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促织的读后感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其中他《促织》一文变讲述了考不上秀才的成名被报名上供促织,他因上供促织倾家荡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促织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促织读后感1
《促织》讲的是: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很流行斗蛐蛐儿,陕西华阴县的县官因送献了一头有本事的蛐蛐,所以被要求按时供应。县里有个落榜秀才叫成名,被迫充当了一名里长,专门负责征收蛐蛐。成名干了不到一年,本来不多的田产给赔光了。这时,又该征收蛐蛐了,成名不敢向各户摊派收缴,又无钱赔偿,急得很。他自己设法捕捉到的三两头又不合标准。成名不能按时交纳蛐蛐,被县官多次用刑追逼。这时,村里来了一位能请神算卦的神婆,成名的妻子前去问卦,得到了一张绘有蛐蛐的画。成名觉得画上的景象很像村东面的大佛阁,于是按画中所指去寻找蛐蛐,结果找到了一头体壮威猛的大蛐蛐,成名高兴的把它带回家细心供养。成名九岁的儿子趁父亲不在家时去偷看蛐蛐,不慎让蛐蛐跑了出来,等再次捉住时,蛐蛐因伤而死。儿子害怕极了,就跳了井。成名回来后由怒转悲。天快黑了,成名发现儿子的身体有轻微的喘息。夜半时分,儿子又复活了,但神智痴呆。第二天一早,成名在门外发现了一只又短又小的蛐蛐,不同于原来那只。将这只蛐蛐拿去和善斗的蛐蛐斗,结果获胜,这只蛐蛐还有叮住鸡冠不被鸡啄的本领。这只小蛐蛐被进贡到皇宫后,屡战屡胜,皇帝很是高兴,下令赏赐。县官因此免去成名的苦差使,又设法让他考中秀才。一年后,儿子精神恢复正常,告诉父亲自己变成了蛐蛐,善于打斗,成名这才明白原来那小蛐蛐是儿子的化身。从此,成名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读完《促织》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成名一家本来好好的过他们的日子,但当他不幸被迫干上里长这份苦差后,便没有安宁的日子过了。为了征收蛐蛐,许多人家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成名因为不善征收蛐蛐,自己又捕捉不到好蛐蛐,所以备受惩罚。好不容易捕到的一只好蛐蛐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没想到,这根“救命稻草”却由于儿子的不慎而化为乌有,成名的希望因此而破灭,甚至儿子因此而死也不能使他放在心上。当然,作者的愿望是良好的.,他设想成名儿子幻化成了一只善斗的小蛐蛐,挽救了父亲及一家人的命运,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现实世界里,这有可能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成名的儿子因蛐蛐而死、成名一家因蛐蛐而家破人亡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成名一家只是一个例子,在当时,像这样的情况又何止他们一家呢?所以说,封建统治者为了自己寻欢作乐,置劳动人民的安危于不顾,其昏庸可见一斑。成名多年考秀才都不中,可是因为献蛐蛐有功而获中秀才,不但如此,还获得重赏。原来,一只小小的蛐蛐就可以改变一家人甚至是许多家人的命运,对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统治者,我们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悲哀。通过《促织》一文,我们对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可以有一定的认识。作者的良好愿望,当然也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在文中也得到体现,要是这美好的愿望能变为现实那该有多好啊!
