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
第一篇:《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之所以读《大数据变革》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在京东上看到这本书的宣传是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读书之一。说实话,看这本书根本看不进去,不晓得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只能说标题吸引人,内容很空泛,没有什么的可读性。现把书中的一些内容做些摘录。
大数据是市场营销和销售的下一个前沿地带。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对数据勤于收集和有见地的分析使得公司可以前所未有地了解它们的消费者。用有形的统计知识武装后,现在它们也可以改进企业和产品,使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产品差异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世界,了解消费者是必要的。一名天才创意的头脑根据对消费者的直觉设计广告促销已经是企业界早已逝去的回忆。今天的营销需要基于数据驱动洞察每个消费者偏好制定差异化定位。
随着中国公司和消费者的成熟,我们相信这种数据驱动的营销和销售方法将变得越来越意义重大。公司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中国消费者能被怎样了解、定位和说服。领先公司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准备向这个数据时代过渡,即如何从以技术为主导的方法转为客户导向战略,使用数据带来业务增长。
第二篇: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一、对大数据时代的理解
1.“大数据”的正式推出。2014 年3 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 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且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希望增强政府收集、分析和萃取海量数据的能力。 这个由世界最强国家政府推动的项目,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大数据”的本质。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初,我们就知道网络无秘密,在网页上敲击的每一个数据,都将被自动记录。现在,当数据的积累量足够大的时候到来时,量变引起了质变。“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有针对性的分析,赋予了互联网智商,这使得互联网的作用,从简单的数据交流和信息传递,上升到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一句话“他开始思考了”。这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对国家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考验传统文化
1.文化进一步融合。一个文化系统可以分为技术、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文化系统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技术主导和制度主导两个时期,当代世界正在走向观念主导的新时期发展。各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正不断融合,从文字、服饰到生活方式,民族之间的区别正逐步变小,走在大街上、坐在餐馆里,你还能很快区分不
- 1 -
同的民族吗?也许只有祈祷的时候,你才能知道谁是默斯林,谁是基督徒,观念将主导互联网时代的民族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山村投资者能够和洛杉矶大佬一样去分析华尔街的股价变化,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变得势不可挡,唯一显示他们区别的,就是基于自身观念所做出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在不断的经济碰撞之下,也将逐步变得趋同。
2.保持传统文化独立性。中华的文化是儒道互补的传统,其共性凝结在《周易》的传承中,主要就是天人合一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也是独立性的最重要体现。在现有的世界有影响的各民族文化里,天人合一观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特征,是任何一个强权所无法抹杀的。大数据时代,需要继续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就是要让我们的社会和数据深深打上文化的烙印,要建立属于我们的数据体系,让这个体系庞大到其他民族无法忽视,进而去影响他们。
3.为新文明的建立出力。从文明出现的规律来看,工业文明后边的未来文明,一定要通过工业工商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产生。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冲突已经几百年了,还没有融合出一种新的文明。早在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就发现了《易经》筮法中蕴涵的同步原理,一种不同于因果原理的普遍联系法则,这同大数据技术的复杂相关性有着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看作新文明出现的前奏,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文明建立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阴阳五行类的传统学说正是一种复杂的相关性学说,这种学说带来的思维
