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作者:王小波
一、 提到的相关书籍
王道乾译的《情人》、奥维德《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十日谈》、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图尼埃尔《少女与死》、王小波《黄金时代》《未来世界》、迪伦马特《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看不见的城市》、比尔·盖茨《未来之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乔治·奥威尔《1984》、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石屋藏娇》、《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尤瑟纳尔《东方奇观》、莎士比亚《驯悍记》、海明威《钟为谁鸣》、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乌托邦》
二、 读书笔录
1.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
2. 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
3. 《情人》片段“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4. 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而不是用来看的。
5. 美国一位老太太告诉我说,不读莎士比亚,不背弥尔顿,就根本不配写英文。
6. 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
7. 人有才能不叫艺术家,知道珍视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呢。
8. 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9. 照我看,任何一个文明都该容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解毒剂,可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
10.所谓文学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文化——这是一种特殊的混沌,大家带着各种丑恶的心态生活在其中。
11.海明威在《钟为谁鸣》里说过: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12.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
13.人不能总这样一本正经,偶尔看看别人扯淡,也是一种调剂。
14.国人总不肯承认自己傻过,仿佛这样就能使自己显得聪明;除此之外,还要以审美的态度看待自己过去的丑态。
15.文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各种书本的知识,另一种是各种暧昧的共识,以及各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氛围,一切尽在不言中。
16.罗素先生曾言,人人理应平等,但实际做不到,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知识的领域。
17.对电视观众来说,幸运的是,不是每天都是节日和大的纪念日,在这些日子里可以指望看点好节目。对电视台的编导来说,不幸的也是,不是每天都是节日和纪念日,那一天他们必须给观众找点节目。
18.门前空地虽是你自己的,但在别人的视线之中。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人,就怎么弄好了。
19.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20.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历经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
21.让别人看到自己住的地方是一种魅力的自然景观,这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22.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
23.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要是你有这些勇气和精力,不妨动手去做。要是没这份勇气和精力,不如闭上嘴,省点唾沫,是厕所的墙壁保持清洁。当然,我还想到了,不管要做什么,都必须首先离开屁股下的马桶圈。这很重要。要是没想到这一点,就会误掉班机。
24.洋鬼子想问题:一个人住在某处,对周围的一切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而在中国,大家所到之处,既无权利,也无义务;所有的公利公德,全靠政府去管,但政府不可能处处管到,所以到处乱糟糟。
25.假如一个人在生活条件和人际关系上都能感到做人的尊严,他就按一个有尊严人的标准来行事,像个君子。假如相反,他难免按无尊严人的方式行事,做出些小人的行径。
26.生活方式像一个去这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27.梦想虽不见得都是伟大事业的起点,但每种伟大的事业必定源于一种梦想。
