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生写读后感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学生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学生写作的共性。
一、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发感(论证)感点(桥梁)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学生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学生直接写《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 读后感的内容一般有两种:
①受到的感动、启发或教育;
②学到的新知识。
读后感,顾名思义,是先读后感。读是基础,只有在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感动,或得到了收获,才有感的内容可写。
这里要提出一个词:感点。
感点——指让你最受感动的那一点(或方面)。实际上,也就是前面讲的“观点”(主题)。 同样一篇文章,若让全班同学来写读后感,可能每位同学写出的侧重点都不同,也就是感点都不同。
同样一篇文章,若要你来列感点,你也可能会列出许多个来,但具体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你则只需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感点来写即可。
如童话名著《绿野仙踪》,就可列出如下感点:
世上无难事;团结就是力量;我变得勇敢、自信了……
你只需选其中一个让你感触最深的感点来写就行了。
读后感的拟题方式一般有两种:
1. 直接拟题。如:
读《……》有感;《……》读后感;读《……》后想到的;《……》读后;读《……》的感想;我读《……》;读《……》;读《……》后;读《……》后的感想。
2. 以感点为正题,以“——读《……》有感”为副题。如:
世上无难事
——读《绿野仙踪》有感
团结就是力量
——《绿野仙踪》读后感
我变得勇敢、自信了
——读《绿野仙踪》
写读后感三忌:
1. 大段抄录原文,变成了“读后抄”。
2. 针对原文内容,大段写检查,作保证,变成了“检讨书”。
3. 脱离原文内容,节外生枝,使读和感脱节、无关。
说明:此方法也适用于写观后感。
第二篇:我教学生写读后感
我教学生写读后感
习作七要求学生写一个语文课本里的小故事,也可以写一写学完课文以后的启发。我觉得前者没有可训练的价值,就打算让学生统一写后者——一篇读后感。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想写好读后感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学的时候,我分这样几步进行:
一、 讲解理论,明确方法。
1、懂得什么叫读后感。
所谓“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就是指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句名言等自己的感受或得到的启发。
2、懂得读后感的结构。
题目(注意扣住中心,并写上副标题)
一、点,简述文章内容,点出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亮出观点句。可以是一个道理、人物分析等。
二、感,这是重点段。
引议,先围绕?感?引用原文,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的说,也可以直接引用原文的语句,夹叙夹议。
联议,联系课外举事例。如:名人、社会、普通人、周围人、自己等;如正面例子、反面例子等。夹叙夹议。
三、结,回应原文,可以强调观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二、 对照范文,强化方法。
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我考虑到,仅仅懂得写法还不够,应该给学生做个样子看看,于是我从两个角度——人物分析和揭示道理写了两篇下水作文。如下:
成功来自于精益求精
——读《詹天佑》有感
一、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文章记叙了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不畏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成功地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京张?铁路。 我深深地被詹天佑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了懂得了?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二、课文中谈到,詹天佑常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他勘测线路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不忘?周密?二字,他每一个细节都做足做细,才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并且提前两年竣工,为我们祖国争回了荣誉。其实,每一个成功的科学家都是靠着这种精神才取得伟大的成功的。
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反复研究,最终发现了惰性气体。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读着读着,我想起了自己,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正是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我所缺少的吗?我可是一个十足的?马大哈?。平时,?写作业坚决不检查?是我的个性。为此,爸爸妈妈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我,写完作业后一定要检查、检查、再检查,可我却把这些忠言逆耳当作耳旁风。有一次,我以极快的速度写完了对于我来说是超简单的数学题。然后,毕恭毕敬地给老爸检查。爸爸瞄了一眼,问道:?你认为你做对了吗??我立即脱口而出:?我想也许应该可能对了吧!?可结果却出乎我意料——错了!
三、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后,我很受启发,詹天佑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告诉我:拥有了这种精神,我将来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祖国在我心中
——读《詹天佑》有感
一、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路段,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读了《詹天佑》这一课,我被他的爱国之情深深感动!
