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学校心理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6-28 05:02:2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学校心理学读后感

学校心理学读后感

在近三十年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中,学校心理学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发达国家里,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学校心理学十分热门,是最有生机、极为活跃的一个新兴领域。

《学校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人员学习本专业的必考课程。

《学校心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发展沿革、动态和最新展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途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成长等。

读了《学校心理学》这本书,使我对学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通过对课程上述主要内容的学习,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去,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学以致用是现代科学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标。

目前人类处于世纪的转折点,置身在这光怪陆离、瞬息万变而又注重实效的信息化社会,学以致用这一论题更是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心理学近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大家意识到: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生长点在于应用,而应用心理学繁荣的立足点则使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众。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报道,有关教师教学质量差的报道,屡见于报端。当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这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时,那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们,更倾向把这些问题归之于“专业素质不够”。因为大部分教师并不是故意与自己的学生为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正确有效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倡导的观念和教师自身内在的观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或不适应,是当前教师的普遍困惑。

本书对引导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学校氛围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大家阅读。

第二篇:心理学读后感

《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爱情,这个人类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仿佛是一个人类永远都无法揭开的迷。说到爱情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情感。谈到爱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个方面。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水与火的缠绵是爱情神话的起源。 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她们生活在美丽而又浪漫的伊甸园里,然而,野果的诱惑和蛇的呼唤,似乎注定了今天的男人和女人在追寻爱情这朵玫瑰的芬芳同时承受着被刺的痛苦。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掌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会使爱情甜蜜、美满。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爱情,但从心理学角度对爱情进行专门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从古代开情心理学相关书籍开始,爱情心理思想就已在许多文学、哲学作品中出现,如《诗经》中有有关爱情文字描绘,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有有关爱情的论述,及至19世纪司汤达的《论爱情》,都孕育了一定的爱情心理观点。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及科学发展的局限,爱情心理思想是零散地依附在其它学 1

科中发展。20世纪初,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尤其是弗洛伊德别开生面的心理研究,及其《爱情心理学》的专着,为爱情心理学的研究创开新局面。人们开始对它进行专门研究,并逐渐形成体系。我国爱情心理学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

该书认为:爱情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 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 相爱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爱情美满。要获得美满的爱情,应具备以下心理条件:

其一,不过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对方。美满的爱情,要求人把爱情只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开拓与领略自己人生的同时,重视对方,不干涉对方的活动,但又不是漠不关心。要为双方的个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其二,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时,自己更感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满足。即是要有无私 精神;

其三,美满的爱情是彼此双方独立个性的结合。即恋爱双方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余地;2

其四,寻找和珍惜双方心理上的共鸣。美满的爱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谐,心灵上的沟通。

爱情心理学研究发观,对方的外在形象、内涵价值、社会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兴趣、理想、性格、修养等影响着对象的选择。人的潜意识在择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童年起,我们就开始认识和接触异性,对异性产生好感,并把引起好感的某些异性形象潜藏在潜意识里,形成偶象。但性偶象的集中形成是青年期。这时,随性意识的发展,性文化的全面输入,产生强烈的性欲。于是,在潜意识里,将日常生活、电影、电视、画报、小说中所认识、所接触到的许多零散、多样的异性形象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朦朦胧胧的模糊形象,作为性想象的对象,抑压在潜意识里。它往往飘忽不定,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正是潜意识里潜藏着各因素揉合而成的异性偶像,使你在茫茫人海中会选择他(她),而不是别人,当遇到某一异性,你会马上被他(她)吸引住,并产生爱情,这是因为对方的某一形象突然唤醒你潜意识中的偶像,于是就有一见钟情,有似曾相识之感。

在两性交往中,个体的外表形象是引起异性好感并产生爱的首要因素。因为外表形象最易被人感知,外表形象合要求的异性,不仅会使人体验到生理上的快感,而且让人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性吸引力的形成在于外表形象,它是以外在美、气质美和性感三方面吸引异性。从择偶标准的心理特点来看:每个人的择偶标准是不同的,但男女择偶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共同性。

