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点滴感悟
~-8-13 字数:10244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1984年10月30日星期二晴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1984年11月13日星期二阴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啊,玛利亚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小姐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声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而极度悲伤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儿。)(457页)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而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602页)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让他们也
能与我一样去体会这种深刻的崇高感,但,我发觉我们中国人除了讪笑外,谁都不会为你所表达的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动,他们顶多只会为一般的亲情和那些被嚼烂的爱情所感动和津津乐道,更多地是为金钱所鼓舞,所打动,他们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盖茨。(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们以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个日常用语,那都是字字珠玑的闪光的思想,如同书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个导致别素号夫的悲剧的女人: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声那种不可动摇地确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的话里面寻找深奥的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626页)安德莱·保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素号夫这两个人是托尔斯泰倾注心血,刻意刻画的两个光彩夺目的,非常有头脑的人物(其实,保尔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尔斯泰母系家族为原形的,托氏的母亲及母亲家族对托氏的遗传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安德莱保尔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玛丽亚公爵小姐则就是以托氏母亲为原形的),他们二人在书中的大段的独白和丰富的内心思考及反省,给予了这部著作以伟大和耀眼的光环,给予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类精神财富。我最喜爱看的正是这些大段的独白和思索,它们使我的精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响和制约(也许有人会指出这是个悖论,但我在这不想多费口舌,我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没有思想的人浪费唾沫)。有趣的是,比埃尔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安德莱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在巴黎的经常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高谈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莱却不同,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莱的写照。只有他们俩人才谈得拢,其它的贵族则均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势利小人(当然除了头脑简单的罗斯托夫伯爵,这个以他的父亲为原形的人物)。托尔斯泰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反对封建制度,但也怀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当然不是站在其对立面去怀疑),我以前对他这种“晦涩”的思想很是不以为然,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观察了解及思索,现在仔细想想,他的思想和观点还真是太有远见,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濒死之躯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现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时还是新生婴儿的瑕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永恒的托尔斯泰!(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索尼亚拿着一个杯子经过大厅走进餐具房。娜塔莎从餐具房的门缝里瞥了瞥她,她觉得,她记得从前有一次,光线从餐具房的门缝里射进来,索尼亚拿着杯子走过。“是的,这完全是,完全是一样的,”娜塔莎想。(739页)这个生活及心理细节怎么和我偶尔几次的心理活动那么相似。真是奇怪极了,托氏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这个非凡的人怎么能把这么微妙的心理细节用文字活灵活现地写出来呢?佩服佩服!1984年12月1日星期六晴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帝王——是历史的奴隶。(864页)人在江湖还身不由己呢,更何况在权位之上了,这就是“责任”,一般的时候,他必须得怎么怎么做,否则就不行,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第二篇: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点滴感悟
~-8-13 字数:10244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1984年10月30日星期二晴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1984年11月13日星期二阴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啊,玛利亚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小姐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声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而极度悲伤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儿。)(457页)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而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602页)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让他们也
第三篇: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观
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观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因其创作了《战争与和平》等一些惊世的艺术杰作而誉满全球,并被公认是世界级的“大文豪”。可是人们在对这位伟大艺术天才顶礼膜拜之时,往往容易忽视他作为热情的政论家和思想家的一面。要知道,正是这位艺术家,对于那些深深触动着他同时代人的理智和心灵的重大社会问题大都作过严肃的思考和大胆的评论。无论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或是在他的政论、书信、日记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曾经以巨大的力量、信念和真诚提出许多有关现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问题”(列宁语)。而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显然占有很大的比重。托尔斯泰是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呢?
