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班的阅读日志》读书笔记
《我们班的阅读日志》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一直都不知道怎么指导学生的阅读,带着自己的疑问(推荐打开范文网wwW.HAowoRd.COM),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给孩子们讲述童书一直是我的梦想,今天我才明白阅读和语文教学十分不开的,并不受影响的,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薛瑞萍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平凡但又不一般。 这本书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很有指导作用,对看云老师心存感激。因为她是站在一线的老师,她的一言一语都与我们很接近,甚至我们可以效仿她的做法,可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指导孩子阅读的书籍,值得每一位老师一读!
看云老师在培养孩子阅读方面,记录了许多真实的故事。我们看到她从引导孩子朗读背诵童谣、儿童诗开始,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孩子们对阅读的反应就是有趣。贵在坚持,看云老师做到了,她坚持日有所诵,每天坚持阅读,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孩子背诵,背诵检查也是每天必做,并且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孩子检查家长,家长检查孩子,老师在学校检查孩子的背诵情况,并询问孩子家长的背诵情况,每一个环节都不忘记调动家长参与其中,因为孩子是存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学习环境中。日有所诵,日不间断,使刚入学的孩子从不会读、读不顺,到如今能背诵,能说感想,一点一滴,无不凝聚着教师的心血。看云老师说:“仅半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就发生了近似于脱胎换骨的变化。那是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气质神态的更新。”看着孩子的变化,最大的欣喜莫过于教师了。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我会带着我们班的孩子一起走进阅读,从《日有所诵》、报纸、绘本、童话故事开始,相信通过自己和同学们的摸索一定可以让孩子喜欢上阅读。
第二篇:我们班的阅读日志
读《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有感
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我来说,直接经验不足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遗憾,但是从小心怀一颗教师梦,无比希望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能够走得好,走得远。所以,对于主任推荐的相关书籍我感到非常的开心。不能忽视直接经验的不足,所以就要在间接经验上弥补,但是自己孤立地摸索总是不得其要旨,主任的推荐正是给我这瞌睡的人递了枕头,解决了我的“困窘”。所以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买下了薛瑞萍老师的三本书。
首先看的是《我们班的阅读日志》,而之所以一开始选择这本书,原因不过是看到了封面上题目下方“做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对于“阅读”两个字我一直是心怀感动的。因为在我看来会阅读的人他一定会懂得生活,而且能够看到生活中的美,尤其是儿童阅读。作者薛瑞萍老师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当我看到简介时一种莫名的亲近油然而生。我曾因着冲动选择了合肥这个城市完成我的大学四年生活,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座城市,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朴实,无论是人或景。薛老师是合肥市的小学语文老师这让我第一感觉就是亲切,自称“布衣”、“草根”却有着深厚的学识和人文素养。而她高品位的阅读方式更是让人从心底里产生一股敬佩之情。于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我开始了阅读。
从早上九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一口气将书囫囵了一遍,整个人仿佛经历了一番洗礼。但总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于是又将书翻回去,在自己做过标记的地方反复阅读,细细体会。于是,感动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当然不止是感动,更多的是敬佩。阅读,温暖的不仅是儿童的心灵,也温暖了我们自己。这是在书的扉页上出现的话语,整本书读完后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种温暖的感觉。在第一辑开篇薛老师就有一句:“我得带他们读书,绝不光是为了功课,而是为了让他们拥有‘幸福的能力’。”只有在将整本书读完,我才体会到薛老师所讲的“幸福的能力”是有多么伟大。从“日有所诵”到“读书故事”,从薛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里每一个言行,每一次举动,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上,这种“幸福”是有多么被我这个初出茅庐的人所羡慕、敬佩。薛老师从一开始,在培养孩子的阅读方面就记录了很多真实的故事,正是这些看似微小却真实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冲击我的内心。从她引导孩子朗读背诵童谣、儿童诗开始,就不断的震惊着我。当我看到“不能这样说”这一个小故事时,心里如同薛老师的感受“微微一震,既有欣喜,也有说不出的酸楚。”这样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和老师的感受也让我深感在以后的教学中面对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对待,薛老师无意外地指明了道路。
