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多篇)组织工作学习心得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组织工作学习心得汇编(53篇)
走访慰问当用心用情用力
近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拉近关系、倾听意见、解决困难的重要方式,更是检验工作成效实不实的重要办法。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践行好“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艰苦地区、受灾地区和基层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把身子俯下去、把问题摆上来,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走访慰问工作,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困难党员、群众心坎上。
坚持问题和目标相统一,用心谋划定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把“功课”想在先、做在前,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从内心深处深刻领会走访慰问的重大意义,提前熟知走访群体的政治素质、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相关内容,因人制宜提出慰问方案和对策措施。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要普遍走访慰问;对在艰苦地区、受灾地区和基层一线奋战的干部,要主动嘘寒问暖;对获得“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等荣誉称号的同志,要确保有关待遇落实准确;对因公去世基层干部家属,要做好照顾救助和长期帮扶工作。同时,要当好党的声音的“传播者”,突出走访慰问的政治功能,结合近日播出的《榜样8》专题节目内容,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坚持身入和心入相结合,用情沟通察真情。“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开展走访慰问,不是拍照打卡、走马观花,而是要往深里去、往实里走,时刻让党员、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要真开门、开大门,主动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多与党员、群众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套话、大话、客气话,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沟通交流,真心实意地倾听意见,从“聊家常”“套近乎”中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搞清楚党员、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善于从基层取真经,虚心向群众学习,真正拜群众为师,将群众浓缩的“真知识”、总结的“金点子”、闯出的“新路子”,通过深学细思、实干笃行,转化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检视和整改相促进,用力解题办实事。走访慰问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谈不听、光说不做也会寒了党员、群众的心。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出实招、求实效,打基础、利长远,切实畅通好政策落实、工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盲点难点、群众关注的痛点堵点,抓住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发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精神,敢于较真碰硬、正面交锋,一件件研究、一条条细化,能改的马上改,确保立竿见影;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盯住不放、一追到底,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解决;对于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找原因、从根子上查不足,统筹做好建章立制、强基固本等工作,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走访慰问当“有温度”“提精度”“强深度”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干部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传达组织关爱、传递党的温暖的重要方式,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困难,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走访过程中,往往存在走访不真不实、情况不清不楚等不良现象,导致走访成效大打折扣。广大党员干部要扎实做好走访工作,切实推动走访慰问“有温度”“提精度”“强深度”,真正达到“慰问一群人、激起一片暖、带动一片富”的良好效果。
用情感悟群众冷暖,在走访慰问中收集“刺耳言”,让走访慰问“有温度”。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往往最具有发言权。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慰问生活困难群众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把走访的群众当作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作家事,主动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不说“官话”“套话”“大话”,善于从收集和整理的群众“刺耳言”和“牢骚话”中发现真问题,正确面对群众逆耳之言、揭短之语,让走访慰问“有温度”,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中,让走访慰问真正变成纾民困、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实践行动。
用心分析问题症结,在走访慰问中送好“意见包”,让走访慰问“提精度”。走访慰问既要走访,也要慰问。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走访过程中存在“拍照留念”就一走了之、收集问题“束之高阁”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导致走访慰问浮在表面,让群众寒了心。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广大党员干部要利用好“四下基层”这个重要抓手,以增强走访针对性为目标、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方向,在“做精”“做实”上下功夫,不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坚持“量体裁衣”;同时,在走访慰问前做足“功课”,精准掌握被慰问对象的所想所需所盼,把有针对性的“意见包”送到群众心坎上,做到精确开出“药方”,让走访慰问“提精度”,让群众得到更多心灵温暖和实实在在收获。
用力解决急难愁盼,在走访慰问中当好“回访客”,让走访慰问“强深度”。走访慰问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是最终目标;走访慰问更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下足“平常功夫”写好“后半篇文章”更为重要。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对了解到的群众困难,当场能解决处置的当场处理,不能当场解决的后续研究办法加以解决,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切实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无法解决的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同时,要在走访慰问中当好“回访客”,实时掌握被慰问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的互助帮扶计划,对其家庭困难应帮尽帮、对其个人期盼全力实现,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暖事办暖,让走访慰问“强深度”,用心用情用力把走访慰问的“后半篇文章”写实。
基层导师帮带:携手 走更稳更远的路
基层年轻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健全年轻干部帮带机制、提升年轻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近些年来,多地启动实施“导师帮带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力年轻干部更好地适应基层环境,更稳地成长成才。“导师帮带制”是一项源头性工作,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部门、帮带导师、广大年轻干部“三向发力”,“三方”要准确理解“三对关系”,奋力锻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让基层导师帮带工作行稳致远。
各级部门要准确理解“培”与“育”的关系,竭尽心力创造更优条件,为导师帮带工作提能鼓劲。年轻干部成长需要良好环境,各级部门要在导师帮带工作上下细功夫、实功夫,为党培育好干部。要根据年轻干部的岗位特点、个性特征选派德才兼备、富有责任的干部作为帮带老师,优先选派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有着群众良好口碑的“基层能人”,侧重乡村振兴带头人、优秀公务员、担当作为好干部等等。要压实压细导师“担子”,完善导师帮带“后半篇文章”,结合实地调研走访、查看工作落实情况等方式进行成果检验。要坚持“结果导向”,对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师徒”、结对成果显著的干部给予一定的激励表彰,让“有为者有位”,激励更多优秀干部投身基层年轻干部队伍的培养上来,促进年轻干部敢闯敢拼,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提升等活动,加强帮带导师的品德修养、业务能力建设、日常管理规范等能力素质。要严把“入口关”,让真正有担当、有情怀、有能力的导师“上岗”。
帮带导师要准确理解“帮”与“带”的关系,竭尽心力履好职尽好责,为年轻干部成长保驾护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帮带导师应当明白导师帮带的重要意义,“帮”的是一个人,“带”的是一颗心。“老带新”,同样,“新能促老”,年轻干部往往思维活跃,想法多、点子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老同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路。初入基层,年轻干部面对的挑战与压力较大,特别是“外乡人”,需攻克语言关、环境关、风俗关等诸多“关卡”,同时群众沟通技巧、统筹协调能力等都亟待提升。以“聊家常”为例,用什么样的语气?怎样的切入点?聊不下去了怎么办?都值得深思。“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帮带导师要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制定“成长档案”。带在身边做,带在身边教,让徒弟尽可能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要尽其所能帮助年轻同志适应角色、进入岗位状态,对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动态也都要给予关注,定期谈心谈话、交流工作心得,更要及时指出不足,助其磨练筋骨,增长才干,涵养品性。
年轻干部要准确理解“学”与“用”的关系,竭尽心力锤炼本领才干,在基层舞台绽放火热年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曾寄语年轻干部要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导师愿意教,学生更要配合学、主动学,要善于倾听、善于“察言观色”。自身要常读原著、常学原文、常悟原理,不断夯实理论素养。此外,更应深刻领会“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要珍惜每一次能够现场学习、“切磋琢磨”的机会,沉下心,久久为功,始终要以饱满昂扬的状态投入到各类基层工作“实战演练”中去。要正确看待“成长中的烦恼”,摒弃“高学历”的“优越感”,戒骄戒躁,全力以赴投身基层建设,把根扎牢扎深,虚心向导师请教,向群众学习。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基层一线锤炼干事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要立志完成从“帮带成长”到“独挑大梁”的蜕变,锤炼“比学赶超”意识,争做“业务能手”“行家里手”。要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在基层舞台绽放绚丽年华。
党建述职评议要“真述”“真评”“真改”
岁聿云暮,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这场“期末考”也在如期举行。党建述职评议工作既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也是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的一次“政治体检”。各级党组织书记在述职评议时,要紧盯“成绩”“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念好“真”字诀,做到“真述”“真评”“真改”,向组织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年度答卷”。
“亮成绩”要有“真材实料”,杜绝“美颜滤镜”。“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如果述职报告工作亮点是用“虚假数据”“夸大其词”等经过美颜修饰而成的“成绩单”,那么这份述职报告就如同泡沫一样,一“戳”就破。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妆”出来的。要想原原本本的“亮实绩”,就必须说实话、讲真话,决不能“绞尽脑汁”去“浓妆艳抹”。各级党组织书记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责任摆进去,要用准确的数据、真实的事例来论证,杜绝“假大空”“搞浮夸”去“美颜”,真正把华而不实的“水分”挤干,把真材实料的“硬货”留下,让“成绩单”回归“素颜”真本色,力争做到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展现亮点,确保数据经得起分析、报告经得起推敲、实绩经得起检验。
“谈问题”要有“真心实意”,不能“不痛不痒”。找出真实存在的问题是述职评议的关键一环,若是存在“老好人”思想,用“有待加强”“还需努力”等“不痛不痒”的词汇来替代“辣评”,那么小问题将演变成“大顽疾”,最终“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因此,各级党组织书记务必卸下思想包袱、摒弃传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少找客观问题、点上问题,要聚焦党建工作遇到的、基层工作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细致梳理、分类归纳,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病灶,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敢于“揭短亮丑”,并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剜腐肉”的决心,直击“痛处”,做到真“红脸”、真“出汗”,这样才能把问题找准、后续才能把“药方”开对、问题最终得以“销号”,真正做到“清仓处理”。
“抓整改”要有“真刀真枪”,避免“形式主义”。“一语不能践,万物皆虚空。”党建述职能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关键在于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倘若“一述了之”“述而不查”“述而不改”“改而无效”,便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因此,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聚焦“上级反馈”“自己查找”“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分类管理,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于当下能改的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时限、责任到人,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举一反三,拿出新招、实招、妙招推动问题彻底解决,严防问题“反弹”。真正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防止短板“年年述”、问题“年年改”、“病灶”“年年在”。
基层治理“关键”的“小大之辨”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基层党员干部要坚持党建引领、见微知著、一心为民,找准基层治理“关键”,立足“小切口”“小细节”“小实事”,在凝聚合力、直击问题、转化成果的过程中绘就新时代“基层治理答卷”,走好属于基层党员干部自己的“赶考路”。
坚持党建引领,找准基层治理“关键人”,立足“小切口”、推进“大纵深”,凝聚治理合力。“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担任着基层治理中的“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就是要从基层党组织为“小切口”进行破题,聚焦高校、企业、医院等不同领域,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各项工作,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引领”,切实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基层治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关键也在人。基层党组织当以“人”为关键持续发力,要从党员干部“小切口”破题,盯紧“一把手”、盯紧“班子成员”、盯紧“科办负责人”等党员干部,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作用,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实际行动带好头、打好样,把党的政治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以上率下、齐心协力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上下贯通、步调一致、齐头并进、走向纵深。
坚持见微知著,找准基层治理“关键题”,抓住“小细节”、寻觅“大线索”,精准直击问题。“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基层党员干部要从“小细节”着手,从“小细节”寻觅“大线索”,坚持实事求是,自觉“拜人民为师”,自觉放低姿态向人民群众学习,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基层”,聚焦群众的关心热点、直奔基层的急难愁盼,以抽丝剥茧的思维力、见微知著的敏锐力把“脉搏”摸清、把“症结”找准,“绞尽脑汁”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好招,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问题,“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当好群众的“知心人”,敢闯敢干而又善作善成,让直击基层治理的问题有“准度”。
坚持一心为民,找准基层治理“关键事”,办好“小实事”、彰显“大幸福”,转化调研成果。“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前沿一线”。干好人民群众“小事”,就是做好基层治理“大事”。基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要将人民“置顶”,用情倾听群众期盼,用心解决群众诉求,把群众关心关注的“小实事”作为自己履职尽责的“头等事”。“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做好调查研究找问题的“后半篇文章”,要在调研成果的转化上下苦功夫。就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的本心、“枝叶总关情”的初心,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凿”、一张蓝图绘到底,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用解决一件件暖心“小实事”彰显人民群众“大幸福”。
基层党员干部当牢记公仆使命,践行公仆担当,书写公仆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持“潜功”“显绩”两手抓,奋力为党和人民提交一份提神振气的基层治理优异答卷。
让党建述职评议有“料”有“味”
年关将近,各项工作都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各地纷纷将党建述职评议会摆上日程。党建述职评议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既是一次“政治体检”“集中会诊”,也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各级党组织在述职评议中要严把“三关”,以“真刀真枪”确保“真材实料”,做到讲实绩、留“原味”,出实招、增“辣味”,求实效、常“回味”,真正让党建述职评议述出责任、评出压力、改出效果。
精准选料,留足“原味”,严把述职报告关。党建述职报告是检阅工作绩效、分析存在问题、对照整改落实的重要载体。述职报告能不能突出重点,直接关系到党建述职工作的质量。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要想台上唱得好,必须台下做得实。述职报告内容上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要深入基层开展领题调研,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工作实绩说话,力争做到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展现亮点。在撰写角度上既要全面总结工作成绩,也要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讲问题时不能隔靴搔痒、蜻蜓点水,要敢于揭短亮丑,并将原因分析透彻。在行文表达、语言风格上要有思想、有见解、有深度,报告既能如实反映自身德、能、勤、绩、廉的表现,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思路、方法。
精撒调料,增添“辣味”,严把述职评议关。“真刀真枪摆问题,见骨见筋说顽疾。”评议点评作为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利器”,目的在于查摆问题、补足短板,为基层党建工作“把脉开方”。党建述职评议会开的质量高不高,往往取决于点评的准度、辣度和温度。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辣味十足地直戳痛处,直指不足,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让述职对象红脸出汗、提神醒脑。党建工作抓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坚持“开门纳谏”,注重听取群众代表的评价和意见,善于把群众请进评议现场,用现场提问、加问追问等方式,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当“裁判”、当“考官”、当“评委”,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难题,让述职评议成为提升工作质量的“助推器”。
精调底料,时常“回味”,严把整改落实关。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找改不了。年年述职一般好,年年问题都一样,“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既隐瞒了上级也糊弄了党员群众。党建述职评议结束后,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心研究科学的整改方案,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实行台账式销号管理,整改一项、销号一项,谨防党建述职评议一述了之、述而不改。同时,要“以民为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以抓党建述职为契机,把解决重大民生实事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做到互促共进、同频共振,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整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做实做细,让群众看得见整改效果、摸得着整改措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
当好人民的“主心骨”“先锋队”“贴心人”
