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能量》读书笔记1000字
拜读了这本《正能量》,让我感受颇多。这本书告诉我们,想很多很多,如果去做,用表现这种张力的形式去做,就会让能量变成积极向上,成为正能量。相反,不去做,一个劲的不用行动而只是用思维在自己的脑海里打转转,就是一种负能量,让这种负能量笼罩,那么一个人就会消沉下去。
全书语言文字浅显易懂,很少有深奥的或者含义复杂的语句和名词。我原来读过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实在是生涩难懂。而这本书,就如同一个亲切的老师,面对面的对你窃窃私语,用的都是大白话,所举的事例都是信手拈来就能做到的。
快乐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为了提高你的快乐指数,将这种微笑的方法应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吧。画两张你开怀大笑时的自画像吧,提醒自己经常微笑。其中一张自画像画在a4大小的纸上,另一张画在5厘米见方的纸片上。尽量把自己画得幽默、快乐一些。将大的画像挂在家中显眼处,小的画像放在钱包或钱夹中,让它们时时提醒你记得微笑。催生正能量,就是那么简单。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把两个高尔夫球球座分别放在实验参与者的两道眉毛间,然后让他们做一些面部动作。其中一组实验参与者要通过挤眉头等方式让两个高尔夫球座相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悦的面部表情。而另一组实验参与者要确保两个高尔夫球座分开,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更加中立的面部表情。
这类实验中最有名的,恐怕当属德国研究者们的实验了。实验参与者中,一半要用牙齿保持一支笔水平固定(面部形成微笑的表情),另一半要用嘴唇衔住笔(面部形成皱眉的表情)。保持球座分离、用牙齿咬住笔的实验参与者们顿时感到自己变得快乐起来。一次又一次,研究人员证实了莱尔德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以及詹姆士理论的正确性。行为真的能够影响情绪,因此,就如“表现”原理所示,人们有可能随心所欲控制情绪,激发内心的正向能量。
真实情绪的回忆带动了实验参与者生理上的变化。比如,生气时人心率提高、体温下降,快乐时心率降低、体温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实验参与者作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时,生理上的变化也是如此。当他们作出恐惧的表情,他们的心率迅速提高、体温下降;当他们脸上挂着微笑,他们的心率降低、体温上升。
不管你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正能量都是你所渴望的。《正能量》这本书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具体实在的案例和训练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受益,比如“肌肉的魔术”这一章,让我们以肢体语言来增加自己的毅力,用dsd(做点不同的事)进行一系列练习,比如说,一天不看电视,写一首诗,走不同的路线去上班,这些简单的方法会在改变自我养成良好习惯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将这些细节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发现,我们不再是那个仅仅麻木重复自己旧行为模式的人,而是变成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对身边的环境作出反应的人。对我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个魔法,当我们这样做时,正面的能量、惊奇和喜悦,会源源不断地回应我们!
第二篇:正能量读书笔记
《正能量》读书笔记
机电—白林
阅读这本书,是从疑惑、好奇和心中无限的期待中开始的,还没开卷,便被书名所打动—《正能量》,到底什么是正能量?怎样获得正能量?又怎么样才能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己?随着阅读的一点点深入,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我内心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光明与积极起来。
书中所说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通过种种数据,理查德.怀斯曼严谨又趣味十足地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工作中,我们需要正能量来不断激励自己。尽管有时辛苦,有时沮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如何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自我的正能量,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就拿自己来说,在岗位上工作将近10年,感受颇多。技术员工作琐碎且繁杂。虽然这项工作看似不太起眼,却需要时刻绷紧神经,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完成,不能耽误,更不能有差错。压力当然是有,责任也很重大。正因如此,就更需要自己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总结工作规律,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地要求。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
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这中间必定会经历痛苦,如果把工作的压力和挫折,转变成了负能量,经常抱怨,越说心情越差,负面的情绪堆积最终会爆发,耗尽身体的正能量,负能量蔓延开直至影响到周围的同事和家人,如同病毒传播一样。但要是换个视角,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收获成果,看到每一个公文的顺利办结,看到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看到每一点一滴进步的不易取得,都激励着自己用更昂扬的斗志,更饱满的精神去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挑战。我想,这也就是一个不断积聚正能量来激励自己更好工作的过程吧。
生活中,我们亦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传染力就像磁场,可以向外辐射积极和乐观。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积极、乐观、从容、朴素、简单、宽容、善良……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当你调整心态,用昂扬积极的姿态迎接初升的太阳,拥有正能量的你就是自信、值得信赖的,用自己的洒脱和热情影响身边的人与事,正能量帮你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你也能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是你拥有的无形的巨大财富。
人心中的“能量场”存在着正、负这两种能量,当正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会逐渐被取代,人的幸福感也会慢慢增加。在工作中,重视用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摒弃负面的思想,远离消极,坚持正向能量,持之以恒,还有什么困难会困扰我们呢?我想这也是理查德怀斯曼教授撰写《正能量》的初衷,只有我们每一个个人学会坚
持正能量、充满正能量,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正能量,国家才会充满正能量。
点燃正能量,你的改变从现在开始!
