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9篇《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相关的范文。
篇一: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供稿:西南物流中心/结算部/李书海
《拆掉思维里的墙》,听着就像鸡汤,心灵鸡汤系类的书籍,我向来是不看的,这些鸡汤通常只给一个结果甚至是误导,人们读后都会享受一会儿结果达成的幻觉,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给陷入迷途的你们,不能错过人生开窍手册,一碗营养的心灵鸡汤”这些滥俗的标语附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的尾页,出版商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这是惯用的营销手法。
翻开《拆掉思维里的墙》是因为古典,这本书的作者,新东方的GRE首席词汇讲师,新精英生涯的'CEO.上学时听过古老师的课,常常词汇与故事并进,激情与严谨共飞,很受学生喜欢。就在新东方声誉日盛的时候,他却没有沿着词汇、英语的道路走下去,而选择去中科院攻读心理学硕士,完成学业后的他创办了“新精英生涯”咨询公司。此前,我还在为世界上少了一名顶尖的词汇老师感到惋惜;读罢,发现这本书内容新颖,观点独到;此刻,我为古老师成功转型思考者鼓掌。
一、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古老师曾经上词汇课时经常链接一些故事。同样,许多精彩的小故事贯穿整本书,读起来充满兴趣,合卷后发人深省。有些“病得不轻”的书友更是发出这样感悟:读时,拍案叫绝,关书,醍醐灌顶。
我最喜欢书的第四章,这一章用大量案例论述了成功学不能学。史泰龙的“被造假”经历,肯德基上校的1009次失败,李嘉诚的创业奇迹,模仿比尔。盖茨就能成功?你死定了,这些故事刺破了成功学书里的愿景,还原了真相。成功学是传奇还是历史,用尽全力去模仿那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
二、执行力去了哪里?
你会不会买一本书,其实从来不怎么看;你会不会制定一个计划,其实从来坚持不下来。青鸟健身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有70%的人都是办了年卡去了一次然后就再也没去过。执行力去了哪里?它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逗留在无聊的电视剧中。我的执行力因为什么而搁浅?
这本书不只是阐述问题,呈现结果,最后都会给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你是一个纠结症患者,不妨在书中寻求答案一二。
篇二: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
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
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
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书中很让我震撼的章节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这指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为的怪圈。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简单举例,早晨起床,本来预计7点,可是7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8点了。本来计划的好好的,8点看什么书,9点做什么,10点干什么,结果就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这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这个等死模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总之这本书给读者的姿态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是一团乱麻。还好书中给出了重建的技术指导,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领悟。
篇三:《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感谢夏璐同学的推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引用夏璐同学的一句话:很久没有这种酣畅淋漓、沁人心脾的感觉了。要说拆掉思维里的墙,首先要说的是,这墙是怎么样的一堵墙呢?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废话),影响我们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行为,影响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追求。
总会有这样的事,当付出很多之后,到最后发现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当钱赚多了,也不一定过得比没钱时开心。为什么会这样?要搞清楚这个,首先要先了解,开始时,为什么要追求最后得到的那个目的?因为别人都说这样好,因为别人都觉得这样会很牛逼,因为亲朋好友都喜欢看到这个样子,因为得到后会感觉头上有光环,所以有了开始的追求 。但最重要的人没有考虑到,那就是自己,自己喜不喜欢,自己有没有兴趣,不清楚。另外,古典(书的作者)老师说要平衡好自我、家庭和职业(包括团体)这三者的关系,任何一方面不好,都会造成很多不开心的事。
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引申,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古典老师说是因为“心智模式”在作怪。心智模式,好比电脑上的软件,如果有这么这么的操作,那么就会有那么那么的结果。古典老师把人比作电脑,心智模式便是影响我们情绪或行为的软件程序。譬如看见美女就喜欢,看到脏兮兮的人就讨厌,看见好车就喜欢,看见开车的人是自己的情敌就讨厌。有些东西有人喜欢有人讨厌,那就是各人心智模式不同引起。
如果上面的说法是真的,那么我们的软件(心智模式)能否升级或者更换呢?事实上是可以的。
当你总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不行的时候,你每次跟别人沟通时都会这样提醒一下自己:“我沟通不行的”,于是你就每次都跟别人沟通得不好了。换一种想法,每次跟别人沟通前,都告诉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我没什么比别人笨的,我跟别人沟通没什么障碍。”于是你会发现,你跟别人沟通会越来越好的。
上面说的是升级软件,那怎么样是更换软件呢?
当别人都说过年吃发菜好,吃了会发财,但其实吃其它的菜也很好,甚至不发财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幸福,只要两小口子和和睦睦、互相珍惜、知足常乐,这简单美好的生活不是发财就可以有的。当别人都说iphone好,进名牌大学好,买房子、买车子、早点成家立业好,其实那不一定好,或者说不一定合适自已。可不可以换个心智模式,追求自己切实喜欢的,那怕是平平凡凡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都有许多美好在里面。
书上还说了很多观点,比如
关于投资,年轻的时候应该把资源投资到发展的东西上,而不是投资让自己安定的东西。
关于爱情,“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是指向本质的,爱是给予而不是获得,在没有另一方时,自己也不会感觉缺少什么,但会因为互相的.给予让彼此更幸福。
关于缺点,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从各方面寻找原因,总结经验,让自己做得更好。
关于社会公平,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也不能老去抱怨,应该学会去改变。关于逆境,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去想,要怎么做才能改变逆境,只要这样,才能那样,如此去想,要相信,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关于幸福,幸福来自于对社会物质的转换能力,这就是说,并不是你在社会上获得的物质越多,你会就越幸福,你还需要有这个将物质转换为幸福的能力,让自己内心幸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再穷,也可以是很幸福的;幸福常见的杀手是跟人比较。
换种思维,跳出那面围着自己多年的墙,或许可以活得很精彩。
古典都是幽默风趣,给我们写了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里小小几段文字,写下的不多,感兴趣的就要去看原书啦。
篇四:《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难得的,一学期结束了,第一次读完一整本书,这次是在几百本电子书中挑了标题还比较吸引我的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他曾经是新东方英语老师,后来选择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转而创业。
书中谈及的恰恰是我现在亟需关心的话题,有关择业,有关买房,有关规划自己的生活。
“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王石
作者不仅十分赞同这种说法,还更加“危言耸听”地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他认为,当我们因为房供每个月只有区区一点结余的时候,我们也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额消费或是出游行动,或是工作中所需要的不便宜的职业培训,乃至一次难得的跳槽机会。如果你每一次都以“房贷压力”为理由拒绝这些体验,久而久之,你也会被新浪潮淘汰,到那时,你便可以蜷缩在你那唯一仅剩的房子里,感受那独特的安全感。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宁愿租房不要买房”的经验谈,是在看《金星秀》的时候,当众人眼中的成功舞蹈家金星说她几十年都是在租房住的时候,我也不禁惊讶。
难道是买不起嘛?当然不可能。但是她有一整套的理论,尽管已经记不太清,但我已经被彻底说服。买房,的确,你似乎给自己造了一个美好而稳固的梦,但这梦是否真实美好?离开父母的扶持,你能负担起的也许只有离市中心十分偏远的小两套,从此开启日夜兼程的通勤生活。
也许你说不怕辛苦,但是时间成本呢?每天多少小时花在路上,而回到家后又因为精疲力尽根本无心深造,日复一日,除了房贷越来越少,得到了什么?
那如果你选择依赖父母的实力,让他们帮你买房,作者总结的极好“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由父母控股,因为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父母可能说的话想必我们也不难想象:“房子是我给你买的,工作是我给你找的,让你听话难道不应该吗?”
请问你,准备好被绑架一辈子了吗?
就在我的身边,我的朋友,口齿伶俐,人也机灵聪明,刚过三十,在父母的帮助下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然后准备把自己的聪慧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在麻将桌上度过余生。他曾在我面前,感叹过想要出去闯闯,但是即使机会来了,他有说走就走的权利吗?没有。
买了房,似乎就意味着从此安了心,一辈子定下来了,接下来就要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然后退休跳广场舞。并不是反对这个过程,只是时机还不到,心会有不甘。
个人感觉,作者整本书边就着“突破常规”这个主题,传达了他的诸多感想,然而逻辑性却并不那么强,不能称得上浑然一体。可以感受出,作者是个经历丰富并且善于总结的人,许多的语句让我感觉精彩绝伦,便纷纷摘抄在本子上:
“你想要在婚姻里获得的东西,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这就是一种修行。”
“恐惧就是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并且准备和他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称之为“yesbuter”的一类人,这类人常挂在口上的话便是“yes,but...”面对他人的建议或是想法,他会礼貌性的同意,然后不假思索的拒绝,同时为了显得不那么无理,他会找出丰富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前的我,常常会陷入和yesbuter的争执中,企图用各种道理去说服他们,到最后我发现,他拒绝接受并不是因为道理他不懂,而是他不会那么轻易改变,因为改变突破了他的舒适区,对他而言充满了风险。
我曾不止一次遇到这样向我咨询意见的人:我该选A还是B,我很纠结。我给他比较分析以后,推荐A,他会说A是不错,但是B有这些优点....那我只能说,既然你觉得B更好,你就选B吧。他就会接着说:可是B又有许多缺点...直到把我绕晕,他最后会用一句话总结:真不好选,我还是再想想吧。剩我一个人在原地眩晕。在我看来,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抉择面前,你的任何选择,都是同时选择了利好和风险,不论是比较哪一个利好更大还是比较哪一个风险更小,都需要能够承担风险的勇气。如果你只想找到一个只有好处没有任何缺点的方法,那我劝你还是原地不动比较安全。”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予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予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
篇五: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书中观点新颖,引人深思。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读一下这本书。特别是初入职场、面临选择、初入社会的人群,它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纠正我们的三观。
当然,这本书与《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的内容大多都是毋庸置疑的,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供我们学习、思考,我们得用辩证的态度去阅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勿为功名累,命运多坦途,发展多角度,幸福多维度。
以前我的目标是:努力挣钱,成为有钱人。
看完这本书,使我意识到:追求金钱,并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一个富豪的孤独生活可能不是我想要的,而且,以我现在的知识、财力、能力,想追求富裕的生活,需要我非常地努力和幸运,可能还要放弃很多东西,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等。
人们想要的应该是终身幸福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不需要那么多钱,只要能达到不为钱而烦恼就足够了。
现在的阶段,努力很重要,但偶尔歇一歇、享受当下生活也挺不错的。除了事业金钱,整个家庭的和睦、父母的健康、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也很重要。
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但钱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也会逐渐给人带来负面感受,也是经济学说的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而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边际平衡的高手。
事业与家庭之间要保持平衡。只管挣钱,不管家庭会让人逐渐迷失自我;只顾家,没有事业心,也会使人一事无成。重心往哪边倒都是不对的,其中的界限需要每个人不断摸索、不断尝试。
学习和娱乐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懂学习,不懂放松是不可取的,会变成一个书呆子;而只懂放松、娱乐、打游戏也会荒废一个人,使人丧失斗志。要学就认认真真地学,要玩也得努力玩出花来。
同样的道理,消费与投资之间也要保持平衡。只消费不投资是穷人,只投资不消费是为富不仁。严格来说,消费和投资其实没有区别,今天的消费是为了更好的明天所做的投资。
这本书纠正了我往金钱倾斜的观念。使我的目标重新回到了:追求终身幸福收益的最大化。
面对终身幸福效益的最大化,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那么,你呢?
篇六:《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
因为这些变化心智模式也必须要变化,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这就是我对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军队这个独立运行的世界、社会、环境中,就必须要有部队的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适应,当你用外部社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处理,就难以适应,同样,当你离开军队进入社会,就必须用社会的心智模式去适应,否则会处处碰壁。
当我们为自己安装了一套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世界,更加好玩的是,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最后,我们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这种改变非常强大。正如书中所说:事实上,那些安装了“幸运儿模式”的人,他们构建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会更加容易的发现外界潜在的机会;而安装了“倒霉蛋模式”的人则倾向于对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的模式中没有“机会”这个东西。
同时,心智模式又会决定和影响我们很多的行为,例如:投入。当你安装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态就会改变,你对投入就有了新的认识。投入有以下几点:
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功。
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例如: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为你的生命找到一个长期的,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书中提到的“等死模式”也让人印象深刻。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等待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例如:等待、拖延。
另外,如何理解幸福。本来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一个管外、一个管内,管外的社会系统通过与外界的比较推动你更好地表现(比如让你努力获得资源),而管内的自我系统把资源转化为绵绵不绝的幸福(比如让2万元钱转化为幸福感),一个是手,一个是胃。
当我们过分关注外界的事情,我们的社会系统就开始越界,掌管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如何区分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两者往往交叉在一起,难以进行辨别。当你能够清楚的区分这两个系统的时候,你会让社会系统促进提升,让自我系统促进幸福。
篇七: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此书与以往提升自我修养的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阐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浅。书中阐述的内容较多,我从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观念禁锢了你的脚步。
自从来到广西,无论是公司员工还是外来人员都在吵嚷着买房,中国人有种固念,没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贷买了房省吃俭用的用半生来还。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不是就是背负一个房子?