地震无情,冰天雪地,低温救灾刻不容缓。12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号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做抢险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让党旗在第一线飘扬,当好汇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民族伟力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有力彰显。在积石县遭遇地震的紧急时刻,从千里之外的长堤到祖国的首都北京,从繁忙的沿海地区到偏远的边疆民族地区,中华儿女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展开了一场救援的接力。党旗高扬,钢铁堡垒无坚不摧,各部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组织指挥和协调动员的能力,利用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迅速而细致地排查受灾情况和关注重点人群。我们坚守底线思维、树立忧患意识,在防灾减灾、预防次生灾害等方面做了最全面、最充分的准备,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让党徽在第一线闪耀,当好传承“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责任担当的“先锋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多难兴邦”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苦难时的辩证思维和坚韧态度。灾情就是命令!在积石山县,超过4000名党员先锋挺身而出,他们亮明身份、勇往直前,迅速展开行动,赶赴灾情最严重的第一线,出现在最需要的群众身边。抗震救灾的每项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前线随处可见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全心投入,排查搜救、紧急救治伤员,打开救援的生命之路,尽力安置受灾群众,修复损毁的基础设施,同时预防余震、低温等次生灾害……他们不遗余力,多统计一个灾情,多卸下一份救援物资,多搭建一个临时住所,将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位灾区群众的心中,这不仅是对党徽的再次擦亮,也是对入党誓词的再次忠实履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党员干部挺起抗震救灾的前线旗帜,明确身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抗震救灾的战场转化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实践平台,用实际行动来展现初心和使命的深刻理解和庄严承诺。
让初心在第一线坚定,当好砥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实干力量的“贴心人”。昔日四川灾区没有饿死一个人、没有暴发重大疫情,创造了我国乃至全球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奇迹的必然性蕴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成为在抗震救灾中考验我们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标准答卷。为守好人民群众的“安全线”,低温抗震救灾更见科学思路,地方党委和政府抓主要矛盾,尽可能调动各类专业力量快速有序投入救援,不少高科技装备“奔赴“一线:运-20、“翼龙”紧急出动执行空中侦察、物资投送、伤员转运等任务,调用卫星全力恢复通信、拍摄震区灾后影像等,目前积石山6.2级地震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灾区正常诊疗服务已经恢复。提前做好开春后全面恢复重建规划,我们要站稳群众立场,深刻认识到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复杂挑战和紧迫性,严格把控项目建设和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将重建规划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密,确保把灾后重建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当好人民群众重建家园的“贴心人”。
善用“答题技巧”交出党建述职“高分卷”
党建述职评议是对年度党建工作的年终“摸底大考”,岁末将近,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也在陆续展开。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认真对待这场大考,用好“答题技巧”,做好“讲成绩”填空题、“找不足”证明题、“抓整改”应用题这“三道大题”,力争交出党建述职“高分卷”。
拿出“真材实料”,答好“讲成绩”这道“填空题”。党建述职是深入了解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的“重要窗口”,更是决定下一步党建工作开展方向的“前置条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用“真材实料”进行支撑,切不能为了追求“包装美”“新意浓”而盲目进行“夸大宣传”甚至是“虚假宣传”。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坚持“尊重事实”的作风,在“讲成绩”这道“填空题”中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填入“准确答案”,让每一个点位、每一个数据都有“实例支撑”,还原工作成效的“素颜面貌”。同时,要给成绩“挤挤水”,进行“梳理整合”,不记“流水账目”、切莫“东拼西凑”,删繁就简扣重点,围绕中心工作、特色做法等方面进行报告,做到详略得当,让“亮点成效”从“常规工作”中“脱颖而出”,真正使听众听到可借鉴、可吸收的“先进经验”。
做到“深剖细思”,答好“找不足”这道“证明题”。党建述职不仅是对过往成绩的全面总结,更是一次通过各位评委“专家会诊”来查漏补缺的好机会,如果以“遮遮掩掩、讳疾忌医”的态度“讲问题、述短板”,那么“小病”终究会在“捂”的过程中变成“顽疾”,最终“病入膏肓”。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建述职更是必须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红脸出汗”后的“知耻后勇”,才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切不能一味以“不够”“疏忽”来阐述、概括问题,要做到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从担当作为、执行力度、责任落实等方面深刻检视“思想、能力、站位”上存在的差距,于“找不足”这道“证明题”中以“实际表象”倒推“病灶根源”,在讲问题“是什么”的基础上讲清“为什么”,讲明“怎么办”,原原本本将问题摆到台面上,为后续定靶定向“补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确保“动真碰硬”,答好“抓整改”这道“应用题”。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建述职结果要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要写好整改“后半篇文章”,如果怀着“述完即可、一述了之”的态度,则会导致问题不断“旧病复发”,党建工作质量也会在原地“徘徊不前”。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让“承诺”落地,认真答好“抓整改”这道“应用题”,真刀真枪、一板一眼,对照薄弱领域和具体表现,提出深入化、有操作性的整改方案,以“阶段式+时限制”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问题对标对表逐个销号,“清仓”不“积仓”。此外,整改不能仅仅盯着“述职中”的“台前问题”,还要注重解决“工作中”的“幕后问题”,要在消化已点评问题的同时摸清症结、总结经验,将“同根同源”的类似问题举一反三一并解决,谨防“按下葫芦浮起瓢”,推动整改问题由“一个”向“一类”深化,工作质效由“部分”向“全面”提升。
念好农村党员教育“改”字决
农村党员作为党组织前沿阵地的排头兵,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也是党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承担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本强则茂,基壮则安。农村党员教育是夯实党在农村领导的核心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农村地区走向振兴的现实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念好农村党员教育“改”字决,当以理念引导筑牢思想之基、分类培养提振干事之能、党风政风培育文明之风,进而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认知要“改变”,理念引导筑牢思想之基。认知决定行动,行动改变未来。当下,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与领导干部对党员培训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认为党员培训教育工作对实际工作影响不大的错误理念,将培训教育视为读书、念报这些枯燥乏味的活动,究其原因是受到消极落后的思想侵袭。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各基层党组织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农村党员与本乡本土大学生联合培养,以研讨交流学习、组队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理想信念教育、乡村基层治理等内容融入其中,在交流中促感悟,实践中促成长。要将理论教育融入农村党员的生活日常,以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办法为依托,引导其了解本地的发展方向、目标、瓶颈等,激发农村党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了解相关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方式要“改善”,分类培养提振干事之能。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农村党员分布广泛、岗位职业多元化、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工作就要结合具体实际科学精准谋划,否则开展起来毫无章法。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特点划分本村党员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对年龄大、生活困难党员,开展“慰问帮扶式”教育,对其送学上门讲解并寄送学习手册,使这部分党员能够感受到来自组织上的关怀,同时使其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方针与精神。要对思想活跃的创业型与贫困类型党员传授市场经济理念,有所侧重地教授农业技术、新思想、新政策,同时将专家意见引入乡村,在交流互动中探索致富新方法、发展新路径。对外出流动党员开展“追踪式帮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平台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打破地域时间方面的约束,运用微信群、QQQ、公众号、远程视频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村党员各种学习需求,做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乡风要“改造”,党风政风培育文明之风。文化是文明的内在精神,是构成乡风文明的内核与精髓。乡风文明建设是凝聚共识、涵养公共品德、重塑乡村社会共同体的过程,对党组织在农村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各村实际与农民特点开展文化引导,通过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利用好农民丰收节,支持农民开展“村晚”“村超”“村BA”等特色活动,重塑村民的乡土情怀,焕发村落共同体意识;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乡土文化与党建文化相融合,通过搭建村史馆、乡愁记忆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教育阵地,让农民从耳濡目染中汲取红色营养,培育农村的公共精神,提高村民的德治意识;要因地因时制宜开展“道德评选”“星级评定”等文明乡风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发村民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营造宽松友好、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进而培育起文明的乡风、优良的家风、质朴的民风。
以“上下有序”激励干部担当善为
近日,《学习时报》刊发《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工作体系》文章。文章指出,要把日常了解与综合研判贯通起来,把精准认定和规范实施衔接起来,把教育约束与激励关怀结合起来,着力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为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千秋大业在用人,事业兴衰在干部。当前湖南正处于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关键时期,亟需全省各级干部挺膺担当、敢做善为。要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引导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挥洒在“会干事”上,汇聚起打好打赢“发展六仗”、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磅礴力量。
让干部“上”的硬气。突出事业为上,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弊端。坚持好干部标准,注重在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工程实施、重点工作开展和基层一线中识别使用干部,及时把那些在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民生服务、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真正做到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吃苦者吃香、优秀者优先,使干部工作上“有劲头”,事业上“有奔头”。要做好年轻干部跟踪培养,针对年轻干部阅历浅、经验少、实操能力较弱等特点,建立多岗位锻炼、基层墩苗历练、中心工作锤炼、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相结合的年轻干部能力提升机制,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砥砺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锻造履职尽责的“铁肩膀”“硬脊梁”,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真本领,增强向“上”发展的志气、胆气和底气。
让干部“下”的服气。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深化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动态掌握干部现实表现。常态化开展干部政治素质考察,通过日常调研、领导班子换届后调研、巡视巡察、平时考核等手段,近距离了解干部政治表现、能力水平、工作实绩、作风状态、群众口碑等情况,对每一位干部精准画像。做实干部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根据工作性质、岗位职责、任务难易等特点,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差异化设置个人考核指标,错开考核赛道,确保干部考核“考”到点子上、“核”在关键处,真正考评出干部政治素质、工作实绩、能力贡献的“真实成色”,实现“考人”“考事”“考绩”有效统一。对在同一个班子中年度考核连续排名靠后、不称职和基本称职得票率较高的干部,通过个别谈话、调研走访等方式深度了解,形成建议谈话提醒、交流调整干部的具体名单,执行干部下的程序。通过以事察人、依事鉴人、凭绩用人,让干部“下”之有据、“下”得服气。
干部下后决不能“一下了之”,放任不管。对被调整的干部,应跟踪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针对下的干部精神压力大、思想易波动的实际情况,组织部门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相关干部深入谈心谈话,点透问题、剖析原因、指明方向,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抖擞精神轻装上阵,主动到当地经济发展第一线、民生服务最前沿和乡村振兴主战场,去做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访民情解民忧的“知心人”、抓稳定促和谐的“主心骨”。相关部门要做好跟踪指导,及时为他们加油鼓劲,动态更新下的干部管理纪实档案。经过严格的思想淬炼、实践锻炼和工作考验,按照组织程序,及时把符合任职条件和有关规定的被下干部安排重新上岗或提拔使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类似干部能振作起来,积极“返场”。
年终考核“实”字为要
年终考核是盘点年度工作的重要抓手,年终考核不仅是“承前”之要,更是“启后”之需。做好年终考核必须念好“实”字诀,让年终考核在“干实事、说实话、见实绩”中凭“实”定论,擦亮年终考核的“实”字底色。
“实”字为先,“挂榜干事”干实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落地落实,必须突出实干实效,要带着“自找苦吃”的精神、“咬定青山”的决心,朝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实际问题。抓实考核评价,本意是奖励先进、鞭策落后,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应当坚持“绩由事考,人以绩论”,明确“谁来考评”“如何考评”等问题,在保持力度、把握尺度、彰显温度上下足功夫,实现诸如每月派单、每月督单、每季挂榜、每年考核的规范化、常态化督导办法。既要挂榜晒绩,看群众满意,把为民造福作为最根本职责、最重要政绩,也要挂牌督办,对工作不合要求、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的单位部门及时亮牌提醒预警,让干得好的脸上有光、让落后的红脸出汗,激励大家比干劲、比贡献,确保通过考核、奖惩倒逼工作落实。
“实”字贯穿,“对单考评”说实话。年终总结是“成绩单”和考核的“参考系”,要对一年来的工作“精准刻画”,不能浮夸拔高,也不能灌满水分。用好年终考核“指挥棒”,讲究督考搭配,丰富考核方法,考准工作成效,就要按照年初任务清单,逐项对照、精准赋分、综合考量,实行平时纪实、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相结合,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相结合,运用好“头雁清单”验收成果,使其成为激发动能的“助燃剂”、鞭策后进的“矫正器”。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考核查出个人在年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为此,年终考核需要把“实”贯穿始终,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加强上下衔接和沟通,不打“人情” 分,不打“利益”分,力求“考实”“评准”,切勿“降格以求”,在客观透明、真检实考中,收集丰富“源头活水”材料,不仅要评出优劣,更要指出短板不足,便于其改进提升,让年终考核中“干货满满”。
“实”字托底,“到期收账”见实绩。考核与总结是过程而非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正向激励的“风向标”更鲜明、实绩至上的导向更明确,务必整治材料痕迹不良风,必须化口号为行动、变务虚为务实。各部门单位进行年终“对账”时,要坚决抵制虚报数据、成果造假、隐瞒问题、夸大事实等弄虚作假的乱象,让考核真正成为考验干部、检验工作的“经验交流”。避免年终考核“一锤定音”,既要擦亮眼睛,分辨政绩“亮点”出“迷惑物”,不再以材料论“英雄”,也保持清醒,坚持求真务实,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绝不能“浅尝辄止”,在查看材料的同时多走进实绩查看,核验材料内容是否真实,是否落实到位,真正把实绩考出来、把亮点考出来、把问题考出来,真正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让被考核者心服、口服、佩服,让敢为、能为、善为的干部在考核中“脱颖而出”。
入“农”三分 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
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助力“三农”工作,在入“农”三分中善谋发展之策、善寻致富之路、善绘幸福之景,真正让农民的日子有奔头,凝心聚力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入“农家田”善谋良策,产业造势写好“发展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扎根在乡村热土上,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物产资源,从麦浪声声的北方之秋,到鱼米之乡的富庶江南,从瓜果飘香的两广地区,到高原作物擦亮的塞北名片,乡村振兴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粮食安全、农业生产这一“基本面”始终不变,我们不仅要把饭碗端牢,也要不断丰盈“米袋子”“果盘子”,让特色农产品走进千万家。广大党员干部当一入“农家田”善谋良策,既要向群众讲清楚守住耕地红线等要求政策,更要把新农耕技术、经营理念、专家意见引入乡村,与群众一同想办法把农业“基本盘”做大做强,让特色农业变成不可替代、优势拉满的产业链,真正写好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篇”。
二入“农人心”善寻新路,头雁领路写好“致富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乡村振兴如果是产业是推动发展的关键,那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旺起来、心情爽朗起来,才是我们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的农村前景广阔、气象万千,各种大棚孕育着希望、村集体经济空前火热,无数致富好手、乡创客、归巢青年登台亮相,这都为美好未来创造了无限可能。广大党员干部当二入“农人心”多听听群众的心声和意见,在主动拜访农村致富好手、经常组织交流互动会中,不断探讨致富的方法、发展的新路径,把困扰他们施展抱负的“阻碍”用力清掉,以组织的扶持、资源的投入、服务的用心,真正让头雁领路写好“致富篇”。
三入“农庭院”善绘美景,量身定制写好“幸福篇”。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幸福画卷,是我们心中的美好和依恋,袅袅升起的烟火、儿童嬉戏的笑声、抬头望去的远山、侧耳聆听的鸟鸣、轻轻拂过的花香,光是闭眼想象一番,心情都能上升好几度,更别说生于此、居于此、奋斗于此。广大党员干部当三入“农庭院”善绘美景灿烂,始终遵循“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原则,以民心民意为航标,不搞大拆大建大改的“一刀切”,也不走“盆景工程”“表面光鲜”的糊弄敷衍套路,切实回答好又要发展、也要生态的现实课题,平衡好既要保留传统古韵、也要注入现代智慧的时代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量身定制,让每一个村庄都能美得特别、魅力十足,用“农”墨重彩写好“幸福篇”。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一”字当头
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一”字当头,识准、育强、用好。
一以贯之突出政治标准“选”。精准识别干部是选好用好干部的前提。要全面客观地考准考实干部,必须把考察干部的工作抓在经常,融入平常。要通过干部推荐考察、定期开展实绩评估等方式,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考察干部的履职表现,走进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看理想是否坚定、是否将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为思想自觉,要善用“慧眼”察言观色,将“两面人”“墙头草”“带病人”甄别挑出,将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干部识别出来,并纳入台账管理,考核成熟后及时提拔重用,做到“人岗相适”。
一环不漏紧盯能力提升“育”。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基层“蹲苗”历练,要让干部到基层去,和群众坐在一张凳子上,学习群众说“土味话”,与群众聊一聊“家长里短”,挽起裤腿走“农家路”,看看农村最真实的样子,撸起袖子做“农家活”,体会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干部设身处地地为群众想办法、谋出路。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应急处突“火线”、经济发展“一线”、乡村振兴“前线”等急难险重岗位和关键吃劲岗位锻炼,坚持在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重点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让干部“直起身子”有担当、“俯下身子”能吃苦。
