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人何处 书评
美人何处
红颜,美人。这是两种从古至今唯一不缺的。似乎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有关于女人,而事实上,她们是渺小的,即便是导致了一个朝代的变更,她们却终是不能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褒姒,武姜,息妫,甚至是让万千男子迷恋的夏姬。自古红颜多薄命,她们的美貌最终被认为是祸水。
褒姒,在她的一笑里,西周灭了。就像所有的书中说的一样,褒姒的倾城一笑,让周幽王不惜付出一代价,甚至是拱手山河讨你欢。谈及褒姒的身世,她是一个弃婴被褒城的一户姓姒的人家收养。而在周幽王登基三年,褒国战败,十几岁的养女褒姒,被当做赎罪品,进献到宫廷。从她踏进宫廷的那一步开始,就注定了她的祸水之名,也注定了西周的结局。就像桀有妺喜,纣有妲己一样,幽王身边有了她-----褒姒。幽王是孤傲的,可是他迷恋这个表情冷淡的女人,到死。这个女人改变了他,他不再残酷跋扈,他对她千依百顺。他为她废掉了家世显赫的申后,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可是即便这样,她依旧不笑。爱到痴狂,幽王殷勤的问,她只回答:妾平生不笑。她不笑时,你费尽心思她也不笑。她要笑时,即使要倾国倾城也要笑。烽火中,不再有伊人的倾城一笑了,可这一笑却被印入了史册。她自始至终只给了他一个笑,转瞬即逝,却为他担起了祸水之名。只是,她的一笑,是在笑诸侯的愚昧,还是在笑自己已经注定倾城的一生?
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无奈又岂是一个女人能够理解的,而她偏偏理解了,她做了她的选择。当四面响起楚歌,当所有的将士都沉浸在思乡之情中不能自拔,他不能。他没的选择,他不能和其他战士一样,他不能选择战或降。他没有权利害怕,他没有权利软弱。因为他是霸王,因为他意在逐鹿中原。与他不同的,虞姬有,虞姬可以选择去或者留。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把最后的选择权交给了虞姬,他尊重她的选择。他担心她的安危,他更担心她会落入别人之手,即便他知道,即便虞姬落入了刘邦之手,凭着她的聪明和美貌,她依旧会活得很好。只是他不忍心,她经历了这么多,因为他,因为他的身份,他的地位,因为他的那个看似遥遥无期的天下。最后的时候,虞姬为霸王斟酒,做了最后一舞。这一舞中,她回想起了他们一起策马奔腾的场景,她甚至可以想到项羽称霸天下,他们一起坐拥江山,只是这一切太美好,此时别去,还能让他留着三分念想,让他记住她今夜的样子。她没有犹豫。因为她知,若他真的坐拥天下,她也没有把握他会对她像现在这般好,她只想要一个家,而他的天下并不是她的家。“亲爱的,我在前头等你,你不久也会来的。” 他他那拉氏。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名字,即便她是光绪帝最爱的一个妃子,她却仅仅在大清史册上留下了四个字的姓氏:他他那拉。她是光绪后宫中,唯一长相周正的妃子。她的活泼,阳光感染着光绪帝。在没遇到珍妃之前,光绪是阴郁的,即便自己拥有大清的江山。可那江山是他的吗?不,是慈禧的。他每天要面对的,是奴才们虚伪的笑脸,大臣们的阿谀奉承,后妃的殷勤献媚,还有慈禧的威仪。偌大的紫禁城中,竟没有人能给他快乐。一直到珍妃入宫。她的快乐激励着他,她是他在紫禁城中唯一一个可以相信,可以用心付出的人。珍妃确实与众不同,她向往新的东西。她支持光绪变法。只是她付出所有所做的一切,在慈禧面前,不过是镜子上的灰,顺手拂去便也就没了。在被沉井之前,她最后一句话却不是乞求慈禧放自己一条生路,而是:皇上,来世再报恩了。珍妃是高傲的,她不会