28.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热分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有可能成真——换言之,不能成真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美好的。假如事情没有做成,那是做得不得法;假如做成了,却不美好,倒像是一场噩梦,那是因为从开始就梦想的不对头。不管结局怎样,这条路总是存在的——必须准备梦想,准备为梦想工作。这种想法对不对,现在我没有把握。我有把握的只是:确实有这样的一族。
29.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
30.生活对我来说,不是算草纸,可以说撕就撕。
31.人的成就、过失、美德和陋习,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
32.真正有出息的人是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且在那上面做出成就,而不是仅仅对名人感兴趣。
33.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
34.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但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
35.罗苏先生曾说,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
三、 观后感
开始
第二篇:我的精神家园
文学院汉教三班
222014308011193
周一涵
我的精神家园
最近,我的精神,或者说心情,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累。
最近,头发干枯分叉,一直掉一直掉。在寝室洗澡时我总是冷冷地看着手中一把一把的头发,黑黑的,湿漉漉的,仿佛跟自己毫无关系。长时间的吹拉烫染已经让它的健康严重受损,纵然是一点点的高温与热风也足以让它溃不成军。
每个早上都想懒床,每个晚上都很烦躁,不想睡觉。觉得自己抑郁太久,快要长出苔斑。疲倦。不安。难过。悲观。阴暗。潮湿。害怕阳光。我跳进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灵陷阱里,无法自拔。
这就是累,不是那种跑完八百米后身体上淋漓尽致的疲惫,而是隐隐的,浅浅的,若有若无的存在你身体的每一寸缝隙,让你无所适从——大或小。好或坏。生或死。温暖或寒冷。信任或背叛。未来的或逝去的。握在手里的或丢弃的。可我,我总偏爱后者。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在回忆。回忆大一时刚刚来到西大的欣喜与茫然,回忆大二时初识人生真理的成就与怅然。
的确,在西大经历了太多,爱情的分分合合,友情的吵吵闹闹,亲情甜甜淡淡,越来越觉得大学生活就是堆积木,成功了幸福了就越
来越高,只是某一天,高到某一境界,突然崩塌,那种摧拉枯朽的力量,我真的有点承受不来。
拉扯时光的轴,旧时光瞬间褶皱,充满棱角,饱和泛黄,我两年的大学时光终于也磨成了一张薄薄的,旧旧的,皱皱的,泛黄的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飘落在西大许许多多的角落。
这许许多多的角落,我都把它们深埋在西大的操场里。因为每当我“累”的时候,我就会一个人去操场上静静地坐着。一运,二运,三运,四运,只要能进去的,都可以。我已经数不清,在西大操场上熬过多少个不快乐的心情,也数不清我在这里留下多少个脚印——或深或浅的脚印,或快或慢的脚印,再也无法印刻的脚印——就像我再也无法复制的旧时光。
有时候,时间的苍白感只是一瞬间的事。
还好,西大有这么多明亮辽阔的操场陪着我度过我的大学时光。
雨天。飘雨的操场,略显青涩,没有多少人来看望它,冷冷清清的,她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眼睛里堆满了泪水却不敢有一句怨言。这个时候,我会一个人撑着一把伞,沿着塑胶跑道和她一起散步,陪她一起感受下雨的温度。这样走着走着,我心中的“累”也会随着雨停而停。
晴天。放晴的操场,是一只猫,一只神情安详的老猫,要不然它怎么能这么享受地陪我一起坐在这里的草坪上,静静地晒着太阳,感受阳光洒满我们全身再慢慢蒸发的热度。
还陪着我静静地看操场上的同学们,有的是来踢球的,球在他们脚下是那么地听话,传球,射门,自然流畅;有的是情侣,相互依偎着低低呢喃;有的是来跑步的,戴着耳机,大汗淋淋,神情却显示出她乐此不彼;还有的三五个坐在一起,大声地说话,大声地讨论,偶尔还会爆发出一阵阵清脆响亮的笑声,听见她们的笑声,我有时也会跟着笑,心中的乌云也随着消散。我一直觉得放晴的西大操场是一个热闹的画面,流动着,喧嚣着,甚至夸张着,而我喜欢置身于这种热闹中,并想象自己站在这个热闹的画面之外,感受人生中不一样的“安静”。每当这种时候,我的思绪也可以尽情飞扬,生活中好的坏的都可以在这里重演一遍,内心再体味一遍,许多道理也就这样懂得了。
这次也一样,我去二运寻找着,寻找我烦躁不安的答案。 漫步后,我找到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已大三了。大三几多愁与善感,几多浮躁与沉重、几多浅薄与深沉,大三演绎的是大学之大,我们也要渡到象牙塔的彼岸了。曾经的,满腔凌云壮志,豪情满怀,以为自己定能叱咤风云,独撑一片天。而今的,岁月风霜雨雪把梦想拍击得遍体鳞伤,才悟得自己的平凡与渺小。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自我,认真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大三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并时时像佛经里的“六字真言一样”挂在嘴边念叨提醒自己,但兴趣的宠坏,无法收拢的思想,使生活中所有的操作都成单线型,在它们的反反复复中,
错过了旁景,也错过了回头。
