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有关安妮日记的读后感八年级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本日记,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体会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让我们认识到了纳粹恶魔给人类整体以及每个个体带来的伤害以及无可弥补的伤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安妮日记的读后感八年级,供大家参考。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八年级1
“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 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这是出自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话。《安妮日记》一本感动过上千万个心灵的书。
这本日记始于1942年终于1944年,它见证了荷兰人民在德国占领之下饱受的折磨。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二战爆发不久,德国占领了荷兰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弗兰卡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
从自己的亲生感受中安妮表达了自己对战争,对种族灭绝政策的怀疑与愤怒。开始时安妮只把避难看做一种冒险,但是,逐渐地她发现自己必须思考这场战争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这不仅揭露了德国纳粹党的罪恶,还让我们看到了百姓人民的痛苦磨难。书中有段话是这样的:“我们高兴地一跃而起。经过恐怖的昨天以后,最终迎来了好消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希望停战!希望和平!”
这段话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百姓人民那种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即使在最黑暗的年地下也会在这渺小甚至不可能的希望中发出自己最有力最不屈服的呐喊。这是人性的尊严,是人心灵深处最警戒的一道防卫线。犹太人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他们也会哭会笑,也同我们一样要吃饭,他们也向往着和平,也希望融入这个世界。但却遭受着非人的经历。有时候我会为他们抱怨不公,却敌不过纳粹黑暗的统治与人格的扭曲。战争的残酷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它带来的只是无尽的后果。
现在的我无法想象没有和平后的生活,但是我知道这本满是流水账的日记中有着人性最有力的声音。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八年级2
这个假期里,我又借来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上中学的时候借过一次,可是没有看下去。这次我借来之后,本想给上中学的女儿看,可自己先被吸引,用两三天的时间就看完了。我一面惊讶于现在读书的速度超出了我的想象,另一方面我感叹于我确实不再青春年少。读书可能真是和年龄和心境有关。年轻时,我只爱读一些故事内容更丰富的小说。年长了却爱读一些生活琐事随笔了。
读了安妮的日记之后,更深刻地体会到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话的内涵。安妮日记记述的是犹太13岁少女安妮在二战前藏身于密室两年里写下的成长日记,更是展现了种族歧视与战争迫害下犹太人的苦难生活。
两年,白天从不敢发出声音,晚上不敢点亮烛火,安妮连同藏匿的八个人呆在阴暗的密室里百无聊赖,学习和读书成了最大的兴趣。相对于他们,我们生活在自由的蓝天下是多么的幸福!
关于亲情,安妮每晚做祷告时只愿意让父亲在场,而不愿意说给母亲,这让母亲伤心欲绝,“我没有办法让安妮爱我”,母女间没有建立起亲子关系。对于安妮来说母亲只是一个称呼。究其原因,是平时母亲对安妮总是不恰当的评论和残忍的玩笑,让敏感的的安妮与母亲渐行渐远。
安妮在密室里从13岁长到了15岁,和里面唯一的男孩彼特有了朦胧的爱情。还好在安妮短暂的生命中这些可贵的感情都经历过了,也算是对读者的一种慰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生命、爱情和自由谁的价位更高呢?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安妮虽然生命停止在15岁,但她的日记却永传于世,让世人景仰。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八年级3
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是我受益匪浅。和安妮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安妮日记》是从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啊姆斯特母。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问题,让她展现出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学习的人生态度,永远满怀着理想,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以前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战争时代孩子的心情,还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好好的珍惜眼前这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学习安妮善于思考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这本书可以读到历史,战争,种族迫害,还可以读到期盼,成长与困惑。最重要的是:愿安妮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伴我们快乐的成长。
感谢安妮·弗兰克写的《安妮日记》这本书,让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我真喜欢《安妮日记》这本书。
我合书沉思,不禁思绪万千。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八年级4
你大概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姑娘。再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妮写了两年多的日记,从13岁写到15岁。安妮父亲经商,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还有一个大她三岁的姐姐——玛格特。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全面推行独裁统治,猖狂迫害犹太人。安妮一家在1933年前往荷兰避难,可是德国军队入侵荷兰。希特勒视犹太人为劣等民族,想要将犹太人赶净杀绝。八个人在秘密后屋里度过了两年难熬的时间。虽然有朋友们的帮助,但他们每天还是生活在恐惧中。秘密后屋里本来善良的人变得自私,外面原本忠厚的人也被逼的去偷去抢。然而有人告密,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格特最终被转移到伯根_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
安妮的遭遇我十分同情,她写日记的时候和我一样大小,她当时在秘密后屋的生活艰难。我和她比真是天壤之别!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想想现在的生活,回忆安妮的生活,你就知道现在有多幸福,多快乐!安妮在秘密后屋里并没有绝望,她坚持读书,写日记,希望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当一位作家和记者,施展自己的才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安妮在日记中写下了她对友谊,对种族,对军事等等的看法。在几十平方的小天地里,大家时刻担心被发现,被抓走。他们经常空袭警报的惊吓,飞机轰炸的威胁……安妮在日记中观察仔细,文章通畅,描写生动,着实让人感到可惊可叹!
战争只能说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安妮对漫长的和平而痛苦的等待,换来的只是苦难和死亡。像安妮一样苦苦等待和平的不止一个,让我们大声说出:“和平万岁!团结万岁!”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八年级5
从古至今,书籍便是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今有“书籍是饥饿的人的一块面包”的名言。作为一位惜书爱书之人,每天坐在柔和的灯光下,读名家著作,是愉悦的享受,而总众多著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族少女安妮·费兰克。她的家庭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安妮被迫全家迁至荷兰避难,二战爆发后不久,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一家人躲进了一间密室,密室成员后曾至8人。1944年8月有人高密,他们8人被捕并被关进集中营,最终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其父整理并出版了安妮的日记,即为《安妮的日记》。
这本书描写了许多鲜明感人的形象。安妮是一个性格活泼的花季少女,她的父亲谦虚随和,母亲语言夸张,缺乏理解能力,姐姐内敛端庄,温柔懂事……,性格迥异的8个人,构成了这本日记式小说的主体,更触动我内心的是,让我对生命、对二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妮的日记燃起了所有人对生命的热情,使人们认识到大屠杀、反犹太主义,也使人们认识到人性内心的童真、善良、仁慈,更成为现代业界的精神象征。
《安妮日记》给我带来了太多感悟,对亲情、对友谊、对人生……
畅游书海,愉悦心灵;宁静岁月,唯愿与书香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