一、时代造就了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逐渐成的时代,大大小小的战争此起彼伏、地球上到处存在侵略战争的温床,战争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最可怕的灾祸。托尔斯泰作为一位极度关心人类命运的伟大艺术家,自然要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列为自己最关注的对象。其次,这也同他从小形成的个性、性格有关,或许可以说,作家的个性、性格中所表现的精神.往往是他创作活动的一个源泉。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他的家庭确切些说不是一般贵族,而是属于较上层的军事贵族他的先人和亲戚中出过不少颇有声望的军人,他的父亲和叔父都参加过1812年的卫国战争。崇武和爱国主义是他的家族的久远传统,这一传统对作家这一代人的个性、性格的形成肯定具有显著的影响。作家的哥哥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就是一位志在沙场的勇敢青年,他自愿从军,作为一名炮兵官在高加索地区度过了多年戎马生涯。正象他的小说《哥萨克》中的主人公德米特里·奥列宁一样,他前去高加索,去“体验危险,以求在危险中考验自己”。他先在高加索服役,后来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这一段时间的军事生活对他一生的创作活动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早年的一系列著名的战争小说诞生了·并立刻引起了当时文坛的极大瞩目.具体地说,博得了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大作家的高度评价车尔尼雪夫斯基一再夸奖这位青年作家的“观察力”.看人的透彻眼光和对人的心灵的深刻研究”。涅克拉索夫也同样赞赏他的特写《伐林》,说它里面有着“许多非常精细的描述”是“俄国文学上未曾有过的东西”。早在短篇小说《袭击》中,青年托尔斯泰已不单纯作为战争的参与者和目睹者去描述战争的故事,他已开始作为一个思想家去思考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原因和后果等等
问题了。他在《袭击》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们活在这个美好的星球上.活在这广裹无垠的星空下,难道感到拥挤憋闷吗?处在这个迷人的大自然中,难道人的心里可以保留着憎恶复仇的情感或者消灭同类的欲望吗?在与大自然这个美和善的直接表现者的接触中,人的心灵中一切不良的情感也应该消除了吧”。这位青年作家不仅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试图加以回答:“战争?人类中一种多么不可理解的现象呵!当理智提出这样的问题:它是否正义.是否必要?内心的声音总是回答否。这种非自然现象的一种恒定表现使它成了自然的东西,而自我保护感是正义的”。他的一些早期战争小说表明,他当时主要是去思考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问题。后来,托尔斯泰又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不仅以其广博的内容深度、人物数量、艺术魅力等独步于世.同时也以其迥乎寻常的现代性,以其思想和形象对当今时代的切合性令我们感叹不已。
《战争与和平》虽然写的是十九世纪初的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但它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一切反对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的人民·书中所涵蕴的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的题旨将永远为后世的善良的人们所珍视。而托尔斯泰在后来数十年中所写的许多政论,更是这位伟大作家向全世界直接发出的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正义呼声。托尔斯泰很早就意识到,战争的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道最尖锐、最棘手的难题。这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成为他思考、议论和写作的中心。例如在写于八十年代初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篇论文中,托尔斯泰告诉世界人民,仅有15万人口的小国斐济正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他详细描述了斐许人民所经历的被威胁、侵占、掠夺、奴役等方面的实情。他是把斐济人民的悲惨遭遇当作受殖民主义奴役的典型事例来描写的。他说,一切表现得很清楚:“奴役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大炮、威胁、杀戳和侵占土地”,而“主要的手段就是金钱”。
二、列夫·托尔斯泰对战争的抗争
