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灿烂千阳》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很场景感的书,作者对场景变化以及人物描述非常贴切,随着一行行文字,一付付画面在眼前真实展现。对阿富汗长达30年战争历史了解甚少的我或者你,舒舒服服窝在沙发上,就像看一部轻松电影看完这本书,毫不费力。
分享美丽的文字。分享爱。
1、 在谎言揭穿之前,私生子玛丽雅姆有个疼爱她的父亲,每周一次带着微笑和礼物探望住在乡下泥屋的母女。
【星期四是扎里勒到泥屋来看望她的日子。等到终于见到扎里勒的时候,玛丽雅姆将会挥舞着手臂,跑过空地上那片齐膝高的杂草。】
而她的母亲娜娜则对此嗤之以鼻。娜娜以前是扎里勒家的女佣。在怀上玛丽雅姆时,娜娜被父亲的三个妻子赶出了家门。娜娜告诫玛丽雅姆【有钱人总喜欢说谎,别中了他的迷魂汤。】
可当时还年幼的玛丽雅姆并不能理解娜娜的意思,她爱着她的父亲,因为他带来多彩的世界。
【他拥有一家电影院,玛丽雅姆从未见过。但在她的恳求下,扎里勒曾经向她描绘过它的形状,所以她知道电影院的正面是蓝色和棕色相间的陶土砖,还知道它有一些包厢座位和格子状的天花板,推开两扇摇摇摆摆的门,里面是贴着地砖的大厅,大厅里面有些玻璃橱柜,展示着各种印度电影的海报。每逢星期二,儿童观众可以在零食部得到免费的冰淇淋。】
怎么样,我相信一座漂亮、富有人情味的小镇电影院已浮现在你眼前。真美。
第二篇:《灿烂千阳》读书笔记
战火中的友情与爱
人们数不清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题记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军阀势力不断扩大,炮火不断呼啸着从人们绝望的眼神中划过,在一座经受炮火洗礼的城市里,两位主人公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相差了20年,却有着雷同的遭遇却有着相反的结局,她们是那个时期阿富汗女性遭遇的代表,在作者的笔下,让人深深的触动。一个是从不被重视的私生女,母亲自杀,父亲杳无音讯,最终嫁给拉希德的姑娘;一个是失去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的少女。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的动荡岁月,心底潜藏的痛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原本水火不容的她们,渐渐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与梦想,逐渐沦为失落,无助与孤独。一个偶然,当多年的谎言被揭穿,当一切重新开始,终将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人将付出血的偿还在这个不可宽恕的时代,闪耀着真挚的友谊与不可毁灭的爱。
本文第一个主人公是玛丽亚姆,颠沛流离的她,年纪轻轻母亲便在树上结束了生命,父亲也不见了踪影。在生活的压迫下,他不得不嫁给了当地的鞋匠拉希德,从而开始了更加悲惨的命运。 本文的第二个主人公是莱拉,原本出生在一个美满的家庭,但是在战争的不断摧残下,他先后失去了两个哥哥,当他收到自己曾经的“哥们儿”塔里克的死讯时,悲痛欲绝的莱拉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在这样的伤痛下,同玛丽亚姆一样,嫁给了鞋匠拉希德,命运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两人嫁给拉希德的日子里,由于玛丽亚姆对莱拉的种种偏见,让两人并不能和睦相处,甚至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勾心斗角,导致更激烈的斗争。当莱拉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因着孩子对玛丽亚姆的喜爱,玛丽亚姆竟然渐渐的和莱拉日益亲密,很快成了母女般的情谊,谁也离不开谁。当莱拉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玛丽亚姆见证了莱拉的坚强,对莱拉的好感越来越深。直到有一天,莱拉遇见了曾经的恋人,才得知他并没有在战火中死去,而这一切都是个全套时,她愤懑的打算和玛丽亚姆离开拉希德。
逃亡时刻都是危险的,当被人陷害导致被遣送回家时,他们遭到了拉希德的斥骂和毒打,而玛丽亚姆为了救莱拉,杀死了拉希德从而引罪上身,在审判时并没有将莱拉的举动告诉法官,而是自己默默地承受了罪行。
而莱拉从此找到了最初的恋人并离开了这个城市,与两个孩子度过了未来的时光。这是一种爱,这种别样的爱纵使一对恋人远隔千里,纵使他们生死未卜,但是黎明的阳光总会到来,千百年来,多少家中的妇人期待着男人归家的身影,又有多少失望的眼神带着思念渐行渐远,只有那些专一的人们,才会抛开一切,默默地厮守,或许这种深深的厮守,就是终成眷属的理由吧。
