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成功的起点读后感
成功的起点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功的起点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你站在哪儿,但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文中的这句话使我深受启发。《成功的起点》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两个小故事:一是法国科学家将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于是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了七天七夜,最后全部饿死了;二是在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沙漠,最后一个叫肯莱文的人向北走,结果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就走了出去。
这两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偏执地认为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有时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是啊,就是因为这样,所以那些渴求成功却盲目随众的`人永远都只能站在原点,而那些勇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往往最容易获得成功。就拿印度科学家拉曼来说吧。一个小男孩的疑问: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使得拉曼对英国著名科学家瑞利关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产生了疑问。后来经过研究,拉曼发现瑞利的解释其实是错误的!海水之所以呈现蓝色,不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而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拉曼的这一发现,使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拉曼的勇于探索,不盲目从众,使他走向了成功,也获得了无上的荣誉。我们从中也明白了:成功的起点在于选准方向、勇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绝不盲目从众。
从毛毛虫、肯莱文和拉曼的事例中,我懂得了:习惯性地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只能在原点绕圈;另辟蹊径,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也许我们会更容易走向成功。因此,我们要勇于创新!
第2篇:成功的起点读后感
这个网站成功的起点读后感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自信——成功的起点
曙光中学 李红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肯定具有某种才能,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实现这种才能的途径,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发挥自身才能来改变事物和环境。自信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行!”由此可使人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自信→开发潜力→促进成功→更自信→更成功。自信是促使人实现个性和才能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成功的起点,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能力,只不过能力的趋向、种类、表现形式等方面各不相同而已。因此,不存在无能的人,只存在能力未被发现的问题,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
“老师、同学们,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做好班级劳动委员的工作,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站在讲台旁的小林激动地做着就职演说,他的眼里泛着激动的泪光。
我的眼前浮现出小林刚进学校时的模样。高高的个子,瘦瘦的体形,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看着你的时候,眼光是胆胆怯怯的。下课时,总是轻轻地自言自语、神神叨叨;上课时,经常会呆呆地看着教室的某个地方,老师抽他起来回答问题,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不会”;晚自修时,总是偷偷地看一些课外书或者发呆,有时连作业都不完成;同学在讨论策划活动时,他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同学分配任务给他,他总是推却“我肯定不行的”;老师找他谈话时,经常低着头保持沉默或者只会回答“我知道了”、“我明白了”。篮球场上能看到他独自专注的投篮,除此之外,在他身上看不到同龄人的自信、热情、活力。相反,他让我感受到了他的自卑、不合群以及与同学、老师之间的距离感。
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月考小林考得一塌糊涂,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我意料之中的。趁此机会,我特意去他家进行了家访,希望进一步了解孩子,通过家校合力改变孩子的现状。在和家长的交谈中,我得知:小林出生于黑龙江,父母从事石油科研工作,因为工作的缘故,在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举家搬到上海居住。由于出生不久心脏做过手术,所以从小体质较弱,在黑龙江生活时,家人、亲戚、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关心他,照顾他。他也是一个乐观自信、懂事、学习习惯良好的孩子。但是,自从来到上海后,他慢慢开始不喜欢去学校,平时也总是一个人,也没有要好的小伙伴,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据他父亲讲述,转入新学校时,小林一开始是充满热情和期待的。当时学校里从外省市转来就
读的学生比较稀少,同学们都会用嘲笑的口气称他“外地人”,再加上生活习惯、口音等不一样,在同学们看来都是笑点。久而久之,他越来越害怕和同学们在一起,班里的很多活动他都不愿参与,常常以“我不行”“我不会”搪塞过去。在学校,他战战兢兢,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只会被他人嘲笑的小丑,他甚至在初中毕业时一度认为自己根本没实力继续高中的学习。和小林父母的一番长谈后,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他是否感受过集体的快乐?是否感受到过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关心?无疑,他是寂寞的,他是孤独的。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我不行!”由此进入恶性循环:自卑→不敢想→不敢干→导致失败→更自卑→更失败。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不再受控于过去,而是着眼于未来,从自卑中走出来,重塑自信。