乞求慈禧得以苟活。快要窒息了,她想起了他们曾经共同走过的十余年的春秋,她记得他们携手遥望着未来,只有果敢有为的光绪,没有老谋深算的慈禧,她是他唯一最尊贵的正宫皇后,她可以想象到她戴凤冠,着朝服和他并肩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她还记得她对他说过:皇上,不如我们效法明治天皇,扮作学子,游学欧洲……..只剩下一丝呼吸了,她想说:皇上,来世再报恩了。可是她只能发出无望的“咕咕”声。最后,两行清泪流了下来。皇上,来世再报恩了。
一个性格如冰,一个温柔如玉,一个活泼如火。三种截然不同的女人,三种不同的经历。而世界上却不知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女人。王宝钏的等待,证明了她的忠贞也证明了薛仁贵的忘情,从一个少女等到一个迟暮的老妇人,等来的却是西凉国的国王和他美艳王后,没有花好月圆的结局。何红药,为了她的金蛇郎君以身犯险,受了万蛇噬身之苦,她苦苦的等着他,等到的不仅是他的尸骨,还有他嘴里紧紧咬住的一支簪子,而上面却不是她的名字。鱼玄机,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却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她爱的抑或她爱的,她的生命里没有完整。武姜,息妫,夏姬,李夫人,王娡,红拂,陈圆圆,杜丽娘,恒娘,佩蓉,林徽因,张爱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遇见,选择,等待,背叛,错过。循规蹈矩的在她们身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美人何处?
第二篇:读《美人何处》有感
读《美人何处》有感
美人何处?一个疑问引出多少美人嗟叹,不论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金盘轻舞的赵飞燕,还是苦守寒窑的王宝钏、大观园葬花的黛玉,已别康桥的林徽因,美人一生不论曲折顺畅都在追寻一种成功那就是幸福那就是自己。 命运是苛刻的,容不得人多做选择;但命运又是仁慈的,你想成为什么,就成全你成为什么。
通过作者安如意对这些女子的分析,会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辨清一些事情。一切要从自身去寻找,去发现问题,就像身边有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生活的不幸福,而相同境况的人却生活的如意美满,这是为何?
我一直秉承的就是认可自己,认可我们所处的环境,但并不是说就可以不努力,不争取,不上进,而是在你这个环境中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最好,就做到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只要你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兴趣才是驱使人奋发图强的动力,而不是金钱和名誉。只要你用心去找,别人看似枯燥的学习于你就会是快乐的源泉。
就像我现在的文控工作,这是一个和文字朝夕相处携伴同行的工作,有些人看似枯燥,不知如何下笔,觉得难度超过干体力活。但是我却不会,文控是一个可以看到全局并上通下达的工作,我可以首先领会领导的要求、上级传达的精神,活动开展的意义、工作下达的指令,把它传递到站队,使站队有针对性的及时高效
的开展基层工作,;还可以把站队员工所做的工作、上交的建议、面临的困难反映给相关领导,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规程,使公司运转更加顺畅。
我喜欢我的工作,面对文字就像面对每一个可敬可亲的面孔,这就是我快乐的源泉。
第三篇:安意如美人何处读后感
安意如美人何处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书了,无意间看到了安意如的《美人何处》,便把玩起来!
