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后来的我们观后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一
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了。没有去看,好像也没有多大的心情去看,时间,金钱都是问题。甚至包括心情。只是闲暇下来的时候,还是看了下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论,看了看大家对自己青春年华里的追忆,看了看曾经的我们,有着那些故事。虽然这些故事都与我无关。虽然那些开始的美好跟后来的感慨都是别人的。可是,还是会感慨,好像开始的越唯美,后来结束的就越残忍。
好像真的应了这样的一句话,开始的我们爱的有多真,后来分开时的伤害就有多深。昨天跟青聊天,青说删掉聊天记录好好过日子吧。我说,放心吧,不会胡来的。像我这样,开始不像开始,结束不敢结束的懦弱者,好像提开始或者后来,都显得很无力。
如果说,故事的开始必须很唯美的话,我觉得我自己的故事好像真的有些悲伤。初次的见面定在了医院里,一个充满生死别离的和刺鼻的消毒水味道的地方。如今,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是让我想起来很温馨的话,那大概就是医院楼道里的那个拥抱了吧。长这么大,第一次跟一个男人拥抱,很温暖,很美好。
后来的我们,依旧在一起。吵吵闹闹。如果说,还有什么是我比大家值得骄傲的话,那就应该是我们的故事还在进行着吧。虽然,我不知道,如果他们的故事也一直进行着的话,会不会跟我的一样,变得平淡无奇变得索然无味。
关于别人的故事,曾经的或者后来的,都是唯美中带着遗憾。关于自己的故事,曾经的或者现在的,都凌乱中带着坚持。我不知道究竟哪一种故事比较感人,但唯愿,曾经的我们都能拥有美好的回忆,以后的我们都可以赢得灿烂明天!
电影《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二
最害怕在某个年龄的某一天听懂了一首歌曲,因为那一刻往往已经物是人非、曲终人散。为什么会泣不成声呢,大概是想起了一些往事吧,同样一首歌,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前段时间,有一个电影叫《后来的我们》,有人说,这个电影很烂。可是每个电影和歌曲一样,在它们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故事,看完电影有感触的人,自己也是有故事的人。
《后来的我们》那是一个爱情故事。十年前的见清和小晓在火车上偶然相遇,两人怀着共同的梦想,开启了他们奋斗的旅程,并开始了一段相聚相离的感情之路。那时候的见清和小晓还开心能遇见彼此,当时的他们认为,就算什么都不好,只要一看到对方,就会感觉有了打拼的动力,那时候的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想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对方,这大概就是最纯真的爱情吧!这是十年前的见清和小晓,那时候的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我们”。
十年后见清和小晓在飞机上重逢了,命运似乎是个轮回,在一次次的偶然下平行交叉,再交叉平行,这时候的见清和小晓,“什么都有了”却再也没有了我们。不管当时的承诺和誓言有多少,我相信当时的你们所说出来的那些承诺和誓言都是真的,只是时间长了,有些东西渐渐消失了,也变了。就像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肩并肩了。后来的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有时会想着,早知道是这样的结局,我才不要与他相遇,可是你却从未后悔过遇到他,却很感激他给你带来的回忆,无论在任何时刻遇见的那个人其实都是缘分。
当然每一个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也都是有原因的。
或许他的到来是给你一份青春的礼物,或许是教会你什么是成长。
青春里的爱情充满着心跳、脸红、紧张,不知所措,只有多年后你才会发现,那才是最美好的爱情。
无论这段故事的结局如何,那个人我们都深深的放在心里了。
其实你应该感谢你生命中那些平淡无奇的陌生人,至少他们那一秒是属于你的。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恋爱都能走到最后,即使你们再相爱,再喜欢。现在的我们还不够成熟,不够理智,还很清纯、也很无知,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资格来谈情说爱。早恋是一枚苦果,在不该品尝的年龄你过早的摘下了它,注定那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青春属于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握青春,做最优秀的自己。在适当的季节,我们一定会遇到最好的他。
虽然,曲终人终究还是会散,但我们的青春却没有遗憾!