一刻不松强化作风监督“管”。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组织部门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经常与干部谈心谈话,加强对年轻干部思想波动、工作怠慢、作风漂浮等方面问题的日常监管,抓早抓小、管严管常,让年轻干部在监督中成长、在约束中成才。要严格落实“凡提四必”,严把分析研判、初始提名、推荐考察、档案审核、征求意见、沟通酝酿、讨论决定、公示任职“八道关口”,严格审查“三龄两历一身份”等档案资料,规范干部选用程序,并加强与纪委监委、政法、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联系协作,构建全方位干部监督网络,有效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一如既往树立实绩导向“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选用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重实绩、重实干的导向,要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使用起来。要将“三重三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基层“赛马场”作用,通过月摸排、季分析、年考核,真正把经过基层扎实历练、实绩突出、口碑好的干部用起来。要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唯学历、唯资历的观念,坚持以实干看德才、以实绩论英雄,及时把在急难险重一线作风扎实、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纳入组织视野,不拘一格给位子、压担子、建平台、搭舞台,全面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强化人才政策落实是释放人才红利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着眼于“抢人大战”,使出“浑身解数”,纷纷制定出台了各类人才政策,想尽一切办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人才政策成效如何,除了政策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外,政策落实也至关重要。抓好人才政策落实,必须下真功、用真心、见真情,才能更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下真功学懂弄通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政策涉及人才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规定性、延续性、综合性,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人才工作者只有做到“政策通”“一口清”,才能宣传好、落实好人才政策。因此,对各项人才政策条款,不仅要学习,还要牢记于心;不仅要知晓字面上的含义,更要具备向人才宣传、解释的背景知识与业务能力。这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实则不然,需下真功夫,多频次、多角度熟悉掌握人才政策,才能将人才集聚到党的事业中来。
用真心宣传推广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一个企业、一个学校,少则几百人才,多则上万人才,情况各有差异,政策需求也不同。只有上门入户“面对面”,联系人才“心贴心”,才能够做到政策宣传推广“实打实”。人才的工作生活状况都是动态的,只有分批次、分群体深入人才,才能及时掌握人才的所思所想、所望所盼,也才能将人才政策宣讲推广到位。特别是企业、高校、医院等人才密集单位,只有有针对性开展人才政策宣讲,才能让人才最大广度、最大限度享受人才政策。这需要用心细致工作和长期积累,才能推动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见真情用活用好政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的落实都有一定的程序性要求,摸底、申报、核查,作为基层人才工作者,更多的是一些基础性、桥梁性的工作,一次、两次,或者更多个来回,政策才能落实。因此,要带着真情对待人才,进企入院“不辞辛劳”,用活政策“不怕麻烦”,跟踪落实“不遗余力”,才能将人才政策执行好、落实好,才能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现。
“三度合一”让科技人才走向科技创新“主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各级组织部门要以“三度合一”做好“引育留”文章,让各类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的大舞台上施展拳脚、大显身手,驱动高质量发展之帆破浪前行、一往无前。
拓宽“引”的广度,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招贤纳士,打造八方来投“强磁场”。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早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深刻认识到引才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提出多项引才举措。科技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是跑赢“新赛道”的重要支撑力量。各级组织部门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打破阻碍人才引进的“条条框框”,坚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大力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海归硕博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一流的科研工作平台和生活环境,以枝繁叶茂的“梧桐林”引来八方“凤凰栖”。
把握“育”的精度,以“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韧劲锻才造士,构筑彬彬济济“蓄水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性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日益白热化的人才竞争,面对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坚持人才自主培养是突围赶超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各级组织部门要牢记使命,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平台育人功能,大力培养高精尖科技人才,不断充实科技人才“蓄水池”,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突出“留”的温度,以“善加惜爱待真心”的赤诚礼贤下士,营造欣然自得“暖心港”。从兴建“人才楼”“招贤馆”,到成立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吸收人才;从千方百计为人才调动提供方便,到为调入人才解决住房问题……这是“人才九条”中的“留才之道”。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各级组织部门要打好留才“组合拳”,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以“放使干霄战风雨”的干事环境用好人才,以事无巨细的“保姆式”服务温暖人才,以“真金白银”式的待遇回馈人才,让科技人才“有枝可依、有为有位、筑巢安家”,走上属于他们的“主场”,不断攀登前沿科技“制高点”。
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当“实述”“深评”“真改”
岁末年终,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是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年终大考”,是回顾工作、检验成效、提升经验的有效做法。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把述职评议考核作为“风向标”,紧盯亮点、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做到“实述”“深评”“真改”,交出务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年度“答卷”。
聚焦“述”,实事求是“亮家底”。党建述职报告是工作年度书面答卷,答卷内容、工作亮点要联系实际、客观真实,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报账”,不能为好看而“美颜”,更不能为了“贪大求全”而“自卖自夸”。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责任摆进去,客观真实,实事求是,拧干述职的“水分”,保留工作的“干货”,以述职报告的“素颜化”展现基层党建的真实面貌。要坚持面面俱到“亮家底”,抓住工作重点和突出成绩、亮点强项进行阐述,将准确的数据、详细的事件添加到党建述职报告中,不仅做好自身年终情况,也要总结班子党建工作,深刻展现一年中的工作亮点,归纳总结成可借鉴、可持续的方法特色,让党建述职更具现实性、客观性。
抓好“评”,深剖细思“击痛点”。党建述职不仅是对过往成绩、成功经验的一次总结和梳理,也是一次查漏补缺、认清自我、积极改进的好机会。述职评议的目的在于直面问题、查漏补缺,切莫在问题上遮遮掩掩、避重就轻、不敢评述,只有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薄点、弱点,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把脉”“对症开方”。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聚焦党建工作中遇到、基层工作中难以解决的、群众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建立台账、张贴标签的方法将问题分类归纳,同时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评到要害、说到点上、治到根上”,让基层党建整改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要杜绝评出来的“表面功”,坚持深层次问题剖析,多方位反思问题,摒弃“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的思想,点到具体问题,点出具体事例,提出质疑、直戳要害、抛出辣味十足的问题,让述职者们“红红脸、出出汗”,使基层党建问题查摆得更加清楚明了。
坚持“改”,动真碰硬“不卸担”。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在往年工作实际中,仍存在党建述职评议会后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存在照搬照抄、套用往年述职整改措施的“假把式”现象。述职评议切不能一述了之、一评了之,更不能存在“年年查、年年改、年年有”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述职评议的现实意义,让党建述职成为机械化工作。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将党建述职作为“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坚持建立问题台账、责任清单、整改任务,明明白白研、真真切切改,实行挂账督办、办结销号的方法,做到条条能落实、件件有回音,让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开好头、更结好尾。要抓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对于现期能解决的,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于短期内无法完成的,要制定长期性、持续性的规划,紧盯不放,真抓实干;对于整改完成的,要坚持“回头看”,跟踪问效,久久为功,坚持深入基层一线问问“整改措施行不行”“整改工作好不好”,创造出经得起党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念好“三字诀”让干部考核凭“实”定论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干部考核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充分发挥好干部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细”“准”“严”让干部考核凭“实”而进,才能真正把符合事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考核要“细”,凭“实干”立指标。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每个岗位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考核标准不能“一刀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要注重考核过程中公开透明,让基层干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和考核结果,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增强防范风险敏锐性,处处注重细节,自觉做优秀的勤奋人。要聚焦考核的范围、内容、标准、程序,结合平时考核、民意调查、实地调研等途径,让考核考在关键处,考出真成绩、真业绩,评出真才干,树立模范标杆,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考核要“准”,凭“实据”定档次。考核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如果考核结果不真实,就会误导工作方向。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设置考核指标时既要有反映政治品质的共性指标,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和业绩标准等设置差异化个性化指标,做到以事实为依据,正确评价参评人员工作实绩,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色彩,让考核更加客观、实际。
考核要“严”,凭“实效”树导向。考核不能走过场,要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对于不达标的要进行问责。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考核过程的公正和公平。考核对基层干部而言,涉及影响较大、运用面广,考核时不奖优罚劣,容易陷入好人主义,难以运用充分。要坚持把考核结果与班子研判、干部选用、奖优罚劣等结合起来,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单位,班子成员年度考核优先评优授奖;对考核排名靠后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整改,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正向激励、反向鞭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让考核结果运用更充分,树牢奖优罚劣正确导向。
用好年轻干部锻炼成长“三件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培养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当下要用好政治淬炼、严管厚爱、一线锻炼三件“法宝”,帮助年轻干部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练就堪当重任的过硬本领,让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用好政治淬炼这件宝,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年轻干部离不开政治营养,正如植被离不开土壤,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是年轻干部提高政治“三力”、汲取政治营养的主阵地。当前,不乏年轻干部贪污腐化、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违纪违法案例,行差踏错、误入歧途,或为欲望,亦或为情感,归根结底在于政治素养不够高。本次主题教育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总要求,正是给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指明了路径,也是年轻干部转作风、促实干、见成效的“必修课”。因此,年轻干部更应该深深扎根主题教育的土壤,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汲取政治营养,努力往“正”的方向发展,以“拳拳”忠诚勇担“铮铮”道义。
用好严管厚爱这件宝,激发干事创业的“硬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让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党的严管和厚爱。现在的年轻干部大多是“三门”干部,心性尚未磨砺成熟便掌握一定公权力,如果不受管束难免会被欲望迷失双眼。年轻干部“严管”要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在“八小时内外”苦其心志、正其言行,引导年轻干部走强党性、长才干的健康成长之路。年轻干部的培养,不仅在“管”,而且要“爱”。“厚爱”体现在为年轻干部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上,体现在为敢于担当的年轻干部撑腰鼓劲上,要用看得见的“利”激发他们使不完的“力”。
用好一线锻炼这件宝,练就勇挑大梁的“真本领”。“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干部是否健康成长,不能靠不出事、不惹事来衡量,而要看敢担多少事、能干多少事,用实绩验证能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风险防范等工作一线,往往直面群众、直视问题、直击痛点,困难挑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战场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练就硬本领、真本事。年轻干部正处在奋斗的关键期和事业的上升期,切不可摆烂躺平、消磨自己的斗志,要多下基层、走村寨、坐板凳、拉家常,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在为民造福的实践锻炼中茁壮成长。
党建述职评议要“实打实”
党建述职评议是对年度党建工作的“年终大考”。随着岁末将近,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也在陆续展开,各级党组织要用好党建述职评议这个有力抓手,在“述”“评”“改”上做到“实打实”,有效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要述出“实际”,多说“干货”。党建述职评议,是对过去一年党建工作的全面总结,各级党组织要聚焦主责主业,根据上级规定的“必答题”,进行分门别类“作答”,在述上级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时,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及上级有关会议精神,讲清楚是如何推动在本地贯彻执行、落地见效的。在述抓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时,要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全面盘点过去一年抓党建工作做了哪些方面的事,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新特点,打造了哪些亮点等。在述不足与努力方向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自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工作短板,避免不谈问题、回避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原因,明确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要“实打实”交出一本“清楚账”,面对面述出“实际”,真正把抓党建工作述全面、述清楚、述透彻。
要评出“实情”,多指“短板”。“评”不是简单的点评内容、评定等次。在评议前,要结合实际,根据每年年初明确的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对述职单位的党建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综合绩效考核情况及干部职工遵规守纪情况等进行实地走访和综合评价,排除客观因素影响,深入了解党建工作的情况。在评议时,要根据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党组织职责任务和工作实际,采取书面评议、即述即评、随机提问等方式,进行现场点评,参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可以就述职内容进行随机提问,要求述职的书记现场作出回答。在述完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按“好、较好、一般、差”确定等次,并对落实党建责任不力、基层党员群众反映差的,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限期改正,情况严重的应进行约谈,甚至追究问责,不断凝聚“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共识。
要改出“实效”,多抓“问题”。述职评议既述出了问题和不足,也评出了责任和压力,更是述出了今后要整改的问题和方向。各级党组织要逐一对照“述评”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深入找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按照项目化方式领题立项,抓好问题整改,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间、整改成效,对于能立马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要“常抓常改”,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实在在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党建述职评议工作形成工作闭环。同时,要强化述职评议结果运用,将其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抓党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多维度考核 精准绘好干部“政治画像”
干部能力千万条,政治能力第一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我们既听其言、更观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突出考察评价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根本上改变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接触干部的状态,以知事识人的“火眼金睛”,精心描绘干部的“政治画像”。
“听其言”画“轮廓”。听本人言,了解拟选拔任用对象思想状态;听他人言,掌握其整体表现,系统画出干部“政治轮廓”。要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建立健全日常近距离识别考核干部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谈心谈话、巡视巡察、考核考察等多种方式,详细了解信访举报、网络舆情、群众口碑等多方面情况,从“只言片语”“弦外之音”中,了解干部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八小时之外”表现。对考察中听到的不同意见、发现的异常现象要扭住不放、探究真伪,切实把“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甄别出来。
“观其行”画“色彩”。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数据衡量干部的成绩,运用实事印证干部的表现,聚焦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聚焦突发事件和岗位的进退留转,通过日常跟进、听取汇报、查验核实等方式,考察干部的政治素养、担当精神和干事本领,特别要把在处理疑难复杂问题中展现的格局和能力水平作为考察识别干部政治素质的重要依据,使干部的政治素质由“抽象”到“具象”,更具体量感。
“察其表”画“质感”。政治素质属于人的内在品质,是思想深处的东西,比较抽象、虚化,难以具体量化、精准把握。政治素质考察首要的是将“虚”像“实”画,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内涵,从正反两方面细化具体标准和情形,全面系统地画出干部的“政治像”,让相对抽象的政治素质具体化、有界定、能评判。
“析其里”画“全景”。“政治像”画出来还不够,要像中医那样望、闻、问、切。要探索实施政治素质专项审核把关制度,综合单位意见、考察组了解和日常管理掌握等多方信息进行深度研判分析,结合干部政治素质、干事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现实表现,多层面、多角度甄别,真正把情况找准查实,不放过有问题的干部,不耽误没问题的干部,让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形象跃然纸上,让观者“如见其人”,切实把群众认可、干部服气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念好“精”字诀让干部教育培训“收货满满”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精益求精”强师资、优课程、搭平台,以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内举外引“精心”配备讲师,让干部教育培训水准“硬货满满”。整合师资力量,增强干部教育培训渗透力。采取“内举外引”的策略,精选一批优秀的“讲师”,并坚持专兼结合的方式,挑选理论功底深厚、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纳入师资库,实现师资力量的多元化。要选派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传帮带,把关课程PPT、讲义,提出授课意见建议,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要充分发挥各领域人才的专业优势,借助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优势,与各级党校建立长期办学合作关系,积极邀请引进专家学者、客座教授、专业讲师等来授课,推动优秀教师资源向当地聚集,有效补充干部教育师资力量,推动基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拓眼界、拉高标杆。
按需施教“精准”确定教材,让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干货满满”。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干部教育培训要突出“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注重靶向施教、因材施教。要摒弃“开大班、上大课、一刀切、一锅煮”的培训方式,适应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坚持广泛征求意见,针对培训对象不同,科学设置培训层次、优化设置培训班次、合理设置培训人次,立足地区发展重难点,培训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内容。针对专业知识相对欠缺等问题,突出业务相关政策、岗位工作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专业训练,选派干部到经济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生态建设练兵场,上好思想课、群众课、实践课,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干部队伍。
