊声让人听了揪心、同情。一句“老师别抢我”和“把老师当妈妈”以及下文不断出现的一句“我要回家”,简单真实的几句话,其实反映了孩子们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感。从出生到现在,他们的视线里总是出现的两个身影,令他们觉得放心习惯,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家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信任,但这种心理的平衡感在家长骤然离开时被打破。孩子的心,总是简单而平静,成年人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他们那会被放大千倍万倍,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天地,心中被放大的不安令他们本能的抗拒。也许,这种抗拒也是人们心中最初的纯善对这个现实冰冷的社会一种无声息的反抗吧。

本片的拍摄技巧拿捏得当,在拍摄外景时,运用了大量的景深——操场上的玩耍场景,淅淅沥沥下着雨的场景,新年将到大雪纷扬的场景。.。.。刻意的虚化,突出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心中对这个世界懵懂的认识。导演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艺术效果。

黑白的艺术处理别具一格而蕴含深意。在本应该五彩斑斓的孩童生活中穿插了孩子们练习心算,对生活中情感、政治、历史等事情的看法。与五彩斑斓的充满童真的生活形成对比,体现了孩子接触了这个世界后,逐渐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而这种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认知令人始料不及。面对片中一个个“小大人”,很多人对此除了感到幽默滑稽的同时,也思绪沉重。父母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虽然贫穷,但处处洋溢孩子本应该拥有的纯真无虑,童年不应该如此吗?面对一个个对历史政治侃侃而谈的孩子,也许时代的变迁改变了太多事物,但看到这种烙印刻在孩子们的身上,难免不让人感到无奈的痛心和沉重的压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我们该庆幸还是悲哀?

传统民乐《茉莉花》的响起应情应景,富含深意。叙述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场景时响起,体现了孩子们初步接触这个陌生世界时的懵懂不安,单纯青涩,表达了对孩子开始成长的期许,但似乎也包含了对一颗柔软简单的心灵将变得复杂深刻的担忧。在令人无法拒绝的成长中相对于天真单纯而言,侧面衬托了世界的另一面。在叙述放学时,最后一个孩子等待母亲到来的时候,响起了《茉莉花》,加上对孩子面部焦虑不安的表情的特写,音乐给人一种怜惜哀婉之感。孩子在空旷校园中等待母亲,一种在安静偌大的空间里、自己渺小不堪的心理暗示,夸大了他心中的无助之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父母奔波,对孩子迟到的关爱的社会现实。

朴实而富有情感的对白,拿捏准确的拍摄技巧,别具一格的黑白艺术处理,应情应景的音乐《茉莉花》,为该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诠释了孩子身上的天真无邪,以微观的角度折射宏观世界。幼儿园,记录了人们渐行渐远的童真。逐渐长大的人群,接受了成长的代价,再回首童年时光,对那个单纯如同白纸般的幼年自我,除了向往还有淡淡苦涩。.。.。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六

我参加了儿子所在的明天幼稚集团第十幼儿园大二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不仅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还从一些点点滴滴中生发出许多感慨。

早上九点钟,教学观摩课正式开始。

班主任李老师头戴五彩斑斓的漂亮花环一出场,立刻就引来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呼。我正在感叹几张简单的彩纸怎么经老师的手就能变出那么精美的装饰时,就听到李老师说:“小朋友们,咱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花环好不好?”孩子们齐声说好。于是李老师先取下花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上面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它们的花瓣、花蕊各有什么特点,花的排布有什么规律等等。这个看似简单的预备过程,其实寓含着丰富的训练要素: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让他们对事物的颜色和形状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而且还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向度,使他们明白在找寻花朵的排布规律时并不是唯一的。