书页渐渐翻倒了片尾,莱拉的守候等到了塔里克的回归,生死的迷雾渐渐褪去,未来的道路赫然显现出来,她用隐忍和不断的反抗,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找到了一个让她有所归依,由所臣
服的男人。在为莱拉获得新生而感到庆幸时,又不得不赞扬玛丽亚姆的勇敢与坚强,他敢于为自己的朋友分担罪过,这种舍己救人的意识,更是凸显了在旧家族制度下两个悲凉女性深深的友谊,她们不会因过往的琐事而怀恨在心,并且不会出卖彼此,这种友谊在现今社会似乎少之又少。而作为两位女性的丈夫拉希德,他虽然令人感到可气可恨死有余辜,但是他却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于自己的儿子,他从不吝啬自己的精力,总是想着如何能让儿子过得更好,在战争频发的时候,在食物紧缺的时候,他总是以儿子的生活优先,这何不是一种父爱的伟大。
在这本书中,整个时代背景都是以阿富汗30年战争来写的,其中对阿富汗妇女因为歧视和各种没有道理的约束下的艰苦生活作了各种详细生动的描述,其中一些人和事例如玛丽亚姆在给拉希德做饭时,仅仅是因为菜的味道没有做的让拉希德感到满意,就遭受了非人的待遇,拉希德让她把一把沙粒和石子塞进嘴里,并且强迫她用力咀嚼,然后恶狠狠地对她说,这就是她做的饭菜的味道,而当玛丽亚姆被虐待之后,拉希德“愤恨”地走开了,他没有遭到任何反抗,只是看见玛丽亚姆一味的恐惧和服从。在那个年代,不难想象,女人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的禁锢了,他们的意识里失去了抵抗和人格,甚至于尊严,她们只会盲目的服从丈夫的各种要求,即使是种种过分的要求,她们在时代的夹缝里残喘着却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去抵抗这些不合理,直到我看见了莱拉的出现。他就是那位罕见的敢于反抗的人,他在内心里能体会到自己的尊严,她能在人格受到攻击时挥出有力的拳头,也正是她教会了玛丽亚姆如何去反抗,将那颗即将沉没在屈服中的心挽救了出来。
这样的情景不禁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的时候人们总是抱怨着自己的处境太凶险,自己的生活太坎坷,自己的经历太曲折,人们总是觉得这世界上有着种种的不公,却总是忽略了为什么这不公会发上在自己身上,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积极的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大胆的,努力的去应对这些问题,纵使困难重重,当自己的身边焕然一新,整个人如沐春风时,那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体会。
第三篇:灿烂千阳读书笔记
灿烂千阳读后感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看完,你能说《灿烂千阳》只是一个故事吗?
小说最后,莱拉和塔里克舍弃了巴基斯坦稳定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回到战后的祖国,回到破烂的喀布尔,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憧憬吧。
第四篇:灿烂千阳读书心得
灿烂千阳读书心得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给排(二)班谭俊 学号:2014510056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首古老的诗,词句优美地歌颂着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并且以灿烂的太阳来比喻生活在那里的美丽妇女,它如百灵鸟一般唱出动听而婉转的歌。喀布尔,这座古老的东方山国也曾经有过安宁,在灿烂的阳光下,那古老的皇宫金碧辉煌,尖尖的清真寺的寺顶发出如星一般的光芒,街边的烤肉摊上羊肉滴着油珠,空气中飘着浓郁的孜然香气,清澈的小溪流过街道两旁,溅起小鸟儿的轻鸣欢唱。
如今,近三十年来的阿富汗饱受战争与政治的折磨,那里的妇女,她们穿着眼前用网纱罩住的遮蔽着全身的坠地长袍,没有婚姻的自主,没有人格的尊严,没有人身的自由,忍耐着社会的歧视,丈夫的殴打以及对其各种不平等的残酷制裁,孤独而无望地生活着,或许她们也曾有过愤怒,有过抗争,但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绝望后,最后变得渐渐安静,安静地隐忍于面纱后面,把真实的情绪深深埋藏,忍辱负重地卑微地生活下去。