究竟是自己误了时光还是时光误了自己。我在这个逻辑中徘徊的不前。一场迟来的深思,终究还是晚了些。不过,这些事想明白就好。大学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大学的苦恼依然会上演,我依然有很多问题要思考。
只是想不通的时候我依然可以去走走,一步、两步、三步、四步,在内心里散满自己成长的脚印;
只是想不通的时候我依然可以去走走,一运、二运、三运、四运,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三篇: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在《一只独立独行的猪》中写到他插队时遇见的一直脾气怪异的猪,它从不在圈里安静的吃食或和其他猪们打闹,最后甚至跑出生产队,变成一只野猪。
我确实那样欣赏它。反抗了人类施加的束缚,它选择生活在废弃的稻谷地理,白天它可以放肆地去大野食,晚上在地理看星星。
如此惬意,如果我懂猪的思想,我定会从它满意的哼声里,了解它对自己精神家园的热爱。
我的精神家园,也诞生在一片自然里。
在我还馄饨无知时,郑渊洁的《红沙发音乐城》为我的精神家园塑造第一块基石。那是一个藏在沙发后的小人国的音乐世界。从此,我的世界有了色彩斑斓的童话和不绝如缕的音乐。
曹文轩的草房子为我的精神家园构造了结实的框架。我让我的灵魂飞过千山万水,在那水草丰美的油麻地和桑桑,秃鹤相遇,纸月为我歌唱,朱二麻子横肉的脸上满是笑意······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我的精神家园安上门窗。我看到车水马龙的洛阳,去往风沙漫天的敦煌,恍惚间,都江堰还继续着千年的流淌·······
我的精神家园是由书籍构成的,书籍是我精神家园的砖瓦和房梁。
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失意时痛哭流涕的依靠,得意时谆谆劝诫的警示;是外出时无所不知的同路者,是归家时灯下温柔述说的枕边人。
这是我像燕子一样一点一滴用唾液和稻草筑起来的世界。
却不得不道一声“可惜”!因为我正与它渐行渐远。
我如今的家园里,没有了王小波,史铁生。只有语文和数学迎接我。我从“秦孝公据西汉之固拥雍州之地。”的读书声醒来,在“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的背书声中昏昏欲睡,此时此刻,我多想回到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应该在王小波笔下的泥水洛阳,飞雪长安里。李靖在公共浴室和波斯人抽着大麻烟,红拂在洛阳城的大街上闲逛,虬髯客偶尔打一双草鞋,练习着天下无敌的剑术·······
这是我精神的空间,这是我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一生坚守之所在。
第四篇:我的精神家园
宜章七中——我的精神家园
谷正华
宜章七中,建校百年,历来是路东片学子们向往的地方。 一九六四年,那年我刚满十岁,就从南塘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来到了赤石完全小学校读四年级。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校长被罢官,学校停课,我因此而辍学。次年六月,复课闹革命,我又和同学们重返校园。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我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那时,国家已经废除了高考制度,城镇的中学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农村的子弟中学毕业后都回乡务农。 屈指一数,我在宜章七中求学八年,她是我成长的摇篮,更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宜章七中校志》征文中撰联曰:“九子岭揽胜,尽阅楚南粤北风物,九九艳阳景如画;三望坪育才,精研古今中外文理,三三熔炉铁成钢。”回顾那段历程,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总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美丽的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的乐园。校址三望坪“三望山水奇秀,文峰峙其前,三台列其后,清流冈阜,映带环绕于两傍,是盖扶舆磅礴之气所钟也”。这里流传着“美女梳妆”、“勾嵝募道”、“三望吕洞滨”、“清军三盘营”民间故事,为人乐道。 当我第一次沿着柏树林荫隐的宽敞校园大道步入别致的校门,一座雄伟的大楼耸立在眼前,拾级而上进入校舍,豁然开朗。大楼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内外迴廊,四合组成一个好大的 1
院落。一楼前后四个教室,左右两厢六个教室,其中间两间单房错落在教室与教室之间,起着隔音的作用。通道左曲右回,四通八达,设计颇具匠心。二楼全部是学生宿舍,木板阁楼,木栏栅。那时的学生寝室都是大连铺,每个班一个大寝室,分男生区和女生区,整个楼层能容纳上千学生。我们班的宿舍是正堂,天花板是拱形木骨架、木板材结构,上面绘制的是春秋时期儒家七十贤人彩绘和文字。它是整个大楼的经典之作。真后悔当时不记事,没有把它拍下照片留作纪念。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浩劫中这些文物被学校的红卫兵当作四旧破坏了。大楼的左边有一个“园蔬亭”,小桥流水,花卉争妍,许多的花卉当时我都叫不出名称。她是师生们课外活动的好去处。大楼的右边是一排平房,青砖白瓦,是教职员工的生活区。再往右间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相间是一座朝西凹形平房,那是中学部——宜章七中的前身宜章县第三中学教学区。校园的后山是雄伟壮丽的九子岭的主峰,约五十米高处,青石嵯峨,凹凸有致,几眼山泉,四季不沽,到了春天,泉水流瀑激石,水花飞溅,一泻百米,落入池塘中,真有银河落九天的美景。当到了开饭的时候,师生们三五成群聚集在泉水处用餐,饭后饮上一碗泉水,美滋滋的好惬心。