从这样一本书中可以看到,孩子们体会到的是一种阅读的快乐。痛苦使人改变,快乐使人坚持。薛老师在阅读这条道路上一开始就打下了“快乐”的基础,培养了孩子的兴趣。而且,不难看出,薛老师在对待孩子阅读的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对孩子的鼓励。孩子无论是背诵得流利的,还是不懂、不会的,她都予以鼓励,好的可以更好,不够好的就鼓励学好,甚至可以说“不求甚解”,一意地鼓励,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没有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是枯燥的,所以不意外孩子的坚持,当然薛老师的坚持是尤为可贵的。她坚持日有所诵,每天坚持阅读,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孩子背诵,背诵检查也是每天必做,并且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孩子检查家长,家长检查孩子,老师在学校检查孩子的背诵情况,并询问孩子家长的背诵情况,每一个环节都不忘记调动家长参与其中,因为孩子是存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学习环境中。就像在“我学会,我成长”中有一个学生的日记中写到:“爸爸说,老师是一只红鞋子,父母是一只红鞋子。两只鞋子要互相找到,一起齐心协力往前走,教育孩子的道路才能越来越宽广。”从这一点上我体会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将孩子与家长和教师三者良好的沟通起来,这三者是一个整体,断了其中任何一环,孩子的教育都无法做好。
阅读完整本书,而且又仔细地体会了一下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之后,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教师在引导和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心理,或许正是这样一种过程,使得孩子们能够每一天每一天的坚持下来。而且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乐意。这不仅是依靠教师的指导,也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然后辅以奖惩措施,使得在班级上形成一股整体向上的活力,这样的班级就是一座充满的生机的生命林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的成长是愉快的,也是迅速的。这样的薛老师,这样的一本书,让我明白了儿童阅读至关重要,然而一个懂得阅读的老师更重要。没有一个好的指导者,无法驾驭一整个班级学生的阅读。所以为了让我们民族的花朵能够开得更美好,为多给学生读一首诗,多念一篇文章,多推荐一本书,只有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必将奋勇前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第三篇:我们班的阅读日志(王洋)
《我们班的阅读日志》中摘录的童谣、儿歌及点滴感受
王洋
小猫拉车,老鼠不坐。黄鼠狼拉车,小鸡不坐。
灰狼拉车,山羊不坐。老虎拉车,谁也不坐!
感想:看着简单而重复,似乎没有语言的生动性。然而你看最后一句:“老虎拉车,谁也不坐!”一个“谁”字,强调了老虎的可怕,一个感叹号,与前面的三个句号形成强烈的语气对比。就这一句,成了这首童谣的点睛之笔。
长城长,长城弯。长城像条长扁担。
一头挑着山海关,一头挑着嘉峪关。
大山伯伯腰板硬,一挑就是几千年!
感想:。如果孩子们熟读了这首童谣,有一天写长城的时候,说不定说会联想到“长扁担”、“腰板硬”这样的修辞语言,而这样的语言,既形象,又不失儿童语言的天真,特好!
小鸡小鸡叽叽叽,跟着妈妈学啄米。看见天上老鹰飞,躲到妈妈翅膀里。
感想:充满童趣的语言,小鸡的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躲到妈妈翅膀里”写出了小鸡的害怕和对妈妈的依赖。
《猜一猜》
一头猪,呼呼睡,两只耳朵四条腿。两头猪,肥又肥,四只耳朵八条腿。
三头猪,排成队,几只耳朵几条腿?你猜我猜大家猜,看谁猜得快又对。
感想:很有意思的数学童谣,像玩游戏一样。这样的“口算竞赛”不是很有趣吗?
《老鼠送礼》
小老鼠去送礼,求猫别再吃自己。小猫笑了谢谢你,一把抓过塞嘴里。
感想:短短四句小诗,写出了小老鼠的单纯,写出了小猫的本性。谁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童话构思呢?没准会有孩子把这首童谣写成一篇很有创意的童话故事呢!
《笨孩子》
二加二等于四,七加七等于几?
左手不够扳右手,右手不够扳脚趾,
花猫见了喵喵笑,真是一个笨孩子。
感想:读着这首童谣,一个虽然不够机灵却憨得认真的孩子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喜欢这样的“笨孩子”,他们也许不聪明,甚至有些呆,但学习时透着的那股认真却是最让我感动与欣赏的。
《捞黑豆》
谁家的豆仓缺了口,漏了一河黑豆豆。
快来捞呀快来捞,别让河水给冲走。
青蛙听了呱呱叫:不是黑豆,不是黑豆,那是我的小蝌蚪!
感想:可爱单纯的孩子,着急的青蛙,读着这首童谣,眼前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生动的画面—— 一群纯真的孩子在河边玩耍,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叫起来:“哎呀,这是谁家的豆仓缺了口?漏了一河的黑豆豆呢!来来来,快把它们捞上来!”河边的青蛙一听,急了:“别别别!那是我的小蝌蚪!”
突然有个想法:也许哪天,我可以让孩子们把这些有趣的童谣改编成一篇篇故事,写作不是有好题材了吗?