方式让我们掌握了大数据时代的先机。沿着这个方向坚定走下去,必将在新文明的建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大数据时代的管理
1.大数据对决策的影响。大数据决策系统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精确预测未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数据整合,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能够代替人脑,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大数据所具有的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部门之间的穿透性,正在颠覆传统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模型,正在形成非线性的、面向不确定性的、自下而上的决策基础。ceo们可能不再依赖于业务部门提出的建议,而是通过大数据决策系统来分析每个参与人员传回的实时数据,从而做出走向胜利的决策。同时,一旦我们遭遇错误和不真实的数据,带来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2.大数据对设备管理的影响。随着大数据观念的确立,实时传输设备使用数据将成为管理的必须,可能会采集包括定位、作业小时、公里数、油耗、发动机工作状态、关键电子模块温度、室内外温差、速度等在内的一系列数据,使每一辆设备纳入实时管理系统,带来精确控制的革命;同时,实时数据的采集将为研发和修理提供全面的参考数据,控制因重要部件突然损坏带来的恶性事故。
3.大数据对基层管理的影响。大数据使管理漏洞进一步减少,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将企业日常管理的基础数据实时记入系统,甚至可以精确到食堂的菜谱和大门的出入登记,管理工作将
从有章可循进步到有数据可循。全面的数据管理使分析和预防重大事故成为可能,在管理上不再有盲区,员工情绪的波动也将记录在案,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将会进一步量化,物资的消耗将实时传输。
4.大数据带来的风险。大数据时代成立的基本假定是“基本数据是准确、可靠、值得信赖的,来龙去脉清楚,并且具有一致性。” 如果基本数据不可靠,大多数参与成员的大数据计划要么会失败,要么效果会低于预期。但数据的真实性往往与利益挂钩,例如某知名搜索引擎不是按照点击率来给网页排名,而是按照收费多少来排名,这样就会产生虚假的排名数据;所以,要实现大数据的合理有效利用,必须解决数据真实性问题,这就带来一个永恒的话题:诚信。大数据利用的不开放性会带来新的垄断和社会资源浪费,原有利益集团会穷尽一切手段去阻止大数据的公开,垄断的大数据会更加巩固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优势,在这场新的反垄断斗争中,将会有激烈的利益博弈。我不怀疑最终的胜利会属于大众,但那将是社会各利益集团新一轮的洗牌。
四、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权利维护
1.大数据对普通人的影响。一个人想要在当今社会谋得一席之地,基本依赖于物质资源、专业技术和人脉关系。大数据恰恰对此产生了冲击,无处不在的网络,一是使资源的分布状况不再属于那些业内人士,无论是经费还是设备,使用者都有广泛选择的权力;二是使普通的专业技术不再是秘密,我们可以零成本获得各类普通技术,可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雇佣到技术工人,可以
通过分析招聘网站来获得失业的详细数据,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过去需要专业人员作出的预测;三是电子商务的全面应用将打破人脉关系的垄断,市场将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在数据分析下,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支付极低的成本。人,这个生产力关系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将遭遇个体地位的历史最低点,互联网的智能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个体的作用,也许,明天的你将会无足轻重。
2.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没有因果关系的关系是什么?搬掉因果关系这块基石,我们的理论向何处去?客观上,我们的大脑将不需要再学习,只要熟练运用工具去查询,大数据将告诉我们每一个细节的注意事项。思考将变为少数人或阶层的事情,思维将被操纵在那些掌握大数据资源的人手中,新的社会更将两极分化,大都数人将变成只知道进行简单工作的“蚁族”。基于统计的数据科学家会逐步取代行业专家,带来的不是行业的兴旺,很有可能将是行业发展的停滞;在行业专家消失后,只知道“是什么”的数据专家在遭遇全新的问题时,将无法去求证“为什么”,问题研究将从零开始。
3.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但网络高科技公司通过分析大量用户行为数据,可以精准判断我们的喜好乃至性格,让我们的隐私受到重大威胁。数据
被谁掌握,怎样能够保证安全,是我们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下又再一次被放大。在信息化社会,保护隐私安全不仅仅是我们所谈到的大数据或者技术或者个人的单独行为,它是整个社会行为。个人无法抵抗类似“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所有东西都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技术手段解决,我们需要在大数据时代来前强化法制建设,把一切寄希望于道德建设明显是无法得到有效安全保证的。工具没有好坏,看用在谁的手上。这取决于我们的手段,取决于我们对于建设的投入和关注。
第三篇:《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大数据时代下的变革
学号:20141300008姓名:严国立班级:12级4班 这两年,大数据这个词突然变得很火,不仅出现在阿里巴巴、谷歌等互联网公司的战略规划中,同时在我国国务院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报告中多次提及,无疑成为当今互联网世界中的新宠儿。我对大数据一直好奇已久,阅读了很多资料仍不得其解,直到读完《大数据时代》才有了粗略的认识。
