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
第一篇:《动物庄园》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神奇的小说。英国的乔治·奥威尔巧妙地将动物赋予人的性情,道出人类的处境。这本书就是——着名的《动物庄园》。
今天我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当时人类的处境。作者以貌似童话的笔法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显示出了作者的正直品质?。
故事很简单,讲了一个动物庄园中,有各种各样的家养动物。有一天,最具智慧的一头雄猪老麦哲召集所有动物开会,创作了《英格兰兽》,作为激励动物们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这次宣讲后不久老麦哲就逝世了,但是他的思想却在广大动物中传播开来。其中动物中被认为最聪明的猪成为了先锋,并从他们中间产生出一个杰出的领袖——拿破仑。终于在一次偶然的和他们的主人冲突中,将所有的人类赶出了家园,建立了属于动物自己的庄园——“动物庄园”。然后在拿破仑的带领下,建立了庄园的法律——七诫,并且从事人类的劳动,为自己的强大和永存而努力工作。
其间也有“国民”叛逆的时候,但是他们杰出的领袖——拿破仑都巧妙地解决了。
建立风车的时候,风车两次被打碎,那意味着近三年的心血被毁没了。但是动物们没有放弃,他们最后终于把风车建成了。
这里暗示着当时的老百姓不屈的精神。
这本书的第一章清楚地讲了引起动物造反的原因,十分自然地由老少校梦中的一首歌引起了各种动物心中的勃勃斗志。
第二章动物们通过造反把琼斯先生从庄园赶走,琼斯先生走后,这就成了动物们自己的庄园了,它们将会好好打造这个美丽的家园。
第三章和第四章写了动物们开始建设它们自己的家园。
第五章写了在动物庄园中发现有了一些“出轨”的动物,它们与人类交友,背叛了动物庄园中的动物们,拿破仑果断地杀了这些动物。
第六章中,大家发现了“雪球”这个叛徒,而且雪球还毁掉了它们近一年的“风车”工程,让大家怀恨在心。
第七章中,动物们的执着把我打动了,它们重建风车,因为它们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第八章和第九章中,它们一直在建设风车当中。终于它们在第十章中成功了。
这本书以风趣的写法道出了人类的处境。
第二篇:《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近来难得闲暇,读了一本书叫做《社会性动物》。我确信了读书确实是会上瘾的,特别是在读自己想去了解的东西的时候。读书的过程中,感悟很多,皆由于懒惰,未曾记下。只在博客里略作记录。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如果要是评分的话,绝对是五星级的,号称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也是这本书,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欲罢不能的感觉,很爽快的就读完了。
1.只要是人,都有不由自主、力不从心、口是心非的时候
越是成年人,越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约束,这是毫无疑问的。人总是倾向于获得认同甚至是鼓励的,特别是自己喜爱或者关注的人,由此,我们的行为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社会性。但是要知道的是,作出同一行为的人却不一定都是以同样的态度去做。
由此得出的启示是,有些关于动机的问题,没必要去过度的询问别人,因为也许当事人自己的念头也许是刹那而过,随后被社会化的观点束缚,之后作出行为。
2.每个人都倾向于证明自己是对的
无论自卑还是自大的人,排除心智不正常或者获得大智慧的人,都倾向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喜欢和强大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权威言论的保障;我们喜欢听肯定的话语,因为那是对我们的认可,如果是出自在乎的人,那效果更好;我们喜欢别人主动向我们倾吐心事,这说明我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一切,无非是要满足我们的存在感。
佛教中有我执的概念,意为人都执著于自我的存在,所作的事情,无论善事恶事,皆是为自我的满足。除非发菩提心,愿为大众做事。想起了凡四训中重要的一个故事:打人这个行为是好还是坏?帮助人这件事情是好还是坏?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我们是为了制止暴徒而动手打人阻止,是善的行为。帮助小偷藏匿东西,就是恶的行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拘泥于表面现象,只看到行为当下产生的利益。因而产生了各种情绪,看到打人,第一念头是不好的,看到帮人,第一念头就是好的。这就是我们常年形成的一种惯性思维导致的结果。