男子择偶定向和他在生理、心理上所占的优势相关。男子与女子不同的性差优势,造成他的自强和自立心理,使他们在考虑婚姻时,在潜意识里把女子放于附属地位。他们觉得自己有把握创造身外之物,认为女子只要吸引我就行,并不注重女子的社会条件,所以,男子往往愿与迷醉自己的女子恋爱。女子形体方面的吸引力在男性择偶中尤为重要,男子更多使用性吸引标准,常把女子的形体魅力放在第一位。

男子择偶另一特点,是把女性的优美性情放在十分重要地位,都希望自己的爱人温柔贤惠。因为男子认为,女子的天然性情是婚姻的生活现实性和感情稳定性的基础,是缔结良缘的可靠保证,他们认为贤惠温柔不仅是男子的感情需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需要。

美貌本来是天生的,但许多男子把爱情与美貌连在一起,从而使某些女子滋长了盲目的骄傲。于是美貌有时与轻浮浅薄相伴而生,染上世俗的恶习。因此,真正成熟的男子,他的择偶常把女性的内在美放在至关重要地位。

女子的择偶定向明显不同于男子,两者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首先是由于性差的不同造成她们的依赖性,把婚姻生活作为一种“托附”,要求对方要有坚实的依靠感。其次,男子的情欲尤具冲动性与不稳定性,这对家庭的稳定产生不利因素。这样,男子的思想道德对女子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择偶时她们很慎重,都希望有忠诚的爱人与安定宁静的家庭,女子择偶常从婚姻及未来的角度考虑,衡量双方的关系比较现实,多数女子不能离开成家立业这一恋爱 4

目的来设想对男子的爱,对两性间的感情度要求甚严,喜欢的并不当作爱情,择偶侧重男子的内在美--思想、道德、生活能力,温存体贴,也较注重男方的社会条件。

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爱情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

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份;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份。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份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 1986 )的说法: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总的来说,我认为,如果把爱情看作一枚硬币,则一面是男人,另一面可是女人。她们很复杂,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都不是能够一眼看穿对方。爱情的定义是时代的产物,而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将爱情视为婚姻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所谓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生存所需要的“家庭”单位,此时‘爱情“也就无足轻重。原始社会的语言中 5

也没有“爱情”这个词,结伙同行生儿育女通常比独居更有利于生存。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柏拉图论述了爱情是人类最高的美的,包括精神,智慧和性。但他指出婚姻与爱情无关,只为繁殖后代。中世纪后的欧洲,贵族社会里逐渐产生一种热情、理想上不能实现的、对婚姻之外的爱的追求。当时的婚姻仍然为政治和经济的目的所安排。到了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追逐爱的理想由上层社会散布到中下层社会。此时一些平民不愿意其爱情因私通而被报复,逐渐发展到从对爱的追求到结婚的誓言。这时人们就开始期盼爱情不仅产生在追求和热恋的阶段,还能延续到婚姻里。人们开始相信由爱情导致的婚姻更为实际合理。苏利文指出“当另一个异性的满足和安全变得和自己的满足和安全一样重要时,爱情就存在了。”而弗鲁姆说“成熟的爱是保全个体的个性、整体性的结合,相爱双方融合为一体,但仍为二体。 综合各方面因素,现代社会条件下爱情的定义包括:是在男女之间产生的;实在个体心理达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个体在生理上被唤醒,包括性欲和性感;是一种对异性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感情,其中包括认知成分。 爱情是人类各种感情中最复杂、最微秒、多矛盾的统一。男性重行动,女性重感情;男性习惯抽象观念,女性习惯感性直觉。其实男人女人就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男人有其可歌可泣的优点,同时也有可鄙可耻的劣根;女人有可爱可亲的长处,同时也有可气可恼的顽习。也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版本各异的现代都市爱情。

6

7

第三篇:心理学读后感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最近到图书馆借了本《每天一个心理技巧》,算是心理学的类别了,闲暇时翻阅了一番,获益颇多,现在特地将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

“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标准答案是:“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但这样的回答却使人对它有很多的误解。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认为心理学家能看出人们在想什么,会洞悉别人的情感,甚至认为心理学可以用来算命。应该说,这是对心理学的误解,那么心理学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其实不然。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总称。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总称。所以这样说来,心理学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心理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的任何活动都伴有心理现象。我们熟知的感觉、想象、情感、意志及个性等等都是心理现象。人与人的沟通、互动的技巧,人际间的压力及人际不良关系,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表现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心理学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