托尔斯泰还抗议殖民主义者在被奴役的国家所推行的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政策。他深切同情一切受压迫受剥削的民族,例如他同情受到美、日、西班牙奴役的古巴人民和菲律宾人民。他谴责英国人在印度的野蛮行径,谴责对印度支那各族人民的侵略,并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波兰人和塞尔维亚爱国者进行正义的辩护。托尔斯泰对当时欧美的列强在世界各地所挑起的战争几乎都作出了自己的反应,比如,1896年他写了《致意大利人》一文评述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的战争;1898年写了《两场战争》一文评论西班牙和美国为争夺古巴和菲律宾的战争;1899
年在《致r.m.沃尔康基》(此人系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之孙)一信评论英布(尔)战争1904年又写了评日俄战争的《清醒清醒吧!》。除了政论文章之外,作家还在许多书信里补仁沦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世界各地不时有人给他来信,诉说战争所造成的苦难,他在回信中都对他们表示极大的同情,并指明谁是战争的罪人.并建议用什么方法去防止战争。很多国家的那些对战争势力的增强、军备竞赛的加剧、国际关系的恶化深感忧虑的人们往往都想知道,托尔斯泰对此会说什么?”人们希望聆听他的忠告,得到他的帮助。有位美国人叫蒙塔古·莱弗逊,他是个医学和哲学博士、艺术硕士,上世纪六十年代居住在英国,曾与俄国的著名思想家赫尔岑有过友好往来。在费城的一次反战的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严厉谴责美国政府出兵侵占菲律宾。随后他将自己的演说材料寄给托尔斯泰,他请求说:“我在演说中所谈到的那些犯罪行为和可怕的事情每日都在继续发生。合众国人民出于对您的崇敬,并为了那被凌辱了的人道精神,想聆听你的高见。恳请您大声痛斥那些以合众国名义去干这些卑劣勾当的残酷而堕落的人们,他们正竭力对人们隐瞒这些勾当。”莱弗逊这里指的是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托尔斯泰回答说:“关于这场战争,全世界都知道,大家都非常关注它的表现”。 1899年在荷兰海牙召开过一次有多国代表参加的和平会议,讨论限制军备和保障和平的问题。令托尔斯泰大感气愤的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竟充当这个会议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当时一家美国报纸请托尔斯泰就这个会议谈谈看法时,作家回电说:“海牙和平会议不过是基督教伪善的丑恶性表现而已”。在这个电文的开头还有这样的话:保卫和平的问题“可能是由那些不限于空谈,而且亲自参战(必须作战)的人去解决的”。九十年代,托尔斯泰还写了一篇题名为《天国在你们心中》的政论.它曾对世界大战发生的危险性作了预言:很难设想有比基督世界当前所处的境况更具灾难性的了,这个世界有相互敌对的武装起来的民族,有经常不加控制地加重的赋税用来支持日益增强的军备,有工人阶层对富人的日益强烈的仇恨,有悬在人人头上的战争的达摩克利斯剑,它时时该该都悬在上边,或迟或早是会掉下来的”。作家还断言,俄国人民只能在两者中选择一样,要么是战争的恐怖,要么是革命。这位作家认为,“对于人民大众而言”,选择革命将好一些,不要选择战争,因为战争在“一年中所吞噬的牺牲品要多于本世纪所发生的一切革命”。值得注意的是,作家说这番话的时间,是在日俄战争和1905年俄国革命之前若干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托尔斯泰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战争乃是“残酷的生活制度”的产物。他逐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旧的社会未被消除,
战争就不可能被消灭。所以,他认为“现存的生活制度是应该消除的”,并确信,“暴力的制度是不会永世长存的”。
三、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对和平的追求
晚年的托尔斯泰认为自己的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促进”新时代的到来。曾有人故意问作家,他的这种“消灭现存制度,代之以新制度”的意向是否有悖于他的宗教信仰呢?他回答得很干脆:“如果现存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被消灭,这不就只是证明这种制度是错误的、违背上帝意志的,所以应该被消灭”。可见此时的托尔斯泰已经完成他思想观点上“最大的转变”。然而作家同时又认为,他们的工作是有一定益处的,那就是通过他们的活动使反对战争的观点愈益深人人心。用他的话说 “越来越深入社会的意识”。他产生过这样的希望:“战争变得不可能”的时代也许为期不太远了。作家曾分析说,当代人按对战争的态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把战争看作“可由一些外部方法加以纠正的偶然的政治现象”,第二类人认为战争是残酷的然而又不可避免的现象,第三类人则认为战争是必要的、甚至有益的他着重分析了第一类人的见解,因为当时几次和平大会,尤其是1890年夏在伦敦召开的和平大会的召集人中,持这类见解的为数不少伦敦和平大会曾作出十二条决议,作家对之一一加以分析和评论,他最后指出:大会的基本思想就是向人们“宣扬战争之害与和平之利”,要人们每年十二月第三个星期日”都去宣传这样的思想。