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才能“得真气”
2011年 , 新闻战线为了改进作风,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而我们认为,基层党建同样要“走好基层路、扎实转变作风、真正改好党风”。接地气,其实就是要深入基层,关心基层百姓疾苦。真正把基层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
在新时期条件下,“走转改”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让基层单位党员在了解民情、感受民意的同时,强化自身的责任,点燃了内心的激情,让眼光更准确,反映问题更加客观真实,解决问题也更加有的放矢。由此,我们大连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七服务管理中心,认真履行职责,在基层党建过程中,切实探索“走,转,改”,有了深刻的体会。
走基层:让情感贴近服务对象
用眼看,用嘴问,把心真诚放在基层,这是基层党员以及党建工作的主旨。而一度,我们的很多基层工作者,习惯了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布置工作或者完成工作仅仅是一项于己无关的任务而已。 于是,习惯了许多片段式的二手信息,无法了解基层被服务对象的真情实感和真实需要,也使工作走向程序化。而走基层,让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服务对象,全身心体会服务对象,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亲身感受他们的生活变化与需要。这样,才能走近他们的生活,同时丰富我们自己的内心,找到情感的共鸣点。
我们通过深入基层,组织看望住院休干和重病在家休养的休干40余人次; 为13名80岁休干集体祝寿并为迈入90岁的老同志集体拜寿;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为空巢离退休干部实地联系考察养老院。
组织完成274名休干、12名家属的健康体检工作;为4名休干办理就医特诊证;为20名休干办理了30种慢性病检诊、审报;为2名无经济收入家属办理了医疗保险;完成了59名休干办理社会保障卡;对新接收的67名退休休干落实医疗待遇;为师职干部办理特诊证的相关材料;到各支部进行健康知识讲座。
完成第一批153名休干的住房补贴审批、审查、申领等工作,房补录入上报也已经完成。为第四批房改工作做了充分准备。
完成房屋维修保障工作:为休干楼维修更换了楼道感应灯5次,更换水龙头2次,疏通下水道3次,清理下水井10个,疏通下水管线15次,维修上水管10次,维修活动室和出租房8次,维修防盗门125次,修缮了椒房人行道,重新为8号楼门前人行步道进行维修,对新办公楼走廊作了防水和保温处理。
而这些看上去细小的工作,却都是在走基层的过程中,通过发现,研究和整改所取得的。我们中心党员干部,通过真情实感,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不仅融洽了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党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使基层党组织,在务虚到务实的转变中,找到了新的工作突破点。
转、改作风:让党建视野更开阔
贴近群众才能转变作风,转变作风才能贴近生活。通过走基层的实践,我们体会到:作风能够鲜明地体现出基层党员的自身素质和信仰理念,而“转作风”活动,就是要用群众观点开拓我们的服务工作视野,在发现生活中的新问题,解决新困难的过程中,让党的职责更走心 。
以前,我们搞活动,经常是为了应时应景。走过场的居多,而且往往是通过打电话通知,草草了事。近年来,我们中心将现有的休干支部进行合并,将机关支部划分为在职和退休两个支部并进行了支部改选。先后组织培训了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组织全体在职职工“重温入党誓词,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活动;修订和完善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职工的工作标准。
按照局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和要求,结合中心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等各项规定动作,取得了预期效果。具体做法是:“创新服务争一流”活动、加大了协会的发展力度、为有需求的休干家庭联系考察敬老院、建立了休干党支部联络员制度、加强了工休联系、提高服务管理水平、高度重视信访接待和安抚疏导工作、开展了向雷锋和郭明义同志学习、为休干办实事等系列工作。
我们还有自选动作,举办了 “庆建军85周年”时事报告会和“庆八一”座谈茶话会;组织休干代表前往沈阳军区某部进行一天的“重温军旅生活”活动;组织休干及家属300余人春秋游活动。组建了“三小球”协会,大力开展“三大协会”(书画、钓鱼、三小球)活动。
作风的转变,促进了各项活动的开展。基层党员的作风转变,也带动了离退休老干部思想的转变,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工作是发乎内心,自然,他们也会在内心回应。这样,近年来,我们双方互相配合,做到了无事故,零上访。党员的先进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体会到,“走转改”活动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我们与群众心灵与心灵之间的触碰,冷暖相知才能走进人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组织领导的神圣职责。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建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增强生命力,就必须创新,必须激活基层党建的活力。各级党组织要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坚持立足实际、尽力而为,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在活动中,要从突出的问题抓起,有一个改一个,改一个成一个,做到问题现场纠、作风立即改、制度跟进定、实事马上办,让群众及时看到变化,感受新风,积小改为大胜,从问题纠治的量变达成作风改进的质变。有的党员干部感觉到我一天都在忙里忙外,忙这忙那,不要在于说多少写多少查多少批多少,要在于为基层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难题,解决的效果如何?要对群众作出公开承诺,下决心书、立军令状,把为民务实清廉尽职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以一把手为示范,引导党员、群众创新和创业,积极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解决微需求,不断提高干部为民办事的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增强党组织“细胞”的服务功能,让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人听”、“有人办”。