别出心裁“精细”设计方式,让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新货满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干部充电蓄能的“加油站”“充电站”,不是那种“你讲我听”的单一“灌溉式”课堂,而是一场能吸引人、可操作、增加趣味的交流活动。要精准把握教育培训的规律,破解“填鸭式”教和“待哺式”学,鼓励探索圆桌研讨会、擂台赛等交互式教学方法,变被动受训为主动学习。要运用好干部网络学院、“指尖课堂”等学习载体,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通过“线上教线下练”“课堂学实践练”等方式,将教育阵地延伸到基层,把培训课堂拓展到室外,通过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机关学校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以干代学,实现教学相长、学用相长。
聚焦“引育用”激活乡村人才“动力源”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才是乡村振兴“第一资源”,各级组织部门要因地制宜,用好“聚育用”,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广开门路“引”,递好“橄榄枝”。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人才不振兴,乡村难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都有一技之长,但乡村人才大多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组织部门要下足“真功夫”、递好“橄榄枝”,用真真实实的诚意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引进人才,多想“金点子”,广拓“人才门”,让干部人才、农技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文艺人才等各类人才向乡村汇聚,打破唯学历、资历、职称和身份论人才的传统观念,制定完善乡村人才管理办法、认定标准、评价体系,提升乡村人才在思维、交流、协调、创新、自律等方面技能和才干,为各类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因材施教“育”,建好“练兵场”。“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重大工作、重大斗争第一线培养干部、锤炼干部,让好干部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培育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组织部门要落实工作举措,狠抓人才培育,强化培训培养,要采取“滴灌”式人才培养,鼓励人才到基层“墩墩苗”,引导人才在干中学、学中干。利用专题培训、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增强干部多样化本领;要派驻专业技术人员下村现场指导和结对帮扶,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帮助解决实际难题;组织乡村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企业学习考察,丰富知识,让各类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各得其所、大显身手。
精心谋路“用”,搭好“干事梯”。引才是方式、育才是过程、用才是目的,用好用活人才才能创造价值。农业专家、种植能手、农技达人、农田管家、直播网红等,都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国的“紧缺人才”,这些乡村人才具有较强的乡土情感,有带领乡亲们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组织部门要精心谋路“用”,坚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健全完善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考核评价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有盼头、有奔头、尝甜头,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活力,让他们有荣誉感、幸福感,从而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凝“心”聚“力”绘就乡村振兴“人才画卷”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眼下,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各级组织部门要下足人才“引、育、用”实功夫,在政策、机制、培育上下功夫,真正让人才“人尽其用”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用“心”用“力”绘就竞相奔腾“人才画卷”。
政策“贴心”,增强“吸引力”,绘出美丽乡村“新颜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确保其充分发挥潜力,需制定全面的人才政策,创造优越的人才环境,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障政策,修建人才公寓并提供住房补贴,提供优质的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为人才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建立健全晋升评级机制,确保基层人才获得公平的机会和资源,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特殊人才,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不受地域、专业和学历限制,让真正的人才得到公正的认可。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用好人才创新理念,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盘活闲置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用人“细心”,加强“引导力”,绘出人才振兴“新图景”。“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人适其岗、人岗互促,方能释放他们的最大潜能。在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如何有效地吸引、培养和利用人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要看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还要关注他们的个人品质和潜力,要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激发人才的潜能,要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清晰的晋升通道,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和激励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鼓励人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科研、技术优势,在“产学研用”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培育“用心”,增强“内动力”,绘出本土人才“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要主动破除各项束缚发挥的条条框框,在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中为本土人才精准“画像”,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真正用好长处、补齐短板,鼓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不断提升归属感、荣誉感,以“激励之势”促比拼争先,让更多本土人才“显山露水”。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发挥乡土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熟悉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深入挖掘乡土人才,对扎根基层的“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建立本土人才数据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利用自身技能、管理等优势,鼓励和引导他们投身家乡建设。
画“全息图” 识“千里马”
精准识别干部,既是对干部负责,也关系事业发展。因此,考察干部不能只看一点一面,评价干部不能只凭一时一事,要坚持细致、立体、综合,为干部画“全息图”,让真正的千里马及时进入组织视野,竞相奔腾于新时代新征程。
拉近距离细致看,防止“隔山观景”。远观轮廓,近看细节。了解干部德才表现、素质能力、作风性格不能远远一看就大概其、差不多,必须细致入微、精准到位,这就要把识别的镜头靠近干部、贴近工作。要加强与干部的面对面交流,通过日常交谈、双向约谈、个别恳谈等方式,掌握干部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和能力素质。坚持工作开展到哪里,考察就跟进到哪里,建立与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大工程联动机制,组建固定考察组,深入工作一线明察暗访、跟踪了解。实行驻在式考察,选派组工干部浸入式参与重点工作,通过全程参与工作部署、研讨交流、总结汇报会议等方式,与干部同干同学同行,实地实景实时观察干部的思路理念、驾驭能力、工作实绩、个性特点等。
拉宽维度整体看,防止“断章取义”。局部印象不能代替整体形象。每个人都有长处、有优点,有不足、有缺点,要谨防出现以偏概全、主观臆测的情况,仅凭一点就为干部定性,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倾听多方面声音,作出立体多维、理性客观的评价。要到干部的上级部门、分管单位、服务对象那里,多层面收集对干部的评价;既要到出亮点的地方验显绩,看干部争一流的担当,也要到打基础的地方查潜绩,看干部谋长远的胸怀。要到干部的生活圈当中,去街头巷尾转一转、同周边群众聊一聊,听一听对干部的“民间议论”,了解干部的声誉口碑。要有针对性地与干部家属朋友交流,从生活琐事、业余爱好,看干部的家风家教。通过将台前与台后、工作与生活、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进行有机整合,立体呈现干部特点。
拉长时间综合看,防止“以点代面”。干部在不断成长变化,对干部的识别也应该是动态、系统的过程。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干部,既看当前一时和一事,又看全部历史和工作,才能全面辩证地识别干部。要改变不考察不了解干部、不调整不接触干部的做法,把功夫下在平时,有原则近距离地接触干部,定期开展无任用推荐、常规性调研;建立考察应急预备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出动了解干部表现。要对干部的工作履历进行梳理,盘点干部在严峻复杂斗争中的表现和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情况,将了解的情况与干部民主生活会、年度考核、平时考核、群众评议等进行比对印证,通过前后对比看干部的变化,分析干部的成长轨迹,综合研判干部特点、成长趋势,真正把好干部识别出来。
译好“和美乡村”亦要“信达雅”
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中首次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内容忠实谓“信”,文辞通顺谓“达”,选词得当谓“雅”。“信达雅”三字理论言简意赅、深刻全面,亦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胸怀大局、站位全局,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把握和美乡村建设的战略内涵,以“信达雅”三字标准译好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
探索嵌入式乡村治理,增强和美乡村“信”服力。“民不畏权而畏威,非时无信。”乡村治理切入点虽小,却具有很强的全面性、系统性、复杂性,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乡村治理为抓手,三“力”齐发确保乡村社会治理有序、和谐安定。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凝聚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委会为基础,建立“红白理事会”“乡贤议事会”“村企联盟会”等农村自治组织,为提升乡村治理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村民自治,提升向心力。坚持党务向村民公开,让村民了解党支部日常管理工作,收集村民意见,反馈村民看法,鼓励村民参加党组织生活会、支部主题活动日,党员公开履职践诺,自觉接受村民监督。三是加强法治德治,提升战斗力。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成立乡村“法律顾问队”,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引导村民尊法知法学法用法。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活用“乡贤议事会”“最美乡村家庭”等招牌,营造向上向善的乡村氛围。
探索开放式乡村产业,提高和美乡村“达”标率。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既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必须抓实抓细点线面工作,织密产业兴旺“一张网”。一是抓好“关键点”,挖掘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乡村土地、气候、交通等资源条件,通过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乡村“土特产”输出窗口,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田,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抓好“产业线”,优化经营方式。探索建立“村党支部+乡村企业+生产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壮大一批效益高、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乡村龙头企业,依托特色资源、政策红利支持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三是抓好“服务面”,强化科技保障。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培养乡村科技“生力军”。推广智能农机实现播种、施肥、收割全自动化,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动态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整合产业链数据,实现资源共享。
探索共享式乡村环境,提升和美乡村“雅”观度。“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诗人孟浩然笔下的乡村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满足农民对于乡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更高期望和要求。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必须打好乡村环境“三色牌”。一是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打好宜业宜居“绿”色牌。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通过入户排查、政策宣讲实现农村改厕全覆盖,保障厕所水电供应,联合乡村环保队整治环境污染,针对废水处理、垃圾堆放、农药化肥使用等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自觉做环境的“守护者”。二是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打好惠民利民“红”色牌。运营好、维护好农家书屋、室外健身器材、村民活动广场、乡村电影放映厅等文化性基础设施,开展“送戏进万乡”“乡村晚会”“百姓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村民精神气。三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打好善治善管“金”色牌。发挥乡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深入村头巷尾清除不文明广告、宣传标语,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旧俗,同时加强正向引导,组织评选“最美家庭”“乡村模范”“三好村民”等,让文明乡风新理念深入人心。
党建述职要有“真材实料”
临近岁末,党组织书记履职抓党建工作述职是年底工作的重要一环。做好这项工作,是党组织书记敢担当、抓落实、解难题的生动呈现,对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做好基层党建述职,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确保述职内容具有“真材实料”,不要夸夸其谈,要多谈“干货”,少谈“成绩”。
要在履职尽责上有“真材实料”。党组织书记是抓基层党建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因此在述职时要多谈自己的履职尽责情况,既要具体也要深入,既要全面也要剖析,针对自身在从严治党、攻坚突破、示范引领、强化赋能等多方面多角度严格查摆落实。要多谈自身履职尽责的重视程度高不高,有没有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利害想法,有没有存在“不愿抓、不善抓、不会抓”的惰性行为。同时,要多谈抓党建工作中的不足,看看还有哪些短板可以提升,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改进,而不是一味地阐述自己今年打造了几个示范点、创新了哪些工作亮点,这些都是次要的,都是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准备和汇报的,应当少谈或者不谈。
要在突破项目上有“真材实料”。我们组织年底进行述职评议,本质来讲就是将其作为一个“风向标”,要聚焦基层党建的重点内容,倒逼问题扎实整改,推动述职的党组织书记“实打实”盘点交账。我们基层党组织在年初都制定了攻坚突破项目,这些项目主要目的就是着力破解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进而释放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治理的最大效能。全年的党建工作,在其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服务成效力度、群众满意水平等是攻坚突破项目的重要因素参考,要加以研究、凝练和总结好。述职时,要对攻坚突破项目“亮卷晒分”,看看有没有提升站位,有没有服务大局,有没有直面问题,不能对攻坚突破项目的艰辛历程侃侃而谈,却对完成情况、具体成效等一笔带过,明显详略失当。
要在务求实效上有“真材实料”。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要在扎扎实实取得实效上下功夫,要与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与服务群众工作相结合,推动基层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平稳发展。深入来看,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不足”年年述、“短板”年年在、“问题”年年改的情形,以致于不能切实达到整改效果,党建述职成了一年一度的“走过场”“走形式”。针对基层党建问题,我们要坚持一题一策,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逐一整改销号,确保问题清零见底。同时,我们不能仅仅是在述职会上简单地罗列阐述,要“开门”接受检验,用群众获得感来检验主题教育成效,要让群众看到“为民办事承诺”践行情况,让群众看到“上下左右前后”差距情况,让群众看到“整改完善提升”变化情况。
让干部变“孤雁单飞”为“雁阵齐飞”
科学研究表明,雁阵齐飞要比孤雁单飞节省约71%的飞行能量,因为它们纪律严明,动作一致,目标明确,振翅高飞的同时,也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正所谓“独木不成林,单兵难作战”,各级组织部门要聚焦职能职责,树牢正确导向,强化政策激励,加大关心关爱;持续激发群体智慧和潜能,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树正用人“风向标”,让干部的劲头鼓起来。对干部来说,其最大的需求莫过于有一个能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对组织来说,最大的激励措施就是对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因此,树好重德才、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才是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从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角度,科学研判“该用谁”,而不是从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角度出发,简单“拨弄人头”、考虑“谁该用”。一定要将“用好一个、激励一片、带动一群”作为目标方向,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及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那些怕担事、不干事、没本事的干部“靠边站”,真正实现以用人导向引领干部奋斗指向。
用好考核“指挥棒”,让干部的标尺立起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部分单位往往是“能者多劳”,重点任务总是固定几人完成。这种局面不利于激发群体智慧,不能形成“优带后、后成优”的良性循环,会导致个别工作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组织部门要发挥好考核激励作用,分类把握干部考核的角度和尺度,完善科学考核评价的机制和方法,从谁来考、考什么、怎么考等方面着力突破。不断提升干部考核质效,确保考核更全面更科学,保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准,不搞“一刀切”“一锅煮”。针对创业激情不高、“佛系”“躺平”的干部,要拉大奖励档次,打破“平均主义”,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和干坏不一样,干多和干少不一样;真正把“赛道头马”精准科学的考核出来,公正公平使用起来,不断推动形成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
激活内生“原动力”,让干部的状态提起来。俗话说,“常洗碗的人容易打碎碗”,对冲在改革创新前沿的“头雁”干部,组织部门要为其撑腰鼓劲,正确把握干部出错的性质和影响,及时开展容错纠错工作,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健全完善干部待遇保障制度,细化落实关心关爱干部的具体措施。对那些不张扬、不拉关系、不走门子、踏实肯干的干部,组织上要多看一眼、厚爱一层,不让他们吃年龄亏、吃老实亏,让广大干部能够安心、安身、安业。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经验丰富的干部,在思想上多关心、生活上多关爱,为他们排忧解难、打气加油,为他们成长成才搭建更好的干事创业平台。
打造县域人才竞争独特“卖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县域城市必须依托自身资源、扬长避短,打造人才竞争独特“卖点”,方能激发人才活力,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做优生态引人才“蜂拥而至”。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大城市以薪资待遇高、发展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备等天然优势对人才几乎形成虹吸效应,县域城市想要打破虹吸效应,做优人才生态环境是关键。要创新人才政策,打破在政策资助、公共服务等方面层层加码的同质化引才手段,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打造动态全覆盖的政策供给体系,根据人才实际需求和意愿自由搭配“政策包”,精准满足人才需求、严防政策资源浪费。要优化创业环境,设立人才创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由政府投资主导的金融创投公司,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减低成本、增加机会。要深化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行专家举荐制和认定制,赋予行业领域内具有公信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推荐优秀人才的权力,实现专家评专家、人才选人才,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搭好平台使人才“大展拳脚”。人才以用为本。如果忽视在“用”上下功夫,只是片面地强调人才的引进和拥有,既是对人才的不尊重,也会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一线墩苗”锻炼人才。将人才放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乡基层治理等一线,让火热的实践成为检验人才能力的“练兵场”,使不同人才在不同岗位实践中充分发挥才华和能力,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揭榜挂帅”成就人才。全面调查摸排重点领域关键性技术瓶颈需求,梳理分析形成重点产业短缺技术清单,面向全国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发出“英雄帖”,与发榜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交流合作”回报人才。深化校地(企)合作,探索实施人才“校企双聘”“校地企交流挂职”制度,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