《灿烂千阳》,讲述的就是蔓延三十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岁月中,关于玛丽雅姆和莱拉这两位阿富汗女性的故事。首先,开篇从玛丽雅姆----一个赫拉特的富商与家中女仆发生孽情而产下的哈拉米(私生子)说起,玛丽雅姆从小与她的母亲娜娜一起生活在其父为她们建造于乡村山间的小泥屋里,母亲娜娜老是以刻薄的语气提及她的父亲,可是玛丽雅姆还是期待着父亲的看望,沉醉于父亲的和蔼,相信父亲的接纳。于是在她十五岁生日那天,她独自一人来到赫拉特,来到父亲的豪宅前,却被拒之门外,哪怕忍受了一夜的风雨,依然未能如愿。这时,她开始相信了母亲的话,男人的心是一种狠毒的东西。
十五岁之后的玛丽雅姆,被在乎名誉的父亲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这个人为人古板,性情暴虐,玛丽雅姆在连续七次的流产后,日子愈发难过,无论她做什么,都无法使他高兴,不管是精心的打扫清洁还是烹饪他爱吃的食物,她更害怕无论是他夜里回家的脚步声还是钥匙开门的咔嗒声或是房门打开的吱嘎声,抑或是走路声、拿着调羹敲击盘子的声音、啧啧的喝水声??她的心都会怦怦跳,因为她不知道这个晚上他又会找什么借口来殴打她。玛丽雅姆的心渐渐荒芜,没有未来,没有梦想,更没有希望,甚至没了哀伤与幻灭,日复一日。而打破这一切的是莱拉。
莱拉远比玛丽雅姆幸运,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位有文化且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活泼的家庭主妇,所以,莱拉一直接受着教育,
并且成绩优秀,她聪明、漂亮、和善有礼,这些都来自于他父亲对她的影响。莱拉的身边还有一位保护者,他就是与她自幼感情甚佳的男孩塔里克。在小时候,他们是无话不谈的知己,后来,他们成为了亲密的恋人。可是又一轮的战争开始了,塔里克一家先行到白沙瓦,而随后将要前行的莱拉,却因为一颗炮弹而毁灭了希望,还失去了父母。 莱拉被隔壁鞋匠拉希德所救,被玛丽雅姆照顾,后来,拉希德设计让她相信塔里克已不在人世,而她为了肚子里见证着与塔里克爱情的小生命,十三岁的她违心的嫁给了已六十岁的拉希德。在困苦与鞭挞中,莱拉与玛丽雅姆这两个女人缔结出了类似于母女般的情谊,她们相濡以沫,互相关心。她们俩甚至带着莱拉幼小的女儿阿兹莎一起试图逃亡,而逃亡失败后,莱拉又帮着玛丽雅姆抵御着拉希德挥动皮带的暴雨般地抽打,她们之间的感情更深了。
直到有一天,塔里克重返喀布尔,找到莱拉,得知此消息的拉希德狂怒不已,狠狠地暴打莱拉,并欲掐断她的脖子之时,一旁的玛丽雅姆所有的愤怒在那一刻被点燃了,他的种种鸡蛋里挑骨头,他的种种卑劣,他的呵责,他的暴力,都使得玛丽雅姆下定决心举起了手中的铁锹狠狠地砸向这个男人。这次,他,终于安静了,永远的安静了。 玛丽雅姆让莱拉带着孩子逃离了,而她选择了承担罪责,当她临刑前的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的心中也没有了懊悔,她想到了自己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生下的哈拉米,一个不被世人接受的人,就像一件没人想要的东西,如同一棵杂草。而此时,当她即将离开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所以,这样的结局并不算糟糕。
逃离后的莱拉后来和塔里克结了婚,放弃了安全的穆里生活,选择回到喀布尔,因为她的耳边回响着她父亲的话,她一直也没有忘记:“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需要你。”回到喀布尔的塔里克在法国的非政府部门为那些在战争中致残的人们安装义肢,莱拉在恤孤院做教师,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他们满怀希望地祈祷这个国家真正的黎明的到来。。。。。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灿烂千阳,多美的名字,充满着期翼,饱含着希望,那些身著长袍布卡的阿富汗妇女,在呼啸的炮声中,在断壁残垣的家园里,带着无助的心灵行走着,但我相信,那炽热的阳光,总有一抹会穿透面纱,温暖她们的双眸,点亮绝望之中的微弱的希望之光。
给排二班:谭俊
日期:2014.2.14
第五篇:灿烂千阳
感悟生命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读《灿烂千阳》有感久居无赖,信手拈来一本纽约时报榜首图书《灿烂千阳》来寄托闲散的情丝。这是一部阿富汗坚忍悲痛的历史,一段阿富汗三十年辛酸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卡勒德·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现了近半个世纪阿富汗妇女所忍耐的种种。个人,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承受战争创伤、难民流离失所;国家,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人们数不清她(这里特指蒙受灾难而坚忍不拔的伟大的阿富汗妇女)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就是 胡赛尼在《灿烂千阳》中用 赛依伯的诗句对主人公玛丽雅姆,以及与她一样虽承受生活重压,心中仍有灿烂阳光的阿富汗妇女的赞美。