二、 詹天佑回国后,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清政府任命他为总工程师,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他常常在狂风怒号,黄沙漫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谷的地方工作,他不顾外国人的嘲笑,他始终在野外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赞叹:?多爱国的詹天佑啊!?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这条铁路在他的建设下仅仅4年就竣工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啊!
我突然想起了?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钱学森早早的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祖国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但钱学森那颗急切归国的心丝毫没有动摇。他在美国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若是别人,早就沉迷于巨大的诱惑之中,而钱学森却没有。优厚的待遇、美国人的阻挠都没能拦住他的回国之路。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后,他呕心沥血,为我国的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怎能不让人感动?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觉得爱国首先要从小事做起。升国旗时,少先队员要行队礼,不是少先队员的同学要行注目礼。平时日常生活中要爱护红领巾,保持干净整洁。我们还要好好学习,珍惜每一秒,锻炼身体,培养道德,掌握知识,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
三、詹天佑的故事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之心,希望每一个同学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请学生一边读范文一边回顾写读后感的写法,强化他们掌握写读后感的结构和注意点。
其中“夹叙夹议”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用红色标出的部分是议论),也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我就请学生划出议论的句子,从而直观的理解什么叫“夹叙夹议”,一直到他们在实践中恰当地发表议论。
三、 提供资料,降低难度。
为了让学生写好读后感,我帮助他们把每一篇课文理了一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写作。
参考内容:
1、《郑成功》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具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负荆请罪》蔺相如顾全大局。道理:只有顾全大局,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4、《最后的姿势》谭千秋老师热爱学生。道理: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5、《船长》哈尔威忠于职守。道理:在危急时刻,只有镇定自若才能转危为安
6、《爱之链》乔伊助人为乐。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7、《小草和大树》道理1: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道理2:学会放弃,学会选择,才能获得成功。
8、《轮椅上的霍金》霍金是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道理: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敢、乐观的面对,就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9、《给家乡孩子的信》巴金热爱孩子。巴金热爱祖国。巴金珍惜时间。道理:为社会别人奉献爱、生命才会开出美丽的花。
10、《钱学森》钱学森热爱祖国。
11、《詹天佑》钱学森热爱祖国。道理1: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获得成功;道理2: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12、《鞋匠的儿子》林肯充满爱心,提倡平等道理。林肯富有智慧。1:即使出身卑微,凭自己的智慧也会获得成功。道理2: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一定会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
13、《冬夜读书示子聿》道理:书上得到的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
14、《观书有感》道理:人只有不断读书,才能不断增加智慧。
15、《学与问》道理1: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者为师,才能增长智慧。道理2:只有把“善于观察”和“勤学好问”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得。
16、《养成读报的好习惯》道理:养成“勤读报、会读报”的好习惯,使人受益终身。
17、《姥姥的剪纸》道理:熟能生巧。
以上内容讲完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难写吗?”都异口同声:“不难。”“能写好吗?”“能!”
我相信他们应该能写得很好!
第三篇:我是这样教学生写读后感的
我是这样教学生写读后感的
文章摘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事例,去分析、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阅读感受习作
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学生在每次单元测验或期末水平测试中,阅读和习作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就此虽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加强了写读后感这方面的训练,可总是收效甚微,学生仍旧较难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不深或没有感受。习作既写不长,内容也浅显,更没有深度。
怎么才能使学生在写读后感这方面有一次较大的提高呢?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翻阅此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对阅读的阐述让我不觉眼前一亮,同时也深有感触。我决定让学生多读读课外书。从书中去感悟文章的中心及作者写读后感的方式方法。其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从学校的图书室里选借一些相应的书刊,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学习,不明白的可以提问。可我是怎样知道学生真的读了呢?于是我又让学生写阅读纪录卡,将自己所读书名、主要内容及有关句子摘录写下来。这样坚持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的大部分能坚持完成少部分学生较敷衍,没起到太大的作用。
其二,结合以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让学生每周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读后感。在写之前,我又一次复习了有关读后感的概念意义及读后感的表现形式即写法——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把自己体会、感受或启示写下来。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自己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 1
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教他们读后感的写法,对于差生,干脆就给他们固定的格式,照葫芦画瓢吧!