《大数据时代》是由英国作者维克托麦尔·舍恩伯格等所著,由胜杨燕和周涛翻译。作者是研究大数据这方面的大师,译者也翻译得很有水平。本书从思维、商业、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大数据时代在下的变革,这些变革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其影响程度可以与两次工业革命相媲美。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了三个比较令人震惊的观点,第一,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这里要求数据要更多。第二,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这里要求数据更杂。第三,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里要求数据要更好。第二部分作者从万事万物数据化和数据交叉复用的巨大价值两个方面,讲述驱动大数据战车在材质和智力方面向前滚动的最根本动力。第三部分则是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的弊端以及在管理上的措施。个人认为本书的精髓部分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三个观点涉及的面很广,包括统计学、逻辑学、哲学等。后两个部分都是以第一部分这三个观点为基础展开阐述的。
我侧重于从第一部分中的这三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三个观点可以说是哲学上说的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这三个观点对传统看法的颠覆,就会导致各种变革的发生。首先是第一个,作者认为在抽样研究时期,由于研究条件的欠缺,只能以少量的数据获取最大的信息,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得海量的数据,抽样自然就失去它的意义了。放弃了随机分析法这种捷径,采用所有的数据。作者用大数据与乔布斯的癌症治疗例子说明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样本的意义,列举了日本“相扑”等来证明使用全体数据的重要性。这个观点足以引起统计学乃至社会文明的变革,因为统计抽样和几何学定理、万有引力一样被看做文明得以建立牢固的基石。我对这个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如果真能收集到
整体的数据而且分析数据的工具也足够先进,自然是全体数据研究得出的结果更令人信服。但是这个观点也过于绝对,就算是在大数据时代要想收集到全体数据还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收集全体数据要付出的代价有时会很大。比如说,你要检测食品中致癌物质是否超标,你不可能每一件食品你都检测一遍吧。
第二,要效率不要绝对的精确。作者说,执迷于精确性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如果不接受混乱,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被利用。作者是基于数据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的考虑而做出这样的判断的,如果采用小数据一个数据的错误就会导致结果的误差很大,但是如果数据足够多、数据足够杂那得出的结果就越靠近正确答案。大数据时代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精确性的优劣,甚至还说到大数据不仅让我们不再期待精确性,也让我们无法实现精确性。谷歌翻译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谷歌的翻译系统不像candide那样精确地翻译每一句话,它谷歌翻译之所以优于ibm的candide系统并不是因为它拥有更好的算法机制,和微软的班科和布里尔一样,谷歌翻译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并且(谢谢你访问好范文WWw.haOWOrD.COM)接受了有错误的数据。
第三个观点,不是因果性,而是相关性,这是这本书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观点,不仅是读者,就算是本书的译者也在序言中明确地说到他不认同“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重要”的观点。作者觉得相关关系对于预测一些事情已经足够了,不用花大力气去研究他们的因果关系。作者用林登的亚马逊推荐系统的成功,证实了大数据在分析相关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在销售中获得的成功。沃尔玛也是充分利用并挖掘各类数据信息的代表,从啤酒和尿布的案例,以及作者举的有关蛋挞和飓风天气的案例,都说明了掌握了相关关系对于他们策略的帮助。一句话,知道是什么就够了,不用知道为什么。很明显作者所举的例子都是属于商业领域的,但是对于其他领域来说这个观点就值得商榷了。比如说,在科学研究领域,你需要知其然也需要知道其所以然,找到事件发生的原理。用文中的一个例子说明,乔布斯测出整个基因图谱来治疗癌症,但是你治疗癌症你必须知道癌症发病的原理,知道哪一段基因导致了这种疾病,不可能只是说收集各种数据,然后利用其相关性来判断哪里出现了问题。
作者在书中把大数据说的很厉害,在最后一部分分析大数据带来无数好处的同时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面对这些影响。用麦克纳马拉的例子来说明对数据
过度依赖所带来的后果。也用《少数派的报告》这部电影来说明如果痴迷于数据会导致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没有独立选择和自由意志的社会,如果一切变为现实,我们将被禁锢在大数据的可能性之中。所以书中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法,一种是使用数据时征询数据所有个人的知晓和授权。第二个技术途径就是匿名化。毫无疑问,大数据将会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的变革。