贴心服务让人才“日久生情”。县域城市在区位条件、城市功能上存在“先天不足”,单纯拼钱财、拼硬件、给编制很难留得住人才,只有开展错位竞争,不比“真金”比“真心”、不比“硬件”比“软件”,以情化人,用情留才,才能积蓄人才集聚后发力量。要在政治上给激励,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走访专家制度,县委书记、县长督办重要人才工作、重点人才项目、重大人才活动,畅通人才建言献策渠道,鼓励推荐各层级优秀人才进入“两代表一委员”队伍,不断增强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成就感、获得感。要在社会上给推崇,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深入开展“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持续加大对优秀人才、先进事迹、重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制作杰出人才专题宣传片,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新风尚。要在生活上给厚爱,不断改进完善人才服务方式,建强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队伍,百分百做好政策奖补兑现,按时拨付人才项目经费、生活补贴,持续落实好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关心关爱政策,常态化召开交流会、分享会、联谊会等活动,用便捷、高效、贴心让各类人才舒心、安心、专心。
涵养“园丁”思维让人才“金种子”破土而出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绽放中国梦“花香”,就需要持续吸引高素质人才奔赴基层奋斗。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入服务“营养液”、勤施政策“有机肥”、护好创业“丰硕果”,全面拓宽引才聚才新赛道,为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注入服务“营养液”,让人才“金种子”安心扎根。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人才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福利政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主动抓好引才工作。要想高素质人才“出山”,服务意识需先行。首先要给予人才能力体现的“长跑道”,用长远发展意识去帮扶优秀人才找到发力点,保证充足的容错空间,优则激励,败亦鼓舞,形成自信的干事创业环境。其次,要着力提高人才社会地位,结合大数据互联网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全面营造尊重、信任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更多地优秀人才被群众积极举荐。最后,要完善引才“售后”,在引才落户福利、安家补贴、子女教育与住房优惠等方面给予明确帮扶,让人才无生活之忧,能全心投入各项工作之中。
勤施政策“有机肥”,让人才“金种子”崭露头角。习近平总书记常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引才聚才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清晰了解基层需求与人才需求,才能真正做到重视人才进而产出人才。我们要持续简化优化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出台一系列接地气、求务实的引才用才政策,让人才安心“筑巢”服务群众。一方面要以人岗匹配为导向,做到知人善用,杜绝大材小用,小材乱用,要明晰具体岗位专业需求,把优秀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另一方面要构建帮扶机制,鼓励现有人才对新引进人才“传帮带”,通过人才档案、人才库等掌握人才成长情况,及时对人才强弱项、补短板,进一步强化人才业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实力。再一方面要任人唯贤,吸引各专业各技术人才,不设“高门槛”,主打“真需要”,对特别突出的人才要敢于破格录取,着重培养使用,畅通人才奋斗道路。
护好创业“丰硕果”,让人才“金种子”稳健成长。引才聚才是开始,留住人才更重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建好人才“大家庭”。要确保人才保障服务体系有温度,各引才福利要按时间节点给予实现,成立服务小组开展全程“保姆式”服务,主动给人才队伍增设施、添资金。要正面激励人才干事创业,及时健全奖惩机制,制定考评细则,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工作机制,营造人才之间比追赶超氛围。要全面打造人才归属感,将人才放在关键岗位、重难项目中磨练,让他们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坐同一张板凳,在听民声、集民意中与群众联系更加紧密,把工作环境当成生活之家,把群众急愁难盼当作自己的“火烧眉毛”,彻底转换“管家”到“主人”的角色转换,建立不分彼此的亲密关系,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三结合”让年终考核考出“真效果”
年末岁尾,各单位正有序开展年终考核。年终考核是各级各部门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不仅是对全年工作成果的检验,更是查找问题、弥补不足的好时机,对谋划下一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年终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检验工作的成效,同时也检验着干部的作风。有些地方年终考核仍然没有跳出“材料出政绩”的怪圈,以资料的厚度、开会的次数、照片的多少来衡量工作的成效,不看实绩重痕迹,不看过程看结果,这一做法,不仅会让考核过程流于形式,也让考核结果缺乏真实性。年终考核要坚持以实绩为导向,把功夫下在平时,把纸上变为地上,把话筒递给群众,真正发挥出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把功夫下在“平时”。缺乏平时考核的基础,年底“一锤定音”的做法,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和公正。年终考核的节点虽然在年底,但是考核的触角却延伸到全年,只有坚持过程导向,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采取专项考核、定期考核、季度考核、平时考核等方式,才能防止部分考核单位出现平时不重视、年底搞突击,日常庸懒散、时常等靠要等现象。要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分解落实,年初制定计划,明确目标,细化步骤,压实工作责任,年中采取“一季度一考核、一月份一报告”的方式检验工作进度和效度,防止因年底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出现“临时抱佛脚”“落实变落空”的现象,不仅不能很好推进工作,还会助长形式主义之风蔓延。
坚持“痕迹”和“实绩”相结合,把纸上变为“地上”。“痕迹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手段,各单位平时都做了哪些工作,又是如何开展工作,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和鲜活的图片展现出来。但如果过度追求痕迹,要求事事留“痕”、步步留“迹”,既加重了单位负担,又容易造成比拼材料的不良倾向,对推动工作毫无意义,结果只会背道而驰。年终考核不是不看痕,而是少看“痕”多看“绩”,看“痕”,首先要筛选出是真还是假,有没有掺水分、搞美颜,再看必要的台账和记录,不过度增加条目,不过分要求文稿的质量、图片的效果,要多看“绩”,用事实说话,靠实绩度量,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把考场搬到一线去,近距离看工作进度如何、工作落实没有,切实把工作实绩考准考实。
坚持“自评”和“他讲”相结合,把话筒递给“群众”。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体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口碑与民声才是检验干部一年来工作成效的经验交流。年终考核不仅要听干部说了什么、看干部做了什么,还要细听领导声音,了解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没有政治定力,在诱惑考验面前有没有清醒头脑,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有没有担当作为;善听同事声音,了解干部平时的工作态度端不端正、工作作风坚不坚实、工作能力过不过硬;多听群众声音,了解干部为民情怀浓不浓,群众口碑好不好,工作成效大不大,通过个别谈话、随机走访、民意调查等方式,立体化、多维度精确衡量、精细分析、精准考核,确保考核结果更实、成效更好、满意度高。
党建述职要在“点上发力”
2023年已近尾声,各基层党组织陆续召开党建述职评议会。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各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工作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各地要聚焦工作“闪光点”“薄弱点”“主攻点”,总结工作成效、查摆突出问题、提出破解之策,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亮成绩”要实事求是、凸显“闪光点”。“要舀一瓢水,须得一桶水。”特色亮点工作是各地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中形成的工作成果。因此,大方展现“闪光点”既是对一年来努力工作的认可,也有利于将特色做法上升为普遍经验,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各级党组织在汇报工作成绩时,要关掉“滤镜”晒“原图”,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思想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履职尽责等方面,分领域、分层次梳理工作实绩。同时,要挤掉“水分”晒“干货”,不能流水账式面面俱到,当删繁就简、有所侧重,围绕年度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专项任务等,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使人眼前一亮。
“讲问题”要开诚布公、找准“薄弱点”。述职大会应当在全面复盘的同时,剖析检视存在问题,敢于在集体面前揭短亮丑,才能校准工作方向。要给述职加点“真味”,以“真找问题、找真问题”的态度,变被动查找为主动发现,通过部门自查、单位互评、群众反馈等方式,将各方意见集中起来,将问题切切实实摆在桌面上。此外,要给述职添点“辣味”,面对问题不遮掩、不逃避,全面审视党建工作中的短板弱项,从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贯彻执行力度、责任落实等方面深刻检视,找准“病灶”、深挖“病因”、找准“病根”,在“红脸出汗”中传导责任压力,推动问题解决。
“抓整改”要真刀真枪、瞄准“主攻点”。党建述职要确保述职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做好“后半篇文章”。要敢于“动真格”,针对形成的“问题清单”,综合研判、开好“药方”,逐一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等,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局面。同时,要根据整改的难易程度分类施策,对于能尽快解决的,要立行立改,做好“回头看”,严防问题反弹;对于需长期整改的,要设置阶段性整改目标,明确整改的重点、难点,并强化跟踪督导,确保整改有方向、不松劲。此外,对于述职中形成的“成绩榜单”,要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操作的典型经验,并做好推广学习。
打造县域人才竞争独特“卖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县域城市必须依托自身资源、扬长避短,打造人才竞争独特“卖点”,方能激发人才活力,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做优生态引人才“蜂拥而至”。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大城市以薪资待遇高、发展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备等天然优势对人才几乎形成虹吸效应,县域城市想要打破虹吸效应,做优人才生态环境是关键。要创新人才政策,打破在政策资助、公共服务等方面层层加码的同质化引才手段,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打造动态全覆盖的政策供给体系,根据人才实际需求和意愿自由搭配“政策包”,精准满足人才需求、严防政策资源浪费。要优化创业环境,设立人才创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由政府投资主导的金融创投公司,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减低成本、增加机会。要深化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行专家举荐制和认定制,赋予行业领域内具有公信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推荐优秀人才的权力,实现专家评专家、人才选人才,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搭好平台使人才“大展拳脚”。人才以用为本。如果忽视在“用”上下功夫,只是片面地强调人才的引进和拥有,既是对人才的不尊重,也会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一线墩苗”锻炼人才。将人才放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乡基层治理等一线,让火热的实践成为检验人才能力的“练兵场”,使不同人才在不同岗位实践中充分发挥才华和能力,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揭榜挂帅”成就人才。全面调查摸排重点领域关键性技术瓶颈需求,梳理分析形成重点产业短缺技术清单,面向全国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发出“英雄帖”,与发榜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交流合作”回报人才。深化校地(企)合作,探索实施人才“校企双聘”“校地企交流挂职”制度,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
贴心服务让人才“日久生情”。县域城市在区位条件、城市功能上存在“先天不足”,单纯拼钱财、拼硬件、给编制很难留得住人才,只有开展错位竞争,不比“真金”比“真心”、不比“硬件”比“软件”,以情化人,用情留才,才能积蓄人才集聚后发力量。要在政治上给激励,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走访专家制度,县委书记、县长督办重要人才工作、重点人才项目、重大人才活动,畅通人才建言献策渠道,鼓励推荐各层级优秀人才进入“两代表一委员”队伍,不断增强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成就感、获得感。要在社会上给推崇,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深入开展“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持续加大对优秀人才、先进事迹、重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制作杰出人才专题宣传片,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新风尚。要在生活上给厚爱,不断改进完善人才服务方式,建强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队伍,百分百做好政策奖补兑现,按时拨付人才项目经费、生活补贴,持续落实好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关心关爱政策,常态化召开交流会、分享会、联谊会等活动,用便捷、高效、贴心让各类人才舒心、安心、专心。
在“墩苗”中培养干部
“墩苗”是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能够补益心智、增益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事业需要干部,干部需要培养。组织部门要用好用活“墩苗”这一方式,培养出更多堪当重任的新时代好干部。
选育“优质苗”,“成长瓶颈”当以“知人善任”突破之。“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每个干部都有自己成长成才的“黄金期”,此时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旺盛,如果错过了干部使用的最佳时期,无疑是对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观念,打破隐形台阶、筑牢进步阶梯,凭实绩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要将“墩”与“用”紧密结合,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搭平台、建舞台、摆擂台,让优秀干部能够大展身手、施展拳脚。要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实施“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将不能胜任工作的干部调整出库,及时发现补充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敢于担当、作风优良的优秀人选,为配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提供储备保障。
助长“参天树”,“思想滑坡”当以“严管厚爱”预防之。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真正负责。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要突出党性教育、提升理论素养、提高政治站位,引导年轻干部补足精神之“钙”,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深化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谈心谈话、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把好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能上能下前置关口。要落实落细关心关爱,保障正常福利,关注身心健康,多为干部指点迷津、廓清迷雾、消解迷思,主动为干部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探索容错纠错办法,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做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
涵养“人才林”,“本领恐慌”当以“实践实干”消除之。不经风雨无以锻强筋骨,不见世面无以增长才干。唯有压担子、挑大梁才能练就硬本领、练出“铁肩膀”。要聚焦干部岗位需要和工作需求,完善“上挂下派”锻炼机制,组织年轻干部与所在科室中层干部或分管领导结对帮扶,推荐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到业务科室历练锻炼,形成“传帮带”良好氛围。要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通过交流轮岗、挂职跟岗等措施,持续选派干部参与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急难险重任务,把实训实战实操作为跑马场和练兵场,加强递进式培养、多岗位历练,使年轻干部阅历更深厚、经验更丰富、能力更扎实。要引导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弥补知识缺陷、能力短板,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等本领。
涵养“园丁”思维让人才“金种子”破土而出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绽放中国梦“花香”,就需要持续吸引高素质人才奔赴基层奋斗。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注入服务“营养液”、勤施政策“有机肥”、护好创业“丰硕果”,全面拓宽引才聚才新赛道,为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注入服务“营养液”,让人才“金种子”安心扎根。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人才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福利政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主动抓好引才工作。要想高素质人才“出山”,服务意识需先行。首先要给予人才能力体现的“长跑道”,用长远发展意识去帮扶优秀人才找到发力点,保证充足的容错空间,优则激励,败亦鼓舞,形成自信的干事创业环境。其次,要着力提高人才社会地位,结合大数据互联网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全面营造尊重、信任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更多地优秀人才被群众积极举荐。最后,要完善引才“售后”,在引才落户福利、安家补贴、子女教育与住房优惠等方面给予明确帮扶,让人才无生活之忧,能全心投入各项工作之中。
勤施政策“有机肥”,让人才“金种子”崭露头角。习近平总书记常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引才聚才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清晰了解基层需求与人才需求,才能真正做到重视人才进而产出人才。我们要持续简化优化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出台一系列接地气、求务实的引才用才政策,让人才安心“筑巢”服务群众。一方面要以人岗匹配为导向,做到知人善用,杜绝大材小用,小材乱用,要明晰具体岗位专业需求,把优秀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另一方面要构建帮扶机制,鼓励现有人才对新引进人才“传帮带”,通过人才档案、人才库等掌握人才成长情况,及时对人才强弱项、补短板,进一步强化人才业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实力。再一方面要任人唯贤,吸引各专业各技术人才,不设“高门槛”,主打“真需要”,对特别突出的人才要敢于破格录取,着重培养使用,畅通人才奋斗道路。
护好创业“丰硕果”,让人才“金种子”稳健成长。引才聚才是开始,留住人才更重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建好人才“大家庭”。要确保人才保障服务体系有温度,各引才福利要按时间节点给予实现,成立服务小组开展全程“保姆式”服务,主动给人才队伍增设施、添资金。要正面激励人才干事创业,及时健全奖惩机制,制定考评细则,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工作机制,营造人才之间比追赶超氛围。要全面打造人才归属感,将人才放在关键岗位、重难项目中磨练,让他们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坐同一张板凳,在听民声、集民意中与群众联系更加紧密,把工作环境当成生活之家,把群众急愁难盼当作自己的“火烧眉毛”,彻底转换“管家”到“主人”的角色转换,建立不分彼此的亲密关系,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要“敢述”“敢评”“敢改”
年终岁末,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正在自上而下、压茬推进。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是对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的“大盘点”,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抓手,更是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效载体。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有形有效呢?笔者认为, “敢字为先”是关键,要大胆将“敢”字贯穿“述评改”全过程,真正让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述出责任、评出压力、改出效果。
敢“亮家底”,确保述职报告“有干货”。“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通常采取“现场述职+书面述职”的方式进行,要聚焦基层党建工作,按照当年重点目标任务来展示亮点、查摆问题、提出打算,撰写高质量的述职报告。若是述职报告存在工作亮点“装虚作假”“夸大其词”、问题短版 “不痛不痒”“精美包装”、下步打算“泛泛而谈”“不讲实例”等“过度美颜”问题,那么这种“美化成效、杜撰经验”的述职报告往往难以服众。因此,党委(党组)书记要聚焦规定的考评内容,紧贴中心大局,坚持实事求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和分析,既客观“讲”取得的成绩,也大胆“述”工作中的短板弱项,真正挤干“水分”、去掉“美颜”、述出“干货”,做到“瑕瑜皆现”,从而交出一份“真材实料”的党建述职评议报告。