在读此书前,我也有同感,必须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贷,别的都是其次,但在读此书后我恍然大悟。作者讲述了股神巴菲特当年的蚁族生活,他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创业,直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才购买了一套3.5万美金的住宅,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开派对的旧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钱投资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产,从职业发展来说,一套房子能消灭一个人的创业激情。当我们有一部分资金时,想的是什么?是创业还是买房,90%人选择买房,当有创业思想时,首先想到的是,还是稳定地呆着吧,还有房贷呢。
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被固有思想捆绑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们以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这事应有几种解决方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职业生涯不是贴在墙上的,应作为工作计划来实施。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冲击着传统的职业生涯观念,职业规划可以有20年的梦想,尽量抽象;10年的理想,为自己确立培养自我核心竞争力;5年内达到的目标,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作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我,一直传统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划到底,规划要细,往往这样的规划很快就不实用了,读后感.要么人员离职,要么人员转到其他岗位,按着原规划发展的微乎其微,这样也不是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做了,做还是要做,就像书中所讲,做20年的梦想规划,10年的理想规划,保证3年内的规划保持应有的进度。
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是有种不以为然,总会认为那仅是个理想状态,我怎么能做到呢?!我的答案是能做到。上帝不需要你的成功,它只需要你去尝试。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作者:张利书
篇八:《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1、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
2、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
3、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4、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5、《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简单地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6、很多人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可现在你会看到很多离婚的例子,都是因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无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话,这个婚姻80%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他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7、安全感不是从别人身上要什么,而是内心深处,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8、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9、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会收到最多的报酬。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10、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
11、当老张在建材中赚到更多钱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不那么幸福了,甚至还有所倒退。这个时候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家庭、自我成长,还包括对社会的奉献。但是,这个时候的老张会怎么想?
篇九:《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把书一打开我就被那些插画吸引住了,于是我带着好奇的想法把那些插图看完了。古典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获益匪浅。
第一章讲的是买房的问题,古典老师的观点是: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有人说“房子让我有归属感”,所以他们放弃很多发展的机会,浪费掉创业的机会,花掉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的机会,买了一套房子。其实他们缺乏的是“安全感”,毕竟在这个大城市中,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可是在这个房价居高不下的社会,出卖梦想换回来的房子或者安全感,值得么?
书中有讲到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方向错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举个简单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所以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然后再努力地去实现它。
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人们经常羡慕别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篇十:《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判断法则,或基于生活的经验,或基于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观念,作者幽默地讲述了很多关于思维的秘密。读完后,让人不禁反思,不是每个人人生的不同导致了个人的快乐或不快乐,命运更多的是由心智模式决定,你的内心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去拆掉自己预设的层层障碍,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会犯的一个错误。我们总认为暂时没有取得成功问题不在于自己,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我们只是在等待兴趣的出现。就好比工作,一旦我们发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才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在这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岗位上得过且过。
事实上,是我们都颠倒了工作和兴趣的因果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终生的事业的概率几乎等同于中彩票的概率。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才会发现工作的乐趣,才会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才能保持最初的热情,一如既往地热爱工作。
看完这本书,解答了内心的很多疑惑。一切就如同书里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这个世界里,却唯独没了我们本来的样子。”或许,我们都该勇于拿起这把锤子,打破思维里那堵结实而厚重的墙,勇于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坚持自己的内心,成长为自己理想的模样。
篇十一:《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很以前就听过这么一句话: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过去这么久了,我依然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呢?直到看了古典老师的这本书时,我才忽然明白我是被自己砌在墙里了,而且好像已经失去了破墙而出的能力!
我是一个做机械设计的,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些许的厌倦,在加上行业的不景气,渐渐的对这个行业兴趣!原本以为可以有一帆作为,以现在的情况看来,只有另谋他路了!
其实我对商业一直都充满了兴趣,只不过一直都不敢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害怕自己的步子迈的太大而扯到蛋!现在倒好硬逼着我去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看来是天意啊!要说完全陌生倒也谈不上,我平时都在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一切关于商业的知识,大家不是都在说业余的四个小时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时刻嘛!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我大声的对全世界说:我时刻准备着!!!
其实我对商业感兴趣不是完全为了钱,主要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我觉得自己有好多的地方有待提高,而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始终坚信:合法的赚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的事!
创业即修行,期望属于自己的商业天地能够早一点到来!
篇十二:《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合上书认真思考一下,这本书在教我们做一个“叛逆”的人。
来到这个世界,最开始我们的价值观是由父母的价值观所形成,小时候总认为父母是对的,随着年龄增长,到了青春期时,渐渐地发现,其实父母并不一定总是对的,于是开始感觉不舒服,叛逆期开始了,开始想要破掉父母给我们安置的保护墙。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步入社会,纵向的历史观和横向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套普世价值观和定势思维,在这套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新的价值观形成了,但是在这定势思维之下,我们逐渐发现生活不如意,困顿难行,父母单一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但是这套普世价值,它太过于复杂,我们很难发现问题出在哪,所以一直在做困兽之斗。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普世价值观里,社会给我们安置了哪些困住我们的定势思维的墙。它是如此隐蔽而又如此明显,这些定势思维涉及很多方面。我们需要独具慧眼,兼具慧心,才能识破这些思维之墙,更应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拆掉这些思维之墙,最后形成正确的心智模式。
但是,这本书我最多给三星,因为感觉就是一本鸡汤,很多东西中看不中用
篇十三:《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最初知道古典老师是因为新东方有一门课程叫古典词汇,无意中发现,他还写了这样一本书。大多数的新东方老师写的都是关于外语、就业方面的书籍,而古典老师写了这样一本集心理学、人生哲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百度百科里对这本书的简介是“人生开窍手册”,就让我们来看看古典老师是怎么拆掉思维里的墙,让人生开窍的。
书中通过对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自身感受,剖析出了思维里的墙对人的限制。书中引用了《超长思维的力量》中的一个小故事:4分钟跑一英里。在1954年以前,从没有人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因此,人们认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超出了人类的体力极限,是不可能完成的事。1954年5月,班尼斯特在牛津的跑道上突破了这一极限,用3分59。4秒的成绩跑完了一英里。在接下来的3年内,又有17名选手打破了这个记录。为什么在1954年,“人类不可能4分钟跑一英里”的思维模式被彻底的打破了呢?班尼斯特是如何拆掉自己的思维障碍的?首先,他确信在4分钟内跑一英里是可以做到的。其次,他采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训练。在训练中,当赛跑成绩停留在61秒停滞不前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障碍。出去旅行和攀岩,换了个框框,回来后他的成绩突破了60秒。所以说,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有很多事情,人们认为不可能,却在一些人身上奇迹般地发生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寻找到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不能突破的去接纳。
古典老师对于成功学的看法与市面上成功学书籍所倡导的想法截然不同。他认为: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成功学不能学。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书中列举了:释迦牟尼放弃王位,坚持了智慧;鲁迅弃医从文,坚持了救国;李开复放弃了法学,坚持做了最好的自己。他们都放弃了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坚持不等于成功,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放弃也是成功的必要工具。很多成功学著作都说,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当你开始实践时,就会发现很多东西是无法模仿的。马云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少听成功专家讲的话。所有的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少听成功学讲座,真正的成功学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有些时候人们常常被思维的墙挤在狭小的胡同里面,找不到出口。如果这时候我们能够停下来思考,打破思维的局限,离开别人设定好的道路,另辟蹊径,就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留下自己独有的痕迹,也算是给后人留下一些启示。
篇十四:《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用了十天时间读完了古典老师的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很多观点解释了一些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读来颇有共鸣。当然共鸣是一回事,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理智的认识是另外一回事,暂且记录,或有有一天,阅历够了,对这些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1)买房,卖掉梦想的房奴
书的最前面就写了“买房,卖掉梦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个观点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不也不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被一套房把我拴住。在我买房之前我认为买了房,就会被拴住,困在这个地方,当真正买了房,我并没有觉得被房子所困。反而让我没有了这种束缚感,因为这个动作已经完成,我认为积极去面对就可以,不需要认为它有多么沉重。
因此,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古典老师的这个观点,当然也包括网上很多故事说马云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马化腾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史玉柱有50万的时候没有买房。其实买不买房并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们心中对他们所做事情的清晰认识和对时代潮流的顺应。
《老男孩》最后有一行字“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退色,反而更显珍贵”,因此,买套房并不能毁掉一个人的梦想,而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梦想的是个人的思维,有人因为买了房,觉得自己做什么都需要谨小慎微,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如此,梦想就无从谈起。
我认为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计算好自己的实力,在能承受或者有压力情况下可承受而且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买房。而买房就如同买一件东西一样,购买动作完成之后,贷款就当每月固定消费,如同吃饭一样。把剩余的钱进行计算,将钱用到刀刃上,同时不要让担心占据自己的太多的时间,忘掉房子的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事情上,渐渐你会发现本来的压力已经完全不是压力,而自己也变得足够strong,而买房这件事并不会毁掉自己的梦想,反而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家,在心理上更促进自己勇敢的去做事和面对挑战。
(2)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表现的合理解释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生活中比较被动,做事欠思考,比较随意。而工作中却积极主动,思维相对比较系统,同时纪律性很强。在两种环境下,个人的心理空间不一样,生活中,具有依懒性,认为这些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周围的亲人会把这些事情处理了,而我做不如他们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心理上认为自己需要做好,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两种心理空间给了自己不同的心理暗示,因此促成了不同的外在表现。从这一点来看,有时候对一些人在不同场合下表现的巨大差异也不能单纯的用虚伪来评价,不同场合下个人心理空间完全不同,甚至相悖,于是有巨大发差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
(3)帮助别人时需要为别人长久考虑而不是暂时的舒坦
书中有个故事,作者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有一个空房间,每次来朋友都免费住在那,吃饭一起吃,全天可以上网,书随便看,几乎就是零成本在北京待着。后来作者搬家,发现在这儿住过的六个人发展都不太好。有人开玩笑说房间风水不好,但是自己分析,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个房子及配套提供的太好了,太有安全感。这会给人一种暗示,幸福可以如此轻易得来,何必那么拼命。作者本是好意,却最终间接导致了朋友的发展不好。因此有时候,作为朋友需要远见和胸怀,用远见为想的少的朋友想远点,用胸怀去接受由于朋友暂时不理解产生的误解。
(4)做事多少需要分情况
最近看各种书悟出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时需要多做事,以此来寻找合适的事情和目标;目标明确时要少做事,这样才能把精力投入到达到目标的事情上。这改变了以往自己认为的只要多做就好,也就是努力是最重要的,哪怕方向是不对的,其实这个时候少做就是多做,因此分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选择正确的方向、明确目标,再专注的做下去。
(5)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对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我们总是对类似企业文化的东西嗤之以鼻,觉得这些都是很虚的东西,但是其实,当一个人从一家公司离开的时候,对自身而言最有意义的只有两点:第一,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包括自身技术和人脉;第二,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心智模式。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就是一种心智模式,而这种心智模式会促使员工依照其要求给自己创造出一个自己所接纳的实在的生活世界,进而按照自己创造的世界生活和工作,因此类似的东西并不是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如同学校最应该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一样。
(6)愿上帝赐我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些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赐我智慧,去辨别两者的区别。这句祈祷词太经典,我只能记住。
(7)希望成为什么就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准备
最近看书的最大收获就是明白,不要总认为需要什么再去学习什么,这适合于做技术。但是对于个人成长,不要等到需要再去做,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从事什么工作,就利用空闲时间去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等到机会到来再去学习和了解,已经晚了。
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证实这些准备是很有必要的。部门交给一个产品设计的任务,虽然任务已经讨论多次,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方案。由于两个月前对产品设计的了解和学习,很明确需要涉及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设计,因此,搭好框架,一天半,完成了整个产品方案。最终方案得到了部门的高度认可,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常读书,读好书,用挑剔的眼光读书,结合自身情况去领悟书中的.道理,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篇十五:《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这本拆墙讲述了各种惯性思维模式是如何束缚我们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小事,点滴的积累汇成了阻碍我们成长的巨大力量!当然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好用的调整方法――拆墙工具,学有先后,达者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轻的我们总觉得没有安全感。我们总期待另外一半能给自己安全感,可实际上,我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对方给我们,可是没有的东西怎么给?于是,我们听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我们拼命工作,努力学习,让自己变成内外兼修,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人,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也有随时安定下来的信心。但是,我们仍旧没有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单身力,虽然会孤独,但是一个人舒服,两个人反而慌张。所以,我们以为这样就是安全的,实际上,是在逃避恐惧。
正是先让自己感到爱与智慧,你才会深深感到那种痛入骨髓的悲悯,你才能在这种悲悯之后,在你愤怒过、讥讽生命以后,很希望能做点什么。很多宗教的教义都讲同一个道理,比如基督教的“福杯满溢”――所有这些智慧,都告诉你: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必须先想好你是谁?你要什么?你要从中获得什么?为此你要采取什么行动?而这一切问题的源头都是爱,先好好地爱自己、爱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慢慢地爱更多想爱的人。
拆掉思维里的墙,跳出思维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哦,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篇十六:《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这是一本让我有冲动向身边朋友推荐的书,可能我这个年纪的人就是处于买房OR创业阶段的那批人,所以特有感触。导致了我下了一个也不知道是否绝对正确的决定--就是继续和丈夫家人一起住吧,起码不用每月上缴2/3甚至更多的工资。以至我有闲钱花费在我的兴趣上,在书上我属于感兴趣一族,多兴趣,多尝试,有成功,偶尔失败,可是我开心。因为兴趣,我认识了玩精油的、做皂的、种花的'、手艺的网友,大家虽然从没真正见过面,可是有什么事情要请教或者咨询,基本上都会得到友善的回应(湘湘回成都了,问我要啥手信;木头在昆明说新年我们可以住她家;脑袋帮咱们无偿代购;如烟介绍武汉经典小吃的地址;小云、江子轩自付邮费给我邮种子等等许多许多。在这真的很感谢你们,这份情谊比什么都重要,是我一生人中最珍贵的经历和记忆。一路上有你们,我感到很幸福??真的。) 对于自己,原来一直在不亦乐乎地玩着YES,BUT的游戏。我想学芳疗,但是我没时间加上生活的地区没芳疗学校,除了学习费用还要负担来回交通、吃住的费用,学习芳疗还得请假????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在自我困扰着。到了现在,我还是没去学芳疗,应该是对它还未曾深爱,未曾到缺它不可的地步,虽然这个兴趣丝毫没减弱过。明年我做了大致的安排:先把国考成人英语给PASS掉(原本有2次机会的,可是第一次考试的适逢学校改网址完全没通知我们考试事宜);2.期货今年考了法规,明年干掉基础;3.基金书刚买了??明年不过又得换书,太对不起努力赚回来的RMB了,也要干掉;4.就是心爱的兴趣IFA了,当前三项都完成了??这不就是该发展自我兴趣的时候么~?什么《实证学》、《基础油全书》都买了,有空多看看等于预习呢。大喊3声,我可以??都PASS。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太经典了,也太深刻了,自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样的家庭背景,我和我妹妹就是2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从小就没什么人管我(计划生育我妈妈逃到外婆家,我奶奶争着我要带原因就是其他的老人也带孙子了)小时候就是天天一袋小饼干自个吃自个玩,所以我学会了自己管自己,我不信服大人们的话,在大人的眼中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做的是我自己。像妹妹她就是什么都被安排好,什么都不用而且不会自己决定自己安排,没发现她有什么自己的兴趣,感觉她只想做个大人口中的乖孩子,可能在这社会上还能被保护多久呢?能永远吗?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和我爸吵过,他说:你管好你自己就可以了??别管过界。OK~那好吧,那是你的女儿。善意的提醒被掰倒,这是我的命运,也是她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 成功学我也有去上过课??的确决定成功与否的是心智模式和运气,虽然坚持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书上还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且每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读后感觉也不一样。我的感觉就是值得推荐,你们认为呢~?篇十七:《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一颗种子深埋土里,努力的生长生长,终有一天它会以翠绿的方式回归地面,拥有一个灿烂的不得了的未来。
书读了一个月了,也在前些天读完了,这样那样的原因终究还是拖到了最后一天才写我的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拿到手的时候,大概的浏览了一下章节标题,每个标题都那么发人深省。从现实社会的买房,到初出茅庐的职业规划,再到人到底应该怎样活,每一步都直逼内心。
那么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呢?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大学或者继续深造?学业完成后的就业买房结婚生子?这是你我想要的人生吗?然而当我们像是一台刚刚新买的电脑还是空白的时候~随着硬盘软盘驱动的安装我们的人生似乎就有了一些固定化的模式~~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是WindowsXP,到后来的W7,W8,W10。但我也一直固定在了W7,总觉得新的升级不好用不好操作!生活中的操作习惯让我们不愿意升级系统,其实思维的习惯方式也很难再那个安逸圈里迈出一大步不是吗?思维在我们的脑袋里就像是一堵墙,我们日积月累一点点铸成,终于看到这堵墙能隔开自己与外界了,当有一把锤子来敲墙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会很窒息吧!会痛,会无助,努力保护好自己这一面墙不想他受到任何摧残!对啊~这样的你怎么会想过自己拿起锤子砸烂这堵辛辛苦苦建起的墙围呢?