大数据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我们只有顺应这种潮流,在思想上和技能上做好准备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对于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和观念,尽早适应这种潮流。
第四篇: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这本书对这个大规模产生、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新的大时代进行了阐述和厘清,作者围绕“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三大理念,通过数十个商业和学术案例,剖析了万事万物数据化和数据复用挖掘的巨大价值。
如作者所言“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看清微生物一样,大数据要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比如,谷歌通过全球搜索分析,比国际疾病控防中心更早更准地预测了流感爆发。
在思维变革部分,作者讲述的重点是:样本=总体,我们需要对全部数据的占有和分析;因此,数据缺乏时代的精确性不必执迷,接受混杂基于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样本推断的因果关系不重要了,知道“是什么”的相关关系,或者结果就可以了。
对于我自己最受用的是什么呢?是大数据的产业链。产业链包括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技术提供方、大数据理念提供方。我认为大数据平台是整个产业链条的核心,没有数据,再好的技术和理念都会是无米之炊。那么大数据平台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有哪些呢?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物联网公司,物流,快消品等等,实际上任何公司都是数据平台公司,只不过之前没有好好的利用数据,而更多的是用经验来管理公司和迎合客户需求。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完全可以用数据来驱动公司管理和客户管理,毕竟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第五篇: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无处不在的大数据:各种云计算,谷歌的神通,亚马逊的推送,天涯人肉,微博万能等等,我们掌握了新的工具,也获取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各种信息。大数据拉近了我们与现实的距离,“地球村”变成了“地球屋”,仿佛所有人所有事物都触手可及,而这些牛逼哄哄的互联网巨头就在客厅展示着世界的每一寸光景。
作者站在理论的至高点上,阐述了大数据对人类的工作、生活、思维带来的革新,大数据时代的三种典型的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时代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公共安全提出的挑战。 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人们研究与分析某个现象时,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抽样数据;二、在大数据时代,不能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而要适应数据的多样性、丰富性、甚至要接受错误的数据。三、了解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胜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
作者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成本显著降低,人们现在有能力从支离破碎的、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矿渣中抽炼出真知烁见。在大数据时代,三类公司将成为时代的宠儿。一是拥有大数据的公司与组织,如政府、银行、电信公司、全球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淘宝网)。二是拥有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专业公司,如亚马逊、谷歌。三是拥有创新思维的公司,他们可能既不掌握大数据,也没有专业技术,但却擅长使用大数据,从大数据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地。
面对即将来临的大数据时代,个人将如何应对自如?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社会伦理重点都在讨论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因为手机越来越智能,网络越来越快,个人的信息也越来越透明——隐形几乎完全不可能。我想说的是,作为硬币的另外一面,我们无法舍弃:互联网只不过是让人与人之间碎片的关系得以统一,其实各种人肉和信息只不过是坊间传闻的升级罢了。当我们住在拥挤的小区,三公里走完一圈的县城,半小时散步完的村落,人和人之间有隐私吗?现在只不过是把这个范围放大到了一个地球而已。硬币的一面是人和人之间有沟通的需要,去团结对抗世界的未知,那么另外一面就是隐私的缺乏。与其说是要在大数据时代保护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不如站起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权利。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社会运作的必然结果,而借由它,人类的信息社会更上一个台阶。农业社会人们以土地为核心资源,工业时代转为能源,信息社会则将变更为数据。谁掌握数据,以及数据分析方法,谁就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胜出,无论是商业组织,还是国家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