敢“说真话”,确保述职点评“有辣味”。“千篇一律好题评,过于泛泛隐真情。”党建述职要坚持问题导向,弘扬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点评问题切莫有“老好人”思想,不能以“有待加强”“有待提升”“还需努力”等“建议性”词语代替“批评性”词语,搞得现场就像“太平盛世”,所听皆是“一团和气”。应直戳“痛处”、揭掉“伤疤”,一针见血地揭开问题本质,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同时,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结果,要与现场打分情况和平时巡视巡察、专项督导、随机检查等进行一体化评判,集体研究并形成综合评价意见。切勿“一碗水端平”,要区分出“优劣”,将其与个人年度考核、单位目标考核、评先选优、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挂钩,避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敢“动真格”,确保述职整改“有实效”。“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述职结束并不代表“收官”“打烊”,如何做好述职评议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避免“一述了之”“述而不改”“改而无效”,推动述职评议考核走深走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聚焦问题导向,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针对“上级点”和“个人查”,列出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三张清单”,拿出硬招、实招、妙招推动问题解决,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不留“死角空白”,防止不足“年年述”、问题“年年改”、短板“年年在”。同时,按照要求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问题整改情况,并通过不定期的党建督导、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任务落实,让述职评议“开好头、结好尾”,务求取得实效,切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个性化”定制“老中青”阶段干部“培育链”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发挥好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让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各地要立足不同年龄干部的差异化需求,充分考虑各个年龄段干部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阅历经验,精准施策、统筹用力,“个性化”定制“老中青”阶段干部“培育链”,有效激活选、育、管、用全链条,让各年龄段干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
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让青年干部激发干事活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源泉。从夏明翰用生命捍卫共产主义信仰,到黄文秀坚守信仰把扶贫路当长征路,一代代青年为民族复兴而拼搏奋斗。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组织部门要以榜样指引,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不断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干者容”的干事创业环境,让青年干部在榜样的力量中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并坚持考用结合、用考促干、用绩识人,让吃苦的“吃香”、优秀的“优先”、有为的“有位”、能干的“能上”,激发青年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让青年干部如同朝阳般炽热,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担当答卷。
做好“插柳成荫”的文章,让中年干部强化知识本领。中年干部大都经过多年多岗位的历练,成熟稳重、韧性强、经验丰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中年干部大多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习惯了按“套路”出牌,缺乏新理念、新方法,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势必会逐渐“掉队”,越来越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激励中年干部发挥自身优势,让更多的中年干部愿意干、踏实干、努力干,这是组织部门培养任用干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依靠学习提高能力素质,这就是“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的道理所在。组织部门要做好“插柳成荫”的文章,强化知识本领,让中年干部从固有的思维和保守的思想中挣脱出来,打破“惯性思维”,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以新思维谋划新举措,以新举措解决新问题,让中年干部如同烈日般灿烂。
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让老年干部发挥自身余热。作为党的干部,无论年轻年长,都是党的财富,都需要党组织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也都要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老干部精力有限,经验丰富;职务不一定高,觉悟很高,在培养使用干部时,组织部门要放宽视野,不能受年龄段的束缚,充分用好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等群体的优势资源,实施“青蓝工程”,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搭好传帮带的桥梁,发挥老干部自身余热。一方面,给每位年轻干部选定思想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的政治导师,帮助年轻干部“提神补钙”。另一方面,结合年轻干部的专业能力、阶段性任务和个人成长需求,选定成长导师,实行“以老带新、强弱互补”,开展后续的“我调研、我实践、我主导”等成长活动,激发老干部“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心”的责任感,让老年干部发挥余热如同晚霞般持久。
以“园丁思维”培育“人才森林”
“叶长千年茂,根扎大地深。”基层干部队伍作为党和国家与群众联系最亲密的“根枝”,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用心做好“育苗管理”,在干部选育用管各环节下功夫,真正培育出苗盛、叶茂、树繁的“人才森林”。
栽好引才“梧桐树”,精准“施肥”,形成“凤凰来栖”的磁场力。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各地区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科学把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精准化人才引进机制,为引才聚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要充分研究各行业各领域的特征“种苗”,出台具有精准性、针对性的政策“肥料”,打破地域和部门之间的壁垒,营造良好的引才生态环境。还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引才聚才的主体作用,围绕“高精尖缺”重点,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才发展计划,抛出精准需求“名片”,邀约优秀人才主动弥补重要领域、岗位的“空白档位”。同时,积极完善引才聚才平台建设,利用组团引才,汇聚教育卫生、乡村振兴等方面人才,进一步推动人才聚集形成良性循环。
释放用才“新效应”,强化“培育”,构筑“大鹏展翅”的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引才聚才工作也是如此,必须调研研究下基层,掌握第一手信息,才能完善引才机制,真正做到重视人才产出人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引才环境,充分尊重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生活需求,要为其科研创新增设备、添资金,给予足够的干事创业自主权,刺激潜在人才“心动力”。另一方面要以培育人才为重点,完善人才培养系统化建设,注重培育和扶持实用人才,践行“因材施教”的持续培育理念,实现爱才养才一条线,以成长“股票”吸引更多人才的青睐。再一方面,要坚持形成“传帮带”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参与引才聚才工作,做好榜样表率作用,带动更多人才加入创业奋斗前线。
厚植留才“软环境”,持续“保温”,营造“家燕归巢”的温馨港。建好有温度的人才“大家庭”,方能迎来更多人才“入住”。各地区要坚持发送“福利袋”,在人才落户、安家补贴、子女教育与住房优惠等方面明确补助,要让人才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实现“拎包入住”。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奖惩机制,贯彻落实“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打造公平公正的考核氛围,让人才加入得更自信、更安心。最后,要在引才聚才上倾注真情实感,实施人才“一站式”服务、配套服务团队主动跟进人才工作生活状态,及时解决人才队伍的“急难愁盼”,送上一杯“暖心茶”,切实让人才落地生根,推动引才聚才工作有“温度”,人才入驻有“依靠”。
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抓实基层党建工作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中央的一切决策部署都必须通过基层党组织来推进实现。必须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更加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牢固树立“主体”意识,突出抓基层党建。各级党组织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对党委班子来说,履行抓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既是政治责任、政治担当问题,也是政治态度、政治立场问题,要坚持把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部署、半年有检查、年终有考核。领导班子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明责、履责、尽责。要建立上下有机互动的责任传导机制,通过约谈、听取汇报、个别指导、工作检查等方式,层层传导压力,把责任压紧压实。要切实把做党建述职“一天的事”拓展成落实主体责任“一年的事”,抓具体、抓经常、抓难题,更加有力有效地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管到份上、落到实处。
牢固树立“主责”意识,主动抓基层党建。抓好党建工作,是每名党组织书记的主要责任,更是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要务,时刻牢记“第一身份是党的书记、第一职责是管党治党”,真正把基层党建作为自己的“责任田”“示范田”,精耕细作,毫不懈怠。各单位党委书记、机关各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单位、一个处室的主心骨、顶梁柱,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走在前、作表率,带头学习、带头遵规守纪,从基本制度严起、从日常规范抓起,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实干促进发展,用正气引导风气。要加强和下级党组织、党员的沟通交流,了解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寓交流于指导之中,寓指导于服务之中,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工作落实的新举措新办法,使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相得益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牢固树立“主业”意识,务实抓基层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凡是党建工作抓得好的部门单位,中心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级党组织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坚持围绕中心来思考、来谋划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使各项举措在部署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要督促党建责任制落实,坚持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的工作导向。述职评议是党建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注重规定动作“硬指标”的考核印证,也注重干部群众意见“软指标”的听取采纳,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按照有关规定,对综合评价等次未达到“好”的,其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对综合评价等次为“一般”和 “差”的,要约谈提醒、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切实发挥好党建考核“指挥棒”作用。
“穿针引线”巧绘乡村人才振兴“雁阵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村子强不强,就看领头羊。”眼下,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各级组织部门要下足人才“引、育、用”实功夫,以“穿针引线”思维绘就“头雁领航群雁飞”的“雁阵图”,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穿“招贤纳士”之针,构建“群贤毕至、良才贤集”的引才“强磁场”,壮大乡村振兴“头雁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养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的“领头雁”队伍。各级组织部门要广开“选才渠”,坚持“英雄不问出处”,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开放胸襟“敞开大门”广纳各方英才,全面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等界限;要以“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吸引在外乡贤、企业家、种养能手等“归家筑巢”,打造引才“强磁场”;同时,要善于“向内挖潜”,深度挖掘一批具有“服务、执行、维稳、致富”能力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能人、新乡贤,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服务意识高的基层党员纳入村“两委”班子,不断壮大乡村振兴“头雁”队伍,让各方面“带头人”向乡村汇聚,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引“育才造士”之线,打造“强基提能、积厚成器”的育才“孵化器”,扩大乡村振兴“群雁阵容”。乡村振兴线多面广,需要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家庭农场主”队伍,也需要一支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的“服务队”。各级组织部门要当好乡村人才“培育官”,以“振兴所需”作为“育才所向”,以“能力素养专业化、岗位管理专职化”为培育方向,把返乡大学生、职业新农人、退伍转业军人、返乡创业人员、能工巧匠等纳入“群雁”培育范畴,通过新农人培育计划、“振兴大讲堂”、涉农技能提升培训班、三农云上课堂等平台实现充电蓄能、强基提能,并让他们在“头雁”的“传帮带”下积极参与产业谋划、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一线实践,逐步成长为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行家里手”和得力干将,不断扩大群雁阵容、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能。
绘“人尽其才”之图,搭建“施才展能、建功立业”的用才“竞技台”,放大乡村振兴“雁阵效应”。“人材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选育是基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关键。各级组织部门要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制定完善村干部履职考核清单、乡土人才职称评定及奖励办法、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等,充分激发“头雁”和“群雁”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同时,要以惜才爱才之心,为各类人才精准匹配合适岗位,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有为更有位,能来更能留”。要走出“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认知误区,坚决打破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雁阵”在乡村振兴“长空”自由翱翔、各显神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景”,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实景”。
组织开“良方”清除年轻干部“三不病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年轻干部“不想、不敢、不会”的问题,组织部门要在思想引导、能力培养、激励关爱上下足功夫,为年轻干部“强心健脑”“强身健体”“舒筋通络”,引导年轻干部激发精气神、挖掘潜在力,努力干出人民满意,干出组织放心。
开出淬炼思想的“提神醒脑汤”,清除“不想为”的思想偏差。“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信仰坚定、实干奋斗是年轻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基本的政治素养。启航新征程,组织部门要引导年轻干部要以革命先烈、时代楷模、行业标兵为榜样,树立“干与不干肯定不一样,苦干实干才能大变样”的思想,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相结合,立下远大志向、扎牢信念之根、摒弃私心杂念、杜绝思想滑坡、发扬斗争精神,主动历练,挺起脊梁、冲锋在前,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
开出学用结合的“强身健体丸”,清除“不会为”的本领恐慌。年轻干部处于积累经验、增强本领的黄金时期,组织部门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开展业务理论培训,切实帮助年轻干部提高理论水平,开拓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本领,提高统筹全局能力,引导年轻干部刻苦钻研,系统性、持久性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要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坚持把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线、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基层,让年轻干部在急难险重等一线实践中锤炼党性、砺炼作风、增长才干,矢志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扛起重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斗争的本领、担当的后劲,在学思践悟中善作善成,多练就干事创业的实招、新招、硬招,掌握攻坚克难的本领,努力把年轻干部培养成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的通达之才。
开出撑腰鼓劲的“舒筋活络散”,清除“不敢为”的慵懒梗阻。当前工作中充满风险挑战,尤其是一些问题矛盾交织的领域,要求年轻干部既能“绣花”也能“打虎”,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年轻干部因为怕出事宁可不干事,想要“一劳永逸”。因此,组织部门对待年轻干部不能光压担子忽略关怀,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破除多干事多出错、不干事不出事的“洗碗效应”,正向激励,大力支持和鼓励年轻干部“敢为善为有为”,轻装上阵逐梦青春征程。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打破“大锅饭”思维和“铁饭碗”现象,建立科学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选贤任能,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不断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党建考核须“面面俱到”
年末岁尾,各地正有序开展党建考核工作。党建考核作为检验党组织工作的“经验交流”,对党组织查漏补缺、比学赶超、提升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部门要用好考核“指挥棒”,从多方面抓实抓细,在“面面俱到”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考评时不忘看日常。党建考核虽考评在年终,但是没有平常的时时“在线”,就没有最后的成功。要注重党建考核的过程性和阶段性,按照时间节点、工作重点、进程特点分解全年任务指标,完善党建工作长效督查机制,通过日常抽查、党务比武、书记讲坛等方式做到党建工作“体检”常态化,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工作氛围。树立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做在平常的工作导向,坚决杜绝平时“得过且过”一到考核就“临阵磨枪”“加班加点”的应付心态。要释放党建考核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做到多维度,多层面综合考量,既“纵向对标”也“横向比较”。构建以“周,月,季,年”为单位的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明确这项工作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才能日日有推进、月月有提升、年年见成效。
听他言不忘闻众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在任何时候群众都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不管任何时代群众都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年终总结写得再“显绩”,台账记得再精致,都不及群众竖起的一个“大拇指”。党建考核不能只坐在办公室“收收表”“打打勾”“评评分”,要敢于“破圈”,要到被考核的党组织听述职汇报,查台账资料,更要用好实地走访、个别访谈、民主测评、群众问卷等多种考核形式,到社区楼宇、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求证实,听评价,收建议,发挥群众“监考官”的作用,提高党建考核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重奖惩不忘明导向。奖惩是考核考评的一个手段,坚持奖优罚劣,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考核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考核的目的是指出问题,改正问题,既要防止出现指标定得过高,人人“躺平”“摆烂”的情况,也要防止指标过低,人人都是“100分”的现象。要把准考核“风向标”不做“老好人”,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挤掉考核中的“水分”,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要用好考核“指挥棒”,拉满干部“动力阀”,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考核“一刀切”,要对被考核的党组织进行分门别类设置差异化,个性化的考核标准,坚持把考核评价与激励干部有机结合,切实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让考核评价由“软指标”变成“硬杠杠”,让被考核的党组织“支棱”起来,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述职考核不妨多些“现场感”
临近年末,党建述职评议工作成为各地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一年一度的重头戏,党建述职不仅是推动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更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然而,有些地方在述职考核过程中却存在“只听广告、不看疗效”的问题,考官们往往凭借印象打分,导致出现“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的现象。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述职考核要想真正述出“真味”、考出“实味”,不妨多一些现场感,将公平公正摆出来,让实事求是晒出来,把责任担当扛起来。