因此熟知各种心理学常识和心理学技巧,并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和学习当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够对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没有一个认识,那么在说话做事当中就难免遇到一些小的状况,道路也不会像别人那样畅通了,而且在熟知心理学技巧的前提下,我们也能够对自己出现的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必要的调整,让自己的身心更加愉悦,生活学习的效率更高。

《每天一个心理技巧》中主要是通过诸多化解心结的故事和技巧使读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成为身心皆健康的现代人。

比如说书中就介绍了如何克服愤怒、焦虑、虚荣悲观等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情绪,以及告诉我们如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如何让自己受人欢迎,也介绍了青春期的心理调试等等心理技巧,读来受益匪浅。

因为《每天一个心理技巧》也蛮厚,书中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陈述给大家,下面就简单的举个例子,来告诉诸位这本书是怎样将看似抽象的心理问题告诉群众并产生一定的激励性的:作者想要说明人们不能够恐惧失败,于是先陈述了一段话“有个人的个人简历是这样的,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生意再次失败、25岁当选州议员、26岁情人去世、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1岁竞选选举人团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7岁当选国会议员、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选美国总统,这个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很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的确,“失败”是个消极的字眼,除了“死亡”之外,没有别的字眼能够比它更加令人听而生畏。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失败,只要告诉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错!”然后你就会发现,在以前你认为自己不行的事情上,现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来。林肯的真实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不要恐惧失败,问题出现时,光去叫嚷、埋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努力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而这个方法,最终只有一个人来完成,那就是你。因为

最终有一天,你要独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通过一个简单、真实的例子再加上后来的一些通俗易懂的陈述,就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要恐惧失败的好处和心理暗示、自我鼓励的方法,今后在遇到了相关的问题的时候,你就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了。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的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目的。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

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通过以上我个人的一些小的浅显的感悟,相信大家也能够看到心理学的一些本质所在,的确,心理学就是这么一门与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科学,它的本质就是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认知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实践科学。但也没有当初我们认为的那么神秘,全然隐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很好的运用好心理学的各种技巧和处事方法,那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的美好,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注:《每天一个心理技巧》当中便介绍了许多的心理技巧和常识,以上额一些感受也是受其启迪的,现特地将其推荐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郝氏春秋2014年10月28日

第四篇:心理学读后感

姓名:零玉荣

班级:文秘1041班

学号:100901404136

快乐从心出发

快乐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定义,有的人认为简单,平凡就是快乐,有的人认为快乐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有的人认为快乐就是无拘无束做自己所想的事,有的人认为快乐就是成功??,人们对快乐的看法不尽相同,其实快不快乐是由自己决定的,你的每个想法,每个行动,都决定着你是否真正的快乐。有些人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快乐,可是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之所以觉得自己不快乐,是他们对自己太过苛刻,他们想要的太多,只在乎自己所追求的,不在乎自己所拥有的,太在意自己所追求,每当达不到这种高高在上的梦想时,就会失望,就会悲观,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就会走向极端,把自己的人生陷入无尽的悲观当中,快乐的人是幸福的,所以努力让自己活得快乐一些,待人处事乐观一些,悲观的往往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黑暗,乐观的人生充满阳光与幸福。

马丁·塞利格曼作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在研究何种原因让人们悲观时,他认为其实悲观是无处不在的,除了极端乐观者之外,所有的人都有悲观的一面,只是每个人对待悲观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把它放大,有的人把它缩小,有的人懂得寻找一个平衡点,让悲观与乐观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不让其失衡,所以他们不会容易走向抑郁的道路。他认为悲观是导致人们走向抑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抑郁症患者往往是太悲观进而才患上抑郁症的,虽然药物治疗对抑郁症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并不能根除抑郁症的根源,只有改变对悲观的态度,努力让自己变得乐观,才是根除抑郁症的最好方法,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让自己乐观一点,懂得寻找人生快乐之所在,不要对这个世界过度的失望,在对待挫折和失败时不要悲观。