一、创设情境 沟通心灵
确立自信,首先要引导小林正确看待自己,了解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合理,适度,获得与自我感觉和谐的生存环境。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走近他的心灵。为此,我认为对小林第一次正式谈话的方式尤为重要,我充分利用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技巧。我采用了“绵里藏针”法,即关爱和批评齐头并进,分三步进行:首先,遵循“不是说教,是在聆听”的原则。在谈话中让他多讲他心中的不满,让他宣泄心中的情绪,我也能籍此找出他心理症结。其次,遵循“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我向他讲述自己在中学时的亲身经历,从他全神贯注听讲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丝自信在升腾。以我的亲身经历让他产生心灵的共鸣。因为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的自卑感。最后,遵循“不看过去,看现在”的原则。引导他学会和自己比较,辨证地看待与他人的比较,因为他在与同学的比较中总是获得自卑和自怜,只有和自己比较才能感到自信,同时也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谈话中我尽量少用“不准”“不能”等措辞强硬的话,更多的用“不希望”“我相信”富有鼓动激励的词语。通过这次谈话让小林感到他正在被老师、同学关注,老师是“关心他的,理解他的”。
二、鼓励参与 体验成功
学生的自信来自于周围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和能力、学业上成功的体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业能力的成功自然会得到赞扬、肯定能增加信心,鼓励是培养自信的灵丹妙药。在鼓励中学生会克服种种困难,增强求知欲,面对挫折
不倒下,哪怕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都应热情地鼓励,促使其产生前进的动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为了让小林客观认识自己,我先做功课,全面分析。得知小林的英语口语相当不错后,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上安排了他的英语演说,由于事先精心准备,小林标准的发音、流利的口语让同学们惊愕不已,掌声一阵高过一阵,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小林。在大家的惊讶与称赞声中,小林的眼中有了光彩,他挺起胸膛,似乎比平时高了不少。当天在给他的QQ留言中,我写道:“主题班会上你的精彩演讲、熟练标准的口语惊到我了,原来是深藏不露呀!期待你再露一手。”在班级的各类活动中,我会推荐一些任务交给他,并且会帮助他策划、准备,直到顺利完成。比如运动会期间,他负责班级的后勤工作;比如每日晚自修结束后负责关教室的门窗;比如班级志愿者服务区打扫的监督工作等等。渐渐地,小林变了,他的责任心越来越强,托于他的工作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他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待到时机成熟,我马上趁热打铁,又一次正式地找他个别谈话,用既严肃又期待的口吻,指出他在课堂上的不专注,晚自修上的不认真,鼓励他在纪律上、学习上迎头赶上,并组织班级同学以“结对子”的方式来帮助他,帮助他研究学习方法,理清学习中具体的困难。当任课老师表扬他上课有进步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找他个别谈话,真诚地祝贺他的点滴进步,鼓励他多发言,多提问。我把他的点滴进步都会通过微信与其父母分享,让家长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渐渐地,小林变了,作业每天按时完成并订正;上课开始与老师呼应,有时还会主动发言;晚自修开始制定计划,看课外书的情况基本杜绝;课后不再自言自语,有时还会来办公室答疑。
三、适时教育 稳固自信
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好奇冲动行为不易持久,只能逐渐在反复中成为习惯行为,最终内化为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育时机,耐心地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第一次班委改选中,小林打算自荐劳动委员一职,可是就在竞选的前一天他来找我,他说他决定放弃,因为他认为班级比他行的同学很多,自己不一定会当选,与其竞选时失败,不如现在放弃。刚树起的一点自信又开始动摇了,我告诉他:“首先,无论你做怎样的决定,老师都支持你。但是,我觉得你这段时间用自己的行动和真诚为班级服务的心已经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不敢参与竞选,连输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想在竞争中获胜,社
会中充满了竞争,难道每次都选择放弃?在小学、初中的这几年中,你已经放弃了很多,难道在高中生活中,你依然甘心?”
在我不断的鼓励中,小林终于勇敢地参加竞选,自信地讲完了自荐的理由,我带头鼓起了掌,对全班同学说:“小林同学责任心强,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在班级的卫生、劳动等管理中确实兢兢业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班干部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取得的进步表示祝贺。”这一刻我看到泪花在他的眼眶中闪烁。最后小林如愿当选为劳动委员。身为班干部,我和他的父母对他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我也相信,他会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中越来越自信。
从小林的转变,使我感到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的重要性。福斯特曾经说过:“自信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育人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使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能排除各种障碍和困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有成材的潜能,教师应该用富有魔力的双手,扶正那摇摇欲坠的自信幼苗,让他们迎风挺立,香飘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