促织读后感2
君子一跬步,关乎民命,不可忽也。或民富国强,或民不聊生。蒲松龄写妖写鬼入木三分,总所周知,其中他《促织》一文变讲述了考不上秀才的成名被报名上供促织,他因上供促织倾家荡产,在他经历了寻虫,求虫,养虫,失虫,得虫,斗虫,献虫后,意外地获得荣华富贵,在此过程中,他甚至差点失去了他儿子。
为什么一只虫子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放眼看成名的社会背景,成名在当时清朝,统治者好斗虫,权大位高者,追逐名利者为讨好皇帝斗虫成风,整个统治阶级政风腐败。这一切,只因统治者个人喜好,一个人的决定,使平民为此受尽苦难。
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历史教训不止一次两次。正因为楚王好细腰,宫廷太监,宫女,嫔妃甚至臣子都不敢进食,只求细腰,才得以酿成宫中人并非自然死亡而是饿死的悲剧。如果王安石不提倡变法,百姓就不会沦落到有家不敢回,有田不敢耕的地步,明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等才华横溢之人便不会被贬被杀。百姓流离失所,不是在战乱粮荒的时代,而是在五谷丰登的季节,百姓只要一回到家乡,当地衙门变回捉拿未把欠下官府高利息还清的百姓,谁都知道,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偿还天价的利息,他们,怎么能有和平安定的生活,国家和得以国泰民安。只因王安石的一个变法,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正所谓,天子一跬步,关乎民命,不可忽也。统治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个变法,一个个政策,都应谨慎,都必须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任。
促织读后感3
早上出门前览了一遍《促织》原文,中午回家后后开始读毕飞宇《小说课》的第一篇——“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两次阅读体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读《促织》,我是粗糙的浏览,毕飞宇是深刻的挖掘。这二者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我下一阶段要走的路就有多长。不过,习惯于放牧式阅读的我在尝试精读的第一天,收获倒是不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我的习惯是泛读,囫囵吞枣,偶尔细细咀嚼。就好比一只自由的羊,在水草丰茂的辽阔土地上,从不担心,也不必安排口粮。我的阅读是享受过程的阅读,至于结果,我不爱花很多心思考虑。所以大学以来我虽读了一些书,但在遥远的记忆里,有些书只剩下一个书名和一抹影儿。读《促织》时,我基本上只考虑了情节和主题,这是无意的阅读方式,大概也是我的阅读习惯吧。我常常使用这种方式来来阅读各种各样的文本,所以我常常只能读懂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深度。当我开始考虑从“阅读”到“如何阅读”的时候,已经是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
阅读体验除了由阅读习惯带来外,剩下的就是本能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早上读《促织》时,儿化小虫的一节形成了我情感上难以解开的疙瘩。小儿变得痴傻,小虫却以一种活泼可爱的方式出场,这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小儿变成了小虫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控诉啊!下午再次读了一遍《促织》,读到这一节的时候不觉落下的眼泪,不仅仅因为作者无声的控诉,也因为孩子的童真和对父亲的爱。
促织读后感4
一只小小的蛐蛐儿,重要性可以远远地胜过一个孩子的生命;一只小小的蛐蛐儿,可以使一家人家破人亡,也可以使一家人荣华富贵。这是寓言,是玩笑,可也是历史的寓言,是事实的玩笑。不仅仅是在明朝,也不仅仅是因为蛐蛐儿,同样残酷的玩笑在古今中外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间都曾经发生,都有可能发生。熟悉《水浒传》的人没有不知道“花石纲”的:皇帝喜欢奇花异草、古木怪石,如果哪一家有什么东西“有幸”被皇帝或者更多地打着皇帝旗号的官吏们看上,便注定了家无宁日。花木石头要无偿地乖乖献出来不说,如果难以搬运,就连房子也会被拆得七零八落。当然,还有无穷无尽的敲诈勒索。其实,再多的例子也不用举了,隋断帝游幸江都,埃及建金字塔,巴比伦修造空中花园…无论后世的评价如何,曾经有多少耗尽了人民血汗的劳役工程,纯是出于君王一己享乐的私欲。