那么我们一起换个角度看问题吧!你在这个围墙里过得好吗?每天快乐吗?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吗?身边的人都健康吗?都因为有你的存在而幸福吗?你是他们的骄傲还是他们的败笔?如果你现在很幸福,你愿意这样一辈子过下去吗?如果愿意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墙围~也祝你幸福!如果这些你的回答统统是不不不,那你在你的墙里有什么意义吗?呆、在里面坐吃等死还是坐井观天的指责那些闯出去的人?我认为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就是等待,等孩子长大了,等自己有钱了,等自己有时间了,有尽头吗?等的时间不如多做点事情改变生活改变这种你并不满意的生活状态!
别等了!拿起锤子拆掉阻碍你前进的墙吧!当你刚刚见到外边一点光的时候有点刺眼,凿开一个大洞的时候你开始看看外边的人在干嘛,等你全部都拆除的时候你发现你的邻居有很多早就拆完墙,开始用更好的基石奠定未来的生活了!当然你也应该庆幸说看那个傻子还在里面一动不动呢!!什么都不要怕,时间都不会太晚,只要你想改变了,一切就都还是早的!虽然心里路程是有点痛苦的,蜕变的最后生活总会给你灿烂的光芒!!
勇敢一些吧!生活都已经那么不堪了你还想把他搞得多不堪??大不了就是重头再来!然而生活会嘉奖每一个愿意改变的人,还是那句俗话那场暴风雨后天边都会有彩虹的!
篇十八: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书中深入浅出的讲到这些。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这个心智模式,或者就是潜意识的认知吧,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动过滤不想要的。然后,这些信息就组建成了最新的认知,自己的思考和获取方式。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多么简洁深刻的例子。书中很让我震撼的章节是“等死模式”。等死模式是这指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为的怪圈。说简单一点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简单举例,早晨起床,本来预计7点,可是7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8点了。本来计划的好好的,8点看什么书,9点做什么,10点干什么,结果就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这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这个等死模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总之这本书给读者的姿态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指导,而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重建更重要,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是一团乱麻。还好书中给出了重建的技术指导,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去领悟。
第一:做一个敢于冒险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过日子
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让你觉得安全了吗?有一个铁饭碗也让你觉得很安全吗?找一个永远不离开你的人会觉得安全吗?我们太多的安全感都在依赖外界,而没有一个真正自己可以支撑自己强大内心的因素?那么有一天,房子没有了,饭碗丢了,爱人离开了,我们怎么办?我们总是不敢走出让自己觉得安全的领域,我们只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来回打转,转来转去,我们一直还是那个过去的自己,而有时候外界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就像,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可以不去经营爱情,不去努力巩固家庭关系的平衡,我们以为结婚了我们就安全了,可是当我们在守着那份安全感的时候,外在的环境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当有一天,突然我们开始感觉到不安全了,那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了,怀疑生活,怀疑爱人,其实最值得怀疑的人是你自己!
不断的去冒险吧,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试试在公众面前表达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迷路,不要害怕被耻笑,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东西,不断的去拓展自己生活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在一个个让自己感到小小的恐惧中获得力量,让自己不断的依赖内心的强大来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
第二:从投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兴趣
马克吐温曾说:“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像无人听着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经常有些小师妹师弟问我,我很迷茫,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我会反问他,你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说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我会告诉他,那你就去读书吧,然后去实践吧,从实践中寻找体验,你在投入生活的时候,你会有感觉,知道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什么是自己不想做的,慢慢的你就知道喜欢什么了,还有读书,其实就是在读别人的生活
和思维,你慢慢会寻找到一些你认同的那些作者的思维和生活,你从别人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你自己,这就是找到方向的途径,总之就是你要积极的投入生活,带着一种体验的感觉来生活,去深深的感受到内心的每一次悸动和涟漪!古典老师说了,最重要的是寻找一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第三:有一个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爱默生说:“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这决定了一生的轨迹。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阳光,那么你看到乌云也是美的,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阴暗,即使你面对太阳,你还是能看到阴影。你的这个小小的脑子里装的这些想法,其实就好比一台电脑的软件一样,它决定着这台电脑的质量,你的思想也决定着你生命的质量。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会成为金矿。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磨炼、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和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第四: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追求优秀的过程,成功在每时每刻,而不是一瞬间――最后的终点。就好像谈恋爱一样,最美好的记忆总是在你们还没有确定关系的那段时间,你们感觉到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那种彼此暧昧和猜测的眼神,而一旦你确定了关系,你会发现爱的滋味好像不如当初那么甜蜜和美好。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实现目标的过程,不断的靠近梦想的过程,所以成功在当下,不要寄托于哪一天,现在就很成功!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当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忧虑明天,就像某位名人说的:“如果你不错过星星,那么你也不会错过太阳。”
第五:寻找你一生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说:你的天赋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就是你的职业所在。那么你的天赋又来自哪里呢?来自你不断的冒险尝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一次一次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总有人说,一旦我发现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就会全力以赴,可是你从来都不去尝试,从来都不去发现,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力以赴?生活的意思就在于不断的生出活来,不生怎么活?都是同样的道理,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断的做下去,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你也会被社会所需求!当然恋爱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想着一次性踏入婚姻的殿堂,可是你从来都没有去爱过一个人,你怎么知道你爱什么样的人?你从来都没有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去发展自己爱的能力,你怎么可以保证自己能在一次爱中找到满意的婚姻关系,此时我就想到了曾经的老板告诉我的,年轻人不断的去投入爱情吧,你爱过很多人之后,就会发现你真正爱的人和真正适合你的人是哪种人,就像古典老师说的,你总是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白头到老一个人!当然了,婚姻也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所以我们也要重在投入,从投入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自己是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生命的人,所以把权利紧紧的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选择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尤其是你对生活的态度,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生命轨迹,我们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可以有一颗成为最好的心,我们选择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不断的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我们的生命是向前进的,哪里不是成功?生命的精彩不就在于这途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和收获吗?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听听自己的内心在说什么?不要看着很多人都想那个方向走,你也跟着走,很多人都在走公务员的路,可是那适合你吗?你觉得有价值吗?注意是价值不是价格,价格是社会的衡量标准,价值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标准独一无二,你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还是过着别人给你塑造好的角色,你只是一个表演者而已。古典老师说你要长成你自己的样子,你要去发现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才是你值得追求的?
第八:去尝试吧,行动起来,而不是在等待
生命不是用来等待的,而是用来穿越的。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应该是成功的三分之一。我们总是害怕恐惧一些自己觉得没有把握的事情,所以也从来不敢去开始,其实你害怕什么呢?即使做糟了又能怎么样呢?我们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总觉得自己说的内容不吸引人,可是即使真的不吸引人,又会怎么样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收获了勇气,我们总是害怕付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往往忽略了我们在付出过程中那些看不到的收获,当我们结束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那个过去的自己了,我们已经成长了!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我们总是一个开始的爱好者,我们自己经常会买些书,可是我们从来都好像不看,因为我们拥有了书感觉好像就拥有了知识一样,就像好多人办了年卡去健身,可是最后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个,我们总是计划着,感觉就像得到了那样,其实我们只是把开始当成了结果,以为我们收藏了一篇文章,就收藏了那篇文章的思想一样,所以总是不急着去打开看,也像好多人分享了别人的东西,最后问到底讲的是什么,他说我只是感觉好就分享了,真正好在哪里他其实也不懂,这就是假象。
第九:实现自我
不要用工资来衡量工作,不要用称来衡量感情,不要用房子和车子来评估幸福,这是有形的世界和无形世界的区别,外物只是我们满足自己幸福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幸福本身!生命是一个三脚架,事业、社会关系和自我,一定要调整好彼此的角度取得平衡,不同时期不同的地点,有些可能会长一些,有些会短一些,但是这都是你自己的设计,人生就是这样过程,你是自己生命的导演,也是主角,总是有无限种可能让你来选择来设计来规划你的生活,然后从这个过程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让你觉得世界因为你而多了一些什么,你因为世界而多了一些什么!