“现场述职”可以让公平更加凸显。与传统的述职报告相比,“现场述职”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效果的展示。述职者需要亲临现场,深入一线,将工作实绩展示出来接受评价。群众可以直观地看到领导干部的工作成绩和问题,了解他们的工作作风和态度。这种述职方式更加透明、公正,让考官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不再是以往的“闭门造车”、只听“一面之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考官们凭借印象打分的问题,更加客观地评价干部的实际工作成效。同时,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述职考核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现场述职”可以让效果更加显著。通过现场述职,领导干部可以总结工作得失、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认真谋划好下一年的工作思路。现场“晒成绩单”,把一年的工作成果“拉出来遛遛”,既考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对整体工作的熟悉程度,也能有效增强单位之间的“比拼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让领导干部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成绩和不足之处,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相互比较和交流,也可以让领导干部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
“现场述职”可以让作风更加扎实。“现场述职”是深入基层的一次全面体检,如果只是轰轰烈烈地走过场,述职内容失真失实,往往会出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情况——只注重表面好看,而忽略内在质量。现场述职考核是对干部作风的一次严格检验,必须警惕滋生新的形式主义。要把“话筒”交给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发挥他们的“大众评审”“一线探头”的作用。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借助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将“现场述职”的问题清单、跟踪举措、整改进展及时公示于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这样“现场述职”就会成为倒逼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有效手段,切实提升群众对党建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巧用“镜头语言” 提升党建述职“分辨率”
开展党建述职评议,是贯彻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岁末年初,各地党建述职评议工作陆续拉开帷幕。各级党组织要巧用“镜头语言”提升党建述职“分辨率”,以“深焦全景”展示成绩、“微距特写”查摆问题、“一镜到底”整改落实,推动基层党建水平整体跃升。
用好“深焦全景”,提升“心真出语直”的总结“分辨率”,让成绩展示“素颜出镜”。“深焦镜头”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镜头,但又兼顾画面中的具体细节。党建述职是晾晒全年党建工作成绩的“汇报片”,既要拿出“干货”述成绩,晒出“亮点”拿高分,又要避免“浓妆艳抹”“过度美颜”。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把镜头对焦党建工作的“标准全景”,让党建统领的抓手跃然纸上、服务群众的初心融入字句,把推动发展的成效形诸笔端、干事创业的实绩述于台前。要调好“光圈”,在全盘分析成绩经验的基础上,增大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专项行动的“曝光量”,实现点面结合有亮点、删繁就简存关键的“视觉效果”。要去掉党建述职的“美颜滤镜”,避免“夸夸其谈”“过度修饰”,让真实的数据唱“主角”、具体的事例说“真话”,以高清“分辨率”校准“述”的坐标、展示“抓”的成效,确保成绩展示“素颜出镜”。
突出“微距特写”,提升“检身若不及”的查摆“分辨率”,让问题短板“无所遁形”。“微距特写”通常用来放大某一事物的具体细节。党建述职不仅要展现成绩、提炼亮点,更要聚焦问题、追根溯源,理清抓党建工作的短板弱项,以便知弱图强、扬长避短。要用好“微距特写”查摆问题,敞开门邀请干部群众“把脉问诊”,主动到基层一线听批评的“刺耳话”,积极到街头巷尾访基层的“闹心事”,用心把党建的短板弱项、治理的堵点难题、群众的急难愁盼摸清摸透,形成全面、准确、直观的“问题清单”。要坚决摒弃“怕出丑、怕惹事、怕丢分”的心态,敢于“瞄准靶子”说问题、“一针见血”揭短板,以清醒的认识、鲜明的态度自爆“软肋”,把抓党建的薄弱环节、促发展的具体问题全数“入镜”。要对焦问题短板,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寻根究底,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抽丝剥茧,真正把根源挖出来、症结找准确,让“隐藏病灶”在高清“分辨率”下“无所遁形”,为“开方抓药”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一镜到底”,提升“过则勿惮改”的行动“分辨率”,让整改落实“药到病除”。“一镜到底”,就是一口气拍完整个片段,将作品一次性拍摄完成。抓党建述职评议,最终目的是为了疏通“堵点”、解决问题。倘若“一述了之”,将问题“束之高阁”,在整改落实上“挂空挡”,即使认识再到位、剖析再深刻,也只会让党建述职评议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要坚持“一镜到底”抓实问题整改,写好“脚本”、倒排档期、明确责任,推动问题清单、进度清单、责任清单“三单联动”,形成问题发现、整改销号、跟踪评价闭环落实机制,彻底杜绝“光说不练”假把式,确保问题整改“药到病除”。要提高“运镜技巧”,让党建问题整改与推动经济发展、回应民生期盼“同屏”共振,环环相扣向实处着力丝毫“不懈怠”,压茬推进往深处拓展须臾“不放松”,形成以党建统领问题解决、以问题解决促进党的全面领导的良性循环。要坚持开门抓整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向群众“公映”、让群众“评分”,把群众满意作为整改成效的“黄金标准”,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群众不满意不罢休,真正以整改落实的高“分辨率”,换来群众满意的“叫座率”和“喝彩声”。
“三字诀”引领干部队伍“攀登无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设一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组织部门要坚持在选育用上下功夫,聚力打造一支“能”担当、“想”进步、“真”本领的干部队伍,勇于攀登“无我之境”,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证。
优化选拔程序,激发“能”担当的鲜明导向,引领干部队伍杜绝“唯我”作风。用人干事,重在导向,对干部最大的激励就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鲜明立起干部上与下的准绳,精确发现识别担当作为的干部,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清除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大局、不听民意的“顽疾”干部。组织部门在培养选拔干部时,要把肯担事的道德品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硬指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近距离、多角度识别干部,从工作表现、同事评价、群众口碑等内容中考准考实干部的为政之德、为政之绩,始终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牢固树立以“以实绩论英雄”的观念是提升竞争意识、激发干事热情的必然要求,破除主观的感觉和经验,变“相马”为“赛马”,规范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确保“赛马”程序规范、科学精准。
丰富培育手段,形成“想”进步的内生动力,引领干部队伍走出“小我”圈子。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要适应新时代新阶段发展要求,引导干部增强知识储备、拓宽专业视野,跳出“小我”、锚定“大我”。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确保队伍坚定纯洁。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健全及时跟进学习、开展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质效水平,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让干部自主选择集中学习、流动课堂、现场教学、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等合适的学习方式,为干部“量身定制”培育套餐,坚持靶向思维、精准施策,推动教育培训更加符合干部成长需要。
创新用人机制,发掘“真”本领的无限潜力,引领干部队伍突破“自我”局限。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这就需要组织部门牢固树立应对风险挑战的紧迫感,发掘引用一批带想法、有能力的干部队伍。基层一线是最能检验识别干部的“经验交流”,既要坚持把基层作为干部历练成长的主阵地,健全年轻干部常态化发现使用机制,强化刚性配备、打破隐形台阶,坚持脚步下移、重心下沉,搭建成长锻炼平台,选派年轻干部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基层重点。也要拓宽基层干部晋升渠道,重视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注重从一线和困难岗位上发现人才,坚持用当其时,破除干部使用中平衡照顾、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壁垒”。
干部教育培训要做好“三道加法”
干部教育培训承载着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使命。各级各部门要从严从实抓管理、持续用力抓规范,在“融合”上下足功夫,推动干部日常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走深走实。
“学理论”+“强党性”,让教育培训内容“有党味”“有深度”。党性在共产党员身上不可或缺。党性修养是一生必修课,只有久久为功,方可内修于心、外信于人。基于此,干部教育培训要把理论学习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教育引导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注重锤炼党性修养,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主线,确定学习重点,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干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组织学习研讨交流,引导干部在真学中见贤思齐。
“微课堂”+“微阵地”,让教育培训方式“有趣味”“有温度”。干部教育培训是提升能力才干的重要途径。要用活“微课堂”,创新培训方式,把培训质量作为生命线,将学习教育与互联网相融合,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搭建集政策宣传、工作部署、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微课堂”培训。要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依托共产党员网、干部网络培训学院等线上平台,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时政形势、党务知识等方面学习资源。要激活“微阵地”,巧用线上阵地快捷、方便、实时、互动智能学习优势,由“说教式”向“共享式”转变。要通过共享各类学习资源,保证学员能够学到最新的优质课程,调动广大干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普遍性”+“特殊性”,让教育培训成果“有鲜味”“有效度”。按需施教,分类突出重点,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出发点。要突出培训精准性,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全面了解干部的实际情况,摸准“需求”、探明“缺口”,根据干部所在行业和群体特点的不同,结合干部职业、科室、具体业务等因素,系统科学制定全年培训计划,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要在学习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上均分层分级,精准施策,实现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有机统一。要聚焦短板弱项,瞄准刚性需求,深入实施“以老带新”机制,明确以剖析讲解、逐个点评的方式对培训课件及干部表现组织交流研讨,切实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年终考核要有“三味”
又是一年年末,年终考核如约而至。部分单位已开始筹备相关工作准备迎检,年终考核应有“三味”,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要跳出“考核”抓“考核”,让年终考核有“实”味。考核是为了复盘工作成果、检视具体问题、总结工作经验,但个别单位没有正确认识到考核工作的目的性与重要性,一到年终考核时,为获得优异成绩和上级单位领导的表扬赞赏,就绞尽脑汁迎合考核指标、加班加点“查缺补漏”,这无疑是将年终考核工作异化成了“为了考核而考核”,也在工作环境中形成了“真抓实干不如年终再干”的错误工作导向,久而久之,年终考核就失去了“指挥棒”“识别仪”“评判器”作用。那如何让年终考核充满“实”味?一是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思想正则行动实,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年终考核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不可产生一丝弄虚作假心思。二是考核部门要改进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从年终考核变为月度考、季度考,在平时考核中就让“实”味浓,根据工作进度制定考核指标细则,发现问题,然后给出合乎适宜的意见建议。三是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待遇提升、职级晋升重要参照依据,为实干型干部创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激励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庸政懒政、消极懈怠的干部敲响了警钟,严重者追责问责,让其有紧迫感,督促其前进。
要深入“一线”察“实情”,让年终考核有“准”味。考核材料记录是日常工作开展的“证明单”,是考核评判时的重要参照物,但在进行考核时,过度依赖于考核材料,导致以“材料整理得完不完整、全不全面”为考核任务与要求来评判工作做得多不多、干得好不好。材料是考核时的重要检查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我们要将群众满不满意排在考核指标首位,作为不可或缺的最重要依据。要让“问题”浮出水面、“弄虚作假”立不住,考核方式需要精进与创新,一是将考核现场从会议室搬到基层一线来,将看材料、听汇报转变为下沉基层一线、集体座谈、挨家挨户地走访询问等多种方式掌握实际情况,发现实际问题。二是将考核资料和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民声心声作对比,从与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深入交流中、从他们的评价与建议中把准资料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这不仅可以检验考核资料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还能做到更加公正公平地评判党员干部工作开展情况,以更好地帮助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要走近“民生”看“实绩”,让年终考核有“效”味。年终考核不单是要对材料打分,用材料评价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开展效果,而是要坚持多元评价,尤其是坚持人民评价,坚持将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置顶,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首要的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因为他们的满意不满意才是年终考核工作最具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考核标准。要学习运用好“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坚持将办公桌挪到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对取得的效果开展分享与交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通过现场答卷、人民群众现场阅卷、现场评价,得出工作开展如何的结果答案,确保考核结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群众的检验。工作是否有取得实效,还要看人民群众生活问题是否得到改善、质量是否得到提升,除人民评价外,还有客观的佐证“资料”,即通过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工作开展情况的掌握与了解,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做好年终考核工作,永远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任何一项事业发展的首位。
做不负“乡遇”的时代“心”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下,全面脱贫攻坚已经胜利收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已经铺就。广大驻村干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要自觉担当使命、躬身深入基层,秉承真心、细心与恒心,在深入“乡亲”、察准“乡情”中全力振兴“乡村”,做不负“乡遇”的时代“心”人。
深入“乡亲”,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心”为民之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驻村干部作为基层党建的“组织员”、解忧助困的“服务员”、政策落实的“宣传员”,如何快速融入群众、有效开展工作?必须不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折不扣践行好群众路线。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思想认同,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系统学、深入学、常态学、反复学,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真挚为民情怀,把先进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到一起,切实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要时刻保持是否同群众紧密联系的警醒,多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和群众走在一路、聊在一块、干在一起,能不能走好“泥巴路”、开好“坝坝会”、做好“庄稼活”,绝不能有“过客”心态,凡事只要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搞“人在心不在”的假驻村。
察准“乡情”,做“掀开锅盖看饭菜”的“细心”调研之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不系统深入调研,把乡情社貌弄清楚、搞明白、察仔细,是无法找到问题根源,破解发展症结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调研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掀开锅盖看看群众吃的什么、喝的什么。小事里见担当,细节中察民情。这种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值得广大驻村干部深入学习,切实把调研做深做透。要有察于毫厘的细心,一草一木都要看仔细,一言一语都要听清楚,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从群众的喜弄哀乐和柴米油盐里发现问题、推敲根源,不能搞些“走马观花”的调研,必须掀开锅盖、摸摸被子、和群众一起算算账,把情况掌握全面。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善于把发现的问题、看到的做法提炼总结,从特性里找到共性,从而谋划一条乡村振兴的可靠路径,不能看了就算了、听了就过了,要把了解“乡情”当作发展“乡村”的手段,始终带着思路去验证、带着问题找答案。
振兴“乡村”,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恒心”笃定之人。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这些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全体人民日复一日的艰苦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保持久久为功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韧性,一茬接着一茬干,不获全胜绝不收兵。要涵养甘为人梯的胸怀,始终从大局出发,把驻村工作放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下考量,事业发展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解决困难需要怎么干就怎么干,保持历史耐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做好工作,绝不能挑肥拣瘦,只盯着好干的活干、出彩的事谋。要锤炼攻坚克难的本领,把学习贯穿到驻村工作的始终,既要坚持自我提能,结合乡村振兴的需要针对性锻强补弱,又要善于向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取经,还要积极投身矛盾调解、政策宣讲等各种驻村工作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谋发展、推发展的本领。
“点线面体”多维视角 推动基层引才实施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他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了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被认为是人才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人才是基层向前发展的“燃料”,基层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把好引、育、用、留之舵,“多维视角”发力推动基层人才振兴。
以“点”带动人才基层流动方向。在推动基层引才实施过程中,要善于以点带面。以个别优秀人才为支点,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人才流动。这既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又能在基层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为基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定县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以1983年启动的“人才九条”为契机,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本地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成功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到正定县工作,从而推动了正定县的快速发展。基层人才工作也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战略实施,建立健全人才机制,切实把握党管人才的核心方针政策,牢牢树立人才流动的方向。
以“线”培育人才本土成长链条。将人才引进来只是首要一步,如何让人才在基层茁壮成长、赋能提升更是关键之所在。这就需要基层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一套完整的链条式体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资金的投入使用、与高校及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培训计划,为本土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加快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才的梯队建设,发掘和培养后备力量,避免人才的断层和缺失,保证基层人才的持续供给和优化配置,为基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面”促进人才发展全面提升。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推动基层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引才的同时,基层更应当注重人才的培育,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和知识储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来激发人才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推动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开展职业资格认证确保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健全完善整齐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让基层的人才队伍更加充满活力。