作家说,这些书呆子们天真地设想。“如果多费纸墨、多费口舌那就可以使人人协调一致使人人变得没有利害冲突,到那时就不会有战争了”。可惜这些人没有认真想一想,他们向之进行劝诫的那些政府难道愿意自动解散军队,并在仲裁法庭的帮助下友好地去解决彼此的争端吗?针对上述见解,托尔斯泰打比方说:“??就姐有人假如建议商人和银行家们不要以贵于买进价格出售任何东西,而要从事不计利润的则富分配,并由此消灭已变得不需要的货币。’.但要知道商业和银行业要的就卖贵于买,所以这种要卖不贵于买以及消灭货币的建议就等于是要它们消灭的建议。”作家把问题提得尖锐极了。他对那些大会组织者们的批评的正确性已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曾几何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便接踵而起,许多派代表出席那几次和平大会的国家后来并没有去“自动地解散军队”或“友好地解决彼此的争端”,相反却是“自动地”扩军备战,对他国大动千戈。虽然如此,托尔斯泰并不全然悲观,从不认为战争就一定不可避免,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竭尽自己的努力。法国有位名叫儒勒·克拉季的作家、科学院士,他曾因为军国主义辩护而受过托尔斯泰的批评。后来到了
日俄战争发生时,此人便在法国《时代》报上发表一封致托尔斯泰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讥讽托尔斯泰的和平活动徒劳无功。他写道:“您看到了吧,亲爱的伟大导师,人就是种种事件的玩具。帝王们诚心诚意要和平,而人们则迫使他们进行战争。人民渴望宁静,可是隆隆炮声惊醒了它,‘裁军’这个伟大字眼被抛向世界,而武装的舰队则驶遍各大洋,边界上处处刀光剑影。善良的预言家呵,您教导人们要有恻隐之心,可是他们对您的回答是:上弹,开火!这会不会让您发窘呢?尽管您的信念很坚定,您会不会对野兽似的人大失所望呢?这正是我希望从您那儿听到的话,亲爱的伟大导师。”对此作家严正地回答说,没有任何东西能扑灭他对人类理性的信心和对全世界和平取得胜利的希望。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18届国际和平大会的组织者们曾推举他为名誉成员,邀请他前来瑞典首都斯德离大会开幕儿乎还有一个半月时间,托尔斯泰已在废寝忘食准备他的发言稿,他打算在大会上亲自用法语发表演讲。当时有位友人来过他家拜访,他过后给自己的一个亲友写信说:“这些日子里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精神抖擞,工作努力得可怕。他连做梦都梦到去斯德哥尔摩。昨夜他甚至没有睡,为这一念头而激动。他用法文在准备自己的演说稿,而图尚在翻查旅游指南,选择路线。”托尔斯泰的夫人索菲娅·安德列夫娜对他决定去斯德哥尔吟一事担心之至,因为他已届毫重之年,身体、欠佳。可是托尔斯泰本人却壮心不已,对此行抱有很大希望。不过,他深知自己的报告将不会被那些统治人物所接受。
四、为和平而呐喊的列夫·托尔斯泰
但是,他相信,人们可以“从残酷的、非理性的生活转向理性的、具有当代人类意识要求的生活。”托尔斯泰知道,和平的敌人往往是那些大权在握的统治人物,但这位作家对他们并不畏惧。他说:“在他们手中有亿万金钱,有千百万唯命是从的军队,而我们仅有一种手段,然而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手段—真理”。他深信,“我们的胜利是无疑的,正如旭日的光芒会战胜黑夜那样无疑”。自然,在对托尔斯泰为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争取世界和平所作的一切贡献表示崇敬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他的世界观上“显著的矛盾”。他在提出和探求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时,往往也掺进他的“不以暴力抗恶”思想,难免留下“托尔斯泰主义的历史罪过”的痕迹。但对于他来说.弱点方面毕竟是次要的,也是我们不应苛求于这位天才的。人类将永远珍视他为世界的和平,为全世界人民的友爱团结而奋斗不息的热情和勇气。
第四篇:《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读书笔记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俄国对世界文学最有影响的作家。译者:安东/南风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 2014年8月。《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摘抄:那时他是一个诚实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随时准备为一切美好的事业献身,如今成了一个荒淫放荡、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喜爱的只是自己的享受,那时侯他觉得世界是一个秘密,他怀着喜悦和激情千方百计要解开这个秘密,现在他觉得现实中的一切既简单有明了,一切都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环境所决定,那时候他认为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触大自然,接触曾经生活过、思想过、接触过的前人(如接触哲学、诗歌),现在认为必需、和重要的是人为的规章制度,和跟同事们交往。