心理学上认为这种偷懒式的思维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因为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很多左思右想。只是,对于事情的判断以及情绪的控制方面,我们应该常做如下思维:从长远出发来看待一些事情,不要过早的做决定或者做反应。
而对于情绪,当别人诋毁我们的时候,我只想引用索达吉堪布的一段话: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生喜。所以,别人的赞叹,不会让你变好;别人的指责,也不会让你变坏,这些没什么可执著的。
作为我自己的体会来讲,我曾经是个脾气特别急的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别人讽刺或者说我的不是的时候,我几乎是暴怒。从佛教来讲,一是动了嗔恨心,烧了不少功德;二是发怒的样子难看不说,煞那间智商减为零,说出的话几乎毫无逻辑可言。但是,这些发怒有必要么?别人的话不会改变什么,正如堪布所言,而你发怒却正是先把对方的言语当真才会发怒,有时候做如是思维,就不会很容易发怒了。我们的存在感,是需要我们有内而外的去证实,去获得。只有发自内心的存在感,才不会过多的受外界影响。而当我们不再为外境所动时,发菩提心,多为别人着想,渐渐的使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意义,不会再为外境所苦恼。这一点我还没有做到,今后要多加努力。
第三篇:关于保护动物的读书笔记
题记:一直以来我想做一个野生动物保护者.听起来是个很幼稚的梦想但它却一直生长在我心中像一株翠绿的豌豆苗萌芽后不断生长纤弱的根茎撑起梦想的蓝天.脑海中总有那样一幅图画:未来的未来的某一天我在蓝天下尽情奔跑身旁有羚羊牧马雁子在我头顶飞翔还有丹顶鹤在为我跳舞.甚至鳄鱼眼镜蛇也参与了这盛大的舞会.太阳温柔的触须亲吻我的脸还有耳旁的清风为我唱歌.就连狮子也不再凶残它温柔的依偎在我身旁将脸凑过来撒娇.大象用它长长的鼻子与我嬉闹弄得我满身是水我们一起欢笑···当世界只剩下我们喧闹也变得宁静浮华也变得质朴.在这些生灵身上我或许将看到人类已经失却的一些美好属于生命本质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摘抄:
自然界的美丽在于其细节之中而其中大部分细节却不一定是可以印在挂历上展出的美好.我写的有关有机物的一些事情大多数人会感到厌恶我把它当成一个爱好甚至是一项事业:蜘蛛蝎子寄生虫蠕虫响尾蛇粪金龟土狼.我这么干的原因是因为我偏喜欢写其他人忽略了的一些话题而且因为我希望在读者心中唤起对于大千世界的热爱对想象力的喜好对自然界这些扭曲的有蹼的无奇不有的小东西的怜惜.大自然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最有创意的大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当然我只能记录这些故事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可是我所提供的东西代表一种更恳切的呼吁为了所有能够讲述出来的故事为了按大自然自身的方式保护自然为了让大自然保留她所有痴愚的东西爬虫类和人间一切可怖的东西保存蟑螂毒蛇吸血虫低等物种和残暴的畜牲.
这是受过涂油礼的圣徒的罪恶这是兽皮底下的温柔—这些就是我自得其乐的原因.我把这些兽类当作主角当作不完美的英雄来颂扬.他们都在上演生存环境和机遇的戏剧.我毫无惭愧得赋予他们以人性.我假定这些非人类的物种都有性格有目的情绪意识甚至有梦想和希望.我这样做是为了讲故事的方便更因为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说明地球上所有的生灵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兄弟亲情.
同时我也在这里蒙受上苍的祈福我的身体外型设计经历了十几个地质时代的考验这证明生命的确是抓住了诀窍她建筑了一个活动的肉体既轻巧又结识即柔软又有耐力一个会旋转会吼叫会跳跃会挖掘会攀爬会逃跑会摇摆的躯体—这个躯体可以体现生命.
我感受到创生之美是因为每一只动物包括我在内生而会动会解决问题会从地球和引力中找到最佳的东西.我想由这些比喻性的部件构成的肉体一定配备有类似的感觉和意愿构成的自然本性:害怕欢乐好奇厌倦友好憎恶.
后记:一周的时间我只读了《野兽之美》这本书的序言.那是因为每当我读到一句话我的眼前便会出现一个画面:回归大海的海龟在沙滩上留下一列深刻的印迹;黄色毛发的猴子超越"肤色"的界限热烈地吻着一只黑猴;袋鼠亲切地相拥对视脉脉含情;天堂鸟披裹一身桃红的盛装···于是我像欣赏一本画册一样的看着这本书置身于其中每一幅影像久久的不愿意离开.
