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笔记
、&邹忌与徐公比美,邹忌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经过思考后从中悟出了受蒙蔽的原因;
&以切身的经历设喻,来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写作目的→邹忌借喻说理,以家事喻国事,婉转地劝谏齐王(齐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齐国大治,也希望良臣能够善于进谏)。
1、有自知之明,没有得意忘形,重视客观事实,
有智慧,能言善辩(语言恰切)
忠臣。
邹忌大胆含蓄的善于采用进谏是进谏成功的主要因素。他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的方式,以委婉的语言,由家事到国事,可见他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远见卓识的良臣。
&邹忌是怎样巧妙地劝谏齐王的:
类比推理,由家事到国事,大胆而含蓄地指出了君主倍受蒙蔽这一事实。语言含蓄,方法巧妙,易于接受。
启示1应忠言未必逆耳,应采用适当的方法,用巧妙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有自知之明,不要被不切实际的称赞冲昏了头脑。
启示2 在生活中,我们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做到知错能改。
启示3国家贵有清明之治,不动一兵一卒就能使别国臣服。
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国的问题之所在,而齐王胸襟宽广,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这样就不动一兵一卒战胜于朝廷。
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1、文学常识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它是西汉末年-------------编撰的一部--------------------体史书。“讽”是--------------------------的意思。
2、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
(3)朝服衣冠 ()(4)孰视之()
3、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异,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何不同?
4、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ɡuàn)(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1、解释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悲鸣不已()(2)若相语状()
2、喜鹊在“孵卵将雏”时不是高兴,却“悲鸣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而对喜鹊的悲鸣,其他喜鹊是怎么做的?
3、读了这个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写一段话,说说你的看法。
(三)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 下,两岸不通车马。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 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译文:
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
1、解释句中划线词。
(1)每岁季春 ()(2) 争来赴之()
2、用原文语句填空。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故事具体的时间是-----------------------------------,文中同时描绘了跳龙门的盛况是---------------------------------------------------------------。
3、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登上者“不过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能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a)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1、文学常识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名,字,时期著名的诗人。
(2)找出这两段文字中的成语。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里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你能用一句诗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4、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到底美在哪里呢?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五)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2),窃(3)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4)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5)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6)不听其所为?”冕因去(7),依僧寺以居。夜潜(8),坐佛膝上,执策(9)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0)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1);冕小儿,恬(12)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13)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宋学士文集》)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窃入学舍()(2)琅琅达旦()
2、请概括说明文中“儿痴”的表现。
3、王冕的行为给你怎样的启示?
(六)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的国的王)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以大易小()(2)岂直五百里哉()
2、从文中可看出秦王是什么居心?
3、唐雎是怎样的人?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战国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1、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为。文章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性散文。
(2)“四书”除了《孟子》外,还包括,,。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发于畎亩()(2)劳其筋骨()
(3)空乏其身()(4)行拂乱其所为()
3、选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4、选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早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的?
第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a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a)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四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设计着意于培养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有序的科学的问题链为学生搭建理解文章的桥梁,让学生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独立思考探求故事的意义,并联系自身的经验或某种社会现象谈自己的感受,或者谈对自己的启发,生成新的感悟,增长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可 以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课文基本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弄通文意,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等。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引入故事
师:虽然在读文章时,我们的认识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读一篇课文时往往也有我们感悟文章的侧重点,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可以此侧重点为我们认识全文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和探讨故事的意义,最后同学们从某一点出发把你们的感悟写出来。在此之前,请两位同学再次讲述一下故事。老师加以评点,告诉大家讲述故事的技巧。
四、设计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把讨论思考的结果形成课文评述师:这个小故事十分简单,不难理解。这里给大家一些问题,请先自行思考,然后分组研究探讨,把自己探讨的结果选择一个角度写成课文的评述,字数150 左右。
师:出示问题。同学可以从下列问题中找一个你阅读时的“趣点”开始你对全文的理解。也可以自找角度。
1.用最简洁的话语对本故事的内容加以完整的概括,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并说明故事的意义。
2. (从邹忌受蒙蔽的这个角度来思考故事的意义)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人明知他不如徐公美还要 说谎?他们能不能直接告诉邹忌不如徐公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你所说的话是不是都是真话?我们应如何对待?
3. (从邹忌进谏的方式来看故事的意义)从故事的结局中我们能看出齐威王是个明君,那么邹忌为什么不直接劝谏,而是要“讽谏”呢?两者有何不同?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4.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故事的意义)齐国不战而胜的故事结局,说明了什么道理?
