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儿子,生活富足。奈何福贵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出入妓院和赌场,挥霍无度。结果,好景不长,福贵中了别人圈套,把家里的田产、房产都输光,于是一家人一夜间从大地主沦落为底层农民,命运从此彻底改变。福贵父亲郁郁而终,母亲、妻子病死,儿子输血过量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女婿工地惨死,外孙吃豆子撑死,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其中,让我感触颇深是福贵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的人生观。福贵的活着的本身就是活着的人生观在抑郁症盛行、疫情笼罩的社会下显得尤为重要。
人生观是人们对待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做人的标准等人生问题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和态度。通俗地来说,它回答了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以及应该度过自己余生的问题,就像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指引着人生发展的方向,让人不再彷徨。人生观会受到一定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制约,但不同阶级的人,又可以主动地、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观。有人选择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人生态度,有人选择除了生存还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前者体现了“无为”的人生观,后者体现了“有为”的人生观。这两种人生观本身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然而有人却认为“无为”的人生观不符合新时代“主旋律”,应当摒弃,倡导“有为”人生观。
福贵的人生观是“动荡年代下”的人生观。《活着》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共内战、土地改革、再到“大跃进”,自然灾害时期。在这些磨练人、考验人的大“炼炉”中,主人公福贵一生都挣扎在这些“炼炉”中,他遭遇家道中落,亲人相继离世,将“活着是为了活着”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为了这个追求,他可以忍受上天给他的一系列考验。然而在有人看来,福贵所追求的“只为生存”的人生观是消极的、落后的,是“佛系”。
“和平年代下”的人生观。如果说福贵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炼炉”,导致他必须形成“活着只为活着”的人生观,那么,如今的社会环境就是一个“温室”,它为新时代的青年形成更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生观提供了天然的场所。陈延年先生曾说:“青少年的肩上不仅有清风明月,还有国家担当,挑起时代的脊梁。”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活着不应该只是为了活着,还应当有更高的人生追求,挑起国家、民族的未来。
在我看来,“有为”的人生观与“无为”的人生观是共存的,我们不应该将他们对立起来,而应该尊重他们的存在。俗话说的好“不要求你认同他,但要尊重他。”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或者有能力树立更高的人生追求。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这是福贵的一生的写照。福贵面对重重困难、生离死别后依然乐观地继续生活,与老牛相伴。一人、一牛,足矣。看似没有追求的人生观,又有多少人做到了。由于父母拒绝买i-phone,于是选择纵深一跃,结束自己的生命;由于情感问题,于是选择割腕了解自己一生;由于与父母争吵,选择纵深一跳,放弃生命。他们经历的困难远少于福贵,但他们没有和福贵一样,选择继续活着,而是选择死亡。
在抑郁症盛行、疫情笼罩下,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显得更为重要。2020年疫情爆发,原本以为疫情会很快结束了,但直到现在疫情还在席卷我们的生活。近日,有个段子在网上很火:“我原本以为疫情很快过去,那年我刚毕业,现在我已经工作来了3年;我原本以为疫情很快过去,那年我还单身,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两岁了。”疫情的不退场,导致我们的生活一直被测核酸、健康码、封控限制着,每个人的身心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一旦调节不好,将会做出过激行为,危害自己生命甚至他人的生命。面对疫情的卷土重来和反反复复,我们更应该坚持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人生观,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有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