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书《中国乞丐史》。先给大家来一首定场诗,说的就是乞丐:垢颜蓬鬓逐风霜,乞食披尘叫路边。此去回头君莫笑,人间贫富海茫茫。这首诗让我想起原来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是清朝时,有一乞丐流浪到通州,因饥寒交迫倒毙路边。人们在他身上翻捡到一首绝命诗:“浪迹天涯独自由,手携竹杖过通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管临风唱晚秋。两脚踏翻尘世界,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容吠未休!”显示出这个乞丐胸襟高旷,卓而不凡的内心世界。南明福王政权崩溃之际,文武大臣非逃即降。有个乞丐在南京百川桥上题诗道:“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管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卑田院即收养乞丐之养济院。写完这首诗,乞丐就跳河自尽了,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忠君爱国的精神,对贪生怕死的腐官庸君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这是我原来看过的两个小故事,现在言归正传,给大家讲讲我推荐这本《中国乞丐史》的两个理由:
第一、这本书填补了“乞丐”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空白。
中国素以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著称于世,史籍流传于今者可谓浩若烟海、汗牛充栋。然而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年之久,在封建独裁政治体制下,文化不过是其奴仆,史学专为“资治”服务,一部二十四史实为一部帝王将相家族史。追捧政治,蔑视文化,搞影射史学,史学为政治做注脚,不客气地说,其封建余毒在现代之学界犹存。五四运动以其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姿态,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梁启超认为:历史乃是人类共同进步的文明史,率先倡导要撰写文化史。史学家柳贻征将理论付诸实践,出版了第一部《中国文化史》,从而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掀起了一场研究文化史的热潮。鲁迅说: “中国学问,待重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件,都须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鸟烟瘴气,莫名其妙。其他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着手。”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不但非常赞同开展社会史、艺术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而且在这里还特别指出了要开展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等亚文化专题史的研究。然而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思想领域才得到真正的解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学领域里又掀起了第二次撰写文化史的热潮,《中国乞丐史》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书的,它是第一部关于研究乞丐问题的中国通史著作,堪称填补空白之作。这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体例上均颇具较强的原创性。具体来说,该书在内容上所叙所论乞丐阶层的方方面面,皆为发前人所未发,论前人所未论,这在以往的史书上是见不到的,为了写这本书,作者曲彦斌陆续涉猎了典当史、行会史、保安史、经纪史、拍卖史、生肖史、隐语行话史、招幌和招徕市声史、俗语史乃至流氓文化等等,因此,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令人闻所未闻的掌故,非常有趣。
第二,贴近生活,可读性强
这本书书在内容上十分新颖,而且所写有关乞丐的话题,非常贴近生活,有浓厚的市井和乡土气息,因而妙趣横生。关于乞丐的话题,人们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无人不曾见过乞丐,即俗称“要饭的”;说不熟悉,何人知晓他们究竟生活怎样?他们行乞究竟是因穷困所致,还是好逸恶劳?他们行乞的理由究竟是真,还是假?总之这是一个人鬼混杂、隐秘难知的社会特殊群体。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就可以探秘这一未知世界。其实当代街头出现的许多行乞把戏,早在明清时期便以见诸江湖隐语行话之中了,例如:讨饭行乞称“挂 ”、 “碎山”,瘫叫花子行乞称“披街”,伪作落难行乞称“搽相”、 “沐猴”,书写悲情行乞称“磨街党”,携带妇女行乞称“观音党”,戴孝行乞称“丧门党”,作揖行乞称“丢圈党”,哭诉行乞称“诉冤党”,耍蛇行乞称“扯溜”,耍猴行乞称“耍老子”等等。仅此我们便可以看出,丐帮是有着极其细致分工的,并且这种分工早已相当成熟,自古以来便有了这一“传统文化”。据作者的多年研究,丐帮不仅分工细致,而且还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既然有组织形式,就有帮主与成员的等级差别,就有秘密活动行规,秘密活动领地,甚至还有自己特殊的信仰和价值观等。在他们的行乞过程中,每日所遇所闻,更是形形色色,离奇古怪,活脱脱地勾画出一幅社会风俗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