既然悲观无处不在,逃避或者沉溺其中都是不好的解决方法,只有让自己变得乐观,=,不要过度的转牛角尖,不要过分的计较每一件事情。一个人对待悲观的态度和方式决定他有一个怎样的人生,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想法决定悲喜悲喜人生。用心看世界,把自己融入世界中的人的人他们很快乐,悲观的人因为太注重世界的现实,太过于看中不好的现实,甚至把不好的一面放大,所以他们生活很痛苦,因而他们的人生是不快乐的。

乐观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比悲观的人强,乐观奠定成功的事业,乐观促使好的业绩。要成功,除了具备能力和动机之外,还需要坚持,而乐观的解释风格则是坚持的灵魂。虽然乐观对人生有益,但是,有时候轻度的悲观使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有时候,悲观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事实的真相,在生活的某些方面,乐观第不切实的。所以怎样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变得快乐,就需要自己找一个平衡点来担当悲观与乐观,不要太过极端,心态端正,在悲观与乐观面前,心态往往是关键因素,一念之差都有可能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用平和和真实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生活。

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想要把握住人生。可是,人们却常常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把握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到很多方面。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和懂得收放自如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点很重要。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并不快乐。其实很多人,对快乐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总把快乐定位得很高,而忽略了真实存在于身边的小快乐,小幸福。简单也是一种快乐,没病没灾也是一种快乐??快乐的定义很广,很大,很简单。 快乐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别过意的攀比,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快乐,要懂得知足。“知足长乐”这话也许更值得现代的人体会和领悟。 活出快乐的自我,你是独一无二的;活出快乐的自我,你是最幸福的天使;活出快乐的自我,你是快乐的主宰者。

第五篇: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读了《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我明白了心理健康的含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使我感慨颇多,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我工作中所接触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下面介绍一下我认识的中职生的心里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家庭的环境和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当前,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部分是没有考到满意的学校无可奈何上了职高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同龄人的群体中自惭形秽,做事信心不足,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上他们初中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能力有限,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

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而无心向学,久而久之,感到处处不如别人,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相对同龄人看到更多的社会阴暗的一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认为社会、学校,对其约束较多,于是,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有抵触情绪,我行我素,生活上随意放纵,得过且过。既没有幸福感,也没有成就感,把前途看得一团漆黑。

(3)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进入职业学校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有真心的好友宣泄情感,但又怕受到伤害,所以主动性不强,且缺少基本的交往知识的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4)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保证。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多变,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容易感情用事,有时凭着一时冲动做出鲁莽的事,缺乏冷静,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两极化现象明显,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不能控制情绪。

(5)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由于绝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

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又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无聊转向标新立异,用反常的行为显示自己,违纪违法行为频繁发生。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怪异发型,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中职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有不妥当的对待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给他们造成一生的阴影,甚至使他们出现因憎恶老师学校进而憎恶社会的不良心理,给社会带来隐患。如何能让中职生健康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职教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以维护和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并通过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测量,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进一步研究教育对象,从而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普及心理知识,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心理保健方法,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例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开发中职生心智潜能,增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中职生及其学习与成长的需要进行。例如:女生情感专题讲座、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分析与求职、青春期教育与早恋问题等。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常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反省,自我心理调节。

最后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求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基础、心理辅导与治疗知识、精神医学与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而大多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大多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

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结合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使他们及时地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3)利用网络技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沟通障碍。因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职生追求平等的个体需要,又能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营造一个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中职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其次,精心挑选或编制包括心理专家最新理论成果及典型心理咨询案例为主要内容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再次,由心理专家主持并参与开设“心理聊天室”、“在线心理咨询”等活动,精心设计集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网页以吸引广大中职生参与。如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育、健康生活

方式教育等,最终促使中职生的自我心理评价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4)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共同教育

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环境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乏有实行家长专制、或溺爱纵容、或放任自流,极大地影响了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对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解决。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要求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其子女心理活动、情感及思维特征,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子女,促进子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我坚信,只要我们学校因材施教,立足现状,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指日可待。

word该篇DOC格式学校心理学读后感范文,共有1163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学校心理学读后感下载
学校心理学读后感.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