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00字 篇一
晚上,校长给我们文礼班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位山区教师,为了班里因辍学走失的孩子张惠科,而想尽办法去城里找寻的故事。令我感触颇多。
首先,山区非常贫困。高老师为了节省粉笔,连快拿不住的小粉笔头都不舍得丢,还要用来写多一个字,甚至手指上残留的粉笔灰都可以写一个笔划。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上课用的都是计算机、投影仪等,到了2020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网课。就算偶尔需要粉笔,那粉笔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丢弃的。粉笔头什么的更是不用说,垃圾桶里一大堆。
记得之前班里做黑板报,为了画出粗的线条,还特意将粉笔掰断。画完后,那截粉笔就被随意的丢弃了。或许会有人说浪费一点没所谓,可是,没有经历过山区贫困生活的城市里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什么叫节约,什么叫“俭以养德”呢?在我们嫌弃粉笔伤手时,那些山区的老师或许还在为缺少粉笔而忧愁焦虑呢!
其次,学习环境艰难,书本稀缺。学生每天只上一节课,那一节课就只是抄抄课本,就算他们再努力,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都完成,所有字都认会,最终也不过一个小学的学历。那里没有初中,只有小学。离他们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几里外才有,走路都要走上两三天。就算学习好,能吃苦,最后也会因为家里没有钱,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或许是生不逢时,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现在的2020年,就凭学习委员的认真、刻苦;明行光同学的坚持;以及水泉小学的孩子们的努力,想必未来清华、北大都会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不用11岁就辍学;不用打工补贴家用。可这也是我们的不幸,因为安逸的环境,使我们永远都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苦;永远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劳;永远都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随意丢弃的书本,可以随意浪费的纸笔,在有些地方是多么珍贵。可能有人会说:“知道呀,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都经常讲给我们听。”可我想说:“不,你们只是听过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为针不扎在身上,就永远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师在知道张惠科同学辍学去打工后,就坚持要将其带回。期间几经周折,找过村长、搬过砖、逃过票、写过启事、等过电视台台长……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随着艰辛、泪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师依然没有放弃。或许是她的毅力感动了台长,最终经台长的帮助,魏老师找到了张惠科。
电影的结局很美,水泉小学经各方社会人士的捐助,获得了足够的书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张惠科同学带回了钱,还了债,明行光同学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二
一个偏远的山村,一间破烂的教室,一张少了腿的讲桌,一位仅小学文化不会教书的临时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级挤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二十八名衣着破烂的山区学生。这就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教学现状,这也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开始给我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在贫困山区小学教书的高老师,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个月,村长找来魏敏芝临时担任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了高老师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因班里一名女学生跑得快被选拔参加运动会了,不久,另一个学生张慧科因家里贫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连失去了两个学生,魏敏芝不知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于是下决心去城里找回张慧科的故事。
电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动了,感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魏敏芝寻找学生的执着。魏敏芝先是为去城里的车票钱想尽了办法:让学生凑钱,去砖厂搬砖,最后混车,被赶下车后步行……终于进城了却被告知学生在火车站附近丢失了。她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车站广播寻人——不行;写寻人启事——不行;去电视台,不让进门。此时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无助啊,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台台长身上,为了等到台长,她在电视台门口逢人就问,饿了吃别人的剩饭,睡觉就倚着电视台门口的电线杆……最后终于见到了台长。在电视台安排下魏敏芝参加了一期访谈节目,她的学生张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学校里。从魏敏芝寻找学生的艰辛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执着,我们要学习她的这种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
二是偏远山村教育的贫穷落后。破旧的学校没有像样的围墙和校门,破旧的教室四处漏风透光,破旧的课桌高矮不一。就连放学要还要看太阳照射在柱子上的钉子的位置。还有在我们看来最最平常的粉笔在这里却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老师上课也只是让学生们抄写课文……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们处在繁华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漂亮的校园环境,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高素质的任课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力争成才,长大后为贫困地方的困难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三
在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前面,我们就开始审视题目了,到底是钱一个子儿都不少,还 是人一个都不少?看到后面我们才渐渐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岁的学生,但是却担当起了小孩们的老师,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一个月后就拿走属于她的50元,认为带小学生,当他们的老师是一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张慧科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他一开始总是跟魏敏芝对着干,非要反着来,有一次他因为捣乱,和魏敏芝争吵了起来,把粉笔都踩烂了,她们很为难,因为高老师走之前嘱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笔,因为粉笔在这里很珍贵。