总结:人总有一死,所以为何不真正的活
过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来的样子,用爱和对生命的热忱拥抱生活吧,生活也会拥抱你
篇十九: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1.如何提升安全感:第一,小范围的进行冒险。试试用买房子一平方的钱,给自己安排一段旅行。试试看在一两个你永远不再去也不可惜的小群体里面做做自己一直不好意思的事情。试试看给那些可去可不去的职位打电话,试着推销一下自己。总之,在安全的地方,让自己冒个险。第二,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比如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一个不会犯错误的任务,一个养老般的工作。那会驯化你成为安全感奴隶。其实,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拿回来的。
2.有趣之人的心智模式是:冒险→投入→成功→有收获。或者,冒险→投入→不成功→收获乐趣智慧。无趣之人的心智模式是:冒险→担忧被迫→成功→更大的担忧。或者,冒险→担忧被迫→失败→恐惧。这就是有趣之人的心灵和物质都收获多多,而无趣之人心灵和物质都贫瘠的原因。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
3.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混得太惨也是。大部分人,还是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
4.模仿成功者就能成功,这是成功学的逻辑。当你真正开始实践,才发现很多东西是无法模仿的,这是生活的逻辑。
5.在你视野范围内,你需要精细的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内,你需要大方向的规划。在那些你连听都没有听过的地方。爱咋咋地。
6.了解一个职业的信息:做一个在职人士的职业访谈,尝试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进入一些职业论坛或者博客群,看招聘网站的职位描述和公司网站了解信息,找一些职业数据库。
7.职业规划就好像打牌,首先,你永远无法按照你的想法来出牌,,但是你可以在开始之前,整理好你的牌,对胜利大有好处。第一,你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大一些,抽象一些。时间很长,可以发生任何事。这个主要是以你的梦想为主。第二,给自己一个不超过10年的理想。这个计划主要是培养和发展你的核心竞争力为主。第三,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成为3年的职业计划。详细的了解你和这个职位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一个PLAN B。第四,你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第五,每隔半年停下来回顾你的计划。第六,对新的机会和趋势保持警惕。
8.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潜力生命股票。
9.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世界,所谓的公平只是在给你营造一个公平的感觉而已。
篇二十:《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完第一张安全感之后,很有共鸣;提笔写评论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题目,猛然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一首歌,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主题曲《Reflection》(倒影),身边的人事物都好像是镜子一样,你可以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你面对倒影时,固有的心智模式,思维的小鬼也许就在制造各种让你感觉不安全,甚至恐惧的戏码。然而当你面对这些戏码,改变心智模式来面对这些所谓的恐惧,穿越所谓的恐惧,找到真实的自己,安然与自己相处时,内心则会充满宁静与爱。
我也曾经是安全感的奴隶,是头脑中思维小鬼的俘虏。在我遭遇亲人车祸去世的变故,以及随后失去我的爱情之后一段时间,我变成了安全感的奴隶。我害怕失去所爱的人,害怕生活失去了可以围绕的焦点,拼命地付出想获得爱,害怕失去爱我的人,患得患失,思维小鬼不停的编制着各种故事来欺骗自己的心,编制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拖延自己的行动,优柔寡断的难以决策,或者是决定了的事情又思前想后,不断的增加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以至于后来的不敢放弃,只是为了来获得那点所谓的可怜的安全感。
面对职业发展与情感的双重迷茫,我开始重新认知自己,寻找自己,也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与自己独处,真的是“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你身边的只有你自己。”在这段儿时间我寻求心理学,寻求宗教,寻求身心灵成长,寻求培训学习,寻求很多很多,也遇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佛教说你创造了自己的实相,心灵成长则说个人全责,当你为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开始负责任,大脑不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小鬼欺骗的时候,你开始成长了;我逐步去突破自己的安全感,去发现恐惧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逐步的突破固有的心智模式,更好的认识自己,爱自己,寻找那个充满安全感,充满爱和内心宁静的自己。
《撤掉思维里墙》也就是改变你的心智模式,对自己负责,无视各种小鬼的声音,或者把各种小鬼的声音发泄出来,存起来,就像古典老师书中所讲做一个恐惧保险箱。书中还有很多话,是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爱自己,因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你身上表达出来的。”
“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安全感是给出来的,不是拿回来的。”
“奥普拉说,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你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就像“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和尚遇到钻石》也讲,你想得到一种东西,你先把你有的散播出去你才能收获,你想得到爱,你要先去爱,先去给予,才能获得。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去做,才能突破思维制造的恐惧戏码,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
现在的我还远未达到那种安住现在,活在当下,怡然自得的状态;但却更加了解如何去应对恐惧,如何更好的去爱,更好更有热情的去投入生活,拥抱生活,让自己过有目标有积极意义的生活,这是我成长路上的一大进度,得益于心智模式的改变。
篇二十一:《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始终相信走过必有痕,虽然是8年前的读物,现今读起来依旧热情澎湃,不能自已。有些观念很中肯,自然有些观念放在现在不合时宜,我是秉着开卷有益的态度读完此书的,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有几点:
1、不要把它当成《圣经》一样的读物,信以为真的可以凭借此书摆脱拖延症、丢掉苦行僧的生活,一跃而上放逐自我,实现梦想与现实的跨越,把它当作成功学来看,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拿到一本书本着学习吸收的态度去看就好,不要奢求索取过多。
2、作者前文提到买房婚姻观、恋爱观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不赞同的,爱情的保值保鲜、幸福感和有没有房有关系吗?有!要说绝对的有关系那就是房和车代表着家庭的生命力与经济基础,就像生态系统中万物需要阳光、空气、土壤、水一样。面包与牛奶,必须有。但是没有房车就代表着不幸福吗?那是你自认为的不幸福,也许他的婚姻因为种种遭迫只过着比一般人还要普通的日子,他未来的生活很不幸,但是简单的一屋两人、三餐四季就足以让这家人满足。你还会说他们不幸福吗?
3、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切换真的需要时间。这和情商高低没关系,和你有没有钱没关系,和你的心智模式有关。看开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不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些取决于内心的心智的变化。
篇二十二:《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这本拆墙讲述了各种惯性思维模式是如何束缚我们的,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小事,点滴的积累汇成了阻碍我们成长的巨大力量!当然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好用的调整方法――拆墙工具,学有先后,达者为先,向先行者致敬!
年轻的我们总觉得没有安全感。我们总期待另外一半能给自己安全感,可实际上,我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都希望对方给我们,可是没有的东西怎么给?于是,我们听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我们拼命工作,努力学习,让自己变成内外兼修,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人,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也有随时安定下来的信心。但是,我们仍旧没有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倒是成就了单身力,虽然会孤独,但是一个人舒服,两个人反而慌张。所以,我们以为这样就是安全的,实际上,是在逃避恐惧。
正是先让自己感到爱与智慧,你才会深深感到那种痛入骨髓的悲悯,你才能在这种悲悯之后,在你愤怒过、讥讽生命以后,很希望能做点什么。很多宗教的教义都讲同一个道理,比如“福杯满溢”――所有这些智慧,都告诉你: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必须先想好你是谁?你要什么?你要从中获得什么?为此你要采取什么行动?而这一切问题的源头都是爱,先好好地爱自己、爱你的工作、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慢慢地爱更多想爱的人。
拆掉思维里的墙,跳出思维的怪圈,思考的方式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哦,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篇二十三:《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喜欢作者关于人生是三脚架的比喻,他说生活是由自我、家庭和职业三个支架组成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调整节脚不同的长度就能站稳。但却有很多人压缩自我或者家庭的时间,慢慢就变成了单脚架,最后导致单脚架不堪重负。我们要做稳固的联动三脚架,要学会适时放缓自己的脚步,知道自己要在职业里面获得什么、不要什么;也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里面获得什么、不能做什么。
读完之后感觉更加理智和冷静了,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不抱怨生活,做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受害者。
受害者往往能收获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是正确的。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受害者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自怜状态,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掌控者则需要面临一些压力和面子问题,却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今天是2019年2月15日,一个不同寻常的周五。
我们都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可是扪心自问,我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纵然觉得结果不重要,可是却是那个结果支撑着我们克服了困难,收获了整个过程。成年人的社会是结果导向型的。人成功的时候,有无数种说辞解说自己是怎么成功的;一旦失败,就有无数人去分析你是怎么失败的。
篇二十四:《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上帝不需要你成功,他需要你去尝试,所以看完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以后得工作生活中多去尝试一些事,有时逼自己干一些不情愿或者不擅长抑或感兴趣的事,刚开始可能你会出现焦虑、煎熬、痛苦,但是慢慢的你会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甚至会享受其中。即便是失败了,也无所谓,因为你没有遗憾,你可以朝下一个目标前进。
什么样得工作会让你有价值,有意义,有成就感?什么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这些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想想,价格与价值不一样,我们要活的有价值,而不是社会给予给我们的价格标签。
计划好做,可是坚持执行计划却是很难的,冲动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定计划,一定要想好后再去做计划,有弹性的去执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生活往往会有很多变数,正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所以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任何事,成功或者失败都可以看的淡一些,因为我们最终还是要好好的活着。
希望自己可以一点一点的变成自己想成为得人,而不是别人评价中的人,学会自爱,不为不值得事焦虑,好好生活着,没有low的生活,只有很low得活法。
篇二十五: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前段时间闲来无事,在网络世界里游荡,偶遇多年未见挚友,其询问这些年我们的发展历程,向其表示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其也感叹世事艰辛,并向我推荐了古典的著作《拆掉思维里的墙》,简单游览了序之后,感叹原来我可以这样活着!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对于幸福、成功、事业,我们往往纠结于世人的看法…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买房,卖梦想的房奴”。我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开始想放弃,以免造成思维的混乱,但另一个心声告诉我,看,这就是你思维模式的顽固性,思维开始混乱,也就是说思维里的顽固旧墙开始动摇,我知道这本书在冥冥之中已显著功效。,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篇二十六:《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作文
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书如其名,作者在轻松愉快的聊天氛围中为读者展现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引发了大家对生活对工作甚至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很多思考。我也有幸颇为受益,在这里想谈谈我的感悟。
“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即使认真的投入你的呼吸——这么你每天做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作者提出在职场和生活中总是存在着有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两种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对他的工作或生活是否感兴趣根本上在于他是否投入自我,身在其中。有趣之人敢于尝试和冒险,他们将自己投入进一件事情中,如若事情顺利,他们便收获成功,如若事情不顺利,他们也能收获经验智慧,进而不论事情结果如何,有趣之人总能在其中感受到收获和乐趣。而无趣之人往往因为担心失败,连尝试也不敢去尝试,当然就不会有任何乐趣可言。
作者还分享了其在招聘团队成员时宁愿选择最初能力不是最好,但肯接受低薪做事的人的理念。“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会收到最多的报酬。”这与有趣之人才懂得投入工作,与工作相互成就的理念相互呼应,让人深以为然。
还记得在禄口机场入职的第二天,科长让我们写下加入运行指挥中心的感想和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和期待。我凭着大学时的实习经历一腔热血地写下了很多看似“高大上”实则浅显空泛的话语。那时只是幼稚地认为指挥中心是机场的“大脑”,是负责所有一线保障工作指挥调度的中心,是机场与空管、航空公司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内心因为能够成为一名指挥员而感到非常地光荣和自豪。
篇二十七:《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作文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文中讲的很多话都很独特,也很现实,让我深受启发。比如,他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地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视。对于安全感,他说,是要靠给予别人而做到的,而不是靠别人的给予。还有时下流行的星座性格,他所说的绝对让你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认同什么性格,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本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书,也是告诉你现实原本的摸样的书。我看了很久,突然明白,原来这本书表现的,就是邓爷爷所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女生去年考研失败后遇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工作后的她还是很想读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今年考还是不考?不考吧,心里不甘心,考吧,万一考不上,又浪费很多时间。于是她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过了半年。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两个研究生都考上了!她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为“等死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立刻去做了几件我一直拖延的事情,当我完成后内心里特别的轻松,早知道这么容易,我还担心些什么呢。我思维的这堵墙已经很厚了,我要完全的拆掉它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可是只要我意识到并去行动,一次拆掉一块砖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把它完全的推倒!有一些被我拖拉的事情,现在再去做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了,可是如果我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时候才开始,那么我想我不可能再开始了。所以我告诉我自己如果我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我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篇二十八:《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作文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感觉对此书的介绍并不为过,他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例证,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篇二十九:《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作文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
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
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
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
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
同时,心智模式又会决定和影响我们很多的行为,例如:投入。当你安装了心智模式,你的心态就会改变,你对投入就有了新的认识。投入有以下几点:
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功。
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篇三十:暑假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
【暑假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
小华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它宛如一泓清泉,缓缓打开了我的心扉,举重若轻的将心灵的秘密娓娓道来,风趣幽默的解码一个个思维的秘密,去批判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误区,指导我们走向人生正确的方向。下面就选取一些我印象深刻的思维过程进行讲述。
肯德基成功的秘密
有个成功学故事,大意是说:肯德基爷爷65岁开始创业,去推销自己的炸鸡配方,最终在遭受到1009次拒绝后,成功将炸鸡配方推销了出去,从此一举成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方可成功。但随着作者深入而细致的调查,他了解到:这个故事里有诸多的疑点,例如,肯德基上校39岁就开始创业了、肯德基上校69岁之前已经有推销成功的先例。所以,你相信的,不过是一个杜撰出来的传奇,并不是故事。而在生活中,你又看到过多少这样的成功学故事,而你看到的这些故事里,你有没有质疑过,这些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然而,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个故事的后续:29岁的一位年轻律师布朗以200万的价格购买了肯德基的股权,7年后以2.75亿元卖出,比7年前的价格整整翻了137.5倍。我们不由得思考,成功的秘密不在于要迂腐地坚持不懈,而是趁年轻时找到一个有前途的项目,然后把它脱手出去,获得更大的利益。
公平与不公平
有人说,中国是不公平的,在高考时,少数民族考生总能受到加分优待;有人说,中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凭借关系,轻松上位比你高的职位;有人说,中国是不公平的,农村人口就是比城市人口贫穷。于是,便有人向国外移民,寻找中国没有的“公平”.然而,国外是公平的吗?显然不是,就拿美国的教育来说,申请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美国人只要在SAT(美国高考)考试中取得2100分(满分2400分),而我国孩子就要几乎达到满分才有可能。所以说,世界没有一个绝对的公平,你无法让这个世界变得公平。你在这个世界上,也找不到公平的地方。所有的法律、宗教,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公平,恰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就是不公平的,你也无法创造公平。所以,学会面对不公平,比如何评价、咒骂不公平更重要。你必须自己能够忍受不公平,并且获得一种对不公平的免疫力。然后,你才可以快乐的生活下去。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让我跳出了很多看似很正常,实则是歪理的思维怪圈。它,也让我我踏破思维的穹庐,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找到改变人生的钥匙。我相信,这本书会伴随着我,让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三十一: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这是一本让我无比兴奋地书。 并不是他的精彩内容,他的精巧构思,而是他告诉了我,你走的路是正确,自信的走下走吧! ? 先说说这本书的宣传的理解。 我最早是在朱若霞的博客里看到的,但并没放在心上。后来看到燕子买了这本书,我只是轻轻是翻了一下。而猴子推荐时,我才认真看起来。 这本书的内容很精彩,但是怎么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呢? 名人写书评,观众这样一看就会心理上认定这是好东西,值得一看。俞敏洪,徐小平,毕淑敏,张德芳,玛丽莲都有自己的知名度。喜爱这些名人的读者,自然会去看这本书。 拆掉思维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书名的吸引,如果活的痛苦,你会去看。如果有思维局限,你就会去看。中国有多少人想突破自己的,内心都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愿望。而思维,又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一个书名。 再加上,网站的,课程的配套,最大化了宣传。 ?我想书跟培训,是不是配套呢?书中写的是拆墙,你没拆掉,没关系,过来上课,课程中帮你拆掉。 ? 怎样一步步的拆墙。 ? 插画的新颖,带着我翻开了书页。 ? 安全感的奴隶,说了关于房子,爱情,事业的安全感如何建立。对自己的人生有安全了,才有下文;我们彼此信任了,咱们才有下文嘛。连接的基础,建立在安全感上,安全感及信任。 ?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你有安全感了还不行,必须热爱生活,你爱生活了,才有下文。 ? 有墙的.根本原因,你的心智模式有问题了。让你认真拆墙的原理。知道原理才可以更好的行动。 成功学的真伪。心智模式的小应用,看破成功学的诡计,为活出自己的下面工作做好准备。 ? 心智模式的作用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告诉你如果找到一生的事业。 拆墙的工具都拿到了,现在给你看看,你原爱可以这样活。 ? 你可以这样活,还不行,还有个症结没有解开,你父母的情节,这个包袱得卸掉。 ? 好了,所有的包袱卸掉,我们别害怕什么,大胆去尝试吧。 ? 你已经拆完墙了,给自己的人生温暖规划,成长出自己的样子。 ? 古典老师就这样一步步,通过小故事,小案例,小隐喻,犹如亲生体验过一样,帮我们拆了墙。 ? ? 关于心灵之旅的链接 ? 如果你参加过心灵之旅课程,或者别的教练技术课程。你会发现,古典老师行文的思路,就是课程的步步深入。 ? 我非常的惊喜的发现,原来在一年为自己拆过墙。心灵之旅课程就是破除了自己的模式,然后看到更多呀!现在看到古典老师的书,更加认定自己的脚下的路,我可以走的越来越宽的。 ? 这是个极好的复习材料,一本是文字,加上自己亲身的体验,那么就是完美结合了,可以更好的消化吸收了。 ? ? 书的精彩处 ? 文字的诙谐,整体阅读轻松愉悦,插话的趣味深刻,数据和表格的形象具体。 ? 很多书,很少提及摘录资料。而本书不但在章末,有资料推荐项。其中的内容不乏列举更多相关资料。这是一种发散,等于你看你这本书,就进入了一个知识库,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篇三十二:1《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2011-1《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文/青狼 有幸学习完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下是感悟和知识点! 第一:做一个敢于冒险者,而不要守着安全感过日子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他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早就不知道躲哪里去了。 第二:从投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兴趣 无趣之人不是无能之人,是无胆之人! 第三:有一个健康合理的.心智模式 我们看到的全是自己内心想看到的,有些并非真实的场景。 第四: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的经历都是传奇,不是故事。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模仿的。无限接近目标的过程就是成功,并非达到目标 第五:寻找你一生的事业 尝试是冒险的,不尝试永远不直达自己多优秀,也是更大的冒险! 第六:做你生命的主人 成长成自己的模样 第七:找到真正的自己 自己的心智和内心需要的,追求的目标前进,总会无限的接近目标 第八:行动起来,而不是在等待 终究会死,何不做点事情,在过程中迎接那一刻,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货 第九:实现自我 穿越要比等待更早看到光明和本质。 ? 思维太重要了,无法也不能用价值或者称来衡量,总之受益颇多! ? ?篇三十三:《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00字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此书与以往提升自我修养的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而是用一个个故事来阐明一些人生的道理,受益非浅。书中阐述的内容较多,我从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方面,不要因固有观念禁锢了你的脚步。
自从来到广西,无论是公司员工还是外来人员都在吵嚷着买房,中国人有种固念,没有房似乎就不是家,借贷买了房省吃俭用的用半生来还。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不是就是背负一个房子?