要打造过硬队伍,补充“细胞”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说明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的细胞如果失去营养,就会死掉。我们要从补充党员“细胞”营养入手。人不是生而知之,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明确方向和进步。作为党员,要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常补“精神之钙”,才能确保良好的精神状态、明确工作的方向、源源不断的增添工作动力。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立足“短、平、快”,采取“菜单式选课”与“学员必修”相结合的方法,把党的方针政策、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型的相关理论列入必修课程,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要敢于触及自身的利益“奶酪”、权力“蛋糕”和待遇“红利”,切实对历史、群众和人格作出负责任的党性交待,使广大干部洁其身、丰其慧、充其心、清其脑,实现素质新跃升、思想大转变。
要增添新鲜血液,优化“细胞”结构。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保持适度规模、合理结构,党这个肌体才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因此,我们要将不合格的拒之门外,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发展进来。要重点把好条件审查关、培训关、政审关、考察关、审批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要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制度,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写实档案,编制培训教材,对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要严格执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三会一课”,不断提高党员组织生活会质量。要坚持用典型说话,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先进党组织抢重担领任务,促使其他党组织查找不足、迎头赶上,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追求先进和优秀的内生动力,有效提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完善体制制度,增强“细胞”免疫力。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问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群众路线规范化发展。而基层党建工作是党委肌体的灵魂,党员靠基层组织去聚合,群众靠基层组织去引领,任务靠基层组织去实现,任务的实现又要靠制度来作保障。马行千里不失蹄,是因为它步步谨慎,人生一世少犯错误,是因为贵在能做到警钟长鸣,有制度作保障。我们要保障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要建立征集群众意见制度。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定期收集汇总、分析研判群众意见,加强群众监督,改进自身工作作风,破除以往“机关病、老大难”的问题,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党员领导干部采取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等方式进行接访群众,并建立工作台帐。通过接待群众来访,能够让领导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了解群众的真正诉求,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严格干部考核管理机制。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好,实行党员干部作风零容忍做法,严肃作风建设。要建立沟通反馈制度。及时与群众沟通,定期督促检查和跟踪管理党员的表现情况,农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如实反馈1次;要建立党员承诺践诺制度。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公职人员以学党章学法律法规为重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群众路线系列重要论述,面对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下决心书、立军令状,把为民务实清廉尽职作为承诺的主要内容,以一把手为示范,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创新和创业,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增强党员干部执行力,使在职党员有身份、受监督、有压力、取实效。
只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实现基层党组织的作风改变,真正达到接地气,得真气。实现与群众心灵的共鸣,才能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党建工作者。才能使党员的宗旨和作用在基层得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