电影《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三
一直以为,来自台湾的奶茶刘若英会把自己的长片导演处女作拍成小清新青春片。因为无论是其他演员转行导演的先例,还是台湾本土在青春片上的优势,这种选择都顺理成章。然而,《后来的我们》还真真真真就不是青春片,而是带有很浓的现实色彩的爱情片。故事发生地是北京、两个主角均是东北人,电影通篇都是很真实很准确的北方气息。为此,刘若英在开拍前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工作,在细节上一丁点儿都不敢疏忽。
可能有人会说,井柏然和周冬雨多青春啊,《后来的我们》怎么就不是青春片呢?因为青春片的核心是描绘青春群像,而本片的核心则是描写主人公林见清(井柏然饰)和方小晓(周冬雨饰)之间的完整的爱情脉络。虽然这个爱情故事里包含了青春时期的心理,但却远远不止于此。刘若英所描绘的这段爱情,远比青春要宽得多。她还加入了社会、家庭、事业、生存,甚至价值讨论。这一点和张艾嘉很像。估计是合作多次后,奶茶从嘉姐那边学到了不少做电影的经验吧。
从角色设定上来看,见清和小晓就是两个普通的北漂青年。两个普通年轻人的爱情,有什么看头呢?原来《后来的我们》一直在扣着影片的主题——后来。没错,刘若英可不仅仅是从自己的成名曲借来了一个名字,而是借来了一个影像主题。为了诠释“后来”这两个字,影片在还没有介绍两位主人公的时候,就用黑白画面推出了两人十年后的偶遇。在观众还不知道这俩人十年前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就先抛给了一个十年后,而且还是黑白色的十年后。导致囤儿在看他们彩色日子的时候,分分秒秒都惦记着那个黑白色的“后来”啊。
即便是彩色段落,影片的情感触点也是接二连三地爆出来。刘若英很懂北漂困境,并且将其拍摄地极为细腻。比如见清在面对小晓时的自卑、无措,在追逐梦想时的急切、不甘,都是每个出外打拼的年轻人所亲身感受过的。还比如因为社会的压力,小晓对待婚姻的理念在某些时间段里是不太正确的,但最终还是被见清的真诚带回了正轨。刘若英镜头下的主角既没有主角光环也不完美,而是和观众一样,感情观需要随着人生的延续而变化、成长。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感,被她准确地呈现在了银幕上。见清和小晓虽然也会强颜欢笑地安慰自己很幸福,但其实内心的那份孤独,每个观众都看见了。
经历过孤独的人在银幕上看到了孤独投射的阴影面积,还怎么忍住眼泪不流呢?人生,只有经过了,才会留下属于自己的甜蜜回忆和刻骨遗憾。纯与杂、浪漫与感伤、爱情甜与现实苦,奶茶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就能做到不去妄做判断,而是静静描绘,给观众空间去消化和品味,真是令人惊喜连连,好生欣慰。
2022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四
《之后的我们》这部电影上映已经很久了,我一向没有时间去看这部电影,前天无意发现网络上已经在免费播放了,于是抽出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作为一个男人,我或许不该像许多年轻人一样触景生情,可是话又说回来,谁的过去放在心里都是一段充满着开心、冲动、愤怒和后悔的黑白电影。
我自小在外地一座城市长大,18岁那年高中毕业,我顺利进入了一所二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实习那年我认识了早就在外奋斗了3年的她。她说她想拥有自我的一家奶茶店,并一向在为实现自我的目标而一向努力着。而我则想着能自我拥有自我的一个网络公司。那时候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钱,大学刚实习的我在单位一个月也仅仅仅有1000元的收入,扣除掉我们的房租吃饭等生活开销,每个月我仅有300元左右的结余。她在一家咖啡馆打工,每个月1800元的收入有一多半打给了家里上学的弟弟和生病的父母。我们每一天晚上都一齐散步在这座城市的护城河边,一齐想象着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好。半年后我迷恋了一款网游《梦幻西游》,每一天下班都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渐渐的我们开始有了分歧,她说我的梦想只是为了我以后能够专心玩游戏而设定的。就这样,她选择了离开,我开始沉迷于游戏中的每个回合。刚开始的我以为那是我想要的自由,渐渐的一个月过后我发现我身边缺少了最重要的她。我开始疯狂的在这座城市里寻找关于她的痕迹,而她早已更换了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那段时间,我跑遍了所有能追寻到关于她的地点,最终我还是没有再找到她。