在读此书前,我也有同感,必须先有房,哪怕是借、是贷,别的都是其次,但在读此书后我恍然大悟。作者讲述了股神巴菲特当年的蚁族生活,他的妻子无条件支持创业,直到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才购买了一套3.5万美金的住宅,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一套天花板上老鼠开派对的旧公寓中。巴菲特用金钱投资了自己而不是一套房产,从职业发展来说,一套房子能消灭一个人的创业激情。当我们有一部分资金时,想的是什么?是创业还是买房,90%人选择买房,当有创业思想时,首先想到的是,还是稳定地呆着吧,还有房贷呢。
在工作中我们也同样被固有思想捆绑着,遇到事情先想的是我们以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这事应有几种解决方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第二方面,职业生涯不是贴在墙上的,应作为工作计划来实施。
《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冲击着传统的职业生涯观念,职业规划可以有20年的梦想,尽量抽象;10年的理想,为自己确立培养自我核心竞争力;5年内达到的目标,细分为3年的职业计划。作为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我,一直传统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划到底,规划要细,往往这样的'规划很快就不实用了,读后感.要么人员离职,要么人员转到其他岗位,按着原规划发展的微乎其微,这样也不是说职业生涯规划不做了,做还是要做,就像书中所讲,做20年的梦想规划,10年的理想规划,保证3年内的规划保持应有的进度。
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是有种不以为然,总会认为那仅是个理想状态,我怎么能做到呢?!我的答案是能做到。上帝不需要你的成功,它只需要你去尝试。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作者:张利书
篇三十四:《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续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续
“谁动了我的幸福” “比如这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将的是一个叫做帕霍姆的地主向地主巴什基尔的头领购买土地,当他问及土地的价格,头领告诉他:‘我们的价格一直不变:1000卢布……我们以天为单位买地。你一天走多远,走过的土地都是你的。而价格是一天1000卢布……但有一个条件:如果你不能在当天返回出发地点,你就将白白失去那1000卢布。’ 帕霍姆从第二天早上开始圈地,他努力地往外走,一直到不得不往回走,才发现自己走得太远了。于是他用尽全力狂奔回来,在最后一瞬间回到了原点,但是却吐血而死。他的仆人建起那把铁锹,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那么一小块。” ? “总有人会比你更成功!你总能得到的更多!被社会系统(人的外部系统)接管幸福系统(人的内部系统)的人,像在食物中饿死的无胃人一样,永远吃不饱。正如我前面逃到的成功正态分布,成功从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社会先给我们定义‘成功’(一个到达才允许幸福的资格),然后狞笑着让我们参与一场永远只有少数人笑、多数人哭的游戏。社会规定的‘幸福’永远是稀缺品,正如2012的股票。 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否则,你就彻底废了。” ? “我们把自己丢了” “从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系统开始接管我们的幸福?那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在我们没有把自己弄丢之前。正如故事一开始看到的那样,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是一体的。我们为了一块食物放声哭泣,为了一个拥抱哈哈大笑。父母亲也希望我们是那个样子,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身上的两套系统非常和睦,我们做的就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就是我们做的。 但是慢慢的,社会我和自我开始分离,因为他们会进入这样一个社会。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跑过去告诉妈妈,我得了100分,妈妈很高兴地摸摸你的头,说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爱你。 第二个月你跑过去,说妈妈我得了50分,妈妈说你还好意思回来?我没有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妈妈的爱。 社会我马上回答:那我就需要考一个好分数。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爱好分数,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哥哥高考完了,他兴冲冲地回家,说我考上清华了!于是亲戚们敲锣打鼓地说真了不起,老早就看出来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高考完了,你兴冲冲地回家,说我考上哈佛了!于是亲戚们敲锣打鼓地说真了不起,但是你又继续解释这是哈尔滨佛学院。于是大家都奇怪地对你笑说,你爸你妈供你读书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亲戚喜欢我。 社会我说:谁让你不上清华上哈佛,大家都喜欢清华的。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亲戚喜欢的是清华,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出门遇到陌生人递过去名片:经理。对方说经理您好您好,快请进。 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出门遇到陌生人递过去名片:助理。对方说助理你好你好,你先等一下。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受尊重。 你的社会我回答:那就需要去当经理。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是经理受人尊重,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遭遇爱情,你对你的女朋友说,我爱你。她问你有房么?你说有,她说我好爱你,永远。 遭遇爱情,你对你的女朋友说,我爱你。她问你有房么?你说有,租的。她说我很爱你,但是…… 你的自我说:我想要女朋友。 你的社会我回答:那就需要一个房。 他们俩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女朋友爱我的房子,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终于有一天社会我对自我说:你他妈的怎么搞的?我们俩一起出去混世界,结果每次都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不如你不要出来了! 自我于是伤心地回到家里,发誓再也不出门。 ? 自我于是就这样慢慢萎缩,社会我也就这样越长越大。在未来的日子里,社会我获得了妈妈的‘爱’、亲友的认同、社会的尊重,获得了女朋友和经历的名片,但是却总觉得内心空空的。虽然他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他却掉了自己的幸福系统,不懂得兑换幸福了。因为他很少获得过来自自我的礼物:内心的激情、动力、充实与宁静。 我们很听话地成长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感情的人,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我们长成别人要求的样子,并且以此为荣。 就这样,我们把自己丢了。” ? 古典(作者)的这个论证很有说服力。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越来越发现社会系统的我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把名利这些社会高度吹捧的价值看的越来越高,因而也就和自我越来越疏远,什么时候丢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而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些物质的满足感吗?事实上,最开始我们追求这些物质也是为了更开心,更幸福。追求物质是一个获得幸福的途径,可是在这路上却迷失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被路上的风景分散了注意力,竟忘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我想我要多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内心的幸福感。我追逐的不是物质的绝对充裕,而是幸福。否则一切物质都没有了意义。自然的想起,梁漱溟老先生提到的,人一生的三个任务: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的关系。三者必按照此顺序。说的也正是一个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物质到精神的人生之路。先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保证接下来处理人的内在问题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很多家庭,在处理第一个任务的时候,要么不能完成,分道扬镳;要么刚刚完成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就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当初的誓言,舍彼此而去。只有那些懂得珍惜,懂得幸福的真正意义、幸福与物质的关系、社会我和自我关系的夫妇才能够任世事变幻依然扶持到老吧。 ? “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 “我有一个美国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约会原则,在社交场合认识的男孩女孩,拿到对方联系方式以后的72小时之内,都不会给对方打电话。因为这被认为是一种尊重。72小时之内,你对对方的感情都只是生理冲动和激情。但是如果三天以后,你还是情不自禁,那么就好好投入这段感情吧。 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认真的开始,那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那一定是个早夭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如果你要区分一个开始是爱情还是孽情,是投资还是消费,是职业跳槽还是职业跳楼,要冒险还是冒傻气,都可以这样判断。 总的来说,开始时这么一个东西,它让人可以丢下不满的现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希望中去。但正是因为全新,所以你会损失很多过去。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那就是一个开始的价值。” ? “也许正如纪伯伦所说:‘There is a staying in my going, there is a going in my staying.’在每个开始中都有过去,在每个过去中,都有开始。”篇三十五:《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一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一)
(?文章中,有我对亲人的误解和对爱的渴望,这是真实的成长足迹) ? 收到古典的书,很开心。 ? ? 《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讲述了他的很多观点。文字里充满了热情和真挚。针对我的亲身经历,我更喜欢他关于孩子与父母如何处理关系的那一段。 ? 他讲到他如何令父母失望,又如何令父母接受现在的他。 ? 我的父母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女孩子应该在某个事业单位安安稳稳地上班,这样又体面又安定。 ? 我曾回单位上了三个月的`班,是很清闲舒服,我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下班后练瑜伽,学舞蹈。但最终我放弃了他们希望我过的那种生活,还是回到了济南。他们对我很失望,而他们对我的失望,令我觉得自己无用不孝。 我被这种情绪纠缠了很久,没有找到出口。 ? ? 开讲座,写专栏,做咨询,这些分享的快乐和成绩,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我不知怎么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爱? ? ? 古典的成长经历启发了我。 ? ? 父母是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如果你新的路令他们觉得心安了,他们就会开始接纳新的你了。 ? ? 祝福我亲爱的父母!我希望你们幸福!我爱你们!篇三十六: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900字
这本书躺在我的kindle里很久了,显然它有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名字,这是当初选择它的理由。看完之后的感觉是颠覆感强烈,难道我们的思维里很多固有想法是错误的?
你是不是认为结婚前男方必须有房子?没有婚房的男子没有什么前途?
你是不是对现在的工作没有兴趣?
你是不是认为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想法都是肯定的,那么我建议你看看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拆掉这堵“思维的墙”,就是要走出这种思维怪圈,提高心智,找出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成长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像有光透进来,照亮真正的自己。
虽然我对书中举例子说巴菲特、马化腾没有买房子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例子不是那么赞同,因为他只片面得看到了成功的个例,没有看到还有很多人同样没有买房子却投资失败、创业失败的普通大众,但是我对他提到的心智模式还是很感兴趣的。
“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因此,我们很听话地长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却把自己弄丢了。所以要打破这堵墙,要成长,成长为独特的自己。在如何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己的过程中,书中说了几个关键词,分别为兴趣,等待,恐惧。
兴趣是成长的前提,要发现自己的兴趣。不管是挣钱,还是生活,哪怕是找对象,都要求是个“有趣的人”。有趣之人和无趣之人,差别还是很大的。只有发现兴趣,才会开始投入。既然开始投入,就会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就会有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而不敢去做,或者一直在等待,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恐惧,怕失败,怕丢人,或者对这件事情本身有所畏惧。因此,我们更要去战胜恐惧,不然永远无法成长。
总之,所有的成长路上都会有困难,只能一步一步克服,才能最后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而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根本原因是这个人的思维方式。
说到这里,我才明白这本书为啥被定义为成功学书籍。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状态,那么请按照书中所教你的,换另外一种方式生活,突破自己,积极乐观!以上,与大家共勉。
篇三十七: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900字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文中讲的很多话都很独特,也很现实,让我深受启发。比如,他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地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视。对于安全感,他说,是要靠给予别人而做到的,而不是靠别人的给予。还有时下流行的星座性格,他所说的绝对让你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认同什么性格,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本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书,也是告诉你现实原本的摸样的书。我看了很久,突然明白,原来这本书表现的,就是邓爷爷所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女生去年考研失败后遇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工作后的她还是很想读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今年考还是不考?不考吧,心里不甘心,考吧,万一考不上,又浪费很多时间。于是她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过了半年。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两个研究生都考上了!她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为“等死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立刻去做了几件我一直拖延的事情,当我完成后内心里特别的轻松,早知道这么容易,我还担心些什么呢。我思维的这堵墙已经很厚了,我要完全的拆掉它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可是只要我意识到并去行动,一次拆掉一块砖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把它完全的推倒!有一些被我拖拉的事情,现在再去做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了,可是如果我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时候才开始,那么我想我不可能再开始了。所以我告诉我自己如果我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我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还有点印象深刻的是,举例中的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的对比,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事情不敢兴趣,是因为我们觉得他没有价值,所以我们不愿意投入。我们整日觉得生活空虚而彷徨,觉得日子无趣而牢骚不断,抱怨生活没有乐趣。但是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果。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不管成不成功,投入能带来快乐。正是因为对事情好奇,投入,生活才丰富多彩,日子才充实美好!