校园中那百余棵酸枣林是我们前几届的校友们种植的,我看着它们长大成材。斗换星移,四季轮回,它周而复始地迎送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的来去,它是学校兴替的见证者。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那些年月里,这遍苍郁的枣林还是赤石公社“万人
大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湘江风雷”、“五湘农怒”、左派、右派、保皇派,你方唱罢他登场各尽其能事。它记录了许多喜怒哀乐的故事,其中的滋味有甜、苦、辣,而更多的则合着这个“酸”字。当然这只是校园中的小插曲,丝毫也玷污不了校园这块净土。在这里,我畅游“三望胜景”,初探“天文地理”。
学校强大的师资阵容为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八年里,我和莘莘学子们一样受过如沐春风、如品香茗、似饮甘露般的老师们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洗礼。师生情深似海。欧阳达、欧阳卓、李昌奎、王邦建、谢作才等……他们是启迪我的心智的几位恩师。是他们造就了我刚直不阿的秉性和风骨。欧阳达老师是我四年级至六年级的班主任,兼任语文课程。他授课时洪亮的嗓音、优美的肢体语言,隽秀的板书总能吸引同学们,我们班里的语文成绩在年级总是名列前矛,同学们和学生家长都很尊敬他。可以说,欧阳达老师是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之一。还有图书室管理员欧阳卓先生也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方便。那时到图书室借阅书籍的同学不多,我每次到图书室去,他都热情地接待,便为我提供图书目录,推荐名著给我阅读。高小期间,我就读完了巴金名著“家”、“春”、“秋”。 可惜在那场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中,欧阳达、欧阳卓两位恩师因家庭成分不好而首当其冲,遭受到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我的心灵也受到了创伤。
李昌奎老师是校医兼英语教师,他是我的恩人。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此谷正华非彼谷正华也!”那时,我先天不足后天
也不足、体弱多病、慢性肠胃炎、营养不良把我折磨得只有半条命。课余时间,我总是泡在医务室里,经常弄翻草药柜,是他为我针灸,熬草药精心调理,我的病情才得到了缓解,我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王邦建和谢作才老师都是湖南师大的高材生,毕业时正值文革,他俩被分配到偏陬僻壤的宜章县第三中学。这也许是缘分,高中时他俩先后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他俩也很器重我这个弟子,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年级和班级作文课上宣读,给予我莫大的鞭策与鼓励。这也激发了我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培养了我好读书的习惯。现在,我在机关从事文职工作也还得心应手,得益于那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参加工作后,曾与谢作才老师在宜章县政府大院共事多年,师生相敬如宾。欧阳卓、欧阳达、李昌奎、谢作才老师都已先后去世。王邦建老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诗词研修班导师、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他与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有着文化交流活动。我们之间关系一直密切,书信中,王邦建老师还对我以“贤棣”相称。今年,我到郴州去拜谒他,还得了他一匾“诸缘和诣”的墨宝,足见我们的师生情谊非同一般。
在宜章七中学习的日子里,我的同学数百,过善从密者莫过于余远东、钟华、谷华光和欧阳贵。
我是小个子,高中毕业还不足一米五,余远东同学是大块头,课余饭后我总是爬在他的肩上坐“马都都”,自然他并成了我的保护神,学校没有一个人敢欺负我。钟华、谷华光都是年
级语文成绩好、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俩是根子正、苗子红的,毕业后在人民解放军部队的溶炉里得到了洗礼,都入了党提了干。我因社会关系不好而命运多舛,一九七六年初,被诬为“现行反革命”在赤石公社坐了二十天牛棚,强迫劳动改造,我成了文化革命后期“极左思潮”的牺牲品。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钟华、谷华光和我先后考上学校,我们是高一、高二、高三排一百五十余名同学中凭真功夫考上学校的三个人。虽然考取的学校不很理想,但也引以为豪的,在赤石片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欧阳贵是我外婆家那个村的,他嫂子又是我村的邻居,假日我们都来回串门。我舅舅家虽然是地主阶级,但舅舅是大队的赤脚医生,在乡里也很受群众拥戴,他家的小日子比我家好过,在生活上也就少不了给我家一些接济,假日里我常跟欧阳贵一起到舅舅家去带一些米菜到学校去弥补不足。如是,我们并成为了好同学、好朋友。现在,我这几位同学都是高职人员和处级领导干部。在当今商品大潮中,众多贪官纷纷落马,而他们且都已平安着陆,足见其本色。我为他们感到庆幸。