时间总是给人以教训,让我们明白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明白去奋斗,我开始把游戏渐渐放在一边,拾起了自我最初的梦想。三年后,我成功的创办了自我的一家网络公司,收入也渐渐从几千到了几万。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她,始终在试图寻找关于她的消息。最终在去年夏天,我在去上海出差的高铁上再次遇到了她,只是再遇见她已为人母,怀中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正准备赶去上海和丈夫汇合。我们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互相再倾诉过往,也没有再去询问当时关于我们之间的那段感情过往。她说我最终看起来不再像当年那个幼稚的小孩,需要别人照顾和关心。我笑笑问起她之后的故事,她离开以后选择一个人去了上海,在另一座城市里面做着她最爱的工作,之后认识了此刻的丈夫,两人在一齐一年以后就结婚了。此刻的她也是一家甜品店的老板,当然是她们两口子的努力一齐创造而来的。她问我今后打算找一个什么样的女孩结婚,我说就找一个能把我当小孩子看待的就行了……很快列车到达了终点站上海,我目送着她和丈夫抱着孩子远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打扰过她,因为她有了属于她自我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有一部藏在自我心里很久的黑白电影,只是我们没有去主动打开它再去回顾一遍,或许是因为一首歌,一句话,一个习惯或是一部电影无意间触摸到了它的播放键,思绪才会泉涌一般回到从前。或许你还习惯着她的习惯,可是你却在进行着自我的人生。之后的我们没有走到一齐,也许我多年以后还记得你。
《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五
最近奶茶的首部电影大卖,各种后来的博文、影评、小说蜂拥而至,热闹极了。今天我也凑个热闹写后来吧。
看很多文里都说着如果另一种选择会怎样,各种的假设加推论都似《前任3》般的遗憾与忆青春。
青春年华里遇到的人和事,都只属于那个年龄才会做的选择。谁没年少过?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青春故事。那就是青葱岁月的记忆。
昨天五四青年节,有同学在班级群里晒出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少时的照片,谈笑着那时的我们,也会引来我们的会心一笑。
不论后来怎样,只要当初没在一起,就是缘分尽了,就开始新的旅程,化成彼此的记忆。不论是痛的还是美的,都已翻篇。
遇到先生时,没有特别的经历,就是这样平淡的走过,结婚生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日子中慢慢感受幸福。
后来的我,庆幸在小落家学习,改变了自己理科思维,学习用右脑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
不论是买花,还是每个纪念日,都让生活有了仪式感,开始让自己的生活变美了,让自己懂得了生活也要有美感,学习生活美学。
我很庆幸后来,我遇到了落雪兰老师,遇到了那些亲闺蜜们,让我的生活变得有质感。
后来的我,因小落家变得自信而从容。因为能体会到生活中与先生点滴美好,陪伴儿子的健康成长,我觉得很幸福。
如果爱就深爱,如果不爱,就请离开。生活中没有如果。后来的我们,都会随着时间的飞逝而不断成长。
后来的生活,其实可以很幸福。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感恩遇到过的人。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随缘,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2022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六
之后,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是的,年少不知爱,知爱已错过。
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人相遇相知相爱,有多少人能坚持着最初的那份纯真和心爱的他(她)共度一生。
是的,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此刻的我,用文字记录下早已看过并写过的《之后的我们》的感情。
未映先火,退票**,这些好的坏的故事,可能会影响市场,但不会影响共鸣。“前任”“失去”“之后”对于以往拥有但已失去的我们来说是永恒的话题。作为一部电影,《之后》不算经典。最起码在我看来,故事似乎没有讲的很好。
关于“情怀”,客观地说,奶茶已经把她想要表达的都说给观众了。情怀这个词,近几年被用烂了。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到奶茶的《之后》。有些粉丝反感说:"情怀,不应当拿来贩卖,失望了,星爷不再是星爷,奶茶也不再是奶茶了,我们的情怀,就这样廉价么?”虽然,我不曾疯狂迷恋过星爷和奶茶,但他们所讲的,我都懂。与我而言,只可是是想要讲一个之后的“我们”都变了,但“初心”依旧的故事。说“贩卖情怀”未免有些言语过激,毕竟他们以往疯狂迷恋过,有期望,就有失望吧。然而,毕竟我们深处商业社会,金主也是要赚钱的,导演也没有有钱到能够忽略市场的地步。就连一些大导演尚不可能完全忽略市场尊崇内心所想拍电影,我们应当给这些影片多些宽容态度。正如影片中所讲,“之后的我们什么都有了,但却没有了我们”,而正是这种“没有”让以往“拥有”变得如此珍贵。“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但这种遗憾何尝不是最珍贵的呢。