以“体”规划人才战略长远布局。基层引才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规划和布局,要将人才工作纳入整个地区的发展战略中来,建立人才工作长远规划,制定相关人才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才向基层流动。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为基层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领导才能的人才。要注重人才的使用和激励,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注重青年才俊的培养和选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潜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体系,确保每个层级都有相应的人才储备和支撑。切实把握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等各个环节,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和机制,为基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人才工作要善于“就地取才”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新时代的竞争看似是技术的比拼、经济的较量、发展的争先,但说到底还是看人才支撑、力量凝聚、核心领航。所以,各地区当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才工作,不断提升人才的存量、增量和质量,不搞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走大海捕鱼的资源浪费,而要善于“就地取才”,以点带面促面面开花,真正让人才“人尽其用”。
挖掘“本地资源”当好人才“娘家人”,以“桑梓之情”引青年归巢。在“人才市场”这个巨大的池子里面,要想出奇制胜、精准捕获,就不能搞“贪大求全”、走“按图索骥”的老套路,有些地区在引才方面投入了不少资源、人力和物力,但收效甚微,说到底就是没有清楚自身“定位”、没有亮出地区优势,自然难以形成“双向奔赴”之势。其实,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在引才方面做出“样板示范”的地区,总是以当地资源为“据点”、以外部资源为“辐射面”,通过种好堂前树、打造好生态,实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局面。所以引才第一步切莫“舍近求远”,当持续深挖“本地资源”当好人才的“娘家人”,在主动汇聚当地能工巧匠、乡土专家中形成尊才爱才之风,同时以乡愁为纽带,召唤在外求学、务工、创业的青年“归巢”,真正为人才回归“搭台铺路”。
做好“薪火相传”立起人才“金招牌”,以“培育之心”助成长拔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奋斗的征途总是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汇入、有年轻一代的能量“加持”。各地区要想写好育才“命题作文”,也不能只把心思花在上课、练领、赋能等环节上,当用心把“老一代”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拍好“前浪后浪”接续中稳稳立起人才“金招牌”,大力弘扬“传帮带”的好传统,鼓励和引导技术大拿、工匠能手、专家学者成为年轻人成长路上的“点灯人”,为有热情、有动力、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提供“专业辅导”,真正畅通人才交流互动的渠道、形成后继有人的良好循环,方能以“培育之心”助成长拔节。
推出“量身定制”发现人才“闪光点”,以“激励之势”促比拼争先。古语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深刻阐述了人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只有人适其岗、以岗锻才、人岗互促,方能释放他们的最大潜能,反之若把“实干手”固定于案牍前、把“学术派”推动到最前沿,自然走进了“舍近求远”的误区之中,人才不仅难以产生成就感,更会丢失自信心,久而久之自然难成大气候。各地区当推出“量身定制”的用才指南,就得争当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主动破除各项束缚发挥的条条框框,在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机制中为人才精准“画像”,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真正用好长处、补齐短板,鼓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不断提升归属感、荣誉感,以“激励之势”促比拼争先,让更多人才“显山露水”。
@组工干部 在互联网浪潮中“破浪前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科技前沿,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深邃思考、作出了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下的组工干部,我们应紧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当好互联网这个“新赛道”上的“领跑员”,既要精进理论水平,也要“俯下身”去往基层一线倾听“民情民意”,用“有温度的表达”回应群众疑问,如此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破浪前行”。
“新赛道”还需“领跑员”。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及,“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潜藏着新的风险挑战,身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理应当好互联网这条“新赛道”上的“领跑员”:定期把理论“引进来”,聚焦干部教育培训,依托“三会一课”等支部日常活动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准;学会将理论“说出去”,推动党的理论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通俗化、大众化;积极在实践中“走出去”,去往基层一线,挖掘出人民群众的需求并融入情感表达,确保工作不脱离实际,不脱离人民。
“百花齐放”共绘“同心圆”。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讲究“百花齐放”。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及,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每个人角度不同、所处位置有所差异,既然会有赞美之声,就更会有批评之语。作为组工干部,堵不如疏,不应该视网络、视民情民意为“洪水猛兽”,应对线上来自人民群众的“牢骚话”多一点宽容理解,以“牢骚”为镜来检视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深挖症结,精准解决,让群众的“牢骚话”越来越少;应该在充斥着大量个人感情色彩和偏向的群众话语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出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用实际成效换取群众的“真心点赞”。
“和风细雨”把好“双刃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由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阵地已逐渐向网络转移,网络宣传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缺乏网感,不恰当地使用网络反而会“刺伤”自己。作为新时代下的组工干部,要想把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引导党员干部直面“镜头”,虚心接受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主动回复社会关切,弥补在群众心头留下的疑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网络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和风细雨”能让情绪化的众声喧哗少一些,多采用温和、人性化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要足够“柔软”,多一些有温度的表达,在语言上要多说“乡音俚语”,少“打官腔”,以事实来说服人、以理性来引导人,方能在互联网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破浪前行”。
人才引用须较“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全国各地人才引进工作迅速升温、热度居高不下、开展如火如荼,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真心诚意引才、真操实练育才、真岗实职用才,让引进人才与地方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用真心诚意吸引人才真心扎根。“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引进人才初来乍到,难免会“水土不服”,容易吃“后悔药”、打“退堂鼓”。组织部门要加强谈心谈话、提供关心关爱,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氛围,让人才尽快适应当地工作和生活节奏。人才得到真心对待,才会对当地有感情。当地要主动将政策、服务、关怀“送货上门”,在人才关注的配偶工作、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问题上下功夫,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大开“方便之门”、开辟“绿色通道”,把人才关心的“琐碎小事”当成“要紧大事”来办,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用“润物细无声”的暖心之举,让人才充分感受到“归属感”,坚定人才在当地干事创业信念。
用真操实练提升人才真才实学。“玉不琢,不成器。”培育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先手棋”,组织部门要加强人才培育培养,既要学会“栽苗”,又要学会“墩苗”,为人才补足成长之“钙”,不断帮助人才“向阳而生”、快速成长,让人才既有意愿“躬身干事”,更有能力“善作善成”。培育人才需秉持“因材施教、精准滴灌”的理念,围绕人才所学所长制定培育计划,不断发掘人才的知识、见识、胆识,持续提升人才专业技能、政治素养、综合能力。要让人才在真操实练中取“真经”、在工作实践中见“真章”,分批分类安排人才到“人岗相适”的重要岗位或艰苦一线中锻炼能力、培养本领、磨炼心智,让人才充分感受到“获得感”,增强人才在当地干事创业本领。
用真岗实职激励人才真抓实干。古往今来,人才都愿出人头地,不想壮志难酬。组织部门要秉持“不拘一格”的用才观念,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的落后思想,拿出“货真价实”的工作岗位,搭好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在当地有“英雄用武之地”。有激励,才有动力。要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制度,让人才坚信努力才有提升、奋斗才有收获,激发人才勇于立志的信心、奋发图强的决心、再接再厉的事业心。要敢于推人才“上舞台”、给人才“压担子”、让人才“扛大旗”,鼓励人才展示“拿手好戏”、发挥“各自神通”,让人才在当地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让人才充分感受到“使命感”,激发人才在当地的干事创业热情。
干部教育培训当以“精”字打头“实”字打底
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各级组织部门要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形式,统筹各方教育培训资源,念好干部教育培训“精”字决,上好干部教育培训“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切实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和能力水平,锻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道德品行好的干部队伍。
精于“学”,强化思想政治“头脑”,让锤炼党性的理论课上“实”。党员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必须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强化政治引领。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党校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积极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原原本本、原汁原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各领域全方位的指示精神。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心开发系列课程精准实施培训,精细跟踪培养,紧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内容,分层分类开展基层干部全覆盖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素质、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同时结合班子运行调研、日常督查等对党员干部“两个维护”情况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
精于“教”,养好干事创业“内核”,让因材施教的专业课上“实”。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如果仍停在“清唱”“独白”的水平上,效果肯定不理想。要区别课堂教学多、现场示范少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模拟式、实训式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分工的干部,要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精准掌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自身需求,精心制定培训方案,精准选配优质师资,根据年龄、需求、岗位职责等“因人施教”,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重点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让干部培训做到“一人一策一训”,确保培训契合实际、聚焦实战、突出实用、务求实效。同时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党建云平台、干部教育培训网站等线上平台定期筛选优质课程开展教育培训,将课堂搬上“云端”,把党员干部碎片化时间装进“口袋”,推动党员教育由集中性向常态化、多样化转变,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效”。
精于“效”,健全担当作为的“根基”,让能力提升的实践课上“实”。学习是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是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每个人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工作方法的积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学习、积累所得。要启动实施青年干部能力提升行动,让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跟岗学习,让在部门表现优秀但缺乏乡镇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到乡镇历练,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方法,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全方位收集积累工作方式方法,进而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汇集工作感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在真刀真枪实践中磨砺才干、积累经验、提升本领。
打好干部管理“组合拳” 激发干事创业精神
“为官避事平生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强作风建设,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有效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近年来,基层工作任务诸如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环保、扫黑除恶等工作,周期长、任务重、难题多。新时代新作为,新征程新气象,党员干部要主动站起来、动起来、跑起来,坚决不“躺平”,坚决摒弃“佛系”心态,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尽其事负其责,争做“干将”“闯将”。
一、强化教育培训,解决“不能为”干部能力不足问题
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注重开展与干部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帮助干部跟上时代发展,对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加强“八种本领”“七大能力”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一是组织部门统筹引导学。针对领导干部本领上的短板、能力上的不足、知识上的弱项、视野上的局限,坚持“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精准制定“领导干部大讲堂”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党建和统战、民族、宗教、金融、保密、统计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培训,帮助干部完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又博又专、底蕴深厚的复合型干部;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举办科级干部、中青年干部、基层党支部书记、农村(社区)“两委”、基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体班培训,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校、远程教育和新媒体平台作用,借助远程教育和新媒体直播系统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党委(党组)带头引领学。乡镇、县直单位党委(党组)制定年度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建立业务知识学习制度,举办“基层工作大讲堂”“机关业务大讲堂”,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编好用好业务资料汇编,组织各股室和中心(站所)根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业务职责,将相关的知识要点、工作流程、注意事项、联络方式等内容梳理汇总,编印成册,制作成“小本本”“口袋书”等,供单位人员随时学习、相互学习。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科室主任、业务骨干、站所负责人、优秀支部书记的带动引领作用,每月组织一次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传帮带”重点解决部分干部政策不熟悉、业务不规范、履职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党员干部主动示范学。党员干部自觉把提高治理能力摆在关键位置,在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制定个人自学计划,找准自身工作薄弱点和风险点,集中精力开展学习,着力在“会学、会谋、会写、会讲、会干”上下功夫,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注重正向激励,解决“不想为”干部动力不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如何用好正向激励之“钥”,让干部想干会干能干,成为各级各部门的一个新的课题。一要树立正确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坚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待干部是否担当作为,注重从精神状态、作风状况考察政治素质,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担当,又看大事要事难事中的表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二要注重考核实效。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和用人导向,改进干部考核工作,突出对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实绩的考核,发挥考核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的指挥棒与风向标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敢干事、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做实平时考核。落实《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延伸平时考核视角,深入现场一线近距离观察干部,考实干部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表现。做精专项考核。突出机动灵活,因事因人组织开展实施专项考核,对重大任务,从组建工作专班开始,同步启动专项考核,将辨德识才贯穿全过程;突出在防汛救灾、“万人助企联乡帮村”等大战大考中考察识别干部,探索实施营商环境专项考核;对党委政府交办的重大任务,注重收集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及有关单位的工作要求和评价意见,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表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做优分类考核。针对不同类别干部职责特点,细划为经济管理、城乡建设、社会事业、执法监督等评价类别,实现以差异化增强考核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确保各类干部各有各的“赛道”,实现“考事”有体系、有目标,“考人”有对照、有比较。同时,深入开展无任用调研,通过近距离深层次考察识别干部,及时发现和储备一批优秀基层干部和年轻干部。三要真情关心关爱。将关心关爱干部放在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真情关怀机制,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健全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做好平时激励、专项表彰奖励工作,落实体检、休假、荣誉退休等制度,不断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三、落实容错纠错,解决“不敢为”干部担当不足问题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公仆,理应担当干事、为民造福,而不能做官享福、为官不为。要把容错纠错机制贯彻落实到底,宽容干部在积极干事创业、敢于担当作为中出现的失误,及时提醒、帮助纠正,激发干部工作激情。一要打好抓早防错“预防针”。严格落实《关于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制定落实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工作操作办法,让提醒、函询和诫勉等组织措施运用成为常态,做到早提醒、早教育、早消除。二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总要求。针对“哪些错该容”“哪些错不容”“怎么去容”等难点问题提出具体措施,通过建立组织部门、纪委监委、对象单位三方联合会商机制,从前因后果、错误性质、补救表现等方面进行会商研判、科学甄别,提高容错纠错的精准度,激励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加油干。三要做好容错纠错的“后半篇文章”。跟踪了解“容纠错”后干部的表现情况,对精神不振的,多鼓劲、勤引导,帮助尽快“找回状态”;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对近年来受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的干部梳理研判,正确把握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稳妥推进被问责和受处分影响期满、符合有关条件的干部合理使用,防止“一处了之”,确保“纠”出压力、“容”出活力。特别是对一些干部因敢抓敢管、敢闯敢试而遭遇挫折、受到非议,埋头苦干、业绩突出却因风气不正受到不公平对待,因不实举报受到委屈、被人误解时,要为他们说公道话,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让辛苦的干部不再“心苦”。四要探索推行“能上能下”新机制。充分放大“能上能下”机制的正向激励效果和反向倒逼作用,列出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负面清单,建立不作为干部信息库,实施“昏庸懒散拖”干部动态调整机制,尤其是对那些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干部群众意见大,不担当不作为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关键时候经不住考验、敷衍塞责甚至临阵退缩,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果断调整下来,不断挤压懒政怠政者生存空间,让“躺平者”躺不住、没市场,不躬身入局就出局、工作上不去就下来,促使他们从思想上“站起来”、行动上“跑起来”,尽快转变成为建功新时代的奋斗者。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5多篇)组织工作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