其三,课堂中我还时常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用口头作文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写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进步最大的就是优生了,他们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同时又能联系实际想开去,写出来的文章可真是合符实际了,我不禁心喜!我也时常把他们的文章——读后感当范文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其他同学也得到了很多写读后感的方法,习作水平也不知不觉有了提高。回想我的写作教学经历。我思考总结出,写读后感还真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能使学生去多读书,因为不读,他们就没法写;二是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因为在读后感中要简介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概括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增强;三是能训练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不抓住文章中心,怎么谈感受呢?同时也指导了学生怎样自学课文,怎样抓住文章重点句,可谓一举两得;第四,顺理成章地培养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我的一点教学随笔,不成理论。我会将这一教学写读后感的方法进行到底。2
第四篇: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
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古人科举应试“一篇文章定终身”有其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学生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方面基础打得如何,将影响学生一生。
目前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主要是:重模仿,轻创作;重数量,轻质量;重指导,轻思考。并且,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会遇到“三难”的拦路虎:开头难、结尾难、过渡难。针对这些情况,我粗浅地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写好一篇作文。
我们都知道写作的一般程序是:积累写作材料----构思文章情节(开头、中间、结尾)---下笔(包括:要有写作手法,要有写作特色,要有创新,等)。
一、积累写作材料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积累来自生活。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写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理可论,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难就会转化为易,心理上的惧怕也就变为喜欢了。
那么,应该通过哪些渠道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诵积累。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读而不背,写作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词语匮乏。因此,我们应加强背诵训练,强化记忆,积累起终生受用的材料。一般说来,我们可选择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背诵,并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消化。此外,我们还要摘录课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样,我们能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巩固学习成果,写作时也就如囊中取物了。
(二)、阅读积累。要多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通过自学阅读,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要善于把摘录的材料进行分类,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三)、生活积累。积累来自生活,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我们要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还要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以扩大见闻,丰富知识。此外,要勤于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
通过以上多种渠道的积累,胸中有材料,日积月累,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二、总体把握文章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要扎扎实实地进行五项训练:字词训练,句子训练,段的训练,篇章训练,生活现场训练。
三、开头、中间、结尾
(一)、开头——吸引眼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亦如此。其实,作文的开头是由作文的内容、体裁、读者对象、构思技巧和作者的写作功底决定的,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一点作文开头的基本知识,拓展一下作文开头的思路,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作文开头有这样几种模式:(一)、开门见山,直入正题式。如《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二)、提出问题,引导思路式。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提问: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欺骗?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三)、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式。如《我心归去》的开头: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栋雅井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四)、回忆联想,倒叙开头式。如《爷爷永远活在我心中》的开头:每当我拿起那张已经焦黄的照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十年动乱中惨遭迫害致死的爸爸来。(五)、布下疑团,引人入胜式。如《大力士=小蚂蚁》的开头:小蚂蚁,只有线头那么大,多不起眼儿呀。大力士和小蚂蚁划等号,你说不是怪事吗?(六)、揭示矛盾,引出故事式。如《十八岁和其他――两代人的矛盾》的开头:“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