《小驴要吃馍》
小驴要吃馍,馍呢,猫偷了。
猫呢,上树了。树呢,火烧了。
火呢,水泼了。水呢,鱼喝了。
感想:呵,可爱又着急的小驴,想吃馍,可绕了一大圈,还是没找着想吃的馍。这也是小孩子的思维习惯,开始想找某样东西,可兜了一圈,已经忘了当初自己要找的是什么了。
第四篇:读《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有感
读《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有感
克拉玛依第二小学 陈慧
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实用性,可以给语 文老师直接拿来所用;喜欢这本书,因为即使你读上好几遍后,也依然令你回味无穷;喜欢这本书,因为里面有着许多的小故事和小诗歌,让热爱文字的我对它们产生了依恋感;喜欢这本书,还因为薛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打动我,因为薛老师的率真和淳朴之情激起了我心中教育湖水的涟漪。
拿上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被封皮上13个字所号召——"做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无论做什么老师,你都应该号召孩子阅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能陪伴孩子终生,那么孩子将会终身受益。在教师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之时,在和孩子一起每日一诵之后,教师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的!阅读不仅会温暖儿童的心灵,也温暖了教师自己的心灵。在书的右下角,还写着这么几个字——"琅琅书声、朗朗乾坤、花的事业、根的工程、亲近母语、书香中国、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这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这本书是以日志的形势纪录薛老师日常的教学,推广儿童阅读与她的生活和工作有关,还与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温馨联系。在她推广儿童阅读教学的一路,她也有磕磕绊绊,但她从没后退,却是且行且思。这本书中纪录了她两年来的实践,是她这两年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不仅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我的文学修养,还能指导我未来的教育之路。
想在此摘抄书中几句话,愿与读者共享。
摘抄书中14页:"课内学习尚且容许差距,何况课外阅读。心平气和,不求全责备,不劈头盖脸一刀切,恰是让所有孩子于不知不觉中"渐渐上钩"——渐渐上路的前提。这一个感召那一个,这一次促进下一下。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越来越乐意——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然后辅以奖惩措施,这样才能在班级形成一股整体向上的生长之力;这样才能使班级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生命的林子。"
摘抄书中20页:"当然,发言的总是少数,那些静听的大部分人,用他们汲取的眼神告诉我,在这润泽的、泉一样婉转流淌的课堂里,有一种美好舒适的秩序在。在这产生于习惯并且已经习惯了的秩序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言是智慧的闪烁,倾听是理智的沉静。多么好——山高水低各随其性吧,未必要人人都兴奋,个个都开口。"
摘抄书中85页:"小学生阅读真本书的能力,有的是自然生长得来的,更多是在同学、朋友的吸引下,不知不觉跟出来的。所以,既然有了相对集中的儿童读物,就该把这种'相对集中'经营成一种场力——从而更快地带动更多孩子进入整本书的阅读。"
摘抄书中132页:"什么是好的童话?就是让成人在读到第一句、看到第一幅的时候,立刻苏醒了童心:空空朗朗,一无所知;只有期待,只有好奇。新鲜、活泼、灵醒、安详。心境干净美好——有如期待第二、第三阵春雨的饱满的种子。"
一杯好茶,越品越香浓……一本好书,让我的心灵放空,完全走入了作者的世界,就像此时此刻,我已走进了看云(薛老师的笔名)的课中,浑然成为一体,呼吸着书的字墨香气,汲取根的营养!我,陈慧,愿做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
第五篇:德鲁克管理日志读书笔记
德鲁克管理日志读书笔记
管理与专制
今天听读德鲁克日志,谈到专制和神学二个话题,摘录如下:
用管理来取代专制
如果没有运转正常的独立性组织,我们就无法拥有民主。专制将是惟一的宿命。
在我们这个“组织化”的多元社会中,如果组织无法各司其职、独立自治,我们也就不会享有个人主义,人们也不会拥有一个能为他们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相反,我们会把自己禁锢在任何人都无法独立行事的困境之中。我们有的只能是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而不是大众参与式的民主,更别提随心所欲地自由行事了。因而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运转正常的独立性组织,专制将是惟一的宿命。
专制,其实是用惟一的权威来代替众多竞争性组织存在的多元化。它用威慑代替了责任。它的确能取代这些组织,但只是将其囊括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官僚组织之内。它当然也可以生产物品并提供服务,但这些产品不仅供应不稳定、资源利用率低,而且质量低下。为此,社会还蒙受了巨大的痛苦、屈辱和挫折。因而,在我们这个“组织化”的多元社会中,使我们的组织能够负责、自主并且高效地运转,是自由和尊严的惟一保障。用独立自治的组织管理来代替专制,也是使我们摆脱专制的惟一途径。
行动指南:
对于你负责管理的组织,为了提高它的绩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呢?