在肆无忌惮的动物世界里我看到的不只是竞争凶残更多的是趣味和情谊.在厚重的皮毛之下总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流露出浓浓的温情的眼睛.每时每刻我们身边都有各种生灵在活动或上或下或紧或慢舒展着生命的姿态.当我们的眼睛终于肯放下来终于肯"低下头"去看看这些"低等生物"我们才真正的发现了生命的意义.一切漠视生命的人不配领略一丝生命的美好只有那些关爱生灵懂得用平等的目光慈爱的心灵去怜惜生灵的人在有生之年才能窥探到生命本质的光辉.
第四篇:社会性动物 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近日,读了一本《社会性动物》,这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讲述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和看待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极有意义的,帮助我们更理智科学的看待生活。
为了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这部著作,对于本书的作者也进行了一定的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埃利奥特.阿伦森,他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 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我想,也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能如此透彻、理性的剖析人性,才能让我们在感性中更加理性,更好的处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一开始就举了十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并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例如个叫萨姆的大学生和他的四个同学,正在收看一个总统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的电视节目。萨姆对他印象很好。这位态度诚恳的竞选人比起他的对手来更让萨姆喜欢,因为此人很诚实。演说结束后,另一个同学认为这个竞选人很令人讨厌 简直是个十足的伪君子,而更喜欢与之竞争的那个候选人。其他三位同学马上表示赞成这个意见。萨姆有些为难了,最后只好嘟嘟囔囔地对同学说:“我想,也许他的诚实还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那种程度。”由此阿伦森引出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中的人与人是在互动中生活的,在这其中,我们不断的被他人影响着,也影响着他人,因为他人而高兴,快乐,伤心,愤怒。而这些“他人”就构成了我们的社会。
有时,生活中的自然情境会对人们形成一种压力,使他们以某种可被轻易地归为变态的行为方式来行动。其实有时候做出疯狂行为的人并不是疯子,只是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的压力造成了如此的局面而已。作者为探寻造成这种行为的情境的性质和过程,可能会促使我们大部分“正常的”成年人,以一种非常令人厌恶的方式行事的原因,。曾经斯坦福大学的模拟监狱实验,让一组正常年轻人,在“监狱”这个特定的情境下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的角色,生活了六天之后,已经完全不能够清晰区分出所扮演的角色和自我了。人性中最丑恶,最深层的病态的一面显露出来,他们不再是他们自己了。当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情境下,社会角色的定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导致一个人的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启发在于“人在情境中”,当我们分析看待一个案主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不应该把他脱离于社会环境中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而是要通过多方分析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情境作出评估,改善所处环境或是转变环境时常是解决案主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
人们总是喜欢那些与自己看法一致的信息,并坚信自己是理性而正确的,当事实与人们的态度产生了矛盾时,就会处于某种紧张的状态。为了减少这样的不协调我们会习惯性进行自我辩解以求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或者顺势降低对目标的期望值,或者歪曲事实,或者改变态度。从萨姆看总统竞选与同学意见不一致时的表态中可见一斑。其实在生活大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这就是社会影响。
本文中有一章叫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记得在1983年,电影《翌日》上映,看过该剧甚至只看过该剧宣传片的人们都要加以关注核战争。他们表示愿意通过支持全面禁用核武器和参加反核运动,为防止核战争爆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很明显,这部影片都对当时的美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正是大众传播、宣传的影响。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如此,有好就有坏。
大众传播、宣传的影响也是。80年代,4位美国新泽西州少年制定并实施了一个自杀计划。一周内,在中西部地区又发现了2位少年死于类似情形。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了这一事件。心理学家大卫·菲利普斯及其助手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新闻报道一周后,青少年的自杀率急剧上升。有时候从众也是要分好坏的。
以上,仅以几个角度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我对《社会性动物》一文的看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中,更多的是人适应环境,我们在不断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这就是社会影响。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和人际敏感性等都只是在受社会的影响下产生的社会行为。或许现在的我们改变不了环境,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很多,这些我们做不了什么,但对于自身的原则、理念,我们是可以坚持,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和物,我们是可以辨别什么时候可以从众,什么时候该从众。以上即为各章节的重点摘要和个人对理论的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理解日常的许多社会现象时更科学的把握产生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同时也给我们社工在社会工作中带来一些工作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启发,是一本十分值得阅读和思考的书籍。