5. (从建议的实施看故事的意义)从本故事中想一想正确的意见能否得到实施,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6.这篇文章在篇章结构上有何特点?有人说用了“三叠法”,你能否分析出此种章法。
7.分别写出你对邹忌和齐威王的看法。
8.据本课写一篇《谈邹忌的说服艺术》的读后感,也可引用有关邹忌说服齐威王的其他事例,让学生查看《东周列国志》。
9.你对本文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自学:把所有的问题归纳成一篇述评。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述评,每组选一个代表,有六到八个学生发表他们与众不同的感悟。
教师补充,启发。
学生完成评述文。
学生例文一:这篇文章写邹忌从自己的家中小事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认为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于是巧设辞令,用自己家中的事类比国家大事,委婉地劝说齐威王纳谏。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劝说,广开言路,励精图治,使齐国大治。
全文短短百余字,精练生动,灵活多变,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邹忌善思、明智的谏臣形象;齐威王从善如流的明君形象。
其次,《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 ;三比(由己推王) ;三赏(齐王纳谏) ;三时(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之一。(客观评论式)
例文二:我主要是从邹忌受蒙蔽这个角度来联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蒙蔽或被蒙蔽当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出于好意或有目的的夸赞,也不要因别人的恶意的批评或沮丧或生气。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或精力去在意这些事,如果只注意这些事,那就会深陷苦恼。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邹忌给我的启示。(个人感悟式)
五、总结:
1.学生把讨论问题的结果选择一个感悟点写成百字短评。
2.学生读自己的短评。
3.教师小结,总结学生们的讨论,只是对学生的想法加以点评肯定或者交由大家再思考讨论。或者只答疑,与学生对话,探讨他们多方面的感悟。比如:说话的艺术,交际中的盲区,专制和民主等等。4.学生完善自己的述评,上交。
读后感是锤炼我们思想的最好的方式。
设计b
[创意说明]
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在比较人物事件的异同之间,看出问题的实质,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故事的意义。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通过比较,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邹忌之智和齐王之明,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案适合文言文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能谤讥于市朝
(三)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1.忌不自信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王之蔽甚矣
印发《召公谏厉王弭谤》,要求粗通文意。
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能言善谏的贤臣智士,他们能否达到劝谏的目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那么它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个劝谏的故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教师提问学生的归纳字词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三、幻灯依次放映图片:邹忌顾镜自览图、邹忌问妻图、邹忌问妾图、邹忌卧床自思图、邹忌向齐王进谏图、齐王纳谏图、门庭若市图、门可罗雀图、各国进贡图。并配以学生的画外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
四、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
提出如下问题:
1.邹忌和召公各自进谏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因此而进谏的心理是什么?
2.比较邹忌与召公两人的进谏方式。为什么邹忌的建议得到接受而召公却没有?邹忌的说服有何特 点?对你有何启示?
3.齐威王和厉王对谏言各自的反应是什么?有何不同的处理方式?请对两位君主加以评论。
4.试比较邹忌与召公进谏后的不同结果,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5.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对待他人的建议人们也有不同的态度。请谈一谈建 议对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可从建议的方式或者其他角度谈对你的启发。
五、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先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吸取别人有用的观点以完善或订正自己的观点,并写成百字比较文。
六、教师提问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七、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邹忌在劝谏之时从对自己身边小事的亲身体验来说明治国的大道理,委婉亲切自然,且有暗示和启发作用,容易让君主在不失人君的面子的情况下接受;召公则寓治国之理于比喻之中,
形象生动,有警醒君主、震聋发聩的作用。两人都说理透辟,切中要害。进谏方式不同:邹忌进谏方式委婉而富于暗示色彩;召公劝谏方式是直接的,智识深沉,有警告之意,是锋芒毕露的。
二人所遇君主不同:一个从善如流,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用一个善字写出齐王干脆痛快的态度;一个止民之谤以致迫害人民,而用卫巫则写出厉王的恼羞成怒。
不同的结果说明国君只有广开言路,才不会受蒙蔽,也才能富国强民,不战而胜。相反,如果置人民心声于不顾,并酷虐说真话的人,必会失去民心,最终因人民的反对而导致失败。
附:《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更多请你搜索Www.haOWoRD.Com),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原作者:周晓兰)
第五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读好文章,好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齐王的果断,如果你还没看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请你看完我的文章,赶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