摘自:
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德鲁克对于专制的论述可谓至理至上,国有的程度越强大,自由的土壤就越贫瘠,国家垄断强化专制,做为非赢利的事业单位,更是谈不上自由化
管理与神学
管理通常要涉及人的本性,还要涉及善与恶。
管理通常都在一个组织内存在、运行和实践,并为这个组织服务。组织是一个由工作关系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更准确地说,正是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由共同工作目标维系着的人类社会群体,因此管理通常就要涉及到人的本性,而且(正如我们在经验中所了解到的)也包括善与恶。可以这么说,在我担任管理咨询顾问的过程中,我所学到的神学知识,比我教宗教课时学到的更多。
行动指南:
你的同事中是否有人让你深恶痛绝呢?你会采取什么对策呢?
摘自:
彼得·德鲁克“教授管理工作”一文,载于《新管理》杂志
(“teachingtheworkofmanagement”,newmanagement)
管理通常要涉及人的本性,还要涉及善与恶。人的本性即贪婪。所以,用管理的手段促进人的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任何管理如果不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这种管理最终是无效和低效的管理,或者变成纸上谈兵,或者使人疲于奔命。原来管理事情就是这么容易。
西方基督教价值观很功利,就是有秩序地贪“便宜”,与东方的所谓修身亲家平天下的价值观更现实。
尽管你身处非营利组织之中,也应该吸纳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把它们作为绩效衡量标准。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早在300多年前就曾郑重地指出:“谁能在原先只长单叶草的土地上种出双叶草,那么他就要比所有思辨的哲学家或是玄奥的系统创建者更有功于人类。”
创造永远是真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漫溢,使人厌倦。惟有创新,才能使效益最大化。一所学习型学校,不断学习和实践,最终还是要走出模仿,走上独立的道路
〖4〗组织变革的“惰性”
所有的组织都应该具有约束机制以面对现实。
所有的组织都应明确这一点:如果没有变革和调整,任何一个项目或是活动都无法长期具有生命力。事实上,不变则亡,没有变革,就要被淘汰。但是有很多组织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政府就是最极端的例子。政府在采取行动改变现状时软弱无力,这正是政府的痼疾所在,也是政府内部问题丛生的症结所在。在摆脱过去的羁绊方面,医院和大学的表现和政府相比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商界人士对过去的眷恋也和政府官员一样执迷不悟。面对产品和项目的失败,他们的对策往往只是加倍努力而已。幸好商界人士行动时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他们有约束——市场的约束。他们面临着一个超脱于个人衡量标准之外的目标——市场利润率,所以他们迟早会被迫放弃业已失败或是效率低下的项目。与此相反,在政府、医院、军队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经济效益仅仅只是其中一种制约而已。
所有的组织都必须能够吐故纳新。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给商业机构带来了独特的理念和衡量标准,我们也应该将其应用到其他组织中去。这种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将和以往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
行动指南:
尽管你身处非营利组织之中,也应该吸纳市场“测试”和利润率指标,把它们作为绩效衡量标准。
摘自:
彼得·德鲁克《不连续性时代》(theageofdiscontinuity)
在师大时就接触到这个观点,称组织发展的“惰性”,解决这个问题,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组织发展初期依靠精神力量去努力,也许会有短期效益,如果遭遇机遇就会跨越发展起来,缩短成长期,这种跨越式其实更加可怕,到了瓶颈,比什么都掉得快
〖5〗抛弃过去
没有比使尸体不腐烂更困难、更昂贵又更徒劳无功的事了。
高效的管理者深知:他们每天必须要高效地处理很多事务。为此,他们必须要专注。专注的第一法则就是要抛弃“行将就木”的过去,要立刻把组织内部最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弥足珍贵的人力资源从无效的领域中释放出来,并投入到充满机遇的未来中去。如果管理者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抛弃过去,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
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地放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因此,未来的机会也就牺牲在了昨天的祭坛上;因为组织内的资源,尤其是生产率最高的人才都束缚在了过去之中。愿意抛弃过去的公司寥寥无几,以至于很少有公司掌握着能把握未来的资源。
行动指南:
将资源从无效的事情之中解放出来,让有能力的人自由地施展才华,从而把握住未来的机遇。 摘自: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effectiveexecutive)
《动荡时代的管理》(managinginturbulenttimes)
《变动中的管理界》(managinginatimeofgreatchange)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challengesforthe21st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