安意如的文字,像一阵带着清香拂面吹来的风,让人沉醉其中,却也保持着小小的清醒,给读者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若即若离,时远时近;不疏远,不亲昵。有时,她会把她的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让我看到,这是一个独立的女人。有时,她会把话刻意说的模棱两可,让人去猜,去琢磨。就是在这探寻、揣摩之间,让读一本书,好象一场旅行,一次冒险。
美人去了何处,又该如何寻找?而美人的归宿,无非是英雄的怀抱,抑或香车豪宅之间。其实不然,不同的美人,便会有截然不同的归宿。
正如常言所说,没有无缘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故的失败,命运脉络看似混乱,实则清晰,过程倒也清楚,是萌芽、成长、延续、终结的不断循环。从某种意义上去审视,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前人的路。幸而却不是绝对的重复,依然存在些许微妙变数。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通过一条重新展开的路,达至的自我境界和目的的不同。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形形色色的女子绝不会稀少,有太多女子,性格各异,出色出众,如这世间百媚千红,拥有不同的受众。她们的美貌,她们的才智,她们的传奇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然而,红颜祸水却成了她们的代名词。容貌姣好是错吗?父母的给予是她们无从选择的。因着那些贪色男子、是非争斗让她们的美貌成为祸水,在人们眼中的倾国倾城却是毁了她们一生的根源。才智无双是错吗?自己的能力是她们生存的理由。就是有了她们的才智,才会吸引那些乱世英雄,成就一生传奇。
可是,她们的一生是悲惨的,有了美貌、才智却失去了爱,这是痛苦的,我想她们宁可拥有一份完整的、真心的爱,也不要拥有这些令人追逐的美貌与才智吧,她们总是被人们当作物品,在政治与利益中推来往去,有谁曾真正在意过她们心中的想法,有谁曾问过她们的意愿。也许,在世人眼中,她们只是一个拥有美丽外表的花瓶罢了。
其实美人,最动人的地方不在面若桃花,樱桃小口,不在妖娆的身段,纤细的腰支,柔顺的青丝,而在于智慧,在于情商。
却也不得不提到机遇二字。
如若唐太宗那一年没有广选天下美女,武则天永远不会进入唐宫,她后来也只是个村野农妇而已,更不会有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倘使咸丰皇帝不是好女色,爱听戏,兰儿便不会因小曲唱得好而受他关注,也就不会有之后野心勃勃的慈禧。
然而,她们生来是弱势的,是要等着男人来挑选。
但武则天也好,慈禧也好,那个选中她们的男人,也只不过是她们生命中的过客,是通向自己人生顶峰的垫脚石。对于武则天和慈禧这样的女人,容貌,身材,这些评判一般女人的标准,在她们身上倒已不再重要。被世人记住的,恰恰是她们的的智慧,她们的才华!她们让自己成功“跃龙门”,跻身皇室的才华,她们操控局势和生命中那些男人的本领,抑或她们治国的智慧。
诚然,亦有很多先天优势很强的女人。
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当芳华已逝,韶光待尽,曾经那些引以为傲的资本都成为可怜的笑话。最后,只有那智慧,会凝成胸口的朱砂痣,窗前的白月光,仍然是那样美丽的容颜,不曾改变。
然后你发现,对一个女人的成功而言,智商固然重要,情商无疑更重要。其实不光是女人,世人皆如此。想起一句话: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
第四篇:《乡关何处》读书心得
故乡的半边天
--《乡关何处》读后感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六遍了,但我依然相信:我一直都是在浅读,野夫心中真正的世界我还无法深深的体会和理解。他心中的故人故乡故事所夹杂的酸楚的滋味,似乎任何人都无法体会,这是一种境界,但文字在感情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野夫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思乡回忆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字课。
在他的回忆中,除了幽人苏家桥有点比较好的结局之外,其他人都是在患难痛苦中结束生命的旅程。故事的伤痛和悲凉写满在灰白的字上,那段段无法抹去的布满伤疤和回忆跃然在浅浅的文字上。他似乎在向世人宣示:我的回忆都是悲桑的,我的生活都写满悲剧。。。。其实不然。。。。。
