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有感
读《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一本新作者的书就像去吃一家新开业的饭店。一般顾客会在第一餐后决定会不会再来,而且年纪越大的顾客越喜欢吃熟店,毕竟熟店的口感和价位均深得人心。
新店则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坐下来看了菜单明明过高却不好意思站起来走人,菜吃起来太甜也不能退换那是江南特色。
读书也是一样,为了避免耗时,读者一般选些名家大师的书来读,这样遇到好书的机率会更大些。
可生活自有它的精彩,傍晚遛弯时碰巧楼下新开了家饺子馆,一试皮薄馅大、华润清口、唇齿留香,这一晚上就有的美了。
看了一本不知名作者的书,字字玑珠、醍醐灌顶、篇篇都写到心坎儿上了,读了为之一振,整个人都精神了,这好些天就有的美了。
这本《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就给我这样感觉,作者杨奇函是清华大学高材生,有留学经历,生活积极向上,整本书就是一锅浓浓的鸡汤,正能量爆棚。
此书是作者平时学习生活的'所思所想,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受教育的时代背景相近,此书深得我心。
书中对专业选择、贫富差距、自我认知、友情爱情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虽然言语直白,却都是血淋淋的现实,就像书中说的:世界不公平,但很合理。我们干不动时、消极抱怨时只能证明自己太low,除了完善进取外别无它路可寻。
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能不如已成名的作家,但他思维敏锐文字犀利且紧跟时代,特别适合给高校学生和职场菜鸟加油。
最后摘录我喜欢的文句如下:
这就是真相,很多时候你挨骂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对,而是因为你太弱。当某个观点或行为没有违背社会基本共识的时候,对其判断往往见仁见智。而如果各行为或者观点发生碰撞,那么评定往往模糊不清,东西南北,皆成角度。这个时候谁对谁错,看的就是实力。
只有具备了特种兵的体格,才能淡定地跟流氓讲规则。
每个人的所思所行都基于他的智力发育,教育背景,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一切精神内容的总合。每个人读的书,挨得刀,走的路,爱的人都不一样。你想跟他“说明白”“讲清楚”,需要跨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认知水平,以及决定认知水平的智商,教育,阶层,信仰等等无数鸿沟。如果想仅仅依靠自己的思想储备对别人实现价值观同化是很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同对方吵来吵去,最后争论的是“同一个事儿”就不错了。
在对错标准模糊、申诉制度不全的时候,实力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可靠手段。
若要修道,不在山上,而在山下。没有经历过拷问和磨砺的“道”,都是虚假的、脆弱的。道如此,德亦如此。
作为孩子人生意见的最直接交换者和精神世界的最持久供应者,未来一定尽量争取不因为自身视野的高度局限和自身学识的广度局限而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第2篇:读《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有感
小编觉得这篇读《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有感范文的参考价值挺高,但愿你也有一样的认同感。
读《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有感
介绍这本书前先讲一个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失败的例子。安安五岁时迷恋玩具,经常要买,不买就问为什么,我没有认真解释,只是敷衍的说:“你有钱吗?你挣钱吗?我挣的钱我有决定权,每个月只能买一个玩具!”几天后安安从爸爸包里拿了五千元现金藏到自己的玩具箱里,再想要玩具时从玩具箱里拿出了二百元钱给我。我当时很生气,在责备他之前突然想起自己四五岁时的一件事。亲戚家新添了一个小宝宝,妈妈带我前去探望,我从没见过婴儿用品,特别好奇,就趁大人们说着话的时候拿着奶嘴奶瓶把玩,之后自然是招致一顿训斥,我当时很不服气,并没有人告诉我不能玩这些东西啊!应该提前告诉我,而不应上来就打我呀!想到这儿,我马上平心静气的给安安补教了偷盗观和金钱观。
孩子是天然璞玉,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一定是家长的教导有了欠缺。这件事之后,我再也不敷衍搪塞安安的任何疑问,无论是对大人的行为、还是对某些字词,都尽可能的当下解释清楚。之后事情倒也简单了,大部分的问题只需按对成人解释方法就行,比如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钱应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有限满足欲望并适当储蓄。说通了孩子便会认同并执行。
之后我也反思自己的财富观,发现还真是贫瘠。除了这些最基本的,还真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孩子的。我刚工作时曾在大盘的最高点买过基金,腰斩后割肉,损失虽不多,但之后对股票基金等敬而远之。平时只在微信和支付宝里买稳健的理财产品。家庭收入靠工资,攒了钱就买房,目前还在还贷中。感觉自己并没有费心做什么事,家庭资产增值更多的是来自国家经济上行的红利。妥妥的懒人理懒财。但这种方法却被我崇拜的连岳上升到了“相信国运”的层次:同样的收入,一类人在购置房产时,并不害怕债务,他们相信自己的未来并不会出现丢掉工作、收入降低、身体垮掉等等倒霉事;而另一类人相信自己会倒霉,相信中国经济会垮台,未来很可怕,以至于无比惊恐退缩。这两类人,经过十几二十年,就分化为富裕与贫穷两个阶层了。
连岳的观点并非个例,美国学者拉塞尔·康威尔所著的《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也有同样观点。这本书中的文章都是100多年前的作者在各个州的演讲稿。那时的美国正是黄金时代,各个行业蒸蒸日上。七十多岁拉塞尔穿梭在各个城市间宣扬自己的财富观念。这本书中的例子都很有意思,可以看到百年前人们凭借什么发财。比如一位贵妇通过改良各种纽扣、摁扣获得专利从而腰缠万贯。虽然例子不再具有实用性,可书中的观点还是值得一读的。
准备再学习一些财商书,希望自己小家的运气能跟上国家的运气,日后亦有可行的方法观念给孩子。
平安小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