那时候女人是神秘的,迷人的,正因为神秘才是迷人的创造物;现在,除了家里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一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确:女人是他已经尝试过的最好的享受工具。那时候他不要钱,母亲给他的钱,连三分之一都用不了,他可以放弃父亲名下的田产分给他的佃户;现在母亲每月给他一千五百卢布,他还不够用,为了钱他已经跟母亲有过几次不愉快的交谈。那时候他认为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现在则认为强壮而精力充沛、兽性的我才是他自己。
我觉得这段写得非常精彩,也写得非常的现实,短短几百字,却生动的描绘出了很多人的人生历程。仔细品尝,我越发觉得作者的伟大与睿智。难道很多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善、恶的挣扎与对抗中度过的吗?
人从生下来开始,本性到底是善是恶?自古以来便有争议。我觉得人刚生下来时,并无所谓善恶,他们就像一块纯净的不能再纯净的冰块,没有一点污点。在后天的成长中,伴随着自己的个性和生长环境,每个人都会变得不一样,有善,有恶,或者善恶皆有。
我小的时候非常单纯,常常幻想到这世界是多么的美丽,和亲人、朋友们在一起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长大了我想干嘛干嘛,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这世界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象的那样,而现在的很多东西也并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但我能怎么办呢?有时你对什么东西非常讨厌,不屑为之,但结果你偏偏要去与之接触,并且还要笑脸相迎,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改变它吗?这时我想起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的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是一名二十多岁的青年了,后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能要经历各种的磨难和诱惑,各种选择和放弃。也许我的一生也将不停的在善、恶的挣扎与对抗中老去,,,,,,
以后的命运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我的工作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现在我唯有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低调的为之奋斗。我在心里默默的暗示自己,不管以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我都要坚持一份本心,一份
与人为善的心,不管善恶怎么争斗,总是邪不胜正的!
摘抄:从那时候起到今天,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没有打扫过他的灵魂,所以他从来也没有象这样肮脏过,他的良心所要求的东西和他所过的生活之间也从来没有象这样不协调过。他看到这个差距,不由得心惊肉跳。
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好的,坏的全都扑面而来。好的不容易接收,坏的却挡不住,所以我们经常都要定期“清扫”。
作为一名青年,我比谁都希望进步,我想变得更优秀。然而,在奋斗的过程中,有时总会停滞不前,不仅如此,有时反而会倒退。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处于迷茫、懒惰、灰心、郁闷、贪玩等状态之下,怎么办呢?一时想改又改不过来,想马上步入正轨可难了。此时,只有自我反思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提高。经过这一阶段之后,神清气爽,明显感觉自己从思想上、精神上进步了许多。因此,常常反思是有助于自己更好的成长的。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睿智人生,我辈所求也。
对作品的看法:
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复活,也是人类最美好感情的复活。同时它也是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
中文系10广电班 2014011159 晏彪
第五篇:《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值得重读精读。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最后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