(二)、中间——形象生动
如何把段落写具体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数字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2、用比喻来状物。3、用形容写出事物怎么样。4、写出事物的外形牲特征。5、写出事物的色彩怎么样。6、写出事物怎样变化。7、写出周围环境怎么样。8、写出不同的声音。9、写出怎样进行活动。10、写出人物的外貌。11、写出人物是怎样对话的。12、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结尾 ——点睛之笔
结尾,一般来说就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画龙点睛。只要能能形式新颖,有点精之笔就行了。
虽然这些只是我的一些建议,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但对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还是有一些帮助的。最后我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写作就如写日记。全国知名班主任魏书生曾经说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如果让我谈最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坚持写日记,写命题日记。”所以说写日记也可以提高你的写作水平。
第五篇:教学生写时代文章
教学生写时代文章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往往是老师指导老生常谈,学生写来千篇一律;同一个错误,纠正一百次,还有一百零一次。如何走出这个作文教学的低谷呢?笔者经过多年摸索,逐渐积累了一些体会,今拿出来与读者一起共勉。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由于受传统教育及教材的影响,学生写作一提笔就是好人好事,总是赞扬别人,鞭笞自己;所有的作文都是一个模子,好象除了这些“典型”的好人好事,就再也找不到可写的了。这样的作文学生写来没劲,教师改来更没劲,永远也出不了好作文。
“文章合为时而作”,我们现代中学生不写时代写什么呢?古代尚且“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今天,我们生长在信息社会,难道还没有内容可写吗?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身边的世界。文学家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的优秀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如果施耐庵没听到那许许多多流传民间的水浒小故事,他就刻画不出那一百单八将的生动形象;如果生活中没有英勇顽强的斗士,吴承恩也想象不出孙悟空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终成正果。所以我们要写出有时代气息的好作文,就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而不是始终在那几篇如出一辙的短文上涂涂抹抹。
有个成语叫“走马观花”,这不叫观察,而且下马观花也不一定是“观察”,只有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特殊的东西,那才叫观察。老师要教会学生看到那些大家都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观察油菜花,只看到油菜花的颜色、形状、气味还不够,还要看到菜花上晶莹的露珠、勤劳的蜜蜂,还要看到栽种这大片美丽的农民,看到农民的勤劳、艰辛和痛苦,看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看到农业的前景。只有这样“看”,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五彩缤纷的。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观察生活绝不仅仅是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书、看报、看电视、听传闻等等都属于观察生活的范筹,在这么宽广的生活领域里观察,我们还愁什么呢?可看的、可写的不是俯拾即是吗?
教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还得思考生活。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既是创造,就离不开思考。很多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与其说他没有观察,不如说他没有思考。就拿前边提到的油菜花来说吧,如果老师布置了这个题目,他
们都会看到油菜花的颜色、形状、气味,大部分学生还会看到蜜蜂。如果到此为止,文章就会找不到写的,几句话就完了,这就没有思考。要看到农民、看到“三农”问题,就只有经过思考、经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经常性地引导学先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多角度多层次要地思考,尽可能多地发现他与众不同的特点及蕴涵的精神内核。
笔者这样对学生反复训练 ,发现学生眼界开阔了,思路清晰了。有一个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个美国教授用瓶子代替井,三个比瓶口略小的拴线的小球代替人。他往“井”里慢慢倒水,要“井”里的“人”在水满以前逃出来。这个教授周游列国,在各地中学生中找三人来拉小球做实验,只有北京的三个中学生做成功了。因为这三个中学生中有一个在教授开始倒水时就喊:“你一他二我三,快!”他们迅速逃出了这口“井”。有一个学生读了这则材料后,从这个故事中不仅看到了那个喊口令学生的机智,还想到了他的牺牲精神(因为他在最后),还想到了这个学生之所以有这机智、组织能力和牺牲精神,是与他所爱的教育分不开的,从而想到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开发学生智力,怎样注重安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等,写出了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写不出这种好作品的。老师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这种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要教会学生写作,只教会观察和思考还不够 ,还要教他积累生活。薄松龄写《聊斋志异》,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翻查史料、考查史实的成果。要学会写作,特别是要学会命题写作,就更离不开积累。如果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大事、有积极意义的事,都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痕迹,那他写作时脑中就是一片空白,就感到无物可写。要积累生活就要随时把看到的新鲜东西,想到的独特感受记下来,一旦有空就翻看、思考,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概括起来,教学生作文,就是教会学生勤动腿,多去观察生活;勤动脑,对看到的事物多思考;勤动笔,把看到的想到的独特的东西记下来。这样,作文就会有血有肉,有时代气息,有独特个性,这样的作文才是大气文章,才是作文教学的成功。