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了。老师先将一张A4的白纸对折,然后将折后的白纸折成均等的三份,最后打开A4纸,按照折痕画出六朵花,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用剪刀把六朵花剪下来,粘贴到橙色的长条纸上,再根据自己头围的大小把长条纸粘连到一起,一个美丽的花环就制作成功了。对折对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容易,但三等分地折对他们中的有些孩子来说就有些困难了。老师就耐心地教孩子怎么先目测,然后怎么去改变误差等等。我觉得这个动手制作的过程很有意义,一方面,它有着严谨的科学精确性,比如对折、三等分、测头围等,另一方面,它又有着张扬个性的艺术想象力,比如花形、着色完全由孩子依自己的喜好选定。当孩子们将亲手做成的花环戴在自己头上时,每个小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左右脑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锻炼,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中间的休息和加餐之后,孩子们头戴自己制作的花环开始了他们的汇报演出,内容有古诗朗诵、合唱童歌、眼睛保健操和武术健身操,有些古诗很长,家长们都可能背诵不全,但孩子们朗诵得那么流利,且声音洪亮、充满激情。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更是把我们仿佛带回了久已逝去的童年时光,很多家长都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孩子们同唱起来……孩子的表演真是让家长们大开眼界,也大饱耳福。

午饭时间到了,孩(www.haoword.com)子们在安静地享受着他们的午餐。幼儿园还特地准备了些食物给家长品尝。我尝了几种制作比较精致的面点,味道果然不错,难怪儿子周末在家吃饭时经常会说“还是幼儿园的饭好吃”呢……呵呵,我也趁机大饱一下口福吧。

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那么快乐充实,我们作为父母感到无比安心。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老师的工作有多么勤苦。李老师那些看似无心的教学设计,其实恰恰体现了她教学经验的成熟与丰富,而这份自如,其背后又有多少辛勤的付出啊!也许只有同样作为教师的我才能理解得更为深刻吧!此外,老师们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可谓细致入微。比如怎样正确握剪刀、怎样使用胶棒,怎样处理废纸等等,都有那么具体的规定,这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感到自惭形秽。

感谢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感谢立美育人的明天十幼!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七

幼儿园本来是一个充满童真与单纯的世界。如果说校园是现在社会中唯一的一块净土,那么幼儿园本应该就是净土中的净土。然而,在纪录片《幼儿园》中,我们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儿园跟成人社会是重和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成人的深思。

当有人问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他能长这么高时,小朋友娴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这不禁让我心生诧异: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居然可以把这样的问题回答的如此“圆满”。但仔细想来,其实这未必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只是我们成人的世俗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

当记者问到有关警察的问题时,一个小男孩告诉我们,交警会收蛮多钱,还收车子。一个小小的孩子对我们国家公职人员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不敢想象这些印象留在他们的世界里伴随他们成长后将来会这样,但可能“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的事会很难上演了。

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成人的影响下俨然已经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态了,而且这些孩子的成熟与我们想象中的天真无邪相距甚远。纪录片《幼儿园》不仅在主题上寓意深刻,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也值得我们称赞。

导演所拍摄和表现的场景并不是我们一提到幼儿园头脑中就会闪现的诸如上课、六一、游戏等常见景象。我们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细品味后却能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非常态的内容。

整个片子看完,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处于一个比平时低矮的世界,该片采取平视的手法,用孩子们的高度和视野看待这个世界。这样不仅剔除了成人的纷扰,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孩子们眼中的一切,而且极富感染力。

刚看完《幼儿园》给人一种零散的感觉,我们似乎很难用一句话将其内容全面的概括。但细细想来,导演正是通过各个看似零散杂乱的片段不断延伸主题,提升内涵。然后用蒙太奇手法深层次的表现这片幼儿的世界,其实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八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基本每个人都在那个地方度过了几年光阴,都在那里欢笑,哭泣,成长。现今的幼儿园不断有问题爆料在社会上,例如前不久曝光的三色幼儿园事件,让人们对幼儿园的现状不断担忧,上节课观看了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再对比如今让人感概万分。

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也是导演创作本片想极力表达的一点:审视过去。

俗话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联想的也不同,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给了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

这部纪录片多条线索联合,并采用了丰富的转场方式,在我看来最大的特色在于导演采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对成人时采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镜头的视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这让本片的画面感十分强烈,朴实平和,却又不失乐趣。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多篇】范文,共有815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多篇】下载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