后来明行光被带走去城里参加跑步比赛,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终被张慧科出卖,失败。后来张慧科因家里贫困跟孙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凑钱去找,但是因没钱而且还 是混车进去的,被丢了下来,最后靠双脚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孙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车站找,连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却还 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与此同时,张慧科一个人走在路上,饿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离去,最后还 是店家给了一个充饥。后来遇到了一个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动用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的找到张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钱用来写那些‘没用’的寻人启事。最后打听到电视台可以帮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双脚走了好多路去那个地方,经历了各种险阻终于见到了台长,并在电视台上好不容易说出了自己对张慧科的真心话。
张慧科非常感动,他很感激魏老师,因为不是她他还 一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游荡,流浪,魏敏芝何尝不是如此?她为了找到张慧科,使出了浑身的解术,才找到张慧科,至此他们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记者采访张慧科时,问:“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饭!”我当时一阵心酸,让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都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但是社会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会把你打败,你越是内心强大,越能够生存下来!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00字 篇四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再次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觉得感慨颇多。
我还记得最开始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特意放给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13年,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想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也会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也希望能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想这样一定能使我们农村、山区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校长在这段时间安排全体师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所有老师都明白校长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来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滑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我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成绩甘于奉献。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行老师的协作能够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900字 篇五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很给力的影片,在淡淡的。质朴之中让观者内心升起一股无穷的力量。是爱的升华,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教育心存希望的力量!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想到了教育的责任与神圣。这部反映贫困山村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禁为那个执着的魏老师而感动,盯着银屏的双眼便不知不觉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魏敏芝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正是读小学六年级的年龄。从魏老师的家境一定很贫寒。她来当代课老师的初衷完全是冲着这五十块钱而来的,但是她被孩子们的天真与求知欲感动了,为了高老师的千般叮嘱“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经艰辛。
魏老师带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四十多名学生,而后陆陆续续失学十几名学生,魏老师来的时候,学校只剩下二十八名学生。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们,这也能算学校?一元钱一盒粉笔,一支粉笔用一天。在水泉乡小学的孩子们看来,一支粉笔是如此的珍贵,看到粉笔被踩坏,孩子们甚至心疼的落泪。而我们城市里的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而且当粉笔掉在地上,同学们就像没看见似的走过去,甚至有些人直接从粉笔上踩过去,从来没有捡粉笔的意识。我们这些同学平时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这可真是不应该呀。
为了能筹集到县城去的车费,魏老师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高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影片的结局是可喜可敬的,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水泉小学的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没有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却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正是有着魏老师、高老师这样默默无闻,用汗水播种的希望,用赤诚浇灌着教坛,时刻因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我们这些孩子们,才能在广阔的蓝天中自由翱翔,才能在春风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包含着魏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恪守,包含着在七彩阳光下快乐向上的莘莘学子们的无限感怀,记住这部刻骨铭心的电影吧,让她变成我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风向标,让我们永远记取老师的教诲之恩,永远让胸前的红领巾飘扬出真善美的风采!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六
当我们埋怨家长做的菜不好吃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都吃些什么;当你把家中旧的笔扔掉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连一根粉笔都舍不得扔掉……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讲在大山里发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小学”。这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学。由于唯一的一位高老师要回家探亲一个月,于是,村长就招了一位13岁的姑娘做他们的代课老师,工资为50元。这所小学其实就是一间小平房,里头只有桌椅、黑板,破旧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魏老师”。全班有28个学生,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她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张惠科却不见了。于是魏老师便踏上了艰辛的寻人之路。经过四天不分昼夜的努力,身无分文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他。这事感动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车送他们回去,而且还捐献了不少钱和学习文具。
“一个都不能少”!就因为高老师的一句话,让魏敏芝为孩子们付出了这么多。这真是一个及有责任心的老师!
一个13岁的小姑娘,就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到钦佩啊!