还有对于成功的理解。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社会价值观所定义的成功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可是学过正态分布的人都明白,成功是个小概率事情,混的太惨也是,大部分人,还是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如果我们仅仅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定义成功,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我们就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的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当中。只有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顾我生命中那些让我幸福快乐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最深处,这些时候并不是我最辉煌的时刻,而是我为了我的目标默默坚持的时刻。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篇三十八: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900字
在当下,你认为结婚一定要买房吗?你认为坚持就一定会成功?你总忍不住与别人比较?你认为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你认为老板不可以掌控吗?你认为小人物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是否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是否会经常觉得累?如果你的回答是“我认为”,或者“我是”,那么推荐你一本书《拆掉思维的墙》。
本书对于如何解决当前困境追根溯源,提出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为思维意识形态,即问来源于人的思维模式,它构成了挡住你走出困境的一面墙,拆掉思维这面墙,就解决了你的问题。对于35岁以下的年轻同事们来说,还不算晚,可以偿试改变一下思维模式;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思维模式已不可改变,但是学习一下,试着偿试改变。
提一下本书当中的一个观点“买一套房子等于卖掉一个梦想”。面对如此高的房价,拥有一套房子可谓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许多人都背负着偿贷的巨大压力。如果你也有此打算,可以参详一下这本书的观点。目前大多数人(包括我)的观点是:如果买房压力大的话,可以先租房,在经济能达到轻松购房的情况下再买房。然而,房价的攀升不仅会给你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而且你往银行里存钱的速度根本比不上房价飙升的速度。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与多数人不同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不买房也不要把钱存在银行。那么把钱投资在什么地方才不会贬值而且不会有风险呢?那就是投资自己。怎么样投资自己呢,作者认为,一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来提升自我,这样可以增加加薪的机会;二是投资在活动外交上,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社交圈子,快速获得信息,同时可以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通过与优秀的人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三是投资在健康上,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通过多方面的持续投资来提升自我,也许有一天,买房对于你就不是什么压力了。
一本书,虽不能让你彻底改变,但是可以吸收当中的精华,按照书中正确的观点试着改变一下,故将本书提出供大家分享。
篇三十九: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900字
看到《拆掉思维的墙》这个书名,你可能下意识的认为这又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可是在读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收获。是什么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不同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那么多的经历,其实归根究底原因都很简单,是我们自己内心根深蒂固的模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总在追寻安全感,金钱是为了安全感,爱情也是为了安全感,还不只是这些。可是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是杀人于无形的工具。如果你想进步,就必须脱离那个让你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不要说你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的人只是因为,害怕改变了之后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安宁。我们要怎样克服这种恐惧呢,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自己觉得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在书中就以演讲为例,一个人害怕演讲,其实是害怕把演讲稿咋,而在他的内心深处,真正害怕的其实是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将演讲搞砸的后果。找到最深处的原因,接下来就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克服恐惧,一是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无论是将恐惧埋起来,还是写成功日记,二是要训练自己的能力,临场反应以及知识的内容量等。
心智模式其实是最难突破的,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像一台刚出厂的电脑,干干净净的后台,可是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就主动或者被动的安装上了很多程序,日复一日的运作让我们的后台越来越混乱,内存越来越小。
有趣或者无趣,都是我们已经形成而不自知不愿意改变也不知道要如何改变的程序,即使当你意识到无趣是病毒,会让你的系统瘫痪,你也不知道怎样去清理他。怎样改变呢?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做一件事情,不要管周围是什么样的,不要去觉得你就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全身心地投入这件事情,相信你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而不是像你原本觉得的,这应该不是你要的。乔布斯说,唯有投入才能带来快乐。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快乐。
我们的心智模式有三种来源,自然世界、概念模式、推论和归纳,发现了吗,毛主席说我们要抵制本本主义,而一切未经实践,直接被灌输致我们的大脑中,以及那些我们推论出来的思维成果,无论对错,不过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你信奉他,那么有些可能会让你暂时有所进步,而有些则会让你跌入深渊。我们只不过是有不同的零件所搭建起来的,而且我们的一生都将继续这个工程,所以我们从来都没有定型,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打破的,即使是你自己的心智模式,再好的工程师也总会出点纰漏,打掉重建又有什么了不起,系统崩溃也不过重装系统而已,还能让你跑得更快。最重要的也是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成功不可复制,千万不要看别人运行的又快又好就把他的软件也全安装到自己的电脑上,每个人电脑中的病毒不同,系统也不一样,他们的软件未必能杀死你的病毒,最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
篇四十: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拆掉思维的墙》,读到了《安全感的奴隶》和《有兴趣一族与没兴趣一族》觉得说的比较贴近自己,所以说说自己的感想。
在生活中,我觉得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他们希望有自己的归属感,他们希望在某个地方有着属于自己的安全窝。其实我觉得作者说的那种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人就是那些安全感的奴隶,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其实他们不是天生就这样。每个人生下来其实都是一样的,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的好奇,对什么都特别的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熊孩子们这么喜欢问为什么,但是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处理事情方式的不同。那些保留了对事物热情与兴趣的人变成了有兴趣一族,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去探索,因为在他的思维里觉得世界之大,在哪都是家。而那些失去了对事物热情与兴趣的人则觉得自己在哪都是多余的,世界之大居然没有自己的一片安身之地!他们这群人就渴望着有着自己的安全感,所以理所当然的成了安全感的奴隶,在找到一份安心的工作之后,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他们觉得如果他们努力奋斗了,确实会收获更多,但是哪里又是一方新的天地,那里什么都是陌生的。于是因为内心安全感的缘故,他们开始失去奋斗的动力,他们开始安逸于自己现在的生活,没有了追求,当然对于生活也就没有了热情与兴趣。这就是那群安全感的奴隶,他们也是没兴趣一族。
而作为有兴趣一族,他们就对生活很热情。因为他们没有所说的安全感,他们不害怕失败,他们觉得失败也是一种收获,和成功同样值得人欣喜。他们也不安逸于自身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不需要那种安全感,他们喜欢并且乐于去冒险。
在这个公司,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干劲,都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趁着年轻去拼搏这是最常听见的一句话,但是真的要执行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坚持呢?作为一个新人,在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把自己归为了安全感的奴隶,但是在身边人的影响下,逐渐在朝着有兴趣一族靠近。确实在这个朝气蓬勃的年纪,我不应该过着暮气沉沉的生活。人总要有追求,不然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呢?
读完书的我不能说瞬间焕发新的活力,但是自己的思想在转变,自己的态度在你改变,自己的目标也更加坚定。失败一直都是自己害怕的,但也正是尝试的少,所以经历的失败也不多。但是我们这个年纪最该经历的不就是失败吗?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直到功成名就,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头破血流的时候还在奋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相信这群人里不久也能有着我的加入!
篇四十一: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不知众位是否有这样的同感:很多人看书,看完了走肾不走心,让君总结一番,又没办法概述出来,有些人看书,看的很慢,他觉得书里每一句话对自己都是宝典,读《拆掉思维的墙》有感1000字。还有些人看书就记住了一段故事,而这些故事将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爱情。另一些人看书,且看且思考,因为他们懂得:读书虽易,人生不易。
最喜欢《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没人能知道你以后的路是什么样,所有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了,就承担吧。上课的时候老跟学生们举例:电影《蜘蛛侠》里有句经典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自己选择,就自己负责吧。
最近看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其实好些年前就听过这本书了,可谓声名远播,如雷贯耳。但一直无缘庐山。刚好有机会看,感觉思如泉涌、心中澎湃不已。顿悟人生,人类真是太伟大了,可以通过写作来记录和抒发自己的感情,真是太棒了,人类文明进步也不过如此。
此书,关于职业规划,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未来。虽然铺垫很多,也很有看的必要。古典老师想说明些许道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整个大脑系统会自动屏蔽掉,读后感《读《拆掉思维的墙》有感1000字》。所以我们会掉入自己或者环境构建的围墙里边。如果不能打破围墙走出来,那么我的`人生也许就少了很多精彩。
书里告诉我们不要盲从,二八法则在这个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比尔盖茨能成功,不光靠自己的努力,还有母亲和IBM高层的关系以及显赫的财力支持;巴菲特能成功,也离不开父母背景的支持;李嘉诚能成功,也是因为舅舅能在1950年借给他43万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试想一下,1950年的43万什么概念?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事,雄厚的财力,强大的人脉网络。那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去定计划,做事情。人生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当路途中有疑惑、有困难的时候,想想目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任何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人生也需要一个个不太长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根据自己的状态去制定,每当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对自己自信最大的加持。
这本书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二,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有另一种启发,让我会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去发现世界,去思考问题。
在换新工作之后,我很高兴,因为发现自己对自我不断有新的探索和体会,或许这也是进步吧。渐渐的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节奏了,不再为其他人而活着了,有很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学生打交道、跟他们聊天、帮他们解答疑惑、和同事们结伴旅行、自己看看书、踢踢球打打球、学习一直想学的音乐、练练书法等等。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喜欢现在的自己。以前不明白何谓工作?何谓事业?我想现在这种工作的状态大约是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了吧。
人生道路上有荆棘,亦有阳光。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毕竟是美好的,只要你愿意,全都会为你让路。
篇四十二:《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刚读完《拆掉思维的墙》,字里行间的幽默,透着一种属于古典的,成长着的生命元气。我们有太多直线型的思维,成为一堵高大的柏林墙,阻碍着我们与世界进行元气互换。我们时而豁达,时而木讷,其实是那堵不透风的墙在作怪,它想限制你的思维,让你永远也看不到墙外的世界,只能看到墙里的自己。而你习惯墙里的生活,潜意识告诉自己,墙里的生活亦是潇洒,自顾豁达。
一、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是给出来的
我们还有太多的人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小时候寄托是父母,成年后寄托是男朋友(女朋友),这一帮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从外界找到的安全感,源于其内心的不自信。我们在试错的同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总在别处寻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味地索取,却忘了一切都来源于给予。
用原话来拆掉“安全感”这堵墙:
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是给出来的;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生活一团糟,你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
拆墙建议:小范围的冒一冒险,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远离那些可以制造恐惧的东西,列出来那些您担心的事情,看看有多少真实发生了,有哪些只是担心?
做成功日志,(小狗钱钱里面有详述)问自己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二、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镜像自我,我提到过多次。我们眼中看到的万千事物,皆来源于内心的折射。我们只愿意看见我们愿意看见的事物,而忽略原本的实物。就像美国电影《灵异第六感》那个孩子说的那样,“我能看见鬼,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四处行走”。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你对着他笑,他也会对你笑,你拥抱他,他也会竭尽全力的拥抱你,活着就应该把人间当天堂。每当有人问我从哪里来的时候,我就会风趣的回答他,我从地狱来,要往天堂去,正路过人间。阳春白雪,不过是烟花三月。而无趣之人,看什么,做什么都是无趣之事,因为他始终相信兴趣是培养出来的。真正的有趣便是全身心的投入生活,关心与热爱,一样都不可活或缺。
如何拆掉这堵墙呢,这本书给了你答案:让自己完全身在其中,完全投入到当下事物中,专注。
三、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
之前文章提到过自证预言,这便是心智模式开启的状态。我们往往会活成嘴里常说的那个样子。如果想要看到墙外的世界,那一定要四处走走,或者多读书,否则就难以理解万千文字组成的诗词曲赋。
这本书,给我太多触发,道不尽的言感且先收藏,七年,待续。
篇四十三:关于拆掉思维的墙的读后感
拆掉成功学能复制的“墙”
近日来,办公室里好几个同事都买了房,有的买了婚房,有的便是条件好了换个大房子,对于我这个刚刚毕业的低薪工作者来说就只有羡慕的份了。大家的讨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其实我们羡慕的人他们也是从无到有,想起近来看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面第一章正是写的年轻人买房子成为房奴的问题,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吗?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急功近利,就想在现在这个年纪得到20年后该有的生活,于是有了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没办法结婚的想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鸡汤故事,但是这种鸡汤喝多了也会让人消化不良,古典老师当年曾“稀里糊涂的”进入新东方,年轻有为,视角独特,这也许就是吸引我成为他的读者的原因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心思,升华一下就称之为“思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古典就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变化而变化,不要因为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但是我们的想法和选择就会导致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成功的人为什么会成功?单单是因为”坚持“二字吗?其实不然。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成功人士往往比我们更有机会,或者更有想法。然后,他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再加上自己的这些想法,在加上坚持......其实,你在读某些心灵鸡汤的时候,往往被那些故事的表面所蒙蔽了。那个故事只会告诉你,坚持,只要坚持了就一定能够像这些人一样。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很多想成功的人在自己的内心里给自己下一个信念“我要坚持,只要我坚持了,我一定能够像这些成功的人一样成功”。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成功的人士怎样的背景,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当你读了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这些年的思维都被局限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只要我们敢于打开禁锢思维的墙,真实面对掌控我们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维的僵局,拆掉思维里的墙”走出来,学会规划和修正。拆墙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为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只是一团乱麻或者一堆废铁。书中是给出了重建的指导,但关键要靠自己去领悟。
我们要敢于拆掉思维的墙,要对各种思想多点质疑,要找到更多有效的工作方法。优秀的人总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观察事物,对同样的事情,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并会有不同的结论,然后再从整体来把握事物。而我们一般人在观察思考事物时,常会受制于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自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过滤不想要的东西,得到的看法也可能不是客观的真实反映。我们要警惕和反思我们的思维模式,要拆掉思维里的墙,让眼界更宽更远。
读过这本书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消除自己的迷茫和焦虑。
首先,应摆正观念。每个人皆独一无二,每个人都不是能通过模仿他人的故事来达到他人的成功的,他背后流泪的、利用的、被利用的、卑微的时候都不知道,而且,说不定他出生时的天气,人情,温度都会影响他的头脑,怎么模仿….因为我们独一无二,所以所谓的成功也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换一种成功。
第二,知道自己要什么。别说什么我要幸福,我要众生脱离苦海什么的,太抽象,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另外,书中的一些话让我颇受启发,“成功的本义,是越走越近”,在我看来,我的成功是不断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每天不断的进步,就是一种幸福,而又因为此成功不可能达成,所以每天对我来讲都是幸福的累积。
最后,知道如何实现目标。没必要做太长,太空的规划,要做短而落实到每天的计划,能够非常具体,明显地观察到目标的完成程度,同时,也需要完成目标后给自己奖励,我一般都是奖励自己一个牛奶巧克力或者邂逅一首好歌,嘿嘿。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走的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拆掉成功学能复制的“墙”吧,自己走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如果你已经是金子,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发光的方法!