“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的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这是野夫对江上母亲最真实的回忆。母亲的这段文字我也阅读不止七次。母亲的故事在野夫世界中总是那么的沉重。至今仍暴尸于那一片月光下的母亲,是儿子心中最痛处。刚烈决绝,柔肠寸断的母亲选择依然投向无尽的长江,选择让自己的后代无法找到她。江面的涟漪是母亲的微笑,她在另外一个世界活得很灿烂。
外婆是野夫人生总最重要的人。她是野夫儿时的母亲,一个悲情的老人却要给予童年的他母亲无法给他的母爱。她似乎终身守寡,最后为背叛自己和家人的外祖父扶柩理丧的也是她;她两次出山,为的都是为了“我”,她无数次的拯救了这个家,却无数次的请求归隐老家。一生悲壮,却无法承受岁月和社会的洗刷;心地善良,却难以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一切。但她,谱写了一篇篇善良凯歌,她是我们的心灵榜样。
野夫和故友如波的故事更是给我落下无法退却的印记。70年代的大学时代,各种各样的人才,那时的天空似乎都是灰色的,时代所雕刻的印迹都是他们为生活和未来布满的荆棘。社会总是那么的残酷,美好的生活只能存在理想中。如波的个性无疑是那个社会一个特出的代表,为了生活,28岁的高龄踏上大学的道路,放荡已经无法形容他的世界了。社会的真实无数次地把他压得气喘呼呼。他太个性,却只能遭来被人的冷漠和歧视,他不怕压迫,一次次毅然地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们太需要这种生活的态度了。潇洒自由奔放。
太多的故事了,我也无法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那种情感。我想,留点空白或许对回忆真实的写照。
王七婆诗歌的每个字都生硬磕牙,翻阅之间隐然如刀枪迸鸣,是一种荒野奔命和绝谷斗杀的惊骇之声。
刘镇西的悲凉的人生和对社会的热血有着怎样的痛和恨,在他中年的黑暗里,是怎样地渴望生命的光明。
苏家桥的归隐人生,真实的性格,无不都是我们作为学者和读者所期盼的人生。
。。。。。。
出山二十年载,上半截心脑埋在故土,下半截身子飘荡在异乡。 我们没有他们的阅历,我们没有悲苦的深刻的童年。但,我们童年的额点点滴滴,故乡的花花绿绿,无不在我们失落和绝望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故乡不一定最美,但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闪的那颗星。 故人不一定最富有,但没有他们就没有纯洁的童年和故事。
故事不一定最精彩,但发生在我们成为最真实的思念也只有它。 “窗外是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我在生活,我还将生活下去”
试着生活的道路走成拖鞋,很痛,不过很真实。
曾经的曾经,都是过去。文字的记载,都是历史。
但,沉在我们心中的那份情感和感觉,任何文字和表达都承载不了。
但愿那份回忆能唤起现实的我们想哭的思考。
希望故乡的半边天都是蓝色的。
但愿故乡另外的半边天都是我们的甜甜的记忆。
第五篇:《乡关何处》读书感
悲怆时代的启示
——《乡关何处》读后感
要说2014年最让人催泪的图书,非《乡关何处》莫属。现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充斥在身边的每个角落,因此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一种感动、一种痴情显得愈发珍贵。我也是在工作之余偶然从同事处借来一娱,没想到却让我如此如醉,欲罢不能,感到在作者野夫笔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组成了一幅幅生活的画卷,有故乡,有故人,有故事。
此书由十二篇散文故事组成,有些写故乡的亲人,也有些写故乡的朋友的。十二篇散文,十二个抽骨剥筋的回忆,十二个步履维艰的走访。野夫回忆故乡所阐述的景象,以及每位亲人、友人的残片信息,无不透着折损萧瑟之气。现如今,桥不是那座桥,街也不是了那条街,野夫发现自己像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一样,但是记忆是永远那么刻骨铭心。在野夫的笔下,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仿佛就这么站在你面前,将他们的故事幽幽道来。除了能读到他们个人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你还会看到这几十年来大背景下的变革和变迁。这种把自己的许多故事交织在一起,反应时代的沧桑变化,即触动起读者的共鸣,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的确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悲怆的故事一定源于悲怆的人生。野夫的祖父是地主,外祖父是“旧军阀”,在土改中都惨遭横祸。父亲是一个煤矿的矿长,曾参与土改、剿匪,在文革中遭批斗,至死都将家族的灭门之祸隐忍不言。文革期间,父亲戴着高帽子游街,家门口被人用歪把子机枪堵住,窗上贴满了打倒的标语,母亲也被打成“右派”。野夫198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处工作。第二年退出警界。1990年以泄露国家机密罪获刑六年。1995年减刑出狱。服刑期间,父亲癌症去世;出狱之后,母亲投江自杀,尸骨无存。
