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
- 1 -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
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 2 -
矛盾的普遍性或共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所证明。《矛盾论》所说的差异,是指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矛盾。矛盾只有差别性的问题(即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的情形有所不同),而没有有无的问题。这就有力地反对了否认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思想。
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3 -
第二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是毛泽东为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它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深刻、系统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读过《矛盾论》之后,我认为毛主席的这篇文章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毛泽东指出:“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趋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这就是说,事物的运动,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的理论,在实践上,它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的哲学理论依据。
事物的矛盾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是因为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各方面的相互对立、排斥、否定,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双方的统一、联结,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由此我又想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同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
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矛盾论》以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矛盾的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一矛盾普遍性、绝对性的思想,要求人们善于去发现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而不要否认和回避事物的矛盾。同时矛盾的特殊性和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那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又是怎样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结的特性。它
们的联结表现在:第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当然,没有普遍性也无所谓特殊性。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就能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
《矛盾论》还特别研究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事物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问题。在复杂的事物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前者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的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问题是矛盾的各方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要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会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矛盾地位的转化。
我认为《矛盾论》对我们当代大学生仍然有着指导作用,它能领导我们正确的看待和处理问题,也给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让我打下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使我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无穷。
第三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学号:b6124132姓名:俞新洋专业: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
应老师的要求,我读过毛泽东的《矛盾论》后,让我受益匪浅啊。让我更深的认识了有关哲学的问题,同时也让我对于矛盾的一些有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列宁说的那样:“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所以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在毛主席的《矛盾论》中,主要的内容是:毛主席是在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后写的一篇论文,既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在《矛盾论》中,主席是通过对以下问题的阐述来让大家明白的,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接下来,我将通过这几个问题来说说我的看法。
在两个宇宙的问题中,主席通过对形而上学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的比较,来说明唯物辩证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从唯物辩证法中,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果遇到困难或者不好的事物时,要记住具体地了解困难或事物矛盾的这一法则,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解决困难或了解事物。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中,主席先是解释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然后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进入以全新的环境中,可以从它的普遍性来了解,也可以从它的特殊性来了解。在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问题上,毛主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我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搞清楚这件事的主要方面和它的主要实体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在事情的时候,才会不慌不忙的,才能井条有序,并且很大程度的提高事情的成功率。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上,正如列宁说的:“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我们主席通过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等,总结出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给了我们的启发是,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既要考虑它的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的因素。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的问题上,毛主席认为我们要准确的认识情形时,必须要了解清楚这种情形下的两种相对的事物之间的对抗在这
种矛盾中所占的地位。这正如我们做事情时它的成功及失败之间的对抗在你做这件事中所占的地位,你获利及亏损的对抗在其中的地位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这件事情。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上的观点只是我一点一点的个人观点及自己的看法。毛主席的《矛盾论》确实对于我这种理工科的学生来读,是有很大的吃力的,但是我还是读了下去,并且在不明白的时候会上网查查其出处。这样我读《矛盾论》就不会特别的吃力。通过这次的阅读,让我对马克思中国化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了。
第四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写作背景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
主要内容:
1、从宇宙观的角度,阐释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4、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阅读感悟:
这篇文章的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它扭转了很多人的思想。但我认为,即使在这个与当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现在,它对于矛盾的一些看法和辩证的理念仍然使用,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
这个世界上每件事物的发展都伴随着矛盾的不断产生,比如中国从封建转为中华民国是,矛盾是封建统治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而抗日战争期间,矛盾则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再者到了新中国建立的时期,矛盾则是资本家,旧官僚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不同的时期,同样是中国,矛盾的主体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之所以可以顺利的发展下来,我觉得与在看待矛盾时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指导是密切相关的。试想如果用解决封建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中华民族与侵略者的矛盾,我们的国家可能早就被外来者侵蚀占领了。若使用对外来侵略者的那一套来解决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恐怕中国早就分裂了而不是现在这样团结的国家。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王道。
《矛盾论》里的观点,同样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适
用。比如我们可能在理想的路上也会遇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比如有人想做一个舞蹈家,可是身体却是患有残疾。有人相当歌手,可却天生五音不全。不难发现,有些梦想会与我们愈行愈远。实践与理想的矛盾也就在这时展露无疑。在这个时刻,比起不顾一切非要完成理想,从实际出发,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往自己适合的方向发展,努力奋斗,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当我们看见人家的成功羡艳不已的时候,我们也不必自惭形秽,盲目的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相同的。而对于同一样的事情,有些人在某些特定机遇得到了成功,换了其他时候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就。总之我们应该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找到自己本身实际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然后在遇到合适的机遇的时候积极出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成功,才能在人生上得到进展。
也许,我对于《矛盾论》这篇文章的理解是肤浅的,不全面的,但我想,我从中领悟到的东西对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起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些东西也必定会在我未来的人生中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转载请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 - 1 -
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
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
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共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所证明。《矛盾论》所说的差异,是指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矛盾。矛盾只有差别性的问题(即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的情形有所不同),而没有有无的问题。这就有力地反对了否认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思想。
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
用不同的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