第五篇:《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作者简介
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 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 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
1981年, 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
第二节 从众
……
第三节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
第四节 社会认知
1、人类是认知吝啬者,在做出决定时会忽略一些信息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
2、所有的判断都是相对的,我们对特定人或事的思考取决于其周围的背景。
3、我们如何解释社会事件,往往取决于我们当前所考虑的事情,以及我们理解事物时所采用的信念和范畴。
8、证实偏差: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对最初的印象或看法加以印证。
10、自我中心思维:大多数人倾向于更多的将自己视为事件的中心,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人们对那些关乎自身的信息描述具有更好的记忆。
11、自利偏差: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境归因的倾向。一般认为我们采用这种归因,是为了保护和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
12、事后聪明偏差: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我们便会更倾向于认为,事前我们已对此进行过预测。
第五节 自我辩护
11、为努力进行辩护:如果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者目的,有过某种困难或者痛苦的经历,那么这个目标或者目的便会更具有吸引力。
14、为残忍辩护: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所以假如我的行为导致了你的痛苦,我就必须要让自己相信你是个卑鄙小人。换句话说,因为像我这样好的人不可能没事找事地去伤害一个无辜的人,所以如果我伤害了你一定是因为你做了什么龌龊的事情。
15、当一些不幸降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倾向于从环境方面进行归因;但当我们看到同样的不幸降临到他人头上时,我们倾向于从那个人个性中某些固有的弱点进行归因。
第六节 人类的攻击性
2、让人们宣泄对某个特定目标的愤怒,会增加他们对该目标的厌恶程度。
3、一旦你曾经对某个人加以诋毁,那么你将来便更容易去伤害她。
6、只要存在着没有得到满足的期望,就存在着可以导致攻击行为的挫折感。
第七节 偏见
1、偏见: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或负向的态度。 一个持有很深偏见的人,实际上不受那些与自己原有定型不一致的信息的影响。
5、事后聪明偏差:当我们得知某个事件的结果后,与它相关联的一些复杂的背景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看起来似乎我们一直清楚地了解这一切,假如有人要求我们对事件的结果加以预言,我们可能会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点。但这只是一种错觉。
6、人们在一些自己不关心或者不熟悉的话题上更容易被说服。
7、当人们生活在一个具有偏见的社会之中时,他们常常会不加批评的去接受各种偏见。
8、自证预言:对某些人的先入之见往往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从他们身上引发出我们一开始就预期的特征和行为。
第八节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1、与那些具有令人不愉快的特征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具有令人愉快特征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请继续 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而不是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合作的人,而不是那些与自己竞争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表扬自己的人,而不是批评自己的人。
2、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3、我们不喜欢那些有附带条件而帮助我们的人,这种附带条件会对受益者(我们)的自由造成威胁。
4、假如你希望某个人喜欢自己,你就要努力让他(她)向你提供帮助,而不是去向他(她)提供帮助。
5、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比曾经接受过你帮助的人更容易再次向你提供帮助。
6、出丑效应:尽管能力超群的确会让我们显得更有吸引力,不过一些失误迹象也会令我们的吸引力更上一筹。但无论如何,都没有多少人会喜欢平庸者。
10、如果你对一个人的了解只是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那么他们和你的看法越是相似,你对这个人也就越是喜欢。
1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喜欢那些意见与我们相似的人;而且,假如我们喜欢某个人,我们就会推定他(她)所持的意见与我们相似。
13、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几乎会接受任何食物,而一个营养充足的人却会比较挑剔。
15、相爱的两个重要前提:接近性和相似性;接近性可以是工作地上的接近,也可以是居住地上的接近。
17、我们似乎在不停地从陌生人眼中寻求赞美'而与此同时却又在承受着来自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或爱人的伤害。
19、坦率的谈话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令听者不存戒心。坦率的谈话看起来十分简单,但为什么通常人们不这么做呢?因为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成长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学会了让自己到强不如以保护自身,因而,当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会不把它表现出来。而且,我们已经学会要么避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要么对(他)她大加恼火、指责或者嘲笑。
20、对一些喜爱你的朋友和关心你的人掩饰自己的脆弱之处,则几乎肯定是不明智的。
21、假如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情感而且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我们便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第九节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