全书的代表作便是第一篇散文《江上的母亲》,它再现了母亲所生活的那段历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母性文化出现在一代代文人骚客的文集里,一千篇散文有一千位母亲,她们的故事永远不会单调,永远不会琐碎。《江上的母亲》把大量的笔墨投向了出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们,他们动荡不安和历经磨砺的人生轨迹或许截取一小段便远远超出了后辈人一生的波折。民族危难、社会动荡、土改整风、十年浩劫以及扭曲的人伦,超过半个世纪的摧残折磨、由此而生对生的尊严的渴望,让一个68岁的老人毅然地走向了深秋的长江。在这里,文章最感动的章节便是作家描写的母亲的遗书——“我知道我病了,我梦见我的母亲在叫我,我把你们的父亲送走了,又把平儿等回来了,我的使命终于完成了,我要找你们父亲去了。请你们原谅我,我到长江上去了,不要找我,你们也找不到的。你们三姊妹要互相帮助,父母没能力给你们留下什么,我再不走还要拖累你们。”无情的时代让无数这样的普通女性担负了她们承受不起的职责;母亲选择了自沉,以换取子女无牵无挂的未来。正如作家所说:“20世纪流行一个充满杀机的词叫历史不清,母亲被这个词语压迫得痛不欲生。”
作家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母亲的选择是对是错?其实我们无法去评判,因为母亲的死带给了母亲最伟大的尊严,这种对尊严的维护给予了那个残酷社会最好的回击,但是这种回击却付出了亲人离去(本文 来自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的代价,形成了一道永远不能痊愈的硬伤。这种时代所带给我们的沧桑感极大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给予我们无限的震撼。
悲怆的经历使得野夫就像是一个行走于江湖的侠客,他时刻都要提防身边的危险,时刻都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奋斗。野夫母亲的遭遇在当今的我们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我们不能忘却那段骇人听闻的历史。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阶级”的标签强加给每一个公民的头上,一些人好似被这个标签打入了无间地狱。只有那一个个饱含热血的个人遭遇使人们看清历史书上干瘪的木乃伊的真实面孔,告诉我们不能忘却这段历史,野夫的亲人、江湖
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这本书真正让我们走进了那些年代。
在回忆外婆的《坟灯》中,野夫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惨酷长篇”。我想起了已逝的外公,在父母还在奔走无法顾及的我的童年、外公总是变着法子逗我开心;要不是那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或许外公能够笑着知道我将要读完大学,继续着求索的人生。痛恨历史必然的同时,或许我们也该反思:今天在我们身边的亲人,我们真真正正地珍惜了吗?比起野夫心心念念的“坟灯”,我甚至不知道外公的坟头上有些什么。不肖的孙女多年没有去外公坟墓给外公祭扫过,若外公真的到达了幸福的彼岸,他又会多么失望!
因此,读罢此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在那些避免被提起的历史中,个体如同孤舟一样在江湖的风浪中漂泊,随时都有被巨浪吞噬的危险。尽管大风大浪已经过去,但在缺乏彻底的反思的今天,我们难以保证风波永不兴。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批判的精神去反思现代社会的生活,因为这是我们的时代,我们是不想踏入野夫漂浮过的“江湖”。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浩瀚的文字当中,野夫就是这样呈现给我们这样一个回不去的精神故乡,希望这本《乡关何处》能感动你,让你找到现代生活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