第三篇:《正能量》读书笔记
坚持正能量 人生不畏惧
《正能量》,这是一本难得一见没有浮夸的心理励志书,本书作者拥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的理查德·怀斯曼。这本书通过描述心理学界大量的实验,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詹姆斯革命性理论”。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表现”原理,它颠覆了传统的“情绪决定行为”的因果关系,倒因为果,认为特定的行为决定了相应的情绪,用通俗表述他的思想:“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你像是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揭示了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可以影响到人的信念、情绪、意志力,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提升我们的信念、情绪、意志力等。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极的负能量。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用这种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像:如果你想变得快乐,那先微笑吧;如果你想变得自信,那先昂首阔步吧。
书中阐述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是有能量的,有正的能力也有负能力。而只有信任、积极、乐观才是正能量。当你陷身困惑、争执或消极能量之中时,尝试通过“变现”的方式把积极的能量转变出来,你的人生也将会得到神奇的转变。就如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舒心的工作氛围。古语有云“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保持善良的品性,以豁达的胸怀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就能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的工作舒心了而且是人与人之间还会互相传递这种“正能量”。
书中同样给我们一种提示,一个人的正能量可以让我们变得自信、乐观、向上,如果一个社会的正能量呢?人可以不伟大,但是不可以没有正能量。我们需要正能量的鼓舞,为了全社会传递我们的正能量,让这个社会随处都有正能量。人们的生活更愉悦,人民的生活更和谐。
世界评价宗教的时候通常以是否引人行善、是否为人们谋福利评鉴这个宗教是否为正或是邪。同样,这本书用简洁的方式可行的方法激励我们积极向上,让每个人都拥有正能量,以此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内心,并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读这本书本身不会让你具备某种能力,因为它不是技术类书籍,它只是为我们指明方向,让你知道理论上是什么,具体的还要考我们自己去实践,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提升正能量。正如,当我们懒散的坐在椅子里的时候,觉得疲劳,会不会是因为这样的姿势使得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我们“坐如松”,一副很自信与胸有成竹的样子,然后,我们的精神状态就变好了,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这样会不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这些是身体的小小的技巧,就能使我们产生正能量。如果行为上改变的多一点,我们的正能量会更多一点。最后,与朋友们分享本书封面的一句话:坚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惧!
第四篇:读书笔记1(关于正能量)
心理学《正能量》的读书笔记与应用 我经常读书,但很少写读书笔记,常常做的只是在书页之上,做一些批注,或者做一些摘抄。但做笔记也的确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只是笔记究竟写些什么,是否需要一些体例和形势呢?
我真的不知道什么可以称得上读书笔记,为了严谨,为了认真,我专门去查了资料,在百度百科,我找到这样的答案: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从这句话里,我只看出笔记有两点内容:一、摘抄文中经典;二、自家感想心得。 我又看了一些笔记体例,发现读书笔记写的十分随意。只是形式虽然随意,内容却也十分贴合书本,利于发挥自己的见解。
《正能量》一书是在2月3日我购于公安新华书店,当时看这本书时,里面讲的大多是心理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像我以前看的书,讲的是如何将心理学运用于实际。整本书的中心理论是:情绪与行为是互相影响的;一定的行为必然造成一定的心理,因为微笑,所以快乐;因为逃离,所以害怕。
基于这样的理论,要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只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好。
这种行为的改变,可以是很简单,很容易。比如大踏步走,自然会自信些;比如捏紧拳头,意志就会坚强一些。
所以我开始明白,即便是不开心,也要装出一种开心的样子,渐渐的就会开心起来。如果你很害怕,也要装作勇敢的模样,也能渐渐的勇气倍增。这个理论的中心点就在于“表现得仿佛”五个字,行为可以影响情绪,行为可以改变情绪,大而化之,改变行为,就可以改变心情,改变行为就可以改变性格,改变行为就可以命运。
一切的改变,就在于当下行为的一点点不同。
比如走不同的路,或者看不同的书,浏览不同的网站,给一个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电话聊天,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旅游,等等。
如果用于教学的话,就说明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可以改变学生对于学科的认识和情绪。比如上课可以让学生念题目并回答之,比如上下课让学生整齐严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规矩和纪律。
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学生和教师的情绪,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而不是出于老师的威逼和奖励。行为的改变,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从内心散发出来,让我们从内到外聚集到正能量。
行为改变了,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行为改变了,我们变得更加有力。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很多难题,可以归因于他们非常不灵活、不懂变通,被某些习惯束缚住了手脚。超重者养成了吃得多、锻炼少的习惯;吸烟者习惯性地掏口袋点烟;想要发展新恋情的人习惯于去同样类型的地方,与同类型的人交谈。坏的习惯,阻挡了生活原本为你准备的一切正向美好的事物。
在很多时候,我们言行不一。
但行为一定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就像我曾经看过的电视一样,面具戴的久了,就很难脱下来了。这虽然是反面的谚语,但反面的谚语也可以正面运用,如果是好的面具戴的多了,自然是不能拖下来更好。这充分让我明白了管仲的那句名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
生存环境决定了一切,外在行为亦决定了一切。此也。
第五篇:读书笔记1000字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绅,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识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小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伤的骑士,把酒囊当作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为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读《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读,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本质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在现实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西班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质,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谢谢你访问好范文wWw.hAoWOrD.COM)都具有现实意义。相隔四个世纪,仍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堂吉诃德》中出现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走向衰亡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锺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第324页)。
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深省的画面:经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窗里电灯雪亮,照耀各式糕点。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第353页)
还有全书结尾处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第359页)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锺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