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现代人的想法与行为,对此进行了一些解析与建议,感觉受益匪浅。
比如,书里面提到的“心智模式”,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以前以为双赢总是对的,其实不然,这要看是在什么环境下。如果你想与对方有长远、持续的合作,这时毫无疑问是选择双赢win-win模式了;如果你想直接把对方击败,自己上位,那这个时候就要选择我赢他输win-lose了;如果你想以退为近,瞄准更长远的利益,确认这么做值得之后,那就要考虑我输他赢lose-win了。所以得知外界环境不同,你要做出的选择就不同,双赢不一定总是对的,也没有哪一种模式总是对的。呵呵!用高中的时候学到的哲学来讲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点谈到“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多人内心可能都多多少少有这种想法,其实不是。大浪淘沙,“现在已经不是三顾茅庐的时代,诸葛亮需要博客需要微博需要影响力”呵呵,这是作者的原话。如果你是金子这还不够,你还要努力提高你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发掘出来,你要经历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
如果你已经是金子,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发光的方法!
第三点讲到了职业规划的问题,“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并且制定详细的计划”。书中对这观点是不太赞同的,如果这样,可能会使自己丧失很多机会。就企业的发展来讲,一般建议制定最多3年的业务规划。因为20年后的职业不一定现在有,就像你现在就业的职位,20年前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
对一生进行充分规划永远都是一个好想法,但一定要记得写下来的时候要用铅笔而且手边还要有块橡皮。
第四点是我一直以来犯的错误,尽管自己好像不是很承认,为了避免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现在要做深刻的改正,知错就改。呵呵!“我一旦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我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吊儿郎当,我会全力以赴”你只有在确定自己有终身热情的时候才全力以赴吗?那么恭喜你,你要加入“不断换工作”和“永久焦虑”的俱乐部了。事实上,只有你全力以赴,你才能找到工作中的乐趣,找到了乐趣,才会使你爱上你的工作。吊儿郎当是你全力以赴,寻找乐趣和激情的最大障碍!
切记,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寻找乐趣,从而保持激情,热爱你的工作。
不要等待,要行动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这本书,是在大学生成长必备网上,还是在某个人的说说里?现在早已记不清楚。
当时买下它应该也是误打误撞,回想不起来为何要买,可是现在证明买下它是正确的,这本书值得我们所有人阅读。
古典老师的大学专业是建筑,但他却没有从事相关的行业,而是阴差阳错进了新东方,成了讲师,而后创办了新精英,帮助更多的人做职业生涯规划。
从这本书中,我得到的最主要的信息就是自信,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别人的眼光,打破思维的局限性,换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你会豁然开朗。人们常说:“开心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为啥不开心呢?”总是觉得人们有开心,难过的选择,为何一定要选择开心呢?古典老师给了我答案,他说,要做掌握自己情绪的人,不要因为别人的态度而给自己造成情绪上的波动,这样就把掌控权交到了别人的手中,说的确实不错。
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这是本书的一个观点。其实,我并没有仔细的想过,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事情都挺公平的,或许是我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但是我很同意古典老师的看法: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垂头丧气,而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这种不公平。Kaplan——美国教育之父,他是犹太人,在美国遭到歧视,他遭到了教育上的不公平待遇。面对这种不公平,他没有放弃,而是开始研究针对SAT的应试办法,提高分数,让很多没有特殊背景的人通过SAT考试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机会,是Kaplan引发了这场“考试革命”,被称为“教育民主运动”,不得不说Kaplan很厉害,对于公平,我们还需要思考很多东西。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其他人的眼中,真正清楚自己的目的。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的夙愿,为父母,为朋友眼中的你而活。要做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不张扬,不炫耀,不针锋相对,不怨天尤人,在探索生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为内心中的自己,每天多一些快乐,多拥有一些爱,直到这些爱溢出,触及那些世界上最阴暗的角落,要想让别人快乐,首先必须自己快乐。
做内心中的那个自己,不要等待,要行动,要尝试,因为”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只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知道最适合自己的兴趣、职业是什,一味的等待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掌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但这些却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自身最缺乏的。感谢古典老师呢。
篇四十四:关于拆掉思维的墙的读后感
近日来,办公室里好几个同事都买了房,有的买了婚房,有的便是条件好了换个大房子,对于我这个刚刚毕业的低薪工作者来说就只有羡慕的份了。大家的讨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其实我们羡慕的人他们也是从无到有,想起近来看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面第一章正是写的年轻人买房子成为房奴的问题,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吗?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急功近利,就想在现在这个年纪得到20年后该有的生活,于是有了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没办法结婚的想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鸡汤故事,但是这种鸡汤喝多了也会让人消化不良,古典老师当年曾“稀里糊涂的”进入新东方,年轻有为,视角独特,这也许就是吸引我成为他的读者的原因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心思,升华一下就称之为“思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古典就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变化而变化,不要因为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但是我们的想法和选择就会导致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成功的人为什么会成功?单单是因为”坚持“二字吗?其实不然。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成功人士往往比我们更有机会,或者更有想法。然后,他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再加上自己的这些想法,在加上坚持......其实,你在读某些心灵鸡汤的时候,往往被那些故事的表面所蒙蔽了。那个故事只会告诉你,坚持,只要坚持了就一定能够像这些人一样。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很多想成功的人在自己的内心里给自己下一个信念“我要坚持,只要我坚持了,我一定能够像这些成功的人一样成功”。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成功的人士怎样的背景,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当你读了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这些年的思维都被局限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只要我们敢于打开禁锢思维的墙,真实面对掌控我们的生活,就能找到人生出路。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打破思维的僵局,拆掉思维里的墙”走出来,学会规划和修正。拆墙固然很重要,重建更重要,因为破旧立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破有立才能继续,光破不立,还只是一团乱麻或者一堆废铁。书中是给出了重建的指导,但关键要靠自己去领悟。
我们要敢于拆掉思维的墙,要对各种思想多点质疑,要找到更多有效的工作方法。优秀的人总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观察事物,对同样的事情,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并会有不同的结论,然后再从整体来把握事物。而我们一般人在观察思考事物时,常会受制于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自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过滤不想要的东西,得到的看法也可能不是客观的真实反映。我们要警惕和反思我们的思维模式,要拆掉思维里的墙,让眼界更宽更远。
读过这本书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消除自己的迷茫和焦虑。
首先,应摆正观念。每个人皆独一无二,每个人都不是能通过模仿他人的故事来达到他人的成功的,他背后流泪的、利用的、被利用的、卑微的时候都不知道,而且,说不定他出生时的天气,人情,温度都会影响他的头脑,怎么模仿….因为我们独一无二,所以所谓的成功也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换一种成功。
第二,知道自己要什么。别说什么我要幸福,我要众生脱离苦海什么的,太抽象,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另外,书中的一些话让我颇受启发,“成功的本义,是越走越近”,在我看来,我的成功是不断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每天不断的进步,就是一种幸福,而又因为此成功不可能达成,所以每天对我来讲都是幸福的累积。
最后,知道如何实现目标。没必要做太长,太空的规划,要做短而落实到每天的计划,能够非常具体,明显地观察到目标的完成程度,同时,也需要完成目标后给自己奖励,我一般都是奖励自己一个牛奶巧克力或者邂逅一首好歌,嘿嘿。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走的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拆掉成功学能复制的“墙”吧,自己走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篇四十五:关于拆掉思维的墙的读后感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这本书,是在大学生成长必备网上,还是在某个人的说说里?现在早已记不清楚。
当时买下它应该也是误打误撞,回想不起来为何要买,可是现在证明买下它是正确的,这本书值得我们所有人阅读。
古典老师的大学专业是建筑,但他却没有从事相关的行业,而是阴差阳错进了新东方,成了讲师,而后创办了新精英,帮助更多的人做职业生涯规划。
从这本书中,我得到的最主要的信息就是自信,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别人的眼光,打破思维的局限性,换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你会豁然开朗。人们常说:“开心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为啥不开心呢?”总是觉得人们有开心,难过的选择,为何一定要选择开心呢?古典老师给了我答案,他说,要做掌握自己情绪的人,不要因为别人的态度而给自己造成情绪上的波动,这样就把掌控权交到了别人的手中,说的确实不错。
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这是本书的一个观点。其实,我并没有仔细的想过,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事情都挺公平的,或许是我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但是我很同意古典老师的看法: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垂头丧气,而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这种不公平。Kaplan——美国教育之父,他是犹太人,在美国遭到歧视,他遭到了教育上的不公平待遇。面对这种不公平,他没有放弃,而是开始研究针对SAT的应试办法,提高分数,让很多没有特殊背景的人通过SAT考试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机会,是Kaplan引发了这场“考试革命”,被称为“教育民主运动”,不得不说Kaplan很厉害,对于公平,我们还需要思考很多东西。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其他人的眼中,真正清楚自己的目的。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的夙愿,为父母,为朋友眼中的你而活。要做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不张扬,不炫耀,不针锋相对,不怨天尤人,在探索生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为内心中的自己,每天多一些快乐,多拥有一些爱,直到这些爱溢出,触及那些世界上最阴暗的角落,要想让别人快乐,首先必须自己快乐。
做内心中的那个自己,不要等待,要行动,要尝试,因为”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只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知道最适合自己的兴趣、职业是什,一味的等待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掌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但这些却是最重要的,也是我自身最缺乏的。感谢古典老师呢。
篇四十六:《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郑慧慧(CBS)
最近“郑在前行”推出了好书推荐,我非常喜欢这个模块,希望未来的微信号能将这个模块做的更好。
上周推出的是一本励志书籍《拆掉思维的墙》,在大学期间就曾听过这本书,一直没有时间去拜读,在微信上去欣赏这本书也是头一回,不禁感慨如今科技让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方便了。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成长的一章,成长是我,甚至是中心所有小伙伴们都在面对的问题,我们的成长有从校园向职场的身份转变带来的成长,有从其他岗位到银行后台业务处理作业职责转变带来的成长,它们让曾经稚嫩的我们变得稳重成熟,变得严谨高效,作为一名在岗的普通员工,我经常问自己成长到底是什么?他看不到,摸不着,我怎么知道呢?有一天,组长夸我是个勤奋的人,因为我每次考试总是差一点,但是却坚持到现在,屡败屡战是我一直以来都坚守的!有一天,公司的业务表中我赫然登上第一的宝座,获得周围同事羡慕的目光,我的成长伴随着数据,伴随着周围伙伴的赞扬,伴随着我不懈的努力而发生!
这就是意识中没有发觉,却在现实中得到体现的,如何去感悟他们,如何让正能量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拆掉思维的墙》真正拆掉的是思维中存在的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可以,我不会这样自我否定,妄自菲薄的负面情绪,当我们去总是用自己的正能量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同事,我们用自己的小太阳去温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力量,这是拆掉思维的墙之后带来的',书中有一句话说:我们不能总是漏斗式的爱,而是要溢出的爱!所谓溢出的爱也在强调这个观点,另外也强调了主观与客观,主管能动性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能量,我们的爱应当是主动赋予的,而不应该是被动违心的,我真心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这个美好世界是这样的:人们的施舍不是因为乞丐上街乞讨而散发的同情心,而是在乞丐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爱让他们有获得平等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做个自食其力的人。
在灾难发生之前就有用于去指正的人,在我们的公司里就有这样的员工,我们的每一位组长和培训师,在我们做业务前就在向我们灌输严谨的思维,让我们避免差错!