聊聊电影本身。刚看完电影的当下,沉浸在失去的悲伤中,整体感觉还算不错的。演技和台词无可挑剔。灯光场景音乐堪称完美,团队精良。
田壮壮教师举手投足语气都只是一位为子女操碎心的父亲,在灶台下忙碌的身影不止一次让我想起过年回家父亲的忙碌身影。看完一周,父亲为儿女忙碌的身影还在脑海里回荡。父亲大概也是以这样的心境盼着我们回家的吧?也许此刻的我才更能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体会平时不太能感受到的那份沉甸甸的父爱。他一面期望我们快些长大懂事,一面又害怕我们长得太快。比较剧中男主,我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懂得体贴父亲的女儿。壮壮教师低沉的声音极具魅力,语气略带桀骜,表面漠不关心,内心却时时牵挂。表演极简极奢,增一分则多,减一分不足。或许,这也正是选角导演和演员的厉害之处。每一个主角都在扎扎实实地讲述着周边你我的故事,这样的主角代入感才强,才能引起你我的共鸣。男女主之外的每个小人物主角也立体饱满,猥琐的中年油腻男,可圈可点的性感女邻居,无奈放弃梦想的同伴,表里不一的旧时同学……将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讲的立体真实。
灯光场景的塑造也是我喜欢的感觉。格子房间里面,不足10平方的房间里面,我们能够拥有甜蜜的完美。偌大的豪华住宅里面,只剩下没有了“我们”的失落。远景近景特写全景的切换也运用的惟妙惟肖,在讲故事,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事,是你我的故事。有两处最别致的地方,一处是男女主第一次之后近景拉致远景直至拉出影棚的拍摄场景,一块块木板隔离的空间,我们以为我们在看剧,其实我们都是剧中人。第二处是父亲临终留言让男女主角人生不再灰色,重新上色。一句“在一齐时,不负彼此最好,想要不负此生,很难”将全剧做了画龙点睛的归结,堪称完美。
然而,可是,拥着这么多极致完美的元素故事似乎却没有我想象当中讲的精致。小晓从刚开始年少不知爱懵懂无知一心只想要留在北京住大房子到最终最终明白爱的真谛,是真爱成熟了这个女孩儿。无奈男主却明白的太晚,明白时已失去。女主因明白而放手,男主因失去而明白,节奏不一致注定结局悲伤。故事是好故事,但整部影片场景切换不自然,情节缺乏连贯性,剧情走势不自然,无疑无奈地成为本片的拉分项和硬伤。回忆与现实插叙的方式,现实和回忆交杂在一齐,本来就比较难表达。现实用灰色,回忆用彩色异于平常的表现手法也容易让观众一头雾水。场景的切换过渡也略显吃力。回忆里火车回家过年和现实中做飞机回家毫无过渡,让人抽离莫名其妙,需得反映几秒。好几次现实回忆的切换都给人这种莫名的抽离感。男女主明明彼此喜欢对方,却一向不挑明,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岁月,似乎不是那么合理,毕竟那是一个有爱就会说出来的年纪,哪有那么多顾虑。男女主第一次分手也分的莫名其妙,原因何解?第二次的分手是交代清楚了,但分手之后再次见面,一切的顾虑和误会都能够解释清楚,一切的阻碍都已不再是阻碍的时候,二人却就这样错过了。于我而言,这样牵强地让男女主成为彼此的前任,真的太不合理。毕竟,如果我爱这个
男人,我愿意给他成长的机会。丝毫想不清楚,为什么两个彼此相爱且明白对方也爱自我的两个人还有什么阻隔能让两位分开。如果说,小晓要的爱是当初见清的“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无畏无惧的爱,那么那个愿意为了小晓要买大房子扎根北京的见清何尝又不是在实现揽月捉鳖的承诺呢?小晓眼中见清的“不懂”,我真的不懂。
《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七
刚看了电影后来的我们,好几次戳中自己的泪点。庆幸自己没有去电影院看,不然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怕有点尴尬。
老实说,男女主角的名字我倒是不记得了(也懒得去百度,就这么写下去了),有几处情节倒是深深打动我。
女主和别人恋爱的时候,男主问她,他对你好吗,他会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吗?后来,男主从拘留所出来的时候,女主问他,你会为我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吗?虽然女主不太记得整句话,还是男主给补充完整的,那一刻,真的很美好。
他们热恋的时候,男主说了那个游戏的概念,女主问如果游戏里男主人公找不到女主人公,会怎么样。男主回答:那么他的世界就变成了黑白的。这也是为什么,多年后,两人相见的时候,电影画面是黑白的了。
若干年后,再次相见,男主接到孩子视频电话,说想看爸爸左边右边厕所的时候,真的尴尬。这么小的孩子会好奇这些?天真的孩子在乎的应该是爸爸有没有给自己带什么玩具吧,酒店房间什么样子,有没有别人,应该是孩子妈妈想知道的吧。
其实,男主和女主有那么几次机会可以重新在一起,一次是一个在地铁里一个在地铁外,还有一次是男主买了房子想要爸爸和女主一起搬进去住的时候。那么多的如果,但如果还是停留在假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电影《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八