“这个女人将会像一块河床中的岩石,毫无怨言地忍受着流水的冲刷,然而她的圣洁将不会因此被玷污,她将会变得更加高贵。”这就是笔者对一名陷入命运泥潭而永不言弃的女主人公玛丽雅姆的称
赞。这个卑微可怜的富商私生女成长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对知识急切渴求的她却遭到母亲冷漠的告诫:“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玛丽雅姆十五岁时她的童年就像颗石子一样被无情的丢进一个充满暴力与压迫的家庭,在遭遇母亲自杀,曾经装作亲密无间的父亲也形同陌路的悲惨境地时,似乎命中注定了她要成为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从此她便忍辱负重,“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在变态狰狞的拉希德的百般蹂躏下,玛利亚姆常常被皮鞭抽得伤痕累累,甚至被打掉牙齿,抑或嘴里塞满石头??即便如此,她都从未放弃过生活。每每独自抚平伤痕,她又继续顽强地移动在昏暗狭窄的房间里,洒扫庭除。玛丽雅姆就是河流中这样一颗平凡的石子,饱受冲刷,历经磨难,生命却依然焕发着坚韧的光芒。
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再次落入狠毒罪恶的拉希德之手。与渺小悲悯、令人唾弃的玛利亚姆相比莱拉似乎差强人意:她出身于一个教育良好的家庭,从小与塔里克青梅竹马,却在战乱中不幸失去双亲,更让人绝望的是与塔里克也走散了。经历这次突变后她发现自己怀有身孕,为了保存这个与塔里克唯一的联系,被迫嫁给粗暴的鞋匠(比莱拉大40多岁)。
“任性”的莱拉为了见到父亲,替自己讨个公道,她在门外石阶上睡了一夜;为了改变拉希德,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她锲而不舍地尝试着;为了看到繁华的城市,她只身穿过荒原;为了鼓舞生活的勇气,
她一遍又一遍地为自己描述梦想中的美丽村庄。在这一刻,突然很喜欢月亮,和谐,柔美,平静,清澈。不像身后的太阳,刺眼的光芒然而,多年的骗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她们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她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忍耐什么?’‘不用操心,’娜 娜说,‘需要你忍耐的东西绝不会少。’”事情仿佛这句断言一样意外的发生了:在精心策划的逃窜的计划败露后,两人回家遭到鞋匠毒打,从此莱拉的日子也举步维艰。随着战事的加剧,家里的经济开始困难,不得不把阿兹沙 送到恤孤院。在一次去恤孤院时莱拉与塔里克(先前莱拉以为他死在战乱中)重逢,让莱拉心中浮起一丝希冀。接着,由于小儿子向鞋匠告密,莱拉和玛利亚姆再次遭到毒打,眼看莱拉危在旦夕,玛利亚姆拿起铁锤杀死了鞋匠。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饱经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折磨,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曾经让她们水火不相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依为命。拜托了令人鄙视的希拉德的拼命纠缠后,她们的命运将由自己主宰。
之后,莱拉听从了玛利亚姆的劝诫,带着孩子跟塔里克逃奔巴基斯坦,而玛利亚姆则别无选择的留下自己,接受了命运的终极审判。她的大部分生活过得都不好,但也有过与莱拉同孩子一起的美好时刻,她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在一生阴霾的最后补上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而莱拉,在巴基斯坦平静得度过一年后,听闻塔利班已经退离喀布尔,决心返回故乡,在战争的废墟中重建家园。
灿烂千阳,书如其名,点亮了人们心中那盏沉默,黯淡的心灯。人类战争造成的伤害也许离我们尚远,我们尚无法体会 书中主人公命运的悲剧。但人类面对自身的灾难和人性的残忍又是多么的无奈!让我们在感受这悲天悯人的纠结中呼唤现实生活的希冀,憧憬未来的美好。
2014年2月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