成长,时刻伴随着我们,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论是身处职场还是身处社会,我们要用于拆除那堵墙,用于面对自己的阴暗面并且去改正它,让真正温暖的阳光充满我们的心灵。
篇四十七: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作者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作者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篇四十八:《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位朋友的推荐,一个同事的约定!我是个比较喜欢拖延的,就像小时候周末的作业,我总是得等到周日下午才会去做完!如果太早去做一件事,我总是会不停的修改修改,像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写一张撕一张,最后时限到了我才会把文章交上去!这似乎成了习惯,还是要说声抱歉!
有一段时间很郁闷,朋友引荐了介绍这本书的高人,我找这位高人谈了一次话,发现我一说,他对我的缺点和性格了如指掌,我平时也比较喜欢研究自己,但很多东东,我没有系统的找到更深更底层的原因,觉得他确实很牛!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还是有原因了!很多的问题,我在这里重新找到了答案!接下来就写写我的一些小小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用,其次给自己留作纪念!
故事一:兴趣篇
我:
对于兴趣的问题,从小时候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同学录和个人档案,也多会提到这一项。每次填“爱好项”,我都是“爱好广泛,运动听歌电视广涉之”!但当填到“特长项”时,我就愣了,最后磨蹭磨蹭写上“无”!我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兴趣的,很多时候,我在想那么多兴趣到底哪个是我真正喜欢的呢?我是真有那么多爱好,还是没有爱好?
古典说:
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当你真正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事,不管这个事情是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带着“关爱”,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你会发现能力和乐趣接踵而至!
总结:
我没有真正的爱好,我那个只能算是喜欢!就像爱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一样的!喜欢只是因为表面看起来很好,爱一个人是因为你用心去感受和投入!
很多时候,我的那些兴趣,只因为听别人说很好玩,或看别人玩得是那么开心,跃跃欲试而已!尝试过后,没到达想要的结果,热情就冷却下来了!而真正的兴趣,是你不顾外界,全身心的投入,成功了获得满足,不成功获得智慧,持之以恒的去做的事情!
现在的我,还是很浮躁,处在兴趣的初级阶段——喜欢,接下来,从喜欢项里面做更深的投入,开始探寻兴趣之旅!
故事二:恐惧篇
我:
A:我很想做好销售,但是我性格很内向。
B:性格内向,你就改变呀。
A:我也很想改变,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B:说说不行,那你就行动呀。
A:我也想行动,但这么多,不知道从哪行动!
B:随便哪开始行动都可以,只要行动了就是改变呀。
A:说是这么说,但是改变要往好的方向改变,要是变坏了怎么办?我得选好方向,再开始!
B:变坏就变坏,反正你现在也不喜欢自己,变了至少有成功的机会呀!
A:我也想,但是……
古典说:
Yesbuter:有一类人,总是口头承诺,看似什么都懂,但迟迟不见行动。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类人称为“yesbuter”!
提升安全感的六种方法,见书p19。
失败的尝试,是成功的三分之一!
总结:
大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真的去做,我们却胆怯了!因为怕脱离安全圈,因为外面有很多的风险,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安全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二需求,所以人总是愿意呆在原有的环境是很正常的!但在现代社会,一味追求安全和安稳,是对个人和社会又都是不利!安稳,就意味没有变化,没有变化,个人没有提升,社会无法前进!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害怕的是事情失败后的应对!但,其实恐惧真的没什么,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失败也只是历史的一个幻影!做最坏的打算,放弃恐惧,发现原来有些事做起来比看起来容易!
续:
尽管我性格内向,但是这是可以改的!
尽管改变很难,但是只要我努力,一步一步去规划,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尽管我不能十全十美的如人所愿,但是至少我改变了,我的'生命因为我而不同,我无悔!
故事三:心智篇
我:
你相信星座吗?在空间里,经常能看见很多人转载关于星座的一些文章!我最开始觉得星座学和占卜学很神秘,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是不科学的!因为生成八字相同的,星座相同的,在中国这个物大地博人多的国度,肯定会有相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会一样么?肯定不会!因为从小到现在,我遇到三个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的同学,还有一个名字都差不多,但是显然我们还是有很多方面不同!但是,某些时候,我又觉得星座上说的那些性格特点啦,真的很像,而且观察自己朋友圈,跟我星座相同的是最多的,还有某几个星座的人比较多,某些星座的人没有!所以,很多时候,很纳闷?
古典说:
艾森克做了三个实验:第一个,标本是占星学的两千名学生,结果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与星座性格完全一致;第二个,标本是一千名孩子,结果是性格与星座毫无关系;第三个,标本是成人,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结果是调查对象很清楚星座对性格的影响,其问卷调查跟占星学很像,相反如果调查对象对占星学没有了解,问卷结果跟占星学就不那么一致了。
实验结论:人们会因为自己对“星座性格”的相信,就会慢慢发展成那样的性格!简言之,人们真的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
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脑子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我们都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给自己搭建一个幻想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
总结:
在朋友相处过程,也会出现,很多时候只是很无心的说了一句话,结果对方了解错了,导致矛盾!言者无心,听着有意!我想这个也是因为心智模式的不同!
在销售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沟通,因为我们总是按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客户的意思,按自己想表达的去表达!
每个人有自己的模式,我想古典老师所说的世界模式就是经验模式,每个人用经验筑就一个模式,形成程序,当新的初始条件输入,就会按模式进行,输出结果!
记得看过朋友的一条状态,至今还记忆犹新: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越来越成为自己!
现在的自己,是过去的自己筑就的!未来的自己,是现在的自己可以去创造的!
有些时候,我会教育我弟我妹,但教育完之后,我发现我其实是教育自己,讲给自己听的!
你们也可以,自己体会一下,自己每天讲的话,是不是很大部分是讲给自己听的呢?
故事四:选择篇
我:
人经常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选择,我经常会害怕选择?为什么呢?因为选择后面有一种结果,人总是期待更好的结果。时间是一根单行线,没有办法掉头,对于每件事我们都有只有一次的选择!那如何做最好的选择?
哲学界有一个故事,关于如何找到最大最好的麦穗,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我就不重复了!古典老师,做了新的诠释!
第一次,柏拉图在一开始就做了选择,等到后面看到更大的没有办法采摘了。走出麦田,苏格拉底告诉他,这种选择叫做“后悔”!
第二次,柏拉图吸取经验,觉得总有更好的,最后随便摘了一颗。走出麦田,苏格拉底告诉他,这种选择叫做“错过”!
那到底怎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呢?
古典:
最佳决策模式:采用数学方法,将三分之一作为标本,不做任何选择,只做统计,估计最优值。在后面三分之二中,一旦超过这个数值,马上作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面对职业、爱情、机会的诱惑,你往往第一次“后悔”,第二次“后退”,但是你永远不能后退。
着急选择的后悔模式和总在等待的错过模式,都会让你不可避免地陷入“后来”模式,在未来为自己的决策后悔。打破这种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一段时间寻找内心的基准线,然后等到目标出现,马上出手!
如果生命是旅途,你的眼睛就好像探照灯。你永远只能看到你所在之处的一百米处,一百米开外的地方到底怎么样,你并不清楚。在你视野范围之内的,你需要精细的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之内,你需要大方向的规划;而在那些你连听都没听到过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总结:
最佳决策模式,我觉得某些时候,俗一点,也就是我们的经验判断!基于前面的经验,做适合自己的选择!经常说要善于总结过去,其实就是对过去做分析,剔除坏的,选择好的,有一个标准,在后来的类似问题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决策模式,有更多的数据,给到的结果也更加理性!
简言之,选择过程就是:多行动(产生初始标本),多总结(寻找基准线),再行动(目标出现),做出选择!
故事太多,简单分享一些理论和感悟吧。
v沉没成本模式:
现象:买衣服只因为逛了很久的街。真相:因为逛了很久,勉强买一件,结果往往不是自己中意的!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金钱!时间是沉默沉没成本,衣服钱是追加成本!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后面损失却更大。这就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沉没成本模式!
原因:害怕损失!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约四倍。(尝试在内心体会一下,如果我借你100,还你102的快乐;和我借你100,只还你98的恶心感)
跳出方法:不要根据过去投入做判断,要根据其未来价值做决定!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切记:不要为了一个水杯约束你真正有的价值!
v漂泊者和航行者:
航行者,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知道自己将要在哪里停靠,在什么地方补给,与什么样的水手。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将要经历的危险。他们也没有十全把握,但他们是专注梦想的航手,你可以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这一切,航行者有一双坚定、安静的眼睛!航行者一直在接近目标!
漂泊者,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来到这个海上。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出海,但是由于不知道想去哪里,所以他们逃避一切有风暴的地方。他们的眼光闪烁,总在讯砸化工危险的信号——他们也是躲避危险的高手,这是他们的生存本例那个,最快地嗅到危险的味道,然后逃往安全的地方。漂泊者一直在逃避恐惧!
我想,漂泊者这是我以前最最真实的写照,很有感触,所以摘抄下来,提醒自己。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老是会迷茫,这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航向,自己的目标!大的、小的,长的、短的,自己没有,那就跟一个好的船长(偶像或信任的人),否则会很容易迷失在大海上。
v受害者和掌握者:
受害者:习惯将快乐和痛苦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表现:周六又加班,该死的老板!生意不好做,该死的市场,老是不景气!成绩差,都是过去的基础没打好!受害者,遇到一点点的不如意,就归结于他人、归结于过去,逃避自己的责任!给了就开心,不给就抱怨!最大的收获: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是正确的。最大的损失:觉得失落、绝望、无奈、无助、无力感。
掌握者:不管怎样,都要论证,我是可以负全责的,只要我愿意,我会有更好的选择!表现:加班真好,又可以学一些新的东西!生意不好没关系,别人也一样,调整一下试试!成绩差没事,说明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超越自己就好了!掌握者,善于总结失败,总是在寻求方法,让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去行动!最大的收获: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些,有动力去再尝试。最大的损失:很有压力,面子问题。
上面是自己对自己的掌控,下面说说人与人之间的掌控吧!
以前,其实我很讨厌“掌控”两个字,因为觉得每个人生而平等,有自己的自由,不应该被支配、被掌握,很讨厌那种喜欢去掌握别人的人。从小到大,我喜欢当个普通的同学,不想去竞选什么班干部。在我家,我妈是掌握者,我爸过得很悠闲,看得很开,我小时候很喜欢我爸,一度我觉得我爸是受害者。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我错了,我爸是幸福的,我妈才是受害者。她要操心的事很多,事情处理得好很少有人看得到,处理得不好就有很大的外界压力!所以,现在我开始理解,掌握者其实是有很大压力的,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承担的责任也很大。掌握者,喜欢掌控,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实现他们的野心和目标,但是他们同时为此付出了很多,更多的这个世界有一帮人太迷茫,需要被掌控!有得必有失,掌控者辛苦,但是有实现目标的满足感;被掌控者轻松,但是要受支配!
v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死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
案例:小丽纠结要不要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如果打了,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比较小,对自己印象减分。不打,这个客户肯定没下文。更痛苦的是,自己为这个事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对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信心!
等待成本:肯定拿不到单,身心俱疲,影响自己其他业务。
穿越成本:有可能拿不到单,身心愉快、早死早超生,实在不成功、集中精力应付新的单子。
把这些列出来,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目前小丽要做的就是打电话!等待只会耗费精力,没有结果。穿越不一定成功,但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说不定还有成功!
一旦陷入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穿越的成本。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是有的,惯犯了!我经常因为害怕拒绝,不敢跟进客户,总是在想,等等,等我想好一切的可能再打,但越等越没自信!最后,实在不行,在经理的催促下,拨出去,结果无人接听!一场闹剧!但是当自己拨完那个电话之后,就轻松了!再次重新拨打,也没那种恐惧了!不行动,肯定死,行动了,还有成功的几率!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后记:
很喜欢古典老师,真的是被迷上了!人真的是有场的,不同的人,场是不同的,同一句话对不同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我算是找到了一位知己吧!因为学物理的缘故,总是会去追求真理,但是在人的社会里,很多东西是没有真理可言的!开始明白,为什么得一知己难已!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同一时间、同一地方,能形成一种共鸣真的很不容易!我以前信奉五湖四海皆朋友,后来我发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再后来,我发现一开始的知己也会变成不是知己的陌生人!人与人就是一种遇见与被遇见的关系吧,遇见了就珍惜相处沟通的机会吧!
篇四十九:《拆掉思维里的墙》的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读书笔记600字
最近在开始看一本书,书名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个只有几面之缘的朋友推荐的。目前我刚好看完整个书籍的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就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其中列举的故事:巴菲特结婚前,让苏珊自己决定怎么支配他们的积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购房,另一个是创业。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买房子,这样做显得更稳妥。因为创业的风险很高,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而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前者,所以现在的生活和大多数房奴一样悲惨。当我们在面临培训学习、人际交流、跳槽等机遇的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导致我们的个人能力、关系圈、升迁机会等远不及他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像股神巴菲特一样是成功的。但是购房作为一种稳妥了方式,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一个安定的居所,一个温馨的家。但是有没有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安定的居所,把我们局限在了这个狭小的地方,失去了与整个世界的`亲密;就是这样一个家,没有亲密爱人,关心你的家人能温馨嘛?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在寻求一个依靠,得到我们想要的安全感。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的行为举止值得我们深思。诸如里以第一次加强恋爱的安全感、结婚来获取男人的安全感,以生孩子来巩固家庭的安全感......,最终的结果是怎样呢,大家可想而知。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赖男人,而男人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
所以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安全感不是别人能给与的,而是自己给与自己的。不要被面纱蒙住了我们的眼睛,任何事物多角度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