电影中的魏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拥有了责任心,你还怕做不成事吗?如果拥有了不屈不饶的精神,你还怕学习成绩不好吗?让我一起向魏老师学习,做一个向她一样的人吧!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篇七
几天前,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小学的故事:给水泉小学代课的小魏老师为了找到一个去城里打工的学生,长途跋涉来到城市,用尽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这个学生。
看完电影我感动了很久,小魏老师也不过十二三岁,是什么让她决定去城里?是她的那份责任心。她答应过高老师,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她完全可以不去找,因为家里穷,这班里的孩子已经跑了十几个了。进城之后的困难更大,她用尽了各种办法,广播找人、寻人启事……最后,为了让电视台给她播寻人启事,她就站在电视台门口,见到每一个人都要问一句:您是台长吗?直到把台长给等出来。这个镜头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最后,她的毅力和责任感帮助她找到了学生。其实,小魏老师比我大不了几岁,还是个孩子呢。但是她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我总是会向困难低头,而她不会。虽然我不可能干出像小魏老师这样的事来,但我可以做好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比如:遇到难题不要退缩,在困难面前开动脑筋想办法,做事不要半途而废……正是这些事儿,会让我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恒心与毅力。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00字 篇八
全程在张掖创作拍摄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播出当晚,肃南县马蹄藏族乡黄草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来到村民家中,满怀期待地与村民们一同观看这部电视剧,寻找着剧中的“自己”。
黄草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阿占斌说:“这部电视剧还没上映时,我就从网上看到了很多的拍摄花絮和剧本内容,看到剧中的一幕幕也让我回想起了刚来到黄草沟村的时候,6年前的13户贫困户可谓都是一贫如洗,大家的起步都是从驻村帮扶工作队协调帮扶单位张掖市畜牧局发放的17只基础母羊开始,到后来县扶贫办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再到“一户一策”精准施策巩固提升,才发展到了今天13户贫困户多则拥有基础母羊300只,少则80只基础母羊的养殖规模,全部稳定脱贫巩固提升的地步”。
畜牧业是黄草沟村的主导产业,也是驻村帮扶工作队产业扶贫的切入点,近年来,该村探索推行“党员带头示范+带动周边农牧户”生产发展模式,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鼓励党员学习周边养殖大户养殖经验,带头对养殖方式进行改良。对缺乏发展资金的13户贫困户家庭,积极协调县财政局落实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实现了“一户一策”既定的年度增收工作目标。该村在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的同时,驻村帮扶工作队各显神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会同村“两委”全力抓好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部分老旧自来水管网,维修损毁路段,新建老年人活动室、村级兽医室,持续完善提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得到大幅提升。
黄草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宏斌对记者说:“以前我们村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是两脚的泥,吃水也都得靠牲口驮,自从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后,通过他们的努力,现在我们村水泥路修上了,自来水通上了,路灯也按上了,还新修了乡村大舞台、篮球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王荣文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年,我们会进一步提振工作的精气神,更细更实的做好驻村帮扶各项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扎实基础。”
据了解,去年年底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已按期完成了张掖市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冲刺清零”入户核查工作,对全村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开展了“回头看”工作,认真做好在非建档立卡农牧户中开展边缘户摸底排查和对已脱贫户中不稳定户摸底监测工作的同时,规范完善脱贫攻坚村户档案资料,切实做到固强补弱,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九
在我二年级上品德课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可是这个电影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讲了在农村有一个希望小学,因为校长有事所以找了一个13岁的老师,叫魏敏芝。校长对老师说:“不能少一个学生,如果我回来看见一个学生都没少的话,就给你100块钱。”校长说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小学那里,要找一个跑步快的人去比赛。因为老师特别想得到钱,就不让学生出去。
结果睡完觉发现少了一个学生,就是张学生。老师去打听了一下,都说这学生的妈妈生病了,张学生去城里打工赚钱了。
学生为了帮老师为了找到张学生,凑够车费,就去帮老师搬砖,赚钱。赚到了钱老师拿出一部分买了两瓶可乐,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师就去城里找张学生。
到了城里老师怎么也找不到张学生,就写寻人启事。但是老师没有钱,没有笔,老师就去买了一瓶墨水和几张宣纸。老师到火车站里去写寻人启事,写着写着墨水不够了,她就找了一个洗手池,在墨水盒里面倒上水,又接着写寻人启事。结果被旁边的一个人看见了,就说这样写的都看不清,寻人启事也没有用,你得去广播站广播。可是魏老师也找不到广播站,魏老师就在大街上过夜了。因为风太大,魏老师写的寻人启事都被刮没了。
魏老师到了白天去了广播站,可是门卫不让进去,魏老师就在门外等着。终于可以进去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张学生在饭店里要饭。魏老师进了广播站,就开始广播了。张学生在饭店里的电视看到魏老师的广播。饭店的老板就送张学生到了那个广播站,魏老师就找到了张学生。
记者最后给了那个学校好几盒粉笔,魏老师让那些学生在黑板上一个人写一个字,张学生跟魏老师说可不可以多写两个字?魏老师就让张学生多写了两个字,张学生写的是魏老师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是多么的幸福,因为20多个学生喝两瓶饮料,我自己就能喝两瓶饮料。还有13岁的老师就能照顾学生,还能够把丢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责任。我要学习魏老师的精神。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