最近两天朋友圈都在转发一句话:“真正爱你的人愿意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原来他们都看了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可能是出于从众,可能出于对刘若英当年那首《后来》的感情,我也去看了这部电影。
听电影名字就已经猜到它的内容了,大致就是男女主人公早年轰轰烈烈的恋爱,然后经历了挫折,分开了,多年以后,偶然相遇,又在一起回忆当初自己深爱的那个人以及回不去的青春。故事情节是紧凑的,演员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拍摄角度也很唯美的,甚至每一帧都可以当手机壁纸那种。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说看电影的时候,止不住的流眼泪,因为电影里的情节让她们想起了当初自己错过的那个前任,而我个人来看,我不是很赞同电影所表达出来的三观。
多年之后,男主角已经成家并且有了孩子,女主角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轨道。再次相遇,既然知道回不去了那就应该好好寒暄,好好说再见。而她们呢?在旅途中开房,一起回忆青春,甚至哄骗自己的现任和孩子,精神出轨,甚至要不是中途遇到同事,她们也会肉体出轨。两个人相爱没有错,错的是不应该心里装着一个人,而生活中又拖着另一个,一只手拉着过去不撒手,一只手又死死拽着现在。你们相爱,可以,和现在拥有的一切说再见,处理好一切然后重新在一起开启你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好像现在的人都喜欢怀念过去,从前任3开始,我们都开始把过去的那个人当成真爱,好像曾经拥有的才是最好的。可是有人注意到现任吗?那个为你付出青春,为你生儿育女,组建家庭的人,她把她的一生交给你,而你却把她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心安理得的爱着另一个人,享受着自己的精神出轨,并且大肆宣扬真爱无罪的言论。就像《后来的我们》里面那个现任一个两个小时的电影,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只是一个过客。也许就是电影情节要求突出的是前任,也许是我对于这个情节过于偏激,只是我不能想象,一对情侣牵着手走进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都哭了,然而她们的眼泪都是为前任而流,何其悲哀。
电影里有一句话我跟印象深刻:“不辜负彼此就好,想不辜负此生太难。”也许这是这部电影的主旨,可是电影的内容却是在彻头彻尾的在辜负他们的现任,辜负那个真正为他付出的人。他们真正的辜负了彼此,也辜负了此生。既然放不下过去那就一个人好好怀念过去吧,不要祸害一个无辜的人。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对电影导演,演员,自以及一切为电影付出努力的人没有偏见。
愿所有人找到那个愿意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爱人。
后来的我们观后感作文 篇九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和以往青春题材剧情一样狗血的电影,开头男女主的相遇的确真有点这样的感觉,可是随着后面情节的展开,不知不觉就入戏了。
整部电影讲的是男女主在春节返乡的火车上认识,同样的家乡,又同在北京北漂,男主叫林见清,女主叫方小晓。他们都期望在北京实现自我梦想,但又和千万北漂一样在北京艰苦地挣扎,而后历经恋爱、分手、错过、重逢的感情故事。这部剧有很多笑点,也用了很多手法。一开始是倒叙,还有灰色镜头的切换。
电影里男女主在房间里的时候,有一幕是把镜头变成了从比较高的上空拍的远景。这个远景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各个房间都在上演着故事。这其实寓意着,小晓和见清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两个普通人,大千世界到处都在发生着故事。每个房间的人都在用自我的方式,去怀抱自我的梦想。
当男主经历了打击对生活再无所期待,不再选择拼搏与奋斗的时候,女主选择了离开,因为自我在他的身上再看不到对未来的光。当感情被现实的细节磨损地已经看不出原先的模样,即使还爱着,却因为疼痛而选择了告别。
我觉得最大的杯具就是,你成长的代价是我的离开。往往,仅有分别后的我们才是分别前的对方想要的样貌,而一手促成这样的,正是分别本身,这很可笑,却一次又一次地在相爱的人身上上演。
要是真的说起为什么和前任分手,其实是说不清的,最终的结局源于之前的点点滴滴。两个人在困顿的阶段缺乏沟通,他们对彼此心里的想法和定位都没有及时地同步,二人对于生活的节奏逐渐脱节。这种对彼此错误的理解,男主一味地认为只要自我能在北京安家落户,就能重新赢得女主的心,殊不知,女主对他的爱无关这些外在;女主失望于男主的不成熟,认为他把自我对他的感情亵渎。一切的点滴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将二人冲散在茫茫人海。
未来那么长,我们不明白什么时候会有什么变故,为了之后的不遗憾,所以此刻就要放手去爱,不要计较太多,简单点,不管什么天长地久,只在乎以往拥有,毕竟我们还年轻!