走上社会后,我常到宜章七中去,把精神家园当作停泊的港湾。我离校已经整整三十八年了,学子走了一批又一批,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从欧阳贡、谷崇德到欧阳庆、邓小代、欧小全、王明灯、欧平凡,每一任校长都是我的知己抑或是挚友。欧阳贡、谷崇德均已离世。在与后五位校长的交往中,我们都是在探讨新时期的办学方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校园建设布
局方面,我向欧阳庆校长提出意见,县教育局没能采纳,我们国家政体中的长官意志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我等只是杞人忧天。这些年来,学校建设耗资巨大,却不尽人意,既破坏了原始生态和文物古迹,又没有凸显现代建筑风格和学校标志性的建筑物,确是学校和乡里的一大憾事。而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发人深省,我很崇尚校友谷表信“名人、名师、名校”;“学校、地方、社会”两点三维思考的办学思想,就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教师,地方的行政官员,在外工作、创业的校友们以及乡里的父老乡亲都应该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层次,高起点的研讨。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现任校长欧平凡正带领学校一班人攻坚克难、修身治教、共度时艰,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感到欣慰。
宜章七中人,大家努力吧!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宜章七中一九七一届高三排毕业生,现为郴州市诗词协会会员、宜章县作家协会会员、《宜章县志》续志副主编)
邮箱:lovefanchun@163.com
第五篇: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只有读了这种作品,人才能知道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生中宝贵的的东西,那不是学校课本里告诉你的扯淡这个那个主义,也不是畅销作家告诉你的爱情,而是你的,建立在你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精神家园。那比许多事情都要重要,也许,只有读这种好书,才能让我们摆脱腐朽的教育,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我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太多的人生启发。
书中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1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我这样理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次,《我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走向严肃的高贵。也许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第三,读过此书,相信你对艺术的精神内核会有更深的理解。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
学习文学的范本……""他们"指的是王道乾、查良铮等前辈翻译家。小波这样写到:"最好的,还是诗人的译笔;是他们发现了现代汉语的韵律。没有这种韵律,就不会有文学。"如此喜欢诗人的译笔,大约源于他的青少年:"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文中又说到了傅雷、汝龙先生,这两位先生倒是名满天下,虽然他们的译文集只印了一万册却仍然堆在书店里卖不完。也许答案在这里:契诃夫的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是真正的文学,是最朴实也最深奥的文字。它需要的不是猎奇的心灵,而是高雅的趣味。最后,他写下让我感动和受益一句话:"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
还有很多、很美妙、很有趣的东西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正如王小波哥哥王小平的纪念文章中写到:“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
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味。品味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它与学问的关系不大。有的人学富五车,品味只是初等。有的人目不识丁,却具有一种灵觉,能与高品味的东西发生共鸣。无论如何,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品味差别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味。”
“小波作品的价值,从一个方面来说,在于他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高尚品味,一股尘世中的清纯之气。这些东西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惟有缘者得之。而有缘人再传有缘人,这一团精神能量也许就此传递下去,不致泯灭。”
我们读《我的精神家园》,读王小波,也是传递精神能量的有缘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