或许这就是专制的必然结果。想想古代的皇帝,“授命于天”,整个江山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权力可以支配国家的任何一个关节,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皇帝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于是,上面所有的玩笑都不再显得荒唐、一个人操纵着国家,本来进行的就是以天下为赌注的游戏,因而,朝代流水般地更替兴亡,也就一点不再奇怪。在这种没有什么约束规则的游戏里,任是谁也不可能坚持得长久。然而,可以令我们舒一口气的是,这种游戏正在逐渐地消失。
促织读后感5
《红楼梦》是由小及大,而《促织》的写法是由大及小。《促织》通过一只蟋蟀引出了当时的背景和社会现象,更讽刺了当时的时政与读书的无用。《促织》开头仅用85个字交代缘由,毕飞宇又提到一个概念“小说的格局和小说体量没有对等关系,只和作家的才华有关。”这点是认同的。
也就是说高手一般很惜墨,没有一句废话,用最少的字写最精炼的故事。文章中开始就写“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接着又说“岁征民间”。先不管宫中为什么兴起玩蟋蟀,皇帝玩蟋蟀本与老百姓没什么关系,但一下“征民间”就牵扯到老百姓,就由大及小,后文又从小拉动全文格局。接着,还给这个“征”增加难度系数,一是“此物故非西产”,二是“有华阴令欲媚上宫”。本来这个蟋蟀就不是这里产的,还要在这里征收,这是为文章内容制造的一个矛盾点。毕飞宇把这个点称为命运,即文化——人们为悲剧找的借口。
这点,我倒不完全认同。这个悲剧不是天灾,主观原因是人祸,客观原因“此物故非西产”只是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什么上面的人“尚蟋蟀”下面的人就得不吃不喝找蟋蟀,这是人性的关节点。“成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一个老实的读书人被骗着当了里正的差事,家产已经赔光了,成名逼得四处拔土找蟋蟀,这已经是生活所迫到低点(一挫)。
成名找不到蟋蟀想死,老婆又让他去求巫婆(二挫,又是一大讽刺),期间都是老婆在劝说成名做这些,成名心里是不乐意的,不乐意有什么办法,还得养家糊口。成名借着巫婆的地图找到一只漂亮的蟋蟀,小心翼翼的供养起来,不料被自己的小儿子拿来玩耍,小儿不知轻重不小心弄死了。小儿知道这个蟋蟀对于他爹很重要,害怕被打,一时惊慌跳了井,成名看到小儿尸体化愤怒为悲痛,这时还加了句“家徒四壁穷得没米下锅”,雪上加霜,成名走到绝境。这时蒲松龄挫中有扬,发现孩子有气还没死只是昏迷了。(三挫四扬)
成名又开始担心怎么上交蟋蟀,这时院落里出现一只小蟋蟀,通过对蟋蟀反常的白描,读者就猜到这只蟋蟀是他儿子变的。为什么变,为了增加故事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直白点说就是讽刺意义。儿子知道父亲的难处,儿子想给父亲解决困难,因爱舍己。成名上交蟋蟀的从此命运改变了,读后感儿子变成蟋蟀成全了父亲。而这个命运是因为老百姓的“欲媚”?不是,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只想活命解决温饱问题,还没想到升官发财,就像我们刚出社会上班工作,你温饱、房租都没解决哪还有时间做白日梦嘛?这时的“欲媚”更多体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小到收摊费的城管,大到巡抚高阁。最后交代皇帝只是偶尔喜欢某件东西,下面的人就开始挖空心思讨好皇帝,导致下面贪婪暴虐,百姓明不聊生,成名只是个悲剧的缩影。
最后成名有钱之后也会变得“欲媚”,那是后话。每个人都深藏着“欲媚”和“奴性”,只是深浅不同,有的变得变本加厉,有的还能控制个底线,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层一层的“欲媚”环境滋养着奴性的成长,直到为自己的利益根深蒂固。这个奴性一直都在,五千年前存在,现在也在,只是形式上更高级罢了,不易发现,本质上没有区别。成名的命运表面上是由蟋蟀决定了沉浮,其实大部分归功于各级大小官吏的“欲媚”和“奴性”,最后让成名变得和他们一样有钱,一样欲媚和奴性,这便是成名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促织读后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读促织的读后感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