2022后来的我们观后感 篇十
这个五一档最具话题性的电影,应当属刘若英的《之后的我们》,从一开始的预售过亿,到此刻的退票**,甚是尴尬。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票房也是一骑绝尘,上映5天已达9亿多。不管怎样样,目前来说整个国内电影市场中最火爆的电影依然是《之后的我们》了。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整个《之后的我们》电影的话题热度就是带起来了,真正的把这部电影打造成了一部经典的催泪感情
对于许多人来说,刘若英的《之后》,唱出的是满满的回忆,或是尘封在心底的一段故事。在《之后的我们》这个大热的生成过程中,音乐俨然成了奇袭情怀、引发共情的最大爆点。《之后》这首歌曾火遍了大江南北,能够说人人都听过,可是我们听着听着就成了《之后的我们》。
网友说:“有时候,一旦错过就不再。这是刘若英的金曲《之后》为什么总能撩拨人心弦的原因。”在微博上,不少网友在晒图的同时,大都发出了类似“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慨,有人更是直接表白,就是为了《之后》这首歌而来的。其实,这也是电影《之后的我们》发布这支MV的初衷。
在电影界,一首歌变为一部电影,这样的例子在之前也有不少。据媒体报道,之前在路演中,刘若英一再声明,《之后的我们》并不是把自我的歌《之后》翻拍成电影,“而是改编自我的小说”,但大众还是被《之后》这首歌毫无抵抗力地圈了进去。
如果以往无数次陪伴你、叩击你心灵的、让你倒唱如流、KTV必点的歌曲,拍成电影,你会不会去看?据了解大多数人还是会为这份情怀买单的。
20__年《同桌的你》上映,这部从一首学校民谣发酵而成的电影,以不到3000万元的投资,获得了4.55亿元的票房。按照媒体的说法,“《同桌的你》这四个字,就值1个亿”。这首发行于1994年的学校民谣,旋律简单,歌词浅白,却藏着许多人心底的暗涌,以及关于青春和学校生活的种种回忆,称得上是上世纪90年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把一首经典歌曲改编成电影而赚得盆满钵满的,还有《栀子花开》(票房3.79亿元)、《匆匆那年》(票房5.84亿元)等。这些音乐,天然与青春、感情有很强的勾连,它们共有的语境就是怀旧,抓取的主要受众粉丝,基本上是70、80后的这一拨人。
据了解,一大批由经典歌曲改编的电影,都已经出此刻电影立项的名单上,包括《明天我要嫁给你了》《你的背包》《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小情歌》《我的未来不是梦》《为你写诗》等等。
虽然《同桌的你》《栀子花开》收获了令人艳羡的高票房,可是口碑并不与票房成正比,《同桌的你》豆瓣评分5.8分,《栀子花开》豆瓣评分仅有4.1分,网友评价:“感觉就5分钟的剧情含量,能拍这么久,也挺难得。”之后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也并没有延续《同桌的你》的成功,票房累计1.28亿,还不及《同桌的你》的一半。
可见,歌曲改编电影有风险。原因之一是“术业有专攻”,做音乐和拍电影毕竟是两个行业,不是空有一腔情怀就能跨界成功的。《一生有你》还未开拍时,卢庚戌曾谈到拍摄的困难:“难点不是一两个。做音乐相对简单些,但做成一部电影,从文学到镜头、从剧本到美术、摄影等,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另外,歌曲不像小说、漫画等已经有基本的故事架构和情节,改编起来较为容易。有业内人士认为,一首歌能否打造成为一部电影,歌曲与电影的结合度很重要。不但要听它的旋律,还要看它的歌词有无发挥的空间,“太实在了不行、太浅白了不行,结局太明显了也不好。”就像歌曲《栀子花开》,简单的歌词不断反复,描述的是离别的心境,缺乏故事性,歌曲的简单导致了电影的空洞,也就不奇怪网友称其仅有“5分钟的剧情含量”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后来的我们观后感【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